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10课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1 - 第 10 课 赏析示例 过小孤山大孤山 记一记 字音 (1)烽火矶.( ) (2)烽燧.( ) (3)窦.穴( ) (4)翠蔓.( ) (5)潦.缩( ) (6)巉.然( ) (7)营葺.( ) (8)开霁.( ) (9)彭蠡.( ) (10)渺弥..( )( ) (11)抟.弄( ) (12)栖鹘..( )( ) (13)葭.苇( ) (14)澄.之( ) (15)溯.流( ) (16)湓.浦( ) 答案:(1)jī (2)suì (3)dòu (4)màn (5)lǎo (6)chán (7)qì (8)jì (9)lǐ (10)miǎo mí (11)tuán (12)qī hú (13)jiā (14)dèng (15)sù (16)pén 辨一辨 1.一词多义 (1)临 ①三面临.江,倒映水中( ) ②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③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 ④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2)过 ①过.小孤山大孤山( ) - 2 - 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 ③过.犹不及( ) ④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 (3)凡 ①凡.江中独山( ) ②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 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 答案:(1)①动词,靠近、接近 ②动词,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③动词,从高处向下看 ④动词,面对 (2)①动词,经过 ②名词,过错,过失 ③动词,超过 ④动词,拜访,探望 (3)①副词,凡是、所有 ②形容词,平凡,平庸 ③副词,一共,总共 2.词类活用 (1)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 (2)如宝.装屏风: (3)掠江东南..去: (4)岸土赤而壁.立: (5)皆以杏仁澄.之: 答案:(1)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雨 (2)名词作状语,用宝石 (3)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4)名词作状语,像墙壁一样 (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清澈 3.古今异义 (1)信造化之尤物..也 古义: 今义:优异的人或物品,多指美女 (2)与江山相发挥.. 古义: 今义: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等充分表现出来 (3)盖江西..路也 古义: 今义:省名 (4)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古义: 今义:传播很广或盛行 答案:(1)特异之物,这里指风景最优美处 - 3 - (2)辉映 (3)长江的西路 (4)“流”是水流,“行”是行走 4.特殊句式 (1)及抛江过其下: (2)罗络其上: (3)晚泊沙夹: (4)方立庙门: (5)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6)此山当是其一也: (7)信造化之尤物也: (8)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答案:(1)省略句,“过”前省略主语“我” (2)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3)省略句,省略主语“舟”、介词“于” (4)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5)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阻(于)风不行” (6)判断句,“是”表判断 (7)判断句,“……也”表判断 (8)状语后置句,“饰”的状语“以楼观亭榭”后置 填一填 1.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 年),字 ,号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时 期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生逢北宋灭亡之际,陆游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乾道七年(1171 年),投身军旅,任职 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嘉泰二年(1202 年),宋宁宗 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 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 年)与世长辞。 作品:《 》《游山西村》《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钗头凤·红 酥手》等;其散文《入蜀记》是中国第一部长篇游记。 答案:(1)务观 放翁 南宋 书愤 卜算子·咏梅 2.写作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 年),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 通判。第二年闰五月,他由故乡 出发,至十月二十七日抵达任所。途中以日记纪行, - 4 - 集成日记体游记《 》。本篇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答案:山阴 入蜀记 3.文化常识 【游记】 游记作为一种记游的文学作品,在内容上它至少应该包括三个因素:第一,所至,即作 者游程;第二,所见,包括作者耳闻目睹的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 实生活等;第三, 。从结构上来说,所至是骨骼,所见是血 肉,所感是灵魂。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局。 答案:所感,即作者观感,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理一理 1.思路归纳 《过小孤山大孤山》 八月一日 烽火矶 小孤山 秀 抒发了对大自 然美景的热爱 之情;暗含 之意。八月二日 大孤山 长江水 答案:澎浪矶 奇 不与主降派同流合污 2.主题提炼 这是两则日记,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通过对小孤山、大孤山一带景色的描写,抒 发了 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了他志在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情思。 答案:他热爱祖国壮丽河山 想一想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A.岸土赤而壁.立 B.晚.泊沙夹 - 5 - C.皆名.天下 D.掠江东南..去 解析:例句与 A、B、D 三项中加点的词都是名词作状语;C 项,“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闻名。 答案:C 2.本文艺术特色 (1)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入 和 ,使写景记游具 有思想深度。 (2)运用 手法写景。主要是通过小孤山与大孤山的 ,使所写景的特征更 为鲜明,如“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 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答案:(1)抒情 议论 (2)对比 对比 【文本细读】 一、整体感知 1.《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游记,文中依次记叙了哪些景点?记叙的重点 是什么? 答: 答案:《过小孤山大孤山》中,作者依看到的景色逐渐展开记叙,顺次写到烽火矶、孤石、 澎浪矶、小孤山、大孤山等景点。记叙的重点是峭拔秀丽的小孤山。写大孤山,则突出它四 周江水的浩渺无际,重点写湖口分开的两江水浑浊与清澈的不同。 2.烽火矶、小孤山、澎浪矶和大孤山是四个独立的景点,各有特点,陆游是如何把它们 组成一个整体的? 答: 答案:①以“游踪”(船由长江下游上行)为线索,把四个景点贯穿在一起;②用各景点 的共同特点把四个景点联系起来(水);③用景点之间的联系和配合联系起来(澎浪矶和小孤 - 6 - 山);④运用对比手法把景点(大孤山和小孤山)结合在一起。 二、细节探究 3.文章第二自然段重点描写小孤山,说一说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的特点的。 答: 答案:运用对比手法。文章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 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又用它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的巉然孤起这一特点;用山上 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托了小孤山。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 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上矣”。 4.文章在记述山川名胜的过程中,加入了传闻轶事、前人诗句的介绍,还写了郡县沿革、 地形防戍等情况。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 答案:这样写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也为景物添彩生色, 使景物似乎都带有了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 映衬,更引人入胜。 5.大孤山景色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这一特点的? 答: 答案:大孤山景色突出的特点是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作者 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相对比,从而突出 各自的特色。 三、思维发散 6.陆游先遭免官,后又重新被启用,在这种背景下,写下了《过小孤山大孤山》一文。 联系时代背景,你能否解读出文中描绘的山川景物中蕴含的韵味和深意呢? 答: - 7 - 答案:陆游罢官居家又被重新启用,赴任途中,看到山川景物的奇绝,不能不在其中有 所寄托,深寓感慨。比如写孤石,“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行文中, 一种孤高之情油然而生。再如写“俊鹘抟水禽”,这本是常见自然现象,作者写入文中,联 系陆游经历和抱负,可知他多么希望南宋对敌人能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雄壮。 【技法指导】 一、技法讲解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高考的必考点。“常见文言实词”指文言文中出 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 中的意义。教学大纲上要求重点掌握的 120 个文言实词,我们要掌握扎实。“理解常见文言 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只是考查文言实词知识,还要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所以我们要学会举一反三。 实词推断技巧 1.语境推断法 推断实词含义要联系上下文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上下文语段构成的语言环境。如“有 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 语境是说“无行之人”“谲佞残妒”,由“佞”和“妒”我们就能基本推断“谲”是“诡 诈”的意思。 2.语法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 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如“信 义著于四海”一句中,“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烟涛微茫 信难求”一句中,“信”修饰动词“难求”,作状语,推断出是“确实”的意思。 3.邻字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两个词连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邻近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这时可以 借助邻字推断。如“前代圣君,博思咨诹”(《后汉书·章帝纪》),“诹”可借助邻字“咨” 推断,意为“咨询”。另一种是邻字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如“陟罚臧否,不宜异 同”(《出师表》),“陟”与“罚”反义,意为“提拔”;“臧”与“否”反义,意为“善”。 4.对称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 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 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5.字形推断法 - 8 -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如“樯橹”,“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 船具;“樯”是生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应是木制的船 具,即“桅杆”。 6.联想推断法 联想推断法有课本联想推断法和成语联想推断法两种。高考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 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解决试题中 的实词词义问题。另外,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可以根据一些 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推断出文言实词词义。 二、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语其子从质曰:“我 家必昌。”从质妻尹氏有身,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以孝闻。举崇祯元年进士,授西安 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廉信,与下 均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十二年夏,丁外艰去。服阙, 起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十七年四月朔,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 陷,缟衣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群臣入朝,王色赧欲避。可法 曰:“王毋避,宜正受。”既朝,议战守。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 必报仇之义。”王唯唯。可法祭二陵毕,上疏曰:“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 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王嘉答之。总兵官高杰居扬 州,桀骜甚。可法开诚布公,导以君臣大义。杰大感悟,奉约束。杰帅师北征,至睢州,为 许定国所杀。部下兵大乱,屠睢旁近二百里殆尽。变闻,可法流涕.顿足叹曰:“中原不可为 矣。”遂如徐州。俄.报盱眙已降大清,可法一日夜奔还扬州。大清兵大至,薄.城下,城遂破。 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遂杀之。 可法年四十余,无子,其妻欲置妾。太息曰:“王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可法死,逾年, 家人举袍笏招魂,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 (节选自《明史·史可法传》)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若躬.谒二陵 亲自 B.可法流涕.顿足叹曰 眼泪 C.俄.报盱眙已降大清 片刻,不久 D.大清兵大至,薄.城下 攻打 解析:“薄”,意思是“迫近,逼近”。 - 9 - 答案:D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 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B.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 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C.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 /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D.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 /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答案:C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译文: (2)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 译文: 答案:(1)军队出征,士兵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给士兵)发放衣服自己不先穿,因此 将士能为史可法拼死效力。(得:能够) (2)史可法说:“王应该穿上素服在郊外驻扎,派遣军队向北出征,把必定报仇的决心昭 示天下。” 【参考译文】 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祖父史应元乡试中举,授官黄平知州,有仁惠之政。对他的 儿子史从质说:“我家必定昌盛。”史从质的妻子尹氏有身孕,梦见文天祥进入屋舍,生史 可法。以孝顺闻名。考中崇祯元年进士,授予西安府推官,逐渐升迁为户部主事,依次担任 员外郎、郎中。史可法短小精悍,面貌黑,双目烁烁有光。清廉守信用,与部下同甘共苦。 军队出征,士兵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发放衣服自己不先穿,因此得到将士的拼死作战。 十二年夏天,服父亲之丧离职。守丧期满回朝,起用为户部右侍郎兼任右佥都御史。十七年 四月初一,听说贼军进攻京城,史可法誓师救援皇上。军队渡江抵达浦口,听到北都已被攻 破,便身披白衣(丧服)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暗中与阮大铖计议,主张拥立福王。群臣入内 朝见,福王羞惭想要躲避。史可法说:“王不必躲避,应该正式接受。”朝拜结束,商议战 守之事。史可法说:“王应该穿上素服在郊外驻扎,派遣军队向北出征,把必定报仇的决心 昭示天下。”福王连声答应。史可法祭告凤、泗二陵结束,上疏说:“陛下即位之初,只是 - 10 - 拜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之人为之感动。如果亲自拜谒二陵,亲自见到泗、凤杂草荒凉满 目、鸡犬寂然无声,将会更加悲愤。希望能慎终如始。”福王嘉许而回答他。总兵官高杰驻 扎扬州,非常桀骜不驯。史可法开诚布公,用君臣大义引导他。高杰非常感动醒悟,听从指 挥。高杰率师北征,到睢州,被许定国所杀。部下士兵大乱,屠杀睢州附近二百里,百姓几 乎被杀光。变故传来,史可法流泪顿足叹息说:“中原不能再有作为了。”于是到徐州。不 久报告说盱眙已经投降大清,史可法一天一夜奔回扬州。大清军队大规模到来,迫近城下, 城于是被攻破。史可法自刎未死,一名参将带着史可法出小东门,于是被捕。史可法大叫说: “我是史督师。”于是敌人杀死了他。史可法年龄到四十多岁时,还没有儿子,妻子想为他 娶妾。他长声叹息说:“国家的事情正多,敢考虑儿女之事吗!”史可法死后,过了一年, 家人举袍笏招魂,把他埋葬在扬州城外的梅花岭。 语言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大运河全线贯通的公元 1292 年,马可·波罗结束东方游历回国。这位意大利旅行家回到 威尼斯后, 了他游历运河城市的见闻,令欧洲乃至世界对古老的中国 , 在古代大运河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运河体系与丝绸之路相连, 浙东运河又与海上丝绸之路相通,形成了气势磅礴、沟通世界的商贸运输与文化交流通道,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 。在当代,( ),为中国乃至其他国家 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大运河是一项庞大的世界遗产,沿线的保护管理工作涉及民生、环境、水利等各领域, 其复杂程度,令人 。但我们因“河”制规,科学治理,成效显著,让大运河重新 焕发了生机。 此前召开的第 42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大运河保护管理工作获得了世界遗产委员会的 高度赞赏。大会报告指出,中国为缓解管理工作和遗产保护方面的问题做了大量工作,具有 重要意义。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分享 刮目相看 印记 望风而逃 - 11 - B.分享 心驰神往 印记 望而却步 C.共享 刮目相看 痕迹 望而却步 D.共享 心驰神往 痕迹 望风而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分享:是指与他人分着 享受、使用、行使。共享:是分享,将一件物品或者信息的使用权或知情权与其他所有人共 同拥有,有时也包括产权。语境是“这位意大利旅行家”“游历运河城市的见闻”,应选用 “分享”。第二空,刮目相看:意思是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心驰神往: 整个心思都奔向那里。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一心向往。心神飞到(向 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语境是“欧洲乃至世界”非常向往古老的中国,应选用“心驰神 往”。第三空,印记:基础意义指公章、图章或盖章的印记,后又引申为一种标记。痕迹: 指事物经过后,可察觉的形影或印迹。结合“不可磨灭的”分析,语境是讲“在人类社会发 展史上”留下了一种不可磨灭的标志等,选用“印记”。第四空,望风而逃:在很远处对方 的气势很盛,就吓得逃跑了,没勇气面对强悍的敌人。望而却步:指远远望见了就吓得直后 退,不敢前行。语境是讲大运河沿线的保护管理工作非常复杂,让人紧张、担忧,不敢随便 行动等,应选用“望而却步”。故选 B 项。 答案:B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大运河成为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交汇点 B.大运河再次成为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交汇点 C.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交汇点再次落脚在了大运河身上 D.大运河像一个交汇点,使中外文明能交流互鉴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结合“在古代,大运河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 的”“在当代”“为中国乃至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分析,主语应该是“大运 河”,排除 C 项。从前文“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运河体系与丝绸之路相连……在人类社会发 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看,主要讲大运河在古代的作用,语境讲大运河在当代的作用, 用“再次”好,排除 A 项。“大运河”是“交汇点”,而不是“像交汇点”,排除 D 项。故 选 B 项。 答案:B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大会报告指出,中国为缓解管理工作和遗产保护方面的问题做的大量工作,具有重要 意义。 B.大会报告指出,中国为应对管理工作和遗产保护方面的问题做了大量工作,具有重要 意义。 C.大会报告指出,中国为缓解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方面的问题做了大量工作,具有重要 - 12 - 意义。 D.大会报吿指出,中国为应对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方面的问题做的大量工作,具有重要 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 项,搭配不当,“缓解”“问题”搭配不当; 语序不当,从前两段内容看,应先讲“遗产保护”方面,后讲“管理工作”方面。B 项,语序 不当,应先讲“遗产保护”方面,后讲“管理工作”方面。C 项,搭配不当,“缓解”“问题” 搭配不当。故选 D 项。 答案:D 4.[2019·全国卷Ⅰ]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研究发现,人们所受压力会增加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含量,而糖皮质激素可将前体细胞 变为脂肪细胞,所以① ,但人们过去不清楚,为什么白天压力大不一定会变胖,而 上夜班之类的压力则常与肥胖相联系。最近一项研究揭开了谜底:健康人的糖皮质激素水平 在 24 小时内呈节律性涨落,早 8 点最高,凌晨 3 点最低。如果打破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 ② ,糖皮质激素的增加就会导致更多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如果顺应节律,在糖 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即使增加很多糖皮质激素,也不易引起脂肪细胞增加。可见, ③ 非常重要,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体重会明显增加。 答:① ② ③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第一空,从前文“所以”一词看,前后是因果关系, 所填语句是结果;从关键词“压力”大,“糖皮质激素”增多,则“脂肪细胞”增多,很容 易得出答案“压力大的人更容易变胖”。第二空,打破节律,就是夜晚加班,夜晚糖皮质激 素水平相对低,加班压力增大,会变高,结合后文“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 可知答案为“本来应该是低谷时”。第三空,从前文“可见”一词可知,应填写总结式的句 子。前面提到“打破节律”,夜间压力大容易长胖,“顺应节律”,白天压力大也不容易长 胖,所以,要重视压力产生的时间,保持有节律的生活。最后要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①压力大的人更容易变胖 ②本来应该是低谷时 ③压力产生的时间 5.把下面六句话按适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5 分) 历 史 上 的 陆 游 , 实 际 上 可 以 说 是 两 个 陆 游。 , , , , , 。长期以来,由于接 受史的一些规律,自从有了“亘古男儿一放翁”的称呼以后,对陆游遗产中爱国主义的一面, 已有充分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忽略的、遮蔽的,是更为复杂更显人性魅力的第二个陆游 形象。 - 13 - ①也是一个对乡土习俗非常敏感的感知者和描写高手 ②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③第二个陆游,是一个智慧、感性的自然美发现者 ④同时,对于宋代文人的日常生活的生态,是一个体现者 ⑤又是一个家庭生活里面充满至亲至爱的好父亲 ⑥首先是作为爱国志士的陆游 答: 解析:⑥句中的“首先”和前文“两个”照应,应放最前面;②句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照应⑥句中的“爱国志士”;③句中的“第二个”照应“首先”;①句中的“乡土习俗”和 ③句中的“自然美”呼应;⑤句中的“又是”承接④句中的“同时”。 答案:⑥②③①④⑤ 文本巩固 一、课内阅读 (一)阅读文章选段,完成 6~9 题。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 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 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 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 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 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 流行七百里云。 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B.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C.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D.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解析:“水亦甚清”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 A 项;“至是”即至今日,句意完整, - 14 - 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 B 项;“阻风不行”即因风阻(船)不能行走,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 D 项,选 C 项。 答案:C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太白”指的是盛唐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号香山居士,又号“谪仙人”,被誉为“诗 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B.“州治”指的是古时一州最高行政长官的官署,亦指它的所在地。旧时称地方政府所 在地为“治”“州治”,类似于今天各省的省会。 C.“奉化军节度”意为奉化军管辖。军,南唐至宋朝时的区划名称。节度,这里是管辖 的意思。 D.“东坡先生”指的是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轼的散文在宋代 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解析:李白号“青莲居士”。“香山居士”是白居易的号。 答案:A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段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结尾几 句,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 B.作者主要通过小孤山与大孤山的对比交代了大孤山的奇特之处——突兀、怪奇、杰然, 突出大孤山的整体风貌。 C.作者通过对大孤山一带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虽力主抗金而罢官,但仍然热爱祖国壮 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D.作者在记述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逸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拈 来,这样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 解析:“突兀、怪奇、杰然”是小孤山的整体特点。 答案:B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译文: (2)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译文: 答案:(1)大孤山的四周都是茫茫无垠的江水,远望它像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 呀。 - 15 - (2)岸上的红色的土,像墙壁一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 是这个。 二、课外探究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白 洲五亭记 [唐]白居易 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 。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 白 ”,因以为名也。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①为荒泽。至大历十一年, 颜鲁公真卿为刺史,始剪榛导流,作八角亭以游息焉。旋属灾潦荐②至,沼堙台圮。后又数十 载,委无隙地。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木 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观其架大溪,跨长汀者,谓之白 亭。介二园、 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狎清涟 者,谓之碧波亭。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 之旦莲开水香之タ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 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时予守宫在洛,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予按图握 笔,心存目想, 缕③梗概,十不得其二三。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 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盖是境也,实柳守滥觞之,颜公椎轮之,杨君绘素之:三贤始 终,能事毕矣。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康之由,革兴利,若改茶法、变税 书之类是也。利兴,故府有羡财;政弊,故居多暇日。是以余力济高情,成胜概,三者旋相 为用,岂偶然哉?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 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君名汉公,字用乂。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 名而字之。时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 (选自《白居易集》) 注:①鞠:皆,尽。 ②荐:连续。 ③ 缕:逐条陈述。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 分)( ) A.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 酣/飘然恍然 B.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 酣/飘然恍然 C.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 酣/飘然恍然 D.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 酣/飘然恍然 解析:“汀风春”对“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对“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 - 16 - 宾客朋友聚集,“舟棹徐动”小船儿船桨划动,两个小句子之间断开。“觞咏半酣”对“飘 然恍然”。故选 A 项。 答案:A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记”的种类 很多,本文是一篇游记。 B.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再跨一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单位。 C.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 史臣荣举臣秀才”。 D.蓬瀛,指蓬莱和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为仙人所居之处,后常指仙境。 解析:“本文是一篇游记”说法错误。本文是一篇杂记,原文说“时予守宫在洛,杨君 缄书赍图,请予为记”。故选 A 项。 答案:A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记叙白 洲等的由来,描写白 洲胜景,赞美杨汉公“乐山水”“有善政”,叙 议结合,言简意赅。 B.文章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了白 洲五亭的优美风光,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江南山水 的热爱。 C.作者将谢、柳、龚、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 意。 D.文章对杨汉公大加褒美,这从侧面体现了白居易“革弊兴利”、关心民生的政治情怀。 解析:“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于文无据,作者是借四人突出杨汉公。 故选 C 项。 答案:C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 译文: (2)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 译文: 解析:得分点:(1)“面”,面对;“目”,名词作动词,看到;“列”,排列,“岫”, 峰峦;“谓”,称。(2)“前”,先前,名词作状语;“牧”,治理;“治”,太平;“康”, 安康。 答案:(1)面对宽广的池水、看到排列的峰峦的,称它为山光亭。 (2)杨君先前治理舒地(或“在舒地做官”),舒地百姓太平;现今治理湖地,湖地百姓安 - 17 - 康。 【参考译文】 从湖州城往东南走二百步,到达霅溪,霅溪与汀洲相连,汀洲又名白 洲,梁朝吴兴太守 柳恽在这里写诗说“汀洲采白 ”,于是人们就以白 作为汀洲的名字,往前不知道几十万年, 往后又几百年,此处有白 洲之名,但没有亭子,全是荒泽,到了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做 刺史,才剪除丛生的树木,疏导河流,建造八角亭来游玩歇息。不久水灾连续不断地来到, 池塘淤塞,亭台倾塌。后又几十年,荒败不堪,没有落脚的地方。到了开成三年,弘农人杨 君为刺史,于是疏通四条水渠,深挖两个池子,建造三个园子,构筑五个亭子,花木荷竹, 船桥廊室,以及游览集宴歇息住宿的设施,没有不齐备的了。看到的那个架于大溪之上,横 跨长汀的,称它为白 亭。位于两个园子中间、可以观看花草的,称它为集芳亭。面对宽广的 池水、看到排列的峰峦的,称它为山光亭。可以观赏晨曦的,称它为朝霞亭。可以亲近清水 的,称它为碧波亭。五亭错落而立,各种景象交替进入,无论向前向后向上向下看,美景都 尽收眼底。每到汀洲微风轻吹的春天,溪月皎洁的秋天,花繁鸟鸣的早晨,莲开水香的傍晚, 族友汇集于此,歌声音乐响起来,船只缓缓行驶,人们喝酒咏诗意兴盎然,飘飘然恍恍然。 游览的人相互对视,都说:不知这里是世外,还是人间?又不知道蓬莱瀛洲昆仑阆苑,还能 够怎样? 当时我在洛阳做官,杨君寄来信送来图,请我写一篇记文。我看着图握着笔,凝神注视, 用心思索,逐条陈述大概的情景,十分之美写不出二三分。大凡某地有风景优美之处,遇到 合适的人才被发现;人有独特的构思,遇到合适的事物才可以发挥:境与心的相遇,本来就 是有时机的吧?这白 洲,实在是柳恽太守发现它,颜鲁公草创它,杨君描绘它。三位贤人连 续努力,极尽所能。杨君先前治理舒地(或“在舒地做官”),舒地百姓太平;现今治理湖地, 湖地百姓安康。百姓安康的原因,是杨君能革除弊端,兴办有利之事,像改革茶法、变更税 书一类的就是。兴办了有利之事,所以官府就有了余财;成就了政绩,所以闲暇时光就多了。 因此有余力成就高尚的情致,建成美丽的景象,三者互相为用,哪里是偶然呢?早先谢、柳 治郡,喜爱山水,颇多高尚的情致,但没有听说有好的政绩;龚、黄治郡,心忧百姓,有好 的政绩,但没有听说有美景。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杨君名叫汉公, 字用乂。恐怕年代久远,后来人不知道,所以写上他的名字。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 备考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7 题。(19 分) 邵捷春,字肇复,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崇祯二年,出为四川右参政,分守川南,抚定高、 杨二氏。迁浙江按察使。大计..,坐贬。久之,起四川副使,以十年秋抵成都。时秦贼已入蜀, 巡抚王维章、总兵侯良柱悉众北拒,城中惟屯田..军及蜀府护卫军,人情惬惧,捷春启门纳乡 - 18 - 民避贼者。中尉奉 勾贼抵城下,捷春与御史陈廷谟擒击奉 ,而募市人、起废将固守。贼去 蜀王疏其功会维章罢傅宗龙代命捷春监军偕总兵罗尚文击贼明年捷春进右参政仍监军十二年 五月,宗龙入掌中枢,即擢.捷春右佥都御史代之。时张献忠、罗汝才已叛,捷春遣副将王之 纶、方国安分道扼之。国安连破贼,贼遂还入秦、楚。十月朔,杨嗣昌誓师襄阳,檄蜀军受 节度。嗣昌以楚地广衍,贼难制,驱使入蜀,蜀险阻,贼不得逞,蹙之可全胜,又虑蜀重兵 扼险,贼将还毒楚,调蜀精锐万余为己用,蜀中卒自是益疲弱不足支矣。捷春愤曰:“令甲 失一城,巡抚坐。今以蜀委贼,是督师杀我也。”争之,不能得。嗣昌以八月终率师入蜀, 于是群贼尽萃蜀中。当是时,捷春提弱卒二万守重庆,所倚惟秦良玉、张令军。于是捷春乃 扼水寨观音岩为第一隘,以部将邵仲光守之。九月,献忠突败仲光军,破上马渡。十月,献 忠突净壁,遂陷大昌。良玉、令两军皆覆。关隘侦候不明,防军或远离戍所,贼乘隙而过无 人之境。嗣昌遂收斩仲光,上疏劾捷春失事。十一月,逮捷春使者至。捷春为人清谨,治蜀 有惠政。士民哭送者载道,舟不得行。蜀王为疏救,不听。敕巡按御史遣官送京师,下狱论 死。捷春知不可脱,明年八月仰药死狱中。福王时,复官,赠.兵部右侍郎。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八》)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贼去蜀王/疏其功/会维章罢/傅宗龙代/命捷春监军/偕总兵罗尚文击贼/明年/捷春进 右参政/仍监军/ B.贼去/蜀王疏其功/会维章罢/傅宗龙代/命捷春监军偕/总兵罗尚文击贼/明年/捷春进/ 右参政仍监军/ C.贼去/蜀王疏其功/会维章罢/傅宗龙代/命捷春监军/偕总兵罗尚文击贼/明年/捷春进 右参政/仍监军/ D.贼去蜀王/疏其功/会维章罢/傅宗龙代/命捷春监军偕/总兵罗尚文击贼/明年/捷春进/ 右参政仍监军/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蜀王”是“疏其功”的主语,应在“蜀王”前断开, 排除 A、D 两项;“偕”是“偕同”的意思,命令捷春监军,偕同总兵击贼是两个完整行为, 应在“偕”字前断开,排除 B 项。故选 C 项。 答案:C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大计,明清考核外官的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经考核被贬黜者一律不复任用。 B.屯田,汉朝以后历代政府为获取军饷和税粮利用戍卒、农民垦殖荒地的制度。 C.擢,提拔之意。类似表示官职提升的词语还有很多,如升、拔、陟、迁、进、晋等。 D.赠,又称“追赠”,指朝廷为表彰已死官员的功绩而赏赐死者官爵或荣誉称号。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 项,“经考核被贬黜者一律不 复任用”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久之,起四川副使”可知,邵捷春后来又被起用为四川副使。 - 19 - 故选 A 项。 答案:A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邵捷春任职四川,屡次建立功勋。他任四川右参政,平定安抚高、杨二氏;任四川副 使,保卫成都,再立大功;后所部又连破贼寇。 B.邵捷春临危不乱,行事冷静沉稳。在大敌当前、军力薄弱、内有叛徒的情况下,他铲 除叛徒,招募百姓,起用废将,调度有方。 C.邵捷春清廉谨慎,治政深得民心。他治理蜀地时,采取有利于百姓的政治措施,深受 百姓爱戴,他被逮捕时众多士民悲伤痛哭。 D.邵捷春兵弱难支,下狱含恨而死。在守卫重庆的战役中,他因兵力薄弱,连续失利, 最终全军覆没,因此被弹劾入狱,服药而亡。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 项,“最终全军覆没”说法错误。结合原 文“献忠突净壁,遂陷大昌。良玉、令两军皆覆”可知,是秦良玉、张令的两支部队覆没了。 故选 D 项。 答案:D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十月朔,杨嗣昌誓师襄阳,檄蜀军受节度。 译文: (2)士民哭送者载道,舟不得行。蜀王为疏救,不听。 译文: 解析:得分点:(1)“朔”,阴历的每月初一;“杨嗣昌誓师襄阳”,杨嗣昌誓师(于)襄 阳(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檄”,用檄文晓谕,发布公文;“节度”,节制调度,部署, 在前面需要加上代词“他”。(2)“士民哭送者”(定语后置句);“载”,满、充满;“得”, 能够;“为”,介词,替,后面补充代词“他”;“疏”,上奏疏。 答案:(1)十月初一,杨嗣昌在襄阳誓师,发公文命令四川大军接受他节制调度。 (2)哭着送行的士人百姓堵满道路,船只无法开动。蜀王替(他)上书求救,(朝廷)没有听 取。 【参考译文】 邵捷春,字肇复,万历四十七年考中进士。崇祯二年,邵捷春出任四川右参政,负责把 守川南,期间他招安、平定了高、杨二氏的叛乱。后来升任浙江按察使。在考核官员时,因 故被贬官。过了很久,他被起用担任四川副使,在崇祯十年秋天抵达成都。当时陕西的贼寇 已经攻入四川,巡抚王维章、总兵侯良柱率领全部川兵在北面抵抗贼兵,成都城中只有屯田 的士兵和蜀王府的护卫军,人心惶惶,邵捷春打开城门接纳躲避贼兵的乡民。中尉奉 勾结贼 兵抵达城下,邵捷春与御史陈廷谟捉拿了奉 ,并且招募市民,起用被免职的旧将领固守成都。 - 20 - 贼兵离去后,蜀王上书奏报他的功劳。正好这时王维章被罢官,傅宗龙接任其职位,朝廷命 令邵捷春担任监军,偕同总兵罗尚文一起攻打贼兵。第二年,邵捷春被提升为右参政,仍然 负责监军。十二年五月,傅宗龙入朝掌管中枢,就提拔邵捷春担任右 都御史接替他。此时张 献忠、罗汝才已经反叛,邵捷春派遣副将王之纶、方国安分路扼制。方国安连续打败贼兵, 贼兵于是回到陕西、湖北。十月初一,杨嗣昌在襄阳誓师,发布敬文命令四川大军接受他的 节制调度。杨嗣昌认为湖北土地广阔,贼兵难以制服,(如果)驱使他们进入四川,四川地势 险要,贼兵无法施展,大军追逼就能大获全胜,又考虑四川有重兵把守险要之处,贼兵将返 回荼毒湖北,就调出四川的精锐兵力一万多人由自己使用,四川的军队从此更加疲弱无力不 足以支撑。邵捷春愤怒地说:“依照法令丢失一座城,巡抚就获罪。现在要把四川让给贼兵, 这是督师要杀我啊。”跟杨嗣昌争辩,不被听取。杨嗣昌在八月底率军进入四川,这时各路 贼兵全都集中在四川境内了。正当这个时候,邵捷春率领两万疲弱士卒防守重庆,能依靠的 只有秦良玉、张令的部队。于是邵捷春就扼守水寨观音岩作为第一道关口,让部将邵仲光驻 防。九月,张献忠突袭打败了邵仲光的部队,占领了上马渡。十月,张献忠突袭净壁,占领 了大昌。秦良玉、张令的两支部队都覆没了。关隘驻军对贼兵的动向侦探不清楚,防军有时 又远离防地,贼兵就钻空子通过了没人防守的地方。杨嗣昌于是收斩邵仲光,又上奏疏弹劾 邵捷春作战失败。十一月,逮捕邵捷春的使者到来了。邵捷春为人清廉谨慎,治理四川实施 惠民政策。(他被逮捕时)哭着送行的士人百姓堵满道路,船无法开动。蜀王替(他)上书求救, (朝廷)没有听取。皇帝命令巡按御史派官员把邵捷春押送到京师,打入监牢判处死刑。邵捷 春自知难免一死,第二年八月就喝下毒药死在狱中。福王在位时,朝廷给邵捷春恢复了官职, 追赠他为兵部右侍郎。 写作训练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在中外历史上或经典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对时代影响深远的人物或角色,这些人物或角 色以精神气质感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滋养人们心灵世界的精神之源。 请选择其中的一位,以“像 一样活着”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审题立意:这是一道半命题材料作文,从所给的材料看,选择的范围是“中外历史上或 经典文学作品中”,对所选的人物要求是“有很多对时代影响深远的人物或角色”,影响的 表现是“以精神气质感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滋养人们心灵世界的精神之源”, 由此重点在选取人物,然后写人物对自己精神的影响,行文时注意要挖掘人物的精神品质, 写清楚为什么要“像此人一样活着”,再结合现实生活写如何像他一样活着,最好采用叙议 结合的方式。 - 2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