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拜年是我国的春节习俗,通常在家族的祠堂进行。拜年时,晚辈要给长辈行跪拜之礼,长辈端坐高堂,接受晚辈的祝福,拜年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项制度,这一制度 A. 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B. 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C.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 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拜年体现的是宗法制。官僚政治形成的重要标志是郡县制,故A项错误;宗法制协调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故B项错误;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故C项错误;宗法制体现了血缘关系和政治的结合,故D项正确。‎ ‎2.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定“皇帝”名号,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这说明嬴政 A 歌颂战争功绩 B. 追求皇权至上 C. 统一国家法度 D. 实行先代礼制 ‎【答案】B ‎【解析】秦始皇把皇帝的名号、印玺、命令神圣化,是为了以其地位的不可僭越来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体现皇权的独尊。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战争功绩,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律,排除C项;这种做法是皇帝制度的组成部分,不是恢复礼制,排除D项。‎ ‎3.章太炎在《秦政记》中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据此,你认为秦始皇能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地位,最主要是因为他 A. 兼并了六国 B. 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答案】D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包括选项A、B、C,选项D是对前三个选项的概括和总结,是最合适的答案,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4.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的趋势是 A. 强化专制皇权 B. 加强中央集权 C. 扩大监察权力 D. 加紧对农民的控制 ‎【答案】A ‎【解析】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的设置,都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选A;材料反映君主专制的加强,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与监察无关,排除C;中央机构改革与维护平民利益无关,排除D。‎ ‎5.秦朝的郡县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都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由于 A. 都是地方行政制度 B. 其最高官员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C. 都有严密的监察体系 D. 都有利于发挥地方自主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地方权力削弱,秦朝的郡县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都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由于其长官都由中央直接任命;A项只是看到表面现象;C项应是指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D项说法刚好相反,中央集权强化不利于发挥地方自主性。故选B项。‎ ‎6.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导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北宋官员人浮于事 B. 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C. 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 D. 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导致各级官员人数比实际需要的多两倍以上,有时候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官僚之间相互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故B项正确;人浮于事是因为官员多导致的后果,故A项错误;科举考试的发展和吸取前代教训不是主要原因,故C、D项错误。‎ ‎7. 《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 体现三省分权制 B. 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 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答案】B ‎【解析】唐朝三省六部制是专制主义加强的表现,三省长官同为宰相,虽有分工,但仅仅是三者的相互制约,为专制主义服务。‎ ‎8.当看到电视剧中出现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的场景时,我们知道这一场景最早出现在 A. 努尔哈赤统治时期 B. 皇太极在位期间 C. 康熙帝亲政时期 D. 雍正帝在位时期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提到,电视剧中出现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的场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帝在位时期设立军机处,故这一场景最早出现在雍正帝在位时期,故D正确。努尔哈赤统治时期,没有军机处,故A错误。皇太极在位期间,也没有军机处,故B错误。康熙帝亲政时期,也没有军机处,故C排除。‎ ‎9. “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为正式的辅政机构。”符合这一情况的实例有 ‎①秦朝御史大夫 ②汉朝尚书令 ③明朝殿阁大学士 ④清朝军机大臣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担当辅政机要的都是一些地位不高、品级不低的官员。而秦朝御史大夫是三公九卿中的一公,地位和权势都是非常高,不属于由低级官员中选拔出来承担政务的人。故排除①,选择B ‎10.‎ ‎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财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氏族制度(世袭特权)遭到新的失败”。这是对雅典哪次改革的评价 A. 梭伦改革 B. 克里斯提尼改革 C. 伯里克利改革 D. 柏拉图改革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根据公民的财产多寡来划分他们的等级,不同的等级享受不同的权利,这是梭伦改革的内容,A项正确。克里斯提尼创立陶片放逐法,确立了雅典民主制,与题意不符,排除B。伯利克里改革引领雅典民主政治走上了黄金时代,与题意不符,排除C。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代表作是《理想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 ‎11.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A. 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B. 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 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D. 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少数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材料“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是对雅典民主实质的描述,C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属于雅典民主的方式,与材料无关,排除;BD选项体现的是雅典民主范围的狭小,与材料无关,排除。‎ ‎12.成文法的意义在于按律判决,任何人不得随意解释法律。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 A. 《王位继承法》 B. 《十二铜表法》 C. 公民法 D. 万民法 ‎【答案】B ‎【解析】《十二铜表法》: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中期,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 ,被称为公民法。万民法:3世纪初,公民法逐渐演变成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王位继承法》在教材关于罗马法的内容中并没有涉及。B符合题意。‎ ‎13.《十二铜表法》的编纂被认为是平民的胜利,主要是因为 A. 体现了法律的公平与公正 B. 给平民带来了好处 C. 按律量刑,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 D. 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答案】C ‎【解析】《十二铜表法》按律量刑,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权利,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故选C;法律的公平与公正无法说明“平民的胜利”,排除A;《十二铜表法》实质上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并且B项表述不能说明具体原因,排除;《十二铜表法》实质上维护奴隶主的利益,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排除D。‎ ‎14.《十二铜表法》规定:“夜间行窃,如当场被杀,应视将其杀死为合法。”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罗马法重视道德修养 B. 罗马法强调“轻罪重罚”‎ C. 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 D. 罗马法蔑视人权 ‎【答案】C ‎【解析】行窃侵犯了私有财产,罗马法认为当场杀死行窃之人为合法,体现出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选项C正确;材料未反映出罗马法对道德的强调,排除A;轻罪重罚是秦律的特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材料中无法看出罗马法对人权的蔑视,排除D。‎ ‎15.光荣革命后,威廉以他自己和妻子的名义宣读了誓词:“我们衷心地接受你们向我们提出的议案,并保证以英国法律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威廉所说的“你们”是指 A. 英国议会 B. 英国贵族 C. 英国民众 D. 英国王室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光荣革命后,威廉和妻子接受议会制定的《权利法案》,国王的权力受到宪法的制约,故选A;英国议会制定的《权利法案》,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6.“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为改变这一状况,英国出现了 A. 1832年议会改革 B. 第二次工业革命 C. 君主立宪制 D. 责任内阁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贵族已经没有经济实力抵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说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这是工业革命引起的结果;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后通过l832年议会改革,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A项正确。材料强调工业革命推动政治制度的完善,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无关,排除B。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保障了英国政治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实现向现代民主国家的转变,并非是解决贵族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矛盾,排除C。责任内阁制的确立标志着国王退出内阁,成为“虚君”,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最终确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 ‎17.美国建立之初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主要来自于 A. 独立战争的不彻底性 B. 英法等国的军事威胁 C. 经济发展的极其缓慢 D. 邦联政治体制的弊端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最初的邦联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美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但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邦联体制没有权利征税,没有实权,这阻碍了美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面的发展,故D选项正确;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取得民族的独立,不存在独立战争不彻底的问题,故A选项不符合史实;美国建立之初没有存在英法等国的军事威胁,英法等国家承认了美国的独立,故B选项错误;美国建立之初经济发展缓慢,但这不是美国在这时期面临严重危机的主要原因,故C选项错误。‎ ‎18. ‎1871年4月17日,当巴黎公社战士还在浴血奋战时,马克思就在写给路库格曼的信中指出,不管这件事情的直接结果如何,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起点毕竟是已经取得了。马克思在信中说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起点”的依据应该是 A. 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B.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C. 成功地动员了广大农民群众参加战斗 D.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答案】B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知,A.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这一说法是错误的,这次起义中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B.建立了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这是符合史实的,成立了公社委员会;C.成功地动员了广大农民群众参加战斗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并未动员农民;D.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这一说法是错误的,没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故此题应选B项。‎ ‎19.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主张:“外国有禁卖子为奴之例。家贫卖子,只顾眼前之便,不思子孙永为人奴,大辱祖考……故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贻笑外邦。”从材料中可知洪仁玕主张 A. 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 B. 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 C. 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D. 发展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答案】D ‎【解析】“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是其主要主张,再结合《资政新篇》是中国提出的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故选D;准许富者雇工就等于肯定社会贫富分化现象的存在,故AC不符合题意,排除AC;B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 ‎20.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强的态度”等。这篇文章集中报道的可能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八国联军侵华 C. 甲午中日战争 D. 辛亥革命 ‎【答案】D ‎【解析】根据“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结合所学可知,1911年武昌起义即辛亥革命爆发,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排除D;太平天国运动于广西桂平爆发,A不符合“点燃革命之火”,排除;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不符合“排满兴汉宣言”,排除BC。‎ ‎21.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里,中国共产党得到的最重要的认识是 A. 尽快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B. 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C. 建立并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D. 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得到的最重要的认识是必须掌握革命的军队,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故选D;AB不是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里得出的认识,排除;大革命失败后,革命统一战线已经破裂,排除C。‎ ‎22.当《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传回时,消息灵通的中国人群情激昂。蒋介石日记载:“排日风潮,皆未稍息。此乃中国国民第一次之示威运动,可谓破天荒之壮举。”此“壮举”是指 A. 五四运动 B. 新文化运动 C. 国民革命运动 D. 国共第一次合作 ‎【答案】A ‎【解析】根据“《凡尔赛和约》”、“中国人群情激昂”、“此乃中国国民第一次之示威运动”等信息可知,因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五四运动爆发,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凡尔赛和约》无关,故排除。‎ ‎23.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开始的标志是 A. 转战陕北 B. 挺进大别山 C. 发动三大运动 D. 渡江战役 ‎【答案】B ‎【解析】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故选B;A是战略防御阶段,C是战略决战,排除AC;渡江战役解放南京,解放战争基本结束,排除D。‎ ‎2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体现的两大原则是 ‎①人民民主 ②民主集中 ③社会主义 ④民主协商 A. ②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体现的两大原则是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故①③正确。②④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体现的原则,应排除,故B项正确。‎ ‎25.最早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文献是 A. 《论联合政府》 B. 《共同纲领》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中共“八大”决议 ‎【答案】C ‎【解析】1954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故选C;抗战期间毛泽东发表《论联合政府》,1949年我国通过《共同纲领》,二者都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无关,排除AB;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我国已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D。‎ ‎26. 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新中国成立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民主集中制度 ‎【答案】B ‎【解析】根据“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可知一党专政是治理不好国家的,必须实行多党合作,因此新中国成立后能够体现该思想的制度为政治协商制度,故选B项;ACD项与该思想不符,排除。‎ ‎27.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 A. 民族平等 B. 民族团结 C. 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我国现行的民主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中处理民主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D项正确。‎ ‎28. “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得到成功运用是在 A. 台湾问题上 B. 香港问题上 C. 澳门问题上 D. 特区问题上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得到成功运用。故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香港回归 ‎29.1953年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处理 A. 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B. 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关系 C. 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 D. 朝鲜战争的遗留问题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故选B;新中国成立之初,正值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峙和激烈斗争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新中国外交政策一开始就倒向社会主义阵营,C项排除;新中国诞生不久(‎1949年10月2日),立即和苏联建交结盟,A项排除;D项有关“朝鲜遗留问题”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讨论的议题,排除。‎ ‎30. 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其关键是 A. 中日关系的改善 B.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C. 中苏关系的改善 D. 中美关系的缓和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1971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此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故选B。‎ 二、非选择题 ‎31.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的延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顾维钧(顾维钧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的滔滔雄辩,在巴黎和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然而,中国的命运又岂是一个外交官的雄辩所能改变得了的?五强控制的和会最终决定由日本获取德国在山东享有的权益……‎ 材料二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 材料三 以“小球转动大球”而作为“破冰之旅”载入新中国外交史册的“乒乓外交”曾经备受瞩目。对此事件周恩来总理引用《论语·学而第一》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中国政府心情,并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了。”‎ ‎——《环球时报》‎ ‎(1)材料一中为什么顾维钧的“滔滔雄辩”依然改变不了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命运”?‎ ‎(2)结合材料二指出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了怎样的外交政策?‎ ‎(3)结合材料二、三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指出“门打开”后“有朋自远方来”的表现。‎ ‎(5)导致不同时期中国外交地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1)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民族不独立,没有外交地位。‎ ‎(2)外交孤立政策 ‎(3)转变:由仇视到友善。原因: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4)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出现与中国的建交热。‎ ‎(5)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实力的变化;国内形势的变化。‎ ‎【解析】(1)根据所学,可从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民族不独立,没有外交地位分析回答。‎ ‎(2)根据“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得出外交孤立政策。‎ ‎(3)转变:“小球转动大球”指中美关系改善,结合材料二、三,得出美国对华态度由仇视到友善。原因:结合所学,可从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等角度分析回答。‎ ‎(4)结合所学可知,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出现与中国的建交热。‎ ‎(5)综合材料和所学,可从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实力的变化,国内形势的变化等角度分析总结。‎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图一反映的是什么事件?事件的结果如何?这是一次什么性质的事件?‎ ‎(2)图二与图三反映的事件有什么联系?‎ ‎(3)图三反映事件的最终结果如何?这次事件的性质是什么?‎ ‎【答案】(1)图一反映的是1917年3月俄国的二月革命;结果是推翻专制的罗曼诺夫王朝,出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图二与图三的联系:列宁发表的“四月提纲”为革命指明了方向,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布尔什维克党以此为指导,在1917年11月发动武装起义,攻占冬宫。‎ ‎(3)结果: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性质: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解析】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反映的“事件”是1917年3月的俄国二月革命。“结果”是推翻专制的罗曼诺夫王朝,出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2)问,图二是列宁发表的“四月提纲”,图三是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二和图三的联系是列宁发表的“四月提纲”为革命指明了方向,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布尔什维克党以此为指导,在1917年11月发动武装起义,攻占冬宫。‎ 第(3)问,图三反映的是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其“结果”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依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