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现代文阅读 作业 (6)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现代文阅读 作业 (6)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现代文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远山 张世勤 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 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又是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这条山路他早已烂熟于心,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可他再也听不见父亲的回答,父亲的确是不在了!‎ 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从前还未有过,他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这头牛,当年是父亲接生的,难道它还记着父亲对它的好?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唉,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熟练地转过弯去。他终于明白,牛跟他一样,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习惯了每到转弯处的提醒,现在到了转弯处,他不说话,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也许,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明白过来之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得多了。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爹,转弯了。这么喊,又像是喊牛。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辈,似乎也没什么错。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样的。‎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年轻的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红。这抹红,在青山绿水之间,想掩映都掩映不住。‎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木柴装车后,他都要带上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不为卖钱,只供人品尝。半品半尝之间,木柴也就卖出去了。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问他,卖的?他说,不是,随便让人吃的。真的?真的。第二天,他刚摆下摊,一小堆红山果红红地映着。年轻女人又来了。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山里有的是,不值钱。‎ 第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叫什么?他说,叫青树。住在山里?是的。你不觉得枯燥吗?不枯燥,山里有山鸡、野兔,山树上有樱桃、山楂……什么都有。年轻的女人说,你怎么不问我叫什么。他便问,你叫什么?年轻的女人说,我叫红苗。‎ 此后,每次红苗都很准时地来到青树的摊前,一边与青树拉呱,一边吃着红山果。青树觉得卖柴原来挺有意思,怎么过去就没觉得呢!‎ 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红苗坐在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新鲜的空气裹挟着她,蓝天白云笼罩着她,她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她对青树说,我想告诉我爹。青树说,怎么告诉,他听不见。‎ 红苗说,我喊。绵延的群山让红苗柔软的心情无限地舒展。她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忙抚着牛头,轻声说:不是喊你,是喊她爹的。‎ 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 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苗说我们可以种菜、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 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像是给自己说。红苗要改变,让他到山外的小镇上采买各种种子:树种,瓜果种,蔬菜种。红苗清亮亮的眼睛看着他,他愿意按红苗说的去做,也许红苗说的是对的。‎ 在这大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样的树,开一壁不一样的花。是不是过日子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 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打这,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 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丰盛的菜肴让他想到了爹留下来的酒葫芦。喝了酒的青树抓着红苗的手,对着群山,高声大喊:爹。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青树喊:爹,我转弯了。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 Ⅰ 检验读懂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青树在父亲去世前“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说明了青树的孝顺,体现了他失去父亲的不习惯,这也是为后文红苗的出场张本。(  )‎ 答案 √‎ ‎2.老牛是父辈精神的化身,从老牛身上可以看到父辈的勤恳与踏实。通过父亲、青树与老牛的人畜之情,写出了山里生活的和谐。(  )‎ 答案 √‎ ‎3.进山后的红苗被深山感染,融入青山绿水中,“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这深化了小说回归自然的主题,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凋敝的思索。(  )‎ 答案 ×‎ 解析 “深化了小说回归自然的主题”错,小说主题不是回归自然,而是过日子要不断转弯,只有学会转弯,才可能追寻到美好生活。‎ ‎4.“远山”这个特定形象其实隐喻的是传统的文化观、价值观与社会观;作者极力渲染山间的美丽与山间生活的美好,流露出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和喜爱。(  )‎ 答案 √‎ Ⅱ 解答题目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开头对大山环境的刻画,既有静态描写,也有动态描写,为下文情节作了铺垫。‎ B.青树早已习惯了父亲在时的生活,写出了对父亲的依赖,父亲去世,在遇到红苗前,青树一直不能自立。‎ C.开头“孤独的牛车”像“一个小黑点”与后文红苗的上衣是“一抹鲜红”形成了对比。‎ D.作者通过老牛的不转弯与转弯写出了主人公青树在父亲离世后内心的痛楚与细微波澜。‎ 答案 B 解析 B项,“不能自立”错,由“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可知,文中的青树可以独自出山,生活。他只是不习惯没有父亲的生活而已。‎ ‎2.小说中的红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1)聪慧。很有生意头脑,让青树栽培种植山果和蔬菜,用来做生意。(2)勤劳。“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3)大方、有主见。主动与青树交往,看重青树的朴实,决定嫁给他。‎ 解析 题干要求“简要分析”,故在概括人物红苗的性格特征后,还要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例如,(1)“红苗说我们可以种菜、卖山果”,说明她很有生意头脑。(2)“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说明红苗勤劳。(3)红苗主动与青树交往,看重青树的朴实,决计跟青树进山,说明她大方、有主见。‎ ‎3.小说以“远山”为题,有人认为以“转弯”为题更恰当,你认为“远山”与“转弯”哪一个更好?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示例一)以“远山”为题好。①远山是故事展开的环境;②山里生活的纯净自然,孕育了主人公的质朴品性;③含蓄而富有诗意。‎ ‎(示例二)以“转弯”为题好。①情节始终围绕着“是否转弯”展开,青树与红苗都有一个转弯的过程;②暗示人物的转变,生活从单调变得丰富多彩;③更符合小说的主题思想:过日子要不断转弯,只有放弃旧观念,才可能追寻到美好生活。‎ 解析 分析小说标题的好处,主要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是标题对小说三维(人物、情节、主题)的影响;二是标题本身是否具有审美意义(蕴含丰富的意蕴)。(1)如以“远山”为题,“远山”既是实指主人公生活的环境,又指一种生活境界,是作者在小说中塑造出来的一种令人向往的自然温馨的生活姿态;“远山”一词含蓄且极富诗意。(2)也可以答以“转弯”为题好,以“转弯”为题,在情节上更契合小说主题。小说中多次出现“转弯”的字眼,它既是道路的转弯,又象征着生活方式和心态的转变,更符合主题,青树和红苗正是因观念上的转变走向了更美好的生活。‎ Ⅲ 读写结合 学会转弯是人生的智慧 红苗学会了转弯,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青树学会了转弯,用双手创造了财富。‎ 前进需要勇气,学会转弯则需要智慧。路不通时,选择转弯,心不快时,选择看淡;情渐远时,选择随意。人生如行路,一路艰辛一路风景。‎ 爱因斯坦曾说:“人的最高本领是适应客观条件的能力。”达尔文说得更透彻:“适者生存。”他们所说的“适”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会“转弯”。俗话说,人生在世行路难,行不通时拐个弯。这个“拐弯”‎ ‎,不是放弃,不是退出,而是在迂回中窥测前进的方向,在困难中发现有利的因素,在审时度势后作出理智的选择。‎ 走过一些路,才知道辛苦;登过一些山,才知道艰难;趟过一些河,才知道跋涉;跨过一些坎,才知道超越。只要你愿意走,路的尽头依然是路。‎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多余一句话 罗斯哲 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 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从外地来的。他靠在售票员旁边,手拿着一个地图在认真研究着,眼不时露出茫然的神情,估计是有点儿迷路了。‎ 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 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缝呢。她抬头看了一眼外地小伙子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 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了,但是售票员可没说完,她说了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个什么劲儿啊!”售票员姑娘眼皮都不抬。‎ 外地小伙儿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一笑。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子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904也能到。”‎ 要是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北京人的形象。可大爷一定要把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说完:“现在的年轻人哪,没一个有教养的!”‎ 站在大爷旁边的一位小姐就忍不住了:“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嘛,您这么一说我们都成什么了!”‎ 这位小姐穿得挺时髦,俩细带子吊个小背心,脸上化着鲜艳的浓妆,头发染成火红色。可您瞧人这话,不像没教养的人吧,跟大爷还“您”啊“您”的。谁叫她也忍不住非要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呢:“就像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的,一肚子坏水儿的可多了呢!”‎ 没有人出来批评一下时髦的小姐是不正常的。这不,一个中年的大姐说了:“你这个女孩子怎么能这么跟老人讲话呢,要有点儿礼貌嘛,你对你父母也这么说吗?”‎ 您瞧大姐批评得多好!把女孩子爹妈一抬出来,女孩子立刻就不吭声了。要说这会儿就这么结了也就算了,可大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 ‎“瞧你那样,估计你父母也管不了你。打扮得跟鸡似的!”‎ 后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简单地说,出人命的可能都有。这么吵着闹着,车可就到站了。车门一开,售票员小姑娘说:“都别吵了,该下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正事儿给耽误了。”‎ 当然,她没忘了把最后一句多余的话给说出来:“要吵统统都给我下车吵去,不下去我车可不走了啊!烦不烦啊!”‎ 烦不烦?烦!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烦了!整个车厢这可叫炸了窝了。骂售票员的,骂外地小伙子的,骂时髦小姐的,骂中年大姐的,骂天气的,骂自个儿孩子的。真是人声鼎沸,甭提多热闹了!‎ 那个外地小伙子一直没说话,估计受不了了,大叫一声:“都别吵了!都是我的错,我自个儿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生一肚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 声音很快平息下来,但你们不要忘了,外地小伙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还没说呢:“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一群不讲理的王八蛋,我还不如不来呢!”‎ 想知道事情最后的结果吗?‎ 我那天的事情没有办成,大伙儿先被带到公安局录了口供,然后到医院外科把头上的伤给处理了一下。我头上的伤是在混战中被售票员小姑娘用票匣子给砸的。你们可别认为我参与了他们打架,我是去劝架来着。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 我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就是售票员说话不得体吗?你们就当她是个傻瓜,和她计较什么呢?”‎ ‎(有删改)‎ Ⅰ 检验读懂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小说以“我”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以外地年轻小伙子的问话为开端,然后以售票员、大爷、时髦小姐、中年大姐的话语将故事推向高潮。(  )‎ 答案 ×‎ 解析 “然后以售票员、大爷、时髦小姐、中年大姐的话语将故事推向高潮”有误,售票员、大爷、时髦小姐、中年大姐的话语使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 ‎2.“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一群不讲理的王八蛋,我还不如不来呢!”这一句语言描写说明开头“我”对外地小伙儿可是个有涵养的人的判断是错误的。(  )‎ 答案 ×‎ 解析 小说的主题是说公共文明很重要,不好的语言和习惯会互相影响,外地小伙儿的最后一句话不足以说明他没有涵养。‎ ‎3.“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可是“我”自己也说出了不冷静不得体的最后一句话,并因此而受了伤,说明公共文明很重要,不好的语言和习惯会互相影响。(  )‎ 答案 √‎ ‎4.小说以沉重的语调进行叙述,文字间饱含着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担忧,使读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不自觉地思考原因和反思自我。(  )‎ 答案 ×‎ 解析 “小说以沉重的语调进行叙述”有误。此文的语言特点是轻松俏皮中饱含着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担忧。‎ Ⅱ 解答题目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能够表现出乘坐公交车时乘客无聊的心态,为下面的争吵埋下了伏笔。‎ B.小说中的人物基本上前一句是好话,后一句却引人反感,这说明人们既有讲理的一面,也有修养缺失的一面。‎ C.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以对话为主,也有少许议论,中间穿插人物外貌、神情、动作等描写,突出了不同人物的身份特点。‎ D.“我”本是旁观者,而在结尾的时候也成为事件的参与者,读来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既幽默有趣,又引人深思。‎ 答案 A ‎ 解析 小说开头描写的是公交车上的一个场景,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并未为下文的争吵埋下伏笔。 ‎ ‎2.从小说中看,你觉得造成“多余一句话”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1)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之间的歧见。(2)从售票员身上可以看出职业精神和服务规范缺失。(3)自控力较差。‎ 解析 本题要求分析造成“多余一句话”的主要原因,这就需要抓住小说情节进行分析。小说主要讲了公交车上发生的故事,本来是一个简单的问路,结果都因为“多余一句话”,最后造成混战的严重后果。从小说中可以看出,售票员缺乏职业精神,她的多余一句话引发了后面一系列的问题。从不同人的话中也可以看出,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人之间有歧见。从一系列的“多余一句话”也可以看出,人们的自控力比较差。‎ ‎3.小说情节中每当事情要解决时却被“多余一句话”所打破,这样安排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1)使情节跌宕起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正是有了多余一句话,才会不断出现新的矛盾,有助于推动情节发展。(3)通过不同人物多余的一句话说明这种现象的普遍性,有助于突出主题。‎ 解析 本题要求分析小说情节安排的艺术效果,就要分析其对于情节发展、主题表达等方面的作用。本题答题的关键是找到“多余一句话”出现的位置,然后分析其和段落以及主旨的关系,如每次眼看事情要解决时,“多余一句话”就出来了,这就使情节富于变化,有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另外,一个矛盾解决另一个矛盾就出现了,这也就推动了情节发展。而且,不同人物的“多余一句话”,说明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也突出了作品的主题。‎ Ⅲ 读写结合 少说一句又何妨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有了矛盾不要紧,只要我们能正确面对,方法得当,就可以避免矛盾升级。但是,在矛盾面前,总有个别人不能理性对待。有理的一方,往往得理不饶人,轻者嘲笑辱骂,重者出手伤人;而理亏的一方则固执地不肯认错,致使本来很小的一件事,彼此笑一笑就可以过去的小矛盾,演变成了非经过司法程序不能解决的大问题。‎ 很多时候,少说一句话可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多说那么一句几句的,又会使小矛盾升格为大矛盾。因此,为了和谐,为了我们每天的好心情,在矛盾面前,我们还是少说一句为好。‎ 自觉修行的生命,会在每一刻都说出得体的语言,不造作,不夸饰,不张扬,在熨帖中开出最美的花朵。‎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老兵 胡玲 ‎ 单位招门卫,一直没招到人。应聘者要么嫌工作时间太长,要么嫌福利待遇不好。‎ 这天下午,一个人影在办公室门口晃动,我走过去,吓得差点儿叫出声来。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丑陋无比的男人,四五十岁的样子,瘦削的脸上布满了道道伤疤,像无数条狰狞的蜈蚣匍匐于脸上。男人个子很高,背有点儿驼,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军装,肩上斜挎着一个褪了色的绿军包。‎ 我是来应聘门卫的。男人朝我讨好一笑。他笑的时候,脸上的疤痕显得更加突兀可怕。‎ 听到有人来应聘,人事部的赵经理高喊一声,应聘的,过来!‎ 男人扯了扯身上的军装,走了进去。‎ 看到男人,赵经理也吓了一跳。你脸上的疤怪吓人的。赵经理面带愠色。男人像做错了事情一样,有点儿歉意地脸红起来。‎ 你是哪里人?赵经理朝男人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问。‎ 我是湖南桑植的,贺龙元帅的故乡,男人的语气中透着一丝骄傲。‎ 带证件了吗?赵经理问。‎ 男人从绿军包里掏出一个红绸布包着的东西,打开,里面是三个红本本。男人将红本本小心翼翼地递到赵经理面前,这是我的证件,请您过目。‎ 赵经理拿着三个红本本瞄了几眼,丢在了桌子上。你有做门卫的工作经验吗?‎ 没有,我以前一直在老家种地,媳妇前段时间检查出得了重病,需要很多钱,我才出来打工的。男人的肩膀微微颤抖了一下,丑陋的脸上闪过一抹悲凉之色。‎ 不行,没有经验的我们不要,你走吧!赵经理斩钉截铁地说。‎ 我能吃苦,还有一身力气,干门卫工作应该可以的。男人憨厚地说。‎ 赵经理斜了男人一眼,没好气地说,门卫就是保护我们单位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你年纪一大把了,怎么做得了。‎ 我可以的,真的可以,我练过散打,也懂一些安全救助知识,一定能够干好门卫工作的!男人有点儿着急地说。‎ 我说不行就不行,你就别啰嗦了!赵经理的头摇得像拨浪鼓。‎ 您让我试试吧!哪怕工资低点儿也行,我媳妇病得不轻,我急需钱,急需一份工作。男人带着央求的口气。‎ 对不起,这里不是慈善机构。赵经理冷冷地说。‎ 男人强挤出一丝苦笑,从桌子上拿起三个红本本,认真地用红绸布包裹好,轻轻地装进包里。那谨慎细心的样子,仿佛他放进去的是价值连城的稀有珍宝。‎ 男人黯然地走出了办公室。‎ 几星期后,单位购买了一批办公家具,需要搬到五楼办公室去。单位后面有座桥,桥上每天聚焦着许多等活儿干的人,我决定去那里找个搬运工来帮忙。‎ 桥上,站着许多人,他们有的拿着扁担,有的拿着铁铲,有的坐在三轮车上。我走过去,一大群人蜂拥而上:有活儿吗?多少钱?给我做吧!‎ 有一批家具要搬到五楼,五十块钱做吗?我问道。‎ 钱太少了,做不了。一听我报的价钱,一群人悻悻散去。‎ 我正准备加价时,一个声音响起:这活儿我干。我顺着声音望过去,又看到了那个满脸伤疤的丑陋男人,他依然穿着那身旧军装,挎着绿军包。‎ 还没找到工作吗?我问他。‎ 男人苦涩一笑,是呀,一个多月了,什么工作也没找到,别人要么嫌我老,要么嫌我脸上有疤。实在没办法,我就和他们一样在桥上蹲点,也好寻些力气活儿做。‎ 到了单位,男人二话没说,放下绿军包,扛起一张桌子就上楼去了。‎ 没多久,男人就把所有家具搬上了五楼。虽然是冬天,但男人的旧军装已经被汗湿透了。‎ 我递给了男人八十块钱,男人又退回我三十块。说好了五十块的。男人朴实地笑着说。‎ 男人走后,我发现他的包掉在我这里了。‎ 我打开男人的包,打开红绸布,看到那三个红本本。一本是退伍证,证书照片上的一张脸年轻帅气,英姿飒爽。退伍证的纸张虽已泛黄和起皱,依然能清楚地看见上面的字迹:南滨市某步兵部队,陈青山同志于1994年4月光荣退伍。一本是部队颁发的二等功证书。一本是伤残军人证,写着陈青山在某次救火中不慎烧伤了脸。‎ 男人很快就折了回来,十分着急的样子,看到我手里的包,他松了一大口气。差点儿忘了我最重要的东西,男人说。‎ 男人脸上的伤疤,在阳光的照耀下像一朵美丽的鲜花。我怀着敬重的心情,双手把包递到男人手中。‎ ‎(有删改)‎ Ⅰ 检验读懂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小说第一段交代单位没招到门卫的原因,为下文中老兵出现、前来应聘作铺垫,也暗含了社会环境。(  )‎ 答案 √‎ ‎2.“男人扯了扯身上的军装,走了进去”,动作描写,可以看出男人有自尊,并且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  )‎ 答案 √‎ ‎3.小说中一个相貌丑陋、做出贡献的老兵,在生活中却处处碰壁,始终无人认可,这种遭遇引人深思。(  )‎ 答案 ×‎ 解析 “始终无人认可”错,小说最后“在阳光的照耀下像一朵美丽的鲜花”,说明还是有人认可他的。‎ Ⅱ 解答题目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通过描写老兵的相貌以及赵经理的反应,突出老兵伤疤的可怕,是为了反衬他内心的美好,同时,相貌的丑陋也为他找不到工作作了铺垫。‎ B.对老兵的反复请求,赵经理总是以不耐烦的语气来应答和拒绝,表现了他内心对老兵的轻视和冷漠。‎ C.小说多次写到老兵身上所带的“三个红本本”,并用“红绸布包着”“我最重要的东西”等来写他的珍惜,表现他对曾经拥有的身份和取得的功绩的重视。‎ D.对老兵的伤疤,“我”从开始时“像无数条狰狞的蜈蚣匍匐于脸上”‎ 的感受到了解真相之后“像一朵美丽的鲜花”的赞美,反映出“我”对老兵认识的心理变化。‎ 答案 A 解析 A项,小说开头“老兵伤疤的可怕”不能反衬出“他内心的美好”,“老兵内心的美好”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逐渐表现出来的。‎ ‎2.小说在刻画老兵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1)朴实本分。经常穿着旧军装,挎着绿军包,虽然知道自己可以胜任门卫工作,但由于自己脸上有疤,被人家拒绝毫无怨言。(2)吃苦耐劳。没多久就把一批家具搬到五楼,尽管旧军装被汗水湿透了也不多说什么。(3)做人有原则。尽管很需要钱,干活也很累,但毫不犹豫地退还“我”多给的三十块钱。(4)富有家庭责任感。出来求职赚钱是为了给媳妇治病。‎ 解析 从“男人个子很高,背有点儿驼,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军装,肩上斜挎着一个褪了色的绿军包”可以看出其朴实;从“没多久,男人就把所有家具搬上了五楼。虽然是冬天,但男人的旧军装已经被汗湿透了”可以看出其吃苦耐劳;从“我递给了男人八十块钱,男人又退回我三十块。说好了五十块的。男人朴实地笑着说”可以看出其做人有原则;从“您让我试试吧!哪怕工资低点儿也行,我媳妇病得不轻,我急需钱,急需一份工作。男人带着央求的口气”可以看出其富有家庭责任感。然后按照“性格+分析”的模式分条作答即可。‎ ‎3.小说以“我”来展开情节的叙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1)作为目击者,“我”见证了老兵在城里求职的遭遇,以及他的坚持,视角更客观,人物形象更有真实感。(2)通过写“我”的感受和言行,“我”对他的尊重与肯定,更能凸显老兵高尚的人格。(3)由于“我”进入场景,推动情节的发展,强化了作品表现人物和主题的力度。(4)升华主题,通过“我”对老兵的敬重,表现了朴实善良的正能量具有强大感染力的主题。‎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的叙述角度的分析。小说以“我”来展开情节的叙述,突出了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突显出老兵的高尚,同时进一步推动小说情节发展,使得小说主题更为鲜明。从体现故事真实性、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等方面分析、概括即可。‎ Ⅲ 读写结合 正视美与丑 生活中美与丑并存,丑,往往为人所厌弃,所鄙视;但有时,丑却因为其德性的芬芳,而让人倍感可贵。老兵曾经帅气的面孔因为某次救火而变得狰狞可怕,深处困境的他,用卑微的语气祈求一份仅能够维持生活的工作,但这也成了奢望。他外貌丑陋,却视过往的荣誉为最重要的东西。当他拒绝多给的30元钱时,他的淳朴,赐予了丑以别样的撼人心魄的力量。由此看来,只看到丑的表象,就断然下结论,以为不足用而蔑视乃至将其抛掷一旁,这样的判断与决策显然缺乏足够的理性,我们还应该深入其本质,扬长弃短,这样方才不致抱憾终生。‎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关键在于本真之美。因此,勿为表象的堂皇所媚惑,也勿因外貌的丑陋而厌憎,请擦亮慧眼,清醒地认识那深藏的本质!‎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驮水的日子 ‎ 温亚军 连队所在的山上离盖孜河有8公里,全连每天吃用的水都要由驴去河边驮。新买回来的驴和原来负责驮水的下士犟上了,在挨了无数鞭子后才勉强驮回两半桶水。连长决定让上等兵去接驮水工作。‎ 第一天早上,上等兵把驴牵出圈,往驴背上搁装水的挑子。驴极不情愿,一把摔了挑子。上等兵也不急,也不抽打驴,驴摔了挑子,他再搁上去,一次又一次,耐心地和驴较量。他和驴都折腾出满身汗,可硬叫驴没有再往下摔挑子的脾气了,上等兵才牵上驴下山。‎ ‎8公里在新疆算不了什么,说起来是几步路的事,可上等兵赶着驴,走了近两个小时。下山路上,驴故意磨蹭,上等兵不急不恼,任它由着自己的性子走。到了河边,上等兵往挑子上的桶里装满水后,驴又闹腾开了,几次把挑子摔下来,弄了上等兵一身的水。上等兵也不生气,驴摔下来,他再搁上去,摔下来,再放上去。他一脸的惬意样惹得驴更是气急。直到下午,上等兵才牵着驴驮了两半桶水回到山上。倒下水后,上等兵没有歇息,又牵着驴去驮水。如此折腾到天快亮时,驮够了四趟水,才让驴歇下。‎ 第二天,刚吹起床哨,上等兵就把驴牵出来去驮水。这天虽然也驮到了半夜,可桶里的水基本是满的。一连几天,如果不驮够四趟水,上等兵就不让驴休息,但他没有抽过驴一鞭子。‎ 慢慢地,在上等兵不愠不怒、不急不缓的调教中,驴没了那份暴烈,心平气和得就像河边的水草。上等兵感觉到驴已经真心实意接纳了他,便对驴更加亲切友好了。驴读懂了那份亲近,朝空寂的山中吼叫几声,又在自己吼叫的回声里敲出鼓点一样的蹄音欢快地走着。上等兵感应着驴的欢快,知心地拍了拍驴背,把缰绳往它脖子上一盘,不再牵它,只跟在一边。他又想到该给驴起个名字,兴奋起来,一点没犹豫,就给驴起名“黑家伙”。连长喜欢叫兵们这个家伙那个家伙的,驴全身黑色,就该叫“黑家伙”。虽然驴不是兵,但也是连队的一员,是他的战友。‎ 渐渐地,“黑家伙”熟悉了每天的水要驮回哪里,它总主动走到那里。一天,上等兵在路上耽搁了一下,“黑家伙”没有接到叫它停的命令,径自走出好远。待上等兵追到山上,“黑家伙”已经把两桶水分别驮到一班和二班的门口,正站着等他喂草料呢。上等兵冲到“黑家伙”跟前,“黑家伙”以为自己做错了事,扑闪着大眼睛,等着一个不高兴的表情。上等兵没有骂它,却伸出手抚着它的背,表扬它,“黑家伙”兴奋地冲天叫了几声。‎ 有了这一次,上等兵决定让“黑家伙”独自驮水回连。在河边装上水后,他对“黑家伙”说你自己回吧,“黑家伙”就自己上山了。“黑家伙”第一次独自上路时,上等兵有点不放心,悄悄跟在后面,远远地看着,他发现“黑家伙”稳健的身影,竟是群山中唯一的动点。这唯一的动点,一下子使四周沉寂的山峰山谷多了些让人感动的东西。过了一个多小时,“黑家伙”‎ 驮着空挑子回到河边。上等兵高兴极了,扑上去亲了它一口,并把自己在河边割的青草奖赏给它。“黑家伙”吃着,不停地甩着尾巴,表示它的高兴。‎ 上等兵买回一个铃铛,拴到“黑家伙”的脖子上。铃铛声清脆悦耳,陪伴着“黑家伙”行走在寂静的山道上。“黑家伙”喜欢这铃铛声,离上等兵越来越近,步子也越来越快,铃铛声也越加响亮,远远地传到盖孜河边。‎ 为了打发“黑家伙”不在身边的时间,上等兵带上了课本,在河边复习功课,他心里一直做着考军校的梦呢。复习累了,他背着手在草地上散步。他想到考上军校后,会和“黑家伙”分开,心里一阵难受,就拼命给“黑家伙”割青草,想把“黑家伙”一个冬天甚至几个冬天要吃的草都割下、晒干,预备好。‎ 在铃铛声中,又过了一年。这年夏天,上等兵考取了军校。‎ 走的那天,上等兵叫“黑家伙”驮着自己的行李下山,再最后一次给“黑家伙”背上的挑子里装上水,看着它往山上走去,直到走出很远。等他恋恋不舍地背着行李要走时,突然熟悉的铃声由远及近急促而来。他转身向山路望去,“黑家伙”正以他平时不曾见过的速度飞奔而来,纷乱的铃铛声大片大片地摔落在地。上等兵的心不由一颤,眼睛模糊了,模糊中,他发现,奔跑着的“黑家伙”是这凝固的群山中唯一的动点。‎ ‎(有删改)‎ Ⅰ 检验读懂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本文中有“黑家伙”一般的战士,坚守岗位、无私奉献,又有很多像上等兵一样的人,他们默默无闻甘于寂寞,辛勤工作。(  )‎ 答案 √‎ ‎2.文章详略得当。下士驯驴一笔带过,上等兵驯驴、与驴相处融洽却花了大量笔墨,使人物性格更鲜明,中心更突出。(  )‎ 答案 √‎ ‎3.上等兵自始至终没有出现名字,驮水的驴却被上等兵取了一个名字,表达了上等兵对驴的喜爱,也表现上等兵待驴平等,视驴如战友。(  )‎ 答案 √‎ ‎4.小说叙事自然平实,情感真挚动人,虽然没有运用任何情节技巧,却给人余味悠长的阅读感受。(  )‎ 答案 ×‎ 解析 “没有运用任何情节技巧”错,本文有运用对比、照应等技巧,如驴对下士的反抗、不合作与后文上等兵独特的驯驴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如上文写到“驴读懂了那份亲近,朝空寂的山中吼叫几声,又在自己吼叫的回声里敲出鼓点一样的蹄音欢快地走着”,这与后文上等兵离开时驴的表现前后照应。‎ Ⅱ 解答题目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写到驴对下士的反抗、不合作,与后文上等兵独特的驯驴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上等兵不急不躁、耐心平和的性格特点。‎ B.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写铃铛声,一人一驴行走在山路上,清脆的铃铛声打破了山道的寂静,展现出空灵悠远、意境优美的画面。‎ C.小说标题意味深长,“驮水的日子”既是上等兵与驴相处的美好时光,也是与战友戍边的岁月,寄寓了他对这一段军旅生活的深深眷恋。‎ D.“驮水的日子”,既是题目,又是小说发展的时间线索,驮水的日子,驮的是水,流淌的是时间,承载的是情感与梦想。 ‎ 答案 B 解析 “空灵悠远”错误,展现出来的画面特征应该是温馨和谐。‎ ‎2.本文的构思极具特色,试从选材的角度赏析本文的构思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1)本文选材角度特别。文章选择上等兵与驴的故事来写军旅生活,反映了戍边生活的艰辛、单调。(2)以小见大。以平常生活中的寻常事来写人物,写出了人与动物感情的建立、交流、融合与升华,既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关系的和谐,又表现了当代军人的人性美的主题。(3)详略得当。下士驯驴一笔带过,上等兵驯驴、与驴相处融洽却花了大量笔墨,使人物性格更鲜明,中心更突出。‎ 解析 这篇小说选材上视角独特,将军旅生活与生态文化紧密结合。(1)小说以特殊的视角切入,用动物与人的关系作为故事发展的主线,用和谐的生态观来观照人与驴、观照人与自然,一幅优美的生态画卷给予了平淡单调的军旅生活以诗意的提升。(2)小说主题上以小见大,用平凡的小事道出深刻的寓意。小说用一个年轻战士与一头驴的小故事,写出了人与动物感情的建立、交流、融合与升华,既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又写出了军营生活的平淡诗意。(3)从材料的安排上来看,小说详略得当。人物塑造删繁就简,主角个性鲜明,生动形象。本文中,作者重点突出上等兵和驴这两个故事的主角,设置了较少的次要人物,删除与主题无关的内容介绍,如姓名、籍贯、家庭等,就连人物的外貌描写也全部取消,小说只在行动中描写人。‎ ‎3.驴在本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1)使人物形象更鲜明。驴对下士的反抗、不合作与后文上等兵独特的驯驴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了上等兵不急不躁、耐心平和、有情有义、积极向上的性格特点。(2)使情节结构更为紧凑。本文围绕“驴驮水”来行文构思,使内容更集中,结构更紧凑。(3)使主题更突出。以上等兵与驮水的驴之间情感变化的故事表现出军人的人性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这个大主题。‎ 解析 本题考查形象的作用。这类题一般从形象对形象、形象对情节、形象对主旨等角度分析作用。(1)从衬托人物形象来看,一开始是驴与下士,“新买回来的驴和原来负责驮水的下士犟上了,在挨了无数鞭子后才勉强驮回两半桶水”,驴不合作,反抗下士,下文写上等兵驯驴的时候,“上等兵也不急,也不抽打驴,驴摔了挑子,他再搁上去,一次又一次,耐心地和驴较量”,前后形成对比,衬托上等兵不急不躁、耐心平和、有情有义、积极向上的性格特点;(2)从构思情节来看,小说主要以“驴驮水”来行文构思,标题是“驮水的日子”,情节是“驴”和上等兵“驮水”,塑造“驴”‎ 的形象使情节结构更为紧凑,内容更集中;(3)从表现主旨来看,小说以上等兵与驮水的驴之间情感变化的故事来表现军人的人性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的主题,凸显了文章的主旨。‎ Ⅲ 读写结合 和谐之美 一支红梅,独立寒冬,美在它的傲雪,美在它增添了风景的内容。一只雄鹰,直冲云霄,美在它的勇猛,美在它划破了苍穹的寂静。它们之所以美,是因为与自然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了一起,恰到好处地使生命与自然相得益彰。它们美得和谐,美得永恒。‎ 士兵与“黑家伙”也体现了真正的和谐。他们在和谐中相处,在和谐中加深了情感。其实自然界处处绽放着和谐带来的光彩。浮云掠过天空,排遣了天空的空荡,拓展了浮云的空间;百合绽放于山谷,增添了山谷的生机,弥散了百合的幽香;鸟儿筑巢于大树,焕发了大树的活力,获得了快乐的天堂。天地万物都以不同的丰姿勾勒出自然界的和谐画面,让每个生灵都不会感到孤独,因为它是与整个大自然相融的。和谐让美丽的自然永驻。‎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白痴的生活 ‎[爱沙尼亚]梅希斯·海因萨尔 维洛·林德意识到了自己是个白痴,这使得他的生活变得复杂起来,尽管周围人并没有觉察到这一点,就连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也丝毫没有想到他有这种可怕的症候。‎ ‎“这一切简直太离谱了!”维洛暗想。‎ 维洛开始频繁地照镜子端详自己的脸,可是除了忧虑的表情之外,并没有什么令人担心的样子。而忧虑的表情对于一家之长、真正的父亲来说,是理所当然的,家里人都认为这再正常不过。事实上,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工作,不管他所做的事多么引人入胜,不管工作中取得了怎样辉煌的成就,都不能给他带来像白痴那样生活所享受到的快乐。可他却不得不掩饰这见不得人的秘密。‎ ‎ 有时候,劳碌地工作了一天之后,维洛发现自己在公园里张大嘴巴看着麻雀,有时更傻里傻气地纵声大笑。他惶恐地看看四周,扮出一副正经八百的神情,然后匆忙离开。‎ ‎ 与这种神魂颠倒完全不同的是,维洛做出了不少杰出的发明。他受过两种高等教育:一种是人文科学,另一种是实用艺术,现在他在塔尔图家具公司担任厨房装饰工艺艺术设计师,在这一领域他颇受尊重,是当之无愧的知名专家。此外,他还熟练掌握了五种外语,娶了哲学教授的女儿为妻,和她一起养育了三个孩子,他还善于结交朋友,其中不乏绝顶聪明和智慧超群的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不得不承认,所有这一切都起不到他所期望的那种作用。所有的大智慧固然很有意思,使他开心,可在这中间他根本体会不到那种快乐,那种生活中原本质朴而纯真的快乐。‎ ‎ 三十五岁时,维洛终于明白:如果揭开那并非天生而是后天获得的保护色,那么可以看出,在他心中一直存在着一个活生生的白痴。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他很悲伤,却又感到某种解脱。从那时起,他开始享有静谧而怡然自得的独处时刻。他有时提前下班或者星期日一大早就悄悄溜出家门。‎ ‎ 在这样的日子,维洛的眼睛格外闪闪发光,他几乎一路小跑着来到长途汽车站,随便登上某辆城郊汽车,前往几十公里外的基亚尔尔肯纳或艾克。不过,他最常去的地方是设在达比韦雷的垃圾场。在那里他能摆脱掉一切束缚,自由自在。他毫不掩饰内心的快乐,高兴地看看被扔掉的暖气片、熨斗还有旧杂志,随心所欲地挺直身子躺在发霉的破垃圾堆当中,放心地扯着嗓子大声喊叫,以迎合乌鸦的哇哇叫声。‎ ‎ 当妻子偶尔问他经常外出到哪里去时,维洛早就准备好了答案:因为家具市场竞争激烈,他不得不经常到图书馆去,以便提高专业水平。他为了证实自己的话,会从公文包里取出各种专业书籍和图纸,再加上专业术语来解释分析。妻子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也就相信了他。这样维洛便可以继续过着自己原本状态下的隐秘生活了。‎ ‎ 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有了更加喜欢的地方。那是一个被废弃的古老的庄园。维洛一到庄园就钻到畜生棚里,仰面躺在鸡群和羊群之间,静静地待在饲料和干粪堆上。‎ ‎ 他欣赏着吃力咀嚼饲料的羊,觉得自己像在家里一样,体验着最幸福美妙的瞬间。鸡在他瘦削的身体上悠闲地散步,用呆傻的目光看他,有时啄他外衣上的纽扣。羊呢,不停地闻着维洛那沾满谷壳饲料的头发,用粗糙的舌头舔维洛那抹了盐的脖子。他眨巴着眼睛,嘴角上流出黄色的口水。有趣的是某一只母鸡会把维洛当成公鸡在他眼前迈着碎步走过,向他卖弄风情,竖起羽毛向他求偶,面对这种情景,他的心里美滋滋的。‎ ‎ 他与这间破旧不堪的小房、鸡、羊,还有弥漫在阳光中的尘埃融合在一起,他每分每秒都在享受着极乐世界般的幸福。‎ ‎ 外面天开始变黑了,维洛跑进庄园里的厨房,默默的坐在板凳上,凝视着日光渐渐把自己的阴影从污水桶向右边移动,直到破旧餐桌上仅仅留下一个小小的亮点。这时小老鼠爬到餐桌上寻找面包残渣吃,它根本不在意这里坐着一个人,而这个人正在看着它。小老鼠对于他这个生命体的存在毫不在乎,如此不加掩饰地无视他是一个生命体,使他顿时产生许多感悟。‎ ‎ 每次维洛这样外出归来,情绪都格外高昂,眼里闪烁着特殊的光芒。他热烈地亲吻妻子,和孩子们玩耍嬉戏。而当夜幕降临时,他坐在办公桌前,开始设计用于遥远未来的另类家具。在这些迅速绘制出的桌、椅、柜橱的草图中,可以捕捉到某种非同寻常的、完全新颖的、宏伟壮观的风格,维洛会立刻把这些图纸藏到办公桌的最里面,仿佛担心被不吉祥的毒眼看见似的。‎ Ⅰ 检验读懂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主人公在废弃庄园的厨房里,与小老鼠相处,感受小老鼠对于他这个生命体的存在的毫不在乎,返璞归真。(  )‎ 答案 √‎ ‎2.“不得不掩饰这见不得人的秘密”,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已成了一个症状十分严重的白痴,害怕别人知道后会厌弃他,远离他。 (  )‎ 答案 ×‎ 解析 一是他不是真正的白痴,二是他怕自己的“白痴行为”招来别人异样的眼光,视其为异类,所以只能偷偷地享受“白痴的生活”。‎ ‎3.小说以离奇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一类人,一方面为生存生活而迎合世俗,在生活中追求金钱、名利、地位等,一方面又极力追求着自我内心的快乐与自由。(  )‎ 答案 √‎ Ⅱ 解答题目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紧紧围绕“白痴”展开情节,先点病症,后叙原因。再写“白痴的生活”的种种表现及其意义,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B.小说主人公维洛工作成就辉煌,家庭幸福美满,精神上却又高度焦虑、极度自卑、神经质并且极力掩饰自己这一症候。‎ C.作者以动人的细节描写、拟人手法,生动描绘了维洛与鸡、羊相处时的那种自然和谐、物我相融的状态,表现维洛在自然生物面前内心无比的惬意与幸福。‎ D.小说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为我们呈现了当今社会中某些人的矛盾复杂的内心,他们既要适应世俗生活,同时又渴望坚持自己的理想追求。‎ 答案 B 解析 B项中“精神上却又高度焦虑、极度自卑、神经质”不准确,主人公并不是精神上焦虑和神经质,而是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生活的自由和纯真,其“白痴”的行为只是他渴求回归自然本真的体现。‎ ‎2.小说题为“白痴的生活”,而第五段写的却是主人公维洛“真实、体面且非常正常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①就情节角度来说,一方面补充情节,补充介绍了维洛生活中的工作及家庭情况,另一方面为下文他追求“白痴”般的生活,追求质朴而纯真的快乐作铺垫。‎ ‎②就人物塑造来说,丰富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通过对维洛工作上的卓越及家庭的幸福状态的叙写,让我们看到了维洛在现实生活中的另一面。‎ ‎③就主题角度而言,凸显了小说主旨。在富足体面的现实生活中维洛却根本体会不到快乐,反映了当今社会某些人的矛盾复杂的内心,表现了作者对此的忧虑及反思,突出了对质朴纯真的生活追求这一主题。‎ ‎ ④就艺术表现手法来说,“白痴生活”与“现实生活”形成对比,突出了维洛内心矛盾复杂的心理状态及对自由本真生活的追求。‎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情节结构的作用的能力。考生可从情节、人物、主题和艺术效果的角度进行解题。首先在情节自身发展方面要考虑这一情节在上下文之间的作用。这一情节一方面为我们补充介绍了维洛的现实生活中的工作和家庭情况,另一方面为下文描写维洛追求的“白痴”般的生活——其实是生活中原本质朴而纯真的快乐作了铺垫。同时,根据小说的要素,情节构思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补充、丰富的作用,这一段具体介绍了维洛现实生活中的工作和家庭情况,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局部情节一般是为了突出小说的某一主题,介绍维洛的现实生活,却又指出维洛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不到原本质朴而纯真的快乐,这其实也是小说的主旨,突出了维洛内心的复杂矛盾,表现了作者对此的忧虑和反思。另外,还可以从艺术表达效果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这一情节的上下文都有“白痴的生活”的介绍,因此与这一“现实生活”的情节形成了对比,突出了人物复杂矛盾的心理和对自由本真生活的追求。‎ ‎3.小说主人公是否真的是一个白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不是。理由:①生活中他是一个正常人,心智正常,有学历,是专家,有体面的工作,有家庭孩子。②他能把自己当作白痴恰说明他不是白痴,他只偶尔以“白痴的行为”去感受自由纯真的生活。③他的“白痴行为”是一种在现实生活的极度压抑之下的发泄和放松,是一种在世俗生活的名利、地位等牵累下的主动寻求解脱的方式,更是渴求回归自然本真(或追求自由质朴纯真)的一种表现。④这种行为对他的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地解除了他的压抑烦躁,激发了他的生活热情和创作灵感。‎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因此首先需要概括人物的身份、经历,从小说中的第五段可以看出,现实生活中的维洛是一个正常人,受过两种高等教育,是专家,工作非常体面,有妻子孩子,家庭幸福。从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等角度来分析,可知维洛的“白痴”行为是偶尔的,是他感受自由纯真生活的一种表现。从维洛“白痴的生活”中的心理感受来看,这种行为是他对现实生活中压抑的发泄和放松,是世俗生活的名利、地位等负担下的解脱方式,也是追求自由纯真质朴生活的表现;同时,维洛从“白痴的生活”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之后,变得更加积极,对生活更加热情,更加具有创作灵感。由此可见,小说的主人公并不是一个真的“白痴”。‎ Ⅲ 读写结合 回归田园,远离喧嚣 主人公维洛在一处被废弃的庄园里找到了快乐。久居都市,他厌倦了经久的喧嚣与浮躁,渴望醉心怡人的乡村田园。他愿意返璞归真,远离城市的喧嚣,远离污染和水泥森林。正如梭罗,甘愿放弃优越而富足的城市生活,追求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在瓦尔登湖,搭建小木屋,耕耘、播种、种植作物,自给自足地生活,让澄静湖水滤净自己思想的杂质,使生命变得更为深邃、纯净和美好,体验一种安宁、平静、与自然共生的感觉。君不见,那“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喜悦,那“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的潇洒,那“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知足,以及“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的写意,请问,这里何尝不是陶渊明脱离尘世、回归自然的最好写照?‎ 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那片竹林那棵树 凌鼎年 市报报道之一:《古庙镇发现特大灵芝》‎ 大意是:古庙镇牌楼村村民周阿狗在周家竹园采到特大灵芝,据专家测定,至少有百年以上历史,在江南地区发现如此特大灵芝,实属罕见……‎ 市电视台报道之二:憨厚的周阿狗捧着那特大灵芝,向观众们介绍着发现特大灵芝的经过。‎ 真所谓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乖乖隆的咚,那特大灵芝竟有小脸盆那么大小,紫赤色,有光泽,犹如红木雕刻品。娄城延天岭药房退休的老药工也说,从未见过如此大的灵芝。电视真是个好东西,把市报上语焉不详的新闻术语,全变成了可视画面——原来周阿狗是在那片竹园靠河边的檀树上发现这灵芝的。这棵檀树有几百年树龄已不可考了,看样子,这树历史上曾遭雷劈,一半已枯死,歪斜在河面,一半已浸在水中,但倔强的生命力仍支撑着它枯干上的几枝新绿。也许正是这半死不活、又枯又荣、半干半湿的檀树,为灵芝提供了最佳产床。‎ 据老辈人讲:周家是有根有基的人家,祖上显赫过好几代。‎ 传说一:周家有功于皇上,据说就与灵芝有关。当时皇上莫名中毒,百药无效,连太医也一筹莫展后,周家祖上进献采自周家竹园的一株百年灵芝,皇上服后,不久即康复如常,于是龙颜大悦的皇上给周家祖上封官加爵,建牌楼。一时皇恩浩荡,风光朝野。‎ 传说二:太平天国时,周家组织民团拼死抵抗,以忠皇室。结果,周家竹园尸横遍野,血红黑土。此后,每逢阴雨天,周家竹园即阴风惨惨,乡民无人敢近前,以致周家竹园无形中成了禁地。那片竹园自生自成,百余年来,几乎无人去惊动之。‎ 传说三:据说古庙镇发现特大灵芝的消息全国上下不下百家报刊转登。这之后,有多位大款有意出巨资购买。最言之凿凿的有这样一则传闻:深圳一个暴发户携一密码箱百元大钞,专程前来古庙镇,准备一手交钱,一手取货。不料一个台湾老板捷足先登,已在与周阿狗接触之中,最后两人互相竞价,最终因为台湾老板财大气粗,以二十万元买走了这株特大灵芝。‎ 传说四:那竞价失败的深圳大款放出口风:谁能再采得大灵芝,这带来的一箱百元大钞就归谁了。‎ 市电视台报道后的第二天:‎ 有两三位胆大的村民,带了手机、蛇药、镰刀等,鼓足胆子,一步三看地进入周家竹园寻觅灵芝……‎ 市电视台报道后的第三天:大约有一二十位古庙镇乡民结伴深入周家竹园探宝,吸引了不少牌楼村看热闹的村民……‎ 此后,来周家竹园的人与日俱增,有当地的,有外地的,有来碰碰运气的,有采不到灵芝绝不罢休的,有来瞧稀罕的,有来凑热闹的。‎ 进竹园的人像梳子似的把周家竹园来来回回梳了好几遍,那些刚冒头的竹笋被踩了个稀巴烂。那棵默默无闻数百年的古老檀树,被人们上上下下、反反复复不知看了多少遍。后来,有人剥它的树皮,说拿回去放家里,看看会不会生出灵芝。这头一开,再也刹不住了,那檀树最后被连根刨起,不知去向。后到的人大失所望,无名火莫名其妙地发到了那些无辜的竹子上。更有甚者,骂骂咧咧地说:“老子采不到灵芝,你们也休想在这儿采到灵芝!”一时间,周家竹园的大树小树、老竹新竹一起遭殃……‎ 周阿狗悄悄来到电视台,一、要求把那特大灵芝献给国家,万万不要宣传;二、恳求电视台播放条消息,就说那灵芝是假的……‎ 电视台的编辑记者感到有责任帮助周阿狗,他们再次去周家竹园,拍摄了遭殃后的周家竹园。播音员用沉痛的心情说:据专家们讲,周家竹园百年内不可能再有灵芝生长,可惜可惜!‎ 周家竹园总算又复沉寂起来。‎ ‎(选自小小说集《那片竹林那棵树》,有删改)‎ Ⅰ 检验读懂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小说以市报和市电视台的消息报道引出人物周阿狗,继而引出灵芝的故事,最后又以电视台的消息报道结束故事,情节看似零散,实则紧凑。 (  )‎ 答案 √‎ ‎2.小说表面上在写人们寻找灵芝,实际上却揭露了人们利益熏心之下对竹园和檀树的疯狂破坏。 (  )‎ 答案 √‎ ‎3.小说的焦点是灵芝,却以遭到利欲熏心的人们疯狂破坏的“那片竹林那棵树”为题,更能够突显主题。(  )‎ 答案 √‎ ‎4.由“报道”“传说”等形成平铺直叙的情节,使得内容之间具有了内在的关联,便于启发读者思考,深化了主题。(  )‎ 答案 ×‎ 解析 小说插入了两个关于周园的传说和两个关于求购灵芝的情节,因此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Ⅱ 解答题目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中的一些出场人物,如“老药工”“老辈人”“专家”等皆不具名姓,但他们的言论,在这起恶性事件的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B.小说插入有关周家的两个传说,既为周家竹园增添了神秘气息,同时也为下文出现的人们纷纷闯入周园进行掠夺和破坏的情节作了铺垫。‎ C.小说主人公是周阿狗,他具有很高的思想境界,在最后把灵芝捐献给国家,这一行为与进入周家竹园的人们疯狂劫掠和破坏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进行叙述,把事件和人物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以灵芝为设计焦点,信息含量丰富,增强了阅读的审美体验。‎ 答案 C 解析 C项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群体性的,还包括破坏竹园的人们,而不只是周阿狗。因此选项表述有误。‎ ‎2.小说中“来周家竹园的人与日俱增”,这些人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①这些人猎奇逐利,为利而来。无论是当地的、外地的,来碰运气的、来一定要采到灵芝的、来瞧稀罕和凑热闹的,都是在看了大灵芝的消息后逐利而来的。②这些人肆意劫掠,疯狂破坏。他们踩烂竹笋,破坏檀树,把采不到灵芝的怨气发泄到竹园的竹子和树木身上。③这些人心理卑劣,悖逆自然。自己采不到灵芝,也不希望别人采到灵芝,为了利益不惜毁坏自生的竹林,无视自然生态,心胸狭隘,目光短浅。‎ 解析 本题考查的人物形象特点是群体性的,不是个体性的,但是他们具有很多共同的属性,因此解答此类题目,要对“这些人”的特点首先进行概括,然后再结合文本逐一阐释。从小说中可知,进竹园的人们是怀有目的的,因为市电视台的报道,因为古代和现代的传说,人们进入竹园,为的是想像周阿狗一样寻到灵芝,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猎奇逐利的特点。而当他们在园子里没有找到灵芝,就把老檀树的树皮剥掉,把无名火发到无辜的竹子上,开始了对竹园的疯狂破坏,这些破坏的原因在于他们心态失衡、无视自然生态。根据这些梳理并逐条作答就可以了。‎ ‎3.著名作家凌焕新认为这篇小说在叙事结构上“作出了可喜的尝试”,请结合作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理解:与传统小说相比,这篇小说成功运用了影视艺术中的表现手段,由镜头、场面组合进行叙事,是一种新的探索。‎ 分析:①由“报道”“传说”等组成小说板块,结构新颖独特。②运用短句组合连缀板块,使叙述节奏紧凑,营造出一种紧迫感。③四个“传说”的插入,打破叙述时空的限制,形成叙事的空白和跳跃,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④用报道后的“第二天”“第三天”使看似跳跃的内容有了内在的关联。‎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的作用。“理解”即对“可喜尝试”的解释,也就是对小说的叙事结构特点作出详细解释。从小说开头的“市报报道”“电视台报道”、结尾的“电视台报道”和中间的四个“传说”,可知小说的结构主要由镜头和场面组合,进行叙事。这是一种影视艺术手段。“分析”需要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先指出具体特点,再对表达效果进行解释。小说开头的“市报报道”“电视台报道”以及中间的四个传说和结尾的“电视台报道”是典型的板块式结构,这几个板块在语言叙述上多用短句,使得叙述节奏更加紧凑。另外单独从四个传说来看,给读者营造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在情节的关联上,“第二天”“第三天”这样的叙述使得跳跃的内容关联在了一起。‎ Ⅲ 读写结合 利益面前,何妨“愚钝”些 面对灵芝,许多人失了分寸,乱了阵脚,于是,人性的丑恶和心理的卑劣在此也显现得淋漓尽致。‎ 哲人有言:“生活中有许多人徒然具有一副聪明的外貌,却并没有聪明的实质——‘小聪明,大糊涂’。”漫漫人生路,诸如进、退、留、转等涉及切身利益之事,谁都难免碰到。其得其失,称不出准确斤两,量不出具体尺寸,要想把账算精细,实属不易。而且算法不一样,结果也往往不同。面对利益,不妨“愚钝”些,真正的聪明之人,理应顾大局、想长远,甘愿舍小我,吃得眼前亏。面对利益纠葛,需要用好“聪明”与“糊涂”的辩证法,学会算大账、总账、长远账,切忌单纯从个体与局部角度看得失、论成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