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居家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居家模拟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图一骨耜 图二铁犁 A. 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 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 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 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骨耜和铁犁都是中国古代农业耕作工具,所以这直接可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不是经营方式的变化;C选项错误,材料中两幅图片涉及的都是古代农业的发展,与其他行业无关,无法体现经济结构的变化;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手工业技术的进步。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下图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它“记录”了北宋京都开封的繁华景象,以下对开封城描述正确的是 ① 城中居民区和商业区混在一起,没有明显界限 ② 城内商户经营从早到晚非常辛苦 ③ 政府重视商业管理,派专人直接监管商业活动 ④ 政府改变抑商政策,商税成为国家主要财政来源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城市的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时间限制被打破,①②正确,故选A;北宋放松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③错误,排除BD;北宋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④错误,排除C。 3.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政策,从根本上看是由于 A. 官方垄断贸易的需要 B. 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C.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 D. 封建统治已经腐朽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明清时期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与外夷相通,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C项正确。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政策根本上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A项不属于根本性原因,故错误。B项也不是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故错误。封建统治已经腐朽属于实行闭关锁国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D项错误。 4.中国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简表,据此可以说明,当时国内 A. 新式工业在国家经济中居于主导 B. 传统自然经济已经开始解体 C. 西方工业化成果已经传入到中国 D. 儒家的义利观念被彻底颠覆 【答案】C 【解析】由表格内容可知,我国的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大多位于沿海地区或通商口岸,使用机器生产,由此可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是西方工业革命后机器化大生产的示范和刺激下的产物,说明西方工业化成果已经传入到中国,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且无法体现,排除。 5.1942年5月前后,日军曾提出要“合作经营”无锡申新三厂和茂新二厂,或签订租约租用这两家工厂,荣德生都严词拒绝;日商丰田纱厂企图强行收买上海申新一厂和八厂产权,荣德生也不答应。他说:“我是中国人,决不把中国的产业卖给外国人。”下列有关材料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 上海民族企业受到日本企业和官僚资本的双重挤压 B. 民族企业要想发展,必须完成反帝的任务 C. 拒绝日本收购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D. 不把产业卖给外国人体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内容主要描述了上海民族企业家对日本的收购要求拒绝,体现了日军及日商对民族企业的打压,没有体现官僚资本对民族企业的挤压的问题,故A选项符合题意;题干内容主要反映了帝国主义的压迫,所以要想发展民族企业,必须完成反帝的任务,故B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荣德生拒绝日本的收购要求,可以看出当时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故C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由题干在荣德生的做法可以看出其社会责任感,故D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6.纪录片《复兴之路》在描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时讲道:“共和国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厂等等”。其原因是 A. 一五计划的实施 B. 三大改造的进行 C.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 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行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时重工业基础薄弱,“一五”计划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材料中“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厂等”都是重工业,与之相符,而且“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相符。故答案为A项。B项,三大改造主要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与材料中“工业化建设”不符,排除;C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主要是生产资料以公有制为主体了,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制度也基本建立,与材料中“工业化建设”不符,排除;D项,国有企业改革是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表现之一,与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初期”不符,排除。 7.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 A. 发展外向型经济 B.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 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了社会主义建设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其中当然也包括资本主义所创造的文明成果,仔细比较备选项,A B C三项均符合题意,但都包含在D项之中,所以D项最符合题意。 8.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 A. 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B.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 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D. 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答案】C 【解析】题干的关键词是“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1984年,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这就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故答案为C项。ABD项,创办四个经济特区是198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1990年,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是1988年,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9.面对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胡佛这样告诉他的秘书:“我们在萧条时期所遇到的困难,百分之九十是由恐惧引起的。”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 恐惧是引发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 B. 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动荡 C. 经济危机程度较轻 D. 政府未看到经济危机的严重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胡佛政府认为当前遇到的绝大部分困难只是恐惧引起的,只要消除恐惧就可以解决困难,并未真正意识到危机的严重性,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不符合所学史实,排除;材料并未体现政治动荡的内容,B选项错误;C选项不符合所学史实,排除。故选D。 10.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政府中的重要成员霍普金斯说:“我来自华盛顿,就是要做到谁也不挨饿,但给人吃饭不能让人吃闲饭。”为此,罗斯福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整顿金融 B. 调整农业 C. 失业救济 D. 以工代赈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就是要做到谁也不挨饿,但给人吃饭不能让人吃闲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总统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解决了民众的就业问题,D选项符合题意。整顿金融与民族就业无关,A选项排除。调整农业主要是为了维持农产品价格,保护的农场主的利益,B选项排除。失业救济属于社会福利保障方面,C选项排除。 11.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系列新现象:创纪录的长期繁荣、高增长,通货膨胀率下降,就业率上升。1996年美国《商业周刊》主编斯蒂芬·谢泼德指出,美国已进入一个新经济时代。材料是在说明 A. 美国经济呈现虚假繁荣 B. 凯恩斯经济思想作用凸显 C. 世界多极化格局的保障 D. 信息技术成为经济发展动力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美国已进入一个新经济时代”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体现了历史的进步,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经济思想失灵,故B项错误。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而且世界多极化格局目前尚未形成,故C项排除。 12.1917年,俄国出现了“背带贩子”群体,他们将农产品背进城市,再把工业品带入农村进行倒卖。政府对此屡禁不止,但1922年后这个群体就逐渐消失了。造成这一现象产生和消失的原因分别是 A. 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 B. 实施“新经济政策”、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C. 大规模开垦荒地、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 【答案】D 【解析】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由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很快苏联为应对物资奇缺的险恶形势,事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格分配制度,取消自由贸易,人们解决不了温饱和生活需要,“背带贩子”应运而生。1922年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自由贸易,人们不再需要“背带贩子”,自然就消失了,故答案为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材料二 蒸汽动力在希腊化时代的埃及已为人们所知道,却仅被用于开关庙宇的大门。不过,在英国,为了从矿井里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机轮,急需一种新的动力。这种需要引起了一系列发明和改进。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材料一中所指的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第一次直接交往”指的是什么事件?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从“第一次直接交往”的角度分析“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的含义。 (2)材料二所述的以蒸汽机为动力的“一系列发明和改进”中,有哪些新的交通工具(请举两例)? (3)材料图片中这两种交通工具都以什么为动力?这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与发展促进了哪种能源的大量开发? (4)材料二与材料三为代表的两次科技革命分别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事件:新航路开辟。 根本原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 含义:结束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交通工具:蒸汽机车、蒸汽轮船 (3)动力:内燃机 新能源:石油 (4)材料二: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基本形成) 材料三: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解析】(1)事件:依据材料一中“1500年前后”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该事件指的是新航路开辟。 根本原因: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可从经济方面分析得出其发生的根本原因。 含义: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相关所学从世界开始走向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等方面说明其含义。 (2)交通工具:依据材料二中“蒸汽动力”等信息结合工业革命相关所学可进行作答。 (3)动力:依据材料三中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汽车和飞机的动力是内燃机。 新能源:结合所学可知,这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与发展促进了石油的大量开发。 (4)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材料三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