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地理高三一轮复习系列:第一部分第二单元第8讲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鲁教版江苏版)
第8讲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知考纲 明考情 理线索 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以区域分布图、剖面图为背景,考查河流地貌的类型、形成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影响等,考查频度较高,选择题、综合题均可命题 一、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 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 表现 因素 作用 风化作用 温度、水、生物 使岩石发生崩解;给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侵蚀作用 流水、冰川、风等 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搬运作用 风、流水、冰川等 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堆积作用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特别提醒 内、外力作用共同影响地表 (1)内力作用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2)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也可能占优势,如河流或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深度思考1】 形成长江三峡和长江三角洲的外力作用有何异同? 提示 均为流水作用,前者为流水侵蚀而成,后者以流水堆积为主。 二、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 河谷发展阶段 侵蚀类型 地貌 初期(A) 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 中期(B) 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 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 成熟期(C) 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 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形 【深度思考2】 峡谷、急流、瀑布为什么一般分布在河流的上游? 提示 河流的上游,河底纵坡较大,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表现得最为强烈,加上岩石的性质和构造条件的影响,常形成峡谷、急流和瀑布。 2.河流堆积地貌 (1)出山口处a:洪(冲)积扇或洪积—冲积平原。 (2)中下游地区b:河漫滩平原。 (3)入海口c:三角洲。 【深度思考3】 冲积扇和洪积扇的形成有何不同? 提示 洪积扇发育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前,冲积扇发育于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山前。 考点一 主要外力作用与地貌 1.主要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作用因素 作用表现 作用结果 流水 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水的流动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 水蚀地貌,如沟谷(“V”型谷)、瀑布等 风 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 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 冰川 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 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 波浪 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 2.主要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作用因素 作用表现 作用结果 流水 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慢 山间河流流出山谷,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地区:冲积平原 河流入海口处:三角洲 风力 气压梯度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慢 堆积物质以沙粒为主:沙漠(沙丘) 堆积物质以黄土为主:黄土高原 波浪 波浪遇倾斜海岸,速度减慢 沙滩、潟湖 冰川 冰川在移动过程中融化,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 冰碛地貌、冰碛湖等 (2016·新课标全国Ⅰ,7~9)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审题指导]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1)贝壳堤是死亡的贝类生物堆积而成,某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必须①稳定,死亡贝类生物②持续堆积才能形成。 (2)河流冲积物是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河流入海的位置变动导致海岸线的不断变化。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答案 (1)C (2)B (3)D 判断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的方法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以我国为例)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图所示)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考法一 河口三角洲外力作用的影响 1.(2015·新课标Ⅰ,10~11) 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1)~(2)题。 (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解析 第(1)题,若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以沉积为主,则海水变浅,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距离会越大。反之,若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以侵蚀为主,则海水变深,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距离会越小。图中两者距离1975~1978年扩大,此后总体减小,故先以淤积为主、后以侵蚀为主。故D正确。第(2)题,1992~1997年期间两者距离缩小,说明泥沙沉积作用减弱,黄河入海泥沙减少,只有B项所述能出现这一现象。故B正确。 答案 (1)D (2)B 考法二 风化作用与地貌 2.(2016·海南地理,19~20)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1)~(2)题。 (1)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 A.东北坡 B.西北坡 C.东南坡 D.西南坡 (2)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提示,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南坡为阳坡,昼夜温差大,西坡下午受到太阳辐射强,西坡的白天气温高一些,所以西南坡气温日较差大。其他因素都不需要考虑了。第(2)题,从材料提取信息“ 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说明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热带雨林带终年高温多雨,气温日较差最小;温带荒漠带和草原带,气温日较差最大,亚寒带针叶林带,气温日较差较大。故选C。 答案 (1)D (2)C 考点二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 (1)河流的侵蚀方式与河谷特征。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不同河段,河流所受的侵蚀方式不尽相同,地貌各有差异。如下图所示: (2)河流凹岸侵蚀与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 2.河流堆积地貌 冲积平原是典型的堆积地貌,有三种类型: 组成及分布 形成机制及图示 洪积—冲积平原(山前)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最后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地貌特点: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堆积物质由粗到细 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河流改道,废弃的河漫滩,连接成河漫滩平原。地貌特点:地势平坦、宽广 三角洲平原(河口地区) 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形成三角洲,若干个河口三角洲连成三角洲平原。地貌特点: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2014·北京文综,6~7)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该河谷( )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 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 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 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 (2)本次洪水( ) 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 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 [析图过程]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答案 (1)A (2)D 1.河谷的发育过程 2.侵蚀河岸与堆积河岸的判定方法 (1)平直河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水右偏,右岸为侵蚀岸,左岸为堆积岸;南半球河水左偏,左岸为侵蚀岸,右岸为堆积岸。 (2)弯曲河道:无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河水受离心力的影响,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 3.河流堆积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共同性: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活动。 (2)不同点:洪积—冲积平原既不旱,也不涝,为农业高产田;河漫滩平原旱涝较为严重,粮食产量不稳定;三角洲地区易出现土地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 4.冲积扇和三角洲成因异同 冲积扇和三角洲都是由流水的沉积(堆积)作用形成的,但出现区域略有不同,这主要是由水流速度、沉积的快慢决定的。当河流流出山口时,一般落差大、流速快,所携带的泥沙在平坦的地带(一般在平原的边缘地带)迅速沉积;而当河流流入下游地带,由于地形平坦,流速减慢,泥沙沉积的速度也变慢了,所以三角洲就出现在入海口地带。 考法 洪积扇形成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17·课标全国Ⅱ,9~11)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3)题。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解析 本组题目主要考查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第(1)题,贺兰山东麓是我国冲积扇发育比较典型的地区之一,受独特的气候和山地特征影响。贺兰山东坡处在夏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贺兰山东麓坡度骤减,河流搬运能力急剧降低、碎屑物质大量堆积,因河谷众多,冲积扇能集中连片分布。第(2)题,形成甲冲积扇的河流主要流经北部低山地区,地形地势起伏较小,流水侵蚀作用较弱;河流流程较长,沿途砾石持续沉积,至洪积扇部位以泥沙沉积为主。第(3)题,贺兰山东坡南段地形地势起伏大,水的流动性强,山麓洪积扇堆积物以砾石为主,泥沙较少,土层较薄,耕地面积较小。 答案 (1)C (2)B (3)B 考点三 河流地貌及其流域的地理环境特征的判断 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 (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断河流流向 (2)根据一组等潜水位线,判断河流流向 (3)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断河流流向 (4)根据河床的深浅判断河流流向 (5)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断河流流向 (6)根据河流地貌类型判断河流流向 (7)根据河流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河流流向 一般地,河流上游沉积物颗粒较大,且棱角分明;河流下游沉积物颗粒较小,且呈浑圆状;入海口处沉积物颗粒最小。 (2018·江西十校联考)下图为某地区一河流某季节示意图及从甲地到乙地流水沉积物平均粒径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由图中信息可推测出( ) A.河流由甲地流向乙地 B.丘陵山地的等温线向北凸出 C.甲乙河段冬季有冰期 D.河道a处河床坡度比b处缓 (2)近年甲处河流颗粒物粒径减小,可能是该区域( ) ①耕地面积扩大 ②降水量有所减少 ③植被覆盖率提高 ④大力开发旅游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第(1)题,当河流流速减慢时,粒径大的先沉积、粒径小的后沉积,一般情况下,自河流上游向下游,沉积物粒径呈减小趋势,由此可知,乙地位于上游,甲地位于下游,河流由乙地流向甲地,A选项错误;由图中的气温信息可知,该地区位于北半球,丘陵山地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等温线凸向低纬地区,即向南凸出,B选项错误;由于该地区位于北半球,气温大致由南向北降低,因此甲乙河段最冷月气温应高于0 ℃,河流一般无结冰期,C选项错误;b处位于凹岸,流水侵蚀作用较强,河床坡度较陡,D选项正确。第(2)题,甲处河流颗粒物粒径减小的原因可能有三个:一是流速变慢,二是流量减少,三是含沙量减少。该区域降水量有所减少可导致河流流量减少,河流的搬运能力减弱,使得粒径更小的颗粒物在甲处也可沉积;植被覆盖率提高可使河流含沙量减少;耕地面积扩大、大力开发旅游业均会对地表植被造成破坏,使得河流含沙量增加、汛期流量增大;综上可知,C选项正确。 答案 (1)D (2)C 1.根据河流判断地形特征 (1)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河水从高处向低处流。 (2)根据水系特征可判断地形类型:向心状水系对应的地形部位为盆地;辐射状水系对应的地形部位为山顶。 (3)根据河床宽度判断地形:若河流河床较宽,则说明该河流经平原地区。 (4)根据河道形态判断地形:若河道呈蛇形弯曲,则说明该地为平原。 2.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判断地理环境特征 (1)含沙量大,则说明上游植被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严重。 (2)若河流有结冰期,则说明该河所处纬度较高。 考法 河流流域特征分析 (2014·海南地理,18~20)如下图所示,位于湿润区的某河流,穿过平行的背斜山脉,进入平原。读下图,完成(1)~(3)题。 (1)上图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河流流量最小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上图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适宜修建水坝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3)河流穿过平行的背斜山脉的原因可能是( ) A.河流侵蚀、逐步将山脉切开 B.河流改道,由与山脉平行改为穿行 C.河流先于褶皱形成 D.山脉断裂,断裂处形成河流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地形及河流流向判断:甲位于河流上游,丙和乙位于中游,丁位于下游。因此A正确。第(2)题,通过图示分析,乙位于地势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最适宜建大坝,因此选B项。第(3)题,若山脉先形成,河流应平行于山脉延伸,即纵列分布,不会将山脉切开,更不会穿行山脉,因此A和B错;只有河流先于褶皱形成的前提下,才会出现河流穿行山脉,C正确。 答案 (1)A (2)B (3)C 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主观题 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问题一般有三种: 一是判断影响侵蚀地貌或沉积地貌的主要因素(流水、风力、冰川、海浪); 二是分析形成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原因,强调外力是怎样影响该地貌的; 三是描述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形成过程,侧重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在高考中多以判断地貌类型、描述成因等设问形式呈现。 [典 题 示 例] 读图,回答问题。(28分) (1)结合材料说明宁夏平原的成因。(8分) (2)说明图中AB所在地区与CD所在地区等高线弯曲的特点及其原因。(10分) (3)分析图中从出山麓口往湖沼方向沉积物变化的一般特点及成因。(10分) [尝试自解] (1) (2) (3) [样卷评析] 样卷展示 得分:18分 样卷剖析 失分原因:(1)要点不完善。只答出了宁夏平原形成的内力作用,漏掉外力作用,扣4分。 (2)部分原因分析不正确。CD段等高线向下游凸出与该处为流水堆积作用有关,冲积扇中轴区域海拔略高于两侧。扣3分。 (3)原因分析不准确。沉积物颗粒大与流水搬运作用强弱有关。影响流水搬运作用强弱的主要是流速,其次是水量。图示河流往下游地形趋于和缓,流速降低,搬运作用减弱。扣3分。 标准答案 (1)内力作用:两侧岩块相对抬升,宁夏平原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构造;(4分)外力作用:黄河带来的泥沙以及贺兰山的洪积物的沉积而成。(4分) (2)AB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2分)原因:上游段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3分)CD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2分)原因:下游段主要以河流堆积为主。(3分) (3)沉积物颗粒依次变小。(2分)原因:当流水携带大量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的降低,泥沙逐渐沉积;(4分)一般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4分) [答 题 模 板] 1.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题目成因的答题思路 2.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的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规范答题术语 侵蚀作用 河谷、沟谷、峡谷 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及两岸的冲蚀作用形成 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石灰岩在流水中含有的CO2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被溶解而形成的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 风携带的大量沙石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形成的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等 沉积作用 河流冲积扇 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河口三角洲 河流携来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三角洲 风力沉积地貌 风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受到阻挡等作用下,风速降低,大量物质沉积而形成的地貌,如沙丘等 冰川堆积地貌 冰川携带的大量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在原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等 [应 用 体 验] [2013·课标Ⅱ,36(1)、(3),1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分) (2)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分)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解析 第(1)题,根据题中信息可知,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会带来大量泥沙,枯水季节水位较低河床泥沙裸露,风出山口后,M处附近风力减小会导致风沙沉积。第(2)题,先表明观点,然后说明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如选择观点A沙丘群规模会扩大,则要根据材料中的沙丘群形成的条件说明理由,即风和河流带来泥沙导致沙源丰富,河床裸露、风力减小导致泥沙沉积。如选择观点B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则要说明泥沙来源减少的原因,以及限制沙丘群规模扩大的因素。 答案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 (2)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论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限时规范专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题4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6·江苏地理)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1~2题。 1.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 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解析 第1题,江南丘陵景观应具有以低山、丘陵为主,河流众多的特点。仔细观察四图,只有②④符合此特点,而②为桂林山水,故选D。第2题,画③描绘的为地貌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黄土高原地区,黄土是风“吹来”的,地表地貌为流水作用造成的。故选C项。 答案 1.D 2.C (2013·江苏地理,7~8)下图是某流域地质简图,甲、乙、丙三地有砾石堆积物(见下图右下角照片),在甲地砾石堆积物中发现了金刚石。读图回答3~4题。 3.含金刚石堆积物的成因是( ) A.冰川沉积 B.流水沉积 C.风力沉积 D.风化残积 4.图中可能找到金刚石矿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3题,甲地处于河流弯曲处的凸岸,流速较慢,流水沉积作用显著。第4题,金刚石堆积物是由流水搬运而来的,故金刚石矿一定位于甲地上游,排除A、D两项;含金刚石堆积物多为砾石等大颗粒沉积物,而③地为砂粘土堆积物,颗粒较小,② 地为岩浆岩,且周围多断层发育,岩石破碎,故在②地可能找到金刚石矿。 答案 3.B 4.B (2016·天津文综,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5~6题。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5.图中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由西向东倾斜 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D.由北向南倾斜 6.该地区5 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 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B.气候持续性变暖 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 D.地壳阶段性下沉 解析 第5题,由图中古海岸线曲线的时间变化特点及等高线的变化规律,可推知图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第6题,由题干“……贝壳堤……是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结合图中贝壳堤的不同年代的位置分布,说明该地海平面存在间歇性下降特点。 答案 5.C 6.A (2018·湖北华师一附中模拟)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因积水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凹坑。壶穴一般是由于河水流量增加,带动上游的石块向下游流动,当石块遇上河床上的岩石凹处无法前进时,会被水流带动而打转,经历长时间后形成圆形孔洞,称为壶穴。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河谷中风化坑和壶穴的空间分布图(注:0米表示观测地点的高度)。根据材料完成7~8题。 7.根据图文信息,下列关于河谷风化坑和壶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风化坑多发育在位置较高、坡度较陡的河谷区域 B.风化坑发育位置较低,分布在-1米以下的河谷区域 C.由于流水不断侵蚀打磨,壶穴口径边缘坑坑洼洼 D.风化坑在河床相对抬升后,由积水风化而形成 8.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废弃的河流壶穴逐步转化为风化坑的顺序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①③ 解析 第7题,根据材料可知,风化坑多发育在位置较高、坡度较缓的河谷区域,A错;风化坑发育位置较高,分布在观测点以下1米以内的河谷区域,B错;由于流水不断侵蚀打磨,壶穴边缘平滑,C错;河床相对抬升后,水位相对下降,河谷上部岩石易积水形成风化坑,D对。第8题,河流壶穴形成后,河谷河床抬升,壶穴积水口裸露,积水风化,壶穴逐步转化为风化坑,据此可知形成顺序是③②①。 答案 7.D 8.C (上海高考题)流水地貌是由流水塑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据此完成9~10题。 9.在下图所示河流的②处,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 ) A.搬运 B.堆积 C.侵蚀 D.风化 10.如果在图示的①、②、③、④四处进行码头选址,比较合适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第9题,本题考查河流弯曲对河流外力作用的影响。在河流弯曲处,凹岸受河流冲刷严重,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凸岸泥沙淤积,主要表现为流水的沉积作用。图中②处为河流的凸岸,主要表现为流水的堆积作用。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第10题,本题考查影响港口建设的区位因素: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和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①④两地位于河流的凹岸,河流侵蚀作用显著,河道较深,有利于航行。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答案 9.B 10.C (2018·江苏信息卷)结合某区域地形图,完成11~12题。 11.仅从自然条件考虑,图中四聚落中受泥石流威胁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2.四聚落中( ) A.甲聚落位于河流交汇处,取水最方便,形成最早 B.乙聚落地势最高,洪涝灾害少,但发展缓慢 C.丙聚落在河流凹岸,水深易建码头,发展最快 D.丁聚落地形平坦,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慢 解析 第11题,图中丙聚落,位于河谷地区,河流上游等高线密集,河流落差大,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大;甲、乙、丁三聚落所处河谷较为平坦,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小。第12题,丁聚落位于河流交汇处附近,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水陆交通便利,最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形成最早、发展最快、规模最大。乙聚落位于河流上游,地势最高,水量小,洪涝灾害少;但受地形和交通的限制,发展缓慢。 答案 11.C 12.B (2017·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质检)下图示意长江口部分沙岛群演变过程。读图完成13~14题。 13.1880~1945年,①②③④四处侵蚀速率大于堆积速率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14.据河口沙岛群的空间演变趋势推测,长江河口地区一百多年来( ) A.河口不断拓宽,河道不断变深 B.海水侵蚀作用大于河流堆积作用 C.北航道航行条件始终好于南航道 D.海平面上升速率小于泥沙沉积速率 解析 第13题,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堆积,越往入海口,河流的流速越慢,堆积作用越明显。结合图中①②③④四处1880年和1945年的沙洲0米线的变化可知,②③④ 处的沙洲或从无到有或由小变大,唯有①处沙洲消失,说明①处受侵蚀速率大于堆积速率。第14题,由图可知,沙洲的面积在增大,说明海平面上升速率小于泥沙沉积速率;河口不断变窄,河道不断变浅,海水侵蚀作用小于河流的堆积作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水流向南岸偏,南岸受冲刷,河道变深,北岸受堆积,航道淤浅,故北航道航行条件比南航道差。 答案 13.A 14.D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漏选、错选皆不得分) (2018·苏北统考)读下列景观图,回答15~16题。 15.四种地貌中,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有( ) A.① B.② C.③ D.④ 16.四种地貌中,因沉积作用形成的有(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15题,四种地貌分别是河口三角洲、风积沙丘、河流侵蚀峡谷、风蚀雅丹地貌。第16题,河流入海时,因流速降低,所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淤积延伸、填海造陆,逐渐形成河口三角洲平原。风力携带的沙尘在遇到阻力或风速减弱时,沉积下来形成沙丘。 答案 15.BD 16.AB (2016·江苏版第四次全国大联考)仙安石林位于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七百多米高的仙安岭上,属于罕见的热带喀斯特剑状、针状石林。下图为海南省沿109°E的地形剖面及岩石构成示意图。完成17~18题。 17.组成仙安石林的岩石的成因及形态成针状、剑状的原因分别是( ) A.外力作用 B.流水侵蚀 C.冷却凝固 D.变质作用 18.图中显示( ) A.图示区域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B.没有地壳运动的痕迹 C.五指山上能找到生物的化石 D.历史上岩浆活动频繁 解析 第17题,组成仙安石林的岩石为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是外力作用而形成的,A 对;仙安石林形态成针状、剑状的原因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故选AB。第18题,图中的地形剖面图显示,图示区域地势中间高四周低,A对;图中有地势起伏的状态,有属于侵入岩的花岗岩出露地表的状态,说明该区域发生地壳运动,B 错;图中信息显示,五指山区域的主要岩石是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不会有生物化石存在,C 错;该区域有花岗岩和玄武岩分布,说明历史上岩浆活动频繁。故选AD。 答案 17.AB 18.AD 三、综合题(共24分) 19.(2018·河南省郑州市高三质量检测)读华北平原主要冲积扇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说出该区域冲积扇的分布特点,并分析该区域冲积扇形成的原因。(6分) (2)分析该区域冲积扇上多古城的原因。(6分) 解析 第(1)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冲积扇(洪积扇)形成在山麓地带的河流出山口位置。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挟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即冲积扇。第(2)题,应从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分布特点:分布在太行山山麓地带或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河流出山口。 成因:河流流经太行山区,(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挟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2)靠近河流,可以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古城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气候条件优越。 20.(2017·南京六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五大湖位于加拿大和美国之间,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尼亚加拉瀑布位于五大湖的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之间,瀑布在1842年至1905年间平均每年向上游方向移动170 厘米,这与其软(页岩)硬(白云岩)相间的地质条件有关。下图为尼亚加拉大瀑布岩层分布示意图。 (1)分析尼亚加拉瀑布向上游方向移动较快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2)为保护尼亚加拉瀑布景观,美、加两国政府耗巨资修建工程,在瀑布上游引水发电。简述这一做法对瀑布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解析 第(1)题,瀑布的形成与岩石的坚硬与否和流水的下蚀作用有密切关系。图中显示,页岩属于沉积岩,容易被侵蚀,而白云岩虽然较为坚硬,但容易崩落。而瀑布流水下蚀作用强烈,故而溯源侵蚀严重,瀑布向上游方向移动较快。第(2)题,引水发电,可以调节水流量,致使水流对岩层的侵蚀作用减弱,缓解瀑布上移的速度。 答案 (1)水流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较软的岩层易被流水侵蚀,较坚硬的岩层易塌落。所以,瀑布向上游移动速度较快 (2)减少水量(调节水量),减弱了对岩层的侵蚀作用,减缓瀑布向上游移动的速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