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苏省盐城市东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之内。”材料表明 A. 统治者应减轻刑法实行开明统治 B. 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 C. 君主专制难以治理好国家 D. 宗法制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提到,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之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父兄、宗子属于宗法制度的特点,这说明宗法制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统治者应减轻刑法实行开明统治,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故B排除。材料也不能说明君主专制难以治理好国家,故C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2. 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A. 班固重视农业,忽视商业 B. “二者”指的是农业和手工业 C. 汉代实行农工商并重的政策 D. 班固有农商皆本的意识 【答案】D 【解析】题干所给材料中“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表明班固具有农商皆本的意识,故D项正确,A项错误。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可知,“二者”指的是农业和商业,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故C项表述错误。 3.杜甫在唐代社会地位不高,但在宋代文人中备受尊崇,大批文人学士从思想艺术上学习杜甫。王安石《杜甫画像》中曰:“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寒飕飕。”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 宋代文人对唐诗艺术执着追求 B. 文学艺术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 C. 宋代文化多元化发展受到抑制 D. 杜甫品质才学契合了理学精神 【答案】D 【解析】材料“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寒飕飕”体现的是杜甫兼济天下的情怀。杜甫的这种品质才学和理学对高尚人格塑造的追求相契合,因此在宋朝受到追捧,D选项符合题意;仅从杜甫艺人是无法得出宋代文人对唐诗艺术执着追求的,A选项排除;杜甫的诗歌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文学艺术世俗化趋势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宋朝的文化相对单一,多元化发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 4.如下图是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思想发展状况的叙述。由此推测可知,该时期 A. 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B. 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猛烈抨击 C. 儒家思想成为被推崇的正统思想 D. 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对君王的制约、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制定律令与裁决刑事的原则和教条”可以判断出符合董仲舒的新儒学,即天人感应和大一统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C选项符合题意;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是在西汉,百家争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A选项排除;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和材料中凸显君王的意义的说法冲突,B选项排除;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在明清时期,D选项排除。 5.胡绳先生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中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它们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的状态,因而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另一方面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以造就有利于外国侵略者的内部安定秩序。列强的这种矛盾在以下哪个条约中表现最为明显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依据题意,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有两方面的原因:要清政府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帮着清政府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以华制华。结合课本所学,《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表明清政府已经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和工具。D符合题意;《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只体现英国和日本的利益和要求。AC不合题意;《天津条约》要求清政府割地、赔款、通商、传教等,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C不合题意。由以上分析可知,ABC不合题意,选择答案D。 6.近代部分人物的言论表 林则徐 “现值防夷吃紧之际,必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 左宗棠 坚决主张收复新疆领土,提出了“塞防”与“海防”并重的观点。 李鸿章 “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并以大办海军需用大量军费作借口,主张放弃新疆,专重“海防”。 这些言论出现的主要背景是,当时 A. 西方海权观传入 B. 传统夷夏观根深蒂固 C. 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D. 边疆危机日益凸显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时期“防夷吃紧”,西部边疆领土丧失,东部海患危及肢体,边疆危机日益凸显,故选D项。西方海权观的传入在鸦片战争前已传入,且材料侧重点为防夷力不从心,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近代化运动的起步是在洋务运动时期,而林则徐属于近代化之前的人物,且材料未提及近代化,排除C项。 7.《源寰志略》是成书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的一部世界地理志。作者徐继畲在初版中,将“皇请一统舆地全图”放在了“亚细亚”之后,但最终在好友的建议下,将其调整到卷一的卷首。这一变化 A. 有利于改变中国人的世界观 B. 体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旨 C. 说明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 D. 是对传统心态的第一次挑战 【答案】C 【解析】材料说明关于中国地图位置摆放的问题,在好友劝说下进行调整,显然是受到传统天朝上国思想影响,怕受到批判才进行调整,C正确;材料中说明传统思想影响,A错误;B是魏源的思想主张,材料没有体现;D中第一次挑战说法错误,材料做法本身就不是挑战。 8.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迅速兴起,针对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方针,维新派指出“体”与“用”是不可分的。中学有中学的“体”与“用”,西学有西学的“体”与“用”,把中学之“体”与西学之“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让“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维新派与洋务派分歧的实质是 A. 要不要社会革命 B.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C. 要不要在中国兴办近代企业 D. 要不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 【答案】D 【解析】两者均不主张社会革命,故排除A、B两项;C为两者的相似点,故排除;洋务派拒绝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维新派恰好相反,故选择D项。 9.有学者评价新文化运动:“不再过多强调从制度上解决自由问题,而是更强调能使恰当的制度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对自我和社会的态度。”这不能说明新文化运动 A. 否定制度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B. 吸取辛亥革命政治失败的教训 C. 认识到批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D. 强调社会意识对制度深层反应 【答案】A 【解析】题中材料“不能说明新文化运动”是解题的关键,即要求学生选出与材料无关的选项,材料“不再过多强调从制度上解决自由问题,而是更强调…”没有否定用制度解决中国问题,而是不再过多利用制度,故A符合题意;材料说明吸收辛亥革命失败教训,B 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C不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更注重思想领域的变革,强调社会意识对制度深层反应,D不符合题意。 10.美国密西根大学经济学教授雷迈在1933年对中国抵制洋货的运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情况如下表 对中国抵制洋货运动发展的合理解释是 A. 各界对社会改造道路的认识趋同 B. 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成为主流 C. 国民意识增强推动民族主义高涨 D. 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主要矛盾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抵制洋货运动参与者的范围逐渐扩大,手段也变得更加激进,这说明国民意识增强,民族主义也愈发高涨,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改造问题,排除A;民主与科学在1905年未成主流,排除B;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是在1935年,排除D。故选C。 11.《国民党一大宣言》:“盖酿成经济组织之不平均者,莫大于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故当由国家规定土地法……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国民党之主张,则以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以下解读正确是 A. 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B. 实现了平均地权的主张 C. 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 D. 与中共革命思想部分一致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内容,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注重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其思想与中共革命思想部分一致,故答案为D项。孙中山的土地纲领没有做到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排除A项;B项“实现了”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中的“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表明并未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C项。 12.“它是个质变点,是中国革命由失败走向胜利的质变点,是中国革命由别人主导到由自己主导的质变点。”材料中的“它”可能出现于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全面抗战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34——1936年的长征是是中国革命由失败走向胜利的质变点,是中国革命由别人主导到由自己主导的质变点,故这个“质变点”出现于1927——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3.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A. 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B. 扩大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 C. 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 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中国革命要联合资产阶级以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意在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故选择C;材料中毛泽东认为中国与俄国存在不同之处,可见其意不在借鉴俄国经验,排除A;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联合资产阶级,是出于完成革命的需要并非为了扩大阶级基础,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对右倾错误的批判,且此时党内也并不存在严重的右倾,排除D。 14.以下是1949—2008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单位:所)统计表,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类别 1949 1957 1965 1978 1985 1990 2000 2008 普通中学 41 249 346 2699 1607 1620 2736 2693 职业中学 / / / / 116 123 183 294 普通高等学校 3 11 16 40 62 61 221 608 A. 1949—1956年,我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 文革结束后,教育界拨乱反正,恢复高考,高等教育迅猛发展 C. 20世纪90年代,确立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D. 21世纪以来,由于普通高等学校的扩招,职业中学日益萎缩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95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C项正确;我国教育事业在1965年才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排除A;高等教育迅猛发展是在90年代后,排除B;职业中学稳步发展,排除D。故选C。 15.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并在全国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邓小平阅读文章后明确指出:“文章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嘛,扳不倒嘛!”在中央高层领导中,邓小平是最早就真理标准问题站出来明确表态的。这表明此次大讨论 A. 正式揭开了拨乱反正和平反冤假错案的序幕 B. 标志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C. 在中央高层领导人中只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 D. 实质上是一场破除迷信和深刻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D 【解析】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自身就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所以此次大讨论实质上是一场破除迷信和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此次大讨论和拨乱反正和平反冤假错案无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十一届三中全会才标志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并非只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邓小平是最早表态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6.1979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吉布尼等人时,明确表示:“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材料说明 A. 中美建交促成我国经济战略的变化 B. 我国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C. 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D. 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可知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经济,该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故C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建交属于外交成就,不可能使我国经济战略发生变化,故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在1956年,故排除B。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在1992年,故排除D。 17.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这一认识 A. 阻碍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B. 代表了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思想 C. 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注入了理性精神 D. 以理性主义为旗帜,反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C 【解析】智者学派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导致了极端个人主义,易使社会混乱,苏格拉底针对智者学派的观点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思想力(知识、美德)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注入理性精神,故C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苏格拉底不属于古希腊智者学派,排除B;D是启蒙运动的内容,排除。 18.1830年,力主啤酒商自主经营的《啤酒法》颁行,该法加剧了当时社会的酗酒问题并遭到禁酒协会的强烈反对,但英国议会仍然坚持推行,仅在1834年进行了微小的修改以加强社会治安。这反映了当对的英国 A. 社会治安问题突出 B. 议会背叛了选民的利益 C. 社会道德日益沦丧 D. 自由主义成为发展趋势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自由主义成为当时英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英国议会推行的法案不过是顺应了这一时代趋势而已,故D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社会治安问题突出,故A不正确;材料仅仅提到禁酒协会反对该法案,没有涉及议会背叛选民的问题,故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道德沦丧的问题,故C不正确。 19. 在某部电影中,约翰和同学们将于1892年从美国某中学毕业,他们讨论了毕业后各人想干的事情,下列情节中与史实相符并最有可能完成的是 A. 在电灯下认真学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 去英国和瓦特讨论蒸汽机的工作原理 C. 写一篇关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论文 D. 建立自己的电子邮箱享受信息时代的愉悦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1892年,A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1905年提出的,所以不符合时间限制,不能选;B项不可能,因为1892年电力已经取代蒸汽机成为更加方便快捷的动力了;C项可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于1859年,符合题干要求;D项不可能,电子邮箱信息时代是当今的科学技术,不符合题干要求。 20.蒸汽动力在希腊化时代的埃及已为人们所知道,但却仅被用于开关庙宇的大门。不过,在英国,为了从矿井里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机轮,急需有一种新的动力,这种需求引起一系列发明和改进,直到最后研制开发出商业用途的蒸汽机。这说明 A. 英国人比埃及人更注重科研 B. 英国科技推动了经济发展 C. 社会生产需要激发科技创新 D. 蒸汽动力认识有渐进过程 【答案】C 【解析】“这种需求引起一系列发明和改进,直到最后研制开发出商业用途的蒸汽机”说明社会生产需要激发科技创新,故C正确;材料主要说明科技的应用,而不是科学研究,排除A;B、D不符合材料主旨。 21.1965年,苏联颁布了《集体农庄市场示范条例》,规定无论是集体农庄还是个人都可以在集体农庄市场上自由出售自己的农副产品,其价格由市场自发形成,国家不加干涉。为了发展农庄市场,国家拨款在城市兴建库房、提供冷藏设备等。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A. 农业领域成为改革重点 B. 农业集体化弊端已经消除 C. 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D. 重视农庄和农民的积极性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规定无论是集体农庄还是个人都可以在集体农庄市场上自由出售自己的农副产品,其价格由市场自发形成,国家不加干涉。为了发展农庄市场,国家拨款在城市兴建库房、提供冷藏设备等”信息可知,当时苏联重视农庄和农民的积极性,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此时期正值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其改革重点在工业上,不是农业;B选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并未消除农业集体化的弊端,C选项错误,当时苏联并未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2.诗人北岛曾经写过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短的一首现代诗--《人生》,这首诗通篇只有一个字:“网”。而今,一张叫作互联网的网,充实在每个人的生活里,有人说:“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这表明互联网的发展 A. 使北岛的预测变成现实 B. 已取代传统的“网” C. 深刻地影响人类生活 D. 使人类生活完全处于互联网中 【答案】C 【解析】材料“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体现的是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对人类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C选项排除;诗人北岛的话是比喻,A选项是对材料的曲解,排除;互联网属于虚拟网络,和实物不一样,B选项排除;D选项错在“完全”,排除。故答案为C。 23.近代西方的一些画家“竭力回避尖锐敏感的社会政治问题,在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追寻光和色的美,寄托自己锐的探索精神。”下列作品能够体现上述思想的是 A. 《自由引导人民》 B. 《拾穗者》 C. 《日出·印象》 D. 《格尔尼卡》 【答案】C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对印象画派特点的理解和认识。根据材料中的“光和色”可知该画家风格属于印象画派的特点,故C项说法正确;《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的作品,故A项不合题意,排除;《拾穗者》是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作品,故B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格尔尼卡》是典型的现代主义作品,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 24.观察以下时事漫画,说明美国 A. 欲改变世界贸易组织规则 B. 对北美自由贸易区心存不满 C. 与欧洲国家关系趋向恶化 D. 试图终结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答案】B 【解析】漫画中,美国总统特朗普用力试图推翻象征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这一经济合作组织,说明美国对北美自由贸易区心存不满,故选B;漫画没有涉及世界贸易组织的信息,排除A;漫画信息与欧洲无关,排除C;漫画反映的是美国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关系,与阻止经济全球化无关,排除D。 25.1950年1月4日,杜鲁门在年度国情咨文中再次督促国会通过“技术援助和资本投资的立法”,他说,“广大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已经骚动和苏醒,如果不支持这些国家去寻求卓有成效的道路,那他们就会落入同人类自由敌对的哲学控制之下”。这表明 A. 两大阵营的对抗日益激烈 B. 第三世界崛起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C. 美国冷战的中心开始转移 D. 美国利用经济援助来为政治和战略目标服务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中的“广大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已经骚动和苏醒,如果不支持这些国家去寻求卓有成效的道路,那他们就会落入同人类自由敌对的哲学控制之下”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杜鲁门对广大亚非拉地区进行经济援助的是遏制苏联,即遏制苏联式政治经济制度向第三世界的扩展,这说明经济援助成为美国政治和战略目标的工具,故选D项;两大阵营正式形成于1955年,故A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初第三世界开始崛起,故B项错误;美国冷战的中心一直在欧洲,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 材料二 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以往一直受到严重抑制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材料三 伏尔泰把教皇比作“两足禽兽”,把教士称作“文明恶棍”,说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他号召“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骇人听闻的宗教狂热作斗争”他信奉自然权利说,他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认为财产权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他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理想化了,认为最理想的是由“开明”的君主按哲学家的意见来治理国家。 材料四 (启蒙运动)的“砸烂可耻的东西”、“自由放任”和“社会契约”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此外,它们不仅对法国的现状,而且对整个欧洲甚至海外地区的现状,也是一个挑战。实际上,哲人们并不把自己看做法国人或欧洲人,而是把自己看做人类的成员。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两次思想运动所承担的相似的历史使命。 (3)根据材料三,概括伏尔泰的主要主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运动产生的重大影响。 【答案】(1)社会出现大变革;士阶层的兴起;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社会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 (2)使命:解放思想,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促进社会转型)。 (3)抨击天主教会的统治,主张宗教信仰自由;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承认财产权利的不平等;主张实行开明君主立宪制。 (4)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推动法国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解放了思想,促使人们觉醒;推动了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等。(答任意三点满分) 【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一中“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新兴地主阶级 “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等信息,从总体到部分,从社会变革到经济、政治、阶级等的发展(或者需要),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 (2)使命:根据材料一中新兴地主阶级“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联系材料二中“以往一直受到严重抑制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可知两次思想运动所承担的相似历史使命是推动解放思想,促进社会转型(呼唤建立新的社会)。 (3)主张:根据材料三中伏尔泰把教皇比作“两足禽兽”,把教士称作“文明恶棍”,号召“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骇人听闻的宗教狂热作斗争”,可知其抨击天主教会的统治,主张宗教信仰自由;由“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认为财产权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和“认为最理想的是由‘开明’的君主按哲学家的意见来治理国家”等信息可概括出伏尔泰在政治、经济和政体等方面的主张。 (4)影响:根据材料四中“砸烂可耻的东西”, “自由放任”和“社会契约”“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对法国的现状,而且对整个欧洲甚至海外地区的现状,也是一个挑战”,“把自己看做人类的成员”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作为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不仅破坏了欧洲社会传统的制度和习俗;还推动了法国大革命,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并推动了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2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学者家永三郎指出:“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是‘富国强兵’的手段,而接受近代科学又是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的手段,这就自发地倾向于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研究难免就放任自流。……认识到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不可避免地要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那么,在培植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所必须的限度内也得学习法律学、经济学等。尽管如此,不符合能够为天皇制国家政治、军事发展服务这一条件的学科仍然难免遭到排斥。” 材料二 日本以善于引进外来先进文化而著称,但诸多的外来文化并没有和传统文化融合,而是以独立的面貌并存于日本社会。……对待外来先进文化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顽固排斥西方精神文明,导致日本现代化初期对旧事物的批判和否定不彻底。……这种极端态度已经融入日本的民族性,使得日本人成为世界上最为奇特的“矛盾”民族。 ——《“和魂洋身”的日本现代化》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归纳日本学习先进文化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日本“对待外来先进文化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的具体表现及影响。 【答案】(1)特点:以巩固天皇政权为目的;以“实用”为原则来引进西方文化;善于引进而不能很好地同传统文化融合;采用极端态度。 (2)表现:极端崇拜:殖产兴业(或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明开化(或提倡西方文明,发展近代教育);建立近代军队。极端排斥:保留封建残余(天皇制、武士道精神等。) 影响: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亚洲强国,推动日本现代化发展。封建残余影响其现代化发展进程;军国主义思想使其走上向外扩张道路,给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题干“尽管如此,不符合能够为天皇制国家政治、军事发展服务这一条件的学科仍然难免遭到排斥。”可知以巩固天皇政权为目的;“但诸多的外来文化并没有和传统文化融合,而是以独立的面貌并存于日本社会。”可知善于引进而不能很好地同传统文化融合;再据材料二“对待外来先进文化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顽固排斥西方精神文明,导致日本现代化初期对旧事物的批判和否定不彻底。……这种极端态度已经融入日本的民族性,使得日本人成为世界上最为奇特的‘矛盾’民族。”可知是采用极端态度。 (2)本题考查学生辩证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的明治维新使得日本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挽救了民族的危机。但是日本保留了天皇制度和武士精神,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法西斯道路,给亚洲和世界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