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必修下册基础过关训练 齐桓晋文之事 Word版含解析
- 1 - 基础过关训练 2 齐桓晋文之事 [基础演练] 1.下列对各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何爱.一牛 爱:吝啬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以及:连接并列词组 C.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 D.然后从而..刑之 从而:接着 2.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不全是通假字的一组是( ) A.无以.,则王乎 为长者折枝. B.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盖.亦反其本矣 C.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申.之以孝悌之义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走向 B.挟太山以超.北海 超:超过 C.度.,然后知长短 度:衡量长短 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恒:守道不变 - 2 - 4.下列各项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不敏:不聪慧,不通达 B.俯不足以畜妻子.. 妻子:妻子和儿女 C.申之以孝悌..之义 孝悌: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是故:就是这个缘故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B.盖亦反其本矣 C.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D.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6.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未之有也 C.王见之,曰:“牛何之?” D.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D.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8.下列各项对句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这样,只把父母、妻子、儿女从死亡 中救出来,恐怕还来不及。 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有仁爱的人在统治期间, - 3 - 陷害人民却有所作为的呢? C.奚暇治礼义哉?——哪还有空闲讲求礼义呢? D.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不守法度,越出常规的事,没有不 做的了。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④②①③⑤ B.①②④⑤③ C.①④②③⑤ D.④①②⑤③ [课内精读] 阅读文段,完成 10~13题。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 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 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 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 4 -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 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 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也。 10.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因:就、随之。 B.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侈:奢侈。 C.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制:规定。 D.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赡:足。 11.通假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已:通“矣”,语气助词。 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罔:通“网”,张网以伺,犹言陷害。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黑白相间。 D.则盍.反其本矣! 盍:通“盖”,“何不”的合音字。 12.加点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 5 - B.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C.盍.亦反其本矣!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D.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13.对本段内容层次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开头至“罔民而可为也?”为第一层,论无恒产导致民乱政暴, 反面论证“制民之产”的必要。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奚暇治礼义哉!”为第二层,古今对 比论证“制民之产”的必要。 C.“王欲行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第三层,正面阐 述怎样“制民之产”。 D.这一段从治理百姓、巩固统治进而统一天下的角度来论证,因 此,对作为统治者的齐王来说,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文末描述的一幅 王道乐土图客观上也有利于百姓。 [课外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14~18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 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 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 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 - 6 - 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 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 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 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 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 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 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 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 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 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 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 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 /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B.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 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 7 - C.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 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D.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 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子,先秦称诸侯的儿子或女儿,后称豪门世家的儿子,也用 来尊称别人的儿子。 B.鲍子,即鲍叔,“子”是古代对对方的尊称。 C.海滨,指与海邻接的陆地。齐国为临海国家,齐桓公依靠海上 的资源迅速成为战国七雄之首,齐国被当时的人称为“海王之国”。 D.四维,指礼、义、廉、耻,古代统治者以此为治国之纲。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家境贫困,和鲍叔牙做买卖,常占鲍叔牙的便宜,鲍叔牙 却始终友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说什么。 B.鲍叔牙深信管仲做事不顺,当官不成,原因是机遇不到。他坚 信管仲是治国之才,时来运转,会发挥潜能。 C.文章第二段饱含着管仲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 礼赞,表现了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D.文章着重写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交代了鲍叔牙的高尚品德和 行为,暗示鲍叔牙对管仲建立功业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 - 8 - 仲之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从选文看,管仲的治国方法有哪些成功之处,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过关训练 2 齐桓晋文之事 1.解析:以及:从而推广到。 答案:B 2.解析:A项,同“已”,停止/同“肢”,肢体。B项,同“型”, 典范、榜样/同“盍”,何不。C项,同“途”,道路/不是通假字。D 项,同“斑”/同“诉”,诉说。 - 9 - 答案:C 3.解析:B项,“挟太山以超北海”的“超”解释为“超过”错 误,这句话是说“挟着泰山跨越北海”,“超”应解释为“跨过”。 故选 B。 答案:B 4.解析:D项,“是故明君制民之产”中“是故”解释为“就是 这个缘故”错误,这句话是说“所以贤明的君主所规定的百姓的产 业”,“是故”意思是“所以”“因此”。故选 D。 答案:D 5.解析:A项,“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中“刑”通“型”,给…… 做榜样;B项,“盖亦反其本矣”中“盖”通“盍”,为什么不,“反” 通“返”,返回;C项,“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中“涂”通“途”, 道路。故选 D。 答案:D 6.解析:ABC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莫之能御也”应为“莫能 御之也”,“未之有也”应为“未有之也”,这两句属于否定句中代 词做宾语前置的类型,“牛何之”应为“牛之何”,属于疑问句中疑 问代词做宾语前置的类型;D项,“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是判断句,意思是“所以大王不称王(的原因),只是因为不去做,不是 因为不能(称王)”。故选 D。 答案:D 7.解析:A项,“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中“树”是名词作动词, - 10 - 种植;B项,“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中“王”是名词作动词,称 王,统治天下;C项,“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中“刑”通“型”, 是名词作动词,做榜样;D项,“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中 第一个“王”是名词,大王,没有活用。故选 D。 答案:D 8.解析:A项,“此”,代词,这种情况;“救”,救助;“死”, 将死之人;“恐”,恐怕;“赡”,充足,“不赡”,不充足,来不 及。故这句话意思是“这种情况下恐怕救助将死之人还来不及呢”, 选项曲解“救死”的意思,故错误;B项,“焉”,哪;“罔”,陷 害;“为”,有作为;C项,“奚”,哪;“暇”,空闲;“治”, 讲究;D项,“放”“侈”,放纵;“辟”“邪”,不正派,不正当, 指肆意作恶;“为”,做。故选 A。 答案:A 9.解析:可以将选项进行分类,以①开头或以④开头,①说作品, ④说其人,从衔接上看,显然④更合理。排除 B、C。比较 AD,从结 尾入手较好,③是今人对孔孟的评价,⑤是司马迁对孔孟的评价,其 中“意”为主张、宗旨的意思,呼应②。自古及今,③结尾更好。故 选 D。 答案:D 10.解析:侈,放荡。 答案:B 11.解析:“盍”非通假字。 - 11 - 答案:D 12.解析:A做。B随即/跟随。C何不。D.舒缓语气。 答案:B 13.解析:还有教育百姓。 答案:C 14.解析:“贵轻重”“慎权衡”句式相同,中间应断开,排除 A、 B两项;“桓公”“管仲”“诸侯”均作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 C 项。 答案:D 15.解析:齐桓公为春秋五霸之首。 答案:C 16.解析:“着重写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理解错误。本文重点 写的是管仲的贤能,写与鲍叔牙的交往是为了衬托管仲。 答案:D 17.答案:(1)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凭借着管仲 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于统一,是靠管仲的智谋。(关键点: “既”“霸”“匡”) (2)百姓想要的,就顺民意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民意废除 它。(关键点:“俗”“否”“去”) 18.解析:根据文中的“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可得出第 ①点答案;根据文中的“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可 得出第②点答案。 - 12 - 答案:①注重民生,以民为本,尊重百姓意愿。②善于因势利导, 有全局意识。 【参考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 叔牙知道他贤能。管仲家贫,经常欺骗鲍叔,但鲍叔始终友好地对待 他,不因为这些事而说什么。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 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为齐桓公,公子纠死了,管仲被囚禁。鲍 叔于是向齐桓公举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凭 借着管仲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于统一,是靠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经商,分财利时多给 自己一些,但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因为生活贫困。我曾经为 鲍叔谋划事情,却使他处境更艰难,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势 有顺利和不顺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君主驱逐,但鲍叔不认为 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却多次战败逃跑, 但鲍叔不认为我胆怯,知道我还有老母亲。公子纠失败,召忽为此自 杀,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把 小的过失看作是羞耻,却会因为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耻辱。生我的是 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管仲后,自己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代在齐国享有 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常成为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 称赞管仲的贤能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 - 13 - 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 一书中说:“粮仓充实了,百姓就懂得礼节;衣食充足了,百姓才能 分辨荣辱。国君遵守法度,上下左右才会紧密团结。不提倡礼义廉耻, 国家就会灭亡。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要使它顺应百姓的心意。” 所以政令简易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的,就顺民意给他们;百姓所反 对的,就顺民意废除它。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 重视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在柯地会盟,桓 公想背弃与曹沫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 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要懂得给予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为政 的法宝。”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