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填空题学案
第二节 考点分解 思维建模 ——洞悉高频考点,快速强技提能 题型1 填空题 明常识 填空题分三种情况:一是名句默写类。即在理解题目材料所提供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联系平时所学知识,选取与题目材料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句子。二是成语提炼类。即在理解题目材料内容的基础上,找出能概括题目材料内容的成语。三是观点填空类。此类题一般提供多则材料,要求考生分析概括出这几则材料所共同体现的思想观点。 熟技巧 回答传统文化经典筛选(填空)题的“2注意” 1.注意填空处前后语境 命题人为了确保填空题答案的唯一性,一般都会在填空处前后增设一些语言提示,这些语句不但是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依据,也是推断填空内容的重要凭借。考生要通过对这些语句的语法和语义分析,帮助自己确定所填写的词语的词性和含义,然后再根据要求寻找对应词语。 2.注意填空题的形式限制 多数填空题为了保证答案的不可争议,都会用引号明确地标示给考生,有的题目所填词语应来自原文;有的题目还会通过给出答题空格数的形式,进一步暗示考生所填写的词句字数。对于这些形式上的要求,考生要严格遵守,并以此作为自己筛选词语的重要标准。 例1 (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的注释。(2分) 【解题思维】 第一步,明确题目要求,本题是考查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名句默写,前后有默写要求。第二步,充分阅读材料,材料选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内容都是对《孟子》的注释。这段话中很明显有对“浩然”和“气”的阐述,再结合课文,联系所积累的成语和名句知识可以想到这四字。 【答案】 浩然之气 例2 (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者。(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 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分) 【解题思维】 第一步,理解材料所提供句子意思。这三则材料强调的观点是“贫而乐”“贫而无怨”和“富而好礼”“富而无矣”。第二步,联系有关《论语》中的经典知识,确认空缺部分的内容。空缺部分所处的这段话是对颜回和子路的评价,说明这两个人都是对“恶衣恶食”不以为耻的人。 【答案】 颜子(颜回) 恶衣恶食 1.阅读下面《论语·为政》中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到,同样是“问孝”,孔子给四个弟子的回答却是不同的,可以用一个成语__________来概括孔子的教育特色。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材料内容,然后联系孔子的教育思想理论,最后利用成语知识分析出所含成语。 【答案】 因材施教 【参考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大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大马有什么区别吗?”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武伯向孔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对于父母来说,要时时刻刻关心他们的健康状况。”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墨子之言: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西汉刘向《说苑·杂言》中有言: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上面两则材料有异曲同工之妙,让人想到一句古语“__________”。 【解析】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故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似。 【答案】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参考译文】 墨子说,他曾见人染丝而感叹说:“(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跟着变化,经过五次之后,就变为五种颜色了。所以染这件事是不可不谨慎的!” 西汉的刘向在《说苑·杂言》中说: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芳香的芝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和品行低劣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卖臭咸鱼的店铺,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