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二部分第七单元第4讲 从维新思想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二部分第七单元第4讲 从维新思想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业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云南昆明模拟)1896年梁启超发表《古议院考》,认为“议院之名,古虽无之”,但诸多典籍都能证明中国在上古三代时期“虽无议院之名而有其实也”。梁启超意在(  )‎ A.全盘西化 B.中西融合 C.继承传统 D.托古改制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梁启超利用西方政治学说来论证改革的合理性,意在托古改制,故D项正确。材料“中国在上古三代时期,‘虽无议院之名而有其实也’”说明并非全盘西化,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议院之名,古虽无之”说明梁启超不仅仅是继承传统,故C项错误。‎ ‎2.(2019·山东滨州模拟)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写道:“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此言论旨在(  )‎ A.否定洋务运动的成果 B.批判保守的传统文化 C.变革封建的政治体制 D.传播西方的启蒙思想 答案 C 解析 “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是承认洋务运动有一定成效,A项表述属于主观臆测,故排除;题目中并未涉及保守的传统文化,故B项错误;题目中“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意在强调变政,故C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涉及传播西方启蒙思想,故D项错误。‎ ‎3.(2019·河北模拟)19世纪末的湖南维新派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崇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这反映了(  )‎ A.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 B.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复杂性 C.维新志士以大众传媒开启民智 D.中体西用是维新派的宗旨 答案 B 解析 ‎ 维新派借助儒学来宣传变法思想,君主立宪主张与尊孔实践并不矛盾,故A项错误;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却不得不借力儒学,说明封建势力强大,中国近代化进程复杂,故B项正确;维新志士在学堂、报刊上宣传尊孔思想,不利于开启民智,故C项错误;中体西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宗旨,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故D项错误。‎ ‎4.(2019·广西部分重点中学联考)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吾中国言民族主义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者。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诸族以对于国外诸侯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梁启超极力抵制民主革命 B.近代民族意识已经觉醒 C.梁启超主张加强民族融合 D.文化的近代化转型加速 答案 B 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梁启超抵制民主革命的意图,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在20世纪初,梁启超就认为应当抛弃狭隘的大汉族主义,形成符合全国人民利益的民族观念,这说明近代民族意识已经觉醒,故B项正确。民族意识觉醒不等于民族融合,故C项错误;文化的近代化有很多表现,仅梁启超的一句言论不能说明文化的近代化转型加速,故D项错误。‎ ‎5.(2019·广东梅州模拟)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中指出:“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心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据此表明新文化运动(  )‎ A.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深刻而全面 B.主张改造传统文化 C.有遵循进化理论全盘西化的倾向 D.力图挽救民族危亡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表明了新文化运动救亡图存的一面,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心过去国粹之消亡”,表明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一定偏见,故A项错误;“改造传统文化”与材料“吾宁忍心过去国粹之消亡”不符,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 ‎6.(2019·江苏盐城模拟)《新青年》自第2卷刊登通告:“自第二卷第一号起,新辟‘读者论坛’一栏,容纳社外文字,不问其‘主张’‘体裁’是否与本志相合。”同时,《新青年》第1到3卷每一号的封三都刊有《投稿简章》,明确提出“来稿无论或撰或译,皆所欢迎”。此举(  )‎ A.宣告新文化运动开始 B.体现了兼容并包的原则 C.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D.大力弘扬了“五四精神”‎ 答案 B 解析 宣告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是《青年杂志》的创办,故A项错误;“自第二卷第一号起,新辟‘读者论坛’一栏,容纳社外文字,不问其‘主张’‘体裁’是否与本志相合”和“来稿无论或撰或译,皆所欢迎”体现了包容原则,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故C项错误;大力弘扬“五四精神”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故D项错误。‎ ‎7.(2019·华中师大高考联盟测评)新文化运动认为反对专制争取民主,必须从“奴性逻辑”中解放出来,不盲从一切权威的、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其强调的是(  )‎ A.推翻儒学传统地位 B.批判封建礼教本质 C.树立科学思维方法 D.倡导西方普世价值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争取民主必须从‘奴性逻辑’中解放出来,不盲从一切权威的、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可知,树立科学思维方法,故C项正确。推翻儒学传统地位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批判封建礼教本质是争取民主的过程,不是终点,故B项错误;倡导西方普世价值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8.(2019·山西太原模拟)1919年2月,保守复古的林纾对陈独秀、蔡元培诸人进行批判,捍卫文言文与孔孟之道,蔡元培回信辩驳。这一论战使得《新青年》声名大振,“最高印数达到一万五六千份”。这反映出当时(  )‎ 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B.文化平民化成为趋势 C.传统文化被新文化否定 D.追求新思想成为主流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与救亡图存无关,故A项错误;由材料“论战使得《新青年》声名大振,‘最高印数达到一万五六千份’”可知新文化运动促进文化平民化,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新文化否定了传统文化,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发展而非追求新思想,故D项错误。‎ ‎9.(2019·河北保定月考)五四运动前夕《每周评论》特辟《国内劳动状况》专栏,先后报道了北京男女佣工、河南修武煤矿、唐山煤厂、山东东平县佃户等地劳动者的生活状况。该报道表明(  )‎ A.社会主义革命思想传入中国 B.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 C.知识分子开始关注民众生活 D.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动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讲述的是五四运动前夕《每周评论》专门报道关注了劳动者的生活状况,并未提到要暴力革命的相关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讲到了《每周评论》的一个专栏报道中关注劳动者的生活状况,并不是说明马克思主义已经占据思想界主流,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知识分子开始关注民众生活,故C项错误;五四运动前夕新闻报道劳动者的生活状况,说明新文化运动由宣传民主科学转向关注劳苦大众,故D项正确。‎ ‎10.(2019·四川绵阳模拟)1906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督权,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国家有了这样的纯良政府,才可以做到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这一言论的主要目的是(  )‎ A.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B.建立五权分立政府 C.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D.保障普遍平等民权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主旨是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一个什么政体的国家,没有阐述民权问题,故A、D两项错误;建立五权分立政府的目的是要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故B项错误,C项正确。‎ ‎11.(2019·广东惠州模拟)孙中山认为全体人民应当直接参与管理国家、管理政府、管理官员、管理立法等工作,只有实行“直接民主”或“全民政治”,才能“济代议政治之穷”“矫选举制度之弊”。由此可以看出,他认为(  )‎ A.实行直接民主可以完善民主政体 B.全民政治是实现三民主义的核心 C.应当实现国民直接、平等的民权 D.民权主义者应学习借鉴西方民主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只有实行‘直接民主’……才能‘济代议政治之穷’‘矫选举制度之弊’”说明孙中山认为直接民主可以纠正现行民主制的一些弊病,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孙中山认为全体人民应当直接参与管理国家、管理政府、管理官员、管理立法等工作”,C项解读材料片面,故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学习西方的问题,故D项错误。‎ ‎12.(2019·河北唐山月考)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  )‎ A.深入剖析了民主共和制的实质 B.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 C.提倡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 D.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目标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民族思想的演变,并没有涉及民主共和的实质,故A项错误;从兴中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到临时政府的“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可见其民族思想发生重大变化,由狭隘的民族主义到真正的民族主义,故B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清政府已被推翻,故C项错误;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目标是在新三民主义中,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8·河北石家庄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民本思想,就是重视、承认民众在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进步性。回首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史,大凡民本思想独树一帜的时候,就会出现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百姓生活安居乐业的局面。大凡民本思想偃旗息鼓的时候,便是政治黑暗、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如火如荼的时候。民本思想不但没有撼动专制政治,反而加固了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君主要实现对全民的统治,就必须建立严密的等级制。君本民末是实实在在的,民贵君轻则是虚幻缥缈的。‎ ‎——徐靖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及启示》等 材料二 早期的孙中山对“民”的认识,更多的是同情,是重民、爱民与救民。到辛亥革命时期,则实现了由传统的民本思想向近代民主主义的飞跃。中华民国建立后,他主张“建立世界上最富强最快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在民有方面,是指四万万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民治方面,是指人民理应拥有四项基本政治权利: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孙中山说:“共和国家,重在民治。民之自治,基于自觉,欲民之自觉,不可无启导诱掖之方。”在民享方面,是指人民享有作为国家主人的自由平等的一切权利。‎ ‎——摘编于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重要主张,并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权利主体、价值目标两个方面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民本思想产生的原因。‎ 答案 (1)主张:孔子的为政以德;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的仁义、君舟民水;董仲舒的天人感应;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等。‎ 评价:进步性: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小农经济发展;从道德上约束君权。局限性:民本思想为专制统治服务,君本民末是实,民贵君轻是虚。‎ ‎(2)不同:权利主体不同:前者是君主,后者是民众;价值目标不同:前者巩固统治;后者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实现民有、民治、民享。原因: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孙中山本人的革命实践。‎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依次列举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黄宗羲等人的民本思想。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材料“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生活安居乐业”和“反而加固了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严密的等级制”“民贵君轻则是虚幻缥缈的”和所学知识,从正反两个方面评价。第(2)问,第一小问不同,结合材料一中“民本思想不但没有撼动专制政治,反而加固了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材料二中“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四万万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可知,古代民本思想把君主作为权利的主体;而孙中山的民本思想则是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人民的统治。古代民本论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巩固封建专制政权;孙中山民本思想则是为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实现个人的真正价值,实现民有、民治、民享。第二小问原因,可结合其受古今中外相关思想的影响及孙中山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背景和个人等角度分析。‎ ‎14.(2019·百校联盟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他(杜亚泉)认为,近代以来,由于达尔文、斯宾塞进化论等所谓西方唯物主义学说的输入,引起了中国社会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急剧变化,而这个变化总的趋向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他认为,近代国人学习西方的一大缺陷,就是完全模仿西方文明,而缺乏以固有的“国性”进行必要的整合。……也即如何从中国“国性”出发,对外来文化进行必要的整合,以建立中国“独立之文明”的问题。‎ ‎——摘编自《新文化运动时期杜亚泉、‎ 陈独秀关于中西文化的论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示例一)论题: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珍视。‎ 阐述: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激进民主主义者,为批判尊孔复古,提出了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而照搬西方文明的主张;杜亚泉针对此倾向,提出了西方文明对中国文化的消极影响和学习西方文化的缺陷,提出要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对外来文化进行一定整合;杜亚泉的观点尽管不利于彻底地摧毁封建传统文化,但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珍视,也有利于促进中华文明的新发展。‎ ‎(示例二)论题:杜亚泉的中西文化整合观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发展。‎ 阐述:杜亚泉针对新文化运动者全盘否定中国文化而照搬西方文明的现象,提出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观。任何文化都有各自的优点,因而不能照搬西方近代文明而替代中国文化。此观点主张将中国文化的优点与西方文明的长处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弥补中西文化的不足,也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的新发展。‎ 解析 据材料中“完全模仿西方文明而缺乏以固有的‘国性’进行必要的整合”,得出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珍视。或据材料中“对外来文化进行必要的整合,以建立中国‘独立之文明’”得出杜亚泉的中西文化整合观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其他观点,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有理亦可。阐述,据材料中“新文化运动时期”结合所学分析论证,言之有理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