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西省宜春市万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宜春市万载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12月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 1.周王朝把王畿以外的所有土地全部分封。封国的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所以中央政府对封国可以完全控制。材料体现了分封制 A. 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区域 B. 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 C. 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控制 D. 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封国的面积小,难以形成分裂割据状态,有利于周王室对地方进行控制,从而巩固周王朝统治,故B项正确;题干未体现分封制扩大统治疆域的作用,排除A项;分封制下诸侯相对独立,并未受周王室直接控制,排除C项;题干未强调分封制下等级制度森严,排除D项。 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 统一度量衡、货币 B. 开创皇帝制度 C. 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 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朝建立后,完成了国家统一,在全国实行了郡县制,实行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之,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些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即便秦朝灭亡后这些制度也依然存在,所以从政治上说“秦,虽死犹存”,故选D项;A项是经济方面,排除;BC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排除。 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谓秦之所忧者在孤立,而汉之所忧者在诸侯。”为了解决“汉之所忧”,汉武帝采取的做法是 A. 频繁更换丞相 B. 任用亲信和近臣 C. 建立宰相制度 D. 分割诸侯的力量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之所忧者在诸侯”是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使得地方王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为此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分割诸侯的力量,加强中央集权,答案为D;AB两项是削弱丞相的权力,不符合题意,排除;宰相制度是秦始皇时期设立的,C错误。 4.《资治通鉴》记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说明唐代门下省的职能是 A. 监督国家行政 B. 审核国家政令 C. 草拟国家政令 D. 执行国家政令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信息“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可知,唐代门下省的职能是审核国家政令,故B正确;门下省也是行政机构,不能起到监督国家行政的作用,故A不符合史实;中书省草拟国家政令,故C错误;尚书省执行国家政令,故D错误。 5.“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所有的大臣都是兼职面且要亲自跑腿,从法理上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但是实际上是权力的核心”。该机构是 A. 唐代尚书省 B. 宋代三司使 C. 元代中书省 D. 清代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处在办公场所和官员设置上没有正式的规定,也无品级和俸禄,而唐代尚书省、宋代三司使、元代中书省均属于有编制、有定员、有预算的,所以综上所述本题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6.韩国是国外实行科举制时间最长、也最完备的国家,有“我国公道,惟在科举”,“私门塞而公道开,浮华斥而真儒出”之说。中国明代也有“科举,天下之公……科举而私,何事为公”之说。据此可知,科举制 A. 在国外影响最为深远 B. 革除了结党营私之弊 C. 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D. 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中的“我国公道,惟在科举”“科举,天下之公……科举而私,何事为公”等信息可以得出,科举制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在国外影响最为深远,故A错误;科举制尽管公平,也不能革除结党营私之弊,故B错误;科举制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 7.“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上述规定主要破坏了中国的哪项主权 A. 司法主权 B. 关贸主权 C. 军事主权 D. 领土主权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即割香港岛给英国,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破坏,故D正确;ABC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故选D。 8.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A. 英国的船坚炮利 B. 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C. 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D. 中国的闭关锁国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积极寻求对外商品倾销市场,从而导致鸦片战争的爆发,故C项正确。A项,英国的船坚炮利属于军事因素,与“大势”不符合,排除。B项,西方列强扩张的根源在于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排除。D项,闭关锁国与开放的世界市场相悖,排除。 9.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认为:“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对陈旭麓先生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 论述了这场战争中国失败的必然性 B. 这场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C. 指出武器落后是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D. 这场战争加速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进程 【答案】A 【解析】 “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说明中国是以冷兵器时代、封建政府以及封建社会对抗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说明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A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并不是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B错误。武器落后只是鸦片战争失败的一个原因,并不是主要原因,C错误。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进程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D错误。 10.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指出:《南京条约》签订后不久,感到不满意的是战胜国而不是战败国。材料中的战胜国不满意主要指的是英国 A. 未实现占领中国大片领土的野心 B. 未实现控制清政府的愿望 C. 未达到占领中国市场的目的 D. 操纵中国经济命脉的要求未得到满足 【答案】C 【解析】 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迫切要求进一步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但是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英国等国打开中国的市场并不满意,故排除ABD,选C。 11.梭伦在他的诗中表达了以下观点:“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由此可知,梭伦改革的特点是 A. 彻底铲除贵族特权 B. 扩大平民权利 C. 按财产划分等级 D. 折中两派利益 【答案】D 【解析】 材料内容反映了梭伦对平民和贵族利益的兼顾,体现了梭伦改革的特点是中庸,折中两派利益,故选D项;梭伦折中了平民和贵族的利益,因此既不是彻底铲除贵族特权,也不是扩大平民权利,排除AB项;材料信息与按财产划分等级无关,排除C项。 12.雅典公民大会曾依据“陶片放逐法”将民主派领袖执政官泰米斯托克利逐出雅典。后世考古学家在对雅典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191片刻有他名字的陶片,经检测,陶片上的笔迹分属4个人。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 少数贵族独享民主 B. 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C. 注重维护民主政治 D. 公民缺乏参政热情 【答案】B 【解析】 材料“191片刻有他名字的陶片,经检测,陶片上的笔迹分属4个人”。 说明有人作弊,不能体现公民的个人意志。依据“陶片放逐法”将民主派领袖执政官泰米斯托克利逐出雅典。说明“陶片放逐法”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体现了直接民主存在弊端,故B正确;陶片放逐法有利于扩大民主范围,故A不正确;C与材料无关;材料反映的是陶片放逐法为少数人操纵,不能体现公民的参政热情是否高,故D不正确。 13.“部落和村社的划分不取决于血缘关系,而是由地域决定,因此不论在宗教或政治领域,基于出身的特权被毁灭了,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的政治社会代替了氏族社会。”于是,雅典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基本上被铲除了,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这次改革的历史意义是 A. 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B.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了顶峰 C. 促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确立 D. 动摇了雅典旧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中“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的政治社会代替了氏族社会”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克里斯提尼改革建立了十个地区部落,并以抽签方式从十个选区中各选50人组成“五百人会议”,以代替原来以部落为基础的“四百人会议”,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民主政治得以确立,因此C选项正确。AD选项是梭伦改革的意义;B选项是伯利克里改革的意义。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4.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主要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A. 证据第一 B. 量刑较轻 C. 因人设法 D. 维护权贵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可知,古罗马法肯定在有凭据的基础上做出审判,而不是凭空猜测和怀疑,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罗马法注重证据的原则,没有体现量刑是否轻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的民法主张不靠怀疑来惩罚任何人,不随意判处无罪之人,没有体现因人设法的内容,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并未体现维护贵族利益的信息,故D选项错误。 15.罗马共和国末期法律规定,妻子结婚带来的嫁资不再是她对丈夫的赠与,丈夫只获得对嫁资的使用和收益权,妻子保留其所有权,婚姻解除后,丈夫有向妻子返还嫁资的义务。据此可知当时罗马法 A. 注重男女平等 B. 缺乏契约精神 C. 忽视社会民情 D. 重视私产保护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丈夫只获得对嫁资的使用和收益权,并不享有所有权,婚姻解除后,妻子结婚带来的嫁资不再是她对丈夫的赠与,这说明当时罗马法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男女平等的内容;B选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契约”问题;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不能得出罗马法忽视社会民情。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6.某同学在整理关于英国的制度创新这一课的笔记,下列是他笔记的部分内容,其中不正确的是 A. 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B. 责任内阁制诞生在“光荣革命”之前 C. 内阁全体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D. 英国国王对首相有形式任命权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责任内阁制是在18世纪发展起来的,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其它ACD三项对英国政治制度的说法,均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 17.二战时期,不论首相丘吉尔的演说如何出色,似仍然需要那位口吃的乔治六世,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使整个国家不分党派,不分种族,团结在一起。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 国王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B. 君主立宪制削弱了首相权力 C. 战时状态赋予国王行政大权 D. 国王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虽然丘吉尔能力出色,但是口吃的英国国王才能使整个国家不分党派,不分种族,团结在一起。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英王是英国国家的人格化,提供了国民效忠的对象,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反映了国王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故D项符合题意;首相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排除A项;首相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组成部分,并未削弱首相权力,排除B项;首相具有行政大权,排除C项。 18.19世纪30年代,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人口不满2000人的56个“衰败选区”仍然占据着143个议席,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改变这种状态,英国 A. 发动光荣革命 B. 颁布《权利法案》C. 建立责任制内阁 D. 改革议会选举制度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30年代,为了解决“衰败选区”仍然占据着大量议席的状态,英国进行了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故D正确;光荣革命是在1688年,故A错误;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故B错误;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完善,故C错误。 19.美国成功地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又保持了地方的创造性。主要原因是采取了 A. 邦联制 B. 联邦制 C. 君主立宪制 D. 民主共和制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邦制的特点是分权,主权由联邦和各州分享,这既尊重了美国各州长期以来就拥有独立的行使各种权力的传统,又适应了美国急需扩大中央权力的要求,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邦联制下中央政府没有实权,无法有效管理地方,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不是邦联制,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没有实行的是民主共和制,而不是君主立宪制,并且材料内容中无法得出君主立宪制的内容,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美国成功地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又保持了地方的创造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联邦制,不是民主共和制,故D选项错误。 20.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合众国之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之低级法院。最高法院与低级法院之法官毋忝职守时,得终身任职,于规定期间应受俸金,该项俸金于任期内不得减少之。”这一规定的主要意图是 A. 确保法院彻底摆脱总统控制 B. 确保法官的生活待遇 C. 确保法官服从国会的领导 D. 确保司法独立 【答案】D 【解析】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之低级法院”,法官除非渎职,“得终身任职”,并且“俸金于任期内不得减少之”。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司法独立,故D项正确;美国三权分立体制下,三权之间互相制约,故A项错误;该规定确保了法官的生活待遇,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故B项错误;三权互相制约,不存在法官服从国会的领导,故C项错误。 21.2019年,美国总统特朗普搬出《国际经济紧急权力法案》,声称其“绝对有权命令”美国企业停止与中国做生意,国会批其“精神错乱”而否决该法案。这一过程体现1787年宪法的 A. 联邦制原则 B. 分权制衡原则 C. 主权在民原则 D. 中央集权原则 【答案】B 【解析】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国际经济紧急权力法案》遭到国会的否决。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过程体现1787年宪法的分权制衡原则,故B正确;联邦制原则指的是在维护中央权威的同时,地方保留部分自治权,故A错误;主权在民原则指的是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由选举产生,故C错误;中央集权原则指的是中央拥有绝对权威,故D错误。 22.“(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它”是指 A. 英国《权利法案》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美国1787年宪法 D.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承认了共和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反映了共和派与君主派的相互妥协,这符合法国1875年宪法的特点,故D项符合题意;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故A项排除;材料“君主制的阴影随处可见”不符合B项,排除;美国从来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所以根本不存在君主制,故C项排除。 23.马克思说:“(德意志帝国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对这段话较为全面的理解是 ①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实现了统一 ②德意志确立起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③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仍然是封建国家 ④德意志帝国政体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 A. 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可知,德意志帝国确立起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但是又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选项C正确;德意志统一后是资本主义国家,③错误,排除选项A、B;材料未反映出德意志的统一,排除①,选项D排除。 24.关于德国1871年宪法与法国1875年宪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法国宪法规定总统权力很大,参议院和众议院权力很小 B. 德国宪法巩固了统一的成果,法国宪法打击了保皇派复辟的企图 C. 德国宪法是“新瓶装旧酒”,是历史的退步 D. 德国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是立法机构,权力很大 【答案】B 【解析】 1871年德意志宪法巩固了统一的成果,1875年第三共和国法国宪法打击了保皇派复辟的企图,B项表述正确;法国宪法规定法国总统和议会的权力都很大,A错误;德国宪法确立了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倒退,C错误;德国帝国议会权力很小,立法权由联邦议会掌握,D错误。 25.近代英、美、德、法四国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但四国政体并不完全相同,而是各具特色。下列有关四国政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英国下院议员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 B. 美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C. 德国帝国议会权力高于联邦议会 D. 法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运作原则,英国下院议员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C选项错误,德国联邦议会权力高于帝国议会;D选项错误,法国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二、材料题 2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其发展演变中,中央集权不断巩固和加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上(宋太祖)召赵普曰:“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年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今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四 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郡县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宋初为杜绝方镇太重,是如何“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宰相的主要职责。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的设置对皇权的加强有何作用。 (5)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答案】(1)特点:官员从世袭变为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2)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同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实行更戍法,使兵将互不隶属;行政上,派文臣作知州,设通判予以监督;财政上,派转运使把地方上大部分的赋税运输到中央。 (3)辅助皇帝,统率百官,处理政务。汉武帝设立中朝与外朝对抗;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4)军机处的设置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5)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解析】(1)据材料“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得出郡县制的特点为: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2)结合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加以回答,政治上,派文臣到地方上担任知州,设通判加以监督;经济上设转运使,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军事上编练禁军,实行更戍法,防止了武将专权。 (3)第一小问,据材料“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今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实行了内外朝制度;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 (4)据材料“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职责是跪笔受书,不能有个人见解,使得皇权进一步集中,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达到顶峰。 (5)由上述回答,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机构的变化和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中得到相应的发展趋势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等。 27.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差异,民主制的形式与实质迥然不同。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法国之所以采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材料二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以上材料均选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三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 (1)根据材料一,分析法国为什么在1870年前要用暴力方式而非妥协方式。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指什么?这种“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具体表现。 【答案】(1)原因: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大革命后法国社会陷于动荡;工业化进程缓慢;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弱。标志:颁布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2)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德国由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3)表现:人民主权;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间接民主、民主共和制);赋予总统极大的行政权;构建“分权制衡”机制。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守旧势力的强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等方面加以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所学,《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法国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2)第一小问,根据“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 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得出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根据所学,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德国由皇帝和宰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第二小问,根据“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推动德国工业革命进程,根据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结合所学得出使德国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成为两次大战的欧洲策源地。 (3)根据“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得出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根据“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得出赋予总统较大的行政权;根据“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得出构建“分权制衡”机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