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理)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理)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理)试题 时长:60分钟 分值:100分 ‎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下图、2分别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铁犁资料。从铁犁使用的变化中说明了 A. 耕作技术的改进 B. 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C. 产业结构的升级 D. 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汉代到唐代,耕作技术由二牛抬杠发展为曲辕犁,体现了农耕技术的进步,选项A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排除B;材料只反映出耕作技术变化,未反映产业机构变化,排除C;从材料看,唐代依然是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排除D。‎ ‎2.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A. 当地人口严重不足 B. 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C. 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 D. 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D ‎【解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大的特点是雇佣关系,材料中“募旁邑民为佣”说明此时生产中采用了雇佣关系,D正确;材料雇佣关系不足以说明人口不足现象,A错误;商品经济发展渗透到农村不是材料中显现的实质,B错误;材料属于手工业信息,不是商业经济发展,C错误。‎ ‎3. 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A. 春秋战国时期 B. 两汉时期 ‎ C. 魏晋南北朝时期 D. 隋唐时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理解及准确记忆的能力,材料中“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所指的冶炼方法为灌钢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冶炼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选C。春秋战国时期没有灌钢法,故排除A项;两汉也没有出现这种冶炼技术,故排除B项;隋唐时期也没有灌钢法,故排除D项。‎ ‎4.有学者统计,汉武帝时,在全国27个郡国设立了36处盐官,置铁官令和铁官丞具体负责。这反映了西汉 A. 政府加强干预操控经济 B. 盐铁行业发展迅速 C. 民间私营工商业的滞后 D. 重视解决民生问题 ‎【答案】A ‎【解析】由汉武帝在各郡国设立盐铁官,管理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必需的盐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西汉政府对地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加强了,A项正确;国家设置盐铁机构,对其专门管理的做法,反映不出盐铁行业的发展,B项错误;官营盐铁是因为其有利可图,不能说明私营工商业的落后,C项错误;材料中国家专营盐铁,首先是国家获利,与民生问题无益,D项错误。‎ ‎5.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B.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 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明清时期专制政府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等政策,受当时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制约,中国资本主义一直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形成扫荡旧经济基础(封建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化,A项正确;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的说法明显错误,因为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繁荣,B项错误;鸦片走私泛滥和英国工业革命后的商品输出是在19世纪中期,与明、清前期时间不符,CD两项错误。‎ ‎6.下表反映了甲午战争前洋纱输入中国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断,洋纱的输入 A. 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B. 标志中国已成为外商原料产地 C. 使传统土纱退出了中国市场 D. 说明列强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1873-1892年,洋纱输入中国的数量显著增加。结合所学可知,洋纱的大量输入侵占了中国传统土纱的市场,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纺”“织”分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洋纱输入中国,中国成为外国商品销售市场,不能体现中国成为外商原料产地的内容;C选项中“退出市场”的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材料并未体现传统土纱的销售和使用情况;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商品输出,不能体现资本输出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7.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性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主要指洋务运动 A. 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 B. 诱导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C. 创办军事工业以图“自强”‎ D. 改革政治体制,开启了君主立宪的民主宪政之门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最早采用大机器生产,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材料认为洋务运动“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主要在于洋务运动开办近代企业,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抵制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确实创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但是并没有使中国实现“自强”,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并未改革政治体制,排除。‎ ‎8.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幸而生今之时代”。结合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19世纪末的初步发展是因为受到洋务企业的利润刺激 B. 一战期间“短暂的春天”是因为列强停止对华商品输出 C. 一战后的发展受阻是因为清政府限制民间设厂 D.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急剧下降是由于受到国内外势力双重打压 ‎【答案】D ‎【解析】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开始到1945年抗日结束,受到日本和本国反动统治的双重打压,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又受到美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统治的双重打压,故D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在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而破产,A不符合题意;一战期间列强是放松了对华商品输出,而不是“停止”,故B不符合题意;一战后民族工业发展受阻是因为列强卷土重来,C不符合题意。故选D。‎ ‎9.“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的社会风貌的变化,始于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答案】C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后,实行阳历,进行剪辫易服活动,C正确;A没有实行剪辫易服活动;B主要是主张,没有实行;D晚于辛亥革命。‎ ‎10.李宗辉在《中国近代习俗的变化》中写道:“汽车轮船火车逐渐代替了马车、轿子,人们出行一下子由‘乡人’变成了‘国人’,‘男女杂坐不以为嫌’。”据此可知 A. 传统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消失 B. 近代交通改变了农村的落后 C. 近代交通冲击了人们落后观念 D. 西方文明遭到国人强烈抵制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人们出行由“乡人”变成了“国人”,“男女杂坐不以为嫌”等信息可以看出近代交通对人们观念的冲击,故C项正确;A选项与史实不符。B、D选项材料中未能体现。‎ ‎11.毛泽东在某次大会的开幕词中说:“我们现在也面临着和苏联建国初期大体相同的任务。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我们面前的工作是很艰苦的,我们的经验是很不够的。因此,必须善于学习。”据此判断,此次大会指的是 A. 中共七大 B. 中共八大 ‎ C. 中共十二大 D. 中共十三大 ‎【答案】B ‎【解析】根据“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确立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尽快把我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故选B;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新中国还没有成立,排除A;中共十二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2.下表是“一五”计划实施中,各部门按计划规定所占的比例。由此可见,“一五计划”的特点是 行业 工业 农林水利 邮电运输 文教卫生 城市公用事业 贸易 其他 投资比例 ‎58.2%‎ ‎7.6%‎ ‎19.2%‎ ‎7.2%‎ ‎3.7%‎ ‎3.1%‎ ‎1.0%‎ 备注 工业投资的88.8%用于重工业建设 A. 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B. 实行公私合营 C. 旨在建立完整工业体系 D. 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D ‎【解析】从表格数据反映的工业投资比例超过一半以上、而“工业投资的88.8%用于重工业建设”等信息来看,“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答案为D项;1952年我国已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排除A项;实行公私合营是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的措施,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目的是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C项。‎ ‎13.下面是新中国某一时期的票证,它给我们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 中国努力保障人民最低日常消费水平 B. 科技创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准 C. 我国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D. 生产责任制使工业产品出现剩余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片中“备战备荒为人民”和“一九七四年”可知,这是计划经济时期,说明当时国家经济能力有限,凭票供应百姓日常所需,可见努力保障人民最低日常消费水平,选项A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科技创新,排除B;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是1959年至1961年,与材料时间1974年不符,排除C;此时是计划经济,不是生产责任制,排除D。‎ ‎14.下面是我国当代的一幅漫画。对漫画主题相关的历史表述,正确的是 A. 新中国70年财政收入的源泉所在 B. 漫画反映的是我国改革的一次飞跃 C. 新中国前30年没有市场商品交易 D. 当前我国商品已全部由市场支配 ‎【答案】B ‎【解析】根据漫画文字“资源配置”“市场”可知,这一漫画主题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确立的改革目标,选项B正确;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是计划经济,排除A;选项C不符合史实,在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存在市场,排除;选项D表述绝对,排除。‎ ‎15.从“北漂”、“南漂”到“贵漂”,大量年轻人离开家乡外出创业,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实早在1992年,我国就出现了一次以下海经商为特征的创业浪潮。当时出现创业浪潮的原因是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确立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一步完善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1992年”“下海经商为特征的创业浪潮”的信息可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有关, 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B是在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C是在中共十五大提出,D是21世纪初完成。故答案为A项。‎ ‎16.现代中国正快步走进“微时代”,“微信”“微博”“微课”“微讲座”等“微工具”或“微事务”等系列现象纷纷出现。这说明现代中国 A. 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B. 科技发明推动经济布局的优化 C. 经济结构的革命性变化 D. 科技进步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微”代表着简洁,快速、浓缩和高效,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等高科技使“微博”、“微信”、“微讲座”等“微工具”或“微事务”大量涌入我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科技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不是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科技发明对经济布局的影响;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经济结构的变化。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7.哥伦布是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历史人物。作为开拓者,他“发现”了新大陆,使新旧两个大陆建立了联系;作为殖民者,他对美洲人民进行了野蛮的侵略和屠杀。“在他身上,既有新时代的光辉,又有旧时代的烙印”。其中对“有新时代的光辉”的理解,恰当的是 A. 促进了各地文明的交融 B. 体现了敢于冒险的精神 C. 体现了社会进步的要求 D. 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答案】C ‎【解析】有“新时代的光辉”应该是指近代资本主义潮流,结合所学可知,以哥伦布为代表的开辟了新航路,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欧洲社会的转型,故C项正确;ABD三项说法正确,但是不符合“有新时代的光辉”,应排除。‎ ‎18.1500年以来世界文明交流进程加快,从如图中获取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A. 白银的流向 B. 物种的交换 ‎ C. 美洲的开发 D. 欧洲的扩张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是世界贸易的中心,而且其不断向外扩张,选项D正确;选项A、B、C都是图片内容的一个侧面,不符合题干限定“最准确”,排除。‎ ‎19.流行术语是比文献更响亮的证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时期 流行术语 ‎15、16世纪 新航路、新教 ‎17、18世纪 革命、殖民扩张 ‎19世纪中期 上表是世界近代史上不同时期的部分流行术语:其中,19世纪中期的流行术语是 A. 工业资产阶级、社会主义 B. 理性主义、经济危机 C. 印象画派、自由主义 D. 垄断组织、瓜分世界 ‎【答案】A ‎【解析】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兴起,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故A项符合题意;17、18世纪,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运动兴起,故B项不符合题意;印象画派兴起于19世纪后半期,故C项不符合题意;垄断组织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20.18世纪初,有人写了一首题为“蜜蜂的寓言”的讽喻诗,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最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整个蜂群兴旺发达。后来它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敌手打败而逃散。此后,某学者根据这则寓言提出一个著名的经济学理论,这一理论是 A. 重农抑商 B. 重商主义 C. 自由放任主义 D 凯恩斯主义 ‎【答案】D ‎【解析】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由于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社会的衰败,这说明浪费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这与主张扩大消费的凯恩斯主义是一致的。所以答案选D。‎ ‎21.罗斯福新政是在面临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的时代,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他从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等方面主要是解决 A.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B.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C. 市场与计划的矛盾 D. 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答案】D ‎【解析】该题属于史料阅读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信息并分析理解的能力。题干中问到罗斯福新政着力解决的问题,这就等于是问美国严重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即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故D项符合题意;而罗斯福不可能改变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故A项说法错误;阶级矛盾的缓和只是新政的部分手段而已,故B项不合题意;C项也没能结合美国当时的危机爆发原因,错误。‎ ‎22.下图是美国在20世纪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示意图,其中标号②阶段发展的原因是 A. 自由放任政策实行 B. 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C.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 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推行 ‎【答案】D ‎【解析】标号②阶段是30年代-1945年,结合所学可知,1933年罗斯福新政,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使美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D正确;20世纪20年代胡佛实行自由放任政策,是经济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是美国经济下降的重要原因,故A错误;1945年至1973年,这一历史阶段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经济组织建立,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建立,不符合题意,排除B;1947年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时间不符合标号②,排除C。‎ ‎23.凤凰卫视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最穷的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 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这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结果 C. 福利制度可消除贫富差距 D. 福利制度可缓和社会矛盾 ‎【答案】C ‎【解析】考查学生能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注意审题“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福利政策为切入点。根据题干税前和税后工资差距明显缩小,反映的是通过国家税收政策可以起到缩小贫富悬殊的现象,而不是消除,故选C。‎ ‎24.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扶贫办向世界某机构申请长期贷款,成功实施了西南扶贫、山西扶贫、秦巴山扶贫等项目。此机构应该是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 世界贸易组织 C. 世界银行 D. 亚太经合组织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只负责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世界银行主要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西南扶贫、山西扶贫、秦巴山扶贫等项目符合世界银行的贷款条件,故C正确,排除A;B是维持世界贸易体系的国际机构,故排除;D是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排除。‎ ‎25.十月革命后,苏联实行余粮征集制;1921年,决定由固定的根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1927年,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这些政策都 A. 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体现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生产 C. 在一定时明发挥过积极作用 D. 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答案】C ‎【解析】余粮征集制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粮食税的实施有助于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国内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而农业集体化有助于加快工业化进程,可见这些政策在一定时期内都发挥过积极作用,选项C正确;农业集体化和余粮征集制不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A;农业集体化运动说明政府重视工业生产,排除B;农业集体化和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适应,余粮征集制并未考虑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情况,排除D。‎ ‎26.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称:“列宁的反应就是1921年颁布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农民和小商人自由买卖,只有国民经济的‘主要控制力保持在国家手中,如银行、工厂对外贸易等。’”据此可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 A 坚持政府统制经济 B. 实行自由放任主义 C. 一定程度上利用市场机制 D. 实行政府干预国民经济 ‎【答案】C ‎【解析】根据“国民经济的‘主要控制力保持在国家手中”,“允许农民和小商人自由买卖”可知新经济政策是要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市场机制以恢复和发展生产,C项正确;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允许农民和小商人自由买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统制经济的政策不同,也不是完全的自由放任,AB项错误;政府干预经济没有指出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农民和小商人自由买卖”这一特色,D项错误。‎ ‎27.有学者评论苏俄某政策说:“粮食垄断、面包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划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该学者评论的是 A. 农业集体化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工业化政策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D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1918—1921年实行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为:进一步剥夺资产阶级,对小企业普遍实行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日用必需品的私人贸易,实行产品实物供应及主要消费品配给制;取消货币和核算制,实行总管理局制,国家直接给每个企业制定产、供、销计划;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由材料“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劳动义务制”体现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故D符合题意;农业集体化政策是斯大林时期的全盘农业集体化的措施,A不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3月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其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即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完全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此外允许外资企业管理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可见B不符合题意;工业化政策是斯大林时期的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的措施,C不符合题意。‎ ‎28.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将集体农庄庄员、职员的个人副业义务交售额降低了50%,鼓励庄员和职工发展私有牲畜。这一做法意在 A. 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B. 废除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 否定公有制的主导地位 D. 提高农庄生产者积极性 ‎【答案】D ‎【解析】赫鲁晓夫执政时期,降低义务交售额,鼓励庄员和职工发展私有牲畜,很明显意在提高农庄生产者积极性,故D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减少了对经济的集中领导,A错误;B项中“废除”,表述太绝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公有制的主导地位,排除C。‎ ‎29.王昕伟在《苏联改革的若干思考》中指出: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一定成效的前提下,知难而退,缺乏坚定的改革决心与毅力,转而仓促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造成全民政治热情高涨,面反对派则群起攻击,最后致使社会混乱,改革逐渐失去控制。这说明该改革 A. 成为苏联解体的助推器 B. 实现了对斯大林模式的突破 C. 演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调动了人民的革命积极性 ‎【答案】A ‎【解析】据材料“《苏联改革的若干思考》中指出: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一定成效的前提下,……转而仓促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造成全民政治热情高涨,面反对派则群起攻击,最后致使社会混乱,改革逐渐失去控制。”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情况,最终导致苏联解体,A正确;材料主旨强调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过,B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之一,B错误;C、D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30.阅读《2013—201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表》,从中可知 年份 世界经济增长率(%)‎ 发达经济体增长率(%)‎ 新型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增长率(%)‎ ‎2013‎ ‎3.3‎ ‎1.1‎ ‎5.0‎ ‎2014‎ ‎3.4‎ ‎1.8‎ ‎4.6‎ ‎2015‎ ‎3.1‎ ‎1.9‎ ‎4.0‎ ‎2016‎ ‎3.2‎ ‎1.9‎ ‎41‎ A. 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低于新兴经济体 B. 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断弱化 C. 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D.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业已建立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增长率远远超过发达经济增长体,体现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上升,因此说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C正确;据材料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低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增长率,而不是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A错误;据材料不能反映世界经济增长的动能不断弱化,B错误;据所学可知,当今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D错误。‎ ‎31.2018年以来,特朗普政府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以“美国优先”为口号打关税牌,对全球多个国家发起贸易战,并把主要矛头指向中国。反映了 A. 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动摇 B. 全球化的大趋势出现逆转 C. 中国的发展已威胁到美国 D. 全球经贸规则面临新挑战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特朗普政府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对全球多个国家发起贸易战”可知特朗普政府大搞贸易保护主义,这意味着全球经贸规则面临新挑战,故D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动摇,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B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排除。‎ ‎32.某国际组织的宗旨是为成员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中长期低息贷款。它成立20余年后,主要借款对象由西欧各国变为发展中国家,扩大了各国购买力,促进了世界贸易。该国际金融组织是 A. 世界银行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C. 世界贸易组织 D. 欧盟 ‎【答案】A ‎【解析】依据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的世界银行主要是为成员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中长期低息贷款,故A符合题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失衡,B不符合题意;世界贸易组织不提供货款,以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为目标,C不符合题意;欧盟属于区域性一体化组织,D不符合题意。‎ ‎33.如下图是一幅漫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经济全球化扩大国家间贫富差距 B.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密切合作 C. 区域合作实现了三国的优势互补 D. 北美自由贸易区内三国利益失衡 ‎【答案】D ‎【解析】根据漫画美国人欢呼“真好”,加拿大工人和墨西哥农民的“失业”可知,北美自由贸易区内三国利益失衡,而非优势互补、密切合作,故D正确,BC错误;漫画体现的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而非全球化,A错误。‎ ‎34.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政府中的重要成员霍普金斯说:“我来自华盛顿,就是要做到谁也不挨饿,但给人吃饭不能让人吃闲饭。”为此,罗斯福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整顿金融 B. 调整农业 C. 失业救济 D. 以工代赈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就是要做到谁也不挨饿,但给人吃饭不能让人吃闲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总统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解决了民众的就业问题,D选项符合题意。整顿金融与民族就业无关,A选项排除。调整农业主要是为了维持农产品价格,保护的农场主的利益,B选项排除。失业救济属于社会福利保障方面,C选项排除。‎ ‎35.1880年,美国95%的石油都是由标准石油公司提炼的。自美国有史以来,还从来没有一个企业能如此完全彻底地独霸过市场,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A. 工厂制度的形成 B. 自由竞争的加剧 C. 垄断组织的出现 D. 跨国公司的盛行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1880年,美国95%的石油都是由标准石油公司提炼的。”、“……如此完全彻底地独霸过市场”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美国垄断组织的出现。垄断组织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企业之间的联合。它们凭借这种联合所建立的统治地位,控制相应部门的商品生产,瓜分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规定垄断价格,攫取高额利润。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工厂制度的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及题意不符;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垄断组织的出现,不是自由竞争的加剧;D选项错误,跨国公司是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并在一个以上国家拥有或控制从事增值企业的机构,材料并未体现。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30 分)‎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当然,自16世纪起,尤其是由于欧洲人兼并了美洲以及由此导致欧洲对非洲----欧亚事务和世界贸易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地区间关系发生了某种急剧的变化。‎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1780年,英国的铁产量还比不上法国,1848年已超过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总和。它的煤占世界总产量的2/3,棉布占1/2以上。……英国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它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生产总和还要多的多。……它庞大的远洋船队把数不尽的工业品运往世界各地,再把原材料运回国,加工成工业品,然后再运出去。‎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三 (二战后)人们还必须把全球性的专门组织网,特别是“国际”金融机构,看作是美国体系的一部分……而且它们的构成成分可以解释为世界性。但实际上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的左右,而且它们本来就是在美国的倡议下产生的。‎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 请回答:‎ ‎(1)“1500年前后”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据材料一,指出这一事件影响下的世界市场的主要特征。‎ ‎(2)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40年代英国在世界工业和贸易中的地位,并指出形成这一地位的根源。‎ ‎(3)材料三中美国用以“左右”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国际金融机构”有哪些?‎ ‎【答案】(1)事件:新航路开辟;特征:以欧洲为中心;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地位:世界工厂;世界贸易中心。根源:工业革命的完成 ‎(3)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解析】‎ ‎(1)事件:根据“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得出新航路开辟;特征:根据“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得出以欧洲为中心;根据“欧洲人兼并了美洲以及由此导致欧洲对非洲----欧亚事务和世界贸易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得出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地位:根据“它庞大的远洋船队把数不尽的工业品运往世界各地”得出世界工厂,世界贸易中心。根源:根据“1848年”分析得出工业革命的完成。‎ ‎(3)机构:结合所学可知,在美国的倡议下,1945年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