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增分精练辑:第二部分 专题一 古诗鉴赏 单诗精练三 戏马台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增分精练辑:第二部分 专题一 古诗鉴赏 单诗精练三 戏马台 Word版含解析

单诗精练三 戏马台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 分) 1.请根据具体诗句,分别概括这首诗的前两联和后两联的内容。(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的前两联,写项羽起兵江东,鏖战灭秦,最后兵败乌江的历史;诗的后两联,写眼 前所见的草掩空台、云遮青山、水绕彭城的画面。(前两联 2 分,后两联 3 分,要结合具体诗 句) 解析 这首诗是怀古诗,分为怀古与写今两部分。前两联怀古,后两联伤今。依据诗句内容 概括即可。不可写成翻译。 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叙述:①首联叙述项羽当年横刀勒马指挥着八千江东子弟兵,在中原一带经历的一次 又一次战争。②第三句叙述项羽指挥反抗秦朝的一次大规模的战争,使秦朝政权土崩瓦解的 历史功绩。③第四句叙述项羽兵败垓下,四面楚歌,与虞姬诀别后自刎的结局。 对比:①第三句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取得大捷和第四句兵败垓下、乌江自刎对比鲜明。②前四 句项羽生前惊天动地的事业与后两句项羽死后冷落寂寞的惨状对比鲜明,着重突出“英雄身 后寂寞”,表达了诗人的感伤情绪。③前六句人事的变化很快,而自然界的变化极为缓慢, 往事已越千年,而青山如故,黄河依然,物是人非之情跃然纸上。 解析 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 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赏析本诗叙述的手法时,可从诗句的大意入手,答出所叙述的事件或情节;赏析对比的手法 时,可从项羽人生的起伏和历史与个人两种角度进行分析。 1.结合全诗内容,简要赏析尾联“以景结情”的妙处。(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借景抒情。尾联写山自青,水自流之景,与前面项羽的由胜转败,戏马台上荒草自 生相呼应,抒发一种物是人非的感叹。(2 分)②反衬。尾联字面写景,其实是“以景结情”写 法。山青水流的自然无情运行之态将成败变异、人事易非的痛感衬托得更加深沉。(3 分) 解析 答诗歌的表现手法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 明效果及情感。题目已经指明手法,答题的关键是分析景和情,用景来反衬情,抒发物是人 非之感。 2.本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描写了非凡人物,但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 的不同之处。(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本诗写了项羽当年叱咤风云、挥师八千、大败秦军,但最终失败的悲剧英雄形象, 诗人怀古伤今,表达了对项羽的怀念之情,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慨叹,寄寓了无限悲凉与感慨。 ②苏词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苏轼把少年得志、建功立业的周瑜与自 己相对比,抒发了“人生如梦”的感慨。(每点 3 分) 解析 情感分析的题目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的标题、 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自己的答案中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 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 出情感而放弃诗句。“英雄事往人何在?寂寞台空草自生”“黄流依旧绕彭城”,抒发的是 物是人非之感;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 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 发”抒发的是“人生如梦”的感慨。 鉴赏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有感而发,寓意深长。前四句概述了项羽悲壮的一生,后四句 含蓄地点明在历史的长河面前,个人的能力是多么渺小。吕定生活在南宋中期,历任武职。 多少英雄豪杰如岳飞、韩世忠、辛弃疾,都没有实现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诗人自然也很难 脱颖而出,扭转乾坤。因此,面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项羽的遗迹,诗人将满腹感慨都融进 了最后四句。英雄的往事不复存在,英雄的遗迹也空自留存,英雄的才略终于没有扭转历史 的方向。诗人以云龙山青青,黄河水悠悠作结,以自然界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相映照,寄寓 了无限的悲凉与感慨,使这首凭吊古迹的诗歌给当时人和后人更多哲理的启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