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河南省濮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河南省濮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濮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在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出现性状分离的是( )‎ A. 杂合的红花豌豆自交产生红花和白花后代 B. 纯合的红花豌豆与白花豌豆杂交产生红花后代 C. 杂合的红花豌豆与白花豌豆杂交产生白花后代 D. 纯合的红花豌豆与杂合的红花豌豆杂交产生红花后代 ‎【答案】A ‎【解析】‎ ‎【详解】A、杂合的红花豌豆自交后代出现红花和白花后代,属于性状分离,A正确;‎ B、纯合红花豌豆与白花豌豆杂交后代全是红花,没有发生性状分离,B错误;‎ C、杂合红花与白花豌豆杂交后代既有红花又有白花,不是性状分离,C错误;‎ D、纯合的红花豌豆与杂合的红花豌豆杂交后代全是红花,没有发生性状分离,D错误。‎ 故选:A。‎ ‎2.用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作为亲本进行杂交,从理论上分析,其后代表现型的比例可能是( )‎ A. 1∶0 B. 1∶1‎ C. 1∶1或3∶1 D. 1∶0或1∶1‎ ‎【答案】D ‎【解析】‎ ‎【详解】高茎豌豆对矮茎豌豆为显性,假设它们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是AA或Aa,矮茎豌豆的基因型是aa。当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是AA时,与矮茎豌豆aa杂交,后代都是高茎Aa;当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是Aa时,与矮茎豌豆aa杂交,后代高茎Aa:矮茎aa=1:1。‎ 故选:D。‎ ‎3.南瓜果实的颜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的,用一株黄色果实南瓜和一株白色果实南瓜杂交,子代(F1)既有黄色果实南瓜也有白色果实南瓜,让F1自交产生的F2的表现型如图甲所示;为研究豌豆的高茎与矮茎和花的顶生与腋生性状的遗传规律,设计了两组纯种豌豆杂交的实验,如图乙所示。根据图示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由图甲①②可知黄果是隐性性状,由图乙可知花的着生位置由细胞核基因控制 B. 图甲P中黄果的基因型是aa,F2中黄果与白果的理论比例是5∶3‎ C. 由图甲③可以判定白果是显性性状 D. 图乙豌豆茎高度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子一代所有个体的基因型相同,该实验中亲代的腋生花都需作去雄处理 ‎【答案】A ‎【解析】‎ ‎【详解】A、花的着生位置的遗传属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由于没有做正交和反交的实验,无法判断花的着生位置是由细胞核决定还是有细胞质决定,A错误;‎ B、图甲P中黄果的基因型是aa,F1中黄果与白果的比例各为1/2,黄果自交后代黄果的比例仍为1/2,白果自交后代白果的比例为1/2×3/4=3/8,黄果的比例为1/2×1/4=1/8,综合F2中黄果与白果的理论比例是(1/2+1/8):3/8=5:3,B正确;‎ C、图甲③中F1代白果,F2代有黄果和白果,可判断白果是显性性状,C正确;‎ D、图乙豌豆茎高度的遗传由一对基因控制,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子一代所有个体的基因型相同,都是Aa;该实验中都是顶生植株传粉,为了避免自花传粉,所以亲代的腋生花都需作去雄处理,D正确。‎ 故选:A。‎ ‎4.下列各项的结果中,不可能出现3∶1比值的是( )‎ A. 孟德尔在关于豌豆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2的性状分离之比 B. 黄色圆粒豌豆(YyRr)与黄色圆粒豌豆(YyRR)杂交子代的性状分离之比 C. 动物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极体与卵细胞的数目之比 D. 15N标记的DNA在14N培养液中繁殖三代,含14N的DNA分子与含15N的DNA分子的数量之比 ‎【答案】D ‎【解析】‎ ‎【详解】A、孟德尔在关于豌豆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2是Yy×Yy→3Y_、1yy,A不符合题意;‎ B、Yy×yy→3Y_、1yy,Rr×RR→1R_,所以后代表现性为黄色圆粒:绿色圆粒=3:1,B不符合题意;‎ C、动物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因此形成的极体与卵细胞的数目之比3:1,C不符合题意;‎ D、15N标记的DNA在14N培养液中复制三次,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子代中含15N的DNA分子为2个,子代中含14N的DNA分子为8个,所以,含14N的DNA与含15N的DNA数量比=8:2=4:1,D符合题意;‎ 故选:D。‎ ‎5.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正常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替换,影响了血红蛋白的结构,最终导致红细胞变为镰刀型。以下是该病的遗传系谱图(具阴影的个体是患者),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病的遗传方式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 I-1和I-2再生一个患该病男孩的概率为1/8‎ C. Ⅱ-4与一个患该病的女性婚配后代患病概率为3/8‎ D. 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会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遗传图和分析可知,该病属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A正确;‎ B、该病属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假设用A、a表示,那么Ⅱ-3的基因型为aa,I -1和I -2的基因型都为Aa,所以他们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4×/2=1/8,B正确;‎ C、1-1和I -2的基因型都为Aa,所以Ⅱ-4的基因型为1/3AA或者2/3Aa,他与一个患病女性婚配,该患病女性的基因型为aa,则他们的后代患病的概率为2/3×1/2=1/3,C错误;‎ D、由题干信息可知,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正常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替换,影响了血红蛋白的结构,最终导致红细胞变为镰刀型故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会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D正确。‎ 故选:C。‎ ‎6.在狐群中,有一伴性的复等位基因系列,包括BA:灰红色,B:野生型呈蓝色,b:巧克力色,它们之间的显性是完全的,次序是BA>B>b。基因型BAb的狐的皮毛呈灰红色,可是有时在它们的皮毛上也会出现巧克力色的斑点,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某些细胞中染色体区段缺失可能是导致灰红色皮毛中出现巧克力斑点的原因 B. 某些细胞中基因隐性突变可能是导致灰红色皮毛中出现巧克力斑点的原因 C. 狐群中,控制体色的基因型有6种,表现型有3种,雌狐中的纯合子有3种基因型 D. 选择巧克力色的雌狐和蓝色的雄狐进行交配实验,可验证控制皮毛颜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答案】C ‎【解析】‎ ‎【详解】A、在形成巧克力斑点性状相关的细胞中,带有显性基因BA的染色体区段缺失,使隐性基因表达的性状显示出来,A正确;‎ B、与形成该性状相关的细胞中,BA基因发生了突变,BA突变成了b,使部分形成毛色的细胞变成b基因型,而表现为巧克力斑点性状,B正确; ‎ C、因为该性状是伴性遗传的复等位基因,雌性中有三种纯合子( XBAXBA、XBXB、XbXb)和三种杂合子( XBAXB、XBAXb、XBXb),雄性中有三种纯合子(XBAY、XBY、XbY),故狐群中的体色基因型有9种,C错误;‎ D、已知该性状是由伴性的复等位基因控制的,选择巧克力色的雌狐和蓝色的雄狐进行交配实验,可验证控制皮毛颜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D正确。‎ 故选:C。‎ ‎7.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有关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黄色圆粒豌豆自交后代有9种表现型 B. F1产生基因型YR的卵细胞和基因型为YR的精子的数量比为1∶1‎ C. F1产生的精子中,基因型为YR和基因型为yr的比例为1∶1‎ D.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可以自由组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分析可知,F1自交得F2有4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A错误;‎ B、F1产生基因型YR的卵数量比基因型YR的精子数量少,即雄配子多于雌配子,B错误;‎ C、F1产生的精子中,共有YR、yR、Yr和yR4种基因型,比例为1:1:1:1,C正确;‎ D、基因的自由组合是指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随机结合是受精作用,D错误。‎ 故选:C。‎ ‎8.某异花传粉作物,具有花的颜色(红与白)、果的形状(扁与圆)等相对性状。利用该作物的纯合子进行杂交实验从而获得了足量的后代。其中红花∶白花=486∶378;扁果∶圆果=591∶209。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 A. 花色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B. 花色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 果的性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 控制花色、果的形状的遗传基因一定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B ‎【解析】‎ ‎【详解】AB、根据子二代中红花:白花=9:7即9:3:3:1的变式可知,花色至少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B正确;‎ C、根据子二代中扁果:圆果≈3:1可知,果形至少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C错误;‎ D、根据子二代数据无法判断控制花色和果形的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D错误。故选:B。‎ ‎9.某植物高茎(A)对矮茎(a)为显性,花的颜色红色(B)对黄色(b)为显性。某实验小组用高茎红花和矮茎红花作亲本进行杂交,F1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红花:矮茎红花:高茎黄花:矮茎黄花=3:3:1:1。让F1中高茎红花植株相互受粉,F2的表现型比例是( )‎ A. 24:8:3:1 B. 25:5:5:1 C. 15:5:3:1 D. 9:3:3:1‎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F1中高茎红花植株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1:2,产生雌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均为AB:Ab:aB:ab=(1/3×1/2+2/3×1/4):(2/3×1/4):(1/3×1/2+2/3×1/4):(2/3×1/4)=2:1:2:1,F1‎ 中高茎红花植株相互受粉,后代中aabb所占比例为1/6×1/6=1/36,A-bb所占比例为(1/6×1/6)+(1/6×1/6)+(1/6×1/6)=3/36,aaB-所占比例为(2/6×2/6)+(1/6×2/6)+(2/6×1/6)=8/36,所以A-B-所占比例为1-1/36-3/36-8/36=24/36,故F2的表现型比例是24:8:3:1,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0.现有一批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aaBB的油菜幼苗比例为1:2:1,其中a基因纯合时对病毒无抗性,开花前因感染病毒全部死亡,该批幼苗自交和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代中,aa基因型个体所占比例分别是( )‎ A. 1/6、1/4 B. 1/4、1/6‎ C. 1/6、1/9 D. 2/9、3/5‎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于问题仅涉及A、a基因,故不用分析B基因,因植株基因型为aa时在开花前感染病毒死亡,所以可繁殖的植株有两种基因型:AA和Aa,分别占1/3和2/3。若幼苗自交自交,子代中aa基因型植株占2/3×1×1/4=1/6。该批幼苗随机交配的话产生的配子:A的基因频率为2/3,a的基因频率为1/3,则随机交配后子代中aa基因型植株占1/3×1/3=1/9,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1.如下图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某雌性动物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分裂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胞②中A和a形成的原因最可能是交叉互换 B. 图中所示细胞只有④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C. 细胞②经过分裂后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一个极体 D. 图中属于减数分裂的细胞在发生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为⑤④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A、②细胞出现A和a是由于基因突变或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A错误;‎ B、由分析可知,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②④,B错误;‎ C、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第一极体,其分裂后形成2个第二极体,C错误;‎ D、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属于减数分裂的细胞时间先后顺序为⑤④②,D正确。‎ 故选:D。‎ ‎12.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 )‎ A. 若产生的精子为AaXB∶axB∶AY∶aY=1∶1∶1∶1,则可能发生了交叉互换 B. 若产生的精子为AXB∶axB∶aY=1∶1∶2,则可能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C.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相同 D. 若某细胞无染色单体,且基因组成为AAYY,则该细胞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A、正常情况下,一个精原细胞減数分裂只能产生4个共2种精子,若产生的精于为AXB:aXB:AY:aY=1:1:1:1,则可能发生了交叉互换,A正确;‎ B、正常情況下,这个基因型为 AaXBY的精原细胞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XB:aY=1:1或aXB:AY=1:1,若产生的精子为AXB:aXB:aY=1:1:2,则可能的原因是发生了基因突变,B错误;‎ C、在減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相同,且都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C正确;‎ D、若某细胞无染色单体,基因组成为AAYY,说明该细胞也无同源染色体,则该细胞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正确。‎ 故选:B。‎ ‎13.研究小组用某果蝇品系的雌雄两只果蝇进行了一代杂交实验,所产生的子一代中出现了603只雌果蝇和300只雄果蝇。重复实验结果表明,上述现象总是存在。据此对该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A. 可能是父本携带常染色体隐性纯合致死基因并传给后代雄性果蝇 B. 可能是亲本均携带常染色体隐性纯合致死基因并传给后代雄性果蝇 C. 可能是母本携带X染色体隐性纯合致死基因并传给后代雄性果蝇 D. 可能是母本携带X染色体显性致死基因并传给后代雄性果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正常情况下雌性个体与雄性个体数量大致相当,而题干中显然雌性:雄性=2:1,很有可能雄果蝇中有部分个体致死或者致死现象在雄性中比较多,因此该致死很有可能与X染色体有关,推测母本携带X染色体隐性致死基因并传给后代雄性果蝇可能性比较大,D正确。‎ ‎14.下列有关性染色体及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体的每个染色体组中都含有性染色体 B. 体细胞中含有两条异型染色体的二倍体生物,其性别一定是雄性 C. 在不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父亲表现正常,不可能生出患红绿色盲的女儿 D. 表现正常的夫妇,其性染色体上也可能携带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 ‎【答案】C ‎【解析】‎ ‎【详解】A、有染色体且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中的每个染色体组中都含有性染色体,A错误;‎ B、生物的性别决定类型有两种即XY型和ZW型,ZW型性别生物中雄性个体性染色体组成为ZZ,B错误;‎ C、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疾病,在不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父亲表现正常,一定含有正常基因,其不可能生出患红绿色盲的女儿,C正确;‎ D、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疾病,表现正常的夫妇,其性染色体上不可能携带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D错误。‎ 故选:C。‎ ‎15. 一对夫妻中妻子为色盲患者,丈夫色觉正常,下图代表该夫妇形成的一个精子和一个卵细胞,如果它们恰好相遇形成受精卵并发育成后代,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精子正常、卵细胞异常,后代多一条染色体,患21三体综合征,但不患色盲 B 精子和卵细胞均异常,后代染色体正常,患色盲 C. 精子异常,卵细胞正常,后代性染色体比正常人少,患性腺发育不良,不患色盲 D. 精子、卵细胞染色体均正常,后代染色体正常,患色盲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一对夫妻中妻子为色盲患者,丈夫色觉正常,所以基因型分别为XbXb和XBY。如图代表该夫妇形成的一个精子和一个卵细胞,说明精子中少了一条性染色体,卵细胞中多了一条性染色体,为22+XbXb,精子和卵细胞均异常,后代染色体正常,为44+XbXb,患色盲,B正确。‎ ‎16.关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和摩尔根证实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果蝇杂交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两实验都采用了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数据 B. 实验中涉及的性状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C. 两实验都设计了F1自交实验来验证其假说 D. 两实验均采用了“假说—演绎”的研究方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摩尔根也运用假说一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 A. 两实验都设计了杂交实验,并都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后代的性状及比例,A正确;‎ B. 孟德尔实验中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中眼色也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B正确;‎ C. 两者实验中最终验证假说内容都是通过测交实验实现的,C错误;‎ D. 孟德尔和摩尔根均采用了“假说—演绎”的研究方法,D正确。‎ ‎17.下列关于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中可以用乳酸菌代替大肠杆菌 B. 格里菲思提出的“转化因子”整合到R型菌DNA中后会改变其嘌呤比例 C. 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采用了物质提纯、鉴定与细菌体外培养等技术 D. 用烟草花叶病毒的RNA感染烟草使其患病,说明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A、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是噬菌体侵染细菌,T2噬菌体的宿主是大肠杆菌,实验中不能用乳酸菌代替大肠杆菌,A错误;‎ B、由DNA分子的特点可知,任何一个双链DNA中嘌呤碱基的数量与嘧啶碱基的数量是一样的,“转化因子”整合到R型菌DNA中后不会改变其嘌呤比例,B错误;‎ C. 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采用了蛋白质与DNA的提纯与鉴定,然后体外培养大肠杆菌等技术,C正确;‎ D、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是RNA,但RNA这种物质不会单独去感染烟草不会使其患病,能使烟草患病的是烟草花叶病毒,D错误。‎ 故选:C。‎ ‎18.噬藻体是感染蓝藻的DNA病毒,其增殖过程与噬菌体类似。某兴趣小组进行下面的实验:①用32P标记噬藻体→②噬藻体与蓝藻混合培养→③搅拌、离心→④检测放射性。下列叙述正确的( )‎ A. 此实验能证明DNA是噬藻体的遗传物质 B. ④的结果是只能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C. ③的作用是加速蓝藻的解体,促进噬藻体从蓝藻体内释放出来 D. ②过程的培养时间过长会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偏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A、此实验缺少对照组,不能证明DNA是噬藻体的遗传物质,A错误;‎ B、④的结果是在沉淀物和上清液中检测到放射性,只是沉淀物中的放射性较强,B错误;‎ C、③搅拌、离心的作用是让噬藻体和蓝藻分开,C错误;‎ D、②过程的培养时间过长会导致部分噬藻体释放,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偏高,D正确。‎ 故选:D。‎ ‎19. 在白花豌豆品种栽培园中,偶然发现了一株开红花的豌豆植株,推测该红花表现型出现是花色基因突变的结果。为了确定推测是否正确,应检测和比较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中 A. 花色基因的碱基组成 B. 花色基因的DNA序列 C. 细胞的DNA含量 D. 细胞的RNA含量 ‎【答案】B ‎【解析】‎ 基因是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DNA上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不是碱基的组成发生改变,也不是细胞中的DNA含量变化和RNA含量变化,故A、C、D项都是错误的。‎ ‎20.1953年沃森与克里克发表了DNA双螺旋结构论文后,紧接着发表了DNA自我复制的论文,下列关于DNA复制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沃森与克里克通过同位素示踪技术,设计实验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 B. 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主要与它的空间结构密切相关 C. 将DNA双链都被32P标记的大肠杆菌放入含有31P的培养基中繁殖4代,则含有32P的大肠杆菌占全部大肠杆菌的比例为1/16‎ D. 某双链DNA分子中有腺嘌呤X个,让其连续复制,第n次复制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共X·2n-1个 ‎【答案】D ‎【解析】‎ ‎【详解】A、沃森与克里克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A错误;‎ B、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主要与它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相关,B错误;‎ C、将DNA双链都被32P标记的大肠杆菌放入含有31P的培养基中繁殖4代,产生16个大肠杆菌,期中有2个大肠杆菌含有32P标记,含有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占2/16=1/8,C错误;‎ D、某DNA分子中含腺嘌呤X个,即A=X个,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T=A=X个。1个DNA复制第n次需要某一种脱氧核苷酸的数目=X·2n/2= X·2n-1,其中n表示复制的次数,X表示一个DNA分子含有胸腺嘧啶的数目,D正确。‎ 故选:D。‎ ‎21.将DNA双链都被32P标记的某一雄性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2N)置于不含32P的培养基中,该细胞经过两次连续分裂形成4个大小形态相同的子细胞。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若子细胞的染色体数为N,则子细胞的DNA均含32P B. 若子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N,则子细胞的DNA可能均含32P C. 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含32P,则细胞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 D. 若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不含32P,则这是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A、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N,则其进行的是减数分裂,该过程中DNA分子进行了一次复制,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则子细胞的DNA均含32P,A正确;‎ B、若子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N,则其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第一次分裂后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都有1条链被标记,但第二次分裂后期半数DNA被标记,只是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被标记的DNA是随机分配移向两极的,所以第二次分裂得到的子细胞被标记的DNA数在0—2N之间,B正确;‎ C、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含32P,则其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C正确;‎ D、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都不含32P,则其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错误。‎ 故选D。‎ ‎22.下列关于洋葱根尖细胞内基因表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过程可发生在洋葱根尖细胞的线粒体中 B. 基因表达过程中会消耗氨基酸和核糖核苷酸 C. 转录终止时RNA从模板链上的终止密码子处脱离下来 D. 翻译时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与反密码子呈互补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A、洋葱根尖细胞有线粒体中,线粒体中有少量DNA,A正确;‎ B、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过程中会消耗氨基酸和核糖核苷酸,B正确;‎ C、转录终止时RNA从模板链上的终止子处脱离下来,而终止密码子位于mRNA上,C错误;‎ D、翻译时编码氨基酸的mRNA上的密码子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呈互补的关系,D正确。‎ 故选:C。‎ ‎23.下图为两种细胞中主要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甲细胞的转录和翻译同时发生 B. 图乙细胞中每个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都相同 C. 两种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了蛋白质 D. 图乙细胞中转录过程所需原料和酶均在细胞核内合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甲没有细胞核,是原核生物,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A正确;‎ B、乙细胞中由于不同核糖体结合的信使RNA相同,所以每个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都相同,B正确;‎ C、图甲和乙中所示的遗传信息都是从DNA传递给mRNA再传递给蛋白质,即转录和翻译过程,C正确;‎ D、图乙过程转录所需要的酶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合成的,经过核孔的运输进入细胞核内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D。‎ ‎24.下图中,a、b、c表示一条染色体上相邻的3个基因,m、n为基因间隔序列,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染色体上的三个基因一定控制生物的三种性状 B. m、n片段中碱基对发生变化会导致基因突变 C. 若a中有一个碱基对被替换,其控制合成的肽链可能不变 D. 如该染色体位于胰岛细胞中,a、b、c均可在细胞核中复制及表达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该染色体上的三个基因不一定控制生物的三种性状,可能是三个基因控制同一性状,A错误;‎ 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m、m片段中碱基对发生变化不会导致基因突变,B错误;‎ C、若a中有一个碱基对被替换,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其控制合成的肽链可能不变,C正确;‎ D、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a、b、c均可在细胞核中复制及转录,而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D错误。‎ 故选:C。‎ ‎25.如图是三种因相应结构发生替换而产生的变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三种变异都一定引起性状的改变 B. ②和③都是染色体结构变异 C. ②和③均可发生于有丝分裂过程中 D. 三种变异均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答案】D ‎【解析】‎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①表示基因突变;②表示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③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三种变异不一定引起性状的改变,A错误;‎ B、②表示基因重组,③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B错误;‎ C、②表示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③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发生于有丝分裂过程中,C错误;‎ D、三种变异均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正确。‎ 故选D。‎ ‎26.二倍体萝卜和二倍体甘蓝杂交得到杂种F1,F1几乎不育,但偶尔结了几粒种子,发芽后长成的植株P茎秆粗,叶片、种子和果实都很大,而且是可育的。由此判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能发育成植株P的种子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 B. 二倍体萝卜和二倍体甘蓝有性杂交后代可育 C. 萝卜和甘蓝的染色体能进行正常的联会 D. 由F1种子发育成的植株P可能是四倍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能发育成植株P的种子一定发生了染色体变异,A错误;‎ B、萝卜和甘蓝是不同的物种,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二者进行有性杂交得到的F1不育,B错误;‎ C、萝卜和甘蓝的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联会,所以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C错误;‎ D、F1植株生长过程中,部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经减数分裂能形成正常的配子,受精后发育成种子,所以由F1种子发育成的植株P可能是四倍体,D正确。‎ 故选D。‎ ‎27.下列关于遗传变异说法正确的是( )‎ A. 诱变育种优点在于可以大幅度提高有利变异的比例 B. 基因突变是指DNA片段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C. 无子番茄的无子性状不可遗传,但无子西瓜的无子性状可以遗传 D. 单倍体育种过程中通常使用秋水仙素对单倍体种子进行诱导加倍而获得稳定性遗传植株 ‎【答案】C ‎【解析】‎ ‎【详解】A、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等特点,故诱变育种不能大幅度提高有利变异的比例,A错误;‎ B、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B错误;‎ C、无子番茄是利用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遗传物质并没有改变,所以该性状不能遗传;无子西瓜是多倍体育种形成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所以无子西瓜的性状可以遗传,C正确。‎ D、单倍体育种过程中,采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后,直接对幼苗使用秋水仙素,没有涉及种子,D错误;‎ 故选:C。‎ ‎28.如图表示细胞内与基因有关的物质或结构,其中i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元素(a)→→e→基因(f)→gi A. 碱基对数目的差异是不同f携带信息不同的主要原因 B. f在i上呈线性排列,f与性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C. e为核糖核苷酸,h为蛋白质 D. 若g中=0.5,则A占g中总碱基数的比例为1/2‎ ‎【答案】B ‎【解析】‎ ‎【详解】A. 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差异是不同基因即f携带信息不同的主要原因,A错误;‎ B.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控制性状的表达,但基因与性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B正确;‎ C. e代表脱氧核糖核苷酸,h为蛋白质,C错误;‎ D. g是DNA,DNA分子中A=T、G=C,若DNA中(G+C)/(A+T)=0.5,则A占总碱基数的比例为1/3,D错误。‎ ‎29.下表是某条大河两岸物种演化的模型:图中上为河东,下为河西,甲、乙、丙、丁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甲 乙 乙 乙 丙 丙、乙 丙、丁 A. 被大河分隔开的物种乙与物种丙共同进化 B. 河东的乙物种迁到河西后,由于生殖隔离,并不能与丙物种发生基因交流 C. 由于地理隔离,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甲物种逐渐进化为乙、丙两个不同的物种 D. 若物种丁是由物种乙形成的,则迁入河西的物种乙的种群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A、共同进化是指生长在同一区域的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被大河分隔开的乙和丙生活环境不同,没有相互影响关系,不能称为共同进化,A错误;‎ B、乙和丙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即使将河东的乙迁入河西后,也不能与丙物种进行基因交流,B正确;‎ C、由于大河的存在(地理隔离),甲物种被隔开,分布在河的两岸,经过长期的演化(自然选择和基因库的变迁)出现生殖隔离,形成乙、丙两个不同的物种,C正确;‎ D、大河两岸的环境条件不同,将乙迁入河西,由于自然选择方向改变,物种乙进化为物种丁,则迁入河西的物种乙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C。‎ ‎30.下列关于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利变异的逐代积累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B. 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内可以存在同源染色体 C. 复制时需要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染色体解螺旋呈染色质,这个过程叫解旋 D. X射线可以引起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A错误;‎ B、单倍体生物指的是由生物的配子发育而来,而配子可以含有二个或多个染色体组,故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内可以存在同源染色体,B正确;‎ C、复制时需要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染色体中DNA的双链解螺旋,这个过程叫解旋,C错误;‎ D、X射线可以引起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可能是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而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31.豚鼠的野生型体色有黑色、灰色和白色,其遗传受两对等位基因D、d和R、r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当个体同时含有显性基因D和R时,表现为黑色;当个体不含有D基因时,表现为白色;其他类型表现为灰色。现有两个纯合品系的亲本杂交,其结果如下表:‎ 亲本组合 F1类型及比例 灰色雌性×白色雄性 黑色雌性:灰色雄性=1:1‎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结果表明,等位基因R、r,位于_____(填“常”或“X”)染色体上,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F1雌雄个体间交配,F2的毛色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豚鼠种群足够大,从F2代开始,每代分别淘汰三分之一的黑色、灰色、白色豚鼠,不考虑突变,照这样随机交配若干代,豚鼠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 ‎(3)某小组利用上述实验中豚鼠为实验材料,多次尝试选择不同体色的豚鼠进行杂交,使杂交后代中白色豚鼠只在雄性个体中出现,均不能成功,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发现F1中出现了一只黑色雄性豚鼠,从可遗传变异的角度推断其可能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X (2). 由于纯合灰色雌性和白色雄性杂交,F1雌性都是黑色,雄性都是灰色,性状表现与性别相关联 (3). 黑色:灰色:白色=3:3:2 (4). 否 (5). 种群D、d、R、r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6). 白豚鼠的基因型为dd_ _,而D、d位于常染色体上,其遗传与性别无关 (7). DdXRXrY、DdXRY ‎【解析】‎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实验中纯合灰色雌性和白色雄性杂交,子一代雌性都是黑色,雄性都是灰色,可见性状表现与性别相关联,因此等位基因R、r位于X染色体上。‎ ‎(2)根据分析可知,由于个体同时含有显性基因D和R时,表现为黑色;当个体不含有D基因时,表现为白色;其它类型表现为灰色。子一代的基因型是DdXRXr(黑色雌性)、DdXrY(灰色雄性)。那么F1雌雄个体间交配,F2的基因型为3/8D_XR_、1/4dd _ _、3/8 D_Xr_,故F2的毛色表现型及比例为黑色:灰色:白色=3:3: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从F2代开始,每代分别淘汰三分之一的黑色、灰色、白色豚鼠,使种群的D、d、R、r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因此豚鼠种群不发生进化。‎ ‎(3)由分析可知,白色豚鼠的基因型为dd_ _,而D、d位于常染色体上,其遗传与性别无关,因此不能使杂交后代中白色豚鼠只在雌性或雄性个体中出现。‎ ‎(4)实验发现F1中出现了一只黑色雄性豚鼠,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当个体同时含有显性基因D和R时,表现为黑色,且正常情况下F1中DdXrY(灰色雄性),因此从可遗传变异的角度推断可能是其中的r基因突变为R,则F1中黑色雄性豚鼠的基因型为DdXRY,或者发生了染色体变异的原因,亲代中的父本减数分裂时产生了含dXRY的配子,其与含DXr的卵细胞结合形成了DdXRXrY的黑色雄性豚鼠。‎ ‎32.如图是患甲病(显性基因为A和隐性基因为a)和乙病(显性基因为B和隐性基因为b)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且控制两病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调查发现正常人群中甲病携带者的概率是10-4,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遗传。‎ ‎(2)若I1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继续分析下列问题: ‎ ‎①若Ⅱ3的母亲患甲病,则Ⅱ3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Ⅱ2与Ⅱ3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_。‎ ‎②若Ⅲ1与Ⅲ3结婚并生育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儿子x则该儿子携带a基因的概率是_______。‎ ‎③II6与Ⅱ7结婚并生了一个男孩,则该男孩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_。‎ ‎(3)经查证,甲病是由体内缺乏某种酶导致某种氨基酸不能转化成另一种氨基酸而引起的,这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答案】 (1). 常染色体隐性 (2). AaXBY (3). 9/16 (4). 3/5 (5). 1/ 240000 (6). 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 ‎【解析】‎ ‎【详解】(1)根据系谱图,父母均无病后代患病,因此两病均为隐性遗传。因为Ⅱ2患病,而I1不患病,则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若I1为正常男性,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I2为表现正常女性,而Ⅱ1患乙病,因此乙病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①若Ⅱ3的母亲患甲病,则Ⅱ3的母亲基因型为aa,Ⅱ3个体为表现正常的男性,则Ⅱ3的基因型为AaXBY,Ⅱ2为患甲病女性,其母亲表现正常,但有一个患乙病的兄弟,说明其母亲基因型为基因型为XBXb,则Ⅱ2基因型为1/2aaXBXB, 1/2aaXBXb,Ⅱ2与Ⅱ3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是_1/2×(1/2×1/4+1/2×3/4+1/2×1/4)+1/2×1/2=9/16。‎ ‎②‎ Ⅱ2为患甲病女,其基因型为aaXBX-,Ⅱ3为正常男,其基因型为A_XBY,因Ⅲ1表现正常的女性,则Ⅲ1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且XBXB:XBXb=3:1,Ⅱ4为正常男,Ⅱ5为正常女,但Ⅲ2患甲病,则Ⅱ4的基因型为AaXBY,Ⅱ5的基因型为AaXB X-,Ⅲ3为正常男,则Ⅲ3的基因型为AaXBY或AAXBY,且Aa:AA=2:1,若Ⅲ1与Ⅲ3‎ 结婚并生育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儿子x,则不患甲病的概率为=2/3×3/4+1/3=5/6,不患乙病的概率3/4+1/4×1/2=7/8,则生育一个正常型儿子的概率为5/6×7/8=35/48,生育一个携带a基因表现型正常的儿子的概率是(2/3×1/2+1/3×1/2) ×7/8=21/48, 该儿子携带a基因的概率是(21/48)÷(35/48)=3/5。‎ ‎③II6与Ⅱ7结婚并生了一个男孩,则该男孩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是:‎ Ⅰ1为正常男,Ⅰ2为正常女,通过Ⅱ1为患乙病男和Ⅱ2为患甲病女判断,则Ⅰ1的基因型为AaXBY,Ⅰ2的基因型为AaXBXb,那么推断Ⅱ6的基因型为A_XBX_,且Aa:AA=2;1,XBXB:XBXb=1:1。因为要计算男孩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且调查发现正常人群中甲病携带者的概率是10-4,则由此计算该男孩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2/3×1/4)×10-4×(1/2×1/2)=1/240000。‎ ‎(3)经查证,甲病是由体内缺乏某种酶导致某种氨基酸不能转化成另一种氨基酸而引起的,这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33.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在侵染大肠杆菌过程中的功能。下图甲表示T2噬菌体某些基因表达的部分过程,图乙为图甲中“○”部分的放大。请回答:‎ ‎ ‎ ‎(1)图甲中的RNA聚合酶是在__________的核糖体上合成的,分子①②通常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分子③④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2)图甲所示过程中新形成的化学键有________________。‎ ‎(3)图乙中各物质或结构含有核糖的有________________,图乙所示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与图甲中①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填“完全相同”或“不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 ‎(4)若用32P和35S共同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则子代噬菌体的标记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大肠杆菌 (2). 不同 (3). 相同 (4). 磷酸二酯键、肽键、氢键 (5). mRNA、tRNA、核糖体(rRNA) (6). 不完全相同 (7). 有少数子代噬菌体被32P标记 ‎【解析】‎ ‎【详解】(1)RNA聚合酶是蛋白质,T2噬菌体无细胞结构,故RNA聚合酶是在大肠杆菌的核糖体上合成的,分子①②都为RNA,但它们的模板是互补配对的两条DNA链,①②的碱基也互补,所以通常不同,分子③④都是核糖体,二者相同。‎ ‎(2)图甲所示过程既有转录又有翻译,转录过程中游离的核糖核苷酸的碱基与模板DNA链的碱基互补配对形成氢键;转录得到的RNA链中,核糖核苷酸之间中形成磷酸二酯键相连接;翻译的核糖体中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形成肽键。‎ ‎(3)图乙中核糖体由rRNA 与蛋白质构成,rRNA 、mRNA、tRNA的单体核糖核苷酸都由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和一分子磷酸构成,故含有核糖的各物质有mRNA、tRNA、rRNA,有核糖的结构有核糖体。图乙所示翻译过程中,mRNA与tRNA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中特有的是A与U配对,与图甲中①转录的mRNA与模板DNA链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中的A与T配对不同,其他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二者相同,故形成过程不完全相同。‎ ‎(4)用32P和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DNA与蛋白质,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而且合成子代噬菌体DNA所需要的脱氧核苷酸均来自细菌,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有部分子代噬菌体的DNA中含有32P,合成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原料是细菌中的氨基酸,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未进入大肠杆菌,则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均不含有35S;即子代噬菌体的标记情况是有少数子代噬菌体被32P标记。‎ ‎34.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物种。在实验室里对两组数量相同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图中属于电离辐射对害虫处理的曲线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曲线的处理可使群体中的个体在短期内迅速减少,但从处理后的第三代开始个体数量逐渐回升,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用电离辐射使雄性不育,该处理方法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这种方法改变了种群的性别比例。‎ ‎(4)依据结果,你认为哪种方法更成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种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 ‎(5)以上实验可以体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的哪些观点?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 ‎【答案】 (1). B (2). 螺旋蛆蝇中存在抗药性变异类型,杀虫剂起了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基因频率不断提高。 (3). 人工诱变 (4). 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更为成功 (5). 灭蝇效果彻底、持续时间长、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6). 突变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析】‎ ‎【详解】(1)由分析可知,使用电离辐射处理的是曲线B。‎ ‎(2)由于果蝇种群中本来存在着抗药性个体,使用杀虫剂后,杀虫剂对能适应含有杀虫剂的环境,在自然选择中得以生存和繁殖后代,不抗药性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很小,因此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不抗药性基因频率下降,所以从处理后的第三代开始个体数量逐渐回升,并随着时间延长种群数量超过原有水平。‎ ‎(3)用电离辐射导致雄性不育的处理方法,在遗传学上称为人工诱变。‎ ‎(4)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更为成功。此种方法的优点是灭蝇效果彻底、持续时间长,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5)以上实验可以体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有突变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