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西省上饶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上饶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24小题,共48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答案.) 1.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上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 ) A. 诸侯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B. 政权与神权已相互分离 C. 官僚政治体系基本形成 D. 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上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并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下诸侯在他们的领地上有很大的独立性,这从侧面说明当时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正确;据材料“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上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可知,诸侯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而不是侧面反映,A与材料不符;材料中未涉及到神权的问题,B错误;官僚政治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与材料无关。 2.孔子曾评价管仲为人器量狭小、不节俭,但当子贡以“管仲非仁者与”求教时,孔子却极力赞扬管仲辅佐齐桓公的尊王攘夷之功,并感叹: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披头散发穿左衽的衣服了。这表明( ) A. 儒学积极借鉴其他学说 B. 各派学说不断发展革新 C. 孔子十分重视礼俗教化 D. 文化融合趋势逐渐增强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孔子却极力赞扬管仲辅佐齐桓公的尊王攘夷之功,并感叹: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披头散发穿左衽的衣服了”可知,孔子从儒家对管仲大加赞扬是从儒家的“仁”﹣﹣教化角度上来评判的,故C项正确;孔子和子贡同为儒家学派人物,故A错误;材料只体现儒家的观点,没有涉及其他学派,B、D错误。 3.如下图是中国古代的两种政治制度,从图1到图2的变化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是( ) A. 官僚队伍不断壮大 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 古代制度趋于完善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中的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从“三公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这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采取的措施,故C正确;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中央机构的调整,不能推断官僚队伍的壮大,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枢机构的变革,而不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革,B错误;据所学并结合材料可知,图片只是反映从秦朝和唐朝中央机构的调整,而不能代表“古代制度”的完善,D错误。 4.下表为唐代诗歌中有关社会经济的记述。据此可以推知( ) 记述 出处 “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唐)杜荀鹤《送友游吴越》 “中妇桑村挑叶去,小儿沙市买蓑归。” (唐)皮日休《西塞山泊渔家》 “结缆排鱼网,连樯并米船(商船)。” (唐)杜甫《舟中》 A. 农业生产走向商品化 B. 民间草市出现了繁荣 C. 农业生产日趋专业化 D. 重农政策得到了落实 【答案】A 【解析】从以上诗句可知农民“种橘”、“莲”、“桑村挑叶去”表明农业生产不再单纯种植粮食作物,开始种植经济作物,种桑养蚕等使农业生产走向商品化,故答案为A。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草市,B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农业生产专业化,C错误。重农主要是要求种植满足人民温饱的农业作物,与材料不符,D错误。 5.1240年,蒙古军队进攻波兰利格尼兹城,波兰军队见一“怪物”腾空而起,一声爆炸,喷射出烟雾,恶臭难闻,不等看清楚,蒙古铁骑已经冲杀上来。波兰历史学家记载此战时称波军败于“妖术”。此“妖术”( ) A. 在汉末的中国已有应用 B. 最早记载于《天工开物》 C 有利于文学发展世俗化 D. 经由陆路外传至阿拉伯 【答案】D 【解析】据材料“1240年,蒙古军队进攻波兰利格尼兹城,波兰军队见一“怪物”腾空而起,一声爆炸,喷射出烟雾,恶臭难闻”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妖术”是指火药,中国的这一重大发明是经由陆路外传至阿拉伯,D正确;在汉朝末年中国并未应用,火药用于军事和记载最早出现在唐代,A错误;火药最早记载于东晋时期的《抱朴子》,并非《天工开物》,B错误;印刷术有利于文学发展世俗化,与火药无关,C错误。 6.明后期,在商品经济特别发达江南地区城镇的丝织业等行业里,出现了商人把大量资金投入丝织业生产的新动向。这一“新动向”( ) A. 使江南城镇发展居明朝之首 B. 打断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执行 C. 促使中国丝织产品走向世界 D. 有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出现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明后期,……出现了商人把大量资金投入丝织业生产的新动向”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商业资本投资于生产的新动向,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D正确;据材料没有体现江南城镇居明朝之首,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B错误;材料只是体现商业资本在明后期发达,而没有涉及“中国丝织产品走向世界”,C错误; 7.清代才子袁枚反对理学家灭情复性的主张,正视人欲,提出诗歌创作需将性情合一,提倡直抒真情,反对各种条框的约束以及“粉饰蹈袭”。这反映了当时( ) A. 文学理性化的发展趋势 B. 传统理论体系受到冲击 C. 君主专制制度遭到批判 D. 封建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反对理学家灭情复性的主张,正视人欲,提出诗歌创作需将性情合一,提倡直抒真情,反对各种条框的约束以及‘粉饰蹈袭’”可知,袁枚正视人欲,提倡直抒真情,这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冲击了宋明理学压抑人性的思想,B符合题意;据材料袁枚主张正视人性、直抒真情,反对“粉饰蹈袭”,没有涉及“文学理性化”,A与材料无关;材料只是体现的袁枚的主张,没有涉及“君主专制制度”及“封建制度”的发展,C、D与材料无关。 8.毛经文在《妥协也是珍贵的历史遗产一一以近代英美史为例》指出:“英美民主宪政发展史充分证明,妥协并不意味着放弃原则,或一味地让步,它往往是一种基于解决问题的务实与通权达变的智慧。”下列文件中体现“妥协智慧”的是( ) A. 《人权宣言》 B. 《德意志帝国宪法》 C. 《独立宣言》 D.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只以微弱的多数通过,且总统和参议院拥有较大的权力,这是共和派与君主派的妥协结果,故D正确;1789年《人权宣言》发表,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天赋人权等,与妥协无关,A错误;《德意志宪法》赋予皇帝极大的权力,具有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特征,B与材料无关;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发表,宣布北美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而独立,C与材料无关。 9.《十二铜表法》规定,债权人可以拘禁债务人,“债务人在拘禁期间,得自备伙食,如无力自备,则债权人应每日供给谷物粉一磅,愿多给者听便。”该规定表明《十二铜表法》( ) A. 注重维护贵族利益 B. 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C. 具有人文关怀色彩 D. 倾向照顾弱势群体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如无力自备,则债权人应每日供给谷物粉一磅,愿多给者听便”可知,《十二铜表法》有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道主义原则,即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色彩,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如无力自备,则债权人应每日供给谷物粉一磅,愿多给者听便”可知,《十二铜表法》有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债务人的利益,没有强调注重维护贵族利益的内容,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十二铜表法》有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债务人利益的人文主义关怀,没有体现保护私有财产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只能体现《十二铜表法》有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道主义原则,仅凭材料内容不能得出《十二铜表法》倾向照顾弱势群体的结论,并且也不符合史实,故D选项错误。 10.中世纪的绘画只能围绕着《圣经》的故事来表现,耶稣、圣母、天使和圣徒的姿态、表情都是固定的。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的人物,包括耶稣,都没有圣光,取而代之的是自然的窗口光;所有人的形态与常人无异。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宗教绘画技法的改变 B. 绘画摆脱了宗教题材 C. 绘画揭示了自然人性 D. 科学方法融入了艺术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所有人的形态与常人无异”来看,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体现了当时关注人、肯定人性的特点。故答案为C项。A项宗教绘画技法转变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最后的晚餐》内容上仍然属于宗教画,并没有摆脱宗教题材,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出科学方法融入艺术,排除。 11.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白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1621年,一位葡萄牙商人在一篇关于白银的论文中指出,它“在全世界到处流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 中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B. 白银成为世界市场运转的媒介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D. 葡萄牙人垄断了美洲白银航线 【答案】B 【解析】根据“在全世界到处流荡,直至流到中国”,可见,白银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交流,成为世界市场运转的媒介,故B正确;A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2.牛顿学说通过18世纪法国自然科学家得到深化,但在启蒙思想家那里却走向“牛顿主义”,“于是,启蒙运动的科学就是‘牛顿的’,其哲学就是‘牛顿主义’的哲学”。 材料反映出牛顿( ) A. 科学精神影响启蒙思想 B. 在诸多领域获得了成就 C. 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D. 否定了中世纪科学成果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启蒙运动的科学就是‘牛顿的’,其哲学就是‘牛顿主义’的哲学”可知,牛顿学说影响了启蒙运动时期的科学和哲学,故A正确;据材料反映的是牛顿学说影响了启蒙运动时期的科学和哲学,而没有反映其它领域,B与材料无关;启蒙运动兴起于17世纪,而不是18世纪,C与材料不符;材料没有涉及否定中世纪的科学成果,D与材料无关。 13.有学者认为: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壮大,关于信仰的公共论战也随之结束,巫术与占星学消亡不见,人们不再轻信天堂与地狱实际存在。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启蒙运动描绘了“理想王国”蓝图 B. 启蒙思想家倡导建立民主政体 C. 宗教改革后的欧洲宗教走向消亡 D. 自然科学为启蒙运动奠定基础 【答案】D 【解析】据材料“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壮大,关于信仰的公共论战也随之结束,巫术与占星学消亡不见,人们不再轻信天堂与地狱实际存在”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发展壮大,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巫术与占星学消亡不见”,人们不再轻信天堂与地狱实际存在,这是自然科学的结果,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理想王国”蓝图,A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启蒙思想家的主张,B与材料无关;据所学可知,宗教改革反对的是罗马天主教的权威,而不反对宗教,C说法错误。 14.如下表是吴承明《近代国内市场商品量的估计》,单位:亿两(规元)。这反映出( ) 1870年 1890年 1908年 1920年 1936年 A国内生产商品 9.68 10.32 18.02 57.61 109.01 B进口洋货 0.71 1.42 4.97 8.49 11.16 C市场商品量(A+B) 10.39 11.74 22.98 66.10 120.17 A. 外国商品始终未能打开中国市场 B. 中国已经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中国近代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加快 D. 商品经济逐步成为中国经济主体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量逐年增加,这说明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这冲击了近代的自然经济,使其解体速度加快,故选C;A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未涉及国内外市场之间的关系,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与其它成分经济进行对比,无法得出D选项结论,排除。故选C。 15.“个人主义”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思潮之一。 但“个人主义”思想刚在中国产生时,容易被理解为与“爱国”主张相对立,因此,时常被诟病为“自私自利”的同义词。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人的解放”和“个人的发见”却大行其道,广为流传。这说明新文化运动( ) A. 导致个人主义思潮泛滥 B. 有利于维护民主政权 C. 促使民主观念在华兴起 D. 解放了中国民众思想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但‘个人主义’思想刚在中国产生时,容易被理解为与‘爱国’主张相对立,因此,时常被诟病为‘自私自利’的同义词。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人的解放’和‘个人的发见’却大行其道,广为流传”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人的解放”和“个人的发见”冲击了之前中国的“个人主义”观点,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D与材料相符;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未导致个人主义的思潮泛滥,A说法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与维护民主政权无关,B不是材料主旨;民主观念早在早期维新思想时期就已经提出,C说法与史实不符。 16.谭嗣同在其著作《仁学》中,将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耶稣教、佛教的教义结合起来,再同当时科学家的“以太说”混合,来宣扬他的仁学。这一做法( ) A. 是以西方思想变革中国传统文化 B. 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C. 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基础 D. 目的是为变法寻找合理依据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将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耶稣教、佛教的教义结合起来,再同当时科学家的‘以太说’混合,来宣扬他的仁学”并结合所学可知,谭嗣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的宗教思想及科学思想来宣扬他的仁学,这是其作为维新派为宣传变法提供理论依据,故D项正确;据材料不能不能反映《仁学》以西方思想为变革传统文化,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谭嗣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的宗教思想及科学思想来宣扬他的仁学,并未体现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B错误;材料未涉及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的儒家思想,C错误。 17.1924年8月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指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这表明孙中山( ) A. 严重脱离了中国现实国情 B. 改变了国民党的阶级立场 C. 没有超出民主主义的范畴 D. 完美结合了中西政治制度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可知,孙中山认为,共产主义不仅和的民生主义不冲突,而且是一个好朋友,说明孙中山认为社会主义和民生主义有共同之处,主张国共合作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故C符合题意;据材料1924年8月,可知此时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思想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要求,并没有脱离中国的实际情况,A错误;据材料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把共产主义统一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中,仍然是维护资产阶级的革命目标,说明他并没有改改变国民党的阶级立场,B说法错误;材料只是强调民生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系,没有体现中西结合的特点,D不是材料主旨。 18.毛泽东的某文献如下论述:“如果说,民主革命没有自己的一定任务,没有自己的一定时间,而可以把只能在另一个时间去完成的另一任务,例如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该文献应该发表于( ) A. 抗日战争时期 B. 解放战争时期 C.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 国民革命时期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以把只能在另一个时间去完成的另一任务,例如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的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分两步走,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新民主主义论》的时间,B、C、D错误。 19.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指出:“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没有实现彻底的中立和不结盟的资本,因为自立的前提是自强。”这可以用来解释新中国成立初期( ) A. 推行“一边倒”政策的必然性 B. 外交方针与具体国情不符 C. 中立更能维护新生的人民政权 D. 急需改变和调整外交政策 【答案】A 【解析】据此依据材料“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没有实现彻底的中立和不结盟的资本,因为自立的前提是自强”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为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争取一个相对安定的国内环境,新中国采取“一边倒”的政策,A正确;B说法违背史实;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目的是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争取一个相对安定的国内环境, C不符合史实;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而不是“改变和调整外交政策”,D说法错误。 20.1950年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教育部提出对人才培养应“专、快、多”,即培养的人才技术专业、培养速度快、培养人才多;要求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从“通才教育”转变为“专才教育”。这种转变( ) A. 扩大了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权 B. 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需要 C. 体现了文教事业“大跃进” D. 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答案】B 【解析】教育部提出对人才培养应“专、快、多”,要求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为“专才教育”,结合所学,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材料中的转变是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需要,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权问题,排除A;1958年开始大跃进,C错误;要求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为“专才教育”,而不是复合型人才,排除D。 21.二战后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主调是自由贸易。2000年以来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大幅增长。随后美国采取各种措施来打压中国,如单边发动贸易制裁、施压人民币升值等措施,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贸易摩擦。这反映了( ) A. 中美盟友关系开始逐渐动摇 B. 美国对弱小国家的霸权思维 C. 美国由对华友好变为对华孤立 D.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到冲击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实力逐渐增强,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大幅增长,为此美国采取各种措施来打压中国,说明中国实力的增强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故D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采取的是不结盟外交政策,A说法不符合史实;据所学可知,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中国作为多个力量中心,日益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不是弱小国家,故B项说法错误;孤立政策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的对华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破产,故C项说法错误。 22.The Roosevelt New Deal (罗斯福新政)是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任美国总统后为解决经济危机带来的危害而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又被称为“三R“新政。其中有一项“救济、减少和预防未来失业”的政策。这一政策是“三R”中的哪一项政策( ) A Recovery B. Relief C. Reform D. Revival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救济、减少和预防未来失业”并结合所学可知,Relief属于社会救济,故B正确;Recovery 是恢复,而不是救济,A不符合题意;Reform意思是改革,而不是救济,C错误;Revival意思是复兴,而不是救济,D与材料无关。 23.1920年11月苏俄政府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该法令颁布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或集团向苏俄提出租赁申请,签订了135项租让合同,承租人投资总额为4800万金卢布。这一政策的出台表明( ) A. 苏俄利用市场和商品关系来发展经济 B. 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了承认 C. 政府推行的战争政策造成了经济困难 D.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难局面 【答案】A 【解析】据材料“1920年11月苏俄政府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该法令颁布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或集团向苏俄提出租赁申请,签订了135项租让合同,承租人投资总额为4800万金卢布”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表明苏俄以租让制或与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的形式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这是利用市场和商品关系来发展经济,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苏俄以租让制或与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的形式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而不是承认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B说法错误;材料只是强调的苏维埃政府的经济政策,没有强调其实施的原因,C、D与材料无关。 24.19 世纪法国著名诗人夏尔•波德莱尔曾定义某一文学流派:“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下列作品与材料所述创作风格相符的是( ) A. 《母亲》 B. 《悲惨世界》 C. 《等待戈多》 D. 《安娜•卡列尼娜》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可知,材料强调该作品的创造风格强调感觉,主观的个人感受,这是浪漫主义的特点,B与材料相符;结合所学可知,《母亲》是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的作品,是无产阶级文学,A错误;《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的代表作,C错误;《安娜•卡列尼娜》是现实主义代表作,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2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于世纪之交,基于中国多民族的历史特点与世界发展大潮,将中国历史上公羊学派进步的民族观与西方近代的民族、民族主义理论相融合,比较系统地探析和阐发了自己对民族问题的一系列看法,…充满了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贯穿着现代的变革意识和发展意识,针对民族危难加深的严峻现实,他率先提出合汉满蒙回苗藏组成一个大民族思想,对中国民族研究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再论梁启超的民族观》 材料二 20 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则用“民族主义”来向人们传达当时中国思想界所遭受的外来压…在“保国”“保种”的呼声中,严复的《天演论》传递出一种世界民族之间相互竞争的族群理念。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在1902年发表系列长文《新民说》明确主张:“故今日欲抵挡列强之民族帝国主义,以挽浩劫而拯生灵,唯有我行我民族主义之一策。” ——摘编自《二十世纪初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观念》 材料三 西欧诸国在反 对封建王朝国家,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首先产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在批判王朝国家过程之中所产生的近代民族主义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具有前所未有的政治内容。资产阶级便在推翻王朝国家、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政治意义的民族主义。这样,这种新型民族国家的基础不仅是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共同政治认同,同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原则和观念。当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要把本民族、本国的统治扩张到别的民族、别的国家,而不管后者同意与否。 ——摘编自《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民族观“的特点并分析维新派“民族观”观念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答案】(1)特点:将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华夷观相结合;维护民族利益和加强内部凝聚力;充满爱国情怀;贯穿变革意识。背景:近代以来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抵御西方列强侵略的需求;近代西方民主民族思想的广泛传播;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戌戌变法的失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 (2)影响:推动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为殖民侵略和掠夺提供了借口;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推动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推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欧洲的思想解放;促进了欧洲共同民族认同的形成。认识:民族主义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服务于各种不同的利益;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国家发展,另一方面易演变为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应发挥民族主义的积极作用。 【解析】 (1)特点:将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华夷观相结合;维护民族利益和加强内部凝聚力;充满爱国情怀;贯穿变革意识。背景:近代以来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抵御西方列强侵略的需求;近代西方民主民族思想的广泛传播;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戌戌变法的失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 (2)影响:据材料“在批判王朝国家过程之中所产生的近代民族主义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具有前所未有的政治内容。”可知,推动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进程;推动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据材料“西欧诸国在反 对封建王朝国家,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首先产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可知,推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欧洲的思想解放;据材料“……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要把本民族、本国的统治扩张到别的民族、别的国家,而不管后者同意与否”可知,为殖民侵略和掠夺提供了借口;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据材料“这种新型民族国家的基础不仅是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共同政治认同,同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原则和观念。”可知,促进了欧洲共同民族认同的形成。认识: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民族主义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服务于各种不同的利益、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国家发展、另一方面易演变为狭隘的民族主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应发挥民族主义的积极作用等方面回答。 26.地理大发现以后,世界日益联系为一个整体,各个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改变着世界。请用“地理大发现”“明清时期的中国”“世界市场”“工业革命”“白银”以上五个词语,以“发展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①连贯中西,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20字左右。 【答案】示例: 论题: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加强了东西方(世界各地)的联系。 论述:地理大发现(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随着世界市场不断扩张拓展,明清时期西方开始了工业革命,急需原料、市场和资本,而明清时期的中国没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逐渐落后于西方,西方列强为获取资本(白银),东西方文明出现激烈碰撞,世界市场逐渐走向统一。 【解析】示例: 论题:据材料“地理大发现、明清时期的中国、世界市场、工业革命、白银”等词可归纳论题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加强了东西方(世界各地)的联系”。 论述:据所学可知地理大发现(新航路开辟)西方列强为获取资本(白银)、工业革命的英国为打开中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对外殖民扩张,其影响是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并发展;而明清时期的中国没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逐渐落后于西方,东西方文明出现激烈碰撞。 2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进士已经成为宋代文官的主体。读书应试、追求科举功名已经成为唐宋以来大多数古代读书人自发的行动。经历唐末五代的长期战乱,赵宋朝廷更无力、亦无心发展官学。官学不仅无法从数量上满足求学者的需要,而且宋代官学实际上并未很好地履行其教育职能。北宋的最高统治者认识到了书院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朝廷面临的士无求学之所的尴尬局面,于是通过赐书、赐额等方式,将其纳入到官方的监管之下。可以说从宋代开始,书院自身已经进行了调整,即从单纯追求学术研究与传播的办学模式向追求学术研究与传播和为科举服务并行的办学模式转变。 ﹣﹣摘编自李兵、李文艺《对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科举化原因的思考》 材料二 宋朝是书院发展的兴盛时期,数量多、规模大、组织严密和制度完善是空前的。南宋许多著名理学家都热心于书院教育,如朱熹先后主持修复了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书院为有志于学术的士子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书院与家庭教育、蒙养教育等民间教育组织形式,是构成宋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时美芳《略谈宋的孜育改革及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教育发展的影响。 【答案】(1)特点:官学衰落,民间教育(或书院教育)快速发展;学术下移,教育世俗化、普及化。 (2)影响:弥补了官办教育的不足;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满足了知识分子读书应试的需要;提高了大众素质;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理学的传播与发展 【解析】 (1)特点:据材料“官学不仅无法从数量上满足求学者的需要,而且宋代官学实际上并未很好地履行其教育职能。”可知,官学衰落;据材料“北宋的最高统治者认识到了书院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朝廷面临的士无求学之所的尴尬局面,于是通过赐书、赐额等方式,将其纳入到官方的监管之下。”可知,民间教育(或书院教育)快速发展;据材料“可以说从宋代开始,书院自身已经进行了调整,即从单纯追求学术研究与传播的办学模式向追求学术研究与传播和为科举服务并行的办学模式转变。”并结合所学可知,学术下移,教育世俗化、普及化。 (2)影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弥补了官办教育的不足、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满足了知识分子读书应试的需要、提高了大众素质、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理学的传播与发展等方面回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