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河南省开封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河南省开封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开封市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 ‎1.HIV是RNA病毒,下列关于该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组成元素有C、H、O、N、P B. 含有五种碱基 C.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D. 不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答案】B ‎【解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A、病毒有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其组成元素有C、H、O、N、P,A正确;‎ B、HIV属于RNA病毒,其体内只含有RNA,含有4种碱基,B错误;‎ C、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生存离不开细胞,C正确;‎ D、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D正确。故选B。‎ ‎2.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黑藻细胞叶绿体时,视野中一个叶绿体位于液泡右下方,细胞质环流方向为逆时针,如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变亮 B. 可调节粗准焦螺旋使视野变清晰 C. 实际上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右下方 D. 实际上细胞质的环流方向为顺时针 ‎【答案】A ‎【解析】1.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低倍物镜下找到清晰的物象→移动装片,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调节反光镜和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应用细准焦螺旋调节,使物象清晰。‎ ‎2.显微镜下观察的物象是倒像,物象与标本的关系是上下倒、左右倒,玻片移动的方向与物象移动的方向相反。‎ ‎3‎ ‎.显微镜观察细胞时,视野中异物的位置是目镜、物镜或装片,可以通过换用目镜、换用物镜和移动装片判断具体位置。‎ ‎【详解】A、可调大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变亮,A正确;‎ B、高倍显微镜观察时可调节细准焦螺旋使视野变清晰,B错误;‎ C、实际上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左上方,C错误;‎ D、 实际上细胞质的环流方向为逆时针,D错误。故选A ‎3.下列有关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含有叶绿素的细胞一定是真核细胞 B. 没有核膜的细胞一定是原核细胞 C. 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场所在线粒体 D.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答案】D ‎【解析】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类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 细胞壁 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详解】A、含有叶绿素的细胞不一定是真核细胞,如蓝藻,A错误;‎ B、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但是真核细胞,B错误;‎ C、有的原核细胞能进行有氧呼吸,如醋酸菌细胞,但是没有线粒体,C错误;‎ D、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4.有关细胞中多种多样分子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等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B. 生物体内的某些无机盐对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非常重要 C. 等质量的葡萄糖和脂肪在细胞中彻底氧化分解时产生水的量相等 D. RNA与DNA分子都是由四种核苷酸组成,都可以储存遗传信息 ‎【答案】C ‎【解析】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有些无机盐是生物体内某些大分子化合物的组成成分,许多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有些无机盐对于维持体内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具有重要作用。‎ ‎【详解】A、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等生物大分子都是以碳链为骨架,A正确;‎ B、生物体内的某些无机盐对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非常重要,如碳酸根离子等,B正确;‎ C、等质量的葡萄糖和脂肪在细胞屮彻底氧化分解时脂肪产生水的量大于葡萄糖的,C错误;‎ D、RNA与DNA的分子结构相似,均由四种核苷酸组成,两者都能储存遗传信息,D正确;‎ 故选C。‎ ‎5.将小麦种子分别置于20 ℃和30 ℃培养箱中培养4天,依次取等量的萌发种子分别制成提取液Ⅰ和提取液Ⅱ。取3支试管甲、乙、丙,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然后加入等量的提取液和蒸馏水,如图所示。45 ℃(适宜温度)水浴保温5 min,立即在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2 min,摇匀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则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 A. 甲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无色 B. 甲呈无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C. 甲、乙皆呈蓝色,丙呈砖红色 D. 甲呈浅砖红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答案】D ‎【解析】淀粉酶会催化淀粉水解产生还原糖--麦芽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可以发生砖红色反应。可以根据颜色变化判断酶活性及反应情况。‎ ‎【详解】20 ℃和30 ℃培养条件下相比较,30 ℃时淀粉酶的活性相对较高,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成麦芽糖的速率更快,相同条件下产生的麦芽糖更多。麦芽糖属于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麦芽糖越多显色越明显,斐林试剂本身为蓝色,可得出甲试管呈浅砖红色,乙试管呈砖红色,丙试管呈蓝色。‎ 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淀粉酶活性越强,还原糖的含量越高,与斐林试剂反应的砖红色越明显,若无还原糖生成,则溶液显示斐林试剂本身的蓝色。‎ ‎6.用含32P的磷酸盐的营养液培养醋酸杆菌,一段时间后,下列化合物及结构在醋酸杆菌细胞中均能检测出放射性的一组是( )‎ A. 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 B. ADP和腺苷 C. 核糖体和线粒体 D. 核糖核酸和细胞膜 ‎【答案】D ‎【解析】1.几种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 ‎①蛋白质是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等; ②核酸(包括DNA和RNA)是由C、H、O、N、P元素构成; ③脂质是由C、H、O构成,有些含有N、P; ④糖类是由C、H、O构成。 2.32P具有放射性,细胞吸收的磷酸盐可用于合成含有P的物质或结构,若用含32P的磷酸盐的营养液培养醋酸杆菌,一段时间后,含有P的物质或结构都可能出现放射性。‎ ‎【详解】A、脱氧核糖核苷酸是构成DNA的基本单位、含有P,而核糖有C、H、O元素组成,不含P,A错误; B、ADP中含有P,而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构成)中不含P,B错误; C、醋酸菌是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具有线粒体,C错误; D、核糖体中含有核糖体RNA,细胞膜中含有磷脂,RNA和磷脂中均含有P,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考生识记细胞中常见几种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是解题的关键。‎ ‎7.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胰岛素分子有A、B两条肽链,A链有21个氨基酸,B链有30个 氨基酸)能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肝细胞摄取葡萄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岛素分子中肽键总数是50个 B. 该胰岛素分子至少含有游离氨基2个 C. 变性的胰岛素不能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D. 胰岛素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体现了蛋白质的免疫功能 ‎【答案】B ‎【解析】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 )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一肽链数。 3.蛋白质中含有肽键,可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4.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 ‎5.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①有的蛋白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如肌肉蛋白;②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如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③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如载体蛋白和血红蛋白;④有的蛋白质具有信息传递,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⑤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详解】A、胰岛素分子中肽键总数=氨基酸总数一肽链数=(21+ 30)-2 = 49(个),A错误;‎ B、蛋白质分子至少含有的游离氨基数=肽链数=2(个),B正确;‎ C、变性的胰岛素其肽键没有断裂,仍能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特定的 颜色(紫色)反应,C错误; ‎ D、胰岛素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肝细胞摄取葡萄糖,体现了蛋白质的调节功能,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有关知识,涉及蛋白质的合成和分泌、出入细胞的方式和相关功能,属于基本知识识记层次的考查。‎ ‎8.关于糖类和脂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果糖、蔗糖、纤维素和糖原的元素组成是C、H、O B. 糖类在细胞内有些作为能源物质,而有些是结构成分 C. 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胆固醇,其中胆固醇是组成脂肪的单体 D. 脂肪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可用苏丹Ⅲ鉴定呈橘黄色 ‎【答案】C ‎【解析】淀粉、纤维素、糖原属于多糖,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固醇中的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 ‎【详解】A、果糖、蔗糖、纤维素和糖原都是糖类,其元素组成是C、H、O,A正确;‎ B、糖类在细胞内有些作为能源物质,而有些是结构成分,如糖蛋白,B正确;‎ C、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胆固醇,其中甘油和脂肪酸是组成脂肪的单体,C错误;‎ D、脂肪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可用苏丹Ⅲ鉴定,呈橘黄色,D正确。故选C。‎ ‎9.下列关于生物体与水分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 A. 适应高渗环境的动物可排出体内多余的盐 B. 植物吸收的水分主要以结合水的形式存在 C. 贮藏中的种子自由水含量减少,以保持休眠状态 D. 盐碱地上正常生长的植物细胞液的浓度较非盐碱地高 ‎【答案】B ‎【解析】(1)水在人体内有结合水和自由水两种形式,其中自由水直接进行新陈代谢,而结合水必须转化成自由水才可以进行新陈代谢。所以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例越大新陈代谢越缓慢,抗性越强。‎ ‎(2)结合水无流动性和溶解性,不易散失,不蒸发,冰点较低,含量较稳定;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动,易蒸发。‎ ‎【详解】A、高渗环境中有些盐分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动物体内,动物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排出多余的盐分,A 正确;‎ B、植物体内水分主要以自由水形式存在,B错误;‎ C、贮藏中的种子中自由水减少,主要含有结合水,C正确; ‎ D、适应高渗土壤溶液环境的植物,只有细胞液浓度高才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水在细胞内的存在形式以及主要作用,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较为基础,难度不大。‎ ‎10.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合成固醇类激素的腺细胞内质网一般不发达 B. 内质网膜内连核膜外连细胞膜,有利于细胞内物质的运输 C. 飞翔鸟类胸肌细胞的线粒体数量多,有利于肌细胞的能量供应 D. 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可与外界溶液构成渗透系统进行渗透吸水或渗透失水 ‎【答案】A ‎【解析】1.线粒体是进行细胞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中线粒体数量取决于该细胞的代谢水平,代谢活动越旺盛的细胞线粒体越多。‎ ‎2.代谢旺盛的细胞核孔数目多,有利于核和质的物质交换、信息交流;‎ ‎3.内质网膜可以内连核膜外连细胞膜。‎ ‎【详解】A、固醇类激素的合成场所是内质网,因此合成固醇类激素的腺细胞内质网一般比较发达,A错误;‎ B、内质网可以内连核膜、外连细胞膜,有利于细胞内的物质运输,B正确;‎ C、飞翔鸟类胸肌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比不飞翔鸟类的多,有利于能量供应,C正确;‎ D、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可与外界溶液构成渗透系统进行渗透吸水或渗透失水,D正确;故选A。‎ ‎11.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为多种呼吸酶提供了附着位点 B. 所有的细胞器被细胞器膜分隔成小区室,利于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 C. 细胞膜使细胞具有一个稳定不变的内部环境,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D. 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不同,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 ‎【答案】A ‎【解析】生物膜系统把细胞和外部环境分隔开,不仅使细胞具有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还在细胞与外部环境的物质运输、能量转化和信息交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生物膜系统也把细胞内的各种细胞器分隔开,同时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了附着位点,这样细胞内的各种化学反应互不干扰,可以同时、高效、有序地进行。‎ ‎【详解】A、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为多种呼吸酶提供了附着位点,A正确;‎ B、核糖体和中心体无膜结构,B错误;‎ C、细胞膜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C错误;‎ D、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相似,D错误。故选A。‎ ‎12.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D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控制细胞的代谢 B.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C. 核膜是双层膜,含两层磷脂分子,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D.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不同物质在细胞分裂不同时期存在的两种形态 ‎【答案】B ‎【解析】细胞核具有双层膜结构;染色体和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在分裂间期是丝状的染色质,在分裂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成为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可见的染色体;核仁与核糖体RNA的合成有关,当然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是大分子物质如RNA和蛋白质等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但DNA不会通过核孔出细胞核,因此核孔具有选择性。‎ ‎【详解】A、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但DNA分子不能进出细胞核,A错误;‎ B、核仁与核糖体RNA的合成有关,当然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B正确;‎ C、核膜是双层膜,含四层磷脂分子,C错误;‎ D、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形态,D错误。故选B。‎ ‎13.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的实验中,显微镜下可依次观察到甲、乙、丙三种细胞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为了能观察得更清楚可直接使用高倍物镜观察 B. 甲到乙的过程中,水分只从细胞进入蔗糖溶液 C. 乙到丙的过程中,液泡的颜色变浅、色素减少 D. 图中甲和乙的细胞状态都可以起对照作用 ‎【答案】D ‎【解析】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会失水,由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相互分离,这就是质壁分离,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 分析题图:甲到乙的过程中,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乙到丙的过程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该实验使用低倍显微镜即可,再有如果使用高倍镜,也不可直接使用髙倍物镜观察,需要先在低倍镜下,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再换上高倍镜下观察,A错误;‎ B、甲到乙的过程中,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细胞总体表现为失水,但是水分有进细胞的,有出细胞的,只是出细胞的水多于进细胞的,B错误;‎ C、乙到丙的过程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细胞吸水,液泡的颜色变浅、色素含量并不减少,而是色素的浓度变小,C错误;‎ D、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的实验用的是前后自身对照的原则,图中甲和乙的细胞状态都可以起对照作用,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4.下图为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蔗糖在不同细胞间运输、转化过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蔗糖的水解有利于蔗糖逆浓度梯度运输 B. 蔗糖也可通过单糖转运载体进行转运 C. 筛管细胞膜上有的蛋白质可能具有催化作用 D. 1分子蔗糖水解成的2分子葡萄糖可顺浓度梯度运输至薄壁细胞 ‎【答案】C ‎【解析】分析图解:图中伴胞细胞中蔗糖通过胞间连丝顺浓度梯度运进筛管细胞;而蔗糖要运进薄壁细胞需要将蔗糖水解单糖才能运输,并且也是顺浓度梯度进行运输。‎ ‎【详解】A、位于筛管分子的蔗糖在蔗糖水解酶的作用下水解后,使得此处的蔗糖浓度降低,有利于蔗糖从伴胞通过胞间连丝顺浓度梯度运输至筛管,A错误;‎ B、蔗糖属于二糖,不能通过单糖转运载体转运,B错误;‎ C、筛管是活细胞,细胞膜上有的蛋白质可能具有催化作用,C正确;‎ D、蔗糖水解成 的果糖和葡萄糖顺浓度梯度运输至薄壁细胞,D错误。故选C。‎ ‎15.图中曲线甲、乙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CO2等小分子物质能通过方式甲运输 B. 甲和乙都是顺浓度梯度的运输方式 C. 乙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 D. 抑制ATP的合成可能对乙的转运速率有影响 ‎【答案】B ‎【解析】分析曲线图:方式甲只与浓度有关,且与浓度呈正相关,属于自由扩散;方式乙除了与浓度相关外,还与载体数量有关,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抑制细胞呼吸会影响能量的供应,可能会影响方式乙,但不影响方式甲。‎ ‎【详解】A、CO2等小分子物质能通过方式甲(自由扩散)运输,A正确;‎ B、方式乙也有可能是主动运输,B错误;‎ C、乙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C正确;‎ D、抑制ATP的合成可能对乙的转运速率有影响,乙可能是主动运输,D正确;故选B。‎ ‎16.如图是“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催化剂的种类 B. 实验的因变量可通过试管中产生气泡数目的多少反映 C. ①与④对比证明酶具有催化作用 D. ②③④都能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酶具有高效性 ‎【答案】D ‎【解析】1.实验中的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 ‎2.自变量是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对照实验中的自变量要唯一; 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无关变量是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对照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应保持适宜且相同。‎ ‎3‎ ‎.本实验中,自变量是过氧化氢所处的条件,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通过气泡产生的速度体现出来,无关变量有过氧化氢的量、酶的用量等。‎ ‎【详解】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催化剂的种类,A正确;‎ B、实验的因变量可通过试管中产生气泡数目的多少反映,B正确;‎ C、①为不加酶与④加酶,对比后证明酶具有催化作用,C正确;‎ D、无机催化剂和酶都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酶降低活化能的效果更显著,具有高效性,加热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原理是提高反应物的能量,D错误。故选D。‎ ‎17.如图为植物细胞中ATP与ADP相互转化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②需要的酶相同 B. 过程②发生高能磷酸键的断裂 C. 过程①所需能量只来自化学能 D. 放能反应一般伴随着ADP产生 ‎【答案】B ‎【解析】活细胞中ATP含量很少,ATP与ADP可迅速相互转化,ATP与ADP相互转化中所需要的酶不相同,ATP释放出的能量用于各种生命活动,合成ATP时所需要的能量来自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 阅读题图可知,该图是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过程①为ATP的合成过程,过程②为ATP的水解过程。‎ ‎【详解】A、过程①合成ATP,需要ATP合成酶的催化,过程②ATP水解,需要ATP水解酶的催化,A错误;‎ B、过程②为ATP的水解过程,会发生高能磷酸键的断裂,B正确;‎ C、过程① 所需能量可以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即可来自光能和化学能,C错误;‎ D、放能反应一般伴随着ATP的合成,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意义,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中ATP与ADP的转化过程和场所,对于ATP与ADP相互转化、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8.向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悬液中分别加入a、b、c、d四种抑制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a能抑制葡萄糖分解,则丙酮酸增加 B. 若b能抑制丙酮酸分解,则CO2的消耗减少 C. 若c能抑制[H]氧化成H2O,则O2的消耗减少 D. 若d能抑制ATP的形成,则使ADP的消耗增加 ‎【答案】C ‎【解析】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成丙酮酸和还原氢,同时产生少量的能量,第二阶段是丙酮酸与水反应释放二氧化碳、产生还原氢,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反应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 ‎【详解】A、若a能抑制葡萄糖分解,则使丙酮酸生成量减少,A错误;‎ B、若b能抑制丙酮酸分解,则CO2的产生量减少,B错误; ‎ C、若c能抑制[H]氧化成水,抑制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则使O2的消耗减少,C正确;‎ D、形成ATP的过程要消耗ADP,若d能抑制ATP形成,则使ADP的消耗减少,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三个过程的反应物和产物以及ATP的形成,主要考查学生对有氧呼吸过程的理解和掌握。‎ ‎19.为研究强光照对移栽幼苗光合色素的影响,某同学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用石油醚进行纸层析,如图为滤纸层析的结果(Ⅰ、Ⅱ、Ⅲ、Ⅳ为色素条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依据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中,可以分离色素 B. 研磨过程中需要加入CaCO3,目的是使研磨充分 C. 色素Ⅰ、Ⅱ吸收蓝紫光,色素Ⅲ、Ⅳ只吸收红光 D. Ⅰ、Ⅱ含量增加可能有利于该植物抵御强光照 ‎【答案】D ‎【解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Ⅰ胡萝卜素、Ⅱ叶黄素、Ⅲ叶绿素a(最宽)、Ⅳ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强光照和正常光照相比,明显叶绿素含量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可见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有利于该植物抵御强光照。 2.提取绿叶中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丙酮)、SiO2、CaCO3,其中无水乙醇(丙酮)的作用是提取色素,SiO2的作用是使研磨更充分,CaCO3的作用是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用层析液,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越大,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越快,距点样处越远。距点样处的距离由近到远的色素依次是: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和胡萝卜素。‎ ‎【详解】A、分离色素的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A错误;‎ B、研磨过程中需要加入CaC03,目的是防止色素被破坏,B错误;‎ C、Ⅲ是叶绿素a,Ⅳ是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C错误;‎ D、强光照条件下,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说明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可能有利于该植物抵御强光照,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叶绿色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考查学生对于相关实验的实验原理、具体操作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20.如图表示某植物细胞的部分结构和相关代谢中发生的气体(A—F均表示气体)转移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细胞一定不是根尖细胞 B. A代表O2,F代表CO2‎ C. 在光反应过程中,发生了D、E和C5的结合 D. A+C可以表示总光合速率,B+C可以表示呼吸速率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左边的细胞器是叶绿体,右边的是线粒体;A、B、C代表O2,D、E、F代表CO2。‎ ‎【详解】A、该细胞有叶绿体,因此一定不是根尖细胞,A正确;‎ B、由分析可知,A代表O2,F代表CO2,B正确;‎ C、在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中,发生了D、E为CO2和C5的结合,C错误;‎ D、A+C可以表示叶绿体制造氧气的量,可以表示为总光合速率,B+C可以表示呼吸速率,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过程的理解与运用,是一道基础性题目。‎ ‎21.下列关于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抑制厌氧菌的繁殖 B. 稻田定期排水,可避免水稻幼根因缺氧产生乳酸,导致变黑、腐烂 C. 种子在低温、低氧、干燥环境中,可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D. 夏季连续阴天,大棚中白天适当增加光照,夜晚适当降低温度,可提高作物产量 ‎【答案】B ‎【解析】1.有氧呼吸 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 ‎【详解】A、用透气纱布包扎伤口,可增加通气量,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无氧呼吸,从而抑制厌氧菌的大量繁殖,A正确;‎ B、稻田需要定期排水,可避免水稻幼根因缺氧进行无氧呼吸而产生酒精导致变黑、腐烂,B错误;‎ C、种子在入库贮藏以前,都要晒干,并且把种子贮藏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中,这样做的目的是降低种子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延长种子的贮藏时间,C正确;‎ D、夏季连续阴天,大棚中白天适当增加光照,增强光合速率,夜晚适当降低温度,降低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的量,可提高作物产量,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掌握影响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因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识记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22.有一位同学做根尖有丝分裂实验,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如图所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 ‎①取材时间不合适 ②取材位置不合适 ③制片时压片力量太小 ④解离时间过短 ⑤视野选择不合适 A. ②③ B. ②⑤ C. ①②⑤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需要制作临时装片,其制作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其中解离和制片时压片的目的都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最后观察时,应该选取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观察,分生区细胞的特点是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详解】①图中细胞多处于未分裂状态,可能是取材时间不合适,①正确; ‎ ‎②根尖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而图中有些细胞呈长方形,可能是取材位置不合适,②正确;‎ ‎③图示细胞均已近分散开,说明制片时压片力量合适,③错误; ‎ ‎④解离的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而图示细胞已经分散开,说明解离时间合适,④错误;‎ ‎⑤图示细胞有些细胞呈长方形,可能是伸长区细胞,因此可能是视野选择不合适,⑤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实验步骤、实验材料的选取、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3.图1和图2表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AC段的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和核DNA数加倍 B. 图2中b对应图1中的CD段,细胞中可观察到赤道板 C. 图1中CD段细胞中核膜消失、核仁解体,有纺锤体形成 D. 图2中c细胞中核DNA分子数∶染色单体数=1∶1‎ ‎【答案】C ‎【解析】分析图1:图1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核DNA之比,其中BC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由1个变为2个,是由于间期DNA的复制;CD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DE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由2个变为1个,是由于后期着丝点的分裂;EF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 分析图2:a、c表示染色体:DNA=1:1;b表示染色体:DNA=1:2。‎ ‎【详解】A、图1中AC段对应的细胞内核DNA数目加倍,A错误;‎ B、赤道板是假想的平面,B错误;‎ C、CD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核膜消失、核仁解体,有纺锤体形成,C正确;‎ D、图2 c细胞中染色单体数为0,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和柱形图,考查有丝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所处的时期、各曲线段形成的原因或代表的时期;各柱形图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24.动物和人体内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称为干细胞。图中a、b、c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b、c过程说明干细胞具有分化能力 B. b、c过程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过程中 C. b、c过程中,细胞中的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 D. a过程能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a过程表示细胞增殖;b、c过程表示细胞分化;a、b、c过程中细胞的遗传信息表达情况不同。‎ ‎【详解】A、根据图示,b、c过程表示细胞分化,故表示干细胞具有一定的分化能力,A正确;‎ B、b、c表示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类型的细胞,行使特定的功能,贯穿整个生命过程,B正确;‎ C、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使得遗传信息表达情况不同,C正确;‎ D、a过程表示干细胞的自我更新,b、c过程表示细胞分化,其中细胞分化能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增殖、分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 ‎25.下列有关细胞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提高 B. 细胞凋亡是受遗传物质控制的正常生理过程,溶酶体在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 C. 对于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的衰老细胞,可通过启动细胞凋亡程序及时清除 D. 癌细胞的形成是致癌因了使体内正常细胞中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 ‎【答案】A ‎【解析】1.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3.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是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 ‎【详解】A、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A错误;‎ B、细胞凋亡是受遗传物质基因控制的正常生理过程,溶酶体在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B正确;‎ C、对于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的衰老细胞,可通过启动细胞凋亡程序及时清除,C正确;‎ D、癌细胞的形成是致癌因了使体内正常细胞中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D正确;故选A。‎ 二、非选择题:‎ ‎26.如图是细胞膜的物质组成示意图,A、B、C表示三种有机物,物质b是B的基本组成单位。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A、C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细胞的细胞膜功能不同,主要与_________(填“A”“B”或“C”)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2)物质b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大分子化合物B的结构多样性与物质b的___________有关。‎ ‎(3)B与C结合形成___________分布于细胞膜的外侧,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 ‎(4)在真核细胞中,B与___________结合形成染色体分布在细胞核中。‎ ‎【答案】脂质(或磷脂) 糖类 B 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 糖蛋白 DNA ‎【解析】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此外还含有少量的糖类。‎ ‎2.分析题图:该图C为糖类、B为蛋白质、A为磷脂,A、B、C共同构成细胞膜。‎ ‎【详解】(1)由题可知,物质A为C、H、O、N、P构成的物质,是细胞膜成分之一,因此A为磷脂、C糖类。不同细胞的细胞膜功能不同,主要与B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2)物质b是构成B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的结构简式为,大分子化合物B的结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有关。‎ ‎(3)B与C结合为糖蛋白,糖蛋白布于细胞膜的外侧,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 ‎(4)在真核细胞中,B与DNA结合形成染色体分布在细胞核中。‎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组成成分、结构及功能方式的知识,理解和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27.如图为豚鼠胰腺腺泡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中填标号。‎ ‎(1)原核细胞和该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___,原核细胞与该细胞相似的结构有__________。‎ ‎(2)分离该细胞中细胞器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_。‎ 用含18O标记的氨基酸培养液培养该细胞,结果发现在合成分泌蛋白的过程中产生了 H2O,则H2O的生成部位是[ ]___________。‎ ‎(3)与高等植物细胞相比,该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有[ ]___________,它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它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 ‎(4)[⑤]细胞核控制细胞器进行物质合成、能量转化等的指令,主要通过___________从细胞核送到细胞质。‎ ‎【答案】 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或原核细胞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储存遗传物质的场所 差速离心法 [②]核糖体 [①]中心体 液泡 核孔 ‎【解析】由图可知,①是中心体,②是核糖体,③是高尔基体,④是线粒体,⑤是细胞核,⑥内质网。‎ ‎【详解】(1)原核细胞和该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原核细胞与该细胞相似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储存遗传物质的场所。‎ ‎(2)分离细胞中细胞器的常用方法是差速离心。‎ 用含18O标记的氨基酸培养液培养该细胞,结果发现在合成分泌蛋白的过程中产生了 H2O,则H2O的生成部位是[②]核糖体。‎ ‎(3)与高等植物细胞相比,该细胞是动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有[①]中心体。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有液泡,它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 ‎(4)[⑤]细胞核控制细胞器进行物质合成、能量转化等的指令,主要通过核孔从细胞核送到细胞质。‎ ‎【点睛】本题以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为载体,考查了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识记中心体分布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 ‎28.物质的运输对细胞的生存至关重要。图中a〜e表示物质的运输方式。回答下列问题。‎ ‎(1)K+进入红细胞膜的方式是___________(填字母),运输的动力来自___________(填生理过程)。‎ ‎(2)O2的跨膜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填字母),影响O2跨膜运输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 ‎(3)浆细胞分泌抗体的方式是___________(填字母),抗体的运输和分泌过程涉及到相互转化的生物膜有___________。‎ ‎【答案】c 细胞呼吸 d 膜两侧的O2浓度差 e 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答不全不得分)‎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另一侧位细胞膜内侧;a是通过主动运输由细胞膜运向膜外,b是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由膜外运向细胞内,c是通过主动运输由细胞膜外运向膜内, d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由膜外运向膜内,e是通过胞吐出入细胞。‎ ‎【详解】(1)K+进入红细胞膜方式是c主动运输,运输的动力来自细胞呼吸。‎ ‎(2)O2的跨膜运输方式是d自由扩散,影响O2跨膜运输速率的主要因素是膜两侧的浓度差。‎ ‎(3)浆细胞分泌抗体的方式是e胞吐,抗体的运输和分泌过程涉及到相互转化的生物膜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特点及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掌握是解题的基础。‎ ‎29.某兴趣小组以植物体内某种淀粉酶为实验材料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_____。‎ ‎(2)据图分析在100℃条件下该淀粉酶的___________被破坏,永久失活。0℃时酶的活性很低,在适宜温度下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催化淀粉分解。‎ ‎(3)图中温度为20℃时酶活性___________(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温度为40℃‎ 时的酶活性,与预期结果不符。兴趣小组又进行重复实验,预测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 ‎(4)欲确定该酶的最适温度,实验思路是___________。‎ ‎【答案】 该淀粉酶的活性 空间结构 能 大于 20min后温度为20℃时淀粉剩余量多于温度为40℃时的实验组 在温度为40〜80℃范围内,降低温度梯度重复上述实验 ‎【解析】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底物浓度和酶浓度,温度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在最适温度前,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增强,酶促反应速率加快;到达最适温度时,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率最快;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减慢。另外低温不会使酶变性失活,而高温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淀粉酶活性。‎ ‎(2)据图分析在100℃条件下该淀粉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永久失活。0℃时酶的活性很低,温度恢复后酶活性能恢复,在适宜温度下能催化淀粉分解。‎ ‎(3)图中温度为20℃时底物剩余量少于40℃时,因此20℃酶活性大于温度为40℃时的酶活性,与预期结果不符。兴趣小组又进行重复实验,预测实验结果是20min后温度为20℃时淀粉剩余量多于温度为40℃时的实验组。‎ ‎(4)欲确定该酶的最适温度,实验思路是在温度为40~80℃范围内,降低温度梯度重复上述实验。‎ ‎【点睛】本题以“酶”为考点,以表格形式考查教材实验,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30.温室大棚种植番茄时,经常会遭遇白天持续高温现象,为研究此现象对番茄的影响,某科研小组测定了甲、乙两组番茄光合速率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参与光合作用的色素 有___________两大类,分布在___________上。甲、乙两组番茄除控制白天温度不同外,还要控制___________(至少写两个)等环境条件相同。‎ ‎(2)9:30时,甲、乙两组番茄的CO2吸收速率相等,此时两组番茄的CO2固定速率___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1:00之前,两组番茄CO2吸收速率不断增强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4)11:00和15:30时甲、乙两条曲线均出现峰值,经检测甲、乙两组叶片峰值时胞间CO2‎ 浓度相等,此时适当提高乙组大棚内CO2浓度,推测乙组番茄叶绿体中C3的含量会___________(填“上升”“基本不变”或“下降”)。‎ ‎【答案】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CO2浓度、光照强度 不相等 (温度不同)甲、乙两组细胞呼吸速率不同,CO2的释放速率不同 11:00之前,光照强度逐渐增大,光合作用增强,CO2吸收速率加快 基本不变 ‎【解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光照强度主要影响光反应,二氧化碳浓度主要影响暗反应,温度主要是通过影响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酶的活性来影响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参与光合作用的色素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大类,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据图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光合速率,故实验中除控制白天温度不同外,还要控制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等无关变量。‎ ‎(2)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9:30时,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为净光合速率,而甲、乙两组细胞呼吸速率不同,氧气的消耗速率不同,两组番茄的产生的二氧化碳速率不同,所以二者不相等。‎ ‎(3)11:00之前,光照强度逐渐增大,光反应增强,氧气释放速率加快,暗反应速率加快,所以两组番茄二氧化碳吸收速率不断增强。‎ ‎(4)11:00和15:30时甲、乙两条曲线均出现峰值,且两组叶片峰值时胞间CO2浓度相等,说明已经达到光饱和点和二氧化碳饱和点,此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不是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含量,所以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乙组番茄叶绿体中C3的含量会基本不变。‎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意在强化学生对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及对相关曲线的分析和应用。‎ ‎31.图甲是洋葱根尖细胞示意图,图乙为洋葱根尖某细胞的细胞分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中填标号。‎ ‎(1)为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制作临时装片的流程为解离→___________→染色→制片,需选取[ ]___________区细胞进行观察。‎ ‎(2)在一个有丝分裂过程中,A、B、C、D发生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3)观察染色体形态、数目的最佳细胞分裂图像是___________‎ ‎(填字母)。有丝分裂间期细胞内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_,染色体数∶核DNA数=1∶2的细胞分裂图像有__________。‎ ‎(4)经过有丝分裂的亲代细胞和子代细胞中DNA含量稳定,其意义是__________。‎ ‎【答案】 漂洗 [③]分生 A→D→C→B D 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A、D 保持亲代细胞和子代细胞之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解析】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由图可知,图甲为根尖组织,其中①为成熟区,②为伸长区,③为分生区,④为根冠;图乙A为有丝分裂前期,B为有丝分裂末期,C为有丝分裂后期,D为有丝分裂中期。‎ ‎【详解】(1)为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制作临时装片的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分生区细胞分裂旺盛处于分裂期细胞相对较多,需选取分生区细胞进行观察。‎ ‎(2)在一个有丝分裂过程中,A为有丝分裂前期,B为有丝分裂末期,C为有丝分裂后期,D为有丝分裂中期,因此发生的先后顺序是A→D→C→B。‎ ‎(3)观察染色体形态、数目的最佳细胞分裂图像是有丝分裂D中期的细胞。有丝分裂间期细胞内的主要变化是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染色体数∶核DNA数=1∶2的细胞分裂图像有有丝分裂A前期和D中期。‎ ‎(4)经过有丝分裂的亲代细胞和子代细胞中DNA含量稳定,其意义是保持亲代细胞和子代细胞之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点睛】本题考查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有丝分裂的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