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粤湘三省六校2020届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赣粤湘三省六校2020届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20届赣湘粤三省六校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体的,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中医首先反映的是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有人认为,中医的理论是不科学的、模糊的、不可实证的,那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现在的实证观念和思维。实证思维主张分析还原,还原到后来就各个成为一个孤立的个体。整体关联的思维也讲还原,而整体关联所还原的个体是相互关联的个体。从根本上说,中医研究的是人这个有精神的高级生命体。因此,中医才有这样的观念,整体生命的每一个部分都能完整地反映整体的面貌,而不只是反映那个部分。比如,肝脏不只反映肝脏,心不只反映心,而是与其他脏器的生理功能密切关联。‎ 中医诊治要周全地考虑不同性别、体质、地域、时间等因素,对药材的采用也特别强调地域性的差异,这是基于中国哲学中“自然合理”的理念。“自然合理”有尊重自然和注重个性两重内涵。中国哲学里的“自然”是本然的意思,任何违背事物本来面貌的做法都是不合理的,我们应该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因势利导”,要适合、符合这个事物本来发展的途径、趋势。而现代人所尊奉的“科学合理”的理念,是要去掌控自然,去改变事物的本来面貌。其实,很多现代科学家已经开始认识到,科学并不是按照人的意志去改变自然界的本来关系,而是使自然界和人类能够更加和谐地相处。此外,“自然合理”特别强调符合事物的本性,即个性,这就跟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强调普遍化、普适性有很大的差异。‎ 中医还体现了中国哲学所强调的直觉思维。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中,“望”和“闻”是医生的直觉,中医通过“望”观察病者的气色、舌苔和形态,通过“闻”体气、口气、二便之气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的判断。医者“问”,患者通过口述的方式,将自己的直观感受告诉医生。最后是“切”,医生通过脉象来印证医者对患者情况的直觉判断是否准确。许多人认为中医“望闻问切”太主观、不科学,这源于我们的一种观念:理性是清晰的、准确的,也是可靠的;而直觉是模糊的、不准确的,是不可靠的。其实,科学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认识到模糊化更接近事物整体的本来面貌,而有时候越清晰越有可能对事物的认识片面。这也正是现在科学模糊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道理。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医,中医在模糊中间有着极其精确的一面,这也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色。‎ - 30 -‎ 我们要继承中医的传统,坚守中医的传统理念。这不仅仅是中医界的责任,同样也是中国哲学界与文化界的责任。‎ ‎(摘编自褛宇烈《中医的人文内涵及其意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医看来,每一个脏器都能反映整体的面貌,这是整体关联思维的体现。‎ B. 中医重视差异性,强调因人、因地、因时而异,这与“科学合理”的思维大相径庭。‎ C. 中医被误解,与我们未认识到理性思维的局限,未充分理解直觉思维的价值有关。‎ D. 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家逐渐意识到,认识事物时越模糊就会越接近事物的原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三段从尊重自然和注重个性两个方面展开对“自然合理”的论述,论证思路清晰。‎ B. 第四段讲中医的“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是为了论证科学模糊学理论的正确性。‎ C.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体现了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优点,含有为中医正名的动机。‎ D. 文章以中医理论和实践为依据,从三个方面论证了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在中医中的体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对个体事物的分析方面,中国哲学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比实证观念更具优势。‎ B. 中医崇尚“自然合理”,注重个性,与科学合理有本质区别,所以缺乏科学的普适性。‎ C. 如果澄清了人们对理性与直觉的错误认识,中医传统理念就能得到继承与坚守。‎ D. 中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思维方式,它在实践中的运用也促进了中国哲学思维的提升。‎ ‎【答案】1. D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D项,“认识事物时越模糊就会越接近事物的原貌”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其实,科学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认识到模糊化更接近事物整体的本来面貌,而有时候越清晰越有可能对事物的认识片面”,“模糊化”不能等同于“认识事物时越模糊就好”,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D。‎ ‎【2题详解】‎ - 30 -‎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B项,“是为了论证科学模糊学理论的正确性”错误,第四段的观点句是“中医还体现了中国哲学所强调的直觉思维”,,选项应该为“是为了证明中医体现了中国哲学所强调的直觉思维”。‎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对应原文逐项分析。本题 A项,“更具优势”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比较优劣高下。‎ B项,根据文本“许多人认为中医‘望闻问切’太主观、不科学”以及“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医,中医在模糊中间有着极其精确的一面,这也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色”,可知结论“中医缺乏科学的普适性”错误。‎ C项,“如果……就……”,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本报北京3月27日电 近年来,国际重大传染病防控行动中频频显现中国力量。中国流感防控科技创新能力国际领先。中国建立了72小时内筛查鉴定152种已知病毒和147种已知病原细菌等多种综合检测方法与体系,拥有了一批国际前沿水平的防控技术。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新型重配H7N9禽流感病毒的危害,并迅速成功研发出病毒快速检测试剂,下发到全国各级疾控中心和临床机构。2017年,中国首个H7N9病毒疫苗种子株成功研制,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流感疫苗株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束了中国流感疫苗株依赖国外提供的历史。中国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单一抗体通过5种不同的抗病毒机制发挥作用,为研制治疗乙型流感全新特效药和通用流感疫苗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3月28日)‎ 材料二:‎ - 30 -‎ 新发传染病是指在人群中新出现或者过去存在于人群中,但是发病率突然增加或者区域分布突然扩大的传染性疾病。如SARS(非典型性肺炎)、艾滋病等,以及过去基本消灭或已被人类控制但由于抗药性或公共卫生措施的消弱而重新出现的传染病如登革热、结核病、流感等等。其特点如下:第一,人兽共患。新发传染病中有3/4是人兽共患病,动物在新发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二,传播范围广。如西尼罗河出血热原发于非洲,鸟类是其储存宿主,鸟类的大规模迁徙将该病毒带至世界各地。第三,传播速度快。各地以及国际间的密切往来是新发传染病迅速蔓延的重要因素。第四,预防诊治困难。由于缺乏基线资料,对新发传染病进一步的流行趋势很难预测。‎ ‎(摘编自易彬樘等《中国新发传染病防控形势及其应对策略》)‎ 材料三:‎ ‎2019年初,WHO(世界卫生组织)发布2019年十大健康威胁,其中与传染密切相关的疾病和行为占六个,与十多年前相比,目前传染病对我们的影响更大了。传染病与地球村的每个生命息息相关,地球各个角落的人们与另一个地方出现的新发传染病只有一个机舱门相隔的距离。‎ ‎2018年,埃博拉病毒在非洲死灰复燃,全球多个地区暴发霍乱,登革热病例数居高不下,尼帕病毒病在印度闪现等无不牵动着每一个传染病工作者的心。8月,非洲猪瘟突然在中国多个地方出现,再次牵动全球特别是动物防疫部门的神经,传染病工作者永远在路上。‎ 回首2018年,传染病领域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针对埃博拉病毒病的疫苗以及多种药物的临床使用都取得较好的效果;登革热疫苗大范围应用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效果。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诞生引起轩然大波,但是技术如果用到了正确的领域,则会造福全球。由于中国药物审批提速,2018年中国国内上市药物种类和质量都有所提升,部分药物对于低收入患者甚至可以免费。‎ ‎(摘编自李硕等《2018年国内外传染病领域重要事件回顾》)‎ 材料四:‎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加强疫情防控做出全面部署,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潘基文表示,面对疫情,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坚信中国政府采取的有力举措,中国人民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和所有医疗卫生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必将让中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 30 -‎ 法国卫生部卫生总司卫生监督与安全司医学顾问让——马克·菲利普表示,法方高度赞赏中方积极有力应对疫情,并致力于防止疫情蔓延。中方采取的措施非常必要、有效,法方对中方抗击疫情的决心与勇气表示饮佩。‎ 比利时前首相、瓦隆大区首席大臣迪吕波说:“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中国采取了极其严厉的措施,这些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世界发展不会因为疫情的出现而陷入停滞。无论在经济贸易还是文化交流方面,我们与中方的关系都将更加密切。”‎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2月3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目前,中国在国际重大传染病防控行动中起到重要作用,其科技创新能力在国际上也处于一流水平,拥有一批国际领先的防控技术。‎ B. 新发传染病具有人兽共患、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预防诊治困难等多个特点,因而它们不大容易为人类所控制,危险程度很高。‎ C. 与十多年前相比,如今传染病对我们的影响更大,2018年国内外传染病重要事件既包括过去的病毒死灰复燃,也包括一些新问题。‎ D. 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方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所作努力,并表达对中国的支持和中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防控H7N9禽流感病毒的过程中,中国科学家表现出领先国际的水平,这说明我国传染病防控已经可以独立自主,不再需要依赖外国。‎ B. 过去被基本消灭的或者被控制的传染病有可能重新出现在人群中,成为新发传染病,针对它们造成的危害应该加强公共卫生措施以及关注抗药性。‎ C. 最新生物科技如基因编辑技术等在传染病防控方面大有可为,能够造福全球,但运用不当,也会引发争议甚至带来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D.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能得到有效控制,源于中国政府果断有力的措施,同时,各国应当加强合作,共克时艰,才能快速消除疫情。‎ ‎6. 以上四则材料是如何体现文本的客观性的?请分别简要概括说明。‎ ‎【答案】4. B 5. A ‎ ‎6. ①材料一来源于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以事实说话,列举数字,准确具体。②材料二通过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诠释等方式,来突出材料的科学性真实性。③材料三的信息主要涉及的都是2018年已发生的事实,体现了真实性。④材料四记叙国际组织负责人和各国政要等人的话,体现真实性。‎ - 30 -‎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这类题需要考生仔细认真阅读文本,迅速提取信息,与选项内容加以细致比对,筛选、聚焦错误点,并灵活理解准确做出判断。‎ B项,“因而它们不大容易为人类所控制,危险程度很高”错误,于文无据,“不大容易为人类所控制”与原文材料二的“过去基本消灭或已被人类控制但由于抗药性或公共卫生措施的消弱而重新出现”也不一致。‎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首先审清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在读完一遍文本的基础上快速找出选项中可能有问题的敏感处,再次回归原文,筛选并提取出能与选项敏感处加以对照分析的句子,细致分析灵活理解,做好抉择。常见问题有:推测变肯定导致表述绝对、信息杂糅不合文本、时空错位、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无中生有过度解读文本等等。‎ A项,“这说明我国传染病防控已经可以独立自主,不再需要依赖外国”错误,原文材料一“结束了中国流感疫苗株依赖国外提供的历史”,“在防控H7N9禽流感病毒的过程中,中国科学家表现出领先国际的水平”可知这些只能说明防控H7N9流感的成就,不能说明整个防控体系,且二者不在同一层面。‎ 故选A。‎ ‎【6题详解】‎ - 30 -‎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相关材料,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说明四则材料是如何体现文本的客观性的,从材料一“中国建立了72小时内筛查鉴定152种已知病毒和147种已知病原细菌等多种综合检测方法与体系,拥有了一批国际前沿水平的防控技术”可知这里的事实,数字准确具体,具有客观性,“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新型重配H7N9禽流感病毒的危害,并迅速成功研发出病毒快速检测试剂,下发到全国各级疾控中心和临床机构”可知材料一的内容来源于相关领域的科学家,真实客观;材料二通过给“新发传染病”下定义、举新发传染病的例子、给新发传染病分类别、解释新发传染病的特点等方式,来突出材料的科学性真实性;从材料三“2018年,埃博拉病毒在非洲死灰复燃,全球多个地区暴发霍乱,登革热病例数居高不下,尼帕病毒病在印度闪现等无不牵动着每一个传染病工作者的心。8月,非洲猪瘟突然在中国多个地方出现,再次牵动全球特别是动物防疫部门的神经,传染病工作者永远在路上”“回首2018年,传染病领域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针对埃博拉病毒病的疫苗以及多种药物的临床使用都取得较好的效果;登革热疫苗大范围应用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效果。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诞生引起轩然大波,但是技术如果用到了正确的领域,则会造福全球”可知材料三的信息主要介绍的是是2018年已发生的事实,具有真实客观性;材料四通过记叙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潘基文、法国卫生部卫生总司卫生监督与安全司医学顾问让——马克•菲利普、比利时前首相、瓦隆大区首席大臣迪吕波等国际组织负责人和各国政要等人对中国政府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高度赞扬,体现了文本的真实客观性。‎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梁小青 贾大山 最近,文化馆要举办一次声乐训练班,为工厂、企业培训一批业余歌手。开班的前一天,来了一个农村姑娘,非要参加这次训练班不可。她说,她爱好文艺,唱歌、跳舞、演戏,她什么都爱;要是不收,她就不走,行李都带来了。馆长请示我,怎么办?‎ ‎“她多大?”我问。‎ ‎“二十一二岁。”馆长说。‎ ‎“哪村的?”‎ ‎“梦庄的。”‎ 一听是梦庄的,我的耳边立刻响起一个遥远的歌声。我说:“明天让她参加试唱吧。”这一天,我的耳边总是响着那个遥远的歌声……‎ 那一年的冬天,大雪封了路。一天下午,我们几个插队青年没事做,在小土屋里打扑克牌。一个同伴忽然说:“听,有人唱歌!”仔细一听,果然有人唱歌。那歌声很轻,很嫩,一会儿飘到窗前,一会儿绕到屋后,仿佛是故意让我们听的。我们所有的眼睛一齐望着窗口,认真地听。‎ - 30 -‎ 真的,自从到了梦庄,我们从未听到这样的歌声。在我们的印象里,梦庄最大的特点就是静悄悄、静悄悄。静悄悄的田野、树木,静悄悄的街道、房屋,静悄悄的太阳、月亮。早晨,一两声长长的牛叫;晚上,几个卖豆腐的梆子声,是这里唯一的音乐。在这样的雪天,我们听着那轻柔的、飘忽不定的歌声,就像是在无边的沙漠里,忽然发现了一片绿阴,一股清泉……‎ 我开门一看,只见门前的槐树那里,站着一个小姑娘,不过七八岁,穿一件大红袄。她看见我,朝树后一躲,歪着头冲我笑。我向她招了招手,把她叫到屋里问:‎ ‎“小姑娘,你叫什么名字呀?”‎ ‎“我叫梁小青。”她认生地望着我们说。‎ ‎“这样冷天,跑出来干什么?”‎ ‎“你们城里人,一定会唱歌吧?”‎ ‎“想跟我们学唱歌?”‎ ‎“行吗?”‎ ‎“行呀,你得先唱一个。”‎ 她歪着头想了一下,说,“唱个《绣手绢》吧?”‎ 她唱起来了。唱的是民歌曲调:‎ 一条手绢绣得新,上绣着日月并三春。哎咳哎咳哟,上绣着日月并三春……‎ 她唱完了,我们一齐拍着手说:“小青,你的嗓子真甜呀!”‎ ‎“我们村的姑娘嗓子都甜--我们村的水甜!”‎ 说完,她又唱了几支古老而又新鲜的民歌。‎ 此后,她经常来找我玩儿,我教了她许多革命歌曲。于是,上学下学的路上,每天飘起了她的歌声;冬天拾柴火,夏天采木耳,沙滩上的树林里也飘起了她的歌声……‎ 她高兴地唱着,后来又爱上了戏曲--那是因为大队买了电视机。几出京剧,不知看过多少遍了,还是看。一天晚上,正播《红灯记》,突然停了电,急得她跳着脚喊:‎ ‎“点着蜡演!点着蜡演!”‎ 那天晚上一直没有来电。回家的路上,她走得很慢,一句话也不说。走着走着,她忽然站住脚,抬头望着我说:“叔叔,总有一天,我也能演铁梅!”‎ 朦胧的月色里,她的眼睛很明亮,她的表情很奇特。我牢牢地记住了她的眼睛,记住了她的表情……‎ 第二天上午,我在文化馆的小礼堂里见到了她,真的就是梁小青!她长高了,胖了,穿一件华美的淡粉色的连衣裙。那裙子很薄,很轻,一着风吹,浑身就起了波纹,像是能把她吹走似的。我不懂衣料,一个姑娘告诉我,那叫什么“柔姿纱”。‎ - 30 -‎ 她不叫我“局长”,仍然叫我“叔叔”。我问她今天演唱什么歌曲,她很自信地说:“《绣手娟》,行吗?”‎ 我怔了一下,不由得又想起那遥远的民歌,那遥远的雪地。我又问:“别的呢?”‎ ‎“《社员都是向阳花》。”‎ ‎“别的呢,别的呢?”‎ 她还没有回答,馆长宣布试唱开始了。一个叮咚叮咚的声音,拖着长长的尾巴,在小礼堂里响起来,那声音颤悠悠的,仿佛来自深山幽谷,湖面井底,很是动听。小青坐在我的身后,悄悄地问:‎ ‎“叔叔,这是什么东西呀?”‎ ‎“电子琴。”我说。‎ 紧接着,架子鼓、电贝司、电吉他,一齐响起来了,轰隆隆、叮当当、呜喇喇,音势浩大,震耳欲聋。在电声乐的伴奏里,歌手们演唱着自己最得意的歌曲。唱法十分新奇,像呐喊,像惊叫,像私语,像叹气,各自不同,各尽其妙。至于他们唱了什么,我一句也听不清,心里只想着那遥远的民歌,那遥远的雪地……‎ 他们唱完了,馆长叫:“梁小青”但是没有答应。‎ 她走了。她悄悄地走了。这是我所料到了的,也是我所没有料到的。其实,她不该走。她的歌子虽然陈旧,但是比较起来,歌手们的音色、音准、乐感,哪一个也不如她。‎ 农历七月十五,梦庄庙会,我想借检查文化市场的机会,顺便去看看她。‎ 梦庄的大街热闹极了。街道两旁,排满了做生意的车、摊、棚、帐;卖小吃的吆喝声,变戏法的聒噪声,耍猴儿的锣鼓声,响成一片。村东口上更是热闹,十几个老太大和中年妇女,哗哗地打着扇鼓,正在“跳神儿”。我挤上前一看,这队伍里竟有梁小青!她仍然穿着那件华美的淡粉色的连衣裙,哼哼地唱着,翩翩地舞着,像一只飞来飞去的大蝴蝶。我生气地叫一声:“小青!”‎ ‎“叔叔!”她看见我,立刻向我跑过来,满面笑容地说:“叔叔,你看我跳得怎么样啊?欢迎指导!”‎ ‎“你,年纪轻轻,怎么也搞迷信活动?”‎ ‎“这不是迷信活动,这是舞蹈。”‎ ‎“胡说,这叫什么舞蹈?”‎ ‎“这叫乡下迪斯科呀!”‎ 说完,她又跑回去,尽情地唱起来、跳起来了。‎ - 30 -‎ 我呆呆地站着,眼睛有些模糊,满耳一片哗哗的扇鼓声。我听不清她唱什么,看不清她的表情,眼前只有一个华美的淡粉色的连衣裙飞舞飘动着--那确实是叫“柔姿纱’’。‎ ‎(选自《梦庄记事》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我”的回忆插叙了与小姑娘的相识过程,突出梁小青对艺术的热爱,也交代了开头一幕发生的缘由,拓展了小说的叙事空间。‎ B. 梁小青在上学放学路上、在四季的劳动中都在唱歌,有着乐观的性情;她热爱戏曲,信自己也能演“铁梅”,对艺术梦想有着执着的追求。‎ C. 梁小青虽有甜美的嗓音,但她的演唱曲目陈旧,与城里的新式乐器和新式表演格格不入,她知难而退悄悄离去,倒也在“我”的意料之中。‎ D. 小说并没有制造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以朴实淳厚的语言和清新的格调来展现人物美好的性情,通过“我”的情感体验,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 ‎8. 记忆中的梦庄是“静悄悄的”,而再次看到的梦庄却是“热闹的”,请分析作者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9. 梦想演“铁梅”的梁小青,却最终成为乡村庙会“跳大神”队伍中的一员,有人认为这是梁小青的悲剧,你怎么看?‎ ‎【答案】7. C 8. ①使情节安排显得更合理。梦庄最大的特点是“静悄悄”,这样“我们”才能听到梁小青那甜美的歌声。她的歌声才会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带给“我”精神上的愉悦,在我记忆深处久久不能忘怀。‎ ‎②烘托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鲜活。“热闹大街上”的梁小青,与过去“静悄悄”村庄里认生的小姑娘,都表达出对音乐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蓬勃的生命力。‎ ‎③暗示社会环境的改变。现在梦庄的“热闹”与记忆中的“静悄悄”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时代的变迁,农村面貌的变化。‎ ‎④深化了小说的主旨。梦庄从“静悄悄”到“热闹”的改变,表现了作者对随着时代变迁,农村面貌呈现出巨大变化的思考。 ‎ ‎9. 观点一:是悲剧。①梁小青既有甜美的嗓音,又对艺术有着执着的热爱,却没有在艺术道路上有更好的发展前途;②因为身在农村,她的歌子陈旧,无法跟上时代的变化,最终成为乡村庙会“跳大神”队伍中的一员;③她的艺术天分被埋没,艺术才华得不到施展她越是在“跳大神”的队伍里尽情地唱跳,就越显出她的悲剧性。‎ - 30 -‎ 观点二:不是悲剧。①梁小青从小唱着民歌民调,并不适合城里的新式乐器和新式表演,这不算什么遗憾:②她唱民歌、“跳大神”,也是对自己艺术梦想的追求和坚守。③她在“跳大神”等民间艺术活动中尽情地唱,尽情地跳,得到了精神的愉悦。‎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中,C项,“她知难而退悄悄离去,倒也在‘我’的意料之中”错误。梁小青的离开有着复杂的情感和心理,且“知难而退”与前文她想要演铁梅表现出的坚定执著性格相冲突;据原文,她的离去既在作者意料之中,却也在意料之外。‎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把握小说情节布局能力。具体考查的是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为下文作铺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社会背景等;突出某种环境特点,为中心(或表现人物的某种精神风貌或表达某个道理)服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梦庄是小说故事情节展开的一个具体社会环境,不管是“静悄悄的”的还是“热闹的”梦庄,都是梁小青这个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所以对表现社会环境、表现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解答时,首先找到相关的情节,仔细阅读,如“梦庄最大的特点就是静悄悄、静悄悄。静悄悄的田野、树木,静悄悄的街道、房屋,静悄悄的太阳、月亮。早晨,一两声长长的牛叫;晚上,几个卖豆腐的梆子声,是这里唯一的音乐”“梦庄的大街热闹极了。街道两旁,排满了做生意的车、摊、棚、帐;卖小吃的吆喝声,变戏法的聒噪声,耍猴儿的锣鼓声,响成一片”。从表现社会环境、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内容主旨等角度回答。分析时注意结合“静悄悄的”和“热闹的”的前后变化,分析变化背后人物的改变、社会的因素的影响等。‎ ‎【9题详解】‎ - 30 -‎ 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体验作答。解题思路是:首先亮明观点——是不是梁小青的悲剧;而后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言之成理,言之有据;最后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表达自己的体会,注意不要脱离小说的内涵而凭空想象。解答本题既可以肯定是梁小青的悲剧,也可以否定是梁小青的悲剧,不管是哪一种观点,都要结合文本中对梁小青的描写分析,如:“唱的是民歌曲调”“我们村的姑娘嗓子都甜--我们村的水甜!”“上学下学的路上,每天飘起了她的歌声;冬天拾柴火,夏天采木耳,沙滩上的树林里也飘起了她的歌声”“她仍然穿着那件华美的淡粉色的连衣裙,哼哼地唱着,翩翩地舞着,像一只飞来飞去的大蝴蝶”“这不是迷信活动,这是舞蹈”“尽情地唱起来、跳起来了”。重点分析她对唱歌的热爱,她一直唱的是民歌,文末对她“跳大神”的描绘等。‎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把握主题是核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因为答案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三是以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4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点,6分的题答案有三点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可能答出每一点,防止漏答。答题“点”到为止,不必展开细答;某一点答得再深入,也不过是这一点的分,而其他点没有答出老师也不会额外开恩。四是多角度答题。如:解释词义,要从表面义和主题义角度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题义)角度回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孙思邈①,京兆华原人也。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洛州总管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适小难为用也。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尝谓所亲曰: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人。及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年已老,而听视聪瞭,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显庆四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上元元年,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焉。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焉。照邻有文云: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思邈曰: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霜雪,张而为虹蜺,此天地之常数也。人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②,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此人之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③,天人之所同也。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 30 -‎ 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矣。初,魏徵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之,思邈口以传授,有如目睹。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无牲牢。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 ‎(选自《旧唐书•孙思邈传》,有删改)‎ ‎【注】①孙思邈:唐代医学家,人称“药王”,著有《千金方》。②荣卫:中医名词,荣指血的循环,卫指气的周流。③精:实质。‎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B. 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C. 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D. 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释典,解释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孟子》等。‎ B. 邑司,是指唐代管理公主事务的机构或供职于这一机构的官吏。此处指公主封地的官舍别墅。‎ C. 博士,现代含义是学位,而在中国古代,“博士”是一种官衔的名称。秦朝及汉朝初期,博士的职贵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 D. 牲牢,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圈养的牲畜。‎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思邈年轻时就喜欢谈论老子、庄子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 B. 卢照邻认为孙思邈学问渊博,见解高超,就像古代庄子和当今维摩诘圣僧。‎ C. 孙思邈一生大多数时间隐逸行医,多次拒绝官职,说明他对功名也没兴趣。‎ D. 孙思邈的年龄是个谜团,他谈起北周、南齐年间的往事,都如同亲眼所见。‎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1)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 ‎(2)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 ‎【答案】10. B 11. A 12. C ‎ ‎13.‎ - 30 -‎ ‎ (1)卢照邻患有痛苦难治的疾病,医治不好,就问孙思邈:高明的医生治好人的疾病,他凭的是什么?‎ ‎(2)死后一个多月,脸色外貌没有变化,抬起遗体入棺,轻得好像只是拿着空空的衣服,人们为之惊异。‎ ‎【解析】‎ ‎【分析】‎ ‎(2) 死后一个多月,脸色外貌没有变化,抬起遗体入棺,轻得好像只是拿着空空的衣服,人们为之惊异( 改,举,就,异1分,句意1分 )‎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把握语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对于自然灾变),国君人臣用最高尚的道德理顺天意民心,用最大的努力解决具体问题,那么人体疾病有的可以治好,自然灾害有的可以消除。本句中“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是两个介词结构后置句,结构相同,排除A、C、D三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考生根据平时积累掌握的知识作出答案,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A项,释典,指佛教的经典,与“儒家经典”不同。‎ 故选A。‎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 C项,“说明他对功名也没兴趣”分析错误,从原文“尝谓所亲曰: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人”可知孙思邈曾对好友说:五十年后会出圣人,那时我才帮助他治理天下。所以不能说他对功名也没兴趣。‎ - 30 -‎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答题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使句子词达句顺,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的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第一句中重点字词:恶疾,难治的病;愈疾,治好病;“何如”,宾语前置;‎ 第二句中重点字词:改,变;举,抬起;就,放进;异,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惊异。‎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是否有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30 -‎ 孙思邈,京兆府华原县人。他七岁入学,一天能背诵一千多字的文章。20岁时,就擅长谈论老子、庄子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并且喜爱佛经。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到他后赞叹说:这是一个神童啊,只是遗憾他本领太大,假如在我这小小州衙就难以施展。北周宣帝时,由于王室经常发生变故,他就隐居到太白山中。隋文帝杨坚辅佐北周朝政,征聘他担任国子博士,他推说生病没有出任。曾经对他的好友说:五十年后,会出圣人,那时我才帮助他治理天下。太宗李世民登上帝位,征召他到京城,已经老了,但耳聪目明,要授给他爵位,他坚决谢绝。显庆四年,高宗李治召见他,授予他谏议大夫官职,又坚决谢绝。高宗上元元年,孙思邈因病请求回乡,高宗特地赐给他骏马,安排他住进鄱阳公主封地的庄园别墅。当时的著名诗人学者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人,按照孝敬老师的礼仪侍奉他。卢照邻有文章说:孙思邈思想贯通古今,学术穷尽天文、历法、占卜。他阐述世界万物永恒不变之根本的高超见解,就是古代的庄子;研究精深的学问专心致志,就是当今中国的维摩诘圣僧。卢照邻患有痛苦难治的疾病,医治不好,就问孙思邈:高明的医生治好人的疾病,他凭的是什么?孙思邈说:我听说会谈自然规律的,一定要用人情事理作为依据;会谈人情事理的,也要以自然法则为根本。大自然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水火木金土五种元素,冷热交替,就是它循环运行的规律,平和就下雨,激奋就刮风,凝滞就结霜落雪,扩展就出彩虹,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正常现象。人有上下四肢、脾肺肾肝心五脏,起床睡觉,呼气吸气,精神元气时衰时旺,通畅就生气血,显现就是神色,振动就有声音,这些就是人的正常现象。从显露的表象,看隐蔽的实质,这是研究自然和人体的共同方法。对于人体疾病,高明的医生用药物疏通,用针灸治疗。对于自然灾变,国君人臣用最高尚的道德理顺天意民心,用最大的努力解决具体问题,那么人体疾病有的可以治好,自然灾害有的可以消除。孙思邈自己讲他出生于隋文帝开皇辛酉年,到今年九十三岁了,问他的乡亲,都说他是几百岁的人,他谈起北周、南齐年间的往事,分明如同亲眼所见,以此验证,他不止一百岁了。当初,魏征等人按照太宗的指示编纂南齐、南梁、南陈、北周、隋朝的历史,担心遗漏,多次询问他,孙思邈口述起来,宛如亲眼看见。孙思邈于高宗永淳元年去世。遗嘱要求从简安葬,不要陪葬器物,不用羊牛猪等祭祀牲畜。死后一个多月,脸色外貌没有变化,抬起遗体入棺,轻得好像只是拿着空空的衣服,人们为之惊异。‎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竹石牧牛①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②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③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时。②伯时:指李公麟。善绘人物与马,兼工山水。③野次:野外。‎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题画诗写景抒情,不加藻饰,却涉笔成趣,余味隽永。‎ B. 石、竹、牧童和牛,是苏轼这幅画的主要元素,个个意态如见。‎ C. 本诗前半写画,富有田园气息;后半写意,表达爱石爱竹之情。‎ D. 后四句由看画生发感想,采用递进方式表情达意,情意殷切。‎ ‎15. 引言中的“戏咏”,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简析。‎ ‎【答案】14. B 15.‎ - 30 -‎ ‎ ①本诗用轻松玩笑的语气做诗抒情,语言幽默风趣。如“峥嵘”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写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稚气可掬;尤其是以“觳觫”一词代牛,写老牛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的样子。②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切托之于“戏咏”,含讥刺时政之寓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其它看法,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此类试题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歌,然后将各个选项回归到原诗句中进行分析。错项的设置通常从意象的含义、手法及其解说、艺术效果、语言风格、曲解诗意等角度设错,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是苏轼这幅画的主要元素”错误。从本诗小序“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②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中可以看出,这幅画是苏轼和李公麟合作的;从诗歌正文后四句来看,这幅画的四个元素中,最为主要的一个元素是“牛”,四个元素并非平均用力。‎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评价诗歌语言风格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首先要抓住诗歌中的能体现诗歌语言风格的词语体会诗歌语言风格,进而体会诗歌的情感态度,然后做出评价。‎ 本诗诗序中“戏咏”是轻松玩笑地吟诗,即怀着一种轻松戏谑地写诗,而非态度严肃地写诗。这种情感态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歌的用词。用“峥嵘”形容石头的奇特,用“阿童”写牧童的稚气,用“幽篁”写竹的茂密,更妙的是用“觳觫”写牛的老态,语言轻松幽默,尽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二是讽喻寄托。从注释“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时”,结合诗歌后四句便可看出,本诗是含有讽喻寄托之意,以画中“牛砺角”和“牛斗”痛惜“残竹”,寄寓自己对当时北宋后期党争的观感。综合以上分析,归纳整理,便可得出答案。‎ ‎【点睛】快速读懂古代诗词 古代诗词阅读的考查涉及鉴赏形象、语言、技巧、感情四个基本点,其中思想内容是核心,而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技巧是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赏析诗歌切入的目标和对象。赏析诗词是建立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的。‎ 古典诗词阅读的基本原则是置身诗境,以意逆志。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从标题抓住题材,从题材抓主要内容。如果标题能够显示诗歌题材的类型,便可大致揣测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如《天净沙•秋思》,标题“秋思”就表明这首元曲内容一定与秋天有关,和思念家乡有关。‎ - 30 -‎ ‎②从褒贬辨别倾向。褒贬即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这一点从词语的褒贬中流露出来。‎ ‎③从冷暖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七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当然,词语表达感情多因境而变,婉转曲折,风情万种,阅读时应深加体味。‎ ‎④从背景联想意图。背景包括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时的思想背景,前者是“文为世”的反映,后者是“诗言志”的表现。所以,要很好地理解一首诗词,一定要联系有关背景。‎ ‎⑤从尾句了解主旨。许多诗词,往往在最后一两句升华,较为鲜明地表达出主题来。所以,应注意末句,从末句把握诗词的主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设问句式和借景打情的手法,以在谪居地所闻动物呼号声来表情达意。‎ ‎(2)杜牧《阿房宫赋》中,运用反问、比喻的手法形容长桥的形态的一句是“__________”,运用反问、想象的手法描写通道的美丽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行路难》中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示世路虽艰,但自己对前途并未丧失信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其间旦暮闻何物 (2). 杜鹃啼血猿哀鸣 (3). 未云何龙 (4). 不霁何虹 (5). 闲来垂钓碧溪上 (6). 忽复乘舟梦日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暮”“啼”“何”“霁”“钓”“复”。‎ - 30 -‎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0年春运 。当我们纷纷乘坐高铁、飞机、动车回家时,似乎已忘记了当年的绿皮车,也就是这种存在于大多数人记忆中的“慢火车”。像这样的“慢火车”在春节期间全国范围内共有81对, 非客流集中方向列车开行,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人民群众春运出行提供便利。‎ 在高铁已成为主流出行方式的当下,人们开始 “慢火车”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可“慢火车”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犹如舞动的针线,编织出偏远贫困地区一起奋斗、共同圆梦的画卷,( )在湘西,很多农副产品通过“慢火车”被输送到了城市:在大凉山,很多人借着“慢火车”找到了自己的“致富经”……一列列“慢火车”就是一列列扶贫专列,将党的扶贫惠农政策与偏远地区的百姓联系起来,让每一个人都 感受到政策的温暖,公益的温情,传达着“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坚定信念。‎ 在铁路市场化的当下,全国81对“慢火车”虽然在做赔本,但站在民生视角来看, 这种做法不仅考虑到了民生的需求,更没有让铁路背离公益属性。它虽很慢,但却满载着民生情怀。‎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如约而至 不可偏废 置疑 切实 B. 不期而至 不可偏废 置疑 确实 C. 如约而至 统筹兼顾 质疑 切实 D. 不期而至 统筹兼顾 质疑 确实 ‎18. 下列填入文字括号内的语句,表意最简明、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慢火车”连接着两端,一边连着赤贫的山区,而另一边则是发展崛起的城市。‎ B. 发展崛起的城市和赤贫的山区通过这穿行“慢火车”连接在了一起。‎ C. “慢火车”的一端,是赤贫的山区;另一端,则是发展崛起的城市。‎ D. 赤贫的山区和发展崛起的城市书被这穿行的“慢火车”连接在了了一起。‎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全国81对“慢火车”虽然在做赔本买卖。但站在民生视角来看,这种做法不仅考虑到了民生的需求,更没有让铁路背离公益属性。‎ B.‎ - 30 -‎ ‎ 虽然全国81对“慢火车”在做赔本买卖。但站在民生视角来看,这种做法不仅没有让铁路背离公益属性,更考虑到了民生的需求。‎ C. 全国81对“慢火车”虽然在做赔本买卖。但站在民生视角来看,这种做法不仅没有让铁路背离公益属性,更考虑到了民生的需求。‎ D. 虽然全国81对“慢火车”在做赔本买卖。但站在民生视角来看,这种做法不仅考虑到了民生需求,更没有让铁路背离公益属性。‎ ‎【答案】17. C 18. C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词语)的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词语),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如约而至:按着约定准时到达。‎ 不期而至: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 ‎“春运”是每年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发生的事件,所以排除“不期而至”,排除B、D两项。‎ 不可偏废:指两方面都应同样重视,不能片面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作谓语不能带宾语。‎ 统筹兼顾: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可带宾语,可作定语。‎ 这里重在强调“兼顾”,所以选“统筹兼顾”。‎ 质疑:提出疑问,以求得解答。‎ 置疑:表示怀疑,多用于否定。‎ 这里指的是“提出疑问,以求得解答”,应该用“质疑”。‎ 切实:指符合实际情况的行为;切实一般加在动词前,表示将要做什么。‎ 确实:只表示自己说的属实;确实加动词,一般强调做过些什么。‎ 根据文意,这里应该用“切实”。‎ 故选C。‎ ‎【18题详解】‎ - 30 -‎ 本题考查考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补写时要注意前后内容的照应和语言的表达效果,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从前文看,陈述对象当是“慢火车”;从后文看,应先说“赤贫山区”再说“发展崛起的城市”,排除B、D;从“简明”来看,排除A。‎ 故选C。‎ ‎【19题详解】‎ 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本句有三处错误:一、“虽然……但是……”部分,前后主语不一致,故“虽然”要放置开头,排除A、C两项;二、“做赔本”缺宾语中心词;三、“不仅…….更……”部分分句位置错误,据文意,应强调慢火车的民生关怀,排除D项。‎ 故选B。‎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 虚假信息的产生主要有两类动机:一类是利益驱动,研究发现,____________,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是正常信息的20倍;另一类是政治驱动,在现有互联网经济中,高效传播代表着高额经济价值,人工智能技术会被不法分子用来左右公众对于政治的认知和判断,从而控制舆论,威胁政治安全。_______________,有必要对网络新闻进行认证,但大型资讯聚合类平台每天的新闻发布量一般在50万条以上,显然完全依靠人工认证是不现实的,面向公众,亟待建立高效的AI识谣平台。AI识谣公众平台可自动及时发现可疑线索并进行认证,_________。‎ ‎【答案】 (1). 要达到相同的传播深度 (2). 为了减少虚假信息 (3). 大大降低谣言可能带来的危害 ‎【解析】‎ - 30 -‎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根据第一个空的前面句子“一类是利益驱动”和后一句“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是正常信息的20倍”可得出第一空答案“要达到相同的传播深度”;根据文意可知空二的句子是承上启下的句子,根据前文虚假信息危害的介绍,下文“有必要对网络新闻进行认证”可得出空二的答案“为了减少虚假信息”;最后一个空是对AI识谣公众平台作用的说明,通过前一句“自动及时发现可疑线索并进行认证”可得出答案“大大降低谣言可能带来的危害”。‎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请使用比喻手法,为下列新闻拟写一个标题。限20字以内。‎ ‎2018年12月1日,共同出席G20阿根廷峰会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了会晤。这是自2018年3月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以来两国元首的首次会面。双方讨论了中美经贸问题并达成了共识,决定停止升级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立即着手解决彼此关切的问题,指示双方经贸团队加紧磋商,达成协议,取消2018年以来加征的关税,推动双边经贸关系尽快回到正常轨道,实现双赢。‎ 在中美经贸易摩擦面临进一步升级的关头,中美元首共同踩下刹车,体现出相向而行、对话解决的意愿。同时,也体现出中方坚定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立场,以及所坚持的互相尊重、平等互利的谈判原则。‎ ‎【答案】中美元首为经贸摩擦升级踩刹车 ‎【解析】‎ - 30 -‎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压缩语段、拟写标题的能力。解答时,要在阅读全部材料的基础上,提取文段关键信息。新闻标题提挈全篇、浓缩文意,必须简洁、确切、醒目,即要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所报道的主要内容,点明其意义并要求富有吸引力。拟写新闻标题,不但要突出主题,内容上也要扣住文段中心,而且还要使标题醒目,引人注意。新闻标题只要求具备人物和事件两个要素,句中通常不停顿,句末不用标点。第一段中心意思在第三句话。参照第二段“在中美经贸易摩擦面临进一步升级的关头,中美元首共同踩下刹车,体现出相向而行、对话解决的意愿”看,第一段中“中美元首”会晤,就中美经贸问题讨论并达成共识,可形象概括为“在中美经贸易摩擦面临进一步升级的关头,中美元首共同踩下刹车”。限20字以内,可以在具备人物和事件两个要素的基础上删减文字,比如“为经贸摩擦进一步升级,中美元首共同踩刹车”或“中美元首为经贸摩擦升级踩刹车”。‎ ‎【点睛】压缩语段题按所给材料的性质分为记叙性文字压缩、说明性文字压缩、议论性文字压缩、图文转换性压缩;按题型可分为概括要点式压缩、下定义式压缩、总结评价式压缩、提取关键词式压缩、图文转换式压缩等。要正确地解答压缩语段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了解压缩语段的常见形式;2、培养对语段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3掌握压缩语段的步骤、具体方法和注意点。‎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秋季高一学生将使用新的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在新课本编写过程中,设定哪些单元主题,才能使语文学习更符合新的时代立德树人的要求,曾引起广泛讨论。而有网友列出以下主题:生命赞歌、家国情怀、审美鉴赏、科学之趣、文化传承、英雄情结、思辨创新、自然之美。‎ 请你以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辛昇”的身份,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从以上八个主题中任选两个,结合学过的相关语文课文,给高中语文教材主编写-一封信,表达你对语文教材与高中生良好品格养成关系的认识与思考。‎ ‎②有人认为:有了“家国情怀”这个单元,就无需“英雄情结”这个单元。请你结合当下社会现实,在班会课上发表演讲,谈谈你的看法。‎ ‎③高三年级将以“语文学习需不需要强调‘思辨创新’”为话题进行辩论比赛,请你为正方或者反方的一辩,写一篇辩论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范文: ‎ 传古溯源,创新启智 ‎——给高中语文教材主编的一封信 - 30 -‎ 尊敬的高中语文教材主编:‎ 您好!‎ 听闻2020年秋季将采用新编语文教材,但编写中单元主题与作品选用仍未定案,作为即将毕业的高三学子,我认为,结合旧版课文与新时代立德树人要求,选择“文化传承”与“思辨创新”不失为明智之举。传古以溯源,创新以启智,正是发挥教材熏陶性灵的目标的落脚之处。‎ 语文教材,是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折射,是教育任务、家国期许的载体。优秀的语文教材,对高中生养成良好品格,具有深浸意远、影响悠长的作用。新时代立德树人,无论是对人才的内蕴还是实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高中生厚植于悠远文化传统,启智实践于科技生产、文艺创造之巅,是语文教材的核心任务,应在其中鲜明表达。‎ 作为新教材,不变的核心任务之一仍应是延续文脉,丰富内蕴,陶冶性灵。旧时的语文教材,为我们高中学子带来了兰亭之盛宴、滕王阁之壮美乃至蜀山之奇险。正如钱穆先生所言,国之史乃是国家存在之生命,新教材也应延续这一风格,让新的高中学生得以在文史的长河中溯源,在鲜活的文脉上与中华文化一同呼吸。承古之文化精髓,以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君子,以优秀教材延伸华夏之文脉,云胡不喜?‎ 响应新时代的立德树人要求,还应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以其培育学生品格的突出作用,作为培育学生创新理念的一大助力。在旧版教材中,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的创新想法,庄子《逍遥游》之思辨,使我对思辨创新深深着迷。相应的,新设“思辨创新”单元,在课堂讲解、师生互动与优化练习中为高中学子培养思辨之德、创新之智,正是对立德树人的新诠释。当今的中国,是玉兔踏月,是天宫辉熠,是长桥卧波,更是登巉岩、小天下之国际新极。屠呦呦名传海外,林鸣提振国家自信,外交部言辞犀利思维敏锐……值得选入的优秀文章事例太多,但都传递着培养思辨能力、呼唤创新人才的时代心愿。新教材欲立德树人,思辨创新不可或缺,这即是核心之二。‎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厚植文化传承,宣传思辨创新,培君子,育人才,是新教材不可抛弃的两大重要任务。翱翔于古代瑰丽文史传统,立足于思辨创新之巅,相信新教材于新时代立德树人,将会有突出效果!‎ ‎“我们一手执着科技的利刃开辟世界,一手提着传承的药箱为自己疗伤”。正如中国智能研究院院长所言,传古与创新,于新时代语文教材是重要核心,对高中生良好品格养成无可替代。愿新的高中教材能领学子传古溯源,创新启智,成新时代亟需之栋材。‎ ‎ 高三学生辛昇 - 30 -‎ ‎2020年5月6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一、审题要点:‎ 关于题意理解: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 ‎(一)对于材料的理解 第一段为写作材料。材料选择了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编写过程中教材单元主题选择的问题,罗列出网友提出的八个单元主题,从不同的层面体现当今时代高中教育、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要求。材料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话旨在构建写作情境的大背景,以高三考生熟悉的新课程这一热点现象,引导学生进入试题情境。第二句话对第一句话构建的情境进行细致的介绍和限定,引出写作方向“怎样的单元主题才能使语文学习更符合新的时代立德树人的要求”。第三句话,提供了八个单元主题的写作内容选择的具体范围。具体解读如下:‎ 生命赞歌,是人类对生命的诠释和赞美,主要表现的是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中各种生命形式、精神品格、价值意义的理解和评价。以此为主题选文,意味着本单元的课文应以赞美歌颂世间万物生命之美为主,旨在从生命之美的美育角度去熏陶、培养高中生尊重热爱生命、追求坚韧的良好品格。‎ 家国情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体现了个人对家与国的认同感及其对家国发展所承担的使命意识。主要表现为忠爱孝悌的情感认知及修齐治平的使命意识,包括了重视亲情、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思想。以此为主题选文意在增强高中学生的国家归属感和民族凝聚力,培养公民意识,树立责任担当等。‎ 审美鉴赏,是当今人类社会的主要活动之一,主要是对审美对象进行鉴别、理解和评价,不仅包含感性的主观体验,更包括在此基础上理性的客观分析,利用想象、比较等方法,从中获得美的享受,理解美的个体差异与社会时代共性。主要表现在对文章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审美鉴赏。以此为主题选文意在培养高中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及正确的审美鉴赏思想,丰富美感体验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更好的发现美、认识美并践行美。‎ - 30 -‎ 科学之趣,着重体现科学的妙趣以及学习研究科学的乐趣。科学范围广泛,根据科学反映对象的领域,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横断科学、纵深科学、哲学六个大类,其中高中学生接触较多的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科学也不都是冰冷的理论,恰恰相反,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渗透在我们生活日常生活之中。以此为主题选文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的丰富与奇妙,培养观察世界、探究原理、总结规律的实践习惯和逻辑思维,树立严谨辩证的世界观,激发高中生的科学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善于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文化传承,“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传承”是指对学问、技艺等的传授和继承的过程;“文化传承”就是指这两种财富在上下两代人之间的传递和承接过程。这不仅指对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指对人类所有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规范、律法,制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等的继承与发展。以此为主题选文意在引导高中学生正确地理解独特的文化现象,树立学生传承文化的信念和责任意识,成为文化发展的推动者、创新者。‎ 英雄情结,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渴望,凝聚着人类对无穷力量和完美道德的追求,寄托着超越自身的美好期望。英雄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更是一种价值标准和精神目标;‎ 英雄既存在于现实中,也存在于精神中;英雄可以是平凡的,更是为人类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以此为主题选文意在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英雄内涵,正确地看待评判英雄,追寻、学习英雄伟大的精神品格;培养高中生的英勇气概,并更理性的思考、审视自身。‎ 思辨创新,指的是针对现象的辩证分析、判断、推理、总结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别于常规的见解,进而改进或创造出新的事物、方法、思维、路径等活动,是一种抽象思维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思辨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以此为主题选文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开拓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和视野,辩证地看待世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 自然之美,体现的是大自然的丰富与美丽,大自然中所有的日月山川、虫鱼鸟兽等等,包括人类以一种极其独特且美丽的姿态存在着。以此为主题选文意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体验自然多种多样的美丽,学习欣赏美,尊重美,思考美,并形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并引导高中生关注现实,充分意识到环境保护等问题的严峻。‎ ‎(二)对引导语的理解 本作文题第二段为引导语,设置了三种场景,规定了写作任务:‎ ‎1.场景一中要求写信。‎ - 30 -‎ 材料中的这八个主题词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立意空间,共同指向了现代人类应该具有的各种素养,要求学生结合学过的课文,这不仅是对学生语文学习的一次回顾,更是对学生未来成长发展的指引。这些主题词之间也存在着内涵上的交叉重叠,因而能够形成一定的有机关联,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辨的空间。“从中选择两个主题”的任务要求,能够激发考生的写作欲望。这些主题词的组合,可以是并列方式,也可以是递进方式。如由“自然之美”和“科学之趣”去思考人类对自然、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呼唤人类尊重自然、合理发展利用科学的正确态度;再如由“家国情怀”和“英雄情结”去分析“家国情怀”对于“英雄”的意义,通过课文的合理编排,加深学生对人类“英雄情结”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勇敢坚定的责任担当意识……‎ ‎(1)“选择两个主题”:考生必须从第一段材料中列举八个主题中选择两个;不能多选也不能少选,这是对数量的严格要求。‎ ‎(2)“并结合学过的语文课文”:“并”是刚性需求,考生在写作中一定要体现,如果没有,则任务未完成。“学过的语文课文”,是指学过的语文课文,当然,考虑到教学实际,教材版本不限,粤教版课文、人教版课文以及别的版本都可以。‎ ‎(3)“表达你对语文教材与高中生良好品格养成关系的认识与思考”:“语文教材与高中生良好品格养成的关系”,是对学生写作内容和方向的引导和限定。考生在写作中必须充分阐释所选的学过的语文课文与自己良好品格的养成之间的关系。关系的成立与否,明确与否,深刻与否,影响到作文的品质。“认识”,对某一现象的感性或理性的思考;“思考”,要有理性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本次写作,“认识与思考”的对象明确为“语文教材与高中生良好品格养成的关系”。‎ ‎(4)“以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身份,给高中语文教材主编写一封信”“署名为‘辛昇’”:对写作者身份、写作对象、文体格式及署名要求作了明确的规定。‎ ‎2、场景二中要求演讲稿。‎ ‎(1)“家国情怀”和“英雄情结”这两个主题有无必要共存:考生必须明确表态,不能含混和稀泥。‎ ‎(2)“结合当下社会现实”:这是刚性需求,考生在写作中一定要体现,如果没有,则任务未完成。这一要求也暗示了考生应该选择的正确表态——这两个主题有必要同时存在。‎ ‎(3)“以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身份,在班会课上发表演讲”“署名为‘辛昇’”:对写作者身份、写作对象、文体格式及署名要求作了明确的规定。‎ ‎3、场景三中要求一辩辩论词。‎ - 30 -‎ ‎(1)题目所设置的背景为学校将以“语文学习需不需要强调‘思辨创新’”为话题进行辩论比赛,要求考生为正方或者反方的一辩,写一篇辩论词。而从辩论一方出发写辩论词,立意只能有一个,正方观点即“语文学习需要强调‘思辨创新’”,或反方观点“语文学习不需要强调‘思辨创新’”。抛开这两个立意任意发挥都算跑题。‎ ‎(2)内容限制。考生写作的内容必须围绕辩论赛展开,要站在正方或者反方的角度立意行文。写作的内容必须有极强的针对性,紧紧围绕几组关键词:语文学习,强调,思辨创新。不论选择哪一方,必须围绕这几组关键词展开辩论。如果断章取义,泛谈有关思辨创新的问题,则属于跑题。‎ ‎(3)文体限制。这是一道辩论赛反驳陈词类的作文,本质上属于议论文。材料规定考生只能从正方或者反方任意一方的角度展开辩论,很明显,考生必须以对方的观点为靶子进行反驳。因此,考生作答时,必须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反驳,做到观点明晰、论证有理有据。在写作辩论词时,写作顺序一般是:提出本方立场,再提出定义,然后得出标准。‎ ‎(4)写作主体和写作对象限制。辩论会是高三年级开展的,“以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身份”参与这场辩论赛,因此应该从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角度来思考这个辩题。‎ ‎(三)对写作要求的理解 第三段材料是作文写作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写作角度选择、立意确定、标题拟写三个方面提出要求;二是对考试纪律提出要求,明确反对套作,禁止抄袭和保证公平;三是对字数提出要求,不少于 800 字。‎ 二、参考立意:‎ ‎1.生命赞歌和家国情怀最能养德树人 ‎2.倡家国情怀,谱生命赞歌 ‎3.传古溯源,创新启智 ‎4.赏自然之美,悟科学之趣 ‎5.家国情怀引领英雄情结 三、作文素材:‎ ‎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的航太工业一直是我们的骄傲,其中的创新更是让人激动。嫦娥二号为国人展现了中国的创新智慧,取得了六大技术的突破与创新。创新推动了航太事业的发展,创新成就了嫦娥二号的伟大。‎ ‎2.‎ - 30 -‎ ‎ 家与国,哺育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亦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归属。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身在何处,小家与大国,始终是镌刻在中华儿女灵魂中永不磨灭的印记。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国情怀如同一条柔韧的纽带,将每个人的成长与家国紧密相连,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幸福、国家的前途,同频共振、相偎相依。家国情怀,与其说是一种宏大的英雄气概,毋宁说是一种历史积淀的生命自觉,千百年来,已成为中华民族最纯朴的气质。它驱使着新时代青年将个人志向融入到家国使命之中,沿着无数前辈的奋斗足迹,勇敢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四、结构模式:‎ ‎1.写信时首先写出客气的称呼,然后亮出自己所选的两个话题,接着结合学过的相关语文课文,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2.写演讲稿时,巧用修辞 一篇好的演讲稿,一定离不开修辞。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问等修辞方法的巧妙使用,能给演讲稿画龙点睛的作用,也会引发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在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就职演讲中, 集中了丘吉尔的饱满深情的爱国之情,简单、质朴的语言里包含了排比、反问、比喻等修辞手法,充满了力量。完成本篇作文时考生首先分析“家国情怀”和“英雄情结”在当代的含义,然后结合当下社会现实,按照演讲稿的模式写出自己的看法。‎ ‎3.写辩论词要亮明观点,注意审清题干限定要素,明确身份以及辩论主题,进而明确己方观点。论辩陈词在观点上必须有破有立,批判对方观点时要抓住要害,陈述自己的观点则要有理有据;语言既要说理,还要注意气势,要便于口头表达,注意排比手法的运用,注意事例和道理的结合。总结陈词要注意在论辩的基础上辨明是非,内容既要立场明确,又要一分为二、辩证看待,对论辩双方都要照顾到,不可顾此失彼。本次作文考生要围绕“语文学习需不需要强调‘思辨创新’”这个话题按辩论稿的要求写一篇辩论词。‎ ‎ ‎ - 30 -‎ - 30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