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31讲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文艺复兴(教案)
第31讲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文艺复兴 [考纲要求] 1.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2.文艺复兴。 考点一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一、背景 1.政治:约公元前5世纪中叶,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高峰。 2.经济:希腊工商业发展,平民地位提高。 3.思想:个人主义的成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二、表现 1.智者的启蒙 (1)性质:是一场反对旧的思想方法和传统的运动。 (2)特点 ①言论内容和辩论方式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 ②注重实利。 ③怀疑神灵,否认绝对权威,尖锐地批判传统,敢于创新。 (3)代表: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4)意义: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2.苏格拉底 (1)思想:提出“美德即知识”和“认识你自己”。 (2)意义: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是欧洲启蒙思想的源头。 3.斯多亚学派 (1)时间: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3世纪初。 (2)代表:芝诺、西塞罗和塞内卡。 (3)思想:理性是人与生俱来的;“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人生而平等。 (4)意义:第一次论证了天赋人权 、人生而平等这一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 [图解历史] 运用“三个第一”掌握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易错易误] 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的主张 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导致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苏格拉底倡导“美德即知识”,弥补了其缺陷和不足,是对智者学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否定。 [图示识记] 古希腊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 苏格拉底不仅没有否定“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而且对这一观点进行完善和发展,进一步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主题 蒙昧中的觉醒——智者的启蒙和苏格拉底的智慧 史料一 希腊英雄们都是出现在法律尚未制订的时代,或者他们自己就是国家的创造者,所以正义和秩序,法律和道德,都是由他们制订出来的。 ——黑格尔 史料二 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史料三 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 1.史料一说明正义和秩序、法律和道德都由希腊英雄们制订,表明智者学派主张个人的感觉和利益,强调个人的主观意志和作用。 2.史料二反映“轴心时代”许多杰出思想家在中国和西方几乎同时出现。 3.史料三以省略号分两层,省略号前苏格拉底形象比喻自己唤醒人们“认识自己”,省略号后则强调捍卫自身的思想自由和人格尊严。 1.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 试答:(1)内容:仁、礼、中庸。 (2)地位: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 2.史料三反映了苏格拉底捍卫思想自由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结论的理解。 试答:(1)苏格拉底强调自己是一个不断纠正存在的社会问题的人,如果处死他,就没有人再敢对存在的社会问题进行评论,即思想自由不再存在,最终会导致雅典民主政治的失败。 (2)苏格拉底之死体现了遵守法律、捍卫思想自由和人格尊严的人文精神。 3.东西方先哲都重视“人”。关于人性的主张二者有何不同? 试答:西方先哲强调“个体”的人;先秦儒家强调“社会”的人。 1.古希腊先哲的思想成为西方人文精神滥觞的原因 (1)智者学派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人类社会上,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构成了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2)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 的学问,他对探索知识和自由的理性精神的崇尚与追求,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智者学派的研究对象及影响 (1)研究对象:主要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以人的眼光去考察和认识社会、政治和法律问题,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和伦理规范等。 (2)影响 ①积极:智者学派是希腊社会发展的产物,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 ②消极: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认为没有是非之别,这样的思想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考点二 文艺复兴 一、背景 1.思想:基督教占据神权统治地位,主张禁欲主义。 2.经济:西欧经济复苏发展和城市兴起,人们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 3.文化:意大利保留了较多的古代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二、表达形式: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 三、旗帜:人文主义 四、成就 阶段 代表人物及作品 特点 初期 (意大利) 但丁与《神曲》 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 彼特拉克与《歌集》 薄伽丘与《十日谈》 高潮(英国) 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歌颂仁爱,提升人性的高尚与尊严 五、实质: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是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名师指津] 人文精神的内涵 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一种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力,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行为,这种精神对打破原始宗教对人的控制具有重大意义。 [轻巧识记] 用“三个一”记忆文艺复兴 [特别提醒] 文艺复兴并不反对宗教信仰 文艺复兴的斗争将矛头指向天主教会,反对教会扼杀人性,主张将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但并不反对宗教信仰。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也是信仰宗教的。 主题 欧洲古典文化的“再生”——文艺复兴运动 史料一 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死后升天,而是对现世美好生活的享受;人的各种欲望不应该加以抑制,而应当予以满足。 ——《世界通史简编》 史料二 我不曾抵抗就做了俘虏, 因为,夫人,您那美丽的眼睛射出的无形视线 将我捆缚起来,如同囚犯一般。 当时我没有意识到预防爱神的纠缠, 依然若无其事、自信地迈步向前…… 殊不知就在此刻,我的感情之苦 已经伴随着人间之痛一起涌起波涟。 在爱神面前我毫无防范, 从眼睛到心灵全都门扉大开, 双眼变成热泪流淌的通道和源泉。 ——[意]彼特拉克《歌集》 史料三 大家知道,文艺复兴挣脱了神的统治,确立了人的尊严。但是那时的教会势力仍很强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也就是“借古喻今”的意思。 ——《叶廷芳: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1.史料一反映了由追求未来世界幸福到追求现世享受,实际是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个性解放。 2.史料二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热爱。彼特拉克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反映了他大胆歌颂爱情,表达了对幸福的渴望。 3.史料三反映了文艺复兴的特点。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三中“借古喻今”的含义及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 试答:(1)含义: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反对封建宗教神学,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原因:基督教会垄断文化;欧洲资本主义刚刚兴起,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古希腊罗马文化有深厚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反对封建神学。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特征 1.人文主义首先是一场文化运动,集中于人文学科,人文主义者推崇古典文化并将其作为仿效的典范。 2.主要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3.人文主义的实质是强调人、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突出人的优越性。 4.人文主义肯定人的现世生活,要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昭示了一种全新的个人主义的伦理观。 5.对教会和贵族的虚伪和腐败进行猛烈批判,从侧面揭露禁欲主义与人性的冲突和对人性的扭曲。 答题术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这构成了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2.苏格拉底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这种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是欧洲18世纪启蒙思想的源头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者以“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其实质是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考纲 卷别 人文精神的起源 文艺复兴 全国卷Ⅰ 2017·人文精神起源的历史渊源 —— 全国卷Ⅱ 2015·苏格拉底思想主张(法制观念) 2017·从时代背景角度考查人文精神的发展 全国卷Ⅲ 201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 本部分内容在新课标全国卷中考查一般,但人文精神的起源考查较多,且选择题、非选择题两种题型均有考查。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本部分内容还是考查重点。复习备考时,注意从人文精神的内涵、特色及影响角度思考 考向一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渊源、特点及内涵 1.(2017·高考全国卷Ⅰ)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解析:选B。据题干,希腊神话中的神祇像人一样,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所以古希腊宗教神话具有朴素的人文精神,这是雅典产生人文主义思想的重要基础,也说明雅典人文思想根植于久远的传统的宗教神话之中,故选B项。联系所学知识,古希腊人(包括雅典人)宗教信仰意识浓厚,A项错误;智者学派强调人的感觉、需求和自由,忽视理性;题干中的诸神体现了情欲、名利,与“理性”无关,C项错误;题干材料未体现神话的影响与民主进程的关系,排除D项。 2.(2016·高考全国卷Ⅲ)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当时雅典人( ) A.宗教意识淡薄 B.反对神灵崇拜 C.注重物质生活 D.强调人的价值 解析:选D。根据“我憎恨所有的神”反映了雅典强调人的价值,故本题选择D项。古希腊人崇拜神灵、宗教意识强烈,故A、B两项错误,题干没有反映雅典人重视物质生活,C项排除。 考向二 从人文精神的发展角度考查反映的时代背景 3.(2017·高考全国卷Ⅱ)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解析:选A。材料关键信息“众多市民的意志”,体现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促进工商业阶层(即市民)扩大,所以要求统治者采取的措施符合他们的要求,A项正确;人文主义广泛传播是在14到16世纪,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B项错误;教会权威在逐渐削弱,C项错误;宗教改革发生在16、17世纪,当时新教理论没有形成,D项错误。 1.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下列评论不正确的是( ) A.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 B.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C.是对人性本身的研究 ,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D.过于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容易导致主观随意性 解析:选C。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苏格拉底的哲学贡献是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智者学派的消极影响是过于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容易导致主观随意性,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希腊人与希腊文明》中写道:“我们会盲目地给祖国送上赞歌,但我们都负载着一个沉重的责任——把自己教育成有理解力的人类,进而从这种知识中探知我们作为公民的真正责任。”这一论述( ) A.体现个人主义倾向 B.强调人应具理性思维 C.忽略了道德的作用 D.深刻批判了民主政治 解析:选B。 材料涉及的是公民责任,并非个人主义倾向,故A项错误;据材料“把自己教育成有理解力的人类,进而从这种知识中探知我们作为公民的真正责任”可知强调人应具理性思维,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道德的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对民主政治的批判,故D项错误。 3.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方言文学产生,英国的乔叟运用伦敦方言创作出《坎特伯雷故事集》,拉伯雷的《巨人传》是法国方言文学的代表。这表明( ) A.拉丁文难学被知识界所抛弃 B.教会神权让位于世俗王权 C.思想解放促进文学形式变革 D.意大利文艺中心地位丧失 解析:选C。欧洲的方言文学产生,但拉丁文并没有因难学被知识界所抛弃,故A项错误;题干叙述的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方言文学产生,不涉及王权、神权,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期间欧洲各国产生方言文字说明思想解放促进文学形式变革,故C项正确;题干不涉及文艺中心,故D项错误。 4.15世纪之前的欧洲,肖像画是国王、教皇、圣人和其他社会体系中高高在上的那些大人物的专享。到了15世纪,人们喜欢将家庭成员的肖像挂在家中展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追求生活上的自我满足 B.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C.科技发展导致绘画水平提升 D.宗教改革开阔了视野 解析:选B。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15世纪之前的欧洲……到了15世纪”“将家庭成员的肖像挂在家中展示”得出人们开始注重人的自身价值,开始摆脱教会的束缚,结合所学知识,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故B项正确;A、C、D项的表述均不符合题目中的时间和意思表述,故A、C、D项错误。 课下达标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古代希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他们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发表了许多理性的言论。下列各项与智者学派的观点相符的是( ) A.“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 B.“一切都是人们约定俗成的” C.“荣誉远比财富、名声等东西更重要” D.“生好还是死好只有神知道” 解析:选B。“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这是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的名言,将哲学研究的重点真正的转向了人生和人类社会,并不是智者学派的观点,故A项错误;“一切都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这与古希腊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表述如出一辙,故B项正确;“荣誉远比财富、名声等东西更重要”,这是苏格拉底的名言,强调的是道德重要作用,故C项错误;“生好还是死好只有神知道”同样是苏格拉底的名言,强调的是要将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人身上,故D项错误。 2.黑格尔评论某一思想:“ 希腊英雄们都是出现在法律尚未制订的时代,或者他们自己就是国家的创造者,所以正义和秩序,法律和道德,都是由他们制订出来的,作为和他们分不开的个人工作完成的。”据此判断,黑格尔评论的是( ) A.智者学派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解析:选A。从材料看出古希腊时期,英雄们为自己立法,制定规则,确立制度,体现了智者学派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英雄们是法律和道德的制定者,不符合苏格拉底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柏拉图的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故D项错误。 3.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将军在其历史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中,不让历史学留有宗教神学和神仙鬼怪的踪迹,他热衷于以人性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特点来解释说明人的政治行为和事件进程,并努力挖掘事件的更多起因。由此可见修昔底德的历史意识( ) A.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精神 B.专注于历史原因的多方面探究 C.立足于希腊民主政治基础之上 D.被束缚在片面的战争观之中 解析:选A。根据题目中“热衷于以人性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特点来解释说明人的政治行为和事件进程,并努力挖掘事件的更多起因”,故A项正确;B项表述服务于A项,是A项表述的具体表现,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雅典民主政治对修昔底德的影响,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体现修昔底德的战争观的片面性,故D项错误。 4.古希腊某著名学者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他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这说明该学者( ) A.否定了自然界的客观存在 B.彻底否定了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C.主张认识自己,研究自我 D.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 解析:选C。题干反映两层信息,第一层说明古希腊某著名学者认为自然的真理无穷无尽且不断变化,第二层反映他主张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即个人道德,由此可判断该学者为苏格拉底。题干第一层信息说明该学者认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故A项错误;题干中无关神的否定问题,故B项错误;苏格拉底主张认识自我,研究自我,与题干第二层信息吻合,故C项正确;D选项应是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的思想,故D项错误。 5.柏拉图说:“事物对于你自己,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柏拉图的这段话( ) A.解释了“人是万物的尺度” B.重申了“美德”的重要意义 C.强调“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D.否定了苏格拉底的认识论 解析:选A。同一个事物,在不同人面前呈现的情况不一样,构成不同的人对事物的认知,而这种不同的认知,取决于每一个人的个人感觉。因此柏拉图说的这句话,是对“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诠释,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美德,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人与事物相比人是标准,强调“人”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柏拉图和苏格拉底都强调人的重要性,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故D项错误。 6.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与人的感受和行为相关,而人的感受和行为存在着过度、不及和中道。过度和不及会使人犯错误,招致责备。中道是经实践理性规定而形成的正确因而会受到称赞。而正确和受称赞是德性所特有的或者说是德性的标志。由此可以得出( ) A.守中道就是不犯错误 B.守中道必须具有德性 C.中道是德性的本质特征 D.过度和不及是犯错的根源 解析:选C。根据材料“过度和不及会使人犯错误,招致责备”并没有说守中道就不犯错误,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道是经实践理性规定而形成的正确因而会受到称赞。而正确和受称赞是德性所特有的或者说是德性的标志”不能说明守中道必须具有德性,故B项错误;可以说明中道是德性的本质特征,故C项正确;材料只说过度和不及会使人犯错误,招致责备,并没有说明犯错的根源,故D项错误。 7.当学者们继续实现学术复兴而政治家也正在把基督教世界的秩序改变为一种新的国家体系的时候,平民百姓的头脑仍然沉浸在中世纪历史的宗教氛围中。这充分说明( ) A.文艺复兴的影响局限于上层 B.资产阶级思想占据主流 C.宗教改革冲击了基督教信仰 D.理性主义时代业已到来 解析:选A。据材料“平民百姓的头脑仍然沉浸在中世纪历史的宗教氛围中”,可以得出文艺复兴的影响局限于上层,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资产阶级思想占据主流,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并没有冲击了基督教信仰,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时期,故D项错误。 8.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 ) A.反对彻底摆脱神学的束缚 B.开始否定宗教神学的地位 C.借用宗教形式宣扬新思想 D.极力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 解析:选C。根据“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可以得出神学主导着当时的思想,没有证据说明反对摆脱,其实质就是对神学的挑战,故A项错误;通过材料“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无法得出对神学否定的结论,故B项错误;“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可见艺术家所表达的思想是通过宗教的形式来实现的,故C项正确;文艺复兴是借古代的文学来表达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故D项错误。 9.14世纪中叶,黑死病(鼠疫)爆发,整个欧洲大约有2500万人死亡。它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天主教宣扬的救赎理论更为人深信 B.追求现世享受的人文主义不断兴起 C.导致对天主教进行改革的愿望强烈 D.主张自立自主的理性主义蔚然成风 解析:选B。黑死病的长期存在,动摇了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信任,故A项错误;黑死病的蔓延,文艺复兴开始兴起,人们开始追求现实幸福,故B项正确;黑死病的蔓延与教会改革不存在必然关联,故C项错误;理性主义盛行于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故D项错误。 10.“他们关心的是今世而不是来世;是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的神学。他们是自身命运的塑造者,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玩物。”材料中“他们”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 ) A.否定一切权威崇尚理性 B.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 C.促进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D.否定了宗教神学观念 解析:选B。据材料“他们关心的是今世而不是来世;是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的神学。他们是自身命运的塑造者,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玩物”可知材料中“他们”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家,否定一切权威崇尚理性是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们所倡导的,故A项错误;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家们所倡导的,故B项正确;促进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是殖民扩张的后果,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家并没有否定宗教神学观念,故D项错误。 11.薄伽丘认为,即便是马夫同国王相比也毫不逊色。《十日谈》中也有不少故事叙述了很多出身微贱的人以自己的智慧、毅力战胜封建主和贵族。这些都反映出( ) A.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奋斗 B.人文主义者鼓动推翻君主制 C.薄伽丘思想充满理性色彩 D.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 解析:选D。“薄伽丘认为,即便是马夫同国王相比也毫不逊色”表明薄伽丘反对封建特权,不是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奋斗,故A项错误;人文主义者反对的是君主专制,而不是君主制,君主立宪制也是君主制,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故B项错误;理性色彩比较浓的是启蒙思想家,故C项错误;“《十日谈》中也有不少故事叙述了很多出身微贱的人以自己的智慧、毅力战胜封建主和贵族。这些都反映出”表明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的不满,故D项正确。 12.史学家甲:“ 文艺复兴不只是文学或艺术的再兴,也是人尖知识和个人之觉醒或再生,而为近代世界的开始。”史学家乙:“文艺复兴是中古代转移至近代的过渡时代,它同时具备了两个时代的特性。”有关两位史学家对“文艺复兴”的看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史学家甲强调了文艺复兴与中世纪的差异和断裂 B.史学家甲关注了历史的延续与连接 C.史学家乙侧重历史的差异和变迁 D.两位史学家对文艺复兴的解释并无明显差别 解析:选A。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史学家甲强调文艺复兴的“再兴”“再生”的特点,史学家乙强调的是文艺复兴的过渡性特点,故只有A项符合材料意思。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主张把教育作为施政的基本手段,“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促成忠君孝亲奉公守礼的社会风俗的形成。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造就一批有道德有才能可从政的贤人,即君子。君子应做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即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但他又把人分为上中下三等,认为可以受教育的是中人。上人是生而知之无须受教,对于下愚之人,则只能用刑罚来管制他们。孔子继承西周传统,以“六艺”为教学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并吸纳有用学科加以充实调整。孔子主张教学要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要求学生温故知新,学而不厌,学思结合,积极实践等。 ——摘编自《论语》等 材料二 柏拉图把教育看作是建立和巩固一个“理想”社会秩序的工具。柏拉图认为理想社会应该由优秀的哲学家来当统治者,因此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哲学王”。他认为“哲学王”应该热爱知识、热爱真理、热爱国家、坚持正义且勇敢、大度、机智、灵敏。柏拉图主张“精英”教育。教育的对象应是那些中上层统治者,而下层的劳动者则应习惯于克制欲望,尽心尽力地为统治者服务。柏拉图的教学内容,被后人总结为“七艺”,即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柏拉图在教学中多用演讲、交谈、对话、辩论来传授知识,教育中重思维的培养和理性的启发。 ——摘编自柏拉图《理想国》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共同点。(1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12分) 解析:(1)根据材料,从教育的功能、目的、对象、内容、方法等方面来分析。在教育的功能方面,根据材料一“孔子主张把教育作为施政的基本手段,‘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促成忠君孝亲奉公守礼的社会风俗的形成”、材料二“柏拉图把教育看作是建立和巩固一个‘理想’社会秩序的工具”得出两者都认为教育是实现理想社会的工具和保障;在教育的目的方面,根据材料一“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造就一批有道德有才能可从政的贤人”、材料二“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哲学王’”得出两者都是培养巩固政权的统治人才;在教育的内容方面,根据材料一“孔子继承西周传统,以‘六艺’为教学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并吸纳有用学科加以充实调整”、材料二“柏拉图的教学内容,被后人总结为‘七艺’,即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得出两者都非常重视道德、知识、美育的教育;在教学的方法方面,根据材料一“孔子主张教学要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要求学生温故知新,学而不厌,学思结合,积极实践等”、材料二“柏拉图在教学中多用演讲、交谈、对话、辩论来传授知识,教育中重思维的培养和理性的启发”得出两者都提倡启发诱导,学以致用。 (2)根据所学知识,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来分析。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变革激烈,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出现,文化上“礼崩乐坏”;柏拉图生活的时代,政治上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经济上商品经济发达,文化上哲学发展、自然科学受到重视。 答案:(1)教育的功能方面,都认为教育是实现理想社会的工具和保障。教育的目的方面,都是培养巩固政权的统治人才。教育的内容方面,都非常重视道德、知识、美育的教育。教学的方法方面,都提倡启发诱导;学以致用。 (2)孔子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社会变革激烈;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周王室统治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柏拉图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古代雅典城邦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商业贸易发达;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哲学发展,自然科学受到重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文主义从最初的“成蛹期”“破茧期”到最后的“成蝶”,从原来的反基督教倾向人文主义演变为自由主义、浪漫主义等,这是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同时也是时代赋予它的不同内涵。人文主义发展绵延不断的原因在于其精神气质的可贵。人文主义从根本上不是一个哲学体系或者信条,而是一场曾经提出了非常不同的看法,而且现在仍在提出非常不同的看法的持续的辩论。正是作为一种辩论,让它在时间和空间上能够把内涵深化、外延扩大。在当今世界提倡人文关怀的情况下,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尊严,开发人的潜在力,从思想上重视人,时代将会赋予它全新的内涵。 ——摘编自李科玲《读〈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以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为主题,论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思想解放促进社会进步,社会进步推动思想解放,结合史实进行论证,例如在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引发了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又反过来推动社会进步,要明确论点,史论结合,有条理地进行论证。 答案:示例一:论题:近代人文精神向自由主义、浪漫主义的扩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阐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提出,顺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潮流,各国为顺应自由主义而进行的改革,也反映出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在浪漫主义流派的文学、美术和音乐中,对人性的挖掘,对社会现象的揭露,这些都推动了社会进步。 示例二:论题:社会进步促进了近代人文精神的发展。 阐述:意大利出现了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后,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维护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摧毁教会的神学世界观,要求以人为中心,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近代人文主义产生了。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不满足于仅仅对人性的尊重而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启蒙运动在这时兴起;人文主义发展到了理性主义阶段。随着近代政治、经济的发展,人文精神的内涵逐渐深化,外延也不断扩展。这些都表明在社会进步的推动下,近代人文精神得到了发展。 评分说明: 分值 要求 10~12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能够引用1~2个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7~9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能够围绕所定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举史实与论题基本能构成逻辑关系;论述较完整、清晰,文字通顺 4~6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较明确 所举史实对论题支撑不足,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性不强;论述不够严谨,文字较通顺 0~3 所拟论题不符合要求,或指向不明确 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