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考点08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备战2020年浙江新高考地理考点一遍过学案
考点08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知识点 考试内容及要求 能力要求 加试要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及环境变迁 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①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 ②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和环境变迁对地球生物的影响 a b —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c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②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b c 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①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②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 a b 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自然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b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现象 b 概述陆地自然带的分布特征 2.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①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四种基本规律 ②产生地表不同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 a b 3.主要陆地自然带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其特征 b 4.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 b 知识点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必考) 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1)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a) (2)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b) ①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在生命出现以后,有机进化即生物演化,则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②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③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因为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④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 (3)环境变迁对地球生物的影响 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衰退和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如三叶虫等)灭绝了,脊椎动物中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则全部灭绝,蕨类植物(陆上孢子植物)明显衰退。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外,海洋中有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c) (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愈来愈大。 (2)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 (3)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活动已经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2017年6月12日,吉林延吉龙山白圣纪地层发掘出6种恐龙骨骼和一具完整的鳄类骨骼古生物化石。据此完成1—2题。 1.白奎纪属于 A.古生代早期 B.古生代晚期 C.中生代早期 D.中生代晚期 2.恐龙灭绝的地质年代,繁盛的植物是 A.饱子植物 B.被子植物 C.裸子植物 D.藻类植物 【答案】1.D 2.B 【解析】1.中生代主要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自奎纪,自奎纪属于中生代晚期,故选D。 2.恐龙灭绝的地质年代在中生代晚期,此时正是被子植物繁盛的时期,故选B。 知识点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必考+加试)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b+加试)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 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含义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2)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c+加试) 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不断地进行着能量交换与物质迁移,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其内在联系如图所示: 2.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 (1)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a+加试) 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等,其中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2)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b+加试) 自然要素 对土壤的作用 成土母质 ①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②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 气候 ①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②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生物 ①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②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关联 地形 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3.自然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b+加试)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人类在某一地区的资源开发行为,也有可能造成其他相关地区环境要素的变化。 (3)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突破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分析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2.举例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气候与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生 物 气候→植物 →动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植物→气候 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 气候与土 壤 气候→土壤 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 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地貌与水 文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是冰川地貌积水而成的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貌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是河流堆积作用而成 地貌与生 物 地貌→生物 阴坡、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在阳坡,冷杉在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了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在微生物分解作用下可形成无机质。读“我国某地土壤腐殖质层及土壤剖面图(局部)”,完成1—2题。 1.该地区土壤表层黑色腐殖质层厚度小,最主要的原因是 A.植被稀疏 B.气温较高 C.降水量大 D.地下水丰富 2.该图体现的物质循环有 ①水循环 ②生物循环 ③地质循环 ④大气三圈环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1.B 2.A 【解析】1.在适当的高温环境下,微生物分解作用强大,腐殖质层就薄。 2.雨水和地下水构成水循环;腐殖质的形成需生物循环参与。 知识点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必考+加试) 一、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1.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现象(b+加试)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如海洋与陆地的差异,自然带内部土壤和生物差异等。 2.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四种基本规律(a+加试) 地域分异规律 分布规律 典型分布地区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沿纬线(东西)延伸,随纬度(南北 低纬度和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变化更替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沿经线(南北)延伸,随经度(东西)变化更替 中纬度地区 垂直分异规律 沿等高线延伸,从山麓向山顶更替 纬度较低、海拔较高的山地 地方性分异规律 沿一定地势剖面变化,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 较小尺度的地域 3.产生地表不同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b+加试) 地域分异规律 主导因素 原因分析 纬度地带 分异规律 热量 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 干湿度地带 分异规律 水分 在同一纬度带内,降水量往往从沿海向内陆逐步降低 垂直分异规律 海拔(水热) 随着高度上升,温度逐渐下降,降水也发生变化 地方性分 异规律 地方地形、地方气候等 不同地形、气候条件下地表组成物质、水系、土壤、植被、土地利用等有明显差异 二、主要陆地自然带 1.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其特征(b+加试) 基本类型 分布 植被 森林自然带 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冻原带 湿润、半湿润地区 森林 草原自然带 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 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以草本植物为主 荒漠自然带 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 干旱地区 旱生植物 2.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b+加试) 突破01 地域分异规律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基 本规律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分 异规律 垂直分异规律 典型景观 变化例证 3.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的判读 (1)常见的图型 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反映了该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它多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1、图2)呈现,也以某自然带分布高度等值线图(图3)呈现,它们都反映了随着高度不同、水热状况不同,从而导致自然景观的差异。 ①图1中珠穆朗玛峰的南坡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则珠穆朗玛峰位于亚热带。 ②珠穆朗玛峰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过渡到山地冰雪带,与纬度地带分异相似。 ③图2—A中同一自然带分布北坡高于南坡,说明同等海拔情况下的水热状况北坡优于南坡,因此北坡靠近低纬,则此山位于南半球,图2—B则位于北半球。 ④图2—C中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二者相比,降水对雪线的影响更为突出,如图1珠穆朗玛峰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其雪线南坡低于北坡。 ⑤图3中我国雪线的分布高度大致从南向北降低,这是由纬度高低决定的。同纬度东部地区的雪线低于西部地区,这是由降水多少决定的。 (2)判读方法 ①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②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因此,纬度低的高大山岭,自然带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岭。若是赤道地区的高大山岭,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纬度地带分异的变化规律。 ③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中纬度)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 ④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⑤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a.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阳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 b.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下图所示。 4.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名称对应关系 在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对应关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名称基本一致的是热带雨林带与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带与热带草原气候。 ②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荒漠带的对应中,气候使用的是“沙漠”,自然带使用的是“荒漠”。 ③地中海气候对应的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④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⑤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在各地的降水特征不同,对应的植被可能是森林、草原和荒漠三种类型(一般来说年降水量在400 mm以上为森林,200~400 mm为草原,在200 mm以下为荒漠)。 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在某一地质时期与近现代的植被分布情况。完成1—2题。 1.P表示的典型植被是 A.常绿硬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亚热带草原 D.热带季雨林 2.图中地质时期植被的变化体现了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1.A 2.A 【解析】1.此区域位于北半球,由赤道往北逐步形成雨林、草原、荒漠带, P处位于地中海气候,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地质时期植被的变化是热量递变导致的,属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根据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判断,该山地所处的温度带可能是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亚寒带 4.导致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异景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水热差异 B.水分状况 C.热量条件 D.土壤差异 【答案】3.C 4.A 【解析】3.该山地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应位于温带。 4.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异是水热组合的差异形成的。 突破02 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典例 由于受地形、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陆地自然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为了更好地分析该问题,可以以世界陆地主要的地方性分异现象及其成因为例分析,如表所示: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地方性分布(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 纬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北极地区 冰原带 无 北极地区以北冰洋洋面为主 地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高山植物区 地势高,水热条件差 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针阔混交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别广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水分 昆仑山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岛屿两侧①②两种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 A.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①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是 A.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 B.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 C.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D.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答案】1.D 2.C 【解析】1.从图中可知,该岛为马达加斯加岛,①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加上沿岸有暖流经过,降水多,为热带雨林带,②地位于背风坡,为热带草原带,两者体现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四个选项都属于非地带性现象,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主要是受寒流的影响;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带;南半球南纬50°—60°附近为海洋,不具备发育亚寒带针叶林的陆地环境。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和巴西高原东南部虽距赤道较远,但都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沿岸有暖流经过,都形成热带雨林带。 (2019年4月选考)“理想大陆”是不考虑山地、高原等地形要素干扰的假想大陆。图1为“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2为非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北回归线沿线自然带的分布,图2与图1明显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距海远近 B.沿岸洋流 C.海陆分布 D.海拔高度 2.图2中甲自然带为图1中 A.① B.② C.③ D.④ (2018年11月选考)下图为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坡自然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3.山麓自然植被沿图中M方向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4.垂直带上甲地植被为森林,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热量 B.光照 C.降水 D.土壤 (2018年4月选考)土壤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征。完成5—6题。 5.下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 A.山东半岛温带森林 B.大兴安岭西侧草原 C.西双版纳热带森林 D.内蒙古高原西部荒漠 6.从我国内蒙古东部到西部的天然植被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017年11月选考)2017年9月29日兰渝铁路全线通车。乘车从兰州到重庆,可看到沿途植被景观变化明显。下图为“兰渝铁路示意图”。完成第7题。 7.从兰州到重庆,途中看到秦岭南北自然植被类型差异明显,造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土壤 C.水分 D.热量 (2017年4月选考)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8—9题。 8.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9.图示区域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2017年4月选考)多年冻土是长期在0℃或0℃以下冻结并含有冰的土石层。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题。 10.多年冻土南界变化后,甲地土壤 A.养分循环加快 B.污染程度减轻 C.水热条件变差 D.生产潜力下降 (2016年10月选考)下图为“我国西北干旱区某地河谷剖面图”。该河谷两侧山坡植被景观截然不同,一侧植被茂盛,另一侧植被稀疏。完成下题。 11.该地河谷植被茂盛的一侧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①侧,光照较强 B.②侧,热量较多 C.①侧,蒸发较弱 D.②侧,降水较多 (2016年10月选考)下图中甲地森林茂密,有“林海雪原”之称,乙地草原丰美,可见“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景观。完成12—13题。 12.甲地所属的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13.形成甲、乙两地自然景观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A.海拔 B.热量 C.土壤 D.水分 14.(2016年4月选考)华北某一山区,在石灰岩山坡,土壤呈碱性,多生长柏树;在花岗岩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长油松。这反映的是 A.垂直分异规律 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15.(2016年4月选考)下列自然带中,成土过程微弱的是 A.热带雨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16.(2019年4月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略图。 (2)长江中游河湖密布,湖泊水体更新速度比河流 (填“快”或“慢”);离湖远近不同,自然要素存在明显差异,它体现了地域分异的 分异规律。 17.(2018年4月选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略图。 材料二 某家具企业在甲地生产家具组件,在沿海大城市设立研发中心,在消费地组装销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与图中同纬度地区相比,说明丁地生物种类丰富的原因。 18.(2017年4月选考)图1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2为图1中①②③地的气候统计资料。回答下题。 说出影响①②③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从气候特征的角度,分析②地自然带的成因。 19.(2016年10月选考)阅读材料,回答下题。 下图为欧洲西部局部略图。图中甲区域为欧洲西部著名的小麦产区。其典型土壤是棕色森林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 从成土母质、气候和生物三个方面,分析甲区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原因。 1.下图中①②③④⑤依次代表地球演变发展史的五个地质年代。关于这五个地质年代的叙述正确的是(图中数字代表距今年代。单位:亿年) A.从①到⑤的名称依次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B.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的是②代 C.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的是③代 D.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发生在④代 2.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寒冷的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风化壳(风化产物残留原地)逐渐加厚的原因是 A.流水与风力侵蚀逐渐增强 B.流水与风力沉积逐渐增强 C.物理与化学风化逐渐增强 D.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 下面为“安第斯山东坡不同纬度垂直自然带示意略图”。完成3—4题。 3.不同纬度甲自然带分布的海拔有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 B.水分 C.热量 D.土壤 4.乙自然带典型植被为 A.常绿硬叶林 B.热带草原 C.针阔混交林 D.荒漠半荒漠 第37届达喀尔汽车拉力赛于2015年1月5日从阿根廷的罗萨里奥发车,1月18日在智利第二大城市瓦尔帕莱索收车,途经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三国。读2015年达喀尔拉力赛线路图,回答5—6题。 5.有关赛程从玻利维亚进入智利时看到的沙丘景观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A.水热因素引起的山地垂直地带性规律所致 B.热量因素引起的纬度地带性规律所致 C.水分因素引起的经度地带性规律所致 D.洋流和地形因素引起的非地带性现象 6.此次比赛途经三国,整个赛程中参赛选手先后可能看到的景观是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山地冰川、温带落叶阔叶林、热带荒漠 B.亚热带草原和沼泽、山地冰川、热带荒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山地冰川、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 D.温带落叶阔叶林、山地冰川、热带荒漠、热带雨林 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下图是根据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模拟的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 A.从南向北逐渐升高 B.从西向东逐渐升高 C.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 D.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 8.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雪线高度4 000米左右。该山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B.纬度低,气温比较高 C.距海远,降水比较少 D.山坡陡,冰雪下移快 下图为某山地等高线、等温线、雪线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该山地北坡属于 A.阳坡和背风坡 B.阴坡和背风坡 C.阳坡和迎风坡 D.阴坡和迎风坡 10.图中①②间分布最广的植被可能为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高山针叶林 D.高寒荒漠 下图为一地理科考小组在某山地不同海拔收集到的主要植被叶片。完成11—12题。 11.该山地四类植被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④②①③ 12.该山地可能位于 A.天山山脉 B.祁连山脉 C.长白山脉 D.台湾山脉 调查发现,长白山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完成13—14题。 13.长白山山麓地带的主要植被类型为 A.针阔混交林 B.针叶林 C.硬叶林 D.常绿林 14.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主要是因为该坡 A.冬季气温最低 B.年降水最少 C.年光照最弱 D.冬季风力最大 直通高考 【答案】1.C 2.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分布的影响因素,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总体难度一般。 1.北回归线上,按照理想大陆自然带(图1)分布来看,形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应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而非洲(图2)形成热带沙漠,主要是由于非洲东部地区海域面积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明显,故而没有形成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少,主要因素为海陆分布,故选C。 2.读图可知,图2中,甲位于非洲最南端,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对应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对应图1中的②,故选B。 【答案】3.C 4.C 【解析】该组试题以区域自然带分布为背景,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规律,试题难度适中。 3.从图中可以看出,沿M方向纬度出现了变化,随着纬度变化,热量条件发生变化,因此自然带类型发生变化,导致自然带大致沿纬线方向延伸,而不同纬度自然带类型不同,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规律的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即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4.甲地位于南美洲南纬30°—40°之间安第斯山以东,地处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因此地带性植被为荒漠和草原。随着海拔高度上升,降水逐渐增多,水分条件的增加满足了森林生长的条件,因此在甲处形成了森林。故选C。 【点睛】中低纬度内陆或山地背风坡处,降水相对较少,因此,地带性植被多为草原或荒漠。在这样的地区,对生物影响最大的自然条件是水分条件,在山地地区更易形成降水,因此在山体的某一高度,往往会形成森林植被。 【答案】5.B 6.B 【解析】5.土壤有机质多少与枯枝落叶多少及热量条件有关。温度较低的地方,微生物作用慢。有机质积累多,高温湿润的地区虽然生物的生长量大,但由于微生物活动旺盛,故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少。大兴安岭西侧草原,草类茂盛,而且草类植被的根系主要集中表层,枯枝落叶多,而且该地纬度较高,微生物作用慢,有机质积累多,故答案选B项。 6.从我国内蒙古东部到西部,由于距海远近不同,导致降水多少不同,从导致自然带呈现出由森林—草原—荒漠的递变规律,属于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故答案选B项。 【答案】7.D 【解析】秦岭南北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两地热量不同,导致自然植被差异明显。 【答案】8.C 9.A 【解析】8.地质、地形是土壤形成较稳定的影响因素;大气、生物和水文是土壤形成较为活跃的因素。 9.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故A正确。山坡上因易被侵蚀搬运,土壤厚度较薄。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成土母质,植被是提供有机质的。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林地土壤高。 【答案】10.A 【解析】多年冻土南界北移,说明气候变暖,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作用增强,养分循环加快,故A正确。 【答案】11.C 【解析】河谷在我国境内,河流南岸是阴坡,北岸是阳坡,因坡向不同导致两侧太阳辐射多少不同,进而导致两岸土壤墒情不同,植被的丰富程度也不同。①侧在南岸,阴坡,蒸发弱,土壤湿润,植被丰富。 【答案】12.C 13.D 【解析】12 .读图,根据经纬度位置,甲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侧平原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所属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A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是地中海气候区植被,B错。亚寒带针叶林带是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植被,D错。 13.根据材料,乙地是草原景观,形成甲、乙两地自然景观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水分,图示位置符合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对。海拔是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异的主要因素,A错。热量是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影响因素,B错。土壤是在植被影响下形成的,C错。 【答案】14.C 【解析】华北地区的自然植被类型应该是温带落叶阔叶林,该山因土壤类型不同而生长不同植被,和自然植被不同,这反映了地方性分异轨律。 【答案】15.C 【解析】生物是土壤成土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选项中植被条件最差的为荒漠带,故在成土过程微弱的是荒漠带。 16.【答案】(2)慢 地方性 【解析】(2)湖泊水体更新速度比河流较慢,离湖远近不同,自然条件发生明显差异,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 17.【答案】降水较多,植物种类丰富;相对高度大,山地垂直自然带多;人类活动破坏小 【解析】丁地生物种类丰富的原因主要从气候、地形、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丁地位于长白山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植物种类丰富;海拔高,相对高度大,山地垂直自然带多;人类活动破坏小。 18.【答案】降水。年降水量500—1000mm;降水集中在6~9月(10月~次年4月降水稀少),年内有明显的干湿季;全年高温,气温在24℃以上,形成热带草原带。 【解析】图中的①②③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主要是气候、植被等差异,是由于降水量不同导致的。②地是热带草原带,围绕“热带”“草原(注意草原的茂盛和枯黄的季节变化)”两个关键词进行分析即可。 19.【答案】河流冲积物,土层深厚;温带落叶阔叶林,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物;气候湿润,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 【解析】从成土母质条件看,区域河流冲积物多,土层深厚。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物。气候湿润,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 考点冲关 【答案】1.A 【解析】根据时间可以判断①到⑤ 代表的地质年代分别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含有恐龙化石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发生在新生代。 【答案】2.D 【解析】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随着温度、降水、蒸发以及不同植被生产力的变化,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风化壳(风化产物残留原地)逐渐加厚。故选D。 【答案】3.C 4.D 【解析】3.甲自然带分布的海拔由较低纬度向较高纬度降低,主要是气温差异造成的。 4.由“安第斯山东坡”及纬度“30°S~50°S”的信息,得出该地位于西风的背风坡,故选D。 【答案】5.D 6.B 【解析】5.从图中可读出从玻利维亚进入智利时看到的沙丘位于17°S附近,根据地带性规律应该是热带草原带,但由于受秘鲁寒流和山地的阻挡,该地形成了热带荒漠带,属于非地带性。故选D。 6.根据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知,在出发时可看到亚热带草原景观,翻越安第斯山时可看到沼泽、山地冰川,在智利境内可看到热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景观。故选B。 【答案】7.C 8.A 【解析】7.根据材料,雪线高度与区域的气温相关,区域气温越高,雪线高度越高,区域气温低,雪线高度低。所以图中模拟的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C对。 8.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雪线高度4 000米左右。读图可以看到,梅里雪山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地形抬升,降水丰富,所以该山雪线相对较低,A对、C错;纬度低,气温比较高,雪线应较高,B错;山坡陡,冰雪下移快,雪线高,D错。 【答案】9.B 10.D 【解析】9.由图中山地等高线、等温线、雪线分析,北坡与南坡相比,等温线海拔偏低,热量条件较差,故为阴坡;北坡雪线海拔偏高,同海拔降雪量小于南坡,为背风坡;故B项正确。 10.图中①②间位于雪线以下,气温较低,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临近雪线的自然带为高寒荒漠,故D项正确。 【答案】11.D 12.D 【解析】11.读图,枫叶属于温带落叶林,杉树属于针叶林,樟树属于亚热带常绿林,草位于高山草地,海拔位于森林带之上。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该山地四类植被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④②①③,D对。A、B、C错。 12 .该山地山麓地带植被是亚热带常绿林,树种是樟树,可能位于台湾山脉,D对。天山山脉、祁连山脉、长白山脉的山麓地带植被是温带植被,A、B、C错。 【答案】13.A 14.D 【解析】13.长白山处于温带湿润地带,故其山麓地带是温带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选A。 14.长白山为东北—西南走向,西北坡,不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地区,气温不是最低,但西北坡为冬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年降水量较多,A、B错;西北坡是夏季风的背风坡,晴天多,日照时数不是最少的,C错;西北坡是冬季的迎风坡,风势猛烈,积雪易被风力吹散,不易堆积,植被裸露,导致冻害加剧。据此分析选D。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