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自治区集宁一中(西校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集宁一中 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年级语文 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国的家训文化最早产生于周代,之后陆续出现了班昭的《女诫》、颜之推的《颜氏家 训》、司马光的《家范》等家训代表著作。家训文化在团结族人、凝聚家庭氛围、形成良好家 族风气等方面作用十分突出。古人一方面强调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向贤德之人学习;另一 方面,也身体力行,将家风形成文字,使之能够代代相承。 ②家训文化绵延至今,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家风曾经潜移默 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当下,发掘家训文化的时代内涵、传承优秀家训的文化精神,对于 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③中国传统家训包含立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的内容,兼及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 观。传统家训文化的教育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④家风熏陶与个体自觉并举。传统家训一般流传于家族内部,是特定历史时期,某个家 族的全体成员需要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家训代表着祖先对后人、族长对族人、长辈对幼辈 在关于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的重要教诲和训示。全族成员都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 践行家训,维护良好家风。 ⑤亲情感化与家规约束并用。“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思想,来维护封 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古代家训强调礼法并重,既有劝导性教育,更要加之以强制 性的惩罚,以训诫没有遵循家规之人,从而维护家训的尊严。 ⑥榜样示范与言传身教并重。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这与古人 在教育方面讲求以身示范、身体力行来达到教育晚辈的目的是较为一致的。他们都是通过言 传身教,营造正面而健康的家庭氛围,以期对晚辈的人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⑦家风熏陶深深融入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影响颇为深远。家训文化展现了道德的力 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诸多内在一致性,弘扬家风对于引导人民群众接受和践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优秀的家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集中展示了中 - 2 - 华民族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深刻的价值追求。良好家风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亦 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丰富滋养,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提供 源源不断的动力。 ⑧传承优秀家训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家庭进步则社会进步。要使精神文明建设适应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就要更注重家庭所发挥 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施教导民、上下和合的良好局面。 (摘编自王西维《家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的家训文化在周代就已经产生,家训文化的作用非常明显,如团结族人、凝聚家庭氛 围、形成良好家族风气等。 B. 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家风曾潜移默化地影响 着人们的内心、精神、思想及其生活。 C.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意蕴丰富,在立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均有其行为规范,它还包 括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 D. 传统家训文化教育方式,不外乎是家风熏陶与个体自觉并举、亲情感化与家规约束并用、 榜样示范与言传身教并重这三个方面。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摆事实,讲道理,正反论证,有力地阐述了家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 B. 文章举《女诫》《颜氏家训》《家范》家训代表著作之例,旨在论证家训文化早已有之。 C. 文章论证了发掘家训文化时代内涵、传承优秀家训文化精神、弘扬家风的现实意义。 D. 文章阐述古代家训的劝导性功能和强制性作用,旨在论证古代家训强调礼与法并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三纲五常”强调臣、子、妻分别为君、父、夫的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思想, 旨在以此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 B. 现代教育理念肯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子女的首所学校。这一理念与古人讲求 以身示范来达到教育晚辈的目的完全一致。 C. 优秀的家风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它所蕴含的基本精神,将成为与时俱进和创新 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源泉。 D. 进一步注重家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施教导民、上下和合的良好局面,是使精神 文明建设适应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的前提。 - 3 - 【答案】1. D 2. A 3. D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这类题目首 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 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 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D 项,“不外乎”过于绝对,见原文第三段第二行,应该是 “主要体现在”。故选 D 项。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有关论述类文本的论点、论据、论证。其中论证方法包括:1.举例论 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 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3.对比论证:拿正反 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 明论点。5.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6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 道理的论证方法。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 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A 项,“正反论证”错,文章没有进行反面 论证。故选 A 项。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要 求,然后找到文本相对应的内容,加以比较,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 是否一致。A 项,主客颠倒,见原文第五段第二行,应该是“君、父、夫分别为臣、子、妻的 纲”;B 项,“完全一致”分析有错,见原文第六段第二行,应该是“较为一致”;C 项,“与 时俱进和创新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错,见原文第七段末尾,原文是说“将为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故选 D 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 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 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 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 - 4 - 倒等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随着深化改革和“双创”热潮对人才就业市场的影响加深,一向手捧“铁饭碗”的公务 员群体,也渐渐开始将职业发展由以往的体制内融入多元化的就业市场中。对此,全球最大 的职场社交平台 Linkedin(领英)针对当前我国公务员的跳槽情况,围绕公务员“下海”职业 流向和发展状况等核心数据进行统计,对公务员群体多元化就业发展趋势进行了调查。领英 的数据显示,在 2006-2015 这十年间,公务员跳槽前的职级以初级为主,科员高达 53%。以 工作年限区分,工作 0~3 年的公务员占到了 37%,工作 3~6 年的公务员占到了 23%。 如今,公务员群体由体制中到市场中的职业发展轨迹已不再是少数。扎实的教育和工作 背景,让公务员这个群体越来越具备“复合型人才”的特质。同时,对于传统“铁饭碗”就 业观的颠覆,也加强了公务员群体的人才流动和互通。公务员跳槽的热门目标行业分别为:金 融(12.7%)、法律/会计/咨询(12.2%)、政府/社会组织(11.5%)、互联网(9.6%)、房地产/ 建筑(8.9%)。房地产、金融等热门行业受政策法规的影响较大,这些行业更需既懂政策又懂 行业的复合型人才,以帮助企业更好地遵从政府部门的相关法规政策。以往公务员从体制中 “走出来”,通常会选择与之前经验高度一致的行业。凭借多年所积累的经验和人脉,公务 员可在这些相关行业里表现得如鱼得水。但事实上,如今的公务员跳槽目标行业与就业大环 境中的热门行业高度吻合。这充分说明公务员跳槽群体更加注重个人能力和价值的体现。 领英的数据中,公务员跳槽前的职级以初级为主。其中科员高达 53%,科级正职、科级 副职分别以 18%、13%紧随其后。由此可见,初级公务员更有动力选择跳槽,在更为广阔的 职场空间实现自我价值。 在对已经跳槽的公务员群体的追踪中,领英的数据显示,处级干部转型后,在市场化的 职业环境中晋升总监及高管的比例最高。同时,正科级干部担任经理、总监的人数较多,而 科员多以担任初级职位为主。这一结果也从侧面印证了当前市场化就业环境对于体制内转行 职场人的认可和接纳。 (摘编自光明网 2016 年 6 月 2) 材料二: “公考热”曾经席卷全国,而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5 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 却让人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公务员群体。调查报告显示,2015 年春节跳槽人群最活的竟然是 - 5 - 公务员,跳槽数量更比上年增加超三成。公务员“跳槽热”是否真的来临?这是喜还是忧? 其实,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反腐,并出台各项規定与禁令。公务员便逐渐地褪 去了“光环”,逐步走下了“神坛”,随着养老金“双轨制”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 务越来越市场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有其“必然性”,这对社会发展 与进步是相当有利的,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务员这个群体,也激活了社会人才市场,有利 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当然,公务员“跳槽热”也必然会引发担忧,公务员作为管理者与服务者,需要具有较 高的综合素质,而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面影响,有可能 破坏公务员群体的整体性,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从这个层面来看,公务员 “跳槽热”的到来令人担忧,值得重视。 无论是喜还是忧,公务员跳槽或许离“跳槽热”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公务员开始跳槽已 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既然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就应让市场更多 地去决定,更多地遵循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少ー些过度的解读,相信最终势必会达到“多 赢”的状态。 材料三: 近日,智联招聘发布《2015 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共中令不少人惊诧的是,被认为抱 着“铁饭碗”的公务员竞成了跨界跳槽最活跃的白领人群,白领中有三成公务员纷纷转到房 地产、金融等行业。 公务员跳槽的原因,主要是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不能否认,公务员跳槽有收入待遇降低 的因素,但他们这个群体当下所做出的选择,也是对国家改革政策的理解和呼应,也可以说 是看到了“全民创业、万众创新”所带来的新机遇。 说到底,社会经济活力的激发,离不开一流的人才参与。现在政府出台的不少新政策, 正是为了使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够更具活力。面对如此迅猛的发展形势,公务员队伍中自然会 有人出来“闯一闯”,而从以往的经验看,他们中最终会有不少成功者。换个角度说,现在 有一部分公务员出来创业,也是人才资源的活力释放,对优化人才配置的正向力量不可小视。 (摘编自《苏州日报》) 4.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当下的“公务员跳槽”这一问题,并且都认为是社会原因促使公务员 选择到更为广阔的职场空间实现自我价值。 - 6 - B. 材料一认为公务员的专业经验和对政策法规的把握使他们具备了“复合型人才”的特质, 这是他们在热门行业中能够如鱼得水的优势所在。 C. 材料二和材料三均在文章开头部分对“公务员跳槽”这一新闻事实进行了简要叙述,这是 新闻评论通常采用的结构,体现出评论的效率性。 D. 材料一表明当前市场化就业环境对跳槽公务员是认可和接纳的,因此材料二对“公务员跳 槽”引发的问题的担忧是不必要的。 5.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 A. 相对而言,材料一客观、准确地报道了当前我国公务员的跳槽情况,专业性最强,而材料 二、三是针对这一情况进行的评论,略逊一筹。 B. 材料三夹叙夹议,不能将报道和评论分开,将个人观点和客观报道混淆,让受众无法客观 地看待“公务员跳槽”这事实。 C. 材料一多处运用数据,侧重报道公务员跳槽后的职业流向和发展状况,体现出新闻语言的 客观、确切,有利于受众把握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 D. 材料一和材料三都关注到是公务员收入待遇降低使他们谋求从体制中跳出来,并选择去热 门行业中就业以追求个人能力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6. 阅读材料三,请指出它与材料二在看待“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上的分歧。结合材料谈谈 你对“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的看法。 【答案】4. C 5. C 6. 分歧:①材料二认为“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喜忧参半,突出了其在人才资源分配方面的 好处和有可能带来的影响,对其持谨慎观望的态度;②材料三对这一现象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是人们追求实现自身价值的种行为,是人才资源活力释放的一种方 式。 看法:①对“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盲目肯定;②虽然这一现象会 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如会影响公务员队伍建设等,但也应看到这一人才流动现象是政府、市 场、社会、个人能力及选择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③希望在政府严格监管下,发挥市场的 主体作用,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让这一现象向好的方面发展。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 项,“都认为是社会原因促使公务员选择到更为广阔的职场空间实现自我价值”表述错误。 - 7 - 材料一、三还提到了个人原因,如材料三中“公务员跳槽的原因,主要是追求实现自我价值”。 B 项,“公务员的专业经验和对政策法规的把握使他们具备了“复合型人才”的特质”“在热 门行业中”等表示错误。根据文意,应该是“材料一认为公务员的扎实的教育和工作背景使 他们具备了‘复合型人才’的特质,他们凭借多年所积累的经验和人脉在相关行业中能够如 鱼得水”。 C 项,表述正确。 D 项,“因此材料二对‘公务员跳槽’引发的问题的担忧是不必要的”强加因果。材料二仅仅 在于表达“认为对“公务员跳槽”引发的问题的担忧是不必要的”这个观点。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 项,“专业性最强”“略逊一筹”等表述错误。根据文意,只能说材料一的报道“专业性 强”,而材料二、三是针对这一情况进行的评论,“比较客观,符合实际”,二者并不能予 以比较。 B 项,“夹叙夹议”表述错误,材料三的内容均以议论为主;“混淆”表述错误,个人观点是 遵循“《2015 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的,是客观事实;“让受众无法客观看待”也属于 无中生有。 C 项,理解分析正确。 D 项,“都关注到”以偏概全,材料一没有提及公务员收入待遇降低的问题。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本内容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关于材料三与材料二的分歧问题,材料二第三段“这对社会发展与进步是相当有利的”表达 的是“对公务员跳槽的喜”,第四段“从这个层面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令人担忧”表 达的是“对务员跳槽的忧,喜忧参半”,“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务员这个群体,也激活了社 会人才市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全面和谐发展”,肯定其好处和影响。材 料三“…带来的新机遇…正是为了使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够更具活力”,没有体现忧,认为这 是一种正常现象,认为他们是“主要是追求实现自我价值”。关于对“公务员跳槽”这一现 象的看法,可以从对这现象的认识和期望的角度去分析,可结合前面的分歧、“公务员跳槽” - 8 - 一分为二来看,看到它的必然,“随着养老金双轨制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员越来 越市场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也看到它的缺点,“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 成负面影响,有可能破坏公务员群体的整体性,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也 有对它期望,“但是公务员开始跳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既 然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就应让市场更多地去决定,更多地遵循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黎明前夜 陈德鸿 大勇说,娘,回吧。 娘抓住大勇的右手说,到西风口寻找到你弟,就让他回家来。一时走不脱,也让他寻机 跑回来。娘顿了顿,又说,你爹这一没,日子眼瞅就过不下去了。 大勇抽出手,揩了揩娘脸上的泪说,娘,我知道了。外面冷,回吧! 娘蹒跚着回了屋,一会儿又跑出来,冲走远的大勇喊,路上千万当心,寻不到,就早点 回家。 走到村外一片收割后的田野时,大勇停下来,在地头找到一个写着父亲名字的木橛,然 后蹲在地上,用右手抓了一把土,紧紧攥在手里,嘴里喃喃自语,小勇啊,咱家有地了,是 政府分的,哥使不上力,你回来帮哥种吧! 第二天傍晚,大勇赶到西风口时,长长的队伍仍在不停地过着,土道旁,挤满了一层又 一层的人。 大勇挤进人群,看着队伍中一张张稍纵即逝的脸,犯起愁来,这可上哪儿找小勇啊!听说 兵是从昨天开始过的,小勇也不知过去了没有。 大勇想了想,也学旁人从队伍边拽住一个兵问,同,同志,我向你打听个人? 兵停住脚,叫啥名,是哪个部队的? 叫赵小勇,是,是 3 纵的。 不认识。兵摇摇头,3 纵还没过来,你再等等吧。 大勇舒了口气,刚在离土道不远的一个土墙边坐下来,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便挤坐在他 旁边。 大勇往边上挪了挪,男人又挤过来,说,兄弟,俺姓韩,刚才你和那个官长的话俺都听 到了,俺儿子也是 3 纵的。 - 9 - 那敢情好。大勇说,我是赵家堡的,你是哪的? 男人说,俺家在马家洼。 那地方我去过,有个牲口市。大勇问,那边的地也分了? 分了,分了。我这次找儿子,就是告诉他这事。这回家里有地了,俺再捣腾点牲口啥的, 日子就更好了。家里还有啥人,能忙过来?大勇问。 家里还有个小的,不顶啥事。他娘病在炕上好几年了。男人说,俺一个人,多吃点辛苦 就是了。 看着男人满足的笑意,大勇忽然想起来,前年在马家洼买骡子时,曾经和这个男人打过 交道。 那时,大勇相中了一头骡子,这个男人要价十五个大洋。大勇磨了半天,男人死活不吐 口。眼瞅着太阳快落山了,一个年轻人突然把男人拉到一边,互相把手伸进对方的袖子里…… 大勇急了,拽过男人说,15 个大洋,这骡子我要了。到家没几天,大勇发现这骡子走路爱往 右边去,找来八爷一看,说是骡子左眼受过伤。听大勇讲了买骡子时的情况,八爷说,你这 是让人唬了,那是爷俩,专好下扣子。 见大勇不吭声,男人说,我儿在部队表现可好了,打锦州时还立了功呢! 大勇愣了愣,问,你这次来,是想把儿子叫回家去帮你? 男人撇了撇嘴说,那哪行啊,俺就是想儿子,让他对家里放心,告诉他在部队好好干, 全国都解放了再回来。 大勇尴尬地笑了笑,不吭声了。 半夜时,许多汽车和马拉的炮车驶过之后,又开始过起长长的队伍。男人问了几个兵, 高兴地对大勇说,这是 3 纵的,咱俩精神点,互相帮衬着打听。 天快亮时,男人找到大勇说,兄弟,你慢慢打听着,我,我回家了。 咋?大勇一边盯着队伍,一边问。 俺儿,俺儿他没了。男人蹲在地上,呜呜哭了起来。 大勇不知怎样安慰男人,只是用右手轻轻拍着男人的肩膀。 过了好久,男人站起来,擦了擦脸上的泪,踉踉跄跄边走边说,兄弟,管咋,俺儿这是 光荣,没给俺韩家丢脸。 走了几步,男人又折回来,对大勇说,兄弟,那事对不住了。等回去,俺给你寻头好的 送家去,换回那头病骡子…… 男人的身影在黑暗中消失了很长时间,大勇才回过神来,泪水早已湿了眼睛。快中午时, - 10 - 大勇终于看到了队伍里扛着机枪的小勇。 小勇吃惊地摇着大勇的右手问,哥,你的左手呢? 大勇含糊着说,我这只右手也啥都能干,不耽误事儿。 小勇问,爹娘都好吗? 都好,都好,地也分了,咱家分了二十多亩呢。大勇说,爹妈特意让我来告诉你,家里 不用你操心,在部队上好好干,不解放全国不许回家。 大勇往家走时,觉得自己的脚步比来时坚定了许多,也踏实了许多。 1950 年 4 月,赵小勇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光荣牺牲。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多次写大勇使用右手,暗示他身有残疾,独自承担家庭生活有困难, 使大勇找弟弟回家的情节更符合生活逻辑。 B. 小说精心设置主场景,安排大勇与韩姓男子在西风口寻找亲人巧遇,巧妙地绾结了两个家 庭的故事,使情节更集中、更有戏剧性。 C. 目睹曾下套坑自己的韩姓男子的变化,大勇情感是复杂的,听完他对儿子的夸奖和期盼, 大勇以尴尬一笑和不吭声表示对他不信任。 D. 大勇受到身边人物支持革命的精神感染,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被唤醒,克服了小农意识的 局限性,毅然决然鼓励弟弟留在部队。 8. 小说以“黎明前夜”为标题,有何寓意?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以赵小勇光荣牺牲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7. C 8. ①暗示了人民军队浴血奋战,即将贏得全国大解放的时代背景;②意味着 翻身做主拥有土地的农民,思想觉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 9. ①呼应开头,交代人物归宿,结构更完整,更有张力;②强调革命胜利得要民众的理解和支 持,更需要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深化了作品主题;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增强了故事的真 实性,强化了悲剧之美。 【解析】 【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 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 项考核手法,B 项考核结构,CD 项考 核情节,其中 C 项,“表示对他不信任”错误,应是“对自己找弟弟回家种地”不好意思。 【8 题详解】 - 11 -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标题的含义的题目,要求回答“黎明前夜”为标题的寓意,注意结 合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主旨作答,从时代背景的角度看暗示了人民军队浴血奋战,即将贏得全 国大解放的时代背景;从主旨的角度看,意味着翻身做主拥有土地的农民,思想觉悟开始发 生深刻变化。 【9 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情节额作用的题目,要求回答“小说以赵小勇光荣牺牲结尾 的艺术效果”,注意从结构,内容和主旨的叫偶读作答,从结构上看呼应开头,交代人物归 宿,结构更完整,更有张力;从内容上看,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强 化了悲剧之美;从主旨的角度看,强调革命胜利得要民众的理解和支持,更需要大无畏的牺 牲精神,深化了作品主题。 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 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 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 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曾樱,字仲含,峡江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历郎中。天启二年,稍迁常 州知府。樱持身廉,为政恺悌公平,不畏强御。屯田御史索属吏应劾者姓名,樱不应。御史 危言恐之,答曰:“僚属已尽,无可纠,止知府无状。”因自署下考,杜门待罪。抚按亟慰 留,乃起视事。织造..中官李实迫知府行属礼,樱不从。实移檄以“尔”“汝”侮之,樱亦报 以“尔”“汝",卒不屈。无锡高攀龙,江阴缪昌期、李应升被逮,樱助昌期、应升赀,而经 纪攀龙死后事,为文祭之,出其子及僮仆于狱。宜兴毛士龙坐忤魏忠贤遣戍,樱讽士龙逃去。 上官捕其家人,赖樱以免。武进孙慎行忤忠贤,当戍,樱缓其行。忠贤败,事遂解。崇祯元 年,以右参政分守漳南。九莲山贼犯上杭,樱募壮士击退之,夜捣其巢,歼馘殆尽。士民为 樱建祠。母忧归。服阕..,起故官。进按察使,分巡福宁。红夷寇兴泉樱请巡抚邹维琏用副总 兵郑芝龙为军锋果奏捷及刘香寇广东总督熊文灿欲得芝龙为援维琏等以香与芝龙有旧疑不遣 樱以百口保芝龙,遂讨灭香,芝龙感樱甚。十年冬,帝信东厂言,以樱行贿谋擢官,命械赴 京。士民以樱贫,为醵金办装,耆老数千人随至阙下,击登闻鼓...讼冤。帝命毋入狱,俟命京 邸。寻以衡、永多寇,改樱湖广按察使,分守湖南,给以敕。时贼已残十余州县,而永州知 - 12 - 府推官咸不任职。樱荐苏州同知晏日曙、归德推官万元吉才。两人方坐事罢官,以樱言并起 用。其后唐王称号于福州。令掌吏部,寻进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文渊阁...。大清兵破福州, 樱挈家避海外中左卫。越五年,其地被兵,遂自缢死。 (选自《明史·曾樱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红夷寇兴泉/樱请巡抚邹维琏用副总兵郑芝龙为军锋/果奏捷/及刘香寇广东/总督熊 文灿欲得芝龙为援/维琏等以香与芝龙有旧/疑不遣/ B. 红夷寇兴泉/樱请巡抚邹维琏用副总兵郑芝龙为军锋/果奏捷/及刘香寇/广东总督熊 文灿欲得芝龙为援/维琏等以香与芝龙有旧/疑不遣/ C. 红夷寇兴泉/樱请巡抚邹维琏用副总兵郑芝龙为军锋/果奏捷/及刘香寇广东/总督熊 文灿欲得芝龙为援/维琏等以香与芝龙有旧疑/不遣/ D. 红夷寇兴泉/樱请巡抚邹维琏用副总兵郑芝龙为军锋/果奏捷/及刘香寇/广东总督熊 文灿欲得芝龙为援/维琏等以香与芝龙有旧疑/不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织造,明清设立的专局,掌管丝织品生产,供宫廷使用。 B. 服阕,古礼规定,父母死后,须守丧三年,期满除服。 C. 登闻鼓,设置在朝堂之外,让臣民击鼓诉说冤抑之情。 D. 文渊阁,即文渊阁大学士,是辅助皇帝的秘书官,无实权。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曾樱爱护属吏,不畏强暴。御史索要名单弹劾其属吏,曾樱采取把自己列为下等的方式, 主动保护下属;遭到宦官李实语言侮辱,他针锋相对,以牙还牙。 B. 曾樱明辨忠奸,曲庇贤良。无锡高攀龙,江阴缪昌期、李应升,宜兴毛士龙,武进孙慎行 等人受迫害,曾樱采取各种方式施以援手。 C. 曾樱爱民为民,深得民心。山贼侵犯上杭,曾樱招募壮士,保境安民,百姓为他建生祠; 曾樱遭诬陷被解送京城,几千名年高德厚的人到京城为他鸣冤。 D. 曾樱识才爱才,敢作敢当。曾樱曾以家中百余口人的性命作担保,举荐郑芝龙;晏日曙、 万元吉获罪被罢官,他依然向朝廷力荐二人,使他们官复原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危言恐之,答曰:“僚属已尽,无可纠,止知府无状。” (2)寻以衡、永多寇,改樱湖广按察使,分守湖南,给以敕。 - 13 - 【答案】10. A 11. D 12. D 13. (1)御史用耸人听闻的言论恐吓他,(曾樱)回答说:“同僚属官已经尽力,没什么可以检举 的,只有我没有功绩。” (2)不久因为衡、永有很多贼寇,(皇帝)让曾樱改任湖广按察使,分管湖南,授予敕命。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 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 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寇”在句中是动词,意思是 “侵犯、侵扰”,句中“寇广东”是个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 项和 D 项;“有旧” 意为“有旧交情”,“疑不遣”意为“怀疑而不派遣”,二者之间应断开,排除 C 项,故选 A。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D 项,“是辅助皇帝的秘书官,无实权” 错误, 在明朝,文渊阁大学士是内阁长官,有宰相之权。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 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 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 项,“使他们官复原职”错,原文 中说二人“以樱言并起用”,但并没有说恢复原职。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 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 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1)危言:耸人听闻。纠:检举。止:只有。 状:功绩。(2)寻:不久。改:让……改任。给以:授予。 【点睛】参考译文:曾樱,字仲含,峡江人。万历四十四年考中进士。授官工部主事,历任 郎中。天启二年,逐渐升迁常州知府。曾樱保持自身清廉,施政和乐平易公平,不畏强暴。 屯田御史向他索要属吏中应受弹劾的官员姓名,曾樱不回应。御史用严厉的话恐吓他,曾樱 - 14 - 回答说:“僚属已经尽力,没有可纠举弹劾的,只有知府我表现不好。”于是自己署名考核 为下等,闭门等待罪罚。抚按官急忙安慰挽留,他才出来处理政事。织造宦官李实迫使各知 府行下属之礼,曾樱不服从。李实传送公文就用“尔汝”的称呼来侮辱他,曾樱也用“尔汝” 的称呼回报他,终究不屈服。无锡的高攀龙,江阴的缪昌期、李应升被逮捕,曾樱资助缪昌 期、李应升财物,而料理高攀龙死后之事,撰文祭奠他,从狱中救出他的儿子和僮仆。宜兴 的毛士龙因为触犯魏忠贤被判处戍边,曾樱暗示他逃跑。上级官员逮捕他的家人,依赖曾樱 获免。武进的孙慎行触犯魏忠贤,判决戍役,曾樱让他延缓上路。魏忠贤失败,事情便解除。 崇祯元年,曾樱以右参政的身份负责防守漳南。九莲山的山贼侵犯上杭,曾樱召募壮士打退 了他们,连夜捣毁山贼的巢穴,把山贼基本上消灭完了。上杭的士绅、百姓为他立了一座祠 堂。他因母亲过世返家。服丧期满,起用任原官。进升为按察使,负责分巡福安、宁清二府。 荷兰红夷侵犯兴化、泉州,曾樱请求巡抚邹维琏任用副总兵郑芝龙为先锋,果然获胜。到了 刘香侵犯广东时,总督熊文灿想得到郑芝龙作为援军,邹维琏等因为刘香与郑芝龙有旧交情, 心有疑虑,便不派遣芝龙去。曾樱用家中一百余口人的性命保荐郑芝龙,于是讨灭刘香。郑 芝龙非常感激曾樱。崇祯十年冬天,皇帝相信东厂的话,认为曾樱行贿谋求升官,就命令把 他套上刑具送到京师。当地的士绅、百姓因为曾樱家里清贫,为他凑钱准备了行装,几千名 年高德厚的人跟着他到京师,敲登闻鼓为他诉冤。皇帝传令不要把曾樱送进监房,让他在京 师的官邸中听候命令。 不久因为衡阳、永州多贼寇,改任曾樱为湖广按察使,让他分管湖南, 给予敕命。当时贼寇已经残掠十多个州县,而永州的知府、推官都不称职。曾樱向朝廷推荐 苏州同知晏日曙、归德推官万元吉有才干。当时他们两个正因事被获罪罢官,因为曾樱的推 荐都得到了起用。后来唐王在福州称帝号。不久命令他掌管吏部,随即进升为太子太保、吏 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清军攻破福州,曾樱带着全家到海外的中左卫避难。过了五年,中 左卫遭受兵灾,曾樱于是自缢而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① 黄庭坚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②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③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 15 - 【注】①元明:黄大临,黄庭坚长兄,字元明。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 黔州安置。长兄黄大临万里相送,二人分别后黄庭坚作此赠别诗。②朝云:化用楚襄王梦见 神女的故事,隐寓自己往日的抱负只如登天之梦,已经破灭。③脊令:鸟名,即鹡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开篇侧面写离别的哀痛,离家万里的边远之地,兄弟相对,情深谊长,忘记了是谪居 异乡,自然界动物的哀啼悲鸣陡然使他从幻想中清醒过来,掀起感情的波澜。 B. 颔联诗人借典故抒发了自己抱负落空的苦闷,但求将来能兄弟相伴,晤言一室之内,畅享 天伦之乐。 C. 尾联从自身宕开,翻进一层,写兄长在回程归舟中,盼望兄弟早日归来。写法上从对方落 笔,比单纯写自己的相思更富有情致。 D. 整首诗感情深笃,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遭受挫折之后,兄弟二人分手时离别哀伤之情,善用 典故丰富了诗句的内涵,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15. 本诗的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14. A 15. ①颈联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急雪”与“惊风”凸显眼 前的风雪交加之景,使诗人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正反应了诗人触景所生之情。 ②运用比喻,大雪纷飞中,借相互依傍的鹡鸰鸟,恓惶的鸿雁来比喻兄弟患难与共。③运用 对比,“脊令并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又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恰当的一项”,A 项,“首联开篇侧面写离别的哀痛”说法错误,应为“正面描写离别的哀 痛”。故选 A。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赏析诗句,首先要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 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 抒发了什么情感。本题题目是:本诗的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题目 已经指出要求考生赏析诗歌的颈联。仔细阅读颈联“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 16 - 这是写景,出句写大雪纷飞中,但见鹡鸰鸟相互依傍,同时也是喻兄弟患难与共,这是运用 比喻修辞手法。对句则写惊风中,大雁离散失群,飞不成行。“雁行”也是切兄弟之意,就 写景而言,这一联是赋笔,但赋中有比,同时从睹物兴怀而言,则又是象中有兴。诗人眼前 的风雪交加之景使他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所以将雪称作“急”,风称作“惊”, 正反映了诗人触景所生之情,运用的手法是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柳宗元《登柳 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中所写的“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薛荔墙”,正为黄庭坚 所借鉴。这一联用典贴切,形象生动。对比鲜明,“脊令并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又反 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本题作答时,围绕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比喻和对比三种 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赏析诗句答题步骤一般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指出诗句运用的手法技巧; 第二步,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首句是如何运用该手法技巧的; 第三步,指出诗句运用该手法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第 II 卷 语言运用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用“_____ ”一句表现琵琶曲结束时的声音,然后又用“______ ”一句 借助邻船的寂静来表现音乐的强大魅力。 (2)《荀子·劝学》中说:“ _______ ;______。” 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 前波让后波。”这些至理名言表现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____”,以美女衬英雄;再写“_______”以曹 军惨败来突出周瑜英气勃发的形象。 【答案】 (1). 四弦一声如裂帛 (2). 东船西舫悄无言 (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5). 小乔初嫁了 (6). 樯橹灰飞烟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得能力。 小题 1 得提示直接指向《琵琶行》描写音乐旋律这一段的最后几句,很容易对应找到原文, 注意“邻船的寂静”的暗示性;小题 2 的提示也很明显,根据“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 可以超过前人”可以对应“青于蓝”“寒于水”;小题 3 注意“美女衬英雄”“曹军惨败” 的提示即可对应原文,但这一句要注意难写字“樯橹”、音近字“灰飞”的写法。 - 17 -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东方人有东方人的特性,西方人有西方人的特性,可以说是__________。 东方人注重一头一尾的综合,而西方人则注重中间段的分析;东方人达到差不多的时候 就好了,而西方人则喜欢更深一层的研究,要追求到极致之处才停止追求。 东方人喜欢__________,在两个对立的物质或者意识中求得统一的地方。相反的,西方 人则擅长追求某种片面的迹象,喜欢在统一中寻找两者的对立之处。就绘画而言,东方人的 评论观念是:你画得越像某某某,你的画就越有价值;西方人的评论方式是:你画得越 __________,你的画就越有价值。 因为西方人能够更深入地追求,而在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中,具有更多的创造性的特点。 而东方人因为在追求上差不多就行了,所以在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中,创造性比起西方人来 说,更显得__________,更多地体现出模仿性的特点,而不是创造性。 我们要敢于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并且能够勇于改变自己。我们要敢于认识别人,了解 别人,并且能够(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平分秋色 异中求同 惟妙惟肖 捉襟见肘 B. 平分秋色 同中求异 惟妙惟肖 相形见绌 C. 各有千秋 同中求异 别具一格 捉襟见肘 D. 各有千秋 异中求同 别具一格 相形见绌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西方人因为能够更深入地追求,而在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中,具有更多的创造性的特点。 B. 因为西方人能够更深入地追求,所以在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中,更多地具有创造性的特点。 C. 西方人因为能够更深入地追求,而在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中,更多地具有创造性的特点。 D. 因为西方人能够更深入地追求,所以在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中,具有更多的创造性的特点。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得到别人身上更多我们自己原本没有的东西 B. 从别人的身上得到更多我们自己原本没有的东西 C. 使我们自己原本没有的东西更多地从别人的身上得到 D. 从别人的身上得到我们自己原本没有的更多的东西 【答案】17. D 18. C 19. B - 18 -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成语的语言 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 用语,推断成语的意义及用法。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 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 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 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 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第一处,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占一半,不分上下。各有千秋: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 人有各人的特色。根据上文“东方人有东方人的特性,西方人有西方人的特性”,可知此处 强调的是东方人和西方人之间有着不同的特性,“各有千秋”更符合语境。由此可见,第一 处应该选择“各有千秋”。 第二处,异中求同:从不同的事物中寻找相同之处。同中求异:从看似相同的事物中寻找不 同之处。根据下文“在两个对立的物质或者意识中求得统一的地方”,可知此处意思是从不 同的事物中寻找相同之处,“异中求同”更符合语境。由此可见,第二处应该选择“异中求 同”。 第三处,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传神。别具一格: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第 三段前文讲述东方人喜欢异中求同,西方人喜欢同中求异。后文以绘画为例,对东西方人的 区别展开进一步的论述。东方人喜欢异中求同,西方人喜欢同中求异,对应到绘画方面,就 是东方人追求绘画与实物之间的共同性,西方人追求绘画与实物之间的相异性。此处形容在 西方人眼中,画得越与实物“同中求异”,画作越有价值。很显然,“别具一格”更符合语 境。由此可见,第三处应该选择“别具一格”。 第四处,捉襟见肘: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相形见绌:和另一人或事物相比较起来显得 远远不如。第四段前文指出在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中,西方人体现出更多的创造性的特点, 后文指出在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中,东方人体现出更多的模仿性的特点。空格处强调在创造 性方面,东方人显得远远不如西方人,“相形见绌”更符合语境。由此可见,第四处应该选 择“相形见绌”。 故选 D。 - 19 -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 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 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 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 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 是不变的。 原句“因为西方人能够更深入地追求,而在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中,具有更多的创造性的特 点”有两处语病:第一,成分残缺,后面的分句缺少主语,为了保持句子前后主语一致,应 该将“因为”放在主语即“西方人”的后面;第二,语序不当,应该将“更多”放在“具有” 的前面。改正后的句子是“西方人因为能够更深入地追求,而在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中,更 多地具有创造性的特点”。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 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 中。 根据文意,我们认识别人,了解别人的目的,是从别人的身上得到更多我们自己原本没有的 东西。“从别人的身上得到”放在前面,有强调突出的作用。而“更多我们自己原本没有的” 放在“东西”前面,除了起修饰作用,还有强调的作用。 故选 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 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 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 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 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 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 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 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 20 - 20. 刚到北京上大学的赵华受父亲所托,准备去拜访父亲的老同学孙××,在去之前他给从未 谋面的孙××发了一条短信。这条短信在语言得体和用词方面有五处不当,请找出并改正。 孙叔叔,您好!我是赵××的犬子赵华。我父亲很念叨您,他常常提起您和他之间的友 情。走之前,父亲一再拜托我,要尽早来看望您。我打算明天莅临您家拜访,请问叔叔您明 天有时间吗? 【答案】①“犬子”改为“儿子”;②“念叨”改为“想念”;③“走之前”改为“离家之 前”;④“拜托”改为“嘱咐”;⑤“莅临”改为“去”或“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 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 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 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 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辨别。 ①“犬子”是谦辞,指对别人称自己的儿子。文中指自己谦称自己为父亲的儿子,“犬子” 使用不恰当,应该改为“儿子”。 ②“念叨”是方言口语,与短信全文的语体色彩不符,应改为“想念”。 ③“走之前”是口语,与短信全文的语体色彩不符,应改为“离家之前”。 ④“拜托”是敬辞,指委托(多用于托人办事),说“父亲拜托我”不恰当,应改为“嘱托”。 ⑤“莅临”意思是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此处形容自己的到来,“莅临”使用不恰当, 应该改为“去”或“到”。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具有传奇性的历史故事,总免不了被一再改编和重新演绎。历史上以“唐明皇与杨贵妃”为 原型的艺术创作层出不穷:_________ ,后有清朝洪昇的昆曲《长生殿》。然而________。《梧 桐雨》写家国之悲,并把杨贵妃写成了红颜祸水,虽然论调古板,但也符合当时的价值观;《长 生殿》写生死之爱,把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写得生动感人。后者________,但也不算离谱。 【答案】 (1). 前有元朝白朴的杂剧《梧桐雨》 (2). 两剧主题却大相径庭 (3). 虽然 想象力有些奔放 【解析】 - 21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文段的起句是一个中心句,下文采用对比方式举例分说这个观点。根据下文的提示,答题空 1 应该填写《梧桐雨》,但要注意明白作品的作者及作者生活的朝代。“然而”这一句是引起下 文的一个小分论点,具有总括下文的意味,根据下文提示,“《梧桐雨》写家国之悲” “《长 生殿》写生死之爱”,所以答题空 2 必须表达出“二者在主题、思想等方面的不同”这个意 思。答题空 3 则可以根据最后一句“但”的提示,写一个为下文表示转折而让步的句子,根 据上文“生动感人”,可以填诸如“虽然写得超出常人的想象”“虽然对李杨二人的爱情渲 染得有些过度”等句子。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世界著名的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早年参加过一次指挥家大赛。他按评委交给他的乐谱 指挥乐队,突然发现乐曲中出现不和谐的旋律,他开始以为是演奏错了,但重奏几次依然如 此,于是指出乐谱有问题。不料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声称乐谱不会有错。他考虑再三,仍然 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就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声音刚落,作曲家和评委立刻起立, 报之以热烈的掌声,并祝贺他在大赛中夺魁。这个故事说明什么?有人认为,这是自信的胜利; 也有人认为,这是固执的胜利。 全面理解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 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成功源于自信 多少人渴望成功,或希望可以平步青云,或希望可以日进斗金,或希望能够大展雄才。 没人能指责这些人,事实上,不渴望成功的人,才是真正该受批评的。有了渴望,于是才会 有追求;而追求路上,往往多荆棘。无数坎坷,无数人倒下了;当然也有人像小泽征尔一样, 成功了。 小泽征尔曾在一次指挥家大赛上坚持认为乐谱出了错而夺魁。有人认为这是自信的胜利, 也有人认为这是固执的胜利。很多人在奋斗中都是因为理解错了自信与固执的关系,才下了 错误的判断,最终导致失败。自信不是固执,固执也永远不及自信。小泽征尔的夺魁,不是 固执的,而应是自信的胜利。 固执是种感性的思想。它往往是不分对错、不论大局,而只是不断地坚持、坚持,哪怕 再走下去便会坠下深渊。固执的人往往直到死去也不会认为自己有任何的失误,哪怕事实已 - 22 - 证明了他的失败。古往今来多少愚忠的人们,他们的固执可曾给他们带来好运?隋末靖边王 罗艺可谓是忠心耿耿,到头来不仅和自己的儿子反目,而且还送了自己的头颅。他的固执最 多也不过换来后人的一声叹息。固执是无法带来成功的。而小泽征尔的行为不是固执,而是 自信。他不是一味地坚持,事实上他曾考虑再三,他是在经过理性的思考后,凭借对自己才 华和能力的自信,大胆提出异议的。这是自信的胜利! 自信是种理性的情感。自信并不是凭空而来的,一次小小的进步、一次小小的成功,都 会带来自信的积累。自信是对自己的信心,对自己的能力、智慧和才情的肯定。同时,自信 往往表现在通过理性的思考判断,评判出正确与错误之后的坚持上。自信的人无论受到怎样 的打击,都会坚持自己的信念;反之,则会动摇。但自信不是固执,自信的人的信念不是一 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世的改变而变化,永远追求着真理。当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时,他绝 对清楚自己将要面对多少压力,但他没放弃。因为他知道,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唯一出路, 他的爱国心、责任心和他的那分自信决不允许他退缩。改革开放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传统观 念,开始面向世界,而这一步,中国人走对了。这也是一场自信的胜利。 自信是成功的源泉。只有那些自信的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也只有自信的 人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顺水而上,把握时代潮流,抓住机遇,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因为自信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动力,没有自信的人只能随波逐流,永远只是他人的小跟班,无 法独当一面。 相信自己,没错的! 【解析】 【详解】审题指导: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审读、提炼材料,不难发现,这段材料的要旨在于表达一个关键词:自信。自信,就是 相信自己;因为自信,我们才能取得胜利。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信还带有一些执着的成分, 但这种执着并非固执。分析完材料,就可以以“自信”为中心写文章了,这样立意的范围十 分广泛:可以从人生的角度思考,写自己战胜挫折、取得成功的勇气;可以从学习的角度取 材,写自己独立思考、攻克难关的事情;可以从处世的角度入笔,写自己不受外界诱惑、敢 于坚持真理的经历;还可以议论“自信”与“自傲”“自满”“自矜”的区别等等。这体现 了材料作文的开放性。然而这里首先提供了一则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一次大赛中不迷 信权威,以充分的自信在大赛中夺魁的故事,并在“注意”事项中提出写作内容“不要脱离 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的要求。这就为我们审题设置了限制,也就是要写自己在外界 - 23 - 诸多干扰的情况下,有自信心,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坚持正确做法的内容。至于用哪种文体 去写,就得自己确定了,因为要求中有一条是“文体自选”,那就需要根据你选定的题材去 确定适合的表达方式了,但是建议写成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 参考立意: (1)让自信之光照耀我们的人生之路 (2)做自己,是你一生的追求 (3)花开花落,我们依然自信 (4)拥有了自信,就拥有了力量 (5)坚守自信,但更要抛弃固执 (6)坚守自信,不是一条道走到天黑 (7)自信是走向成功人生的垫脚石 (8)自信打开精彩的生命之门 (9)因为我自信,所以我快乐;坚守自信,就是坚守自我 可用素材: (1)迎着黎明的曙光,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前一天那个伤心的夜晚已经使我明白:我并不 孤单——父母的心已经随着我的脚步,来到了我的身旁,无论我走多远,都少不了他们的疼 爱和关怀。于是,从那一刻起,自信的种子撒入我心底,随着它的萌芽,我独自挑起了那份 承载着父母的嘱托与希望,自己的誓言与理想的沉重的担子 ;随着它的生长,我学会了用寂 寞无聊的时刻,寻找迷失的自己,发掘生命的潜能。 (2)自信是走向成功的动力。它就像一台永不停息的发动机,激励着我不断向前。自信中充 满了机遇,充满了挑战,充满了勇气,充满了不断的探索。但自信并不是空想,不能简单的 说:“我相信我能行!”而不付诸实际行动。理想的实现需要满怀信心,也需要契而不舍的 努力。 (3)面对失败,面对挫折,我满怀信心。人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挫折是走向成功的脚步,我 信!所以我就踏着失败与挫折为我铺就的那条走向成功的道路,勇敢的面对,勇敢的向前。 面对嘲笑,面对误解,我满怀信心。嘴长在别人脸上,而路在自己脚下,这是我始终坚信的 真理。于是我就背着那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至理名言,带着理想,不懈的 努力。 (4)自信,很平凡,因为每一个人都会拥有。它总是隐藏在某个被你遗忘的角落,等待着你 去掌握。自信,又很伟大,因为它一旦被掌握就会铸就出一条走向成功的辉煌之路!我的自 - 24 - 信已被我掌握在手中,你的自信也正在等你去掌握。请记住我的话:把握自信,才能走向成 功! (5)一个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没有挫折,战胜挫折、突破自己设定的限制离不开回自信的心态。 自信心是引导人们走向胜利的阶梯。一般说来,自信心充足者的适应能力高,反之,则适应 能力较低。但很多人都缺乏自信,因而终生默默无闻。 (6)当自信心融入思想时,潜意识便会立即拾起这种震撼,把它变成等量的精神力量,再传 送到无限智慧的领域里,促成成功思想的物质化。可见,自信心对成功是何等重要。说白了, 缺乏自信心的人将一事无成。自信心的建立并非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困难,它是一个认识自 我、肯定自我的过程。只要你总想着自己的长处,总想着自己已经成功的经验,你的自信心 便会在你的心中复苏、生根,并逐渐主导你的潜意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自信心便会融 入你的性格。 (7)自卑是阻碍你走向成功最常见的绊脚石,很多人因为自卑而把自己否定,其实都是妄自 菲薄。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但是只有自信的人才能够激发它,说到底自信是成功的一半。自 信心十足的人,往人群中一站,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他身上散发着一股磁性,会吸引你, 会给你力量。我们需要用自信来突破自我设定的限制,我们需要用自信来打破人生的瓶颈, 引导人生走向成功。 (8)做人做事要下定决心坚持下去,但不是一味的钻牛角尖,顽固不化;要勇敢的放心大胆 的去做,但不是冲动的不经思考的盲目去做;要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但不是任人欺负没有 反抗;要适时的表现自己的才能,相信自己的能力;但不是骄傲自满认为自己天下第一;要 谦虚有礼,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和缺点;但不是总认为自己低人一头,要知道没有人没有优 点也没有人没有缺点;要自己努力的站起来,尽自己可能独立自主,相信自己,但不是孤立 了自己,认为自己所有事可以做好,要适时的与人合作互相帮助。 行文结构: 文章可以先不急于展示自己的观点,而是从分析材料说起,通过分析,辨析“自信”和“固 执”的辩证关系,提出自己的观点:“自信不是固执,固执也永远不及自信。”然后再采用 平行结构,以二个分论点“固执是种感性的思想”和“自信是种理性的情感”构建文章主体, 在对比论证中坚实自己关于“成功源于自信”的中心论点。接下来,为了让自己的观点更有 说服力,还要顺势就“自信是种理性的情感”展开论证,其间可以谈个人的生活体验,也可 以举例论证。最后以“自信是成功的源泉。只有那些自信的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 出……没有自信的人只能随波逐流,永远只是他人的小跟班,无法独当一面”收束全篇,首 - 25 - 尾呼应,得出结论,再次强化自己得中心论点。论证过程宜采用平行式加层进式结构,做到 理例结合,谈具体的做法,不能空洞说教,要有理有据,让人心悦诚服;整个论述过程要能 够深入浅出,有引有议,做到有观点、有主张、有评价、有温度。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 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 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 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 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 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 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 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而任务驱动型作文,则是要在读懂材料或其他提示的前提下,弄明白 此次作文的基本任务,目的性要强,观点明确,旗帜鲜明,行文要简练,少迂回含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