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广东省揭阳华侨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广东省揭阳华侨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揭阳华侨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12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大迁徙。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将有2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占世界人口的1/3。纷飞的大雪遍及大半个中国,但仍挡不住人们回家过年的脚步。这种珍惜亲情、渴望团聚的情形与下列哪一个制度有关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答案】B ‎【解析】宗法制是西周统治者创立的利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护政治关系的上下尊卑贵贱秩序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基础,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力、财产继承与分配秩序的原则。至今还影响着现代中国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层面。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正是家族血缘关系的表现,即受到宗法制的影响,A C D三项都是中央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与亲情无关,故选B项。‎ ‎2.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以下对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地方政治制度 B. 都加强了皇权 C. 都以血缘为纽带 D. 都属于官僚政治 ‎【答案】A ‎【解析】材料“秦以前的封建政治”中的封建政治指的是分封制;材料中的“秦以后的郡县政治”的郡县政治指的是郡县制,二者都是地方的政治制度,A选项符合题意;分封制主要盛行于西周时期,当时尚未出现皇帝制度,B选项排除;郡县制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C选项排除;官僚政治的显著标志是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由一定的任期,郡县制体现的是官僚政治;分封制体现的是贵族政治,D选项排除。‎ ‎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古代官职中,较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 A. 西周卿大夫 B. 秦朝御史大夫 C. 西汉刺史 D. 明朝内阁 ‎【答案】B ‎【解析】在中国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是御史大夫,在秦朝开始设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故选B;西周卿大夫不属于监察官职,排除A;西汉刺史不是最早“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官职,排除C;明朝内阁是皇帝的咨询机构,不具有监察职能,排除D。‎ ‎4.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屮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 A. 社会重学人才辈出 B. 世家大族垄断官位 C. 选官方法公平科学 D. 察举制度盛行不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魏晋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按门第出身,世家大族垄断了官位,因此出现材料中大族子弟刚刚成年,甚至“年未弱冠”就授予官职的现象,B项正确,ACD错误。‎ ‎5.北宋前期,中枢机构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的局面。这说明,当时北宋 A. 加强了君主专制 B. 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 C. 削弱了中央集权 D. 铲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中枢机构分化事权,也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A符合题意。材料“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反映的是中央官制而非地方管理制度,所以不能削弱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故BCD不符题意。‎ ‎6.已故的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A. 君主专制 B. 分封制 C. 中央集权制 D. 郡县制 ‎【答案】C ‎【解析】中国在秦朝时期确立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影响深远,统一成为历史的主流,使得中华文明延续不断,故选C;君主专制主要是指中央政府的决策方式而言,即强化皇权,明清时期君主专制日益走向腐朽,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与题意不符,排除A;分封制实行的后期会出现诸侯割据地方的局面,跟“统一”相违背,排除C;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的部分内容,排除D。‎ ‎7.亚里士多德评价雅典政治时说:“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这才合乎正义。”这表明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是 A. 轮番而治 B. 直接民主 C. 分权制衡 D. 人民主权 ‎【答案】A ‎【解析】根据“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可知,材料体现了雅典民主制度具有轮番而治的特点,故选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直接民主、分权制衡、人民主权,排除BCD。‎ ‎8. 之所以说《十二铜表法》是平民的胜利,其依据是 A. 法典的内容相当广泛 B. 法典的内容主要代表平民的利益 C. 法典规定了债务奴隶制 D. 法典条文明晰,审判、量刑有法可依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十二铜表法》是平民的胜利,因为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量刑,贵族再也不能想过去一样任意解释习惯法。故D正确。‎ ‎9.2016年6月,英国“脱欧”公投结果揭晓后,支持“留欧”的卡梅伦宣布辞去首相职务。依据英国的政治体制,卡梅伦内阁成员 A. 全体辞职 B. 由女王决定去留 C. 继续履职 D. 由议会栽定去留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卡梅伦宣布辞去首相职务,内阁成员也要全体辞职,因为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排除C、A项正确;B项由女王决定去留说法错误,女王无实权,排除;D项说法错误,排除。所以选A 点睛:本题考查英国责任内阁制。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眼“卡梅伦宣布辞去首相职务”“卡梅伦内阁成员怎样做”,运用所学知识即可知道首相与内阁成员在政治上共进退。‎ ‎10.182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三个市(新兴工业城市)的人口总计50万,却从未派出一名议员;而衰败选邑老萨勒姆已成为无人居住的农田,却拥有7张选票。这表明 A. 英国议会改革势在必行 B. 英国政府不重视工业的发展 C. 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D. 新兴工业城市不愿派出议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新兴工业城市人口众多,但没有选派议员的资格,衰败选区已沦为农田,却仍有议员名额。这体现了议会选举制度的不合理,表明议会改革势在必行。故A项正确。BD两项材料并未体现,而且与史实不符。故B、D错误。根据材料,从三个新兴工业城市人口众多,而老选区已经衰败,可以看出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故C项错误。‎ ‎11.1787年宪法是“散乱的美国到真正美国的开始”。以下哪一宪法内容能够体现这一转变 A. 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个部门 B. 确立共和政体,总统和议员通过选举产生 C. 联邦政府拥有政治、军事、外交等大权 D. 人民拥有言论、集会等基本权利 ‎【答案】C ‎【解析】能够体现这一转变的是确立美国的联邦制,根据这部宪法,美国成为一个拥有统一的中央政权的联邦,以代替过去松散的邦联.虽然各州仍保有相当广泛的自主权,但新宪法使联邦政府的权力大为加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有利于巩固北美独立战争的成果,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C。‎ ‎12.有学者说:“这是一部各有打算的共和派、君主派双方为求得一时的安定而制订的临时性宪法。”这部宪法指的是 A. 法国《人权宣言》 B. 《德意志帝国宪法》‎ C. 美国《独立宣言》 D.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依据材料“这是一部各有打算的共和派、君主派双方为求得一时的安定而制订的临时性宪法。”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使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纲领性文件,不是宪法;B选项错误,《德意志帝国宪法》是德意志容克贵族主导制定的宪法,不是共和派、君主派双方为求得一时的安定而制订的临时性宪法;C选项错误,美国《独立宣言》是宣布从英国独立的文件,不是宪法。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当时德国政体的突出特点是 A. 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B. 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 C. 联邦国家共和制度 D. 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答案】D ‎【解析】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德国君主立宪制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体现在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至高权力上,具体表现为德意志皇帝主宰议会,故D正确;ABC不符合德意志帝国,排除。‎ ‎14.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 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 “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 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 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自不得提书‘夷’字”,可知西方列强以条约的形式,否定了清王朝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规制,故选B项。‎ ‎15.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在市场扩张的驱动下发动了侵华战争。下列条款出自《南京条约》且能反映上述动机的是 A. 中英协定关税 B. 赔款2100万银元 C. 允许在通商口岸设厂 D. 派兵保护各国使馆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发动鸦片战争,协定关税更便于市场的开拓,故A项正确;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与题干中市场扩张的驱动不符,故B项错误;允许在通商口岸设厂属于《马关条约》的条款内容,故C项错误;派兵保护各国使馆属于《辛丑条约》的条款内容,故D项错误。‎ ‎16.19世纪末,某日本人想到重庆开办一家纺织厂,他依据的是 A. 《南京条约》 五口通商的规定 B. 《马关条约》 允许外国设厂 C. 《北京条约》 设厂权的规定 D. 关于领事裁判权的规定 ‎【答案】B ‎【解析】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中规定“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该条约规定划分沙市、重庆、苏州和杭州为通商口岸,故B项正确。《南京条约》只是通商,没有开设工厂规定,故A项错误。《北京条约》也没有提出开设工厂规定,故C项错误。领事裁判权属于司法主权问题,不符合材料开设工厂信息,故D项错误。‎ ‎17.晚清某官员在奏折中论及一场战争时指出,“往岁英法犯阕,不过赔千余万两,添设通商口岸二三处而已,未闻割地以求成也,今倭一海岛小国,以中国之全力受困东隅,国将何以为国?”这场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今倭一海岛小国,以中国之全力受困东隅,国将何以为国?”可知输给东洋岛国,赔款,割地,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材料与其他战争无关,故选C。‎ ‎18.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被英国《卫报》评为世界现代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它的修通加强了珠海与香港和澳门三地之间的直接交流。下列不平等条约中和香港有关的是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辛丑条约》 D. 《天津条约》‎ ‎【答案】A ‎【解析】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故选A;1895年的《马关条约》割台湾等地给日本,不包括香港,排除B;《辛丑条约》和《天津条约》均没有割香港给英国的内容,排除CD。‎ ‎19.下列关于太平天国的事件中,能够与当时世界历史潮流同步的是 A.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 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C. 严惩外国侵略者 D. 反对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历史潮流是向西方学习,实现近代化,因此《资政新篇》中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选项B正确;《天朝田亩制度》代表农民阶级利益,具有空想性,不适应历史发展潮流,排除A;选项C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并未出现,排除;反封建不是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选项D排除。‎ ‎20.义和团运动后,有西方外交人员认为:“中国此后仍须以华人治华,凡有意开通中国之人,应须小心谨慎,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鉴。亦不能以待印度者待中国也。”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A. 使列强不得不佩服中国人的智慧 B. 遭受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C. 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D. 使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答案】C ‎【解析】义和团运动使列强认识到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被迫改变把中国为殖民地的野心,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故选C;义和团运动使列强认识到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并非“中国人的智慧”,排除A;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D。‎ ‎21.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法律层面对人民权利和自由实行保护的是 A.《资政新篇》 B. 1954年宪法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共同纲领》‎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人民所享有的权利,并指出国家的权利属于全体国民,第一次从法律层面对人民权利和自由实行保护,故C正确。‎ ‎22. 五四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最广泛的表达民族感情的示威……标志着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迅速生成。”以下各项反映了材料中说法的是:‎ ‎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②运动规模从北京扩展到全国 ‎ ‎③学生、工人、市民广泛参加 ④体现了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影响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1919年的五四运动的特点是①②③,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是在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的,④错误。故C项正确。‎ ‎23.“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20世纪60年代写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的“会”是指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三大 C. 八七会议 D. 遵义会议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中共一大召开于1921年,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而参加一大会议的除了董必武外,山东济南的代表是王尽美、邓恩铭,故A符合题意;中共三大召开于1923年,八七会议召开于1927年,董必武等人没有参加,故BC不符合题意;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时间不符,且董必武等人没有参见,故D不符合题意。‎ ‎24.民国十五年,有一支军队势如破竹,同年席卷湖南,进入湖北,占领武汉,又沿长江东下,攻占江西首府南昌。这正是当年洪秀全的太平军通过的路线,而该军速度是太平军的数倍。材料中涉及的“军队”和事件指的是 A. 湖北新军和武昌起义 B. 国民革命军和北伐 C. 工农红军和土地革命 D. 八路军和抗日战争 ‎【答案】B ‎【解析】民国十五年是1926年,“进入湖北,占领武汉”,结合所学,1926年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势如破竹,1927年1月占领武汉,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故B正确;1911年武昌起义,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1928年创建工农红军,1937年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C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5.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战役。下列哪一战役不属于正面战场组织的 A. 淞沪会战 B. 百团大战 C. 太原会战 D.枣宜会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团大战是1940年中共在华北地区组织的大型抗战,不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的,所以此题答案选B项。A、C、D都是国民党正面抗战的典型,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的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雕塑,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卢沟醒师”和“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答案】(1)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觉醒。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2)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抗战胜利,大大增强了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2)结合所学,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可从增强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收复宝岛台湾等角度总结回答。‎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个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写下了这句名言,并创立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地发展起来。‎ ‎(1)材料中“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指什么?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它吸收了哪些优秀的理论成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在实践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法国、俄国和中国各取得了怎样的成果?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俄国、中国革命分别选择了什么样的革命道路?‎ ‎【答案】(1)理论:马克思主义。标志:《共产党宣言》。优秀成果: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法国:1871年建立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俄国:1917年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1949年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不同的革命道路:俄国走的是由城市到农村的城市中心道路;中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解析】(1)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写下了这句名言,并创立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结合所学可知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优秀成果:结合所学,马克思吸收了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等理论成果。‎ ‎(2)结合所学可知,1871年法国建立巴黎公社,这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1917年俄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49年中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不同的革命道路:结合所学可知,俄国走的是由城市到农村的城市中心道路,中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