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岳麓版:课时25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艺长廊(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岳麓版:课时25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艺长廊(作业)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五)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艺长廊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在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图书市场日趋饱和,利润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书坊重新对市场进行定位,选题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戏曲、小说、生活用书的比重越来越大,适应和满足了大众的消费需求。据此可知(  )‎ A.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 B.印刷术发展推动了通俗文化发展 C.传统经典文化逐渐被通俗文化取代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术的发展和推广为明代通俗文化读物的推广提供了方便,促进了通俗文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且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并不等同于“被通俗文化取代”,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社会转型,故D项错误。]‎ ‎2.有人以“仲景未用”为由,反对“牵牛”入药。对此,李时珍说东汉时此药未入本草,故仲景不知,假使知之,必有用法,不应捐弃。况仲景未用药亦多矣,执此而论,盖矫枉过正矣!这体现了李时珍(  )‎ A.选材中着眼现实的态度 B.探索中求实创新的追求 C.实践中观察求真的方法 D.继承中理性批判的精神 B [“牵牛”经过李时珍的不断探索,发现它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故而突破了东汉时期张仲景没有把“牵牛”入药的局囿,反映了李时珍具有探索、求实、创新精神,故B项正确。]‎ ‎3.‎ 下表是1600年前后中西方科学家关于科学研究方面的论述和方法。由此可知,此时中国(  )‎ ‎ ‎ 科学家 论述 方法 ‎ 伽利略 没有它们(数学),人们就会在黑暗的迷宫中徒劳的徘徊 在比萨斜塔演示自由落体定律,伽利略利用望远镜观察天文 ‎ 朱载堉 凡天地造化,莫能远其数 依凭象器测验天文,治历之本 ‎ 徐光启 盖凡物有形有质,莫不资于度数 在上海试种甘薯,在天津种水稻 ‎ A.孕育了近代科学精神 B.固守了传统经学的藩篱 C.徘徊于传统科学范式 D.对外来文化的积极汲取 A [近代科学的特征是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朱载堉和徐光启都以实验、实践为方法去支撑他们的论述,故选A项;材料中实验的方法突破了传统经学的藩篱,排除B项;传统科学注重实用,以经验总结为主,但材料强调实验,排除C项;材料没体现对外来文化的汲取,排除D项。]‎ ‎4.有学者认为,《诗经》多反映黄河流域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楚辞则多反映楚地神鬼巫术、自然崇拜、山川人物、历史风情等。这反映了当时(  )‎ A.南北方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 B.北方政治动荡、社会经济发展受阻 C.南方物产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D.祖先崇拜以及宗法制度影响扩大 A [《诗经》反映的是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黄河流域的社会生活,当时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楚辞反映的是楚地的社会生活,当时楚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黄河流域,故A项正确;北方政治动荡使社会经济发展受阻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B项错误;南方物产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祖先崇拜及宗法制度影响扩大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5.(2019·苏州一模)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日益兴盛,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以此为生的“说话人”。“说话”分为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声(演出者随兴“指物题咏”)。这反映出宋代(  )‎ A.说书艺术开始在民间出现 B.世俗文学成为了文化主流 C.传统礼教受到了较大冲击 D.城市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 D [根据材料“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日益兴盛,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以此为生的‘说话人’”可知,宋代世俗文学兴盛,市井生活繁荣,反映了宋朝城市经济的繁荣,故选D项;A项与材料“‘说话’上承唐代”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宋代“说话”日益兴盛,而未涉及世俗文学成为文化主流,也未涉及传统礼教是否受到冲击,排除B、C两项。]‎ ‎6.明清时期,文学家们对现实社会进行了直接的批判,《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作品抨击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主张男女平等和人性自由,作品对男女间真挚爱情的描写引起了世人的共鸣。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异 B.市民阶层的社会价值诉求 C.传统价值观念的演进 D.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改善 B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礼教观念,从而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故选B项;明清时期,程朱理学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主流思想并未变异,排除A项;“文学家们对现实社会进行了直接的批判”有利于打破传统价值观念,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市民阶层对于文化的需求,而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改善,排除D项。]‎ ‎7.(2019·成都二模)中国是古代世界唯一一个能够借助非常有限的基础性条件就得以将广土众民抟成一体并绵延悠久的国家。西周已具备的“条件”是(  )‎ A.通用的表意文字系统   B.统一规范的货币制度 C.普及的儒家意识形态 D.完备的道路交通系统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在商代甲骨文的基础上推行金文,文字上的统一促进了对周文化的认同,从而将民众聚集在一起,故选A项;秦朝以后才推行统一的货币,排除B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意识形态才逐步普及,排除C项;秦朝推行五尺道、直道等,‎ 建立了完备的道路交通系统,排除D项。]‎ ‎8.(2019·昆明二模)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常用字在逐步简化,产生了隶书,而且隶书已经遍及楚、秦、晋诸大国,使用范围也十分广泛,包括法律的抄写、殉葬遗册、盟誓载书等,甚至有的私人印章也以隶书为之。但秦始皇以小篆为法定文字。此做法(  )‎ A.违背文字发展趋向 B.阻碍了文化的交流 C.使小篆取代了隶书 D.不具有历史必要性 A [由题干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隶书属于比较简化的字体,其流行地区及使用范围也比较广泛,这符合文字的发展趋势,但秦朝统一之后,认定“小篆为法定文字”,这样就不符合文字“简化”的发展趋势,故选A项;秦始皇把小篆定为法定文字,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排除B项;秦始皇虽然把小篆定为法定文字,并没有使隶书这种字体消亡,在汉代,隶书成为流行的字体,排除C项;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使各种字体统一,便利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有其积极作用,排除D项。]‎ ‎9.(2019·苏锡常镇四市一模)下图的书法作品是苏轼《寒食帖》的局部,此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下列对其书体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 ‎ A.笔画圆匀,庄严厚重 B.字体方正,规范标准 C.随意挥洒,任情纵性 D.行云流水,飘逸易识 D [行书特点是行云流水,飘逸易识,故选D项;笔画圆匀,庄严厚重为小篆的特点,排除A项;字体方正,规范标准是楷书特征,排除B项;随意挥洒,任情纵性是草书特征,排除C项。]‎ ‎10.(2019·永州一模)下图是唐代周昉绘制的人物画代表作《簪花仕女图》。该画作不设背景,以工笔重彩绘仕女五人,女侍一人,另有小狗、白鹤及辛夷花点缀其间。浓丽的设色(指着色),头发的钩染、面部的晕色、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这反映出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特点是(  )‎ ‎ ‎ A.构图复杂,比例失衡 B.情景再现,返璞归真 C.以形写神,诗画合一 D.对比强烈,气势雄壮 B [由材料内容及图画可知此画作为工笔画,从画作及文字描述来看此画作注重再现生活情景,故选B项;从材料中图画来看此画构图严谨,比例协调,排除A项;以形写神是中国文人画的特点,非工笔画特点,排除C项;材料中图画意在再现生活情景,返璞归真,不能体现气势雄壮,排除D项。]‎ ‎11.(2019·蚌埠一模6)明后期书画家董其昌每每绘完山水,题以诗文,行楷簇簇如行蚕,闪闪如迅霆飞电,全图诗、书、画相映成趣,和谐一致,更富有抒情意境。此类绘画作品(  )‎ A.彰显文人画的独特技法 B.注重抨击封建专制统治 C.以世俗生活为主要题材 D.表明写意画发展至顶峰 A [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可知,董其昌的画作注重写意,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因此可判断是文人画,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文人画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抨击,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注重写意的文人画的绘画对象并不是以世俗生活为主要题材,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明清时期文人画发展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排除D项。]‎ ‎12.(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据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载:“昆腔之胜,始于商人徐尚志征苏州名优为‘老徐班’”。随后扬州盐商竞相仿效,“大洪班”“德音班”“春台班”等相继组建。这说明(  )‎ A.昆剧发展步入专业化道路 B.戏剧发展根植于社会需求 C.市民文化决定着戏剧发展 D.商人资本开始渗入戏剧界 B [商人投资具有逐利性,商人纷纷组建戏班是因为社会市场的需求,这也会推动戏剧发展,故选B项;材料仅体现商人纷纷组建昆腔戏班子,‎ 没有涉及昆剧艺术水平的高低,排除A项;市民文化的需求会推动戏剧发展,但这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C项;仅根据题干信息无法考证是不是商人投资戏剧的首例,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北京是印刷中心。中央政府印书事属内务府,所刊本均称“内务本”。康熙、乾隆时代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到封建时代的顶峰,两帝均致力于文化事业。康熙十九年(1680年)于武英殿设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所刊书为“武英殿本”,简称“殿本”。殿本书甚多,如今流传的重要古籍,如《十三经》《二十四史》《水经注》等大部分著作都有殿本,殿本校刊、写刻、纸墨均精,为木版书中上品。‎ 清代北京城内除了内府官刻外,还有许多书坊刻书,所刻除一般经史和八股文试卷外,还刻小说、民歌、俗曲、鼓词、字典、法律、医书及初级满文课本等。苏州因地方经济发达,自明代以来即为出版印刷业的中心之一……后起的有广州,当地从事海外贸易的富商注重文化事业,开设书坊刻书。佛山镇印书业是清末才兴起的,开始用木版印制,后多用石印和铅字机印刷。佛山版多为通俗小说,这是近代市民社会的需要。‎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 印刷术的出现有时被看作是现代世界的首次民主革命。这种观点突出了印刷术本身具有的对权威的挑战;任何压抑民众的政权都清楚,文字非同小可……到16世纪末期,肯定有很多欧洲王室成员和主教们希望印刷术不应那么普及,因为作为印刷术奉献给世界的第一个奇迹的社会运动就是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宗教权威的成功挑战,其影响至今还在改变这个世界……确实,对许多社会学家而言,特别是对马克斯·韦伯来说,宗教改革如同其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所说的那样,产生了现代社会的主要精神气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摘编自玛丽·伊万丝《社会简史·‎ 现代世界的诞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印刷业的特点并分析清代印刷业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印刷术的历史作用。‎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进行层次划分,分别从地域分布状况、印刷业的主办形式、印刷的题材、印刷业的内容、印刷技术等方面进行概括。第二小问,也从材料一中进行归纳,即从政府的重视、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印刷技术的发展等方面。第(2)问,结合所学从促进教育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放思想、市民阶层需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特点:印刷业分布广泛;形式上官办(殿本)、私办(书坊)均有;印刷内容覆盖面广;印刷水平(印刷技术)高超。‎ 原因:政府(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商品经济)推动印刷业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与市民文化的发展需求;印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作用:普及文化教育;促进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发展(或答推动社会变革);有利于解放思想(或答向权威挑战);满足市民阶层需要(或答满足人们文化生活需要);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下图为明朝画家丁云鹏(1547—1628年)的想象画《三教图》。画中的孔子、老子、红衣罗汉正同坐于树下在探究玄理。左边的孔子儒雅敦厚,循循善诱,正发表言论;右下的老子谨慎而善辩,他注视着对方,似乎准备随时发问;居中的红衣罗汉双目低垂,安详而平静,从他紧锁的眉头可以看出他已沉于思索之中。这一情景正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推崇“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的现状。画作中的人物造型也脱离了以往宗教程式化的因素,有了世俗化的倾向,体现了明后期文人画注重表现个性的风尚。‎ 解读材料,‎ 提取此图画中包含的任意一个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信息准确,史论结合)‎ 解析:首先,根据材料提取信息。根据《三教图》,“孔子、老子、红衣罗汉正同坐于树下在探究玄理”,可以提取:反映了当时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状况;其次,根据题意,史论结合,进行论述。如: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通过佛道思想寻求精神寄托等。最后,对这一现象作简要总结。如:三教在相互辩驳中逐渐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主流。‎ 答案:示例一:‎ 信息:此画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状况。(或明朝时本土的儒道与外来的佛教和谐共处)‎ 说明:宋明理学思想融合了佛、道的大量思想和修行方法,使三者关系密切起来;明代三教合一的宗教观影响到了绘画;统治者利用宗教思想麻痹人民群众、巩固统治,推动了三教走向合一;百姓从宗教思想中寻求精神寄托。‎ 示例二:‎ 信息:明代绘画具有世俗化倾向。‎ 说明: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其注重表现个性的风尚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绘画从高雅艺术逐渐走向平民化。‎ ‎(考生如选取其他信息,如:表达了作者对佛、道思想的膜拜以及对儒家学说的尊崇;明代的宗教观影响到了绘画。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