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3)知识专题突破
本学案复习要以文化发展为主线。重点理解一个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一条途径:文化创新的途径;两对关系: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两个特点: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同时联系其他知识注意把握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传统文化与文化强国的关系,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关系。 命题探究(二)——从“文化创新”角度命题 命题角度 1.文化生活考查点 (1)广大文艺工作者如何才能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 (2)从文化创新的角度分析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 (3)从文化创新的角度分析国学热、汉服热等传统文化热潮,评析传统文化如何成为“网红”。 (4)从文化创新的角度分析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2.生活与哲学考查点 (1)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分析文化创新的依据。 (2)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分析如何复兴传统文化。 典型例题 (2014·全国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 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蜓、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意义。 (2)有人从钱学森的经历中得出结论:“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 (3)结合材料,就教育创新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 答案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推动实践发展、文化繁荣和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创新促进了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民主意识、创新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①答案示例一 该观点具有合理性。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教学观念指导下的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是不同的。用先进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落后教学观念的教学,往往使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当然,学生的成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学观念不是唯一的因素。 ②答案示例二 该观点存在片面性。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导作用的发挥是需要条件的。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变为现实。教学观念如果不转化为教学实践,就不能发挥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观念如果不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动力等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的成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把教学观念视为影响学生成长的唯一因素。 (说明:学生从上述任一角度作答均可得分。若能够综合上述两种观点进行辩证分析,同样可得相应等级水平的分数。) (3)答案示例:创新托起中国梦;知识改变人生,创新成就梦想。 (答案须围绕教育创新的主题,符合题目要求) 答题语言 教材术语 (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基本途径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克服错误倾向:正确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4)发挥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文化创新要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 (5)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时政语言 (1)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2)在5 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3)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4)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对于人一生的发展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专题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2017·全国Ⅲ)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的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这表明( ) ①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 ③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 ④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80多年来,中国的长征文化在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纵向看,这表明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横向看,革命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答案为A;革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是由其自身决定的,③④错误。 2.“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中国周边和沿线几十个国家,他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形态各不相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各参与国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前提下开展广泛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合作、政治互信合作,促进不同文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表明( )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 ②经济的全球化推动着不同文明的趋同化 ③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已融为一体 ④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日益相互交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各国的文化各不相同却能进行文化交流合作和文明共同发展,这是彼此尊重文化多样性的结果,故①正确;“一带一路”让各国之间同时进行经济、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合作,体现出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故④正确;②中的文明趋同化的观点是错误的,故排除;③观点错误,三者还没有融为一体。本题答案选C。 3.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成为人们的常备装备,利用各类电子终端阅读电子书已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接受。但对于一些真正爱书的人来说,在读有意义的书时还是愿意选择纸质版。他们认为,读纸质书才能让人享受慢慢思考的乐趣。这说明( ) ①纸质书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②电子传媒将取代印刷媒体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③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④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各种不同的传媒方式都能促进文化的传播,不能说纸质书更能促进文化传播,①错误;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②错误;“ 手机、平板电脑等成为人们的常备装备,利用各类电子终端阅读电子书已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接受”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③符合题意;无论是大众传媒还是纸质书都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传播,④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4.(2017·全国Ⅱ)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 ) ①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 ②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 ③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各具鲜明特色 ④规定着各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两国的红色文化并不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推动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应是社会实践的发展,①不选;两国红色文化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因而推动了两国之间红色旅游的发展,②正确;两国红色文化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各具鲜明特色,因而能吸引两国游客,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③正确;两国红色文化本身并不能规定各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5.慕课(MOOC)是新近涌现的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或组织发布在互联网上的公开课程,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有力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慕课的出现及发展表明现代信息技术( ) ①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②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③使教育手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④具有选择、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可看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成了“慕课”的产生,这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①正确;现代信息技术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手段而不是途径,②不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慕课的出现,使教育手段及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③正确;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现代信息技术本身没有这个功能,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6.习近平在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时指出,只有坚持不懈地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才能不断拉近两岸同胞的认知,增进两岸同胞的感情,消融彼此之间的隔阂,加强心灵沟通,推动两岸关系发展。这是因为( ) ①文化交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基 ②中华文化是由海峡两岸文化组成的 ③文化认同是凝聚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 ④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才能加强心灵沟通,推动两岸关系发展,说明文化认同是凝聚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③④正确。①②明显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7.(2017·全国Ⅱ)2016年9月,中国歌剧舞剧院复排的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在北京上演。该剧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又融入了时尚元素,洋溢着青春气息,在表演样式、舞美设计、服装造型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这表明( ) ①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 ②只有赢得市场,优秀传统文化才有价值 ③只要引入流行元素,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很好地传承 ④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该剧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在今天的舞台上大放光彩,这说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①当选;文化的价值与赢不赢得市场没有必然关联,②错误;③表述绝对;该剧融入了时尚元素,在表演样式、舞美设计、服装造型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这说明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④当选,答案为B。 8.由人民日报社组织编写的《习近平用典》对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引用的典故追根溯源,又对其现实意义进行解读,该书从文化角度阐述和传播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这表明( ) ①传统思想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是凝固的艺术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③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④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B 解析 凝固的艺术是传统建筑,①错误;③不符合题意。 9.我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产生于农耕时代,随着社会的变迁,其赖以延续的文化土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习俗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也无法吸引现代人的关注。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应该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②对传统文化中落后的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③随着实践的发展,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 ④当前已经没有传播、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了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传统节日大多产生于农耕时代,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很多习俗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了,因此传统文化要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剔除过时的、落后的东西,保留发展优秀的成分,①②符合题意;随着实践的发展,很多习俗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但传统文化并没有过时,仍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③④说法错误。 10.徽商纵横明、清两代300 多年,其从商人数之多、活动范围之广、商业资本之大、延续时间之长,一度居十大商帮之首。徽商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绝非偶然,得益于其在经商处世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创新精神,这表明( )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文化的继承 C.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D.文化创新是文化实践的源泉和动力 答案 A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作用,B、C均不符合题意;D说法错误。 11.下图为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标志。该标志以汉字书法“冬”字为主体,将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巧妙结合起来,冬字下方两点又顺势融入2022,生动自然。北京冬奥会标志中汉字书法之美的呈现印证了( ) A.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播 B.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体现时代精神 C.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继承 D.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答案 C 解析 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我们进行文化创新一定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材料中北京冬奥会标志中汉字书法之美就是在文化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的表现,选C。A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B说法错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实践;D强调了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不选。 12.随着反腐剧《人民的名义》持续热播,剧中那些“老戏骨”们轮番登场,用精湛的演技征服了观众,网友们纷纷为其点赞,“大叔们”的魅力远超“小鲜肉”。《人民的名义》热播的原因在于( ) ①立足社会实践,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②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积极创新 ③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④科学技术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③的表述错误,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是靠相关的法律制度,而不是一部电视剧能够保障的;文化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所以排除④。本题答案选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搞好“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和沿线国家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材料一 古代中国许多物质文化和发明创造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后,对促进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近代西方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知识,也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这两条通道所展现的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心态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我们要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丝绸之路”这一具有广泛亲和力和深刻感召力的文化符号,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材料二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密切,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建设“一带一路”,是我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谈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如何对待文化交流。 (2)结合材料二,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请你从认识论角度为搞好“一带一路”建设提两点方法论建议。 答案 (1)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②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③要充分利用商业贸易、教育等途径加强中华文化与沿线各国文化交流。④既要热情欢迎沿线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别国优秀文明成果,也要更加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2)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搞好“一带一路”建设,必须顺应潮流,充分进行调查研究,从沿线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实际情况出发。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古老的丝绸之路迎来了难得的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快发展。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搞好“一带一路”建设,既要有满腔的热情,还要稳步推进,不可急于求成。 (3)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坚持和发展真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解析 第(1)问,考查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应从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促进文化交流传播等角度加以分析。第(2)问,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材料看,在“一带一路” 建设中,应该着眼沿线国家的实际情况、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机遇、顺应潮流、尊重规律。第(3)问,考查认识论知识,可以从实践、认识、真理等角度加以分析。 14.在当代中国,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是中国核心价值的体现。家风构成了人们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事伦理。对于不少人来说,家风甚至影响和决定了他的一生。家风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细胞。现代社会被分割为小的家庭单元,弘扬好的传统家风可潜移默化传达社会规范,社会风气自然会得到好转。正是有了家风这样的微观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更加具体、鲜活,更能实现从精神层面的“深入”到具体行动的“浅出”。 (1)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谈谈我们应如何继承家风文化。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弘扬优良家风的意义。 答案 (1)①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家风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东西,加以改造或剔除。②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结合新时代的要求,丰富家风文化的内涵,使之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③发挥教育、大众传媒等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弘扬优良家风。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弘扬优良家风,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弘扬优良家风,有利于促进人的素养提高、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推动社会发展。 解析 第(1)问,原理指向性明确,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和理解。继承家风文化,继承传统文化,需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要注重文化传播的手段、途径等作用。第(2)问,首先要准确、全面论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并能指出弘扬优良家风的意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弘扬优良家风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弘扬优良家风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