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1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课件(113张)
第二大题 古代诗文阅读 ( 一 ) 第 10 ~ 13 题 文言文阅读 《 考试说明 》 对古诗文阅读的要求是:能够 “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 。具体要求有 11 条: ①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②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③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④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⑤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⑥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⑦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⑧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⑨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⑩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⑪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言文阅读考点释放一览表 1 高考大回放 2 考点大筛查 高考大回放 1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A .童幼时 / 精神端审 / 时然后言 / 所继叔父混名知人 / 见而异之 / 谓思曰 / 此儿深中夙敏方成 / 佳器有子如此 / 足矣 / B .童幼时 / 精神端审 / 时然后言所继叔父 / 混名知人 / 见而异之 / 谓思曰 / 此儿深中夙敏 / 方成佳器 / 有子如此 / 足矣 / C .童幼时 / 精神端审 / 时然后言所继叔父 / 混名知人 / 见而异之 / 谓思曰 / 此儿深中夙敏方成 / 佳器有子如此 / 足矣 / D .童幼时 / 精神端审 / 时然后言 / 所继叔父混名知人 / 见而异之 / 谓思曰 / 此儿深中夙敏 / 方成佳器 / 有子如此 / 足矣 / D [ 解析 ] 本句大意是:谢弘微童年时代精神端庄谨慎,时机适当才开口说话。过继后的叔叔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他后认为他很不平凡,对谢思说: “ 这孩子内心廉正机敏,将成为优秀人材,有这样一个儿子也就足够了 ” 。正确标点为: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 “ 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 2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A .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 .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 .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 .私禄中的 “ 禄 ” 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 解析 ] “ 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 解说不当。 “ 姻亲 ” 并无血缘关系。 B 3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A .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 .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B C .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 .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 解析 ] 住在乌衣巷的不是谢弘微而是谢混。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5 分 ) 译文: 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嗣家的亲戚,恭敬谨慎超过常礼。 (2) 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5 分 ) 译文: 而谢曜喜欢评价人物,他每逢发表言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题。 [ 解析 ]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的能力, ⑴ 采分点为 “ 循 ”“ 事 ”“ 党 ” “ 过 ” 。 (2) 采分点为 “ 臧否 ”“ 言论 ”“ 以 ”“ 乱 ” 。 [ 译文 ] 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父亲叫谢思,任武昌太守。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谢峻自己无子,就以谢弘微为继子,谢弘微本名密,因为触犯了所过继家中的名讳,所以就用字代名。 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但却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他过继后的叔叔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谢混对谢思说: “ 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之人,有这样的儿子,满足了。 ” 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寒,而过继的家中产业却很丰盈,他却只继承接受了几千卷书而已,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 谢混的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同他的族子谢灵运、谢瞻、谢翟、谢弘微等人因赏析文义而聚会,曾经一同游宴歇息,居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才气横溢,机智善辩,文辞流畅,谢弘微每每以简约的言语使众人信服,谢混特别敬重他这一点,称他为微子。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被诛,公主便把谢混家事托付给谢弘微。谢弘微为谢混家经营生计,管理产业,办事如同在官府办公一般,一枚钱一尺帛收入支出,都有账册记载。谢弘微调任通直郎。高祖登上帝位之后,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因为谢混在前一朝代获罪,东乡君节义可嘉,高祖允许她回归谢氏。从谢混死,到这时已有九年,但谢混家屋宇整齐,仓廪充盈,仆人听从使唤,各有所业,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田地的开垦种植,比原来更有增加。 元嘉九年,东乡君薨,留下资财非常多,园宅十余所,奴仆尚有数百人,而谢弘微一无所取,自己以私人官俸营办东乡君丧事。谢弘微说: “ 亲戚之间争夺财产,可算是最为鄙贱之事,现在财产多则分用,少则共用,不至于困乏就行了,身死之后,哪里还去管它。 ” 元嘉十年去世,死时四十二岁。谢弘微死,皇上十分痛惜,派二卫千人营办丧事,一直到葬事完毕。朝廷追赠谢弘微为太常。 5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A .更始即位 / 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 / 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 / 不肯 / 云 / 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 / 信义著名 / 愿得降之 / B .更始即位 / 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 / 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 / 不肯云 / 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 / 信义著名 / 愿得降之 / C .更始即位 / 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 / 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 / 不肯云 / 闻宛之赵氏有孤 / 孙熹信义著名 / 愿得降之 / D .更始即位 / 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 / 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 / 不肯 / 云 / 闻宛之赵氏有孤 / 孙熹信义著名 / 愿得降之 / A [ 解析 ] 正确标点为: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 “ 闻宛之赵氏有孤孙 憙 ,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句意。这句话的意思是:更始即位,舞阴地区的大户人家李氏拥城不投降,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说: “ 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 憙 ,以信义闻名,愿意向他投降。 ” 然后依据表对话的词语 “ 云 ” 断开两处,再抓住句中的名词代词,明确句子结构,比如 “ 降之 ” 后面应断开,逐一进行分析。 6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A .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 “ 下车伊始 ” 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 .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 .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 .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 《 三国演义 》 中就经常提到 “ 京师 ” ,现代泛指首都。 [ 解析 ] “ 然后再作考察 ” 解说不当。 “ 考 ” 是指拘捕拷问之意。 “ 考 ” 是通假字,拷问的意思。 B 7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A .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 .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奉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 .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 .赵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C [ 解析 ] “ 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 理解不当,原文的意思是 “ 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 乃悉移置颖川、陈留 ” ,并没有说 “ 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 。该选项无中生有。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 帝曰: “ 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 王无复言。 (5 分 ) 译文: 皇上说: “ 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 ” 赵王没有再说话。 (2) 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5 分 ) 译文: 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 解析 ] ⑴ 采分点为: “ 奉 ” ,奉行; “ 枉 ” ,违犯; “ 更 ” ,再; “ 道 ” ,说说; “ 它 ” ,其他; “ 欲 ” ,要求; “ 复 ” ,再。 (2) 采分点为:省略主语 “ 蝗虫 ” ; “ 界 ” ,地域; “ 辄 ” ,就; “ 岁屡 ” ,连年; “ 歌 ” ,歌颂。 [ 译文 ] 赵 憙字伯阳 ,南阳宛郡人。年轻时就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没有儿子,赵 憙 年十五岁 ,时常想着报仇。于是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后来终于前去寻仇。仇人们全部生了病,没有人抵抗。赵 憙认为乘别人生病报仇杀人 ,不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就暂且放过他们而离开了,回头对仇人说: “ 你们如果病好了,躲我远远的。 ” 更始即位,舞阴 ( 地名 ) 大户人家李氏拥城不投降,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说: “ 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 憙 ,以信义闻名,愿意向他投降。 ” 更始就征召赵 憙 ,赵 憙不到二十岁 ,引见来了,更始笑道: “ 还是个小孩,怎么能挑着重担走很远呢? ” 于是把赵 憙任命为郎中 ,行使偏将军的职务,让他到了舞阴,李氏就投降了。 9 . 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A .初 / 选人调拟 / 先南曹 / 次考功 / 综核无法 / 吏得缘文为奸选者 / 又不得诉长吏 / 将奏罢南曹 / 辟公舍以待来诉者 / 士无留难 / B .初选人调拟 / 先南曹 / 次考功 / 综核无法 / 吏得缘文为奸选者 / 又不得诉长吏 / 将奏罢南曹 / 辟公舍以待来诉者 / 士无留难 / C .初选人调拟 / 先南曹 / 次考功 / 综核无法 / 吏得缘文为奸 / 选者又不得诉长吏 / 将奏罢南曹 / 辟公舍以待来诉者 / 士无留难 / D .初 / 选人调拟 / 先南曹 / 次考功 / 综核无法 / 吏得缘文为奸 / 选者又不得诉长吏 / 将奏罢南曹 / 辟公舍以待来诉者 / 士无留难 / D [ 解析 ] 断句要注意语句中提示性的词语,如 “ 初 ”“ 先 ”“ 后 ”“ 者 ” “ 长吏 ”“ 士 ” 等,根据这些即可确定答案为 A 。本题正确断句为: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10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A .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 .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 .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D .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 解析 ] “ 他们不仅职位很高 ” 错误,他们职位一般。 C 11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A .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聘史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为占得便宜而返回。 B .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A C .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 .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 解析 ] A “ 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 错误,原文没有这一信息。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 将曰: “ 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 ” 禧惭不能对。 (5 分 ) 译文: 许将说: “ 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难道还不行吗?为什么还要出使呢? ” 萧禧羞愧不能回答。 (2) 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5 分 ) 译文: 章惇做了宰相,与蔡卞一起搜罗编造罪名,来贬谪元祐诸臣,上奏皇帝要开掘了司马光的坟墓。 [ 解析 ] ⑴ 采分点为 “ 申饬 ”“ 岂 ”“ 何以 …… 为 ”“ 对 ” 。 (2) 采分点为 “ 为 ”“ 同肆 ”“ 罗织 ”“ 发 ” 。 [ 译文 ] 许将字冲元,是福州闽县人。在进士考试中名列第一。神宗召他来回答问题,任命他为集贤校理、同知礼院,负责中书条例的编修。先前,选用人才,调动计划,先通过南曹,再经由考功,综合考核方面没有法规,相关官吏可以通过附会曲解文书来为非作歹,而被选用的人又不允许告发长官。许将上奏,使朝廷罢黜了南曹一职,开辟了公舍来等待投诉者。士人们也没有故意刁难的。契丹以二十万人的军队来迫近代州边境,他们还派遣使者来请求分割代州的地盘,宋朝的岁聘使不敢出行到契丹,皇上把这个使命交给许将。许将入朝对皇上说: “ 我愧居侍从之位,朝廷的大决议,不容许我不关心。只是万一契丹人说道代州的事,而我没有办法来折服他们,那就会伤害国家利益。 ” 皇上于是命令许将到枢密院来阅读相关文书。他去到契丹境内后,当地的居民骑在房梁上,聚集在一起看许将,他们说: “ 我们要看看南朝的状元。 ” 等到操练射箭时,许将先射中目标。契丹使者萧禧负责招待客人,萧禧果然拿代州事来向许将发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 “ 我们两国间的界渠还没有划定,但和平友好是大局,很重要,我将前往贵国去划分界渠。 ” 许将说: “ 这件事,指示边境官员们去办难道不行吗,何劳大使您啊? ” 萧禧羞惭,不能回答。许将归国复命,神宗认为他了不起,第二年,许将被任命为秦州知州,后又改为郓州知州。 上元节,要挂彩灯,官吏们登记盗贼,逮捕他们,关进监狱,许将说: “ 这样做,是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途径啊。 ” 全把这些人给放了,从此,百姓没有一个人犯法,各种监牢全都空了。父老乡亲们感叹说: “ 从王沂公在此任职后五十六年,才再一次见到监狱空啊。 ” 郓州当地原先有这样的风气,士子们喜欢聚集在店铺里,诽谤官政;许将虽然没有对此加以禁止,但这一风气自然就停息了。许将被征召为兵部侍郎。他上疏说: “ 管理军队要有制度,制度的名称虽然各有不同,但都要遵循 ‘ 纵的要让它横过来,方的要让它圆过来 ’ 的原则,使得万众就像一个人。 ” 等到西边边境发生战事,神宗派近侍询问双方兵马的数量,许将能立刻详细向上报告;第二天,神宗近侍就此问题去询问枢密院官员,枢密院官员竟然不能回答。绍圣初年,许将入朝担任吏部尚书,章 惇担任宰相 ,与蔡卞一同肆意罗织罪名,贬谪元 祐年间的各位大臣 ,还上奏皇上,建议挖掉司马光的坟墓。哲宗将此事向许将询问,许将回答说: “ 挖别人的坟墓,那可不是品德高的人所办的事。 ” 许将主管颖昌府,后调任到大名府,在大名府任职六年,多次要告老还乡,皇上征召他为佑神观使。政和年初,许将去世,七十五岁。朝廷赠予他开府仪同三司之职,谥号文定。 文言文阅读 ( 课标卷 5 年 ) 年别 题别 题材 字数 难度 题数 赋分 2017 课标 Ⅰ 宋书 601 中高 4 19 课标 Ⅱ 后汉书 600 中 4 19 课标 Ⅲ 宋史 574 中低 4 19 2016 课标 Ⅰ 宋史 585 中高 4 19 课标 Ⅱ 明史 586 中 4 19 课标 Ⅲ 明史 576 中低 4 19 文言文阅读 ( 课标卷 5 年 ) 年别 题别 题材 字数 难度 题数 赋分 2015 课标 Ⅰ 宋史 601 中高 4 19 课标 Ⅱ 北史 601 中 4 19 2014 课标 Ⅰ 旧唐书 584 中高 4 19 课标 Ⅱ 明史 598 中 4 19 2013 课标 Ⅰ 明史 647 中高 4 19 课标 Ⅱ 旧唐书 650 中 4 19 结论 《 明史 》《 宋史 》《 旧唐书 》 取材集中。自 2015 年以来试题模式相同。全国 Ⅰ 卷难度中高,全国 Ⅱ 卷难度中,全国 Ⅲ 卷难度中低。 文言文阅读 选文题材 选文取自 “ 正史 ” ,内容有积极意义,文言词汇及古代文化知识丰富,信息蕴含充足,语言规范 选文字数 600 字左右 题型情况 题型稳定,同一材料不重复命题 试题难度 全国 Ⅰ 卷卷、全国 Ⅱ 卷、全国 Ⅲ 卷难度依次递减 拟题数量 客观题 3 个,主观题 1 个,共赋 19 分 试题轮廓 第 10 题,断句,客观题,赋 3 分 第 11 题,古代文化知识,客观题,赋 3 分 第 12 题,分析综合,客观题,赋 3 分 第 13 题,翻译,两句,赋 10 分,每句二十多字,赋 5 分 考点大筛查 先是,重被围急,遣养子昌请救于东海王越,越以 颙新废成都王颖 ,与山东连和,不肯出兵。昌乃与故殿中人杨篇诈称越命,迎羊后于金墉城入宫,以后令发兵讨张方,奉迎大驾。事起仓卒,百官初皆从之,俄而又共诛昌。 ( 节选自 《 晋书 · 列传第三十 》) 1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A .从甥素憎商 / 以告颙 / 颙捕得商 / 杀之 / 乂既败 / 重犹坚守 / 闭塞外门 / 城内莫知 / 而四郡兵筑土山攻城 / 重辄以连弩射之 / B .从甥素憎 / 商以告颙 / 颙捕得商 / 杀之 / 乂既败 / 重犹坚守 / 闭塞外门 / 城内莫知 / 而四郡兵筑土山攻 / 城重辄以连弩射之 / C .从甥素憎商 / 以告颙 / 颙捕得商 / 杀之 / 乂既败 / 重犹坚守 / 闭塞外门 / 城内莫知 / 而四郡兵筑土山攻 / 城重辄以连弩射之 / D .从甥素憎 / 商以告颙 / 颙捕得商 / 杀之乂 / 既败 / 重犹坚守 / 闭塞外门 / 城内莫知 / 而四郡兵筑土山攻城 / 重辄以连弩射之 / [ 解析 ] 正确标点为:从甥素憎商,以告 颙 , 颙捕得商 ,杀之。 乂既败 ,重犹坚守,闭塞外门,城内莫知,而四郡兵筑土山攻城,重辄以连弩射之。 A 2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A . “ 参军 ” 古代指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为丞相的军事参谋,皇甫重的弟弟皇甫商曾担任齐王冏的参军。 B . “ 檄 ” 又叫檄文,指古代写在木简上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民间文书。 C . “ 诏 ” 又叫诏书,是古代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专用文书。 “ 奉诏 ” 的意思是接受并遵奉皇帝下达的命令。 D . “ 左将军 ” 是武将的一种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主帅军中升帐面南背北而坐,左将军居东,右将军居西。 [ 解析 ] “ 民间文书 ” 解说不当,应为官方文书。 B 3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A .皇甫重受到贵人提携,起家顺利。他性格深沉果断,富有才能,司空张华发现他是个人才,一步步提升他做了新平太守。 B .皇甫重曾受到陷害。李含先前与皇甫重兄弟有隔阂,怀恨在心,便向司马颙建议,表面上表提拔,实际上则陷害皇甫重。 C .皇甫重忠于朝廷。司马颙没有攻下城池,就写奏章请求派御史劝他投降,皇甫重知道这不是朝廷的本意,拒不遵奉诏令。 D .皇甫重求救不利而败。他被围困之急,就派养子皇甫昌向东海王司马越求救,司马越因皇甫重与司马颙交好,未发救兵。 D [ 解析 ] 对司马越不发救兵的原因解说不当。原文说 “ 越以 颙新废成都王颖 ,与山东连和,不肯出兵 ” 意思是,司马越因为司马 颙刚废除了成都王司马颖 ,与崤山以东的诸侯结为一体,不肯调发救兵。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 商为乂所任,重终不为人用,宜急除之,以去一方之患。 (5 分 ) 译文: 皇甫商被司马乂重用,皇甫重到底不会被人所用,应该赶紧除掉他,用来消除一方的祸患。 (2) 所在为地窟以防外攻,权变百端,外军不得近城。 (5 分 ) 译文: 他在防守的阵地上挖防御工事用来防备外敌进攻,战术随机多变,外面的军队不能靠近城墙。 [ 解析 ] ⑴ “ 为 …… 所 ……”“ 宜 ”“ 患 ” 各 1 分,文意 2 分。 (2) “ 为 ”“ 权变 ”“ 近 ” 各 1 分,文意 2 分。 [ 译文 ] 皇甫重,字伦叔,是安定朝那人。性格深沉果断,有才能,被司空张华赏识,一步步提升为新平太守。元康年间,被张华任命为秦州刺史。齐王司马 囧 辅佐朝政 ,任命皇甫重的弟弟皇甫商为参军。司马 囧被诛后 ,长沙王司马 乂又任命皇甫商为参军 。当时河间王司马 颙镇守关中 ,他的大将李含先前与皇甫重、皇甫商有隔阂,经常怀恨在心,等到这时,劝司马 颙说 : “ 皇甫商被司马 乂重用 ,皇甫重到底不会被人所用,应该赶紧除掉他,用来消除一方的祸患。可以上表提拔皇甫重为朝内职务,趁着他经过长安,就逮住他。 ” 皇甫重获知这一阴谋,就写了一份公开性文书呈送尚书省,拿司马 颙信任李含 ,将要和他一起反叛为由,现已征集甘肃一带的军众,以讨伐李含为名进行讨伐。司马 乂因为战事频繁 ,现在刚刚安宁,写奏章给皇上,请皇上下诏派使者让皇甫重罢兵,征调李含担任河南尹。李含应诏赴任,皇甫重拒不执行诏令,司马 颙就派金城太守游楷 、陇西太守韩稚等四个郡的兵力攻打皇甫重。 【 注 】 ① 哀宗:金国最后一个皇帝。 ② 大兵:元朝军队。 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A .六月 / 诏仲德议迁蔡 / 仲德雅欲奉上西幸 / 因赞成 / 之及蔡 / 领省院 / 事无巨细 / 率亲为之 / 选士括马 / 缮治甲兵未尝 / 一日无西志 / B .六月 / 诏仲德议迁蔡 / 仲德雅欲奉上西幸 / 因赞成之 / 及蔡 / 领省院 / 事无巨细 / 率亲为之 / 选士括马 / 缮治甲兵未尝 / 一日无西志 / C .六月 / 诏仲德议迁蔡 / 仲德雅欲奉上 / 西幸因赞成之 / 及蔡 / 领省院 / 事无巨细 / 率亲为之 / 选士括马 / 缮治甲兵 / 未尝一日无西志 / D .六月 / 诏仲德议迁蔡 / 仲德雅欲奉上西幸 / 因赞成之 / 及蔡 / 领省院 / 事无巨细 / 率亲为之 / 选士括马 / 缮治甲兵 / 未尝一日无西志 / D [ 解析 ] 正确标点为:六月,诏仲德议迁蔡,仲德雅欲奉上西幸,因赞成之。及蔡,领省院,事无巨细,率亲为之,选士括马,缮治甲兵,未尝一日无西志。 6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A . “ 尚书省 ” 是官署名,又称尚书台、中台,与中书省 ﹑ 门下省合称三省,长官为尚书令。 B . “ 道 ” 是古代行政区域的名称,唐代的道相当于现在的省,宋代地方监察区改为 “ 路 ” 。 C . “ 宫阙 ” 指古代帝王和达官贵人所居住的宫殿,因宫殿的大门外有双阙,所以叫宫阙。 D .干支纪日法是古代民间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 “ 辛丑 ”“ 己丑 ” 就是这种纪日法。 [ 解析 ] “ 宫阙 ” 指古代帝王所居住的宫殿,达官贵人没有资格居住在宫阙中。 C 7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A .完颜仲德有军事才能。他在徐州行枢密院事时,垒石头作墙基,原城墙增高了一半,疏通护城濠,老百姓凭借坚固的城防安居。 B .完颜仲德忠于皇上。天兴元年京城危殆时,其他帅府有的观望,有的遇敌溃败,而完颜仲德却率领千人成功到达汴京保护君王。 C .完颜仲德积极进谏。金哀宗逃难到蔡州,想要修葺公廨以求逸乐,完颜仲德极力劝止。哀宗昏聩无能,制止进谏,不听其劝告。 D .完颜仲德公而忘私。蔡州被围之后,他策划布置防御,从未回过一次家,由于他采取的措施得力,元军始终不能从西城攻入。 [ 解析 ] “ 哀宗昏聩无能,制止进谏,不听其劝告 ” 理解不当。原文的意思是皇上听了完颜仲德的劝谏之后, “ 遽命止之 ” 。 C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 仲德每深居燕坐,瞑目太息,以不得西迁为恨。 (5 分 ) 译文: 仲德常常深居静坐,闭目叹息,对没能西迁感到遗憾。 (2) 不足则括妇女壮健者,假男子衣冠使运木石。 (5 分 ) 译文: 人手不够就搜罗健壮妇女,穿戴上男子衣帽,让她们搬运木块石头。 [ 解析 ] ⑴ “ 每 ”“ 瞑 ”“ 恨 ” 各 1 分,文意 2 分。 (2) “ 括 ”“ 假 ” 、句式各 1 分,文意 2 分。 [ 译文 ] 完颜仲德,本名忽斜虎,是合懒路人。他从小聪明过人,读书、练习策论,有文武才干。金哀宗即位,从远处派人授完颜仲德为同知归德府事,同签枢密院事,在徐州行枢密院事。徐州城东西北三面都临黄河,而南面独有一片平原,仲德垒石头作墙基,增高了原城墙的一半,又疏通干涸的护城濠,引水入濠,使徐州城防加固,百姓凭借坚固的城防安居。天兴元年九月,仲德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参知政事,在陕州担任尚书省的职务。这时兀典刚刚战败,陕州残缺破败,仲德重新建构山寨,安抚军民。 恰逢哀宗用蜡丸书征调各路兵马入援之时,行省、行院、帅府往往坐待观望不肯进军,有的中途遇敌被击溃,只有仲德率领孤军千人,历经秦、蓝、商、邓数州,靠采集野果野菜当作粮食,历尽艰险,九死一生,终于到达汴京。刚到的这天,正逢哀宗东迁。六月,哀宗召仲德商议迁往蔡州的事,仲德一直希望哀宗迁往西部地区,因而赞同并促成这件事。到达蔡州后,完颜仲德兼领尚书省和枢密院事务,不论大小事情他都亲自去做,挑选战士,征集马匹,修制甲胄兵器,没有一天忘掉西迁的打算。哀宗身边的人在睢阳经历了长期的艰难困苦,好不容易得到汝阳这样的安宁环境,都娶妻子,置财产,不愿再迁移,成天对哀宗说西迁不方便。 十一月辛丑日,元军用攻城器械靠近州城,有关部门征发全部青壮州民防守,人手不够就搜罗健壮的妇女,穿戴上男子衣帽,让她们搬运木头石块。蔡州被围之后,仲德策划布置防御,从未回过一次家,他慰劳抚恤战士,没有一个士兵不感激他,将校有战死的,他亲自出钱安葬祭奠,哭得很悲痛。己丑日,西城被攻破,城中在战前就设置栅栏,疏通濠沟,作了防备,元军即使攻上城墙也不能入城。只能在城上设立栅栏,南北两栅栏相距不超过一百多步罢了。仲德选取另外三方面的精兵日夜抵抗,元军始终不能从西城攻入。 ( 一 ) 考查重点 1 .断句。 ( 第 10 题 ) 高考文言文断句为第 10 题,一般在阅读文段中截取一个文言要素集中的五六十字的语段,提供四种不同的断句方式,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命题的具体作法是,在整段文字中预设两处断句错误,有两个选项各安排一处错误,一个选项安排两处错误,一个选项正确。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理解,因此,断句前要先通读几遍文段,搞清楚该语段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然后根据文意、句末虚词、句式特点等判断各项断句的正确与否。选择好答案之后,再回读一遍,看哪个分句读起来有拗口之感,从而确认最正常的一种断句。一般说来,断句的难点往往在一两个分句或词语上,突破了这一两个关口,该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文言断句的方法表 考点 方法 解 说 文 言 断 句 技 巧 从 特 殊 标 志 切 入 (1) 句首标志词: ① 发语词或叹词,如夫、盖、若夫、嗟夫、嗟乎、呜呼、嘻、且夫、今夫等。 ② 时间词,如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 ③ 谦词,如下官、窃、寡人、妾、愚等。 ④ 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如吾、余、予、尔、女、汝、彼、此等。 ⑤ 疑问词,如何、孰、安、胡、焉、奚等。 ⑥ 复音虚词,如然则、是故、何以、得无、大抵、何其等。 (2) 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 (3) 句尾标志词: ① 语气词,如者、也、矣、哉、耳、乎、焉、与、欤、耶、邪等。 ② 复音复词,如而已、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 (4) 对话标志词: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 考点 方法 解 说 文 言 断 句 技 巧 从 特 殊 文 言 语 句 切 入 (1) 明句式,助断句:借助文言文特殊句式或固定结构帮助断句,如判断句 “ …… 者 …… 也 ” ,反问句 “ 不亦 …… 乎 ”“ 安 …… 哉 ” ,被动句 “ 为 …… 所 ……”“ 见 …… 于 ……” ,固定结构 “ 如 …… 何 ”“ 何其 …… 也 ”“ 况 …… 乎 ” 等。 (2) 修辞句,找特点: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句式整齐、结构鲜明的修辞句,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顶真句以及骈文中的四六句等,断句时可以根据修辞句的结构与句式上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按句子特点来断句。 (3) 审关系,明结构:有些要求断句的语段在结构上存在较明显的结构关系:或并列关系,句间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或总分关系,句间有中心句与支撑句,在支撑句的展开上一般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或转折关系,句间的转折从语意上体现出来,有时也会有鲜明的词语提示,如 “ 而 ”“ 然 ”“ 然则 ” 等;或因果关系,句间有隐含的因果关联,在表因与果的语句间,一般是要停顿的。 2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 第 11 题 )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范围相当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科举职官、礼仪习俗、姓名称谓,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器物用具等诸多方面。 由于全国新课标卷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是附着在文言文阅读之内的,而文言文阅读的对象是 “ 正史 ” 中的人物传记,这就基本锁定了考查重点,即人物称谓、古代官职、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特定称谓等。 2015 ~ 2017 年高考已经考过的古代文化知识表: 年别 卷 别 古代文化名称 2017 课标卷 Ⅰ 以字行、姻亲、母忧、下车、 课标卷 Ⅱ 下车、收考、车驾、京师 课标卷 Ⅲ 状元、上元、近侍、告老 2016 课标卷 Ⅰ 首相、建储、有司、契丹 课标卷 Ⅱ 中宫、陛下、吏部、移疾 课标卷 Ⅲ 礼部、教坊、致仕、两京 2015 课标卷 Ⅰ 登进士第、兵部、庙号、太子 课标卷 Ⅱ 字、谥号、嗣位、阙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可采取以下方法:①教材再现法。②语境观照法。③历史见证法。④面目猜测法。 3 .理解、分析与综合。 ( 第 12 题 ) 《 考试说明 》 对本考点的要求是: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 ,能力层级 B 。 “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 , “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能力层级 C 。 (1)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本考点考查的范围较广,文段中的有关词句、文段的层次结构、语言技巧,都可以成为筛选的对象。近年来,高考试题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主要是: ① 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 ② 表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 ③ 反映人物道德情操和聪明才智的信息。 ④ 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 (2)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高考对 “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 主要考查以下三个方面: ① 直接考查对全文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能力。 ② 结合层次分析,考查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③ 考查对段意、定义的某一具体材料的归纳概括能力。 “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 的主要方法是去粗取精、综合句意和整体透视。 (3)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表达形式是多样的,有的是开篇明义,直抒胸臆;有的寄寓故事,含而不露;有的通篇叙述,卒章显志 …… 但有一点往往是一致的,那就是作者的观点态度多是文中议论性的句子。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的考查主要从以下 4 个方面命题: ① 作者所写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以及对所写人物的观点、态度。 ② 作者所写事件的意义以及作者对所写事件的观点、态度。 ③ 作者对所写人物、事件所表露出的感情倾向。 ④ 作者写作的意图。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的方法主要有三: ① 删繁就简锁定重点。 ② 留心结语仔细推敲。 ③ 综合分析简要概括。 4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 第 13 题 ) 理解并翻译句子是文言文阅读中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考查手段,是对理解实词含义、虚词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三方面能力的综合检测,也是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手段。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 “ 信 ” ,就是准确,即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随意改变、增减; “ 达 ” ,即通顺,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没有语病; “ 雅 ” ,即有文采,用词造句考究,文笔优美,能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对中学生而言,主要是要做到 “ 信 ” 和 “ 达 ” 。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所谓意译,就是 “ 通其大意 ” ,按原文表达的大体意思来翻译。高考对文言句子翻译的考查一般要求直译,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文言文翻译的考查重点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文言翻译题在高考中常见的失分点有十: ① 误译文言实词。 ② 误译文言虚词。 ③ 古今词义不对应。 ④ 语言不合规范。 ⑤ 不辨感情色彩。 ⑨ 不懂文化常识。 ⑩ 不懂修辞。 文言翻译要抓好以下五个环节: ① 通读全文,注意细节。 ② 以 “ 本 ” 为本,触类旁通。 ③ 虚词用法,成竹在胸。 ④ 特殊句式,运用自如。 ⑤ 词类活用,准确翻译。 文言翻译的步骤有四:第一步,找到所译句子在原文的位置,仔细审读其前后的句子,揣摩其大致含意,明确表达方向。第二步,猜度句子的得分点,抓住重点进行直译。第三步,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行推敲。第四步,译完全句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 ( 二 ) 常设陷阱 文言文阅读的常设陷阱有八,见下图表: ( 三 ) 失分原因 1 .文言断句: ① 词语不清,不懂词义。 ② 结构不明,不辨语法。 ③ 语感不强,不晓句式。 ④ 知识欠缺,不知名物。 2 . 古代文化常识: 不能正确识记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3 . 理解、分析与综合: ① 文言基础薄弱,读不懂文言文。 ② 阅读习惯不良,没有读懂原文,就急于做题。 ③ 没有搞清楚文段中人与人之间、事与事之间的关系。 ④ 凭借第一印象做题,所答缺乏具体依据。 4 . 文言翻译: ① 不辨古今异义。 ② 不辨句子语气。 ③ 不辨词类活用。 ④ 强行翻译专用名词。 ⑤ 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⑥ 古义今,不当替代。 ⑦ 脱离语境,误译词语。 ⑧ 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⑨ 该补不补,成分残缺。 ⑩ 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 四 ) 临场技巧 文言文阅读的应试有以下五大技巧: 1 .整体阅读,粗略读懂大意。借助分析综合题的四个选项,从中获得理解原文大意的有效提示。 2 .精读文章,边读边画要点。要用虚线标出人物的姓名、字号,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官职的变迁情况等。要弄清楚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是几件事,几个人;是一人一件事,还是一人多件事,还是多人多件事。还要弄清楚谁是主要人物,谁是次要人物,以及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 3 .不懂的词义和句子暂时跳过。不必过多纠缠阅读障碍,第一遍读不懂,再读一遍有可能就读懂了。 4 .仔细察看语境,上下勾连,反复揣摩,从整体的角度作出翻译方案。 5 .抓整体语意,落实重要实词、虚词和典型文言句式的直译,把课内知识迁移到翻译中去。 9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A .帝尝从容问孙皓 / 所以亡国者何也 / 曰 / 吴主英俊 / 宰辅贤明 / 帝笑曰 / 君明臣贤 / 何为亡国 / 彦曰 / 天禄永终历数 / 有属所以 / 为陛下擒 / 此盖天时 / 岂人事也 / B .帝尝从容 / 问孙皓所以亡国者 / 何也曰 / 吴主英俊 / 宰辅贤明 / 帝笑曰 / 君明臣贤 / 何为亡国 / 彦曰 / 天禄永终历数 / 有属所以 / 为陛下擒 / 此盖天时 / 岂人事也 / C .帝尝从容问孙皓 / 所以亡国者何也 / 曰 / 吴主英俊 / 宰辅贤明 / 帝笑曰 / 君明臣贤 / 何为亡国彦 / 曰 / 天禄永终 / 历数有属 / 所以为陛下擒 / 此盖天时 / 岂人事也 / D .帝尝从容问 / 孙皓所以亡国者何也 / 曰 / 吴主英俊 / 宰辅贤明 / 帝笑曰 / 君明臣贤 / 何为亡国 / 彦曰 / 天禄永终 / 历数有属 / 所以为陛下擒 / 此盖天时 / 岂人事也 / D [ 解析 ] 正确标点为:帝尝从容问: “ 孙皓所以亡国者何也? ” 曰: “ 吴主英俊,宰辅贤明。 ” 帝笑曰: “ 君明臣贤,何为亡国? ” 彦曰: “ 天禄永终,历数有属,所以为陛下擒。此盖天时,岂人事也。 ” 10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A . “ 吴 ” 指吴国,三国时期孙权建立的割据政权,史学界称之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 B . “ 太守 ” 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吏。 C . “ 陛 ” 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D . “ 孝廉 ” 是三公九卿之一,掌管宗庙祭祀和供奉其祖宗牌位之事的官职,属正三品。 [ 解析 ] 孝廉是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 D 11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A .吾彦出身贫寒低微,兼有文武之力。开始时只做了一个小的头目,受吴国大司马陆抗差遣,后来陆抗提拔重用了他。 B .吾彦做建平郡太守时,王濬准备攻打吴国,在蜀地建造战船,吾彦觉察到了这件事,请求增派兵力加强防备,孙皓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以致多城失守。 C .吾彦清身率下,威刑严肃,众人都畏惧他。顺阳王畅也不想埋没人才,就举荐他升迁为员外散骑常侍。 D .因为吾彦曾在晋武帝面前指出陆抗的不足,陆抗之子陆机、陆云就经常诋毁吾彦,后来经长沙孝廉尹虞的劝说,陆机兄弟对吾彦的恨意才稍减一点,诽谤的话逐渐停息。 C [ 解析 ] 司马畅不能够诬陷他,就改为推荐他,希望吾彦离开顺阳内史的官职。后来吾彦升为员外散骑常侍,与司马畅举荐没有直接关系。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 迁雁门太守,时顺阳王畅骄纵,前后内史皆诬之以罪。 (5 分 ) 译文: 吾彦调到雁门担任太守,顺阳王司马畅骄横放纵,以前的内史皆被他诬陷因而获罪。 (2) 卿以士则答诏小有不善,毁之无已,吾恐南人皆将去卿,卿便独坐也。 (5 分 ) 译文: 你们因为吾彦回答皇帝的问话稍有点不妥,就不停地诋毁他。我担心南方的士人都将会远离你们,那时你们便孤单了。 [ 解析 ] (1) “ 诬 ”“ 以 ”“ 罪 ” 各 1 分,句意 2 分。 (2) “ 小有不善 ”“ 无已 ”“ 去 ”“ 独坐 ” 各 1 分,句意 1 分。 [ 译文 ] 吾彦,字士则,是吴国人。吾彦出身贫寒低微,兼有文武之才。开始时只做了一个小的头目,受吴国大司马陆抗差遣。陆抗对他的勇敢和谋略感到惊奇,准备提拔重用他,又担心大家不赞同,于是召集各位将领,暗中派人假装疯狂拿着刀跳窜过来,在座的各位将领都害怕得逃走了,只有吾彦坐着不动,举起几案来抵挡刺客。大家都佩服吾彦的勇敢,于是陆抗提拔重用了他。 不久吾彦升迁做了建平郡的太守。当时王 濬准备攻打吴国 ,在蜀地建造战船,吾彦觉察到了这件事,请求增派兵力加强防备,孙皓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吾彦于是铸造铁链阻断江面。等到王 濬的军队逼近边境时 ,沿江的许多城镇都纷纷投降归顺,或者被攻占沦陷,只有吾彦仍坚守建平。王 濬的大军攻不下建平 ,只好后退三十里,以礼相待。 吴国灭亡后,吾彦才归降。晋武帝让他做金城太守。武帝曾经随意问: “ 孙皓亡国的原因是什么? ” 吾彦回答说: “ 吴主孙皓英明雄俊,才能杰出,宰相大臣们才德出众,明达事理。 ” 武帝笑着说: “ 如果国君明达,大臣贤德,为什么会亡国呢? ” 吾彦说: “ 上天赐给吴主的禄位总有终了的时候,吴国的命运也有期限,所以吴主被陛下您擒获。这大概是天命吧,怎能是人为之事呢! ” 张华当时也在坐,对吾彦说: “ 你做吴国大将,加起来的时间也有几年了,人们蔑视你的无闻,这是我感到迷惑的地方。 ” 吾彦大声而严厉地说: “ 陛下了解我,你没有听说吗? ” 武帝很赞许他。 吾彦调到雁门担任太守,顺阳王司马畅骄横放纵,以前的内史皆被他诬陷因而获罪。到了吾彦担任顺阳内史时,清廉自律,充当属下的榜样,依法办事,严厉肃穆,大家都很敬畏恐惧。司马畅不能够诬陷他,就改为推荐他,希望吾彦离开顺阳内史的官职。后来吾彦升为员外散骑常侍。武帝曾经问吾彦说: “ 陆喜、陆抗两个人哪一个更优秀? ” 吾彦回答说: “ 道德名望方面,陆抗比不上陆喜;建立功勋做事方面,陆喜比不上陆抗。 ” 恰逢交州刺史陶璜死了,武帝委派吾彦担任南中都督、交州刺史,吾彦赠送陆机兄弟很多财物,陆机准备接受,陆云说: “ 吾彦本来贫寒,受我们父亲的提拔,可是回答皇上问话时有贬毁我们的父亲之意,怎么能接受他的东西呢! ” 陆机于是没有接受。因为这个原因陆氏兄弟经常诋毁吾彦。长沙孝廉尹虞对陆机兄弟说: “ 从古到今由卑贱而发达的人尚且有帝王,何况是公卿?像何元干、侯孝明、唐儒宗、张义允等人,都出身贫寒,是被人役使的人,但都担任内侍外镇的官职,没人讥讽他们。你们因为吾彦回答皇帝的问话稍有点不妥,就不停地诋毁他。我担心南方的士人都将会远离你们,那时你们便孤单了。 ” 于是陆机兄弟对吾彦的恨意才稍减一点,诽谤的话逐渐停息。 玉 13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A .时元祐诸贤 / 方南迁士 / 鲜访之者 / 伯温见范祖禹 / 于咸平见范纯仁 / 于颍昌或为之 / 恐不顾也 / B .时元祐诸贤方南迁 / 士鲜访之者 / 伯温见范祖禹 / 于咸平见范纯仁 / 于颍昌或为之 / 恐不顾也 / C .时元祐诸贤 / 方南迁士 / 鲜访之者 / 伯温见范祖禹于咸平 / 见范纯仁于颍昌 / 或为之恐 / 不顾也 / D .时元祐诸贤方南迁 / 士鲜访之者 / 伯温见范祖禹于咸平 / 见范纯仁于颍昌 / 或为之恐 / 不顾也 / [ 解析 ] 正确标点为:时元 祐诸贤方南迁 ,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咸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不顾也。 D 14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A .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B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但不能用于女性。 C .诣阙, “ 阙 ” 借指朝廷或京城, “ 诣阙 ” 即奔赴朝廷或都城。 D .秩满, “ 秩 ” 指官吏的职位或品级, “ 秩满 ” 即官吏任期届满。 [ 解析 ] 薨是古代对身故的一种说法,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还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等。 B 15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A .邵伯温勤学好友,受到良好教育。他既得到了父亲的教导,又结交了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兄弟等同辈友人,增长了见闻,熟悉了时务。 B .邵伯温讲究礼节,懂得知恩图报。他劝说司马康做事要有分寸,守礼节;司马康去世后,他承担起了教育司马植的责任。这些都体现了对司马光的感恩。 C .邵伯温坚守大义,不愿阿谀逢迎。章惇因为曾经师事邵康节,想要重用邵伯温,邵伯温却百计避免;众人皆巴结童贯时,他听闻童贯要来,却躲避。 D .邵伯温守蜀有功,深受百姓爱戴。在反贼史斌势力正盛之时,他与卢法原共同谋划,坚守剑门关,最终阻止了史斌入川,蜀人因此十分感激他。 A [ 解析 ] “ 结交了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兄弟等同辈友人 ” 错, “ 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兄弟等 ” 与其父亲同辈,后来 “ 屈名位辈行 ” 才和邵伯温往来。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 会西边用兵,复夏人故地,从军者得累数阶,伯温当行,辄推同列。 (5 分 ) 译文: 后来,西夏挑起战端,欲收复西夏故地,宋廷许诺凡参加对西夏作战的将领可连升数级,邵伯温本当参加,但他将机会让给了同事。 (2) 赵鼎少从伯温游,及当相,乞行追录,始赠秘阁修撰。 (5 分 ) 译文: 赵鼎年青时跟从邵伯温学习,后来赵鼎做了宰相,上表请求追封邵伯温,朝廷遂追赠邵伯温为秘书阁修撰。 [ 解析 ] (1) “ 会 ”“ 复 ”“ 累 ”“ 推 ” 各 1 分,文意 1 分。 (2) “ 游 ”“ 及 ” “ 追 ”“ 赠 ” 各 1 分,文意 1 分。 [ 译文 ] 邵伯温字子文,河南洛阳人,是康节处士邵雍之子。邵雍生前颇有名望,与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程颢等皆有密切交往。邵伯温在家聆听父亲教诲,在外则以司马光等为师。司马光等人不讲资格辈份,与邵伯温结成忘年之交。邵伯温因此而获益良多,知识更加渊博,且特别能明察时务。 司马光任宰相时,曾打算荐举邵伯温,可惜尚未荐举便因病去世了。后因受到河南尹及其他官员的推荐,邵伯温被特授大名府助教,调任潞州长子县县尉。 当司马光之子司马康应召入朝时,邢恕请司马康先到河阳,邵伯温对司马康说: “ 你服丧期满,应先去晋见皇帝,不宜绕道河阳先见朋友。 ” 司马康说: “ 可我已经答应了邢恕。 ” 最终还是前往了。不久,司马康去世,留下年幼的儿子司马植,为宣仁皇后所怜悯。吕大防对宣仁皇后说,司马康生前与邵伯温友好,愿将其子托付给邵伯温,可以请邵伯温为西京教授,便于教育司马植。邵伯温做西京教授后对司马植说: “ 你是司马光之孙,司马康之子,是贤是愚皆为天下人所关注,你当以此为勉,负起自己的责任。 ” 司马植听后,发奋学习,毫不懈怠,终于取得了成绩。 绍圣初年 (1094) ,章 惇任宰相 。章 惇 曾经事从邵雍 ,故任相后,打算起用邵伯温,然邵伯温不愿趋炎附势。按惯例,邵伯温当赴吏部听候铨选,程颐对邵伯温说: “ 我担心你此次的吏部之行。 ” 邵伯温说: “ 有什么担心呢?难道不打算见先公于地下吗? ” 于是,邵伯温先到了吏部听候差遣,然后才去见章 惇 。但章 惇还是将邵伯温举荐给朝廷 ,而邵伯温不愿在朝廷做官,而愿在郡县做事。章 惇为此极不高兴 。邵伯温遂得监永兴军铸铁监。 此时,元 祐党人大多南迁 ,且许多人都不敢去拜访他们。但邵伯温不怕,他在咸平拜见了范祖禹,在颍昌拜访了范纯仁。有人因此恐吓他,他也不予理睬。后来,西夏挑起战端,欲收复西夏故地,宋廷许诺凡参加对西夏作战的将领可连升数级,邵伯温本当参加,但他将机会让给了同事。邵伯温任监永兴军铸铁监期满后,章 惇依然在朝廷任宰相 ,为了避免与章 惇共事 ,邵伯温执意不去京师做官,而选外任为环庆路帅府幕僚。 服母丧期满后,主管永兴军耀州三白渠公事。此时,童贯任该区域宣抚使,许多士大夫争相登门巴结讨好,可邵伯温听说童贯要来,赶紧出走他州以避童贯。被擢升为提点成都路刑狱。反贼史斌率部攻破武休,进入汉中、利路,并打算夺取剑门关,邵伯温与成都帅臣卢清原合谋守剑门,致使史斌不能入关,蜀人因此对邵伯温十分感激。绍兴四年 (1134) ,邵伯温去世,时年七十八岁。 赵鼎年青时跟从邵伯温学习,后来赵鼎做了宰相,上表请求追封邵伯温,朝廷遂追赠邵伯温为秘书阁修撰。赵鼎为邵伯温做墓志铭说 “ :邵伯温以学识行起于元 祐年间 ,以名节居处于绍圣年间,以言论受贬于崇宁年间。 ” 世人皆认为赵鼎这三句话概括了邵伯温一生的历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