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新题型——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五)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考语文新题型——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五) Word版含解析

- 1 - 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五)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1961 年 7 月,袁隆平意外发现一株特殊的水稻。这株水稻长得特别好:鹤立鸡群,穗头很大, 籽粒饱满,整整齐齐。袁隆平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把它收了回来。但第二年播种下去后,没有一 株达到预想的结果。这激发了他的灵感,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杂交稻才有的分离现象。当 时,世界权威遗传学理论普遍认为,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这次意外的发现,坚定了 袁隆平培育杂交稻的信心。 灵感来得突然,而研究之路漫漫。袁隆平在田里一株株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也就是雄 蕊没有花粉的水稻,三年后,1964 年,他从 14 万株稻穗中找到 6 棵水稻雄性不育株,杂交水稻育种 的攻关迈出关键性一步。9 年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研究成功,比常规稻增 产 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难题做出重大贡献。 “粮食始终是国计民生最重要的战略物资”袁隆平说。为了解决粮食问题,1996 年农业部 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培育计划立项。“5 个阶段的目标,从亩产 700 公斤、800 公斤、900 公斤、 1000 公斤到 1100 公斤,我们都达到了。我们现在要向 1200 公斤攻关”。 袁隆平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从 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已经为 80 多个发展中国家培养了 14000 多名杂交水稻方面的技术人才。目前,全球有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已经种到了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并在当 地不断创造出高产纪录。全球杂交水稻每年种植面积达到700万公顷,普遍比当地水稻增产20% 以上。 (摘编自《禾下乘凉梦一稻一人生“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新华网 2020 年 2 月 2 日) 材料二: “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几十年如一日,一双胶鞋两腿泥,从田边到田里,从这块 田到那块田。一辈子当“庄稼汉”研究玉米,当年他做出这个决定,只是出于一个朴素的愿望: 多打粮,吃饱饭。 - 2 - 1972 年,一则美国农民华莱士实现了春玉米亩产 2500 斤的消息让他心里暗暗较上了劲儿。 那时,我国玉米亩产量只有两三百斤。李登海说:“他是美国的农民,我是中国的农民,他能开创 美国的高产纪录,我要开创中国的高产玉米纪录。” 1973 年,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震惊世界。南方的口粮问题解决了,可北方呢? 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李登海不分昼夜地啃书本,骑着自行车各地拜师。老师刘恩训被他的勤奋 打动,送给他 20 粒从国外带回来的杂交玉米种子,这在当时真是比黄金还要珍贵。 在北方,夏玉米一年只能种一季,于是从没有出过远门的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去海南,把 一年一次育种变成三次。他一次次从山东到海南,犹如大雁般迁徙。一年又一年,李登海的作息 只有“玉米时间”,没有“北京时间”。太阳一出来就要下地,整天跟着玉米转。几十年,他没回 家过过一次春节。 立志增产增收的李登海,六次刷新了中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但他从未停止前行的脚步,力 争“在后半生再为国家增产 1000 亿公斤粮食”。 (摘编自《李登海:一粒种子寄家国》,央广网) 材料三: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部分粮食出口国传递出限制出口的信息。近日,国家粮油信 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王辽卫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问:部分粮食出口国限制出口的话,对我国老百姓米袋子有影响吗? 答:2016 年我国实行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以来,大米进口数量逐年下降,2019 年大米进口 255 万吨,同比下降 53 万吨,进口大米占我国大米消费约 1%,主要用于品种余缺调剂,如泰国香米,即 使大米不进口也不会影响国内市场供给。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的粮食安全战略,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稳步提升,粮食连年获得丰收,口粮实现了完全自给,谷物自给率保持在 95%以上。总体看,我国 粮食供求宽松,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也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 的考验。 问:我国粮食储备状况如何? 答: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 5 年稳定在 6.5 亿吨以上,近年来粮食储备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粮食 储备充足,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在中央储备规模保持稳定的同时,从 2014 年开始,国家按照“产区保持 3 个月,销区保持 6 个月,产销平衡区保持 4 个半月”的市场 供应量要求,重新核定并增加了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各地已全部落实到位,而且大中城市还建立 - 3 - 了满足市场供应 10 天至 15 天的成品粮油储备。同时,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储备品种结构中,小麦 和稻谷等口粮品种比例超过 70%。 问:我国稻谷、小麦情况怎样? 答:2019 年我国稻谷产量 2.096 亿吨,同比减少 252 万吨,食用消费 1.58 亿吨,同比减少 50 万 吨,谷饲用和工业用粮有所增加,预计年度结余 1430 万吨。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主产区早稻 面积将会增加。疫情防控期间,有关部门合理安排政策性稻谷竞价销售,2 月 10 日开始每周向湖 北地区增加投放中晚稻 80 万吨,有效地满足了市场供应。 2019 年我国小麦产量 1.34 亿吨,为历史第二高水平,已连续 5 年保持在 1.3 亿吨以上。国内 食用消费总体平稳,用和工业消费有所下降,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估算小麦消费 1.235 亿吨,同比减 少 53 万吨,年度结余 1400 万吨,同比增加 870 万吨已连续 7 年产大于需。 (摘编自《口粮绝对安全,百姓米面无忧关于当前粮食市场供应问题的对话》,《新华每日电讯》 2020 年 3 月 29 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登海和袁隆平在探索之路上有许多共同点,如都有非常明确的目标,都充满艰辛,都勇于创 新,不断突破自己创造的纪录。 B.“科技支撑”是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李登海研究杂交玉米, 他们都是“科技支撑”的践行者。 C.材料三主要介绍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的情况下,部分粮食出口国限制粮食出口对中国 粮食安全的影响。 D.高级经济师王辽卫对每个问题的回答都引用了详细、具体的数据,这增加了文章的信息量,同 时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两个梦想,反映了袁隆平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和世 界粮食安全问题的决心。 B.在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的难题后,袁隆平及其团队积极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推广杂交水稻,培养 杂交水稻方面的技术人才。 C.我国能够实现口粮完全自给,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离 不开农业科学家们的辛勤努力。 D.我国粮食储备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这不仅体现在粮食储量充足,还体现在储备品种结构合理, 小麦和稻谷等口粮品种的比例高。 - 4 - 3.下列说法中,不能用来回答材料三中的记者提问的一项是( ) A.2019 年我国进口越南大米 48 万吨,为 2011—2019 年最低水平;2020 年 1—2 月我国进口越南 大米仅 3 万吨。 B.2019 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稳定,粮食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 66384 万吨,同比增加 594 万吨, 增长 0.9%。 C.2020 年 3 月全国加工企业小麦、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进厂价格比春节前分别增长 0.1%、 下降 0.2%、增长 0.4%、增长 1.3%。 D.2020 年全国冬小麦播种面积 3.31 亿亩,目前北方冬小麦苗情明显好于上年同期,今年夏粮有 望再获丰收。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人物通讯,两则材料在表现袁隆平、李登海的优秀品质上有什么共同点? 请简要分析。 5.材料三中,有哪些证据能表明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之际,中国粮食市场供应是安全的?请 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从东汉未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一 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 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 种觉醒的。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的。文艺 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 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 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它们构成《十九首》一个基本音调。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人 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出郭门直 视,但见丘与坟”…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 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如改说一字千斤,那么这里就有几万斤的沉重 吧。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揉杂在一起, 使这种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乐少有、悲伤长多的感喟,愈显其沉郁和悲凉。 - 5 -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 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曹氏父子有“对酒当 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亦何早”(曹丕);“人 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自顾非石,咄唶令人悲”(曹樯)。阮籍有“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陆杋有“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慷慨惟平生,俯仰独悲伤”。刘 琨有“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乎若浮”。王羲之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陶潜有“悲晨曦之易夕,感 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他们唱出的都是这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 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受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 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魏晋风度》) 材料二: 自先秦以降,春秋代序、日月不留的忧思就充满诗歌中。在魏晋的诗文里,亦多有感念时光 飞逝、生命无常的作品。如李泽厚《美的历程》一书所言:“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 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 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建安及曹魏诗人,均处于易代之际,连年战争和频繁发生的瘟疫,剥夺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士人生活亦漂泊如转蓬。曹操、曹丕、曹植及建安七子等文人面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的现实以及亲友从身边突然消逝的痛苦,时光易逝与生命无常之感甚深,对生命之短促、死亡之 不可避免,都有过深深的喟叹。建安文学作品感叹生命之短暂,其悲凉程度不逊于《古诗十九 首》。 与建安文人相比,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正始诗人的生命体验中,不再简单是时光飘忽的时 间易逝感,更增添了世事变化无常、生命不可把握的恐惕,由此而形成了此一时期特有的忧生之 嗟。自汉末以来,生命之死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消失,战争与瘟疫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这是建安时期生命诗歌的主题。而到了正始,士人的非自然死亡又加上了政权之争而造成的阴 谋杀戮,很多士人成为争夺权力的牺牲品。他们的诗文中认真思考了社会异常、生命异化给人 生带来的悲剧。 两晋时期悼时伤逝的主题不绝如缕,但嵇康、阮籍之后,写感时悼逝主题最为集中而且有其 特色的当属陆机和由晋入宋的诗人陶渊明。陆机遭吴覆亡,北迁入洛而仕晋,这在其人生中,是至 为重要的转折。遭此巨变,作为天才而又敏感文人的陆机,对生命、对人生会有非常人所能感受 - 6 - 到的认识和体验。他和陶渊明、鲍照的挽歌辞,都是生命诗文中重要作品,形成了此一时期文学 中一个颇有特色的内容。 魏晋文人敢于直面死亡,不仅敢于直视,而且以近乎冷酷的笔法描写死后之境况,其真实的 心理就是“向死而生”,要表明生命的意义在于它丰肌美颜的活生生肉体的存在,在于它可以思 想、可以感知的精神的存在。生命是人的唯一,应该珍爱。 (摘编自詹福瑞《魏晋诗文的忧生之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期以来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以致于后来人的觉醒往往是通由种 种迂回复杂的途径而得以实现的。 B.因为曹氏父子、阮籍、陶渊明的作品中都唱出了对生命的共同哀伤,所以对死亡和生命的感 慨成为整个魏晋时代的典型音调。 C.连年战争和频繁发生的瘟疫,使魏晋诗人对时光易逝与生命无常感受颇深,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便十分悲凉。 D.正始诗人的生命体验中比建安文人更多了对世事变化无常、生命不可把握的恐惕,这时期也 由此而形成了特有的忧生之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种种感喟,表面看起来是无奈、消极、悲伤的,其实质恰是对人生和 生活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B.对生死存亡的哀伤和慨叹,充斥着从建安到晋宋、从底层到贵族整个的时间与空间,构成了当 时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 C.魏晋时期的诗文之所以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并且能够千古传诵,根本原因在于其渲染了对生 命无常和人生易老的悲伤。 D.魏晋文人对生命、人生体验的真情抒发,不免带有难以抗拒的悲观情绪但也同样包含着激发 人们珍爱生命的正能量。 3.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魏晋文人“向死而生”心理的一项是( ) A.“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曹植) B.“明已损目聪去耳,前言往行不复记。”(陆机) C.“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陶渊明) D.“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阮籍) - 7 - 4.魏晋时期“人的觉醒”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两则材料,进行简要概括。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 深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 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 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 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文化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每个时代都有特色 文化形态,即便那恒定不变的价值,表现形式也不断嬗变。近年,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物馆 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用户体验”,强化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观众感知与互动需求, 加强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数字敦煌、数字故宫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徜 徉于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精神。故宫通过与动漫、影视、文学及社交平台 全方位融合,设计开发产品和数字内容,使传统文化魅力不断传播发酵,推出一批网红产品,数字 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故宫以“跨界”之思 和“网红”之势,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获得年轻人追捧,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有效融 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这类 具有强势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较少,缺乏像《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叫好又 叫座的品牌产品。有待更新思维模式,重视多元文化背景,找到贴切的表达方法,呈现出既具中国 文化深远意味又贴近海外受众审美习惯和对中国元素期待的文化产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 在交流互鉴中绽放独特魅力,在多元文化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存共荣,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 度。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对 文化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新趋势,不断实 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 牌。 (摘编自高宏存《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 - 8 -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 关键问题。晚清至 20 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冷战,增加 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多数人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之所以认定这 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 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曾指出:“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 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 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 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 这就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 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 夷长技以制夷”;而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 具体例证。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 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 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 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批 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 如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 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工业社会贯穿生活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意境”“情景交融”“天 人合一”等)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产生的社 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 “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 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 (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有删改) 材料三: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 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 扬起来。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 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 - 9 - 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 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 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 “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 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摘自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下列对材料一的内容理解,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的价值,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进而参与国际 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 B.数字技术使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获得时空延伸,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能产 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C.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 和文化品牌。 D.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要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需要有条件地借助数字 技术。 2.下列关于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用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成功案例论证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支撑,可见传统文化创 新形式可借助数字技术。 B.材料一以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为例,论述了当前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指出应该 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C.材料二围绕着中国文化,文章论及时间轴的古代与现代,空间轴的西方与中国,思接千载,视通 万里。论证方法丰富。 D.材料二对比了鲁迅式"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者的异同,包含对二者的褒贬评价,指出 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 3.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它特色的文化形式,不变的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不断变化的只是 文化的表现形式。 B.材料二认为任何时期的文学所遭受的作为纵轴的文学传统与作为横轴的现实世界所构成的 压力都不尽相同。 C.材料三认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新性转化、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要多种文明共同发展,为人类提 - 10 - 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D.三则材料虽然论述角度不同,但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要创新性发展,而且还要立足于中华民族 最本质的文化基因。 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两者在论证方法上有何不同。 5.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播与创新发展?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目前,全国已有北京、上海、杭州等多个城市进行控烟立法,控烟工作成效逐渐显现。5 月 25 日,世界卫生组织授予北京市控烟协会西太平洋地区“世界无烟日奖”,这是世卫组织授予中 国的第一个控烟社会组织工作成就奖。 北京市控烟协会会长张建枢介绍,《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 5 年来,北京市人口吸烟率 从 2014 年的 23.4%下降到 2019 年的 20.3%,大约减少 55 万“烟民”。2019 年,中国将控烟作为 专项行动之一纳入《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计划到 2030 年将人口吸烟率降低到 20% 以下。 然而,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烟草消费量,令控烟工作任重道远。专家表示,无论多难,还是 要通过加强执法和宣传来推动控烟,“要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决心和毅力”。 北京市控烟协会秘书长崔小波表示,将强化社区控烟工作抽样调查和控烟指数的发布,每 月通过“曝光台”对市民投诉最多的前 10 个单位进行曝光;加强社区控烟志愿者组织建设,使 每一个街道都有自己的控烟志愿者。 (摘编自李德欣《室内吸烟“顽疾”如何治理》) 材料二 - 11 - 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吸烟可能有加剧发展成重症的风险。国内外最新研究显示,此次新冠肺 炎患者中,吸烟男性患者重症比例明显高于非吸烟男性患者。世卫纽织总千事谭徳塞表示,人们 最好戒烟戒酒来抵御新冠病毒。 吸烟有哪些危害,此前已普及过相关知识,但很多人未必知道吸烟与新冠肺炎的关系。钟南 山院士团队的科研论文显示,l099 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其中吸烟患者 137 例,重症人数为 29 人, 重症比为 21.2%;非吸烟患者 927 例,重症人数为 134 人,重症比为 14.5%。美国学者在囯际医学 期刊《柳叶刀—呼吸病学》发表的《新冠肺炎患者的性别差异和吸烟倾向》中,也认为感染新 冠肺炎的男性比例更高,且男性吸烟者更易发展为严重肺炎,死亡率更高。这些研究结果均表明, 新冠肺炎患者中的吸烟者更容易发展成重症患者。一方面,经常吸烟者易伤害到其呼吸系统,导 致慢性攴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脆弱的肺部很难再承受新冠肺炎的袭击。另一方面,吸 烟与心脏病、糖尿病等有重要关系,新冠肺炎患者伴有其他疾病时容易转为重症。 这也意味着长期吸烟的新冠肺炎患者,不仅自身可能面临更大的健康风险,而且也增加了 救治难度。笔者以为,我们应当以抗击疫情为契机,加快推进控烟戒烟。 虽然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明显妤转,生产生活逐步走向正常,但我国仍面临本土病例和 境外输入病例引起零星散发或局部暴发的双重风险,防控任务依然艰巨。因此,控烟戒烟也应该 纳入防控疫情的“组合拳”中。首先,要以疫情为由引导吸烟者及时戒烟。数据显示,我国现有 吸烟者逾 3 亿人。吸烟者不仅伤害自身健康,而且制造的二手烟容易对身边人造成伤害。要通 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向老百姓宣传国内外有关疫情的最新研究结果,以增强吸烟者的危机感、 责任感。此次疫情防控期间,不少人的卫生习惯已得到很大改善,这说明疫情是能唤醒人们的健 康意识的,那么也希望能唤醒吸烟者的戒烟意识。 近年来,我国控烟已取得积极成果,以北京为例,公共场所违法吸烟率大幅下降,成人吸烟率 也在下降中。但已经立法控烟的城市中有的存在控烟发展不平衡,有的存在法规落实不到位等 各种问题,还有很多城市至今尚未立法控烟,那么,各地应当以此次抗击疫情为契机,加快推进控 烟戒烟。 (摘编自丰收《以抗疫为契机加快推进控烟戒烟》) 材料三 卷烟危害大部分人已知晓,其实电子烟也有危害。美国已有 37 人因为与电子烟相关的疾病 死亡,超 1800 人因使用电子烟导致肺部受损伤。 - 12 - 不少人并不知道电子烟的危害而继续吸电子烟,因为商家都以电子烟不含焦油、悬浮徼粒 等有害成分为卖点大肆推广,打着“戒烟神器”“清肺”“年轻”“时尚”“潮流”等旗号销 售。 所以,要想让人拒绝使用电子烟,首先要对照《未成年人保护法》《广告法》等法律规定, 依法全面治理电子烟不实宣传。其次,电子烟作为新兴产品,对其危害性的认识也比较晩,所以很 多人并不了解,应加快普及的速度和范围,揭穿把电子烟包装为科技时尚消赀品的谎言。其三, 坚决禁止向未成人销售电子烟。2018 年国家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电子 烟的通告》,该规定需要冇效落实。其四,在立法层面把电子烟明确纳入控烟范国。目前,深圳、 杭州等城市在地方立法中已经把电子烟明确纳入控烟范围,但还需要其他城市跟进,更需要国 家层面加快立法控禁电子烟。 笔者希望“初中生电子烟使用率显著上升”能引起有关部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 面高度重视。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正视电子烟危害,遏制未成年人吸食电子烟现象,必须果断 对电子烟说“不”。 (摘编自张海英《“按下卷烟浮起电子烟”控烟不能“按下葫芦浮起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制定了控烟条例并严格执行,目前已减少了 55 万烟民,因此被授予“世界无烟日奖。 B.我国的吸烟者中现在吸卷烟的比例已经下降至 3.9%,这说明控烟宣传确实收到了一定成效。 C.材料二列举了大量数字,旨在使读者明白吸烟与新冠肺炎的关系,认识吸烟对身体的危害。 D.商家都打着“清肺”“时尚”等旗号向学生销售电子烟,违反了控烟条例,应当受到惩罚。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使用电子烟的初中生比例明显上升,通过立法棼止向青少年售电子烟可谓当务之急。 B.为降低人口吸烟率,北京、上海等多城市立法,响应《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 C.我国超半数吸烟者在 20 岁前就开始吸烟,这与未能让初中生远离烟草和电子烟颇有关系。 D.电子烟是新兴产品,因此有很多人对它的严重危害并不太了解,很容易受到引诱而吸食。 3.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常吸烟者更易遭受新冠肺炎的袭击,是因为他们的肺部已经受到烟的侵害,变得脆弱了。 B.作者认为我国目前疫情防控形势虽然好转,但仍然应该把它与控烟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 C.有心脏病、糖尿病的吸烟者,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更应做好自我保护,不然后果更为严重。 D.欲做好控烟戒烟工作,使人们真正远离卷烟、电子烟,应借助包括电子眼在内的科技手段。 - 13 -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是如何一步步展开论证的。 5.如果你所在的社区要建设无烟社区,请你依据上述材料向社区管理者提一些建议。 答案以及解析 - 14 - 一、答案:1.C; 2.B; 3.C; 4.①都按时间顺序介绍了人物取得成绩的艰难过程。②都抓住典型事 件,生动表现人物优秀品质。③都引用了人物的语言,真实、直接地表现人物的形象。 5.①我国进口大米数量逐年下降,占大米消费比例低,主要用于品种余缺调剂。②我国粮食储备 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充足。③我国粮食总产量连年稳定,稻谷、小麦产量高,供给充裕, 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也能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④政府在疫情 期间出台相关政策,有效满足了市场供应。 解析:1.材料三主要介绍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的情况下,中国的粮食市场供应问题,“部分 粮食出口国限制粮食出口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只是材料三的部分内容。 2.“在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的难题后”错,根据材料一可知,袁隆平在世界范围大面积推广杂交水 稻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已开始,当时中国并未解决粮食自给的问题。 3.C 项说的是 2020 年 3 月全国加工企业粮食进厂价格波动的情况,材料三中的三个提问,并没有 提到粮食价格的问题。A 项,能够证明去部分粮食出口国限制出口对我国老百姓米袋子影响不 大。B 项,介绍 2019 年我国粮食产量状况,能够证明 2019 年粮食丰收,产量稳定,供给充裕。D 项, 介绍 2020 年我国冬小麦种植面积及北方冬小麦苗情,预测夏粮丰收,能够证明我国小麦产量将 继续保持稳定。 4.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提示两则材料都是人物通讯,要 求分析两则材料在表现袁隆平、李登海的优秀品质上的共同点。作答时,先联想一般人物通讯 在表现人物形象时运用的方法,然后与本题中的两则材料进行对比,找出两则材料中共同的方 法。这两则材料都按时间顺序介绍了人物取得成绩的艰难过程,都抓住了典型事件,都引用了人 物自己的话。 二、答案:1.B; 2.C; 3.D; 4.①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伤;②对社会异常、生命异化的思考; ③对死亡的直面和对生命的珍爱。 5.①先总说魏晋的诗文多有感念时光飞逝、生命无常的忧思,并引用李泽厚的话加以佐证;②然 后分时期对建安、正始、两晋代表诗人及其作品中的生命忧思进行分析和阐释;③最后总结全 文,点明敢于直面死亡的真实心理就是“向死而生”,明确生命的意义所在。 解析:1.因果关系不成立。 2.对“根本原因”的理解错误。 三、答案:1.D; 2.D; 3.A; 4.①材料一采用例证法,内容充实。草《功夫熊猫》《花木兰》论证 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创新发展的观点。②材料二论证方法多样,运用例证法,以五四新文学运 动为例,论证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运用对比论证,论证了“盗火者”与崇洋 - 15 - 者的异同;运用引用论证,引用后引用马克思的话,让人们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 负有的历史使命。 5.①借助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用新鲜有趣的形式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其文化 精神。②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创造具有 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③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挖掘和 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思想与 价值。④认识现今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激发中国文化的活力,学习借鉴他国文化,共同发展提 高。 解析:1.A 项中“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错误。B 项于文无据,原文说“激 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C 项说法绝对化,遗漏信息,“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 化,就能创造……”错误。 2.D 项,曲解文意。从文章第三段可以看出“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说法错误。 3.A 项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发生嬗变”,只是让步 假设,并没有强调 “价值恒定不变”,也并非“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不断变化。 四、答案:1.C; 2.B; 3.A; 4.①材料二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层层 递进。②先提出“吸烟有可能加重新冠肺炎,要控烟戒烟”这一观点,然后具体分析吸烟的危害, 最后解决问题,“如何把控烟戒烟纳入防控疫情的‘组合拳'中”。 5.①做好宣传工作。向居民讲述新冠肺炎对吸烟者的危害,尤其是新冠肺炎与吸烟的关系。② 做好防控工作。制定社区法规,要求居民遵守,并招聘控烟志愿者进行宣传和监督,对屡劝不改者 进行严厉处罚。(或者:制定社区法规并强化落实,加强社区控烟志愿者组织建设,借助“电子眼” 等技术手段控烟。)③做好带头工作。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社区内的青少年做好控烟的榜样。 (或者:加强对青少年的控烟监管,遏制未成年人吸食卷烟或电子烟现象。); 解析:1.A 项错在“目前已减少了 55 万烟民,因此被授予‘世界无烟日奖’”,减少约 55 万烟民是 2019 年的事,不是“目前”,而且原文并没有明确获得“世界无烟日奖”是因为减少了这么多烟民, 这属于无中生有。B 项错在“我国的吸烟者中现在吸卷烟的比例已经下降至 39%”,从图表看,指 的不是吸烟者,而是初中生中的吸烟者。D 错在“商家都打着‘清肺’‘时尚’等旗号向学生销售电 子烟,违反了控烟条例”,目前只有少数地方已经把电子烟纳入控烟范围。都向学生销售电子烟违 反控烟条例之意无中生有。 2.错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多城市立法,响应《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这个健康中国 - 16 - 行动,是从 2019 到到 2030 年,而北京早在 2014 年就已经立法了。 3.以偏概全,文中包括两个原因,A 项只提到一个原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