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第4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1)专题练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第4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1)专题练习

专题十二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品真题——明确高考考查方向……………………………………………………·‎ 考向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2017·全国卷Ⅲ·21,4分)“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2017年春节期间,许多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  )‎ ‎①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②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③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从“放”到“少放”或“不放”这种年俗的变化,是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也说明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②④符合题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而是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逐渐发生变化,①说法错误。社会意识也可能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③说法错误。]‎ 考向二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2016·全国卷Ⅰ·22,4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强调,推动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和发展,最大限度增加劳动关系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重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因为(  )‎ ‎①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劳动关系矛盾是制约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矛盾 ③劳动关系矛盾的解决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④正确解决劳动关系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本题的题眼是“唯物史观”“之所以重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它制约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正确解决劳动关系矛盾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故②④符合题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①说法错误;劳动关系矛盾的解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劳动关系矛盾只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不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③说法错误。]‎ ‎3.(2015·全国卷Ⅰ·16,4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唯物史观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  )‎ ‎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改革的必然要求 ‎②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③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由自发到自觉转变的标志 ④我国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由不适应走向适应的标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必然要求,①符合题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促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从而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②当选;我们不能说“过去的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以后就一定能够适应经济基础”,④排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但并不能说过去的认识是自发的,③排除。]‎ 考向三 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4.(2016·全国卷Ⅲ·22,4分)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中央电视台推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讲述实现中国梦征程中劳动者的故事,讴歌中国工人的精湛技艺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讴歌劳动者,是因为(  )‎ ‎①劳动者是创造历史的社会主体和真正英雄 ②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在劳动创造中的作用日益融合 ③劳动者的知识结构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优化 ④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本题的题眼是“从唯物史观角度讴歌劳动者”的原因。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强调了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地位,①符合题意;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④符合题意;“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作用的融合”“劳动者知识结构的优化”都不是“讴歌劳动者”的原因,排除②③。]‎ ‎5.(2015·全国卷Ⅱ·19,4分)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从唯物史观看,这是因为(  )‎ ‎①文艺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②文艺的发展取决于文艺创作方法的创新 ③文艺反映社会生产生活的形式与风格是统一的 ④‎ 文艺是反映并服务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本题的题眼是“脚踩坚实的大地”“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文艺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文艺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文艺创作必须坚持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反映并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①④符合题意。②夸大了文艺创作方法创新的作用,文艺的发展应该取决于社会实践的发展,排除;③中“统一”说法错误。]‎ ‎■悟方法——养成规范解题习惯…………………………………………………….‎ ‎[示例] [2017·全国卷Ⅰ·40(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练预测——瞄准高考命题靶心…………………………………………………….‎ ‎[命题分析] 2018年高考可能会结合社会热词、热点现象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等,结合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等改革与发展考查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和规律、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考向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常考题型:选择题、非选择题]‎ ‎1.成书于元末明初的小说《三国演义》,描写汉末、三国的战争,多次出现“火药”“炮响”;但事实上,火药直到唐初才被发明,用于战争又迟至于宋、元,汉末、三国是不可能有“火药”“炮响”的。这说明(  ) ‎ ‎①社会意识归根结底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文学作品源于主观想象,不必拘泥于史实 ③超越现实的语言能精准应验发展的现实 ④文学创作总是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印记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C [材料中强调了“火药直到唐初才被发明,用于战争又迟至于宋、元,汉末、三国是不可能有火药、炮响的”,但是成书于元末明初的小说《三国演义》中却出现了火药、炮响,体现了社会意识归根结底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文学创作总是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印记,①④正确;②错误,因为文学作品源于社会现实;③不选, 因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考向二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常考题型:选择题、非选择题]‎ ‎2.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民法总则针对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发展带来的侵害个人信息现象,规定了个人信息的保护规则,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开篇第一条,回应了当今社会的现实需求。从唯物史观看,民法总则的制定(  )‎ ‎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要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 ③是调整上层建筑,使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④旨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之与生产关系相适应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设问要求的是唯物史观,①属于唯物论,故排除;题干中民法总则的制定体现的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而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故③正确、④错误;民法总则回应现实需求,是反映社会存在的体现,故②正确。]‎ ‎[提分技巧] 分领域区分两个矛盾 一般来说,经济领域的系列改革是为了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政治和文化领域的改革是为了让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3.法治要真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就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就必须抓住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保障公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请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提出上述立法要求的依据。 ‎ ‎【解析】 一是注意知识范围,‎ 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需要从社会发展和价值实现两个方面着手。二是注意结合材料信息来分析立法要求的合理性,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说明、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角度分析说明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的正确性;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角度分析说明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的正确性。‎ ‎【答案】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立法要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提高立法质量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必须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要科学立法以遵循规律、民主立法以维护人民利益。‎ 考向三 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常考题型:选择题、非选择题]‎ ‎4.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我们党来自人民,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党就会失去根基。必须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之所以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因为(  )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和存在的基础与动力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③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④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们党最高的价值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价值标准,故②④正确。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故①错误;③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体现,而不是原理角度的原因,故排除。]‎ ‎[提分技巧] 正确把握人民群众的作用 在把握人民群众的作用时,注意不要与其他社会因素的作用混淆。如精神财富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实践,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生产活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方式,都不能说是人民群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