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史专题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优化提升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史专题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优化提升学案

专题优化提升 一、近代中国的五种经济形态 经济形态 产生条件 发展概况 历史影响 小农经济 封建土地制度;封建政治制度 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被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在近代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以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为主要表现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消亡 凭借其政治特权和经济实力,长期占据优势地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经济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在中日甲午战争后覆灭 是清政府的一次自救运动;只学技术,不变制度;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诱导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发展曲折,1953~1956年间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是中国经济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和动力 续 表 经济形态 产生条件 发展概况 历史影响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1927年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而形成,抗战期间迅速膨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人民政府没收 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严重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相互关系 自然经济在其他经济发展中不断走向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夹缝中生存,具有革命性,‎ 同时又具有依赖性和妥协性;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夺 ‎[针对训练——对接48分选择题]‎ ‎1.(2020·黄冈质检)1843~1852年,英商不得不在中国的通商口岸以低于成本20%~30%的价格销售棉纺织品。这一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近代机器棉纺业的发展 B.供过于求,超过国人购买力 C.自然经济对英货的顽强抵抗 D.英国棉纺织品的质量低劣 解析:选C。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A项错误;“供过于求,超过国人购买力”是现象,并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题干中的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英货有很强的抵抗作用,故C项正确;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时间可以判断,英国棉纺织业在当时主要采用机器生产,质量不一定低劣,故D项错误。‎ ‎2.(2020·黄冈质检)下表是中国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简表。据下表可以推知(  )‎ 中国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 时间 创办者及身份 企业名称 ‎1872年 陈启源(华侨商人)‎ 继昌隆缫丝厂 ‎1873年 方举赞、孙英德(铁匠作坊主)‎ 上海发昌号铜铁机器车房 ‎1878年 朱其昂(轮船招商局会办)‎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1882年 黄佐卿(商人)‎ 上海公和永缫丝厂 A.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 D.民族工业是近代机器化大生产的示范和刺激下的产物 解析:选D。题干反映了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产生,它们都使用机器生产,位于沿海或通商口岸,由此可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近代机器化大生产的示范和刺激下的产物,故D项正确。‎ 二、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与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关系 ‎1.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行百日维新挽救民族危亡奠定了基础,也促成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 ‎2.民国初期兴办实业高潮,为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扩大了阶级基础。‎ ‎3.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发展及民族资产阶级的表现,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支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4.国民政府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迫使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对国民党的幻想,走上了同共产党合作的道路。‎ ‎[拓展训练——对接12分开放题]‎ ‎1.(2020·黄冈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家茅盾创作的小说《子夜》于1932年完稿,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吴荪甫,出身“书香世家”,曾游学欧美,颇为精明强干,雄心勃勃,学成归国后“以发展民族工业为己任”。为实现抱负,他辗转来到上海,经多年打拼,终于建立了“裕华丝厂”等企业。‎ ‎1930年,吴荪甫的父亲——吴老太爷因躲避农民抗租运动前往上海避难,结果,吴父无法承受上海的灯红酒绿,惊惧而死。‎ 在吴老太爷的葬礼上,具有美国背景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说服吴荪甫合作,共同进行股票投机,并试图通过金融影响当时的国民党军阀间的战局。他一方面希望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理想,盼望国民党反蒋派和地方军阀的联盟“北方扩大会议”的军事行动赶快成功;可另一方面当北方的军事进展不利于他的公债活动时,他又“惟恐北方的军事势力发展得太快了”。‎ 在股票投机获利后,吴荪甫还与人组建银行,不断兼并一些工矿企业,并利用收买工人运动的“叛徒”、勾结军警镇压等手段,使工人运动一度平息。‎ 可是,随着洋货大量倾销,吴荪甫的企业在经营上遇到困难。买办赵伯韬却趁吴资金吃紧之际试图吞并其企业。为克服危机,他试图克扣工人工资,结果新一轮工人运动兴起,吴荪甫陷入内外交迫的绝境。经过几番思考,吴最后决定逃离上海,告知家人要“去庐山”。‎ 结合所学近代史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中国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12分)(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要求准确全面)‎ ‎【思路点拨】 小说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吴荪甫的人生事迹,由此可以提炼出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即双面性:妥协性和革命性,然后进行论述即可。注意题中设问,题目的要求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第二个层次为“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中国重大历史现象”,第三层次为“概述和评价”,所以只有根据这个要求去完成才能解答。‎ ‎【尝试作答】                                     ‎ ‎                                    ‎ ‎【答案】 示例一 情节:吴荪甫一方面以“发展民族工业为己任”,希望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的理想;另一方面又“惟恐北方的军事势力发展得太快了”,并且收买工人运动的“叛徒”、勾结军警镇压工人运动。‎ 历史现象: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的双重特点。‎ 概述和评价: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这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支进步力量,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所以,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现独立民主富强的愿望。‎ 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因此,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示例二 情节:吴荪甫为了实现“发展民族工业”的理想,几经辗转来到上海;最后又在上海各种力量的打击下,坚决“逃离”上海。‎ 历史现象:反映了上海等通商口岸的开放对中国近代发展具有双重影响。‎ 概述和评价:一方面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大量国外先进技术文化流入国内,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促进了西学的传播,逐步瓦解了小农经济,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利于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通商口岸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和基地,使中国日益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与市场,大量洋货经通商口岸涌入国内,打击了原有小农经济,农民与家庭手工业者破产,人民生活贫困,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也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核心素养——培优提能]‎ ‎1.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 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2.唯物史观的主要理论有:(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4)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梳理中外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或历史发展进程。如利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创新: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竞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垄断组织间的自由竞争加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罗斯福新政。‎ 利用阶级斗争理论分析理解战国百家争鸣中的不同思想流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法家——新兴地主阶级;孔子、道家——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墨家——小生产者、社会下层;孟子荀子——地主阶级。利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解宋元明清时期经济对思想文化的影响: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壮大——市民文学、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思想出现等。‎ ‎(2)熟悉掌握重要的唯物史观理论观点,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阶级斗争理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同时还要注意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方法,如主客观两方面、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全面与片面的观点等。‎ ‎(3)注意防止看待历史问题的偏差:①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史观;②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没有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进程;③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犯了全面论或以偏概全的错误等。  ‎ 三、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 变迁 时间 历史背景 表现 第一次 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等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中的衣、食、住、行变化尤其明显 第二次 辛亥革命以后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带有民主平等色彩的服饰、称呼、婚丧礼仪逐渐推广 第三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城市生活有了保障,但农民温饱问题未解决 第四次 改革开放以后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切实关注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拓展训练——对接25分综合题]‎ ‎2.(2020·德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后期,美国城市住房紧缺,形成大批贫民窟。1879年,纽约市通过专门法案倡导新式住房设计,改善贫民住房情况,但直到1908年还没对住房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其他城市更是一拖再拖。一战期间,联邦政府实施了两项战时应急住房计划,‎ 为工人和军人家庭建造公共住房。20世纪30年代,联邦政府开始扩大在一战时期的做法,1934年至1937年间,美国公共工程局以解决就业的名义新建住房21 640套。1937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住房法》,并建立美国住房署负责贫民的公共住房建设,到二战结束时,该署为16.8万个建筑单元提供了90%的资助。‎ ‎——摘编自王旭《美国城市发展模式:‎ 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等 材料二 民国时期,住房矛盾日益加剧。1924年,孙中山在《建国大纲》中提出了住为民需、增建屋舍的主张。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在土地法的框架下陆续出台多种房屋救济法规。1930年《土地法》和1938年《内地房荒救济办法》均规定在发生房荒的时候兴建公营住房以救济难民和贫民,但政府力量有限,房屋救济更多依靠私人房屋。抗战爆发后,由于私房房租猛涨,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三部房屋租赁条例,在战时和指定区域施行房租管制和强制空房出租等严厉措施。然而这些措施遭到了房主的抵制,加之没有专门机构去监督执行,实施效果不容乐观。‎ ‎——摘编自张群《居有其屋:中国住房权历史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前期美国住房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变化产生的积极作用。(10分)‎ ‎【思路点拨】 第一小问变化,扣准材料中的几个时间点和关键词,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去找关键词,得出其变化。‎ 第二小问积极作用,联系时代背景可从缓和阶级关系,稳定秩序,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政治),促进经济复苏(经济),为打败法西斯奠定基础等角度入手。‎ ‎【尝试作答】                                     ‎ ‎                                    ‎ ‎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20世纪前期美国住房政策相比,国民政府住房政策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11分)‎ ‎【思路点拨】 第一小问,先审题,关键词是“不同之处”,不同之处的主体是国民政府与20世纪前期的美国,紧扣材料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原因,从经济、社会环境、思想、传统等角度入手,但要切入时代的大背景进行概括。‎ ‎【尝试作答】                                     ‎ ‎                                    ‎ ‎                                    ‎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前期中美两国住房政策给现代住房政策制定提供的启示。(4分)‎ ‎【思路点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从政府的责任、住房保障的手段、住房政策的调整、市场与国家干预等角度入手分析。‎ ‎【尝试作答】                                     ‎ ‎                                    ‎ ‎                                    ‎ 答案:(1)变化:由自由放任到国家调节;由间接调控到直接管理;由临时性措施到长期性政策。积极作用:改善人民住房状况,稳定社会秩序;增加以工代赈岗位,利于经济复苏;有利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为打败法西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不同之处:与土地政策联系紧密;多为应急性救济措施;以房租管制为主,以住宅供应为辅(或以国家行政监督为主);缺乏专门机构监督或主导执行。(任答三点即可)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足,国家实力有限;战争频仍、社会动荡的客观环境;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或“平均地权”)的指导作用;古代中国救济传统的影响。(任答三点即可)‎ ‎(3)启示:政府应该承担保障人民住房的责任;住房保障的手段应该多样化;住房政策应该根据时空变化进行调整;住房政策应妥善处理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的关系。(任答两点即可)‎ 社会生活视角下高考命题的新角度 ‎【史界观点】‎ 观点一 社会变革下民众观念的嬗变 由于近代西方思想传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国家政策改变、国内社会运动的影响,导致了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的近代化。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人们的家庭、婚姻和伦理观念都发生重大嬗变。断发易服、废除缠足、改变婚姻制度和社交礼仪等均是高考命题重点。‎ 观点二 社会转型时期问题的凸显 每逢社会转型时期,都有新思潮萌发,同时也滋生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以英国工业革命为例,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另一方面,圈地运动中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涌入城市,带来严重的城市问题。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无产阶级相对贫困、人口暴增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凸显。生态环境整治以及转型时期道德重塑均是高考命题重点。‎ 观点三 社会动荡引发的社会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社会动荡或战乱时期都是社会问题的多发期,如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20世纪30年代中国日占区的“奴化统治”;20世纪40年代末国统区的社会崩溃;20世纪50年代末“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如何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关系到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实施改革开放,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都是解决严重社会问题的成功举措。‎ 观点四 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生活方式的变迁轨迹 衣、食、住、行作为社会生活的载体,展现了时代特有的文化特征,‎ 是浓缩和鲜活的历史。伴随着西方列强侵略,西方工业文明成果传入中国,在促进中国人生活方式转变的同时也勾勒出近现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变迁轨迹。服装、住宅和娱乐活动变化以及交通、通信事业变迁成为命题的重点。‎ 观点五 下层民众对社会大变革的认识 一般的社会变革伴随着社会民众的思潮反应。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转型时期的里程碑式事件,它不仅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还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前后人们观念的变化是高考命题重点。‎ ‎【争鸣感悟】‎ 在进行历史分析时也会从社会生活的视角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碎片”,分析研究正史之外的“小历史”,就是平时所说的“边缘史”。有关社会生活视角下的高考命题角度除了上述内容以外,还可以从商人史、教育史、人口史、瘟疫史、抗震救灾史、福利保障史和社会公平道德重塑等方面切入。‎ 专题质量检测(七)‎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0·南通模拟)下面是1866~1913年上海华商部分机器厂情况统计表,该表可以表明(  )‎ 类别 ‎1866~1894年 ‎1895~1913年 设厂数 ‎(个)‎ 设立 资本(元)‎ 设厂数 设立 资本(元)‎ 轧花机制造 ‎3‎ ‎300‎ ‎14‎ ‎2 520‎ 缫丝机制造 ‎1‎ ‎400‎ ‎9‎ ‎5 600‎ 纺织、针织机 修配 ‎—‎ ‎—‎ ‎8‎ ‎13 370‎ A.近代民族企业的资本雄厚 B.清政府大力扶持民族工业 C.甲午战后纺织业自主发展 D.民族重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解析:选D。通过对比表格中数据可知,中日甲午战争后机器制造业(重工业)的投资额、工厂数增加,说明我国的民族工业中的重工业有所发展,故选D项。‎ ‎2.(2020·广州综合测试)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生丝市场中一种新的交易方式通行起来。商人们在上海买到生丝的同时即在伦敦市场将其出售。这种交易方式的通行得益于(  )‎ A.中国生丝质量的提高    B.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C.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解析:选B。通过题干中所述现象“商人们在上海买到生丝的同时即在伦敦市场将其出售”可知,这种交易方式主要得益于近代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如轮船的发明和使用等,故选B项。‎ ‎3.(2020·漳州三模)鸦片战争后,依附于外商的买办首先在上海诞生;至20世纪60年代买办“于士农工商之外,别成一业”,广州有不少失去垄断特权的行商纷纷到上海充当买办。据此推知(  )‎ A.广州行商最具买办职业优势 B.买办社会地位高于“四民”‎ C.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 D.上海外贸地位逐渐提升 解析:选D。据材料买办首先在上海诞生,且广州失去垄断特权的行商也纷纷到上海充当买办可知,上海在当时对外贸易占有较重要的位置,故选D项。‎ ‎4.(2020·云南师大附中月考)钱乘旦评价某一件事时说:“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这一事件(  )‎ A.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B.拉开中国近代史序幕 C.体现“体用统一”思想 D.以建立共和国为目标 解析:选A。根据“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可推断出其讨论的事件为洋务运动,它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故A项正确。‎ ‎5.(2020·桂林一模)据张之洞在《筹设炼铁厂折》中统计,1889年“内地铁货出洋以锅为大宗,其往新加坡、新旧金山等处,由佛山贩去者约五十余万口,由汕头贩去者约三十余万口,由廉州运往越南者四万余口”。这些数据说明晚清(  )‎ A.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洋务派积极开办民用企业 C.炼铁技术超越西方水平 D.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 解析:选D。由材料可知,中国铁锅销往多个国家,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故选D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用产品的销售情况而非洋务派积极开办民用企业,排除B项;“超越”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6.(2020·鄂尔多斯一模)1896年年初,清廷批准了各省设立商务局的建议。之后,准许民间招商集股开矿、开放内河航运等,并制定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这说明当时(  )‎ A.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民族工业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C.政府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解析:选C。甲午战后,为支付战争赔款和改善财政状况,‎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设立商部,奖励工商业的发展,这说明清政府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故选C项。‎ ‎7.(2020·黄山模拟)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说明(  )‎ A.近代中国呈现复杂的发展趋势 B.有识之士有同质化目标选择 C.甲午战争触发了清朝多重危机 D.资产阶级尚未形成政治合力 解析:选B。根据材料“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可知,三者虽有不同的主张,但是他们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践行着自己的理想,挽救民族危亡,推动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角度不同,目的与效果相似,故B项正确。‎ ‎8.(2020·全国Ⅰ卷高三五省优创名校联考)下面是民国初年上海及江浙地区有关于茧需求与供应的统计表(单位:万担)。‎ 需求 供应 ‎32.2‎ ‎1913年 ‎1915年 ‎9.010 2‎ ‎10.801 9‎ 上表表明,民国初年丝厂经营困难的主要因素是(  )‎ A.列强经济侵略 B.原料供应困难 C.技术力量薄弱 D.政府政策限制 解析:选B。材料中当时上海和江浙地区的茧的供应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说明当时的丝厂原料供应不足,故选B项;材料并未涉及原料供应不足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说明技术力量问题,排除C项;民国初年政府支持民族工业发展,排除D项。‎ ‎9.(2020·合肥质检)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产业资本状况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应是(  )‎ A.洋务运动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全面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解析:选B。由示意图可知,民族资本比例位居第一位,说明这一时期应该是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年),政府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农业、交通运输业,民族资本获得显著发展,故选B项。‎ ‎10.(2020·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1943年,在国统区3 700余家工业中,官营的600余家,民营的3 100余家。但官营的占资本总额69%,民营的只占31%。这一状况(  )‎ A.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B.推动了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 C.有利于持久抗战的需要 D.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抗战时期的民族资本主义。题干中1943年即抗战时期,官营工业虽数量少但资本雄厚,有利于支援抗日战争,故选C项。‎ ‎11.(2020·深圳二模)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初受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加髻于前额,称为“兴汉头”。这说明(  )‎ A.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B.民主共和的观念渐入人心 C.流行文化代表社会主流方向 D.民间风尚折射出社会变化 解析:选D。材料中宁波妇女最初受“西化”的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由于向日本学习,日本风俗传入中国,宁波妇女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受反对清政府统治的政治革命影响,宁波妇女又流行“兴汉头”,综合信息可知,宁波妇女的发式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变化,故选D项。‎ ‎12.(2020·乌鲁木齐二模)1903年,章太炎在《顺天时报》刊登《征婚告白》,条件为:鄂籍人;大家闺秀,性情开放;要通文墨,精诗赋;双方互相平等;夫死可嫁,亦可离婚。这反映了当时(  )‎ A.报纸开始推动社会启蒙和时代进步 B.先进的婚姻观念已经成为时代风尚 C.传统的封建礼教受到新思想的冲击 D.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解析:选C。由材料“双方互相平等;夫死可嫁,亦可离婚”可知,传统的婚姻习俗受到民主思想的影响而追求平等,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20·绵阳一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庄园是英国中世纪的基层组织。12世纪,随着工商业经济发展,城市的创建和复兴活动,不少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农奴还常利用领主法庭及国王法庭等进行合法斗争。1200年英国王室法令明确规定,如果农奴在城里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自由身份。“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成为当时流行谚语。但对于大多数村民而言,他们的生计是与耕地、牧场联系在一起的,很难一走了之。13世纪末兴起的货币地租是关键性变革。此后 劳役折算为货币,农奴实际上成为领主的承租人,与自由佃农已没什么区别。1348~1354年发生的黑死病,英国人口下降三分之一,越来越多的农奴要求摆脱庄园,发起了群众抵抗,14世纪末英国农奴制全面崩溃,英国社会逐渐形成一个富裕农民阶层。此后经过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英国逐渐确立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的经营模式。到1750年英国被誉为“欧洲的粮仓”。‎ ‎——摘编自侯建新《资本主义起源新论》‎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当中国农民家庭棉手工业开始受到洋布洋纱的冲击时,即引起人们的注意。1846年,包世臣就说:“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江)太(仓)布市削减大半。”从非产棉区到产棉区,洋纱洋布的市场逐渐扩大。随着自然经济的解体,大量失业人口只能涌向本已紧张的土地之上:失去副业的农民无力支付高额地租,乡村的租佃关系变得异常紧张。部分人口流入城市,推动城市畸形繁荣,但作为消费型城市,工业产业并不发达,其结果是大部分人只能过着寄生虫般的闲人生活,或者沉迷于追逐权力;传统士人讲究叶落归根,而现代大学学到的东西常常是来自西方的知识,当学生毕业回到乡村后无人与他讲话,没有人理解他,也就不再回乡。乡村流失的不仅是金钱,更是人才。‎ ‎——摘编自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费孝通《中国士绅》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中国自然经济解体过程的特点。(5分)‎ ‎(3)结合上述材料,分别说明中英两国自然经济解体带来的不同影响。(12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从商品经济的发展、欧洲法律的特点、农奴的斗争等多方面进行分析。(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形式、地域分布等方面具体分析。(3)根据材料一、二从对中国的消极影响及对英国的积极影响方面具体分析回答。‎ 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复苏;欧洲多元法律体系提供保障;农奴的不懈斗争;货币地租的推动;黑死病的影响;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的影响。(任答四点即可)‎ ‎(2)特点:主要受西方侵略所致;棉纺分离,纺织分离,耕织分离;带有地域性和不均衡性。‎ ‎(3)影响:中国,乡村人地关系和租佃关系紧张;乡村人才和财富流失严重;城市畸形繁荣,城乡差距不断拉大。英国,推动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改变了乡村阶级结构,推动封建制度的瓦解;推动英国由农业文明转变为工业文明。‎ ‎14.(2020·株洲统测)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 ‎ 上述三图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申报》上的广告。请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中提取两项历史信息,然后根据这两项信息提炼一个历史观点,并对观点进行简要说明。(12分)(要求:准确提取信息,所拟观点明确,逻辑严密,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一 信息一:图一中的企业是中国化学工业社。‎ 信息二:图三中电影院强调“电光”“电风扇”等观影条件。‎ 观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深刻影响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 说明:从化学、电光等信息可以得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已经在此时的中国得到了一定的应用。近代企业利用工业革命的技术优势提升产品服务,并通过媒介广而告之,从而实现占领市场的目的。由此可知,工业革命的成果在中国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 示例二 信息一:图二中的“英美烟草公司”。‎ 信息二:图二中的印章“中国制造”。‎ 观点:广告凸显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社会。‎ 说明:从图二《申报》上的“驻华英美烟草公司”可知,外资企业在中国利润率很高的烟草业中至少具有一席之地。“中国制造”的印章,体现了英美烟草公司对在华制造烟草的强调。这也能反映当时中国经历实业救国、抵制洋货、五四运动之后,外资企业对华宣传的小心谨慎。这恰好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的最好写照。‎ 示例三 信息一:图一、图二中的人物均为女性。‎ 信息二:上海大戏院宣扬电影院的“风凉”舒适。‎ 观点:《申报》广告客观上体现了近代女性社会角色的变化。‎ 说明:花露水、女式烟草、电影院的广而告之,能够客观上反映近代企业为了迎合女性社会生活的需求,通过宣传产品功效的作用,达到提升产品销售的目的。由此可见,‎ 近代以来的中国女性尤其是大城市中女性的社会角色与传统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 示例四 信息一:图一中的广告诗清新易懂。‎ 信息二:图二、图三中的广告文案简洁直白。‎ 观点: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运动影响巨大。‎ 说明:在商品经济和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新文化运动大力提倡白话文,新式报刊媒体成了白话文改革的重要阵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报刊广告都是用语体文写成,平白简洁易懂,既符合普通市民的语言习惯和文化水平,也起到了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