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3第6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3第6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案

浙江学考+选考考纲展示 考点 必考内容 考试 要求 加试内容 考试要求 ‎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历程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 ‎⑤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c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 ‎③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 b ‎④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c c ‎2.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①“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 b ‎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c c ‎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d ‎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①“一国两制”的构想 b ‎④“一国两制”理论创新的意义 c ‎②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b ‎③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b ‎4.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c ‎②‎ b 中国代表团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 ‎5.外交关系的突破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 b ‎③中日邦交正常化 b ‎6.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①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b ‎②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b 第6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考点1|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 ‎(2)内容(中心议题是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 ‎①规定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 ‎②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共同纲领》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国家的性质是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③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是毛泽东、政务院总理是周恩来)。‎ ‎(3)意义:为新中国的建立作了重要准备。‎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意义:‎ ‎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③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2)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注意与《共同纲领》表述的差异)。‎ ‎②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③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④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⑤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⑥意义:a.性质:是新中国的根本大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3)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宣告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结束。‎ ‎4.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建立:1954年,一届人大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意义: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民主政治的核心,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①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②继续存在和发展: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召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③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法律保障: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民族平等和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制度。‎ ‎②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 ‎③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西藏自治区1965年。‎ ‎④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三大制度的意义: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实现了广大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5.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加试)‎ ‎(1)时间、地点:1949年3月、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2)内容:党的工作中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确定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政策;确定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3)意义:解决了革命胜利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准备。‎ ‎1.(2015·浙江学考)《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纲领。通过这一纲领的会议是(  )‎ 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故选B项。]‎ ‎2.(2014·浙江学考)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2014年是该宪法颁布(  )‎ A.40周年 B.50周年 C.60周年 D.70周年 C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于1954年,故选C项。]‎ ‎3.(2014·浙江学考)下列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 ②讨论了国名、国旗、国歌等问题 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没有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③错误,选C项。]‎ ‎4.(2015·浙江选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自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确立起来。‎ 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探索,邓小平同志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八十年代初,政治体制改革也本着“发扬民主,加强法制”的精神迈出新的步伐。‎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哪一次会议上通过的?该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列举改革开放后体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两件大事。‎ ‎【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1954年宪法是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的;第二小问,‎ 该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第三小问,列举改革开放后民主政治上的两件大事即可。‎ ‎【答案】 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事件: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1982年颁行经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的比较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协 区别 性质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职能 是国家权力机关,具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人大代表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 政协委员是通过民主协商推荐产生的 联系 ‎(1)二者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2)二者都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提高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 ‎(3)在人民代表大会建立之前,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开展工作,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以下为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相关的三幅图片,如果给这三幅图片确定一个最佳的主题,这个主题应该是(  )‎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 C.民主政治的光辉历程 D.人民代表,百姓的代言人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体现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体现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全面。]‎ ‎1.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拥有立法职能,此后,政协会议便成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这主要是因为(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 B.政协已完成民主监督使命 C.民主集中制原则规定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政协会议便成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故D项正确。]‎ ‎2.(2016·宁波一中期中)“既有利于实现在共同政治基础上的精诚团结、合作共事,又有利于减少因缺乏监督机制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或失误。”材料所体现的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B [抓住关键信息“实现在共同政治基础上的精诚团结”且起到监督作用,据此可确定B项正确。]‎ ‎3.某同学准备写一篇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历史小论文,他查找到以下四本书,其中最有参考价值的应该是(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D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主要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公社和“一国两制”都不属于其范畴,故选②④。]‎ ‎4.【加试题】(2016·绍兴高一期末)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说……周恩来是一定要参加的,其性质是“内阁总理”。随后,被毛泽东亲切地称之为“内阁总理”的周恩来马上开展工作。这一史料说明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共的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  )‎ A.推动解放战争发展 B.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C.恢复和发展生产力 D.筹建新中国的成立 D [材料强调周恩来是“内阁总理”,与解放战争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恢复和发展生产力是建国后的工作,故C项错误;七届二中全会后,被毛泽东亲切地称之为“内阁总理”的周恩来把主要精力放在筹建新中国首届“内阁”——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工作上,故D项正确。]‎ ‎5.(2013·浙江学考)近代以来,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在曲折中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修改后的宪法草案,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0次会议通过,‎ ‎1954年6月14日公布,交全国人民讨论。参加讨论的有1.5亿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再次修改,‎9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4次会议讨论通过,然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9月20日出席会议的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正式诞生。‎ ‎——朱健华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纪事本末》‎ 请写出材料中宪法的性质。这部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指出该宪法颁行的意义。‎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正式诞生”即可判断出该宪法是1954年宪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两大原则。意义应从其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角度回答。‎ ‎【答案】 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考点2|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 ‎(1)原因:“左倾”思想的错误。‎ ‎(2)“文革”对民主政治的破坏 ‎①新的权力机构——革命委员会的建立,这是一个集党、政、军和立法、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的权力机构,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③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 ‎④国家的民主法制被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 ‎(3)“文革”教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民主法治教育。‎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 ‎(2)内容:‎ ‎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④重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3)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它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1)背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提出保障人民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等思想。‎ ‎(2)初步构想: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3)总章程: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4)以法治国方略的确立: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5)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1.(2016·浙江选考)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该讲话的发表(  )‎ A.标志着改革开放事业的起步 B.反映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 C.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D.体现了党对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构想 D ‎ ‎[改革开放事业的起步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都开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故排除A、C两项;B项错在“完善”的表述上;故选D项。]‎ ‎2.(2015·浙江选考)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 A.“以阶级斗争为纲”‎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 [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治路线是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A项不正确,B项正确。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是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故C、D项错误。]‎ ‎3.(2015·浙江学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一部法律,它成为我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这部法律是(  )‎ 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B [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B项正确。A项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是199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D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是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 ‎“比较”是历史学习、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产生的背景 主要内容 宪法或宪法性文件 历史地位或评价 ‎《共同纲领》‎ ‎①‎ 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1954年宪法 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 ‎②‎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82年宪法 改革开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强调了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 ‎③‎ A.①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 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 B.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形成 C.①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②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①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 [本题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共同纲领》是在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背景下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982年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公务员要持宪法宣誓就职,这是中国法治建设历程中的又一举措。下列关于中国法治建设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B.1982年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1995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D.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C [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的是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2.(2016·金华十校调研)各位代表……我向大会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二、关于宪法第五条,增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请审议。”文中的“大会”指的是(  )‎ A.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 C.1997年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D.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D [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这次会议上(  )‎ A.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B.及时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C.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 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发表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故B项正确;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提出来的,故C项错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是邓小平1980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故D项错误。]‎ ‎4.民主法制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 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级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B.1982年宪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C.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D.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确定下来 B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在建国前夕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得以体现,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符合历史事实,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确定下来,符合事实,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5.改革开放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  )‎ A.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三大政治制度建立的标志 C.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C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宪法;三大政治制度在20世纪50年代就建立起来了;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故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C项是1982年宪法颁布的主要意义。]‎ 考点3|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1.“一国两制”的构想 ‎(1)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形成过程 ‎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海峡两岸实行“三通”,即通航、通邮、通商。‎ ‎②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提出祖国统一问题的九条方针政策,提出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④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并获得大会通过。(“一国两制”构想最早针对台湾提出,最早在香港实践)‎ ‎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香港:1982年,中英会谈;1984年,签署联合声明;199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为紫荆花)‎ ‎(2)澳门:1987年,中国政府与葡萄牙政府签署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3)意义 ‎①内部: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②外部: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3.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大、小金门。(《告台湾同胞书》中和平统一的影响)‎ ‎(2)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逐渐被打破。(《告台湾同胞书》中建议三通的影响)‎ ‎(3)1992年10月,“海协会”与“海基会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即“九二共识”。‎ ‎(4)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5)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6)海峡两岸结束了长期隔绝的局面,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体育等各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2008年年,三通终于变成现实。‎ ‎4.“一国两制”理论创新的意义(加试)‎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次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 ‎1.(2016·浙江选考)1990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该法体现的原则不包括(  )‎ A.“一国两制” B.“港人治港”‎ C.高度自治 D.实现“三通”‎ D [“三通”是指大陆与台湾地区的通航、通邮、通商,故选D项。]‎ ‎2.(2015·浙江学考)‎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隆重举行。这一事件表明(  )‎ A.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B.中国统一大业已经完成 C.海峡两岸“三通”变成现实 D.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的占领 A [题干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香港回归,回归的本质是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故A项正确。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因为香港回归时,澳门和台湾问题还未解决。C项是台湾和大陆之间交流的问题,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3.(2014·浙江学考)从《告台湾同胞书》到邓小平的多次谈话,“一国两制”伟大构想逐步形成。其基本内容就是(  )‎ A.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B.大陆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港、澳、台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C.大陆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港、澳、台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D.大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港、澳、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A [“一国两制”的“制”指的是社会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故选A项。]‎ ‎“一国两制”的特点和意义 ‎(1)“一国两制”构想的特点 ‎①“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②实行“两种制度”。大陆地区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 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③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依宪法规定,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④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性。‎ ‎(2)“一国两制”理论创新的意义 ‎①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③香港、澳门的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 ‎④“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解决台湾问题开创了光明的前景。“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加试题】香港回归中国之际,阿根廷总统表示要仿效香港的“一国两制”方式和平解决马岛主权问题。这主要表明“一国两制”的意义在于(  )‎ A.符合中阿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B.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新模式 C.是反对殖民统治的有效方式 D.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B [依据材料“香港回归中国之际”,香港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马岛主权也是历史遗留问题,而“一国两制”不是解决中阿两国问题的,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在香港回归之际,阿根廷想利用中国的“一国两制”的方式来解决马岛主权问题,故B项正确;“一国两制”是解决一个国家内的统一问题,不是反对外来殖民统治的有效方式,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的观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排除。]‎ ‎1.(2014·浙江学考)“我们一贯主张爱国一家。统一祖国,人人有责。希望台湾当局以民族利益为重,对实现祖国统一的事业作出宝贵的贡献。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 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和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上述材料出自(  )‎ A.1979年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 B.1981年发表的《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C.199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D.1995年发表的《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A [停止炮击金门是在1979年元旦,当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故选A项。]‎ ‎2.(2015·浙江湖州期末)“振甫先生致力于两岸关系凡一十四年……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文中两度提及的“九二共识”指的是(  )‎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和平统一祖国 C.“一国两制”原则 D.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A [“九二共识”是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3.(2016·宁波期末考试)“同心同德,制度不同无妨碍;不亢不卑,全民一心争主权。”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副对联主题的是(  )‎ A.开国大典 B.“文革”结束 C.改革开放 D.香港回归 D [“制度不同无妨碍”指的是香港回归,实行“一国两制”。]‎ ‎4.(2014·台州质量评估)1990年,海峡两岸分别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这表明两岸(  )‎ A.达成了“一个中国”的共识 B.政府间形成了直接对话机制 C.直接“三通”的局面终于形成 D.交流取得了重大进展 D [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一个中国”共识的达成是在1992年,A 项排除;“海基会”和“海协会”的成立,能够解决两岸交流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但双方对话是以民间名义进行的,并非政府间的直接对话,B项错误;“三通”局面的最终形成是在2008年底,C项错误。D项为正确答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