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古诗词鉴赏 作业 (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古诗词鉴赏 作业 (3)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古诗词鉴赏 作业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殢人娇①‎ 后庭梅花开有感 李清照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楼楚馆②,云闲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 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③。‎ ‎[注] ①殢(tì)人娇:词牌名。②江楼楚馆:泛指旅舍。③羌管:羌笛,笛曲中有《梅花落》。‎ ‎(1)“江楼楚馆,云闲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在上片中有什么作用?请概括说明。(5分)‎ 答: ‎ ‎  ‎ 解析:作答此题时需要关注题干中的要求,提问该四句在上片中的作用。“江楼楚馆”为婉约词中常见意象,表明词人所在地点;“闲”字则表示词人此时的心境,百无聊赖;“凭栏翠帘低卷”则进一步暗示词人此刻心情低沉、寂寞,有淡淡的哀愁。‎ 参考答案:交代了观后庭梅花的地点和自身处境,以及寂寞无聊的心情。‎ ‎(2)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  ‎ 解析:下片“坐上客来……云断”,写宴席之上,词人和友人欢声笑语共同饮酒,歌声美妙有如行云流水,整体呈现欢乐的氛围;“频剪”梅枝,则暗示大好时光的易逝,心生惆怅之意;最后,“莫直待”含有劝慰之意,不要等到思念之时才想起这般美好,应及时珍惜眼前美景乐事。‎ 参考答案:描绘了与友人品酒、赏梅、高歌的欢娱,表达了对大好时光易逝的惆怅,对美景乐事的珍惜。‎ ‎2.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1)~(2)题。(11分)‎ 破阵子·远眺 徐允贞 万里孤峰匝地,一湾新月如钩。点点寒鸦争晚树,片片轻帆落远洲。黄昏犹倚楼。‎ 暮雨又归南浦,潮声惊满长楸。玉笛只悲征客梦,小艇才闻渔夫讴。风吹无限愁。‎ ‎(1)简要赏析“黄昏犹倚楼”一句中“犹”字的妙处,并分析这句在词中的作用。(5分)‎ 答: ‎ ‎  ‎ ‎  ‎ 解析:此题有两个考查点,需要分别作答。对于炼字,首先就该字进行阐释(“仍然”的意思),接着做具体阐述,结合“倚楼”表明黄昏时倚靠时间之久,也暗示词人内心的愁苦。‎ 关于作用的思考,需要从内容和结构的层面解释,关注诗歌中倚楼远眺之景。‎ 参考答案:“犹”,“仍然”的意思,既表明倚楼时间之久,也暗示词人内心愁苦之深,难于排遣。紧扣题旨,点明新月、孤峰等是倚楼远眺之景。‎ ‎(2)词人所说“无限愁”具体包含了哪些愁绪?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 ‎  ‎ ‎  ‎ 解析:题干中已经明确“愁”为词眼,需要结合全词就该点做仔细分析。上片前两句,描绘离家万里,弯月的意象直接点明思乡之愁;后三句,通过写寒鸦傍晚时分归巢,帆船泊岸,暗含归家之意,而自己依然远眺,形成对照,愁思更浓。下片回到眼前之景,通过“玉笛只悲征客梦”直接抒发漂泊在外的游子之思,同时以渔夫的自由快乐映衬自己在外奔波劳碌的无限愁思。‎ 参考答案:词人身为“征客”,远离家乡,充满了思乡之愁;寒鸦归巢,轻帆泊岸,自己却依旧漂泊在外,倚楼眺望,反衬出词人羁旅之愁;“渔夫讴”的自由快乐,唤起心中奔波在外、劳心于俗事的愁怨。‎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题。(11分)‎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李 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注]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注] “雕胡”,就是“菰”,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结实,叫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作美餐。‎ ‎(1)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3分)‎ 答: ‎ ‎  ‎ ‎  ‎ 解析:答情感题,必须读懂每一联所讲内容以及隐含其中的情感。首联的“寂寥”,颔联的“苦”与“寒”,尾联的“惭”,都已经非常清楚地揭示出了诗人的情感,应该不难概括。‎ 参考答案:夜宿农家的寂寞之情,由农民生活的艰辛困苦而引发的同情之心,对于荀媪的盛情款待受之有愧,心怀愧疚之情。‎ ‎(2)尾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答: ‎ ‎ ‎ ‎ ‎ ‎ ‎ ‎ ‎ 解析:说到“漂母”,应该很自然地联系到《史记·淮阴侯列传》,也就能够明确其手法为用典。“作用”主要是强调典故所寄寓的情感。‎ 参考答案:用典,把荀媪比作对韩信有一饭之恩的漂母,表达作者对她的感激之情。‎ ‎(3)李白的诗以豪迈飘逸著称,这首诗的风格与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是否吻合?请简要说明。(4分)‎ 答: ‎ ‎  ‎ ‎  ‎ ‎  ‎ 解析: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多用想象、夸张的手法,来抒发其豪放之情,但这首诗是李白游五松山时,借宿在一位贫苦妇女荀媪家,受到殷勤款待,目睹了农家的辛劳和贫苦,有感而作的。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应为现实主义作品。‎ 参考答案:这首诗是即事抒情之作,与李白其他作品表现的浪漫主义风格有所不同。这首诗用写实的方法叙述了自己夜宿荀媪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关心百姓疾苦的真情,属于现实主义诗歌。‎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题。(11分)‎ 蝶 恋 花 离 情 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注]斜攲,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注] 山枕: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等制作,中凹,两端突起,其形如山,故名。‎ ‎(1)第一句“暖雨晴风初破冻”有何作用?(3分)‎ 答: ‎ ‎  ‎ ‎  ‎ 解析:回答此类题可从诗(词)句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一般而言诗(词)首句会交代时间地点,营造环境氛围等;另外结构上要考虑它与全诗(词)的关系。‎ 参考答案:交代早春季节,烘托和暖温馨的氛围,反衬下文的“浓愁”。(每点1分)‎ ‎(2)请赏析结句“夜阑犹剪灯花弄”的妙处。(4分)‎ 答: ‎ ‎  ‎ ‎  ‎ 解析:此类题一般要从手法、内容、情感、表达效果等方面逐一分析。此题“夜阑犹剪灯花弄”重点在“剪弄灯花”的细节描写上,作答时要关注“剪”“弄”两个动词,及其表现出的情感。‎ 参考答案:运用细节描写,(1分)通过“剪”“弄”两个动作以及“犹”字,(1分)写出主人公心烦意乱、夜深无眠的复杂情感,(1分)表现了主人公的思之深、愁之浓。(1分)‎ ‎(3)全词以“愁”字贯穿始终,请说说这首词的构思脉络。(4分)‎ 答: ‎ ‎  ‎ ‎  ‎ 解析:回答本题,要概括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本题要关注“愁”字,所概括的内容都应该紧紧扣住情感“愁”,同时要考虑抒发情感的手法。‎ 参考答案:首先由春景落笔,引出愁情;(1分)接着通过几个典型的生活细节,从侧面刻画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愁情;(2分)最后直抒愁情,并在剪弄灯花的动作中结束全词。(1分)‎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南康望湖亭①‎ 苏 轼 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康时②术已虚。‎ 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注] ①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②康时: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 ‎(1)本诗首联有什么作用?(5分)‎ 答: ‎ ‎  ‎ ‎  ‎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我们应从内容、结构、情感等方面入手。在本题中,首先看与题目的关系,交代了什么内容;又因是首联,那么在全诗的情感基调上,必有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照应诗歌题目;②交代渡湖的季节;③奠定全诗凄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2)请赏析颔联的写景艺术。(6分)‎ 答: ‎ ‎  ‎ ‎  ‎ ‎  ‎ 解析:写景是为了传情,此类题目,我们一定要与情感相联系,通过景物的描写,分析情感。另外,从本句写景的角度来看,动静结合是最大特色,答题时也应答出。‎ 参考答案:①动静结合。“片帆”动,“一山”静。②借景抒情。秋风劲吹,片帆急渡,雾霭弥漫,孤山静立,表达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题。(11分)‎ 淇上送赵仙舟 王 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1)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4分)‎ 答: ‎ ‎  ‎ ‎  ‎ ‎  ‎ 参考答案:①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作者的感伤之情;(2分)②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的情感;(1分)③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以伫立河边的细节,表现作者对友人的不舍。(1分)‎ ‎(2)诗中作者感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分)‎ 答: ‎ ‎  ‎ 参考答案:相逢时的欢愉,分别时的愁苦,离别后的惆怅。(3分)‎ ‎(3)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好?为什么?(4分)‎ 答: ‎ ‎  ‎ ‎  ‎ ‎  ‎ 参考答案:“犹”字好。(1分)孤舟远逝,作者仍然伫立原地,目送远去的朋友。“犹”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作者主观上的不愿离去,写出了不舍的深情。(3分)(或:“空”字好。“空”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已经消失,作者空对无际的天水。“空”字侧重表现作者失魂落魄的神情,更强烈传达出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失落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卜 算 子 五月八日夜凤凰亭纳凉 叶梦得 新月挂林梢,暗水鸣枯沼。时见疏星落画檐,几点流萤小。‎ 归意已无多,故①作连环绕。欲寄新声问采菱②,水阔烟波渺。‎ ‎[注] ①故:依旧,仍然。②采菱:采菱女,代指歌女。‎ ‎(1)上阕写出了夏夜的什么特点?简析上阕的写景艺术。(6分)‎ 答: ‎ ‎  ‎ ‎  ‎ 解析:第一问,可抓住“鸣”,明确以声衬静,突出夏夜的寂静。第二问,可从写景的手法入手。上阕将“新月”与“暗水”对比,“疏星”与“流萤”对比,描写了眼前所见所闻的自然现象,构思极为巧妙。这些景物的选择以及视听结合手法的运用,都突出了作者手法之高妙。‎ 参考答案:写出了夏夜的静谧。选取了夏夜有代表性的景物,从视觉、听觉的角度,运用反衬手法,以明衬暗,以声衬静。‎ ‎(2)赏析这首词的结句。(5分)‎ 答: ‎ ‎  ‎ ‎  ‎ 解析:“水阔烟波渺”是写景句,属于以景结情的手法。“水阔”言其距离之远,“烟波渺”言其茫茫之难寻。“赏析”题应先说手法,再说内容、情感。‎ 参考答案:以景语作结,借景抒情。以水阔写出故乡邈远,歌女难觅,归意无从抒发;烟波浩渺又表达了词人迷离怅惘之情。‎ ‎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江 南 曲 于 鹄 偶向江边采白,还随女伴赛江神。‎ 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 采莲子(其二)‎ 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1)比较两首诗主人公的不同形象。(6分)‎ 答: ‎ ‎  ‎ ‎  ‎ 解析:这两首诗选择了比较小众的题材,而且情感比较委婉细腻,难度较大。解读第一首诗,可以以“远人”为突破口,由“远人”可知该诗描写的是思妇,而由“偶向”和“不敢”二词,可以推测出思妇的形象特征。《采莲子》中“莲”谐音“怜”,有表示爱恋之意,“莲子”的意象通常和爱情有关,而颔联中有“贪看年少”,可知这是一位少女。“隔水抛莲子”可见其大胆纯真。‎ 参考答案:《江南曲》中刻画了一位神情恍惚、含蓄深情的思妇;《采莲子》中刻画了一位情窦初开、大胆纯真的采莲少女。‎ ‎(2)前人评价《江南曲》“一片心情只自知,‘偶向’‘还随’‘暗掷’妙极形容”,请简要分析。(5分)‎ 答: ‎ ‎  ‎ ‎  ‎ ‎  ‎ 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题干中的“一片心情只自知”,着重从人物的心理上进行赏析。‎ ‎“偶向”二字说明人物“江边采”的举动是心不在焉。“还随”显然是无可无不可地跟着别人转,全都不是这位少妇此时本意欲行之事。既有风光旖旎的风景,又有欢声笑语的一群女伴,为什么还会心神不宁、心不在焉呢?原来良人在远方。即使面对“闺密”也不好意思与她们明言,所以只能暗掷金钱来占卜吉凶。诗人着力描摹少妇欲言又不敢语,欲卜又不敢掷,欲罢又不甘休,只能“暗掷”的那种神情,既逼真,又细腻,委婉曲折地表现了一位少妇的深情。‎ 参考答案:“偶向”“还随”表现女子在欢快热闹的活动中只是无意识地跟随女伴信手摘花、祭神祈福;“暗掷”描写出女子切盼远人归来而又不欲人知的微妙心理。‎ ‎9.阅读下面的两首边塞诗,完成(1)~(2)题。(11分)‎ 塞下曲四首(其一)‎ ‎[唐]常 建 玉帛①朝回望帝乡,乌孙②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塞 下 曲 ‎[明]苏佑 将军营外月轮高,猎猎西风吹战袍。‎ 觱篥③无声河汉转,露华霜气满弓刀。‎ ‎[注] ①玉帛:指乌孙使者朝觐汉武帝时携带的礼品。②乌孙:汉朝时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③觱篥(bì lì):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形似喇叭。‎ ‎(1)同为边塞诗,这两首诗在内容和感情上有何不同?(5分)‎ 答: ‎ ‎  ‎ ‎  ‎ ‎  ‎ 参考答案:常诗写了边塞无征战(和平、安宁、无战事)的景象,抒发了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或赞美化干戈为玉帛)之情;苏诗写了将士寒夜戍边的场景,表达了对戍边将士不畏艰苦,保家卫国(戍边卫国)的精神的赞扬。‎ ‎(2)第二首诗的前两句写景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说出一种并作简要分析。(6分)‎ ‎ 答: ‎ ‎  ‎ ‎  ‎ 参考答案:(示例一)动静结合。明月高悬,清辉洒边关,此为静。西风劲吹,战袍随风拂起,此为动。二相结合,再现边地旷远,戍边将士风餐露宿的情景。‎ ‎(示例二)融情于景。塞外明月悬,突显塞外风光的壮阔。寒夜西风吹,战袍猎猎作响,则是再现戍边将士的生活艰辛。更传达出诗人对戍边生活的复杂心态。既有钦佩赞叹之情,亦有同情慨叹之感。‎ ‎(示例三)视听结合。月洒清辉遍军营,风吹战袍猎猎声。一视一听,形象再现边关特有的自然风光、军营情境。‎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早秋夜作 韦 庄 翠簟初清暑半销,撇帘松韵送轻飙。‎ 莎庭露永琴书润,山郭月明砧杵遥。‎ 傍砌绿苔鸣蟋蟀,绕檐红树织蟏蛸[注]。‎ 不须更作悲秋赋,王粲辞家鬓已凋。‎ ‎[注] 蟏蛸:蜘蛛的一种,脚很长。通称喜蛛或蟢子。‎ ‎(1)请说说诗歌的前三联是如何扣住“早秋”二字展开描写的。(6分)‎ 答: ‎ ‎  ‎ ‎  ‎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诗歌前三联是如何扣住“早秋”展开描写的,逐联分析可知,作者是通过撷取典型的意象,从人的感官的角度来表现“早秋”的。首联,“翠簟初清”,从触觉的角度,以清凉的竹席暗示暑气消退、天气转凉;“撇帘”“松韵”,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秋风初起。颔联,近取“琴书润”之景,通过触觉描写点出露水之重;远取明月、砧杵声两组意象,从视听结合的角度来描写早秋的清冷氛围。颈联,选取“鸣蟋蟀”和“织蟏蛸”两组早秋景象,从视听结合的角度来描写早秋之景。‎ 参考答案:①首联,通过“翠簟初清”的触觉描写,以及“撇帘”“松韵”的视听描写来表现早秋的“暑半销”。②颔联,“琴书润”从触觉的角度写出早秋露水之重;明月和砧杵声从视听结合的角度来写早秋的清冷氛围。③颈联,选取“鸣蟋蟀”和“织蟏蛸”两组早秋景象,从视听结合的角度来展现早秋之景。(每点2分)‎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技巧。(5分)‎ 答: ‎ 解析:“不须更作悲秋赋,王粲辞家鬓已凋”明显采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王粲为“建安七子”之一,青年时遭逢汉末战乱,曾避难荆州,在客居荆州的十几年间郁郁不得志。而韦庄生活在晚唐,其人生经历与王粲颇为相似,此处韦庄以王粲自比,借王粲这一典故,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以及思乡念亲之情。‎ 参考答案:用典。(1分)作者借“王粲辞家”的典故,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2分)以及思乡念亲之情。(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