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后检测: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后检测: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作业时限:25 分钟 作业满分:5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4 分) 1.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水循环起重要作用。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C ) A.水循环没有碳循环发挥的作用大 B.水循环的许多环节需要特定微生物的参加 C.水循环过程的主要环节是降水和蒸发 D.水循环与其他物质循环联系不大,因此对水循环的干扰仅会 影响到其本身 解析:水循环和碳循环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都发挥着重要的 作用;氮循环的许多环节都需要特定微生物的参加;水循环与其他物 质循环联系在一起,对水循环的任何干扰,不仅会影响其本身,也会 影响到其他物质的循环。 2.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 关。如图 1 表示某海域中大黄鱼的种群增长速率与数量变化的关系, 图 2 表示该海域能量流动简图,甲、乙、丙、丁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 成分,以下分析中正确的是( C ) A.根据图 1 分析,要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 数量应处于 a 点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 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低 C.图 2 的食物链中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 效率为 20% D.图 2 中甲可表示大黄鱼;丙和丁可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 环 解析:据图 1 分析,要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则捕捞后鱼种群数 量应处于 b 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如果标记个 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分析图 2 可知,甲为 生产者,丁、丙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故图 2 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 和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5×106)÷(7.5×106)×100%= 20%。图 2 中甲为生产者,不可能表示大黄鱼;丙和丁为消费者,可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所以答案选 C。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 B.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中 C.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 解析:物质循环应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的,A 项错 误;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中,B 项正确;化 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短时间内二氧化碳 大量释放,导致温室效应,C 项正确;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 行的,彼此相互依存,D 项正确。 4.右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图中甲代表生产者,其同化作用类型为需氧型 B.丙每增加 1 kg 的体重,至少需要 25 kg 的甲 C.该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可表示为:甲→乙→丙→丁 D.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甲、乙、丙、丁、戊以及非生物的物 质和能量 解析:图中甲为生产者,戊为 CO2 库,乙、丙为消费者,丁为 分解者。甲的同化作用类型为自养型;该食物网为甲→乙→丙;该生 态系统结构包括甲、乙、丙、丁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含戊)。丙每 增加 1 kg 体重,至少消耗甲(能量传递按 20%)1÷20%÷20%=25 kg。 5.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给农作物施农家肥(粪便)既能使植物充分利用有机物中的物 质和能量,又能避免施化肥导致土壤酸碱化 B.碳在生态系统中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无机环境、生产者、消 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循环 C.在“草→兔→鹰”这条食物链中,兔属于初级消费者,兔同 化作用获取能量的一部分通过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 D.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大力植树造林等能减缓 酸雨和温室效应等的发生,以保护环境,实现绿色生活 解析:给农作物施农家肥(粪便),肥料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 为无机物才能被植物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释放的能量以热能形式散 失。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在生产者、 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兔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兔 同化的能量。 6.物质循环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下列与物质循环相关的 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C ) A.绿色植物同化无机碳转变成有机碳 B.在生物群落内,碳以碳水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C.乳酸菌可将有机碳分解为无机碳 D.化石燃料的燃烧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 解析:绿色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把自然界中的无机碳转变成生物 体内的有机碳;在生物群落内,碳以碳水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乳酸菌 是厌氧型细菌,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故不能将有机碳分解为 无机碳;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导致空气中的 CO2 增多,引起温室效应, 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 7.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D ) 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 CO2 B.参与过程②的生物只有消费者和分解者 C.不能通过增强过程③减少大气中 CO2 的含量 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过程①的 依赖 解析:生物群落内部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过程②指的是 生物群落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 CO2;可 以通过增强过程③减少大气中 CO2 的含量;开发新能源能减少人类 对化石燃料的使用。 8.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 确的是( C ) A.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丙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 C.丁可以表示大气中的 CO2 D.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呼吸作用 解析:由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 CO2;①表示食物链,②表示细胞呼吸,③表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 作用。丙不仅包含原核生物,也包括一部分真核生物。 9.下列关于碳循环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碳在大气圈内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二氧化碳,其循环与氮循环 不同,带有全球性 B.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形式与在生物群落内的 流动形式不同 C.“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模式 D.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应用“原料—产品—原料—产品”方法, 有利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氮循环也具有全球性;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 CO2 的形式流动,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原料—产品 —原料—产品”模式可实现无废料生产,既有利于物质循环,又可减 轻环境污染。 10.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其中 A、B、C 表示 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B ) A.图中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 A→B→C B.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③⑥⑦ 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磷循环不具有全球性 D.提高⑤过程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解析:从题图看出,A 为分解者,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 B→C; 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③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⑥分解者 的呼吸作用和⑦消费者的呼吸作用;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磷循环也具 有全球性;提高⑤过程使氧消耗加大,二氧化碳产生增多,不利于维 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11.右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 CO2 的释放和消耗状况,其 中各数字序号表达的含义分别为:①生产者呼吸释放量;②分解者呼 吸释放量;③消费者呼吸释放量;④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总量。有关 叙述正确的是( A ) A.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④表示 B.②的量越小,说明该农田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 C.消费者同化作用的大小可用③表示 D.该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 CO2 的释放量与消耗量相等 解析: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的 CO2 量表示,故 A 项正确。②的量越小,说明分解者的分解量越少,即 该农田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少,故 B 项错误。呼吸消耗量仅 仅是消费者同化作用量的一部分,故 C 项错误。该农田生态系统一 年中 CO2 的释放量为①②③之和,CO2 的消耗量为④,由图示柱条 的高度可知,④>①+②+③,故 D 项错误。 12.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C ) A.乙与丙的存在使碳循环速度大大减缓 B.b~d 过程中碳移动的形式均为无机物 C.甲、乙、丙、丁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D.因呼吸消耗,乙对食物的同化量远小于摄入量 解析:图中甲、乙和丙分别是生产者、消费者和消费者,乙与丙 的存在使碳循环速度大大加快,A 错误;a 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 能合成作用,b 是细胞呼吸,c 和 d 是摄食,b 过程中碳移动的形式 为二氧化碳,c~d 过程中碳移动的形式为含碳有机物,B 错误;甲、 乙、丙、丁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C 正确;乙对食物的同化 量包括其呼吸消耗量,D 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 26 分) 13.(6 分)氮循环和碳循环一样,是物质循环的一种形式。回答 下列问题: (1)碳循环中,蓝藻能将大气中的 CO2 转化为生物体内的含碳有 机物,氮循环中,相关细菌能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氮和动物代谢过程中 产生的含氮废物转化为氮气,该过程中的蓝藻和相关细菌分别属于生 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分解者。农业生产中为了提高产量和效 益,往往要施用氮肥,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目的是使能量持续 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 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 间循环,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元素。 解析:(1)蓝藻可以自己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细菌可分解 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属于分解者;施用氮肥可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进而使人类获得更多的能量,即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 的部分。(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 失的过程;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 C、H、O、N、P、 S 等基本元素。 14.(11 分)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简明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下列问题。 (1)A 过程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具体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两种类型。 (2)图中缺少的一个重要箭头是从大气中的 CO2 库到绿色植物。 (3)与 A 过程本质相同的有 B、C 过程(用图中字母代号表示)。 (4)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CO2 形式存在,而在无机环境与生物 群落之间主要以 CO2 形式进行循环。碳循环始终与能量流动结合在 一起进行。 (5)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是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紧密联系在 一起而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解析:题图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箭头,即从大气中的 CO2 库到 绿色植物,这是大气中 CO2 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图中 A 表示分解 者的分解作用,它将有机物分解,释放出能量,同时产生 CO2,与 此本质相同的是 B 和 C,而 D 则是燃烧释放 CO2。 15.(9 分)探究点 探究实验中的变量分析与控制 ——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 下列是对土壤微生物开展探究活动的两个案例,请在相应的空白 处作答。 (1)案例Ⅰ:探究落叶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是否发生腐烂(分 解)。 设计思路: 对实验组土壤应该进行灭菌处理,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 用。 (2)案例Ⅱ: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实验步骤: ①将取自农田的土壤制成土壤浸出液,放在烧杯中静置一段时 间。 ②另取两只烧杯,编号为 A、B,加入等量的淀粉糊。在 A 烧杯 中加入 30 mL 土壤浸出液,B 烧杯中加入 30_mL(等量)蒸馏水(无菌 水)。 ③在室温条件下放置 7 天后,从 A 烧杯中取 20 mL 溶液,分别 加入 A1 和 A2 两支试管各 10 mL;从 B 烧杯中取 20 mL 溶液,分别 加入 B1 和 B2 两支试管各 10 mL; ④在 A1 和 B1 中加入碘液;在 A2 和 B2 中加入(等量的)斐林试剂, 并进行水浴加热处理。 ⑤观察各试管的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解析:(1)对照实验中自变量的处理方法: ①案例Ⅰ中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微生物的有无,对照组不做处理 含有微生物,实验组应不含微生物,应进行灭菌处理。 ②案例Ⅱ中实验的自变量是分解淀粉的微生物的有无,A 组土壤 浸出液含有微生物,B 组烧杯中加入的液体应不含微生物,因此可加 入等量的蒸馏水。 (2)验证不同糖类需要的试剂: ①淀粉遇碘液变蓝; ②淀粉分解产生的还原糖遇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情况下产生 砖红色沉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