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盛泽》诗云:“吴越分歧处,青林远接树。水乡成一片,罗绮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这反映出当时农村 (  )‎ A.商品农业已相当发达 B.妇女成为小农经济的支柱 C.小农家庭生产呈现多样化 D.耕织结合是主要经营方式 ‎2.“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  )‎ 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3.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4.康熙年间的《归安县志》(归安县,今浙江湖州市)记载:“归安诸乡统力农,修蚕绩,极东乡业织,南乡业桑菱,西乡业薪竹,北乡……业蔬、靛,荻港业藕,埭溪业苎,善琏业笔,菱湖业蚕,捻丝为绸尤工。”这表明当时的归安县 (  )‎ A.较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工比较明显 C.农业和手工业已经分离 D.不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6.宋代平均每匹绢合银1.57两,明代平均每匹合银0.625两。这里包含有白银价格降低的因素,若将绢价按当时米价折算,明代正统至嘉靖,绢价比宋代低约11%。导致明朝中后期绢价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 A.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后果 B.农耕文明的繁荣 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D.棉纺织业的发展 ‎7.(南宋临安)御街中段的酒楼茶坊之间,“‎ 有珠子市、花市、方梳市、销金行、冠子行、鲞团等”。最引人注目的是五间楼至官巷口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它是南宋新设立的交易所……所谓“盐钞引”是政府发给商人的证券,是运销盐茶之类管制商品的凭证。这段材料表明当时的临安(  )‎ A.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B.货币经济居主导地位 C.草市贸易出现繁荣景象 D.商品市场具有专业化特点 ‎8.据史料记载,明朝中后期“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藏,其富甚于新安。”材料表明当时 (  )‎ A.奢侈品贩运是商人致富的主要手段 ‎ B.富商大贾大多以垄断经营敛财 C.形成地域性特征明显的行业商帮 ‎ 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贸易的繁荣 ‎9.被贩卖至美洲的非洲奴隶逐渐适应了一个混合着欧洲、美洲和非洲各种因素的社会,他们将西非乐器、音乐、语言、宗教信仰和种植园生活融合在一起,在奴隶数量较多的地区最为常见的就是几种非洲语言和欧洲语言相混合的克里奥语。这主要是强调黑奴贸易 (  )‎ A.隔断了黑人奴隶的文化传统 B.客观促进非洲文化的近代化 C.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D.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 ‎10.有人评价葡萄牙在殖民活动中“没有运用所得的财富建立稳定的国内经济体系,未能形成持续的经济发展能力”。可见,殖民活动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主要是通过 (  )‎ A.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   B.世界商贸中心的转移 C.掠夺大量的黄金白银   D.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 ‎11.马克思指出:“……几乎独占了东印度的贸易及欧洲西南部和东北部之间的商业往来。它的渔业、海运业和工场手工业,都胜过任何别的国家。这个共和国的资本也许比欧洲所有其他国家的资本总和还要多。”材料描述的是 (  )‎ A.19世纪的英国 B.16世纪的西班牙 ‎ C.20世纪的美国 D.17世纪的荷兰 ‎12.有学者认为:“到19世纪中叶,……大量数字说明工业革命造成的贫富距离在拉大,财富的分配极不合理。社会的人文纽带被工业化完全拧断。英国人花了好长时间才意识到,贫困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工业革命的失误。”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  )‎ A.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 ‎ B.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贫富差距扩大 C.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 D.社会文明进步应注重社会整体均衡发展 ‎13.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牺牲了市场竞争而获得进展,商业股份有限公司牺牲了私人小商号而获得进展,大商业和大企业牺牲了较小的商业和企业而获得进展,而这种集中显示出由一小撮支配性实业或企业控制市场的倾向”。该现象 (  )‎ A.说明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B.适应了大工业发展的需要 C.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D.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14.1882年,李鸿章以“泰西通例”为由,奏请清政府对上海机器织布局“自应酌定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光绪皇帝批准赐予其“十年专利”。这一“专利” (  )‎ A.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反映了洋务军事工业的典型特点 C.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 D.推动了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领域 ‎15.《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下列各项中洋务派为改良派、革命派提供的最关键的基础是 (  )‎ A.创办近代工业,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B.创办近代教育,培养新式人才 C.翻译西方书籍,冲击了旧思想 ‎ D.创建近代水师,编练新军 ‎16.《中国现代化》一书记载:“民国元年后出现的几百家报纸、几十家学术或政论性杂志,以及十几万所大小学校,不仅使知识分子在数量上猛增,而且为他们提供了更为独立的职业(例如教师、记者)、社会地位和更大的社会流动可能性。”这反映了民国成立后 (  )‎ A.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 B.报纸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 C.报纸实现了专门分工 D.报纸进一步开启了民智 ‎17.1921年7月,列宁指出:“解决食品危机的最主要的条件在于成功地收取粮食税”‎ ‎,为此,他要求各省立即采取措施恢复和加强粮食收购机构,建立税收检察机构,并为粮食机关提供“必需的党的权威和国家强制机关的全部权力”。材料反映了 (  )‎ A.农业集体化侵害苏俄农民利益 B.新经济政策的执行存在随意性 C.余粮收集制加剧了苏俄的危机 D.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的迫切性 ‎18. 苏俄(联)政府在内战结束后,解散了大多数的总管理局,要求各企业按部门组成托拉斯,如南方钢铁托拉斯、顿河煤炭托拉斯等,托拉斯负责管理企业,独立进行经济核算。这表明当时苏俄(联) (  )‎ A.打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 B.尝试建立美式大企业制度 C.承认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D.依靠垄断资本发展重工业 ‎19.1929~1932年,美国的私人投资总额从158亿美元下降到9亿美元,降幅达94.3%;同期工业品批发价格指数从91.6下降到70.2,降幅为23%,但危机形势并未得到缓解。这说明 ( )‎ A.国家干预的方式不可行 B.应扩大生产规模以提供就业机会 C.市场的自发性调节失灵 D.应大幅降低产品价格以刺激消费 ‎20.《全球通史》:“(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这里的“模仿”主要是指(  ) ‎ A.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 C.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D.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 ‎21.《罗斯福时代》:“新政标志着公共权利和私有权益之间冲突的继续,而罗斯福将这种冲突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以前毫无限制的企业权利最终得到有效遏制,由此产生的是一个改造了的资本主义体系,其中工人、农民、消费者等比以往受到了更多的保护。”材料内涵的实质是 (  )‎ A.调节农业生产保证农民利益 B.兴办公共工程解决就业问题 C.实行国家干预调整生产关系 D.推行福利政策缓和社会矛盾 ‎22.阅读下面依据相关数据编制的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情况表。针对表中所反映的经济发展问题,西方国家采取的措施有(GNP:国民生产总值) (  )‎ GNP年增长率 失业率 物价指数年增长率 ‎1968—1972年 ‎4.3%‎ ‎3.2%‎ ‎4.8%‎ ‎1973—1975年 ‎2.4%‎ ‎5.3%‎ ‎9.4%‎ ①售部分国有企业  ②增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③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  ④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3.当苏联政府每年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时,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在工作。”苏联工人的话实质上反映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着弊端 B.“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 C.社会主义制度缺乏优越性 D.新经济政策存在弊端 ‎24.在2014年10月俄罗斯舆论研究中心公布的国家历任领导人的民心指数统计中,勃列日涅夫排第3位,这里俄国人民应主要是肯定他的 (  )‎ A.推广玉米种植的改革改善了农民生活水平 ‎ B.工业改革使苏联综合国力与美国相匹敌 C.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一些冤案 ‎ D.倡导民主化、公开性,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25. 针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认识,毛泽东在1953年阐述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眼前利益,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目前而言,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照顾农民是小仁政,还有更重要的大仁政。基于此认识,当时中国 (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 实行城乡自由流动政策 C.重点围绕恢复国民经济 D.发展民主与法制 ‎26.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开展 (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27.1953年,在国家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家对上海的建设方针是“维持、利用、积极改造”,利用上海的工业为全国重点建设服务,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全国服务的老工业基地。据此可推知 (  )‎ A.上海引领国营企业发展走向   B.上海已成为新兴工业基地 C.新中国工业布局将发生变化   D.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起步 ‎28.1982年,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农业生产责任制。1985年,全国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工作全部结束,许多乡镇还建立了集体经济组织。这 (  )‎ A.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   B.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C.利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实现了农村村民的自治 ‎29. 1987年同1978年相比,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比重由77.6%下降到59.7%,集体经济的比重由22.4%上升到34.6%,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经营企业的合称)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则由几乎为零上升到5.6%。这表明 (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C.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遭到削弱 D.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30.1985年石家庄市第一塑料厂厂长张兴让首先提出并实行的“满负荷工作法”,对企业各项工作提出比较先进的目标,然后由低到高分步实施,层层落实,形成保证体系,并与个人报酬挂钩。这一工作法 (  )‎ A.发展了市场经济体制 B.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C.大大增强了企业活力 D.实现了管理体制转变 ‎31. 1993年,跨国公司开始狂热地追逐中国市场,外资企业蜂拥而入。据统计,1979~2000年,中国累计吸引外资3 462亿美元,其中1992~2000年的累计流入量占总量的93%。这反映出(  )‎ A.外国投资开始改变中国经济结构 B.国际关系变化对中国发展有利 C.全球化浪潮对中国只有利没有弊 D.经济体制改革获得了广泛认同 ‎32.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下列哪些史实能论证邓小平的这个观点 (  )‎ A.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美国的里根改革;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D.美国的里根改革;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33. 1948年至1962年,在资本主义世界黄金总量中美国所占的份额从71%下降到40%,而西欧则从15%上升到44%。此变化 (  )‎ A.冲击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B.促成了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C.为欧元的问世提供了前提 D.激起西欧与美国全面抗衡 ‎34. “关贸总协定前七轮谈判,大大降低了各缔约方的关税,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以政府补贴、双边数量限制、市场瓜分和各种非关税壁垒为特征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这表明 (  )‎ A.关贸总协定未能推动贸易自由化进展 B.法制化、规范化的贸易体制急需建立 C.关贸总协定纵容了贸易保护主义 D.世界各国普遍阻挠贸易自由化进程 ‎35. 《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作者谭智元认为,表面看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是美元的灾难,其实相反,美元从此获得了黄金的生命,而不是和黄金共享生命。美国依靠独步全球的经济总量,垄断了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建立了全球美元经济独裁。作者旨在说明(  )‎ A. 美元进一步强化了国际货币地位 B. 美元取代黄金成为国际货币 ‎ C.美国利用黄金实现经济独裁 D.美国依靠经济优势垄断国际贸易 ‎36.20世纪50 年代中后期,欧洲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分工趋势发展同国内市场狭小的尖锐矛盾,提出了生产、商品交流、资本和劳务突破国界,获得更广阔活动空间的要求。这表明欧共体的形成原因是 (  )‎ A.欧洲国家对抗美苏争霸的需要 B.欧洲国家促进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 C.适应现代科技革命发展的需要 D.建立统一欧洲国家联盟的现实需要 ‎37. 1966年,荷兰公主比亚特丽克斯(后为荷兰女王)与德前外交官阿姆斯伯格亲王举行婚礼,随后,两国进一步在各领域展开交流与合作。但此桩婚事引起荷兰国内左翼分子及和平主义者的抗议,原因是德国在二战期间曾入侵荷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  )‎ A.二战唤醒了荷兰人的民族意识 B.欧洲一体化以德荷为中心 C.西欧深化合作过程中面临阻力 D.荷兰民众反对同德国合作 ‎38. 有学者认为,区域性合作组织形式有三种模式,其特点见下表。‎ 模式 特点 模式1‎ 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 模式2‎ 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 模式3‎ 共同兴趣、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 下列组织归属于模式1的是(  )‎ A.欧洲联盟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亚太经合组织 D.东南亚国家联盟 ‎39.“跨国公司不仅跨国,而且跨集团,力图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它们控制着国际直接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出口总额的2/3和技术转让的1/3。”对此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 A.跨国公司准备在全球开展业务 ‎ B.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跨国公司的兼并 C.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推动者 ‎ D.世界各国的经济命脉正在被跨国公司控制 ‎40.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  )‎ A.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 B.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C.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 D.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 二、非选择题 ‎41.中国古代的乡村生活是经济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乡村不断发生变化。随着人口增加、铁制农具广泛使用以及农业耕作技术进步,过去被视为鄙野之地的郊野,逐渐繁荣起来,有的甚至成为新兴商业都市。荒野也陆续开垦,新的居民点不断出现。……拥有一定数量土地、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兼营家内手工业的自耕农成为乡村主要劳动者。隋唐时期,乡村百姓大多聚族而居,小农家庭习惯于组成三代小家庭,“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 材料二 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上述材料选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春秋战国、隋唐时期乡村生活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的新变化有哪些。这说明了什么?(6分)‎ ‎42. 1500年前后,近代社会的曙光已经出现,世界逐步走向一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2‎ 材料二 1750年英国人口有1050万,1850年为2750万,1851年,城市人口占英国总人口的50.2%,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 ‎──《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三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 —— 《共产党宣言》 ‎ 材料四 有人这样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的状况: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的任何产品,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送到自家门口;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 ‎(1)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与哪件事情有关?(1分)这一历史现象对世界有什么重要意义?(2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人口变化的特点及影响。并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5分)‎ ‎(3)材料三说明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什么?(2分)‎ ‎(4)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43.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材料:(14分)‎ 材料一 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 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至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3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3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5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0 DDCBD DBCDA 11----20 DDBAA DDCCA ‎21-30 CABBA BCCBC 31----40 DCABA BCACB 二、非选择题 ‎41. (1)特点:春秋战国乡村生活逐步繁荣,出现新兴商业都市;新居民点不断出现;自耕农经济为主。(答出两点即可) (4分)隋唐乡村生活以家族式村落为主。(2分)‎ ‎(2)变化:乡村经济与市场联系密切;经济作物在乡村普遍种植;农民出现了阶层的分化;租佃关系逐渐普遍。(答出二点即可) (4分)‎ 说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活跃。(2分)‎ ‎42.(1)新航路开辟(1分)。影响: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2分)‎ ‎(2)特点:人口增加迅速,城市人口比例上升。(2分)‎ 影响:为工业化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1分)‎ 问题:贫富悬殊,下层民众生活条件差等。(2分)‎ ‎(3)强占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更为丰富的原料产地。(2分)‎ ‎(4)表现:商品、资本、人员和货币在世界范围的流动。(2分)‎ 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2分)‎ ‎43.(1)准备: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3分)‎ 背景: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3分)‎ ‎(2)举措: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3分)‎ ‎(3)影响:提供了长期抗战的经济支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造成了官僚资本的膨胀;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5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