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写作训练(全国)(五)
2018届一轮复习 写作 训练(全国) 作文技法突破 议论文之丰富技法 (一)用好事实论据 事实论据又叫事实材料,包括已经发生的并被实践证明是真实正确的人物、事件、统计数字、图表等。“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摆事实是为了讲道理。作为事实论据,不能大而无当,也不能小而无聊,而要能够有效地证明论点。使用事实论据时,首先,要注意多样性,即在一篇议论文中尽可能多地选用一些合适的事例,至少做到两正一反,形成正反事例组合或者不同时空的事例组合。其次,要注意概括性,议论文中的事例不同于记叙文中的事例,宜高度概括而不宜拖沓冗长。再次,要注意针对性,只要能揭示问题的实质,把道理说清楚即可,不需要“浓墨重彩”“工笔细描”,更不必面面俱到。最后,要注意繁简搭配。一般来说,主要的事例用繁笔,次要的事例用简笔;单个事例用繁笔,多个事例用简笔;新例趣例用繁笔,旧例熟例用简笔。一篇文章之中多处用例,最好不要一味繁或一味简,错落有致才能将事实论据用活。 [2015·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 作品与人品 浙江考生 正如枯水的沙漠养不活遍野的金黄小麦,烟雨的江南不适宜仙人球的生长一般,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在本质上应当是一致的。林妹妹的性子孤僻,她写柳絮时便觉哀婉凄凉、无依无靠;宝姐姐开朗达观,于是写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而一举夺魁。 因为作品与人品的一致性,并不是人品决定作品或者作品决定人品,而是它们都是人的思想的产物,也是环境的产物。难道不是吗?作品的格调是人的思想跃于纸上,而人品则是人的思想赋于实践。 正如陈忠实和莫言,他们都是泥土孕育的生命,他们的思想来自于乡间,是淳朴而厚实的。陈忠实在孤独的原上住了六年,才捧出《白鹿原》的巨著,他的书中的语言在我读来散发着黄土与青草的香味,正如他坚韧与静心;莫言的小说虽然奇幻,依旧处处朴实,如他本人那样只愿朴实地讲故事。倘若有朝一日,那个追求卓越与成功的郭敬明捧出一份这样反映乡村反映泥土的小说,该是多么的荒谬啊! 当然,作品与人品的一致性在表面上并不是完全地刻板地贴合,但这并不是意味着背离。要知道,由一个人产生的文字与行为想要背离,即使是疯子也做不到。有人指着齐白石贴在门上的要价单,嘲讽大师也有俗的一面,殊不知,这位国画大师成为大师的原因却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而他笔下的山水鱼虾,其意境可谓静矣。 而齐白石作画的价钱,不是因为他内心钻进了钱眼,而是为生活所迫罢了。众人以为的背离,是片面的观察。生活使人的行为趋于不完美,但人的心、人的人品原该是一块宝玉,一如他的作品。 如果将眼界脱离艺术家,放眼于社会,手术何不是医生的作品?课堂何不是老师的作品?如果一个医生没有医德,教师没有师德,断然是不会进入手术室,走上讲台的。每个人都是作者,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作品,思想高洁、行为高尚的必有长久流传的美好思想,低俗的人人品自然好不到哪里去,又何谈其作品。 不论是广义的作者还是狭义的作者,都应当把握作品与人品本质上的一致性,明白它们从思想中来,由此提升自己的思想;并认识到生活的影响与阻拦,使自己的心与作品在沙中仍是美玉无瑕。 我无比希望每个人都是谦谦君子,并用生活的笔画出洁白的莲花。 -名师点说- 第一、三两段中的事实论据较为充分,撷取了林黛玉、薛宝钗的事例,佐证“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在本质上应当是一致的”。为了进一步证明“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者又列举了陈忠实、莫言的材料从正面加以阐述,列举郭敬明的材料从反面加以论证,这样正反结合,使得文章的论据非常充实、丰富。 (二)用好理论论据 理论论据即理论材料,它包括名人名言和已被实践证明的各种理论、公理、公式、定律等。理论论据不但可以作为论据使用,而且将文章提升到了更高的理论层次,简化了论证的过程,是一种很好的论证辅助手段。要想用好理论论据,应注意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善于对理论论据进行深层次的发掘。理论论据虽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权威性,但毕竟是他人的经验或体会的总结,是一种理念形态,具有高度的独立性、集中性和凝练性。因此,要运用理论论据阐明自己的论点,就必须对该理论进行深入的挖掘,要顺着它的“纹理”劈下去,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将蕴含在其内部的精辟思想揭示出来,从而避免“以引代证”的弊病,做到引用与说理相结合。二是要善于对理论论据所蕴含的意向进行引申和发挥。即不就事论事,而是能做到由此及彼、由特殊推及普遍,从而产生新的思想,生发新的含意,推动理论向前发展。 [2015·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泉水在地下蓄积。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喷涌。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莫忘成功背后的付出 湖北考生 纪伯伦曾在《朝露里的光明》里说:“倘若有一颗朝露向你抱怨:千百年来,我只是一颗朝露。你便回答它:千百年的光明,不都在你的圆周里闪耀吗?”也许正是这一番回答,让朝露领悟到人生的意义,让它有了向上的勇气,让它尽情在阳光下闪耀。莫忘成功背后的付出,也许只是只言片语。 大业为友,相伴同翔,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以求共筑大业,无奈功未成,身先死,只留下刘阿斗。为不辜负刘备临终寄托,诸葛亮身先士卒,鞠躬尽瘁。一篇《出师表》,唯恐思虑不周,详尽完备;一纸将军令,但怕疆土失守,外敌来袭。为了刘备,为了蜀国,诸葛亮化作乔木,为蜀国遮风挡雨,伴蜀国同飞同翔。正是这背后的远大理想与默默付出,让蜀国在强手如林中得以有一方安息之地。静水流深,苍生踏歌,我们关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伟大,更要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恬淡,我们关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更要看到“人生得意须尽欢”的畅意,在刹那芳华那一刻,永远不能忘记那背后的一片绿荫。莫忘成功背后的付出,也许它只是一种信仰。 聂鲁达曾有诗言:“痛苦缠绕过你,欲望纠缠过你,悲伤击败过你,你的一切是海滩,我曾迫使黑暗的大墙后退,也曾比欲望行走得更远。”面对海滩,方知心之坚韧,梦之执着,人之顽强。这一刻我看到了卡罗斯·桑塔纳的身影。刚移民到美国的他,显得多么格格不入,然而正是老师善意的期许和鼓励使他抵达登高望远的成功彼岸。注入了期许的他学会了改变和成长,成为了漫漫长路的启明星,为即将颓败的种子带去光明,点开眼前掩日重云。正如莫言在《生死疲劳》中说:教育的本质即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莫忘成功背后的付出,也许它只是一缕期许。 关注成功的背后是一种人生品质。追忆古人,有韩信报恩漂母,一饭千金;有伯牙摔古琴以报子期之知遇;亦有“衔环结草”的不渝誓言…… 余光中曾说:“你踩过的地方绽几朵红莲,你立过的地方喷一株水仙。”能够让脚步幻化出如此美丽的人,他的背后一定是洒满了汗水,花朵才会如此葳蕤。 莫忘成功背后的付出! -名师点说- 文章开篇引用纪伯伦在《朝露里的光明》中的名言,引发读者对“成功与付出”的哲理思索,然后,横向展开从“只言片语”“一种信仰”“一丝期许”三个角度阐释“付出”的不同方式,扣住主题层层分析,在论述中融入大量的事实材料,有理论分析,也有事例陈述,论证充分深入,结尾扣住话题,点题升华,照应开篇。文中既有诸如诸葛亮、刘备等历史人物材料的引用,又有纪伯伦、聂鲁达、余光中、莫言等人物名言的引用,选材丰富,视野开阔,展示出考生良好的文学素养。 (三)分解论点,化整为零 作者在论证观点时,有时为了使剖析更为深入,论述更为严谨,往往将中心论点拆分成若干个分论点,然后各自进行论证;或者从论点所涵盖的不同角度选材并进行论述。这样化整为零以后,不仅可以使中心论点细化、具体化,也有利于作者从多方面选取素材以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 [2015·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做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 矢志创新,谁可比肩? 吉林考生 有人说,爱岗敬业,通过一天天的努力与坚持将平凡化为不平凡的人最令人敬佩,亦有人说,用双脚丈量祖国的山川大地,把每一处动人风景拍成永恒,与国民分享的人最令人感动。 在为敬业者、分享者拍手称赞的同时,我更要为像大李一样矢志创新的科研工作者们的无限风采投上一票。 矢志创新,是一个人带着一种责任感为一方土地播种,不论严寒酷暑抑或风吹雨打,以不竭动力培育优质水稻,历经三年风吹雨打,终于能够解决世界温饱问题。若不是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矢志创新,试问现在又将有多少人要忍受食不果腹的痛苦?又将有多少人成为铺路的饿殍? 一方田园,禾苗千颗,救活千人的矢志创新,谁可匹敌? 矢志创新,是一个人抱着一份信念为一个国家潜心科研,可以忍受与妻子离别,可以承受与故友隔情,为了心中的自强兴邦。我的偶像邓稼先在35岁时扛起核研究的创新工作,再度归来时,两弹一星,东方沉睡的巨狮苏醒,而他白发苍苍,不悔初心。若不是在科研之路上矢志创新,中国怎会稳立潮头,勇拼激流? 一间小屋,岁月三轮,两弹一星的矢志创新,谁可共舞? 矢志创新,是我眼中最炫的风采。这个昌盛的民族会有今日的祥和是由各行各业的矢志创新构建成的。若没有力图创新的工作者们的努力,又哪里会有现代化的安静办公环境供敬业者们潜心专一成就自我?科技兴国,若没有科研人员的潜心钻研,中国会一穷二白,再美的风景也成了摆设,毫不夸张地说,落后就要挨打,在山河破碎的时候,谁还有心情看秀山丽水呢? 由此观之,难道不是拥有矢志创新精神的人们更有风采吗?其实,拥有此种优秀精神品质的人们又何止科研人员呢? 我记忆深刻的另一位老先生是詹天佑,在书本上、影像里的他是那样令人敬仰。京张铁路在那么多的崇山峻岭之间建成了,是他的绝妙想法打破了美国人的传统观念,在不靠外援的情况下,他的矢志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当时中国的威望。 科技兴邦,离不开矢志创新的驱动,矢志创新是一个人体现价值的方式,是一个团体创造辉煌的标志,是一个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备素质。 如此,敢问矢志创新,谁可比肩?将最具风采奖授予矢志创新工作者有何不可? -名师点说- 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文章以“矢志创新,谁可比肩?”为标题,开篇谈了别人对“爱岗敬业者”和“分享者”的看法,由此引出“我”的观点——“我更要为像大李一样矢志创新的科研工作者们的无限风采投上一票”。接着以“一方田园,禾苗千颗,救活千人的矢志创新,谁可匹敌?”“一间小屋,岁月三轮,两弹一星的矢志创新,谁可共舞?”为分论点阐释我对“矢志创新,谁可比肩?”的理解,然后用“矢志创新,是我眼中最炫的风采”作小结,并进一步分析,最后用问句收束全文,首尾呼应,水到渠成。 议论散文之丰富技法 (一)具体典型“镜头” 好文章离不开好的素材,但是有了好的素材还要学会依照文章立意的需要,选取一个合适的角度来剪裁,这便是议论性散文中具体典型镜头的由来。剪裁镜头要区别主次,进行取舍,这就要求考生: 1.要善于思索。在剪裁前反复考虑,从那些表面纷繁复杂的现象中,看清楚哪些是能够反映生活中某种本质规律的现象,从而将它们选择出来。至于那些不能反映这一本质规律或与这一本质规律无关的现象,则加以剔除。 2.以确定的主题或中心人物、事物作为剪裁的中心。凡是有利于表现立意、主题(中心人物、中心论点)的材料,就选取备用,相反则舍去。 3.在剪裁过程中注意完整与多样的统一。剪裁之前要有周密的构思,对文章应当有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安排,要从整体上、宏观上着眼,来安排剪裁的每一个步骤,以保证篇章的完整性,而不应当是东一片、西一片地剪裁。 4.根据中心确定详略。对表达中心显得重要的材料要详写,次要之处则要略写。详写要放得开,细致地刻画,充分地发挥。有详有略,重点才能突出。 请以“假如我失去三天光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在文中需出现具体而典型的镜头描写。 ■ 假如我失去三天光明 “奇奇,起来了;再不起要迟到了。” “奇奇,吃点早饭吧,在学校好有精力上课。” “奇奇,在学校多喝水。” …… 妈妈的唠叨声不绝于耳,真是烦! 公交出站,车来了,一群人蜂拥而上。几个青年把本来站在前排的我挤回了路边。没素质!好不容易上了车,透过人群的缝隙,看向窗外,却只见两个骑车的人在争执,看那架势,马上就要动起手来。我不再看,心里暗暗说:“没修养!” 新闻中又播放“小悦悦”事件了。十八人的漠然,让人心寒却不意外。前几日还听说有人扶起摔倒老人反被讹钱的事。各种媒体拼命宣扬“雷锋精神”,我冷笑,嘀咕一句:“有什么用呢?道德滑坡!” 每天都在抱怨和诅咒中度过。“别这样,生活中还是充满爱与光明的。”别人劝我说。“爱在哪里?光明在哪里?全是黑暗!”我大声说。 睡吧睡吧!美好也只能在梦中寻找了。恍惚中,一个声音对我说:“你的眼里只能看到黑暗。你需要真正进入黑暗中,才能感受光明。接下来的三天,你是一个盲人。” 睁开眼,眼前却仍是无尽的黑暗,突然知道了真正的不安与恐惧。“奇奇,起床了。衣服在你的右手边,穿好了我扶你吃早餐去。”妈妈的声音今天显得那样温暖。吃过早餐,便被妈妈带出去散步。妈妈的手是那么柔软,把我的手握得那么紧,让我的心中也多了份安全感。盲人的听觉似乎格外灵敏。我听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听到树间清脆的鸟鸣和草丛间微弱的虫鸣。平时只听到汽笛声,还不曾知道原来周围还有如此美妙的声音。 第二天,渐渐适应了这个黑暗的世界。我要独自过马路了。正当不安时,一双有力的手搀起我的胳膊,扶我慢慢地走着。“你要去车站吗?”一个陌生的声音。“嗯。”“到了。你要坐几路车?”“698。”“车来了,上台阶。再见!”“谢谢!”“没事。”听到这声音干脆的回答,心里暖暖的。早已有人扶我坐下。车上,我听到老人被让座后的感谢声。我笑了。 第三天,我在家中听新闻,听到“最美司机”“最美女教师”,脑海中浮现出那双挽救一个孩子生命的手,浮现出那个奋力推开学生的弱小身影,她们现在怎么样了?我要看到!我要看到光明! 终于度过了三天的黑暗,再度恢复光明,才发现原来爱与光明一直在自己身边,习惯和一味的不满让我只看到黑暗,只感到黑暗。你是否能感到家人“唠叨”中的温暖?是否能看到生活中那陌生人的微笑?是否能看到社会中的一个个“最美”?光明就在我们的世界中,不要给自己一双黑色的眼睛,去寻找黑暗。 上帝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寻找光明。 -名师点说- 文章中在公交车站上发生的蜂拥挤车、行人争执的“镜头”,考生进行了生动而具体的描绘。截取它的目的在于表现现实中的“黑暗”,为主人公奇奇“失明”蓄势。当奇奇“失明”之后,又连续听到两个特定“镜头”:一是风吹树林草间虫鸣鸟唱,表现出来的“周围还有如此美妙的声音”;二是奇奇独自过马路时,来自陌生人的搀扶镜头,烘托的是人间有温暖与爱的主题。 (二)情景渲染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之“丰富”要求“材料丰富”“形象丰满”,这虽然主要是就内容而言的,但也涉及表现手法。观文似饮酒,喜浓烈,忌寡淡,渲染铺陈往往能形成味浓情烈、升华思想的效果。 渲染铺陈,若写事,则不避繁密,或排炮攒射,或烟花布空,七彩纷呈。若写人,则浓墨重彩予以描画涂抹,对重要的性格特点反复突出、强化,给读者留下抹不去的印象。若绘景,则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从诸多方面描摹事物的形状、神态、声音等特征,使其面目精神跃然纸上,使读者如临其境。若抒情,则令人心魄悸动,扼腕洒泪。若议论,则慷慨激昂,洋洋洒洒,雄辩无碍,旁征博引,出入古今,如雄师出征,势不可当。 渲染铺陈最常用的语言形式是排比,但又不限于排比。古人讲究绘写的浓云密雨,常用“浓云”与“密雨”比喻不同的语言形式,就是说不一定非用整饬的语言形式不可,有时也可以用较为零散的句式。 [2013·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材料阅读之后有何感想?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注意在文中运用情景渲染的手法。 ■ 守住心中的明月 浙江考生 心中有月,那么即使处于黑暗之中,我们亦能欣然前行。 ——题记 爱的花儿,在枝头含苞欲放。动人的清香,在空气中丝丝缕缕地飘散。但是,欺骗的雨却倾盆而下。花儿被摧残,清香被掩盖,乌云遮住了爱的天空。是否,我们爱的飘散将终止?施爱的人士迟疑不前了…… 越来越多的恶意欺骗,让我们爱的行程不知所向。施爱的人在恐慌。是否,一个不经意的瞬间,我们的善良将成为别人反攻的利器?是否,我们的善行将如石缝间的蝴蝶,只能振翅而不能高飞? 其实无须迟疑,因为只要我们坚定心中的信念,守住心中的明月,欣然向别人伸出我们爱的双手,那么即使处于欺骗的黑洞中,我们亦能寻到爱的释放点。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位身患绝症的歌者,一生奔波,无私奉献,不为自己,不为家人,却为许许多多本与他无关的失学儿童。即使在施爱的过程中,仍有许多恶意的责骂和欺骗,但他仍未停止善行。而是守住了他心中的明月,让他的爱在石缝间欣然地腾飞。 不是所有的花儿都会结果,不是所有的溪水都能入海。善行亦是如此:不是所有的善行都能有所回报,有所归属。我们只要守住心中的明月,真心地释放我们爱的力量,那么所有的一切,都不会枉然。就像花儿,即使无果,但亦曾经芬芳;就像溪流,即使无法入海,也曾经奔流! 欺骗的风,只能是薄如蝉翼的纱,只要我们守住心中的明月,坚守自己的步伐,透过它,我们亦能窥见生活真实的面容。 就像摇着轮椅施善的李丽,就像身负巨债仍带着无血缘关系的妹妹的洪战辉,就像地震中抛下亲人救他人的无数平凡人…… 社会的各个角落,生活的各个石缝,我们都能窥到爱的痕迹,不诚实的风,终不能吹散爱的凝聚;不诚实的石缝中,仍有爱在振翅腾飞! 坚定自己的脚步,守住心中的明月,善良是我们的,欺骗是他人的。跃过欺骗的巨石,我们的善行将会在旅程中留下行行坚定又清晰的足迹! 坚定自己的脚步,守住心中的明月,在鲤鱼跃龙门的一刹那,我们的善行将会挣脱黑暗的束缚,在爱的天空,欣然腾飞! -名师点说- 篇首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爱之花在枝头待放,飘散清香,却被摧残掩盖的画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现实社会令人不堪的一面。第二段连用两个“是否”反问句,指出充满爱心者心中的困惑,再以比喻句点出守住心中明月,守住真善美的本心。“不是”一组铺排渲染;又加上“就像”一组比喻,指明善行终有回报,人生不失初心。第八自然段采用排比句式,运用一组事例论证告诉世人,善良柔软、未被“硬化”的人,还是社会中的大多数。 末尾两段再次运用排比成段,号召人们要守住心中的明月,坚定自己前行的脚步,深化主旨。这种情感的铺陈渲染,强化了读者的情感认同,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