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湘教版第6章第2讲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
第2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讲复习脉络: 考点分层突破: 考点一| 城市化的进程 知识类考点——由浅入深 逐层突破 1.城市化的概念 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的标志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化的意义 4.城市化动力机制 (1)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 (3)城市的兴起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关联。 5.城市化特点的地区差异 地区 特点 发达国家 ①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高;②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③城市外围地带发展较快,建设比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④出现高水平的大都市连绵带;⑤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发展中国家 ①城市化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但推进速度快;②城市化水平不平衡,水平较低的分布在亚洲和非洲,水平较高的分布在南美洲 中国的城市化 ①城市化进程快;②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图文助记 1.郊区城市化: 城市的引力使许多农村人口由农村或小城镇迁往城市郊区;同时,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使部分市区人口迁往环境较好的郊区。 2.逆城市化: 由于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现代交通的迅速发展,城市中心地价的上涨和环境恶化,导致人口由城市迁往乡村或小城镇。 1.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如下表所示。 发展阶段 特点 问题 趋势 国家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家 中期阶段 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 2.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越低。城市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市起步 早(自工业革命开始) 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 目前水平 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 较低,许多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不足40% 发展趋势 城市化速度放慢,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 合理性 农业现代化使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相对合理 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许多社会问题 3.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时间 19~20世纪 20世纪 50~70年代 20世纪 70~80年代 20世纪80 年代以后 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解 ●考向1 世界城市化进程 (2015·重庆高考)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2.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解图流程】 【答案】 1.B 2.A 3.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B [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年以来,安徽省的城镇人口比重迅速上升,说明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速度很快,应该处于城市化进程的中期阶段。] ●考向2 城市化发展的地区差异 4.(2015·广东高考)下表为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由此可判断该年( ) 国家 中国* 印度 德国 美国 人口数/百万人 1 338 1 155 82 307 比重/% 17 13 8 45 *未含台湾省统计数据。 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 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 C.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 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 D [表中反映了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因此表中数据不能直接反映城市化水平,德国是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中国,故A选项错误;表中数据不能显示城市数目的多少,故B选项错误;该国人口总数乘以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的比重,即可得出该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数,经计算可得出,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和美国多,故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 5.下图为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1990年至2010年,两省城市化发展的特点有何不同? (2)指出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江苏与贵州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以及发展速度的快慢,所以两省城市化的特点也主要是这两方面。第(2)题,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要从城市化的形成因素上分析,即地理位置、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可以看出江苏与贵州的差异。 【答案】 (1)江苏省城市化速度比贵州省的快;江苏省城市化水平比贵州省的高。 (2)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地处东部沿海,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受上海市的辐射带动;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水平高。 考点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类考点——由浅入深 逐层突破 1.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1)城市化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 (2)城市现代文明影响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使城乡差距缩小。 2.城市环境问题 (1)产生原因: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高强度的工业生产使城市及附近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表现: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租昂贵,就业比较困难,社会不太安定等。 (3)逆城市化: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 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2.城市化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产生的问题 表现形式 资源短缺 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 城市交通问题 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繁;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 城市住宅问题 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 城市社会问题 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 3.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考向1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5·安徽高考)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1~2题。 1.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 )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 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2.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 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生物多样性增加 1.D 2.C [第1题,根据图中所示的土地利用类型及柱的高低,可以判断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由图可知,林地面积自2003年到2009年增加,2009年到2013年减少,故选项A中“林地面积持续增加”错误;水域面积2003年到2006年有所减少,2006年到2009年有所增加,2009年到2013年有所减少,故选项B中“水域面积不断减少”错误;未利用地面积2003年到2006年增加,2006年到2009年减少,2009年到2013年基本上没有变化,故选项C“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错误;由图可知,自2003年到2013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由此可以推知,该城市面积在不断扩大,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D项。第2题,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不断增加,会导致地面硬化面积不断增大,不利于地表径流的下渗,导致地表径流下渗量减少;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导致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城市内的交通线路延长,因此居民平均通勤距离会延长;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导致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的人口、工业越来越多,会加剧城市的“热岛” 效应;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势必会造成耕地和林地面积有所减少,很多生物失去了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 (2014·全国卷Ⅱ)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如下图)。据此完成3~4题。 3.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4.“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区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 3.D 4.B [第3题,图中显示,该地的“握手楼”楼房密度很大,其主要的、直接的目的是通过出租“握手楼”增加收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前来务工、经商,房屋出租市场广阔,故选D。第4题,根据材料,“握手楼”分布在城市周边,布局拥挤,居住环境较差,但却吸引租房者租住,说明了该中心城市的城区房价昂贵,收入较低的外来务工经商者不得不到房价较低的郊区租房,故选B。] ●考向2 城市化问题的应对措施 (2015·全国卷Ⅰ)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下题。 5.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调节局地小气候 C [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并充分利用雨水,同时减小了地表径流,起到控制雨洪的作用。故选C。] 城市水文系统主要包括城市人工水文系统和城市自然水文系统两部分。两个系统侧重点不同,又有一定的交叉。在城市现有的功能中,人工水文系统在供水、排水中起到重要作用,自然水文系统起到辅助作用。所以,多数城市水文系统需要修复。完成6~7题。 6.关于人工水文系统的特点正确的是( ) ①部分降水被导入排水管网白白浪费 ②增加了污水处理系统的负担 ③充分利用了公园、绿地等蓄水空间 ④城市地表径流会污染河流、湖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城市自然水文系统只起辅助作用,是由于( ) A.城市地面硬化多,蒸发、下渗少 B.城市降水多,排水困难 C.城市需水量大,降水比重小 D.城市污染严重,降水难利用 6.C 7.A [第6题,人工水文系统将城市雨水导入下水道排走,水资源没有被绿地、公园充分储存,所以③错误。第7题,由于城市地面硬化,城市自然水循环受到干扰,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