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期中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期中试卷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数学表格式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期中试卷 第一 单元教学计划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一般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 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教材中多次安排了数一数 的活动。分三次数数,力图通过数一数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各计数 单位的关系。体会到十进制的特点。从数数的过程中,体会大数的意义, 从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之后,组织学生收集一些数据,加深对大数的 理解,从而引出大数的读写的方法。一些比较大的数据,由于书写的不方 便,需要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数据改写的活动应尽可能创造条件 在一定的实际情景下进行。有些数据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需要用与精 确数不同的近似数表示,表示的仅是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由此使学生体 会到近似数的意义及作用,同时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课 标 要 求 1、 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体会 大数的实际意义。 2、 通过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 会正确的读、写、以及比较数的大小。 3、 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4、 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按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舒的近 似数。 教学 注意 事项 课 题 数一数 课 时 第一课时 总课时 第 1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主备人 二备情况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1、认识“万”“十万”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十进制计数 法。 2、通过“数一数”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观察、分析能力。 3、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 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 1、 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方法 新授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一、旧知迁 移导入 二、学习新 知 我们数数:100 个可以怎样数?1000 呢?10000 呢? 第一次数是以谁为单位?第二次呢?第 三次呢?我们数数时的这些单位叫什么 单位?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1) 小青的妈妈是银行的收银员, 在清点人民币时,把 100 张“100 元”的扎成一叠,是多少元?一共 扎了 9 叠,是多少元? (2) 问:再加一叠是多少? 生自由回答 这 些 单 位 叫 计数单位。 一生在黑板 上贴出万以 内的计数单 位 5 10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三 借 助 计 数 器 认 识 “十”“万 四、布置作 业 五、思维训 练 (1) 师质疑:万位满十了怎么办? 师师小节: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 万”,10 个一万是“十万” 举例说说身边的大数? (1)教材第三页“练一练”1、2、3、4 题 (2)“练一练”第 5、6 题 1、 思维训练 如果给你足够多的小棒,你用什么方 法表示出“12345”这个数? 质疑:万位满十 生自由回答 这些单位叫计 数单位。 生答:一万元 九 叠 是 九 万 元 生答:十万 小组讨论,达 成共识。 生齐读计数单 位 个别学生读 多种形式练习 同桌之间你说 我拨,师说生 拨 12 10 3 板书设计 数一数 10 个一千是一万 10 个一万是十万 课 题 认识更大的数 课 时 第二课时 总课时 第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 二备情况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1、 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从而 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2、 通过“数一数”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观察、分析能力。 3、 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 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难点 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方法 新授法 主动发现法 教学准备 课件 计数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一、复习旧 知 1、一千一千的数,九千五百数到十万。 2、一个一个的数,从四万九千九百九十八数到五 学生数数 5 教学 反思 二 借 助 计 数器,认识 “十万 万零五。 (1) 师质疑:万位满十了怎么办? (2) 师小节: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就是“十万”,10 个一万是“十万”。 小组讨论,达成 共识 生上黑板,在计 数器上演示。 10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三、 认 识 “百万”“千 万”和“亿” 四、小结: 五、课后交 流 六、布置作 业 七、思维训 练 (1) 出示汽车挂图 一辆车卖 10 万元,2 辆车卖多少元? 3 辆、4 辆呢? 你是怎么想的? 10 辆汽车呢? 小节;10 个十万是一百万 (2) 认识“千万”“亿” 学生根据经验,自己推理出。提示:数到 十个一千万时,告之是一亿。 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等都是计数单位。 强调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 本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举例说说身边的大数? (1) 教材第 4 页“练一练”1、2、题 (2) “练一练”第 3、4 题 如果给你足够多的小棒,你用什么方法表示 出“12345”这个数? 自由数数认识 更大的数 生齐读计数单 位 个别学生读 多种形式练习 同桌之间你说 我拨,师说生 拨 独立完成,集 体订正 8 7 8 2 课 题 人口普查 课 时 第三课时 总课时 第 3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 二备情况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1、 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法和写法,能正确读出和写出亿以内的数。 2、 培养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3、进一步配给样学生的数感,集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亿内数的读数和写数方法,能正确读出和写出亿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方法 新授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计数器,整数数位顺序表,数字卡片。 板书设计 数一数 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计数单位 10 个十万是一百万 10 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 个一千万是一亿 教学 反思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一、导入 二、探究新 知 (1) 回忆计数单位 (2) 读出下列各数: 742、4600、10000、3215、5009、7010 说一说读数 的方法。 1、 展示学生收集的数据 2、 对数据进行分类 3、讨论亿以内的数的读法 (1)介绍数位及数位表 个位、十位、百位、千 位…叫数 位。 问:同一个数字,把他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 示的意义相同吗? 指名回答 同桌互说 将数据展示在 幻灯机 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的分类 可能会有几种 情况,都肯定。 只要能说出道 理。) 5 10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2)认识数位分级 师说明:按照我国计数习惯,从右起,每四个 数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 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 表示多少“万”。 出示制作好的数位顺序表(3)末尾有 0 的数的 读法 师指导 1265830000 的读法 先读亿级,十二亿,再读万级,六千五百八十 三万,合起来读作: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生试读:1295330000、6780000、13820000 问:数中的“0”都在什么位置?怎么读? 质疑:1807199 这个数读不读这个 0 呢? 问:0 在什么位置是不读? 小结:当 0 在级的末尾时,不读。 (4)中间有 0 的数的读法 问:含有个计、万级、亿级的数,先读哪一级? 什么位置上的“0”不读? 什么位置上的“0”读? (5)学生自学亿以内数的写法,师总结 生自己读,多 读、反复读, 归 纳 数 的 读 法。 同桌讨论,交 流。 小组讨论、交 流结论 (百位上的零 必须读出来) 例 : 40067 读 作:四万零六 十七 5 10 8 课 题 国土面积 课 时 第四课时 总课时 第 4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 三、小结 四、作业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第 6 页和第 7 页的第一题。 2 板书设计 亿 级 万 级 个 级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1 2 6 5 8 3 0 0 0 0 4 4 0 0 0 0 1 3 8 2 0 0 0 0 教学 反思 二备情况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1、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的方法,发现问题。 3、体会较大书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 掌握多位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的方法。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多位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一、谈话导 入 二。、探究 新知 老师和同学们一样,课前查找了很多有关国土 面积的资料,对资料上的数据,你有什么感想? 1、出示一张地图,引出一些省、市的土地面积。 师:末尾的 0 比较多时,可以把它们改写成以“亿” 或“万”为单位的数。 2、出示实例,进行比较。 雅典有 400 万人口,奥运会安全保卫投入了 125 亿元。 数字太多,读写 起来很不方便。 生读一读、写一 写、想一想并说 出数据的特点。 5 10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三、布置作业。 3、学习改写 出示 9600000 平方千米 引导学生想;万位在右起第几位?整万的数位 后面有几个 0? 肯定: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只要把后面的四个 0 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就可 以了。 4、练一练 (1) 将新疆、西藏、黑龙江、江苏的土地面 积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2) 教材第 6 页的说一说。 5、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1)出示数据:我国的总人口约 13 亿,这 个数是以什么为单位的数?以“亿”为单位的 数要把末尾的几个 0 去掉?加上一个亿 就可 以了? 结论: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熟,就要把末 尾的 8 个 0 去掉,添上一个“亿”单位就可以 了。 1、 教材第 7 页的 1、2 题 2、 思维训练:伦敦 2001 年人口约 7188000 人,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该是多少? 学生思考,回 答:右起第五 位,后面有 4 个零 学生独立思考 指名说一说是 怎样想的。 生先读出来, 再改写。 学 生 独 立 思 考,自主探究 集体订正 5 10 6 4 板书设计 国土面积 9600000=960 万 10000000000=100 亿 教学 反思 课 题 近似数 课 时 第五课时 总课时 第 5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 二备情况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1、 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 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3、通过观察,让学生体会近似数产生的过成,加深对近似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 新授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一、谈话导 入 同学们,你们注意过没有,我们在听新闻、看 电视时,会听到或看到很多数据,这些数据有些 是精确数,有些是近似数。我记录了这样一条信 息,请你们帮助我看看,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 近似数? 出示:三峡水库最终蓄水 393 亿立方米,26 台 机组年均发电量将达到 847 亿千瓦时,为修建三 峡水库,120 余万人从这里迁移到其他地方。 问:你是怎么区分的? 说明:393 亿和 120 与万,这些数据在统计时 都根据实际情况不同程度地舍弃了尾数。 1、 引导看书,书中的信息,哪些是精确数,哪 些是近似数? 2、 探索两类数的特点。 生观察、思考 答:共有四个数 据。“26”是精 确的,其他是近 似数。 10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二、探究新知。 三、布置作业。 3、 举例(举出生活中接触到的近似数) 4、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近似数是怎么得到的? 出示“说一说” 精确到千------以千为单位 精确到万------以万为单位 精确到亿------以亿为单位 精确到哪一位就看他的下一位按四舍五入法保 留。 师:如果精确到千,就要把哪个数位后面的尾 数省略? 师:比万大的数,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求近 似数。 强调:只要根据要省略尾数的最高位,而不要 管尾数的后几位是多少。 问:224318570≈22432 万中间为什么用约等 号,而不用等号? 问:精确到亿位,应该把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 舍五入?最后是多少亿公顷? 1、 教材第 11 页 1、2 题 2、 思维训练: 49( )835≈50 万 49( )835≈49 万 生 讨 论 交 流 (因为这是四 舍 五 入 后 的 数,224318570 不 等 于 224320000 生自己总结 18 12 板书设计 近似数 精确到千------以千为单位-------省略千位后面的数-------根据百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精确到万------以万为单位-----省略千位后面的数-------根据百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精确到亿------以亿为单位------省略千位后面的数-------根据百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课 题 从结绳记数说起 课 时 第六课时 总课时 第 6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 二备情况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实践过程中和日常生活中的产生。 2、让学生了解计算方法的发展。 3、让同学体会到数学方面探索乐趣。 教学重点 让同学体会到数学方面探索乐趣。 教学难点 让同学体会到数学方面探索乐趣。 教学方法 探究法 教学准备 课件 绳子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现在用什 么方法来计算的呢?(生答)谁知道我们 的祖先是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学生交流 学生自由 发言。 5 教学 反思 二、新授 探索新授祖先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获取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师生共同小结古人的计算方法 看书阅读 10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三、全课小结。 四、布置作业。 当十个手指都用完了,有什么方法来 表示呢?如果还有更大的数那我们还能 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呢?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师生小结(通过学生的交流,了解数 学是劳动人民从实践中创造出来 的。) 下面我们一起 来看一下古埃及和玛雅的象形数字。 为什么我们现在使用的是阿拉伯数 字表示数学运算? 生讨论 小结:同学们你们这节课了解了什么? 数学书 13 页练一练。 小组讨论 个人汇报 自主完成 5 10 8 2 课 题 练习一 课 时 第七课时 总课时 第 7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练习课 主备人 二备情况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多位数的读、写方法,比较大小的方法,多位数改写的方法, 求一个数近似数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数,比较大小,求近似数,改写等,提 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更大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 进一步巩固多位数的读、写方法,比较大小的方法,改写的方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正确、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板书设计 从结绳记数说起 教学 反思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一、总结归 纳。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多位数有了一定的 认识,今天你们先谈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认识更大的数(数数、读法、写法、比较 大小、数的改写、求近似数) 背出整数数位表,并提问几位一级 ,共学了几级, 分别包括什么数位? 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怎样读、写大数? 学生小组交流、 归纳,集体反馈 指名回答 15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二、 练习 题。 (1) 14 页 第 1、2 题 补充:进一步将第 2 题改写成以“亿”为单位 的数。 问;次表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2) 14 页第 3 题 活动分两步:第一步一个学生读数,另一个学 生写;之后两人交换角色;第二步一个学生写 数,另一个学生读数,在交换角色。 (3) 14 页第 4 题 (4)15 页 5---8 题。 (4) 补充题 80000=( )万 7300000=( )万 2106000≈( )万 6501000≈( )万 49000≈( )万 3( )0000=35 万 68( )000=68 万 4( )5000( )≈47 万 4( )9 万≈4890001 独立完成,集 体订正 同桌进行,选 出优秀者 23 第 二 单元教学计划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 板书设计 练习一 教学 反思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加强了学生的操作活动。在操作活动中,认识 较抽象的平面图形。在让学生感悟两点之间的所有线段中线段最短时,出 示小狗吃骨头的画面,有三条路可以走,哪条路最近?学生可以用三种不 同颜色的细线摆出三条路线,在将三条细线拉直比较,从而认识两点见线 段比曲线和折线都要短。同样,在角的认识中,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活动 角”动手操作,理解各种角的形成与角的两边有关系,从而理解锐角、直 角、钝角、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 在实际情境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材安排了“看一看”的 活动,“说一说”的活动,都是学生身边常见的现象。将这些现象上升为数 学语言,是数学知识深化的材料,也是提高学生应用意识的平台。 课 标 要 求 1、 通过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 段与射线。 2、 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和 垂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 通过操作活动,知道平角、周角,了解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回用量 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叫尺画 30 度,60 度, 90 度的角。 教 学 注 意 事 项 课 题 线的认识 课 时 第一课时 总课时 第 8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 二备情况 二备教师 李秀敏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袁秀荣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1、 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2、 能区分直线、线段、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3、 让学生从现实情景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体会生活中处 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体会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 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难点 1、 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2、射线的读法。 教学方法 新授法 自我发现法 教学准备 课件 直尺 三角板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一、谈话 导入。 二、探究新 知 今天,我们来学习线的知识,你对线有了 哪些了解,谁来说一说。 1、 看一看 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图形,这些都是什么?要告诉 我们什么? 举例说明什么是线段、直线与射线? 2、 认一认 师拿出三张纸分别对折,请学生观察 问:这三条折痕是直的吗? 师:(1)在折痕中间画 A、B 两点,在连接两点, 这是线段。 生畅所欲言 生仔细观察,思 考 生:是直的 5 10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2)同(1),并 A、B 两点反方向无限延 伸,会得到什么线? (3)同(1)如果只沿 B 点向反方向无限 延伸,会得到一条什么线? (3) 比较三种线的特征 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线段、直线和线段 是什么样的? 指导:头和伪是生活语言,数学语言叫端点。 (4) 问:这三种线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师板书 3、 说一说 板书三条线,我们给它们起个名字吧。 直线读作:直线 AB(或 BA)或 L 线段读作:线段 CD (或 DC) 射线读作:射线 OF 问:你发现了什么? 4、画一画。 5、练一练。 今天我们认识了三种线,都是那三种? 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1、 教材第 16 页第一题 (指导学生有规律的数,按一定的顺序数。) 2、 第二题 3、 教材第 16 页第三题 生思考,指名 回答 集体订正 生自己总结, 互相补充 先独立完成, 之后同桌之间 互说互读 学生动手操作 独立完成,集 体汇报 5 10 8 2 板书设计 线的认识 名称 共同点 不同点 直线 都是直的, 是直线的一部分。 没端点,可无限延长 线段 有两个端点,不可无限延长 射线 只有一个端点,可无限延长 课 题 平移与平行 课 时 第三课时 总课时 第 10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 二备情况 二备教师 李秀敏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袁秀荣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1、 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 能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 3、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平行线的由来。 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线,体会平行线的特征,会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 在一些斜线中寻找平行关系,在立体图形中寻找平行线。 教学方法 新授法 自主发现法 动手操作法 教学准备 课件 直尺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一、旧知导 入。 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习的平移,谁愿意 演示一下。 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平移 板书“平移与平行” 生举手演示,情 绪高涨。 生思考,交流讨 论 5 教学 反思 二、探究新 知。 1、看书第 20 页的“说一说”思考:国旗的升降 和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有什么共同特点? 结论:在同一平面上,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 互相平行。 2、移一移 (1) 拿出火柴棒或小棒移一移,说一说哪些线 段是互相平行的? (2) 讲解读法。如果 AB 与线段 CD 互相平行, 我们就说 AB 平行于 CD。 (3) 平移方格内复杂的图形,平移后说一说, 发现这两条线 永不相交。 动手操作,亲身 体验 动手操作,同桌 合作 10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三、实践活 动 (4) 、哪条线与哪条线平行? 3、折一折 (1) 拿出长方形纸折一折,看看哪些折痕是 平行的。 4、说一说 (1) 生活中有很多平行线,想一想书中的图 案哪些线互相平行? (2) 你还能说说生活中的平行线吗? 5、画一画 (1) 师板演如何画平行线,并说出画法:先 用直尺画一条直线,再用三角板的直角 边抵住直尺的另一条边,再沿着三角板 的直角边平行移动直尺到指定位置,花 另一条平行线。 (2) 指导学生练习画。 作业:教材 21 页的思考题 (1) 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并说一说 每个面上有几组平行线。 (2) 讨论不同面上的平行线。当发现对角平 行线时可以切开橡皮泥观 同桌互说, 小组讨论如何 说明两条折痕 是 互 相 平 行 的。 独立思考,同 桌交流 生练习画,师 巡视,并展示 学 生 自 主 探 索,合作交流 动手操作,体 验快乐 5 10 8 2 课 题 相交与垂直 课 时 第二课时 总课时 第 9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 二备情况 二备教师 李秀敏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袁秀荣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1、 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 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教学重点 画垂线,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法 教学准备 课件 三角板 直尺等 板书设计 平移与平行 平行:在同一平面上,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平行。 平行线的画法:先用直尺画一条直线,再用三角板的直角边抵住直尺的另一条边,再 沿着三角板的直角边平行移动直尺到指定位置,花另一条平行线。 教学 反思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一、设疑导 入。 二、探究新 知 请同学们拿出两根小棒,摆出互相平行的 两条直线。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可以怎 样?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相交与垂直。板书 1、 量一量 (1) 布置任务,在桌子上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 从而引出相交的概念。 (2)问:这些相交的图形与线之间形成什么角? 动手量一量、画一画。从而引出一个特殊的角------ 直角 如果把两根小棒或两支铅笔看成是两条直线 A 和 直线 B,它们相交是出现了一个交点 O,直线 A 和直线 B 相交后形成了直角。边 (3) 讲解边板演,画上 A、B、O 及直角符号。 说说两幅图的意思。 并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是垂线? 学生解答不出, 激起学习新知 的兴趣。 动手尝试 观察、讨论 动手操作 5 10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三、课堂小结 四、实践应用 (4)/指出: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 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AO 和 BO 互相垂直,我 们 AO 垂直 BO,O 是垂足。 2、 折一折 (1) 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 互相垂直。折完后,请同学们用不同颜 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 (2) 怎样验证你的折痕是相互垂直的? 3、 说一说 (1) 观察一个正方体的实物,说说每个面上 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2) 不同面上互相的垂直的线。指导学生沿 着对角线切开橡皮泥,可以发现其他的 垂线。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4、 画一画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 教材第 19 页的练一练 (2) 教材第 19 页的小实验 自由发言 动手操作 同桌互说 学生利用上节 课发现平行线 的 知 识 和 经 验,很容易发 现 这 样 的 垂 线。 自主学习同桌 互练:你说我 摆 5 10 10 课 题 练习课 课 时 第四课时 总课时 第 11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练习课 主备人 目的: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 中的具体问题。从而体会让学生体会点与线段 之间垂直线段最短。 动手操作,得 出结论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垂直的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AO 和 BO 互相 垂直. 我们 AO 垂直 BO,O 是垂足。 垂直线的画法: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另一 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注意:要让三角尺的直角顶点与 给定 的点重合。) 教学 反思 二备情况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进一步区分直线、射线和线段。 2、 能按要求画出所给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3、能进一步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明确直线、射线、线段、平行线、垂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画平行线与垂线的方法。 教学方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练习题。 1、填空: (1)( )无端点,无限延长。 (2)( )有一个端点,一端无限延长。 (3)( )有两个端点, (4)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 ( )。 (5)两条直线相交成( )时,这两 条直线叫做( )。 (6)点到线的( )最短。 2、画图: 是直线的有( ) 是射线的有:( ) 是线段的有:( ) 学生自主 完成 5 10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课 题 旋转与角 3、 判断: (1)一条直线长 4 米( ) (2)直线和射线一样长 ( ) ( 3 ) 线 段 和 射 线 都 是 直 线 的 一 部 分 。 ( ) ( 4 ) 不 相 交 的 两 条 直 线 叫 平 行 线 。 ( ) (5)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 行线。( ) (6)AB 垂直与 CD,AB 是垂线。( ) 4、 画图: 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5、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了互相平行和互 相垂直的实例。 6、 思维训练: 请你运用垂直和平行画一个长 3.5 厘米,宽 2 厘米的长方形。说明你是怎么画的? 互相检测 自主评议 5 10 8 2 板书设计 练习题 教学 反思 本节是根据所学内容自编的一节练习课,通过形式多样,贴近生活、富有挑战 性的习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区分直线、射线、线段,进一步巩固画平行线和垂 线的方法,能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课 时 第五课时 总课时 第 1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 二备情况 二备教师 李秀敏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袁秀荣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 使学生能用运动的观点来说明平角、周角的概念。 3、 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正确建立平角和周角的概念,能发现几种角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 知道几种角形成的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新授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一、 谈 话 导入 二、探 究 新 知 , 动 手 操作 在生活中有一个我们常用的图形,那就是 “角”,你还记得什么叫角吗?它是由哪 几部分组成的? 1、 拿出自制的活动角,固定其中一根硬纸条, 旋转另一根硬纸条 2、 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角 师参与其中进行指导帮助。 3、 问;请摆出一个锐角 你是怎样验证这是锐角的?它和直角有什么关 系? 问:你能再摆出一个比直角大的角吗? 它们和直角有什么关系呢? 生举手发 言。 同桌之间互相 研究,交流 学生动手操作 答:锐角小于直 角 生甲:钝角 生已:平角 生丁:周角 5 10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三、课堂小结 四、课本 24 页 练一练 4、 试一试: 课本 23 页的第一题 (1) 引导学生看图,运动员在做什么运 动? (2) 找一找角在哪里?是怎么形成的? (3) 形成了什么角? (4) 钟面上有角吗?是什么角?还能形成 什么角? 课本 24 页的第二题 (1) 你发现了什么? (2) 每个图案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 5、你还知道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吗? 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两种角?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平角和周角吗? (1) 启发:还有那些时候,时针和分针组 成的是直角?锐角?钝角? (2) 时针和分针可能会组成周角吗? (3) 书上画第二题 (4) 补充: 角越大,边越长。( ) 一条直线就是一个平角。 ( ) 1 周角=2 平角=4 直角( ) 讨论交流 生:1 个平角=2 个直角 1 个周 角=2 个平角 生观察图,思 考并回答 小组讨论,交 流 生:他们做的 是旋转运动, 都是围绕中心 进行旋转的。 生:打开的折 扇 生独立完成, 展示作品 5 10 8 2 板书设计 旋转与角 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 课 题 角的度量(一) 课 时 第六课时 总课时 第 13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 二备情况 二备教师 李秀敏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袁秀荣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1、 认识量角器。 2、 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知道角的计量单位“度”及相关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并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认识量角器,认识内刻度线,外刻度线、0 刻度线和中心点,知道角的计数单位“度”及 相关知识。 教学方法 新授法 动手操作法 教学准备 量角器 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们根据角的边张开的大小认识了几种 角,你们还记得吗? 出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角,问:这两个角谁 大谁小? 究竟谁大,老师也看不出来,今天我们就来 生自由回答 按从大到小的 顺序排列:周 角、平角、钝角、 直角、锐角 5 教学 反思 二、探究新知 一起研究角的度量。板书 1、 试: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比较这两个角的大 小。用什么方法? 提示:可以试一试课本的办法。 质疑:为什么有两个结果? 怎么办? (有的同学想到把中介角折得再小些) 2、 认识量角器 试:为了使角度测量更准确,描述更清楚,就产 生了标准的测量角的工具-----量角器。板书量角器 生:角 1 大 生:角 2 大 动手操作,亲自 量一量 有的同学仔细, 较精确;有的同 学心粗,认为两 个一样大。 10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三、练一练 四、思维训练 拿出量角器,指导学生观察,并讲解量角器。 量角器是半圆形的,半圆的圆心就是量角器的 中心点,半圆边上的刻度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 每 10 小格标上一个数,一右为起点的是内刻 度,一左为起点的是外刻度。 谁还来补充? 师:计量角的单位“度”, 板书“度” 3、 试一试,量一量 (1) 用量角器量一量角A 角B的大小?怎 样测量呢? (2) 问:量角器上为什么有内外两圈刻度 呢? (3) 内外刻度一样吗?什么情况下看内刻 度? 师小节: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首先把量 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然后把 0 刻度 线和角的一边重合;最后看角的另一边所对的 量角器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概括为四个字“两合一看” 1、 课本 25 页第一题 2、 课本 25 页第二题 3、 课本 25 页第三题 你发现了什么? 课本第 25 页的第四题。 自主探索,合 作交流 生动手操作, 并交流汇报。 生:因为角的 方向有不同, 所以才会出现 内外圈刻度。 生观察,交流 (不一样) 生 分 小 组 讨 论、汇报 生观察,说明 理由 独立完成,个 别指导 独立完成,集 体交流 5 10 8 2 课 题 角的度量(二) 课 时 第 7 课时 总课时 第 14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 二备情况 二备教师 李秀敏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袁秀荣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掌握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的方法。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3、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画不是整十刻度的角是难点。 教学方法 动手实践法 探究法 教学准备 课件 量角器等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一 0 测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度量角的单位------度 记作:10 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两合一看” 教学 反思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一、问 题 导 入 、 创 设 情景 二、探究新知 谁能回忆起我们昨天学了哪些知识? 这节你最想学习有关角的什么知识? 淘气和笑笑正在画角,我们也加入吧。 1、 画一个 60 度的角 想:60 度在哪见过? 利用三角板的特殊角 60 度画 60 度。 问:还可以怎样画? 师:试试吧。 适时指导,鼓励表扬 总结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1)画一条射线,中心点对准射线的端点,0 刻度 线对准射线(两合); (2)对准量角器相应的刻度点一点(一看); (3)把点和射线端点连接,然后标出角的度数。 生:用量角器量 角 生:我知道了角 的分类:锐角、 钝角、直角、平 角、周角 生:怎样画角? 生:用量角器 小组为单位讨 论画法。 展示不同的画 法。 5 10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4) 2、 你能画出 150 度的角吗?先说一说怎样 画? 问:哪种方法更方便、更常用? 追问:画什么度数的角使用三角尺方便? 3、 练一练 (1) 画出 60 度的角三个,要求是三个方向 都不相同。 (2) 教材第 27 页练习题。 4、 实践应用 量一量红领巾三个角的度数,然后画出一个 角。 5、 思维训练 (1) 画两个锐角,使其中一个角的度数是 另一个角的 2 倍。 (2) 小芳要画一个 15 度 的角,但她只有 两块三角板,怎样利用两快三角板画 15 度的角呢? 画 60 度的角。 生:用量角器 直接画。 小组讨论,交 流,发言 自己动手画, 边画边说出具 体的步骤。(哪 种 方 法 都 可 以,只要是正 确的) 同桌互查,展 示好的作品 小组合作完成 5 10 8 课 题 练习二 课 时 第 8 课时 总课时 第 15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练习课 主备人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画角,你能想出几种画 角的方法? 2 板书设计 画 角 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1) 画一条射线,中心点对准射线的端点,0 刻度线对准射线(两合); 2) 对准量角器相应的刻度点一点(一看); 3) 把点和射线端点连接,然后标出角的度数。 教学 反思 二备情况 二备教师 李秀敏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袁秀荣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2、 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3、在练习中,感受生活中出出有数学。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内容。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量角器 课件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一、复习导入 二、教材“练 习二” 回忆本单元学习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喜 欢哪部分?它对你有什么帮助吗? 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 第一题:引导学生说明如何确定两条马路之间的 平行和垂直的关系。 第二题:说一说你家附近的道路哪些是互相平行 的?那些上互相垂直的? 第三题:巡视学生,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补充:后两组的度数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概括 出规律。 第四题:进一步复习使用量角器 学生自由 发言 自主完成 集体订正 5 10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三、实践活动。 四、全课小结。 第五题: 1、 让学生在折纸的过程中,通过前后对比角 的度数,从中发现规律。发现规律后,仔细 观察纸上不同的角各是多少? 2、 有了前一题的基础,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 只要说得合理,都应充分肯定。 第六题: 用量角器画出 45 度,70 度,140 度,170 度的 角。 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 第七题:找一找 ,说一说。 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 第八题:描一描,找一找。 第九题: (1),请你画出从实验室到教学楼最近的路。 (2),请你画出从实验室到操场最近的路。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数学书 29 页第 10 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动手折纸 学 生 自 己 动手画角 画垂线 5 10 8 2 板书设计 练习二 教学 反思 第 三 单元教学计划 教 材 分 析 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根据 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对乘法的数数计算只要求是“三 位数乘两位数”,因此教材编排中删除了以往的机械、复杂的操 练题目,增添了能使学生体验一些数学的思维方法的题,多让学 生尝试一些探索,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运算的意义,并 能用运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课 标 要 求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划方法,探索并掌握三位 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 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 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3、通过对乘法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经历数学问题探索的 过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 学 注 意 事 项 课 题 卫星运行时间 课 时 第一课时 总课时 第 16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 二备情况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新授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一、激情导入: 让学生讲一讲事先准备好的关于人造地球 卫星和地球方面的故事,从中引出人造地球卫 学生讨论 5 二、探究新知 星绕 地球一圈的时间。 学生讲解自己了解的关于卫星运行时间等方 面的知识,如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绕地球一圈需要 114 分。 1、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 球一圈需要 114 分。 2、绕地球 2 圈、3 圈、4 圈、8 圈┄┄21 圈需要多少时间? 3、绕地球 21 圈需要多少 时间?(如何列式) 1 首先学生估算并加以交流 2 说明理由 学生回学生列算 式 114ⅹ2= 114ⅹ3= 学生列算式 114ⅹ21 10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小结 2、 讲解正确解法 1 1 4 ⅹ 2 1 ———— 1 1 4 2 2 8 ———— 2 3 9 4 3、 小结(略) 1、 练习:第 31 页试一试 2、 第 31 页第 4 题 3、 第 31 页练一练第 1、2、3 题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学 生 分 组 讨 论 估算并加 以交流 说明理由 114ⅹ20=2280 114ⅹ1=114 2280+114=2394 或者 114ⅹ21 =114ⅹ7ⅹ3 =798ⅹ3 =2394 学生练习 15 8 2 课 题 有多少名观众 课 时 第二课时 总课时 第 17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实践课 主备人 二备情况 二备教师 李秀敏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袁秀荣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1、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估计。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 3 对生活中不同的方法估计的掌握。 教学重点 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估计 教学难点 对生活中不同的方法估计的掌握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法 引导发现法 教学准备 报纸、黄豆、瓶子等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挂图 114×21= 竖式 教学 反思 本节课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并探索三 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还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 实际问题。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一、激情导入 二、实践探 究 1、 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查阅到的知识。 2、 体场那麽一个体育场能有多少个呢? 最后出示一个看台的具体数据,让学生 对具体的数据进行估计。 估计一张报纸的一个版面的字数 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估计方法,然后进 行交流。 请同学们观看第 36 页图 你能估计一下这个 体育场一个看台的座位 数吗? 你有什麽方法? 学生可以谈谈查 阅到的有 关体育场的名称 及其他知 识。 学生可以试图估 计一下 可以是 50000, 也可以是 10000 或 150000 等 5 10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三、巩固练 习。 四、布置作 业 你还有什麽方法? 小结(略) 1、第 34 页练一练第一题。 2、第 34 页练一练第二题。 3、第 34 页练一练第三题。 4、自己拿出准备好 的一份报纸估计一下其 中一版的字数。 你有几种方法? 估一估一瓶黄豆的粒数 第 34 页第 4 题 学 生 可 以 将 报 纸折一折,在知 道 一 部 分 的 字 数 的 基 础 上 再 得 到 整 个 版 面 的字数;也可以 数 一 数 某 一 行 的 字 数 与 总 的 行数,然后相乘 得 到 整 版 的 字 数 组 织 学 生 进 行 交流,倾听他人 的方法,反思自 己的方法。 15 8 2 课 题 神奇的计算工具 课 时 第三课时 总课时 第 18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 五、全课小 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体育场 22×32×28= 教学 反思 二备情况 二备教师 李秀敏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袁秀荣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能解决甚或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重点 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 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课件 计算器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一、认 识 计 算器: 二、用计算器 进 行 四 则 运 算 1、小组交流计算器的使用 2、老师适当补充 出示题目: 1+2+3+4+5+……+100= 999×9= 9999×9= 99999×9= 12456+4568-3216= 48412÷19= 46766÷(4728-4661)= 让 学 生 在 四 人 小 组 内 交 流 计 算 器 的 功 能 键 的 作 用 全班交流计 算器的功能 键的作用 小组活动:用 计 算 器 计 算 以上各题 5 10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课 题 有趣的算式 三、巩固: 四 、 布 置 作 业。 1、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教师补充说明。 3、 分小组演示。 4、 1+2+3+4+5+6+……+98+99+100、 9999ⅹ9、 999ⅹ9、 99999ⅹ9 等题的计算。 5 全课小结:你发现 了哪些规律? 1、用 1、2、3、4、5 这 5 个数字,任意 组合 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用计算器求出 它们的积,积大者获胜。你和同学共进行了 几次游戏?你赢了几次? 每次游戏中可能得到最大的积是多少? 与同学交流记录的 过程以及获胜的办法。 完成第 36 页第 2 题。 学生操作实 践 学生可以分 小组讨论 学生谈后并 做自我评 价 学生可以用 431 乘 52, 也 可 以 用 542 乘 31。 然后比较 5 10 8 2 板书设计 神奇的计算器 876+568= 4160000128= 756+685+294= 教学 反思 本节课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在教师的提示和指导下会利用计算器探索 一些数学规律,学生兴趣浓厚。 课 时 第 4 课时 总课时 第 19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 二备情况 二备教师 李秀敏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袁秀荣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1、 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 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 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 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 动手操作法 教学准备 电子计算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一 、 导 入 谈 话,揭示课题 二、 探索交 流,发现规律 教师:同学们,在数学运算中,有很多有趣 的算式。,这一节课教师要带你去探索算式背后的 规律,你愿意去吗?请带上你的计算器,让我们一 起出发。板书: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 1、 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 实物投影呈现:1×1,11×11,111×111 三个算式与答案。 (2) 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答案有什 么特点,它们与算式的两个因数之间又有什么关 系。 (3) 讨论:1111×1111 的结果。 学生自由发 言 学生仔细观察 小组讨论汇报 5 10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4) 反馈讨论的结果时,重点是让学生说 一说写出结果的依据是什么,教师结合算式说 明。 1111×1111=1234321 (5) 依据规律填得数。 2、 第二关:奇怪的 142857 (1)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142857 分别乘 1、2、3、4 (2) 反馈计算结果。 (3) 观察积的结果特点及与因数的关系。 (4) 根据发现规律,写出“乘以 5、6”的得 数。 3、 第三关:神奇的 9。 (1)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99×99=9801 999×999=998001 (2) 猜一猜:9999×9999 的结果。学生根 据以上两个算式,猜测规律得出: 学生根据以上两个算式,猜测规律得出: 9999×9999=99980001 (3) 发现规律并归纳: (4) 根据规律,直接写出以下算式的得数。 4、 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1) 板书呈现 0-9 十个数字。 (2) 让学生在这个十个数字中,随意选取 依据规律填 数 学生使用计 算器计算汇 报结果 5 10 三、 趣味 练习 4 个数字。 教师:请你在这十个数字中,选出 4 个你 喜欢数字。 (3) 老师也选取了 4 个数字:6、1、7、4。 (4) “卖关子”。 教师:你到底是好孩子呢,还是坏孩子, 老师可以从你选的 4 个数字中,推出来,你相 信吗? (5) 运算规则。 规则:将四个数字组成数字不重复的最大 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 (6) 学生探索。 ① 学生独自按照规则进行计算。 ② 最终发现,计算的结果全部都是 “6174”。学生发觉大家都是好孩子,笑了。 让学生互相提供一些趣味计算题进行练 习。(在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准备) 学生独自按照 规则进行计算 说说这节课的 收获 8 2 板书设计 有趣的算式 1×1= 11×11= 111×111= 1111*1111= 11111*11111= 课 题 练习三 课 时 第 5 课时 总课时 第 20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练习课 主备人 二备情况 二备教师 李秀敏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袁秀荣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3、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乘法竖式、乘法估算。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乘法竖式、乘法估算。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复习导入 口算: 30ⅹ6 16ⅹ7 12ⅹ30 50ⅹ60 300ⅹ6 16ⅹ70 学生口答 5 教学 反思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对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很感兴趣,学习积极 性很高,特别是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发现了算式背后的秘密和规律 后,他们非常兴奋和开心,就像吃了蜜糖一样,那种成功的喜悦和 自豪感非常强 课堂练习: 12ⅹ300 500ⅹ60 1、 练习三的第一题:读题后说说自己的估算结 果。 2、练习三的第二题:看看淘气和笑笑的计算过程 与同伴说说每一步是什么意思。 3、练习三的第三题;不用计算,判断对错。 58*18=4534( ) 88*34=318( ) 同伴交流你 的计算过程 10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数学游戏 拓展探索规 律 150*40=600( ) 350*70=2450( ) 4、练习三第四题:竖式计算检查学生的笔算能 力。 48*23= 72*124= 102*15= 56*456= 603*34= 25*112= 460*18= 35*440= 5、练习三的第五题: 学生读题后讨论计算 6、练习三的第六题:学生说说自己的估算方法。 数学游戏:抢占阵地。 学士读题,了解游戏规则。小组比赛 选出 优胜小组 练习三的第八题 第九题 (1)、8 题探索规律 学生计算后说说自己 发现什么规律? (2)、9 题看图回答数学问题。 学生小组讨 论汇报 学生板演 小组比赛 选 出优胜小组 学生自主发 现解决问题 5 10 8 2 课 题 整理与复习 课 时 复习课 总课时 第 21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复习课 主备人 二备情况 二备教师 李秀敏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袁秀荣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1、复习大数的读写、求近似数等第一单元内容。 2、复习线与角的有关知识。 3、复习乘法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认识较大数、线与角、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 认识较大数、线与角、乘法计算。 教学方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板书设计 练习三 教学 反思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复习第一、 二、三单 元 复习第一、二、三单元 学生自主探究解决 ( 一)、复习第一单元:生活中的大数 1、 请读、写下面个数: 37608704 读作 九亿零四 写作: 2、 请将下面数改写成以“万”、“亿”为单位 的数。 408000000000 = ( )亿 534728 ≈ ( )万 927000000 = ( )万 89950000 ≈ ( )亿 5 10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训练发展: (二)、复习第二单元:线与角 (44 页)第 4、5 题是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 可独立完成,同桌相互检 第 4 题引导学生先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等工 具来验证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还是互相垂直。 (三)、复习第三单元:乘法 第 7 题用竖式计算、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 简算。 第 8 题,可引导学生说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 些条件,问题中蕴含有哪些数量关系。然后解 答。 1、你学到了什么?先与同学交流,然后进 行简单的整理。 2、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尝试进行解决, 5 10 8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作业: 并在小组内交流。 46 页 9 题 10 题。 2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一) 复习第一单元:生活中的大 数 复习第二单元:线与角 复习 第三单元:乘法 教学 反思 教 材 分 析 在之前已经学习过加法,但是还没有接触过运算律,使用运算律可以 使计算简便,这对今后的学习有重要影响。所以说本课内容是一个过渡, 既要用到以前的知识,又是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课主要解决学生学 会使用运算律,明白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学会应用, 使用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运算律对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抽象,列举例子, 再举例子中运用,使用各种方法计算答案。 课 标 要 求 运算律首先告诉学生学习原因,帮助学生探索运算律获得的原因,其 次告诉学生运算律的好处,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使用运算律,从生活实 际出发,把生活中的问题运用运算律来解决。运算律有很多种,本节课只 学习加法的交换律 a+b =b+c, 加法的结合律(a+b)+c=a+(b+c),课本上举男 生女生跳绳踢毽子 的例子,由学生熟悉的出发,通过不同的提问方法,最 后得到相同的答案。让学生明白加法的结合律是难点,让学生学会使用又 是一重点,难点。在检查一道加法题是,可以使用加法交换律验证是否算 的准确 教 学 注 意 事 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到苏学生学习的方法, 授之以渔,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老师在旁进行指导,解答疑问。一 到学生自己发现探索问题,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小学生一个人解决问题可能有些困难,让小组同学在 一起,既有利于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一起学习。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习。 课 题 买文具 (中括号) 课 时 第一课时 总课时 第 2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 二备情况 二备教师 李秀敏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袁秀荣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认识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 2、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 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 自主探究法 情景教学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一 、 创 设 情 景 、 激 趣 导 入: 二 、 自 主 学 习 、 建 立 模 型。 电脑出示 2003 年 2 月,我国新疆喀什地区发生了 6。2 级的大地震,造成许多学校的房屋倒塌,为 恢复学校的正常上课,党和政府紧急调动各地的 帐篷,使灾区的学生能按时开学上课。你能为灾 区学生做什么? 1、根据情景图提出问题 2、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1、学生根据课本实际情景图的要求,独立列式 计算完成课本提出的问题。学生大部分会列分 步算式,少数学生可能会列综合算式,但由于 他们未学[ ],所以在列综合算式后,发现按运 算顺序来算的话,得出的结果会不同,为什么 呢? 学生上网查 找资料,分析 处理信息,了 解灾区学生 的困苦 首先学生独 立试做,然后 以小组合作 的方式进行 探究 5 10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三、精讲点拨 四、知识应用 及拓展。 五、小结本 课: 六、作业布置 2、学生处于“悱偾”状态,老师适时请出[ ] 来帮忙,由此,学生对括号的作用印象一定非 常深刻。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算式与以前的有什 么不同? 2、启发学生想一想,通过计算对比会发现 什么? 3、学生通过刚才的比较总结:算式中既有 小括号又有中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面 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你能为灾区学生做什么?引出书上的第 4 题:捐书 引导学生先说出计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1、把算式转化成可以简便的算式,进行简便 运算。 2、完成“练一练 你对中括号的作用及用法掌握怎么样? 配套练习 学生自由发 言,或者小组 内互相说一 说 鼓励算法多 样化。指出错 在哪里?怎 样才能改正 认真观察,小 组内算一算, 说一说,比一 比 5 10 8 2 板书设计 中括号 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 里面的。 课 题 练一练 课 时 第二课时 总课时 第 23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练习课 主备人 二备情况 二备教师 李秀敏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袁秀荣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认识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 2、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 情景教学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1.口算。 24×5= 18×30= 200×6= 19× 40= 25×40= 260×3= 14×30= 125 ×80= (1)估计 96×42 时,这样想:96≈( ),42 学生独立 完成 5 教学 反思 2.填空。 3.判断题 ≈( )。( )和( )相乘得( )。所以 96×42≈( )。 (2)30800×5 的末尾有( )个 0 (3)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一个四位数,其中 一个因数是两位数,那么另外一个因数可能是 ( )位数,也可能是( )位数。 (1)370 × 50 与 3700 × 5 的 积 相 等 。 ( ) (2)89 × 99 + 89 = 89 × (99 + 1) ( ) 单独做在 纠正 10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4.选择题。 5.计算 6.应用题 (3)两个三位数相乘,积一定是五位数。 ( ) (1)847+853 这道题可以利用( )来 简算。 ①乘法交换律 ②乘法结合律 ③乘 法分配律 (2)两个因数的积是 480,如果其中一个因 数扩大 5 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是( ) ①96 ②2400 ③不能确定 (3)□÷86=240,□里应填( ) ①320 ②180 ③210 (1)先估算,再列竖式计算。 285×48= 95×408= 360 ×75= (2)用简便方法计算。 45×102 23×98+46 25×32 ×125 (1)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流掉 12 千克水,照这样计算,一年要流掉多少千克 水﹖(按 365 天计算) (2)运动会举行大型团体操表演,一共有 4 个方阵,每个方阵有 25 行,每行 25 人,一共 多少人参加表演﹖ 自己试做 小组评议 谁 的 正 确 率高 5 10 8 2 课 题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课 时 第三课时 总课时 第 24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 二备情况 二备教师 李秀敏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袁秀荣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知道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2、能运用交换律验算加法和乘法,也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 会选择算法,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 情境导入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板书设计 练习题 教学 反思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一、创设情 境,感受交换 二、自主探 究、初探定律 在数学中也有些情况不可以交换位置,但是,有 些情况就可以交换位置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 究一下数学中有关交换的问题。 1、出示: 8+18 279-17 15×4 16÷8 18+8 17-279 4×15 8÷16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 8 个算式,观察后您们 能进行分类吗?(学生交流) 2、点名学生上黑板进行分类。 80+65 65+80 15×4 4×15 279-17 17-279 16÷8 8÷16 师:你是按什么分类的? 师:抽生口算前 4 道算式, 然后请同学们观察前 面 4 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我是按加、 减、乘、除法 进行分类的 5 10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三、合作探 究,猜想验证 师:抽生口算前 4 道算式, 然后请同学们观察 前面 4 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1.加法交换律 师提出:在 8+18=18+8 这道算式中,交换了加 数的位置,和不变。是不是在所有的加法算式 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会发生改变呢?那 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写出几道加 法算式并试着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计算它们 的结果,并验证我们的猜想。 学生交流回答,师选择算式板书:通过验证,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有没有找到交换加数的位 置,和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况? (没有) 师:出示算式,请同学们观察这几道算式,你 发现了什么规律?(抽生回答) 师总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 变。(教师板书) 师:谁愿意为这个规律起个名称?(抽生回答) 师:你们真聪明!现在谁能用字母来表示一下 生 1:交换加数 的位置。 生 2:和不变。 生:加法交换 律 。( 教 师 板 书,全班齐读 加法交换律内 容) 5 四、巩固内 化,运用定律 五、总结全课 加法的交换律?(抽生回答)(板书:a+b= b+a)。其实啊!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字母或者 符号来表示,但我们一般都用 a+b=b+a 来表示 加法交换律. 及时练习:学生口答。 师及时反馈 2.乘法交换律 1、 师:我们已经验证了加法交换律,那么乘 法中是否也存在着这个规律呢? 2、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同样地,请 每位学生编出乘法算式并试着交换两个因 数的位置,看看它们的结果有没有积发生 了变化的这种情况? 师:请学生汇报情况,师板书。通过验证,你 发现了什么规律?(抽生回答) 师:谁能给这个规律起一个名称呢?(抽生回 答) 师:怎样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呢? (抽生回 答) 2、及时练习。 3、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加法 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 究的“交换律”(板书)。下面,我们就要运用 所学的知识解决几个问题。 师:利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我们可 以检验计算是否正确。(出示课件),怎样进行 验算呢?请你们完成“课堂学习单”的第一题。 1、运用定律计算。 ⑴ 比一比,谁算得快?(对你的同桌说一 说,将你的好方法介绍给你的同桌。) 130+86+70 25×37×4 40 +35+60+265 125×23×8 2、拓展练习:32×125 25×16×125 师:同学们,请把课本翻到 60 和 61 页,就是 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交换律。你们还有什么 问题吗?谁来说说你今天这堂课你的收获是什 学 生 独 立 回答 两个数相乘, 交换两个因数 的位置,它们 的积不变。 乘法交换律 (a×b=b× a) 学 生 独 立 完成 小组评议 学 生 自 己 总结 10 8 2 课 题 加法结合律 课 时 第 4 课时 总课时 第 25 课时 么?说一说我们一起分享一下 板书设计 交换律 a+b=b+ a a×b=b×a 教学 反思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 位置,和不变,叫做加法 交换律。 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 位置,积不变,叫做乘法 交换律。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 二备情况 二备教师 李秀敏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袁秀荣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 3.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一、情景引入 二、尝试探究 构建模型 1.同学们,暑假期间,我们学校举行军事夏令营 活动,三年级一班有营员 42 人,二班有营员 45 人,三班有营员 55 人,请你计算一下,这三个班 共有营员多少人? 2.师:这道实际应用题同学们做得都很好,老师 这还有一道例题(出示例 2),同学们看能不能 用两种方法解答? 1.出示例 2。 例 2.四年级一班有 48 人,二班 有 50 人,三班有 49 人,三个班共有多少人?(用 两种方法解答) (4)师: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间,可以看出这两 个算式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可 以怎样表 示?(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教师板 书如下:(48+50)+ 49=48+(50+49) (1)全班试做, 指名板演。 (2)集体订 正:42+45+55 =142(人) (1)全班试做。 (2)指名板演。 (3)做完的同 学自己先说一 说每种方法你 是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结 果怎样? 5 10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2.谁能编一道像例 2 这样的应用题,然后全班 同学用两种方法解答。 3.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 关系?(投影出示) (12+13)+14○12+(13+14) (320+150)+230○320+(150+230) 4.归纳概括加法结合律。 (1)从黑板和投影上的算式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规律?(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 (2)指名回答发现了什么规律。 (3)教师准确口述规律,然后出示加法结合律 内容。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 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 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我们把这样的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 (揭示并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4)全班整体感知加法结合律。(齐读) 5.学习加法结合律字母公式。 (1)自学(a+b)+c=a+(b+c) (2)弄清 a、b、c 的意思。 6.做一做。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25+68)+32=25+(□+□) 130+(70+4)=(130+□)+□ 7.探究复习题的另一种简便算法。 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同学们想一想:复习题怎 样计算更为简便一些? 42+45+55=42+(45+55)。] 8.小结:加法结合律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很有 帮助,希望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好。 9.质疑: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1.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 算简便。 2.学习例 3.计算 480+325+75 (1)同学们观察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并指名说出这样算的根据。 3.学习例 4.计算 325+480+75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例 4 怎样算比较 简便?与例 3 有什么不同?应用了什么运算定 律? (2)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说出计算时应用了什么运算定 律? 全班试做 学生记忆加法 结合律的概念 记住公式 以敢用,强化 简算意识 全班试做,指 名板演。 5 三、解决应用 四、综合练习 五、全课总结 4.问:我们在以前学习过程中有什么地方应用 过加法结合律? 5.练:(做一做) 137+31+63 怎样算比较简便?用了什么运算 定律? 6.读:阅读教材第 14 一 15 页,看看还有什么 地方不清楚? 7.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并应用 运算定律进行了简便运算,希望同学们在今后 计算时,要根据题目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使计算简便。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 (23+47)+56=23+(□+□) 654+(97+a)=(654+□)+□ [说明:巩固结合律,打好基础。] 2.在符合加法结合律的等式后面打"√"号。 a+(20+9)=(a+20)+9 ( ) △+(○+b)=(△+□)+b ( ) (10+20)+30+40=10+(20+30)+40 ( )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学生试做 独立完成 小组评议 自己回报本节 课的收获 10 8 2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a+b)+c=a+(b+c) 教学 反思 课 题 乘法结合律 课 时 第五课时 总课时 第 26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 二备情况 二备教师 李秀敏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袁秀荣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3、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教学难点 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计算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一、假设情 境,激趣导入 二、自主探 究,合作交流 1、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估计搭这个 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 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 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 含着某些规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 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结合律。 指名回答 小组讨论 小 组 内 举 一 些 数 据 来 验 证,可借助计 算器,用一些 较 大 的 数 据 验证。 5 10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三、测评反馈 四、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1、 练一练第 1 题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 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 括出简算的方法。 2、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结合律解决 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3、集体讨论第 5 题。 4、练一练的第三题。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53 页 2 题 3 题 全班交流,并 用字母表示 结合律 让学生尝试 用乘法结合 律解决连乘 运算中的简 算问题。然后 进行交流,概 括出简算的 方法。 5 10 8 2 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 3×(5×4)=60 15×25×4=1500 (3×5)×4=60 15×(25×4)=1500 乘法结合律:(a×b)×c=a×(b×c) 课 题 乘法分配律 课 时 第六课时 总课时 第 27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 二备情况 二备教师 李秀敏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袁秀荣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 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 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教学难点 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一、 激趣导 入 同学们,通过探索活动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 规律,并应用如乘法结合律等解决问题。这一节 课,我们再一起去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 规律?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 1、 呈现课文插图(实物投影或挂图)教师:一 学 生 估 计 墙 面 上 贴 了 多 少块瓷砖。 5 教学 反思 二 、 自 主 探 究,合作交流 共贴了多少块瓷砖?你怎么算? 2、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让 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3、 反馈交流情况。由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 (有选择地板书)。要求学生结合插图说明算式的 意义。 4、 指导学生结合观察算式的特点。 5、 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 例子。 让学生用不 同方法计算, 并引导讨论 为什么方法 不同结果却 一样,这其中 是否蕴含着 某些规律。 10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三、精彩展示 四、 课堂练 习 讨论交流: (1) 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2) 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 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6、 字母表示。 教师:如果用 a、b、c 分别表示三个数, 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 教师板书。 (a+b)×c=a×c+b×c 7、 提示课题。 教师在未完成的板书中添上:乘法分 配律。 课文第 57 页的“试一试”。 1、(80+4)×25 (1) 呈现题目。 (2)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 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 (3) 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2、34×72+34×28 (1) 呈现题目。 (2)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 求。 (3) 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6×9+4×9 =54+36 =90(块) (6+4)×9 =10×9 =90(块) 鼓励学生独自 计算 5 10 8 2 课 题 练习四 课 时 第 7 课时 总课时 第 28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练习课 主备人 二备情况 二备教师 李秀敏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袁秀荣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二备教师 二备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练习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课件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6×9+4×9=90 40×25+4×25=1100 (6+4)×9=90 (40+4)×25=1100 乘法分配律:(a+b)×c=a×c+b×c 教学 反思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一、用乘法结 合律、分配律 进行简算 二、花圃中的 乘法 做第 1 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简算方 法。 做第 3 题:小组活动:比一比 看哪个小组连的又对又快,在做题的 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适用的 条件。 让学生独立完成,重点理解列式的算理, 即第 1 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周长,第 2 个 问题为什么是计算面积,体会周长与面积 的不同含义。 学生试做 学生独立完 成 5 10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时间 分配 三、观察与思 考: 四、课堂总 1、60 页的第五题、 连线 学生正确运用学过的运算定律 本题是一个乘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渗 透了一些函数的思想。 2、60 页的第六题 先呈现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再根据 图上给出的信息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然后 引导学生思考所列算式中乘数与积的变 化规律。接着,可让学生再举例来验证自 己的发现。 3、60 页的第七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完成问题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试做 观 察 主 题 图 说 说 你 的发现 自我总结 5 10 8 2 四年级数学期中试题 结 板书设计 练习四 一、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二、花圃中的乘法 三、观察与思考: 教学 反思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 一、填空:(18 分) 1、一百万里有( )个万,一亿里有( )个百万。 2、一个数从个位起第五位是( ),第九位是( )。 3、1 周角=( )平角=( )直角=( )度 4、我会组数: 1、3、9、7 和三个零 组成最大七位数是( ),读作:( )。 组成最小七位数是( ),读作:( )。 5、( )点整时,时针和分针组成一个平角。 6、千万位上是 9,万位上是 6,个位上是 5,其余各位上都是 0,这个数写作: ( )。 7、将一张圆形的纸对折,再对折,再对折,得到的角是( )度。 8、两条直线相交成( )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 9、把下面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精确到万位或亿位。 94999≈( )万 95111≈( )万 106215000≈( )亿 10、经过一点可以画( )条直线,经过两点可以画( )条直 线。 二、判断:(16 分) 1、一条直线的长度为 8 厘米。( ) 2、126+425+575=126+(425+575)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 ) 3、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是相交就是平行。( ) 4、角的边越长,角的度数越大。( ) 5、39□815≈39 万,□里最大能填 4。( ) 6、最大的五位数比最小的六位数小 1。( ) 7、用放大 10 倍的放大镜看 15°的角,这个角就变成 150°。( ) 8、600600600 中的 3 个 6 都表示 6 个百。( ) 三、选择(14 分) 1、下列各数中,最小的是( )。 ① 103010 ② 100310 ③ 101030 2、下面各数一个 0 都不读的是( ) ① 407005000 ② 47005000 ③ 40700005 3、下面各式与 102×99 不相等的是( )。 ①(100+2)×99 ② 102×100-102 ③ 100×99-2×99 4、( )可量出长度,( )是无限延长的,( )无法量出长度。 ① 直线、线段和射线 ② 射线、线段和直线 ③ 线段、射线和直线 5、估算 203×18 下面哪个结果比较合理( )。 ①6000 ②2000 ③16000 ④4000 6、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可以画( )条。 ①1 ②2 ③3 ④无数条 7、一个整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是 5 万,这个数最大是( ),最小是 ( )。 ① 54999、45000 ②55000、45999 ③59999、50000 四、计算: 1、用竖式计算(6 分) 168×34= 260×41= 208×25= 2、简便计算:(24 分) (125+9 )×8 53×99 199×39+ 39 125×25×8×4 36×25 78×101 243+188+57 54×45+45×45 五、操作题:(8 分) 1、画出 75 度、105 度的角。 2、过直线外一点 A 画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 A 六、应用题(14 分) 1、一把椅子 52 元,一张课桌 148 元,学校买了 35 套座椅,买课桌比买椅子多花多少元? (4 分) 2、某音乐厅有座位 26 排,每排 32 个座位,现举办音乐会,每张票 25 元。 (1)、已售出总票数的一半,收款多少元?(3 分) (2)、剩余的票每张降价 2 元出售,可以收款多少元? (3 分) 3、四年级三班有 20 个男生,14 个女生,平均每人捐了 9 本书给四川灾区小朋友,一个箱子 能装 320 本书,这些书能放下吗?(4 分)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上册期中试卷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 填空。(15 分) 1、13054896 是( )位数,它的最高位是( )位,3 在( )位上,十万位上 是 ( )。 2、最大的六位数是( );和 60000 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3、三百一十九万六千写作( ),九千零五十六万零二百写作( )。由二 十亿、五百零一万、四千七百组成的数是( )。136×21 中,可以先将 136 不变, 将 21 分成( )和( )相乘,再与 136 相乘。 4、 一个因数是 205,另一个因数是 36,它们的积是( )。 5、两个因数的积是 135,如果两个因数都扩大 10 倍,积是( )。 6、 6×500=6×5×( )=( )。24×35=24×( )+( )×5。 7、 角可以分成锐角、( )、( )、( )和( )。 8、 A B 左图中线段( )与线段( )平行 线段( )与线段( )互相垂直。 9、 把 698000 四舍五入到万位约是( )万。7014900≈( )万。 10、下面的算式中,如果Δ+□=200,□×5=80。那么Δ=( ),□=( )。 二、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0 分) 1、 一条射线长 1 万米。 ( ) 2、6 时整,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成 180 度的角。 ( ) 3、 位数多的数一定比位数少的数大。 ( ) 4、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很大关系。 ( ) 5、 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可以画一条直线。 ( ) 6、 394888≈40 万。 ( ) 7、 5080600 读作五百零八万六百。 ( ) 8、 250×40 的积的末尾有两个零。 ( ) 9、 三百六十万四千写作 300604000。 ( ) 10、 25×(11×4)=25×11+25×4。 ( ) 三、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 分) 1、104×25 的简便算法是 ( ) A、 100×25+4×25 B、100+4×25 五、100×25+4 D、100×25×4 2、5480020900 读作 ( ) A、五十四亿八千零二万九百 B、五十四亿八千零二万零九百 C、 五十四亿八千二万零九百 D、五十四亿八千二万九百 3、 要使 7□524≈7 万,□里不能填 ( ) A、 0 B、1 C、3 D、5 4、 线段有( )个端点。 ( ) A、 0 B、1 C、2 D、3 5、 两点之间( )最短。 ( ) A、 直线 B、线段 C、射线 D、垂线 6、 光华小学有 42 个班,每班 46 人,全校大约有多少人?下面估算比较准确的是 ( ) A、 40×40=1600 B、50×50=2500 C、40×50=2000 D、不能确定 7、 ( )大于 90。小于 180。。 ( ) A、 锐角 B、直角 C、钝角 D、周角 8、 下图中一共有( )条线段。 ( ) A、4 B、5 C、7 D、10 9、 把 654800 四舍五入到万位的近似数是。 ( ) A、 65 万 B、655 万 C、66 万 D、70 万 10、下面各数,一个零也不读出来的数是。 ( ) A、 850400 B、8054000 C、805400 D、800500 四、 用竖式计算。(9 分) 316×87= 320×35= 504×26= 五、 用简便方法计算。(12 分) 125×(20+8) 32×58+58×68 25×3×8 125×24 六、 选择合适的方法量出下列角的度数。(8 分) 七、 画一画。(10 分) 1、 选择合适的方法画一个 45。的角和一个 150。的角。 2、 (1)将图形 A 绕点 O 顺时针旋转 90。得到图形 B。 (2)将图形 B 向右平移 4 个方格得到图形 C。 3、 过点 A 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A· 八、 估算下面各题。(6 分) 58×74≈ 85×799≈ 187×99≈ 740×19≈ 69×71≈ 402×51≈ 九、 解决问题。(20 分) 1、 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 17000 千米。如果它每天飞 780 千米,20 天能飞 到吗?(4 分) 2、 粮店运来面粉和大米各 200 袋。面粉每袋重 25 千克,大米每袋重 50 千克。运 来面粉和大米一共多少千克?(4 分) 3、 张叔叔种植了品种繁多的花草。其中一部分花草的价格和卖出的盆数如下表。 品种 菊花 梅花 牡丹花 单价(元) 12 14 15 卖出的盆数(盆) 382 135 146 (1) 每种花各卖了多少元?(6 分) (2) 一共收入多少元钱?(2 分) 4、小明把 30×(□+3)错算成 30×□+3,他得到的结果与正确的结果相差多少?(4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