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地理新导学大一轮精讲讲义:必修I第四章第16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案(浙江选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地理新导学大一轮精讲讲义:必修I第四章第16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案(浙江选考)

第16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2.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 地理要素 对土壤的作用 实例 成土母质 ‎(1)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土壤粗细状况)关系密切;‎ ‎(2)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我国南北方土壤肥力特性差异成因:‎ ‎(1)北方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较少,积累较多;北方雨水较少,水分蒸发较多,表层土壤盐分积累多,故呈碱性。‎ ‎(2)南方纬度较低,气温较高,有机质分解多,积累少;南方 雨水较多,淋溶作用强,故呈酸性 气候 ‎(1)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生物 ‎(1)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 ‎(2)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3)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4)不同的植被类型,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同 地形 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1)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2)坡度和坡向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我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和改善环境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金句 河流上、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会在下游河道淤积,造成下游河道泄洪能力降低,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大;泥沙淤积又不断抬升下游河床,影响地表水系的演化,还使下游地区地下水位升高,在总蒸发量大于总降水量时,下游地区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的实例分析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例如:‎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例如:‎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 ‎2.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条件下;我国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气候与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生物 气候→植物→动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植物→气候 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 气候与土壤 气候→土壤 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地貌与水文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湖泊多是冰川地貌积水而成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貌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是河流堆积作用而成 地貌与 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在阳坡,冷杉在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了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                   ‎ ‎(2018·4月浙江选考)土壤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特征。完成第1题。‎ ‎1.下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  )‎ A.山东半岛温带森林 B.大兴安岭西侧草原 C.西双版纳热带森林 D.内蒙古高原西部荒漠 答案 B ‎(2017·4月浙江选考)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2~3题。‎ ‎                   ‎ ‎2.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3.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答案 2.C 3.A 解析 第2题,地质、地形是土壤形成较稳定的影响因素;大气、生物和水文是土壤形成较为活跃的因素。第3题,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故A正确。山坡上因易被侵蚀搬运,土壤厚度较薄。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成土母质,植被是提供有机质的。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林地土壤高。‎ ‎(2017·4月浙江选考)多年冻土是长期在0℃或0℃以下冻结并含有冰的土石层。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变化示意图”。完成第4题。‎ ‎4.多年冻土南界变化后,甲地土壤(  )‎ A.养分循环加快 B.污染程度减轻 C.水热条件变差 D.生产潜力下降 答案 A 解析 多年冻土南界北移,说明气候变暖,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作用增强,养分循环加快,故A正确。‎ ‎(2018·天津文综)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读图文材料,回答5~6题。‎ 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下图)及产生的影响。‎ ‎5.对上图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 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 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 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 ‎6.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  )‎ A.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 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 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 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 答案 5.D 6.D 解析 第5题,图中所示地区主要淡水资源种类为冰川,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消融并形成地表径流而逐渐消失,只有少量湖泊水体在地势低洼处存留,故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D正确。由于该区域淡水资源总量减少,即使全球气候变暖且蒸发能力增强,年蒸发量也处于减少状态。A错误。河湖的主要补给水体为冰川融水,由于冰川水体已经基本消融殆尽,故图中河湖水量不会持续稳定增加。B错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区域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生物种类也会发生变化。C错误。第6题,潮汐是海水周期性上涨和回落的一种自然现象,洋流是海水大规模的水平运动现象,两者都不能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故不能作为主要依据。D正确。沿海地区的海拔低则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范围就广,反之就少。A错误。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大则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范围就广,反之就少。B错误。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大则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范围就广,反之就少。C错误。‎ ‎(2017·全国文综Ⅲ)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7~9题。‎ ‎7.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 A.递减 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 D.递增 ‎8.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 ‎9.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答案 7.D 8.C 9.A 解析 第7题,由图可知,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递增,故选D。第8题,由材料可知,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由于夏季河流径流量大,河流携带泥沙能力强,所以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沉积,泥沙中营养盐类物质丰富,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造成浮游植物密度大,故选C。第9题,与夏季相比,冬季河流径流量、水温较低,光照较少,故浮游植物总数量减少;径流量减少,河流携沙能力减弱,使营养盐类丰富区位置偏西,浮游植物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故选A。‎ ‎1.人们应特别重视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的恢复、保护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因为(  )‎ A.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B.水土流失给河流上、中游带来的危害最大 C.河流上、中游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最大 D.河流上、中游一般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风沙危害严重 答案 A ‎2.下列有关气候与土壤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少 B.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有机质较快 C.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 D.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多呈碱性 答案 B ‎3.下列有关土壤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壤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都很密切 B.土壤退化与人类不合理的耕作活动无关 C.南方水稻土的形成与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有关 D.土壤是一种可更新的资源,无论如何利用都不会损耗其肥力 答案 C ‎4.下列关于资源综合利用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种单项资源的开发不会对其他环境要素造成影响 B.地区间的资源联系不密切,资源的开发就不会影响其他地区 C.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D.采伐森林资源是局部的,不可能给周围环境带来影响 答案 C ‎5.下图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________的特点。‎ ‎(2)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地质作用是_______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________,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_______。‎ 答案 (1)整体性 (2)C A B D ‎(2018·宁波九校联考)浙江省某中学的地理研究小组同学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考察研究后得出了下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各要素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复杂性 D.稳定性 ‎2.下列有关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因素 B.地表水丰富地区土壤多为酸性红壤 C.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适宜茶树生长 D.季风气候区地表呈现沟谷纵横状态 答案 1.A 2.C ‎3.杭州龙井一带的土壤呈酸性。导致龙井一带土壤呈酸性的主要原因是(  )‎ A.温度高,氧化作用强 B.降水多,淋溶作用强 C.坡度陡,碱性物质迁移速度快 D.茶叶种植,人类改良作用明显 答案 B 解析 季风气候,降水多,淋溶作用强,碱性物质易被淋洗流失,而酸性物质不易淋失,从而使土壤呈酸性。‎ 课时训练 ‎1.形成土壤最活跃的因素是(  )‎ A.地形 B.生物 C.气候 D.水分 答案 B ‎(2018·牌头中学测试)“无尽夏”是绣球花的一个变种,因花期长而得名,花友发现,碱性土壤以粉红花为主,酸性土壤以蓝色花为主,中性土壤同一植株里既有粉红花又有蓝色花。完成2~3题。‎ ‎2.“无尽夏”花色随土壤酸碱性的变化而变化,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 D.变化性 ‎3.我国南方和北方“无尽夏”的花色(  )‎ A.南方和北方均以粉红花为主 B.南方以蓝色花为主,北方以粉红花为主 C.南方和北方均以蓝色花为主 D.南方以粉红花为主,北方以蓝色花为主 答案 2.B 3.B 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大力开发风能资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直接影响图中的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为维持⑤环节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作用,人类迫切需要(  )‎ A.开垦沼泽 B.开发水能 C.保护雨林 D.退耕还湖 答案 4.A 5.C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6~8题。‎ ‎6.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加剧 ②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 ③沙尘暴频发 ④洪涝灾害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上升 B.毁坏植被 C.气候恶化 D.围湖造田 ‎8.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 答案 6.D 7.B 8.B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图1)和“某地貌景观图”(图2)。读图,完成9~10题。‎ ‎9.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10.表示塑造图2中地貌的箭头是(  )‎ A.⑧ B.⑦ C.⑥ D.⑤‎ 答案 9.A 10.D ‎(2018·衢州质检)我国土壤类型多样,如东北平原的黑土,华北平原的黄土,四川盆地的紫色土,江南丘陵的红壤。完成11~12题。‎ ‎11.对材料中土壤的特征与成因描述正确的是(  )‎ A.红壤红——水稻的大量种植 B.黄土黄——温带地区有机质的大量积累 C.紫色土贫瘠——盆地日照差 D.黑土肥沃——草类植物的大量生长 ‎12.四川盆地紫色土磷、钾含量丰富,下列观点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 A.水分条件对土壤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B.植物是影响土壤形成的较活跃因素 C.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成分的最初来源 D.农业科技进步加大化肥农药的使用 答案 11.D 12.C ‎13.(2018·浙江台州选考模拟)下图为“两个不同纬度的自然带(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圆圈大小表示所贮存养分百分比的多少,箭头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的大小),影响土壤、生物量(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实存生活的有机物质总量)、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中所储存养分 比重大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人类活动 D.地形 答案 B 解析 气温越高,植物的生长就越旺盛,生物量就越大,微生物活动也越强烈。‎ ‎14.根据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完成下列问题。‎ ‎(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的关联性,请指出各要素的表现。‎ ‎(2)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地貌的发育过程,试简要分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3)请从上面两个实例简要归纳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答案 (1)降水少,气温日较差大;地表水少,戈壁荒漠地貌多;土壤有机质含量少,植被稀少。‎ ‎(2)植被遭到破坏,加速了流水对黄土高原的侵蚀。‎ ‎(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要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 ‎15.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的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数码①、②所代表的地理含义:‎ ‎①表示绿色植物的________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_______。‎ ‎(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来实现。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当地气温________,土壤冻结时间________,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________积累起来。‎ ‎(3)结合图示,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____________和植物________的最初来源,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 ‎(4)简析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答案 (1)光合 矿物质(矿物养分元素) (2)降水(水分) 气温(热量) 低 长 有机质 (3)物质基础 矿物养分元素 (4)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