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5 发布 |
- 37.5 KB |
- 5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中图版:第四部分第十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学案Word版含答案
第十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讲区域和区域差异 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感性认知——试一试] [理性归纳——记一记] (一)区域 的含义 1.区域概念: 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 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区域特点: 边界 有的明确,有的具有过 渡的特性 整体 性 一个区域内各要素之间 有内在的联系,表现出 相对一致的特征 差异 性 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 差别 层次 性 区域范围有大有小,等 级有高有低 3.划分指标: 既可以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 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1.区域和地域的异同: 两个概念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指 一定范围内的地理空间,但“区 域”是泛指,其范围有大有小;而 “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更强调 地方性、景观性,如农业地域、工 业地域等。 2.行政区具有明显的边界,而自然 区、经济区、文化区等的边界具有 过渡性。 3.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目的是为选 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 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二)中国 三大自然 区的差异 填表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之间的差异。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 区 青藏高寒区 平原、低山丘 陵为主 高原或高山、盆地 高原、山地为主 1.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是地 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 然地理要素,其中地形和气候是基 本因素,土壤和植被是标志。 2.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主导因素 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寒气候 多外流河,以 雨水补给为 主 多内流河、咸水 湖,冰雪融水补给 为主 内外流区兼有, 湖泊众多,许多 大河的发源地 森林和森林 草原土壤,有 机质含量高 草原土,荒漠土, 有机质少,可溶性 盐分含量较高 原始土壤 以森林和森 林草原为主 自西向东依次为 荒漠、荒漠草原、 草原 自东南向西北 为山地森林、高 山草甸、高山草 原、高寒荒漠 最主要农业 区以种植业 为主 以畜牧业为主,灌 溉农业、绿洲农业 以畜牧业为主, 河谷农业 发达 不便 水平高 相对落后 是随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状况;西 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主导因素 是随距海远近变化的干湿状况;青 藏高寒区的内部差异主导因素是随 海拔变化的水热组合状况。 (三)东部 季风区的 内部差异 填表分析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北方 南方 分界线 秦岭—淮河 地形 平原、高原为主 平原、低山丘陵为主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 候 水文 结冰 不结冰 矿产 煤、石油、天然气 有色金属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两年三 熟 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种植方式 旱地 水田 民居建筑 平顶 斜坡 交通运输 铁路、公路 铁路、公路、水路 工业 重工业为主 轻工业为主 文化景观 和文化行 为 以面食为主,说话 直率,方言较少 以米食为主,说话婉 转,方言繁杂 1.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一条重要 的地理分界线,大致与 1 月平均气 温 0 ℃等温线和 800 mm 年等降水 量线相吻合,成为我国北方与南方、 温带与亚热带、旱地与水田等分界 线。 2.我国东部季风区人类活动的南北 差异主要表现在农业、民居、交通、 文化等方面。 (四)中国 三个经济 地带的区 域差异 1.划分依据:中国自然条件的差异、自然 资源的地域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范围(暂未包括港、澳、台): (1)东部经济地带:辽、冀、京、津、鲁、 苏、沪、浙、闽、粤、桂、琼。 (2)中部经济地带:黑、吉、内蒙古、皖、 赣、湘、晋、豫、鄂。 (3)西部经济地带:陕、甘、宁、青、新、云、 贵、川、渝、藏。 3.区域差异: 东部地带 中、西部地带 区域位置 面向大海、海运便 利,区内及区际联 系便捷 距海较远、地形地 质条件复杂,交通 不便 经济 水平 东部>中部>西部,且差距还在逐渐扩 1.东部沿海经济地带的省区中只有 北京不沿海,其他都是沿海省市。 2.西部经济地带的省区是完全或大 部分区域位于 110°E 以西的省区。 3.东部沿海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 高、速度快,主要与优越的地理位 置、深厚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基础 以及改革开放政策有关。 4.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 的实施,中西部地区发展加速。 发展 大 速度 东部>中部>西部 历史背景和 开放顺序 文化、经济、政治基础,东部比西部 深厚,改革开放东部早于西部 考点一 区域特征分析 [以“案例”为依据——探规寻律·走向实践] [理在书中] (一)区域的内涵 划分区域可以更好地比较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实现区域的可持 续发展。前提是明确区域的内涵,具体分析如下表: 内涵 说明 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 位 是地表的一部分,占有一定空间,这些空间可 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 有一定的范围和边界 范围有大有小。边界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如 干湿地区;但有的边界明确,如行政区 有一定的体系结构 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 内部相对一致性,区域 之间差异明显 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 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二)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 1.自然环境的差异 (1)东部季风区: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3)青藏高寒区: 2.人类活动的差异 项目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农业活动 ①平原地区几乎全被开 垦,是我国最主要的农 业区; ②聚落稠密,道路纵横, 是我国人口集中和经济 发达的地区 ①草原和荒漠草原发展 畜牧业,有水灌溉处形 成灌溉农业; ②水是农业发展的决定 性因素,土地荒漠化和 盐碱化显著 ①土地利用以畜牧业为 主,少数地区可以适度 发展林业和种植业; ②气温低、空气稀薄、 风力大、水分不足、地 形崎岖,限制农业和经 济发展 交通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 通路线四通八达 山地、高原地形崎岖,山高坡陡,交通路线稀疏, 山区道路常受洪水和泥石流等破坏 经济和文化 经济和文化水平较高, 人口文化素质较高 经济和文化滞后,文盲、半文盲所占比例高 [题在书外] (2017·江苏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粮食供需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图 1 为 2012 年中国粮食供需空间分布示 意图。 材料二 区域粮食供需状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图 2 为 2005~2013 年江苏 省人口变化与粮食增产关系图。 (1)与全国高余粮区相比,高缺粮省市的主要分布区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障高缺粮地区粮食供给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 2,简述江苏省人口变化—粮食增产关系的主要区域差异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粮食的品质。江苏不少农业示范区推广种植 有机大米,试分析种植有机大米的有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指导] 1.审设问 第(1)题,限定词:“与高余粮区相比”,指向词:“分布区域”“形成原因”“主要 措施”→先明确全国高缺粮区的分布区域及成因,再针对高缺粮区粮食供给给出措施。 第(2)题,“人口变化”“粮食增产”→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力,要从“人口变化对 粮食增产的影响”这一答题思路去分析。 第(3)题,“关注粮食安全”→高品质粮食市场需求大;“示范区”→政府支持;“推 广种植”→技术水平高;“有机大米”→无污染,生态环境好。 2.审图表 (1)由图 1 可知,我国高余粮区主要分布在重要商品粮基地和西部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 高缺粮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地区和长江以南地区。 (2)由图 2 可知,苏南地区人口增长快,粮食增产慢;苏北地区人口负增长,粮食增产快。 [答案] (1)长江以南沿海地区;京津地区 人均耕地少;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粮食的 跨区域调配;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单产 (2)苏南人口增长快,粮食增产慢;苏北人口负增长,粮食增产快 (3)市场需求大;技术水平高;生态环境好;政策支持(任答三点即可) [把握规律] 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思路 [题组冲关] 1.(2016·浙江高考)人均 GDP 和人均 GDP 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 速度的重要指标。如图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 GDP 和人均 GDP 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 统计图,图中 X 轴表示人均 GDP 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 轴表示人均 GDP 与全国平 均值之比。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 0.74(单位:吨标准煤/ 万元)。完成(1)~(2)题。 (1)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 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 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 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 (2)从万元产值能耗看( ) 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 B.广西较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 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 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 解析:(1)B (2)A 第(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图中坐标轴的含义。读图可知,山 西人均 GDP 低于湖北,故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湖北,选项 A 错误。上海人均 GDP 增长率低 于江苏,故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选项 B 正确。湖北人均 GDP 低于江苏,故经济发展水 平低于江苏,选项 C 错误。广西人均 GDP 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故经济发展速度高于 全国,选项 D 错误。第(2)题,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应与当地产业结构和资源状况相适应。 从图中可以看出,山西万元产值能耗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 选项 A 正确。广西万元产值能耗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也不合适, 选项 B 错误。上海和江苏经济技术水平较高,资源和能源都比较缺乏,应大力发展高技术 产业和新兴工业,选项 C 错误。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不利于降低能耗,选项 D 错误。 2.(2018·河北三市联考)如图为西亚某区域图,乙湖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湖面海拔- 422 m,也是世界上最深的咸水湖。据报道,乙湖的水位正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以惊人的 速度下降,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干涸不是没有可能。据此完成(1)~(2)题。 (1)乙湖水位最低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造成①②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位置 C.大气环流 D.距海远近 解析:(1)B (2)A 第(1)题,由题意可知乙湖为死海,死海主要受约旦河补给,受西风 带来的降水的影响,约旦河冬季水量相对较多,夏季较少,故死海夏季得到的补给量最少, 且该地区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故死海即乙湖夏季水位最低。第(2)题,图中①地位于死 海西岸,盛行风的背风坡,降水量相对较少;②地位于死海东岸,海拔较高,位于盛行风 的迎风坡,降水量相对较多。 考点二 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 [以“识记”为前提——准确记忆·灵活迁移] [全练题点] 1.图中 M 为中东某国,该国国土面积约 18.5 万 km2,2012 年人口数量约 2 253 万人, 地形以高原为主,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棉花和小麦占出口比重较大。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 M 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部沿海地区,冬季降水较多 B.河网密集,径流量大 C.人口密度东部地区大于西部地区 D.石油工业是其最主要的经济支柱 (2)M 国的棉花品质好、等级较高的原因是( ) A.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B.距海近,降水丰富 C.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 D.受西风影响,多雾天 解析:(1)A (2)A 第(1)题,M 国西临地中海,西部沿海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 影响,降水较多。M 国绝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区,河流较少,径流量小;图中城 市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所以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国石油资源并 不丰富。第(2)题,棉花耐旱性强,对光照条件要求较高,该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降水较少,适宜棉花的生长和收获。 2.读我国地理自然分区局部图,完成(1)~(2)题。 (1)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中太阳年辐射总量丰富,且气温年较 差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制约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风沙、盐碱、旱涝 B.乙——洪涝、风沙、低温 C.丙——积温低,生长期短 D.丁——水源不足、风沙危害 解析:(1)D (2)B 第(1)题,丁地位于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晴天多,光照丰富, 且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年较差大。第(2)题,乙地位于长江以南的湿润地区,没有风 沙灾害。 3.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 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据此 回答(1)~(2)题。 (1)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 ①海鲜 ②牛羊肉 ③山货 ④腌腊制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 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 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 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 D.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 解析:(1)D (2)B 第(1)题,安徽地处内陆,海鲜不丰富,①错误;安徽南部地形以山 地为主,因此山货较多,但对外交通不便,不容易外销,因此以腌制、腊制和干货为主, 因此③④正确;该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草场少,耕地 稀少,粮食及牛羊喂养较少,②错误。第(2)题,妈祖一般指护航海神,安徽不临海,不盛 行妈祖文化;安徽南部以山地为主,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适合茶、竹等亚热 带经济林木生长;评剧是山东地方戏曲,秦腔为陕西地方戏曲;吊脚楼多分布在气候湿热、 地形崎岖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谨记要点] (一)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 碱度的差异。 5.植被差异的形成 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因素造成植被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二)人类活动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人类活动 具体表现 差异成因 农业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 等差异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 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 济条件差异 工业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 差异 人口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 等差异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 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城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 展水平等差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交通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大题增分(六) 区域差 异分析类题目答题规 范 区域差异的比较分析常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比较区域条件或 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常侧 重于比较不同点即区域差异比较;二是比较区域的有利条件和 不利条件,或者说积极因素 和消极因素,或者说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三是比较区域的自 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 在高考中,常以“比较两区域的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的设 问形式出现。 [典题示例] (2014·北京高考·节选)“十二五”期间,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要依托黄金水道, 建设长江经济带。读图,回答问题。 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概述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 [审题指导] 1.审设问 “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明确了比较的对象——“长三角地区”;“地理优势”→比 较区域的有利条件,应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大的方面比较分析。 2.审材料 “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国家政策的支 持。 3.审图表 从图中看,川渝地区有煤矿、金属矿、天然气等资源,而长三角地区则没有;川渝地 区面积比长三角地区大,地价较低;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水力资源丰富,而长三角地 区位于长江的下游。 [答案] 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面积大),价格较低;矿产、能源、水力等 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经济发展潜力大。 [技法点拨] 一、循思维流程——快解题 角度一 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异同点,其思维流程为: 角度二 比较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其思维流程为: 角度三 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其思维流程为: 一、用答题术语——保高分 (一)自然要素差异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 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或南温带、南寒带);地处西 风带(信风带、东风带) 海陆位置 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四面环海,深居内 陆 气候 气温 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 大(小) 降水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 热同期(不同期);有明显旱、雨两季 地形 地形类型 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广(狭小) 地势起伏状况 地势起伏大(小);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自东南向西 北倾斜 河流 水文特征 水量大(小);汛期长(短),有明显夏汛;有(无)结冰期; 含沙量大(小);水能丰富 水系特征 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南北)对称 分布;河网密布(稀少) 土壤 类型及肥力状况 肥沃的黑土(紫色土、水稻土);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 植被 类型、覆盖率 以亚热带常绿硬(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植被稀少, 以草原、荒漠为主 资源 种类、数量 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 等丰富;水资源丰富(短缺) (二)人文要素差异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农业 农业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种植园农业、乳畜业、 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等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 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 其他 耕作制度或熟制、作物种类、耕地类型(水田、旱地) 工业 工业类型 轻工业或重工业(为主)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主要为水源);社会经济条件:原料、市场、交通、政策、劳 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环境条件 城市 城市化水平(高、低)、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 交通 交通运输线、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线布局的主要区 位因素 环境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 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荒漠化、水土流失)两大方面 [应用体验] (2018·河南六市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 世纪 80 年代,匹兹堡已成为美国最大的钢铁基地,有“世界钢都”之称。 20 世纪 70 年代匹兹堡钢铁工业由盛转衰,经济发展一度面临危机。面对危机,匹兹堡通过 经济复兴计划,将经济转向教育、旅游、贸易等服务业和以医疗、电子、智能机器为代表 的高新技术产业。如图为匹兹堡位置简图。 材料二 鞍山是东北最大的钢铁工业城市,是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有着“共和国 钢都”的美誉。如图示意鞍山钢铁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煤炭、铁矿的来源地。 (1)简述匹兹堡经济一度面临危机的可能原因。 (2)匹兹堡与鞍山均为重要的钢铁工业城市,试分析两者工业区位的异同点。 (3)匹兹堡是美国钢铁设备、技术与服务的核心源地,其市场面向全美及全球主要钢铁 基地。简要分析美国钢铁技术服务企业仍选址在匹兹堡地区的主要原因。 (4)匹兹堡的成功转型对鞍山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解析:第(1)题,迁移鲁尔区衰落的原因,从内因、外因两方面分析匹兹堡面临危机的 可能原因。第(2)题,相同点主要从原料、水源、交通、市场等方面分析,不同点主要考虑 原料产地。第(3)题,钢铁技术服务企业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钢铁制造企业,匹兹堡曾经是钢 铁工业基地,选址匹兹堡主要是 因为该城市原有钢铁工业基础好、协作条件好、技术条件好。第(4)题,从技术、产业 结构、环境等方面回答。 答案:(1)匹兹堡钢铁产能过剩;环境污染严重,迫使多数企业的经济活动向其他地区 转移;匹兹堡经济结构过于单一。(其他回答合理亦可) (2)相同点:原料丰富;靠近河流,水源丰富;靠近铁路线和河流,交通便利;位于制 造业较发达地区,接近钢铁消费市场。(任答 3 点即可) 不同点:匹兹堡靠近煤炭产地,鞍山靠近铁矿石产地。 (3)原有钢铁工业基础好;协作条件好;技术条件好。(任答 2 点即可) (4)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城市环境;大力发展和应用高 新技术。(其他回答合理亦可)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 (2018·菏泽模拟)如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 1~3 题。 1.图 1、图 2 划分的分别是( ) A.地形区、自然区 B.行政区、工业区 C.自然区、行政区 D.地形区、工业区 2.有关两图中区域划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 1 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 B.图 2 是以经纬线为标准划分的 C.图 1 相互间的区域特征差异较大 D.图 2 中区域有大有小,为不同层次的区域 3.下列有关图 1 中四个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区域光照充足而热量不足 B.乙区域降水少但光照充足 C.丙区域河流长而流量变化小 D.丁区域土层厚,土壤肥力高 解析:1.C 2.C 3.B 第 1 题,图 1 反映了非洲西北部地区从南向北植被的地域分异, 故划分的是自然区;根据区域轮廓及国界线图例可以确定图 2 为非洲西北部国家分布图, 故划分的是行政区。第 2 题,图 1 为非洲西北部植被类型的划分,是按单一指标划分的, 各植被区之间区域特征差异较大;图 2 为非洲西北部政区图,总体上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 的,只有局部边界线是殖民时期依照经纬线划分的,图 2 中的区域虽有大有小,但同为一 个层次,即都是国家。第 3 题,甲区域为地中海气候,光热充足;乙区域为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丙区域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流量变 化大;丁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由于高温多雨,枯枝落叶腐烂速度快且养分易淋失,土壤 中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肥力低。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要素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 法划分出来的。下列三图中分别标注了我国的甲、乙、丙三个不同区域。读图回答 4~6 题。 4.甲区与丙区的自然景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 B.丙区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 C.丙区海拔高,气温低 D.甲区年降水量多,获得太阳辐射少 5.比较甲、乙、丙三个地区,从农业角度来看,共同点是( ) A.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B.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 C.农作物都有春小麦、玉米、甜菜 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6.乙区域中的山脉为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该山脉大致是( ) ①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 ②暖温带和中温带分界 ③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分界 ④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分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4.B 5.A 6.D 第 4 题,甲、丙分别是我国黑龙江省附近和山东省。山东位于 沿海,黑龙江距海也不远;山东纬度显著低于黑龙江,受夏季风影响更大,降水和热量条 件都较黑龙江充足。第 5 题,乙为宁夏平原,三者都位于季风气候区,故 A 正确。只有黑 龙江地广人稀,B 错;春小麦和甜菜主要分布在中温带,山东是暖温带,C 错;只有黑龙江 分布有黑土,D 错。第 6 题,乙区域中的山脉是贺兰山,①③正确。贺兰山位于中温带内 部,②错误;④对应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如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土地利用变迁过程图。读图回答 7~8 题。 7.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珠江三角洲 B.宁夏平原 C.长江三角洲 D.三江平原 8.从第Ⅰ阶段到第Ⅲ阶段,导致图中农业生产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政策 B.交通运输 C.劳动力 D.市场 解析:7.C 8.D 第 7 题,油菜、水稻种植区主要位于我国南方地区,而油菜种植区 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由此可知该地区最可能位于长江三角洲。第 8 题,发展到第Ⅲ 阶段时,农业生产以蔬菜和花卉为主,而蔬菜和花卉主要是面向市场的农产品,说明市场 是导致图中农业生产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 有效灌溉面积是指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备,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水田和水浇地面积 之和,它是反映我国耕地抗旱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是指有效灌溉的耕 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它是反映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指标。如图为我国四个省区(黑 龙江、新疆、海南、浙江)2013 年的相关数据。据此完成 9~11 题。 9.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的省区是( ) A.黑龙江、浙江、海南、新疆 B.新疆、浙江、海南、黑龙江 C.新疆、海南、浙江、黑龙江 D.浙江、新疆、黑龙江、海南 10.图中甲、乙、丙、丁四省区主要的经济作物分别是( ) A.棉花、茶叶、天然橡胶、甜菜 B.油菜、亚麻、黄麻、冬小麦 C.油橄榄、茶叶、春小麦、甜菜 D.棉花、花生、天然橡胶、油菜 11.甲省区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最高,这说明甲省区( ) A.降水量少,农田灌溉要求高 B.经济发展水平高,资金充裕 C.劳动力多,工程建设成本低 D.地表起伏比较大,便于灌溉 解析:9.B 10.A 11.A 第 9 题,黑龙江平原面积广大,耕地多,耕地总面积最大; 新疆面积较大,耕地面积次之;海南面积最小,且地形以山地为主,耕地面积最小。第 10 题,新疆光照充足,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地;浙江为亚热带山地丘陵红壤区,适合茶树生 长;海南地处热带,主要经济作物为天然橡胶;黑龙江纬度较高,气温低,是我国甜菜主 要生产基地。第 11 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农田灌溉要求高, 主要为灌溉农业,因此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最高。 二、综合题(共 56 分) 12.(2018·福建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6 分) 廊桥又称风雨桥,是在桥上加盖廊屋的特殊桥梁。闽浙山区迄今留存不少古廊桥。当 地采伐后的木材,需经一段时间的自然晾干才能用作建桥木料。清乾隆年间建于图中甲处 的古廊桥,建成不久即毁于山洪。数年后,在图中乙处重建并保留至今。如图示意闽浙山 区某地地形及廊桥景观。 (1)依据当地自然条件,说明廊桥设有廊屋的作用。(8 分) (2)分析甲处古廊桥当年被山洪冲毁的自然原因。(6 分) (3)乙处重建古廊桥采用“夏伐秋晾”的安排。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其合理性。(6 分) (4)当地建筑古廊桥多采用木制构件,而少采用较为坚硬且防腐性能更好的石料,分析 其原因。(6 分) 解析:第(1)题,廊屋对桥梁及其上的行人具有遮蔽风雨、太阳光照的作用,可从此角 度分析。第(2)题,图中甲附近丙处是一个峡谷地形,易发山洪使河水快速上涨;同时从河 流形态看,甲处河道弯曲且由宽变窄,上游来水不易下泄,此处水位上涨较高,河水流速 加快,从而对古廊桥造成毁坏。第(3)题,注意理解“夏伐”是指夏季砍伐树木,“秋晾” 是指在秋季使被砍伐的树木自然晾晒变干燥;还要注意图示伐木区位于山区,至乙地之间 没有陆路运输;再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分析即可。第(4)题,可从建筑材料、建筑难易度角度 分析。 答案:(1)当地太阳辐射强,冬暖夏热,降水丰富,空气湿度大,建桥木料易变形、腐 烂;加廊屋可以防水、防潮和防晒,保护桥梁;为行人遮阳、挡风、避雨。 (2)该地当年受连续强降水影响,引发特大洪水,甲处河道弯曲且由宽变窄,导致河流 流速加快,水位暴涨,对桥造成强大冲击;丙冲沟的地势陡峻,遇强降水引发大量挟带泥 沙、石块、树木等杂物的洪流摧毁桥梁。 (3)夏伐:夏季降水丰富,河水水位高,流速快,便于采伐区的木料顺河流至桥址。 秋晾:秋季降水较少,天气干燥,利于木料晾干。 (4)当地森林资源丰富,建桥的原料丰富;相对于石材,木料更轻便,不仅便于运输, 且易于加工,建造成本低。 13.(2018·河北廊坊模拟)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30 分) 材料一 我国西北地区局部和法国示意图。 材料二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国和法国有关专家经过考察,发现宁夏北部、贺兰山东 麓地区的小气候十分适合优质葡萄的生长。宁夏人民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完成了 2 000 hm2 葡萄基地和防护林的建设。 材料三 Q、R 两地气候资料对比。 地点 海拔/m 1月均温/℃ 7 月均温 /℃ 1 月降水 量/mm 7 月降水 量/mm 年降水量 /mm 年日照 时数/h R 201 2.6 20.7 54.1 60.6 824.5 1 975.3 Q 1 111 -8.4 23.3 1.2 42.2 193.7 2 975.7 (1)分析 R 地 1 月均温比 Q 地高的主要原因。(6 分) (2)与法国相比,贺兰山东麓地区发展葡萄种植有哪些有利条件?(6 分) (3)如果大量引用黄河水发展葡萄生产,可能对本地(P、Q 所在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 的自然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8 分) (4)图中 P 处地势________(高/低)于 Q 处;土壤盐分________(高/低)于 Q 处,请分析原 因。(10 分) 解析:第(1)题,R 地位于欧洲西部的法国,而 Q 点位于我国的内陆地区贺兰山附近。 R 地 1 月均温比 Q 地高的主要原因:R 地海拔较低,Q 地海拔较高;冬季,R 地受来自海 洋暖湿气流的影响,而 Q 地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R 地处沿海,Q 地处内陆。第(2)题,有 利条件主要从光照、昼夜温差、气温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劳动力等方面分析。第(3)题, 对本地区来说,大量引水灌溉容易出现土壤盐碱化;对中下游来说,易导致黄河中下游水 量减少或断流。第(4)题,根据黄河的流向可判断图中 P 处地势高于 Q 处;土壤盐分低于 Q 处。原因是 P 处地下水位深,蒸发弱,地表盐分积累少;而 Q 处地下水位高,蒸发强,地 表盐分积累多;且灌溉方式不合理,易出现土壤次生盐碱化。 答案:(1)R 地海拔较低,冬季 R 地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西风)的影响,而 Q 地海拔高 且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R 地处沿海,Q 地处内陆。 (2)夏季高温,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劳动力丰富廉价。 (3)对本地区的影响:若灌溉方式不合理,易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对中下游地区的影 响:本地区灌溉用水过多,可能造成黄河中下游水量减少或断流。 (4)高 低 P 处地下水位深,蒸发弱,地表盐分积累少;而 Q 处地下水位高,蒸发强, 地表盐分积累多,且灌溉方式不合理,易出现土壤次生盐碱化。 第二讲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 方式的影响。 [感性认知——试一试] [理性归纳——记一记] (一)陆地 地理环 境对人 类活动 的影响 根据相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特点: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有明显 的阶段性。 2.不同阶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阶段 影响 因素 分布 典例 采集和 狩猎阶 段 气候、地 形、动植 物分布 动植物资 源丰富地 区 农业社 会阶段 地形、水 源、气候、 亚热带和 暖温带的 四大文 明古国 1.陆地地理环境不仅影响人类的生 产活动,也影响饮食、居住、穿着、风 俗等生活行为。 2.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的衣食住行极 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范围有 限。 3.农业文明发祥地中除黄河—长江流 域外,其他三个地区都属于热带沙漠气 候,水源是其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 4.工业社会阶段的工业区可分为资源 密集型和临海型两类,临海型的出现得 土壤 大河流域 冲积平原、 三角洲、盆 地 工业社 会阶段 能源资 源、金属 资源、交 通状况 丰富的自 然资源和 交通发达 的地区 德国鲁 尔区、日 本太平 洋沿岸 工业带、 山东东 营 后工业 化阶段 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 优越的地 区 美国硅 谷、日本 九州、英 国苏格 兰、德国 南部 益于海洋运输的发展。 5.后工业化阶段的工业区属于技术密 集型,影响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是技 术、环境质量和交通。 (二)海洋 和岛屿 环境对 人类活 动的影 响 根据相关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1.海洋对人类活动影响的阶段性: 阶段 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航海技术 落后的时 期 大洋阻碍交流,人们以海 为疆界。古代文明多发源 于大陆内部,海洋不被重 视 技 术 发 达 阶 段 航 海 技 术 发 展 大洋为交流通道,人口和 城市向沿海集中,沿海地 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 深居内陆的原有经济中 心地区 技 术 进 海洋资源开发领域扩大 到海底矿产 1.目前世界上人口 200 万以上的城市 有一半分布在沿海地带。西欧、日本、 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以及中国的沿海 地带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区域。 2.海洋资源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潮 汐能等能源和锰结核、铁、铜等矿产资 源。 3.领海是指海岸基线向外 12 海里的范 围,专属经济区是指海岸基线向外 200 海里的范围,不同国家重叠部分要协商 解决。 4.海岛资源包括岛屿矿产、生物、土地 等,以及专属经济区内的各种资源。 5.制约海岸开发的最主要因素是淡水 资源缺乏。 步 2.岛屿对人类活动影响的阶段性: 阶段 特征 工业化 以前 岛上人口稀少,文化、技 术由大陆传入,经济发展 水平比大陆低 工业化 以后 沿海岛屿利用港口优势, 发展商品经济,成为经济 发达地区 消费结构的更新和旅游 业的发展,海岛发展潜力 巨大,海岛成为旅游胜地 岛屿周围海域的归属权 得到普遍重视 考点一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案例”为依据——探规寻律·走向实践] [理在书中] (一)不同社会阶段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因素不同 各社会阶段人类活动的主体结构不同,对地理环境的要素需求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 性特征。具体如下所示: (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小 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减弱,人类活动对地理环 境的依赖减小,表现如下: 优势因素的 效益放大 如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科技的进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耕地 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 劣势因素的 制约弱化 灌溉技术、温室等的发展,使干旱地区的农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运输条件改 进、生产率提高,使资源短缺地区的工业发展得到促进 [题在书外] (2014·上海高考)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 答(1)~(2)题。 (1)1998 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 ) 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 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 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 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 (2)据图可以推断,从 1976 年到 2010 年该流域生态环境( ) 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 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 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 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 [审题指导] 1976 年至 1998 年间,耕地和草地都有小幅度的减少,林地、水域和城乡用地有小幅度 的增长;1998 年至 2010 年间,耕地、草地减少的幅度加大,林地、水域、城乡用地都有增 长,以林地的增长最明显。 [答案] (1)A (2)C [把握规律] 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 [题组冲关] 1.(2018·广东七校联考)辽东湾海岸经历了多次变迁。20 世纪 80 年代前,大量人口自 发迁入辽河流域,促进了流域的大规模开发。1950 年后为扩大灌溉和保护生态,辽河干支 流先后兴建了若干水利枢纽工程。如图示意辽东湾辽河河口附近近百年来海岸线的变迁, 图中最终海岸线(实线)为 2003 年实际状况。根据图中信息完成(1)~(2)题。 (1)图中盘锦湾面积逐渐变小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 A.辽河流域植被覆盖增加 B.辽河流域植被破坏严重 C.辽河河口不断围海造田 D.辽河河口潮浪侵蚀减弱 (2)1979 年以来,辽河三角洲向南发展速度减缓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为截取河水,入海径流锐减 B.流域内降水减少,干流流量减少 C.流域内植被增加,水库调沙蓄水 D.海防大堤和海产养殖工程束缚 解析:(1)B (2)C 第(1)题,盘锦湾面积逐渐变小乃至消失,说明其海岸线不断南移, 河口泥沙不断淤积。由图可知,有两条河流注入盘锦湾,如果河流流域植被覆盖增加,则 河流的含沙量会减少,河口泥沙淤积也会减少,A 项错误;辽河流域植被破坏严重,会导 致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口泥沙淤积加重,B 项正确;材料中没 有辽河河口不断围海造田的信息,无法判断其是否是盘锦湾面积逐渐变小乃至消失的原因, C 项错误;辽河河口潮浪侵蚀作用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短时间内其强弱不会有明显的变 化,D 项错误。第(2)题,从图中信息可知,1979 年到 2003 年,辽河河口地区海岸线向南推 移的速度逐渐减缓,说明河口泥沙淤积减轻,主要原因应是河流含沙量减少。由材料可知, 1950 年后为扩大灌溉和保护生态,辽河干支流先后兴建了若干水利枢纽工程,水利枢纽能 够调蓄洪水和拦截泥沙,导致入海泥沙减少;流域内植被增加,其涵养水源、调蓄径流的 功能增强,水土流失减少,河流含沙量减少,从而使河口泥沙淤积减少。综上可知,C 项 正确。 2.a、b、c 表示不同阶段的城镇空间布局演化特征,①②③代表不同时期的城市功能 区布局演化特征。读图回答(1)~(2)题。 (1)不同时期的城镇空间布局与城市功能区布局对应正确的是( ) A.a—①、b—②、c—③ B.a—②、b—③、c—① C.a—③、b—①、c—② D.a—②、b—①、c—③ (2)如果①②③代表资源型城市的功能区布局发展情况,则②时期该城市可能( ) A.改进资源开采技术,加大资源开采量 B.GDP 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 C.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D.第一产业的比重最高 解析:(1)B (2)C 第(1)题,根据城镇空间布局的演化特征判断,由先到后分别为 b、 c、a;根据城市功能区布局的演化特征判断,由先到后分别为③①②,因此对应关系是 b—③、 c—①、a—②。第(2)题,②时期的功能区布局是研发、设计等服务业与高级住宅区位于市 中心,企业大多位于城市外围,说明此时追求的是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因此该城市 此 时 最 可 能 坚 持 经 济 发 展 与 资 源 利 用 、 环 境 保 护 相 协 调 。 考点二 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识记”为前提——准确记忆·灵活迁 移] [全练题点] 1.2017 年 10 月 12 日国土资源部宣布,中国开采可燃冰成功。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 冰,是由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外貌极像冰雪或固体 酒精。如图为我国南海可燃冰富集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我国南海可燃冰的开采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①开采技术和成本要求高 ②运输困难,远离消费市场 ③容易对开采区造成环境污染 ④分布不集中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若我国对南海可燃冰富集区进行大规模开采,将会( ) ①促进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多样化 ②加大我国对传统能源的开发力度 ③优化我国东 部地区产业结构,延长煤炭生产链 ④增加能源战略储备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1)C (2)D 第(1)题,我国南海可燃冰开采技术要求高,投入的成本也较高, 且容易对开采区造成环境污染,但距我国能源需求量大的东部地区非常近。由图可知,南 海可燃冰分布较为集中。第(2)题,可燃冰是清洁能源,对其进行大规模开采将会加大我国 对新能源的开发力度,不会延长煤炭生产链;我国对南海可燃冰开采,可增加我国新能源 种类,促进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多样化,增加能源战略储备,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 意义。 2.读某海岛等高线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太阳辐射最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关于该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岛为大陆岛 B.该岛西部附近分布有面积更大的岛屿 C.该岛上的河流自南向北流 D.《京都议定书》的实施与否与该岛关系不大 解析:(1)B (2)B 第(1)题,根据经纬度信息定位该地位于非洲南部以东西南印度洋之 中。受南半球东南信风影响,②地为迎风坡降水多,太阳辐射最少。第(2)题,该岛海拔中 间高四周低,从等高线信息看应属于火山岛,河流由中部流向四周;《京都议定书》主要是 抑制全球变暖,岛屿随着全球变暖会被淹没;该岛西部附近分布有面积更大的岛屿马达加 斯加岛。 3.读我国某海岛图,回答(1)~(2)题。 (1)该岛①~④四地中最适合修建渔港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关于该海岛地理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势最高处位于岛屿的中部 B.冬季降水甲镇要多于乙镇 C.茶叶、西瓜是该岛的特产 D.发展历史甲镇早于乙镇 解析:(1)B (2)B 第(1)题,②位于岛屿西南部,西南风风频较小,风浪小,且靠近乙 镇,有公路与跨海大桥相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最优,最适合修建渔港。第(2)题, 根据等高线信息,海拔最高处位于西南部乙镇东北处;该岛位于我国,为季风气候区,根 据经纬度和风频图信息,该岛冬季盛行东北风,甲镇位于迎风坡,降水多,乙镇位于背风 坡,降水较少;该岛属于亚热带地区,以山区为主,因此茶叶是特产;无法确定甲乙两镇 的发展历史早晚。 [谨记要点] (一)以海南岛为例说明海岛的合理开发 受地势高低和距海远近的影响,海南岛的自然环境具有环带状分布特点,由沿海向内 陆依次为海岸带、丘陵和台地环带及山地丘陵带三部分,如下图所示。各环带资源特色不 同,因此开发其资源需要充分研究、认识各环带资源和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产 业。具体如下表所示: 环带名称 地貌海拔 开发条件 产业活动 海岸带 平原低于 100 m 经济基础和运输 加强港口建设,建立工 条件好 业加工区,推动城市化 和第三产业发展 丘陵和台 地环带 台地、丘陵 100~ 500 m 面积大、地形平 坦、土壤较好 热带农业 山地丘 陵带 丘陵、山地 500~ 1 100 m 物种丰富、水源 区、少数民族聚居 区 恢复和保护植被,利用 热带山区的自然风景和 民族风情发展旅游业, 适当发展特色工业 (二)领海与专属经济区的区别 领海与专属经济区不同,领海的宽度是指从海岸线直至 12 海里处的海域;专属经济区 是领海之外,并邻接领海一定范围内为一个国家所管辖的海域,它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 不超过 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内的自然资源(海洋、海底)归沿海国家所有,其他国家享有航 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等自由。如图所示: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 传统民宅是乡村聚落中最具特色的景观,读图完成 1~2 题。 1.传统民宅可以反映乡村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福建土楼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 B.陕西窑洞主要受建筑水平影响 C.四合院反映聚落主要受交通影响 D.云南竹楼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 2.从风水学上说,我国的建筑物都要求“坐北朝南”(大门、庭院布局在建筑物的南边), 关于这一说法从地理角度理解正确的是( ) A.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B.朝南阳光较充足 C.空气清新湿润 D.南面的地形比较平坦 解析:1.D 2.B 第 1 题,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 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 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故 A 错;黄土高原地区黄土的垂直节理发育, 土质疏松均一,适合窑洞建设,冬暖夏凉的窑洞适合人居,故 B 错;北方平原,易建宽敞 的建筑,该地天气变化大,风大,有相连的四合院可以改善局部的气候,故 C 错;云南竹 楼主要是为适应当地终年高温潮湿的气候环境而建,故 D 正确。第 2 题,中国地处北半球, 阳光大多数时间都是从南边照射过来的,人们的生产、生活是以直接获得阳光为前提的, 这就决定了人们采光的朝向必然是朝南向的。故选 B。 (2018·河北唐山五校联考)河北承德市双滦区,一座座工业厂房正拔地而起,以前满目 的低丘、缓坡已变身为集中连片、错落有致的“坡地工业”区。近几年,承德市通过山地 整治,累计新增建设用地近万亩。截至目前,我国已有多地在打造坡地工业区。据此完成 3~ 4 题。 3.我国多地发展“坡地工业”的主要原因是( ) A.山地面积大 B.人均耕地少 C.工业用地不足 D.坡地地下水充足 4.承德双滦区大量发展“坡地工业”,对当地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缓解了坡地的水土流失 B.缓解了城区的交通压力 C.使城市人口向坡地转移 D.提高了企业的集聚效应 解析:3.C 4.D 第 3 题,坡地利用难度相对于平地大,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 许多城市面临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在国家实行严格的土地宏观调控政策的背景下,“坡 地工业”可以缓解工业用地不足问题。第 4 题,坡地开发会加重水土流失;坡地工业区所 利用的土地大多为低丘、缓坡地,对城区交通影响不大;坡地工业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 是工业用地,所致人口流动规模较小;企业在空间上聚集于坡地工业区,增强了企业的集 聚效应。 秘鲁是传统农矿业园,其地形区自西向东依次为狭长平原区、山地高原区、山麓与冲 积平原区。如图为秘鲁人口、矿产、河流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 5~6 题。 5.秘鲁山麓与冲积平原区人口稀疏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炎热干燥 B.湿热 C.高寒 D.地质灾害频繁 6.秘鲁山地高原区、狭长平原区和西部沿海适合发展的主要产业依次是( ) ①绿洲农业 ②热带种植园农业 ③渔业 ④有色金属矿开采 A.①②③ B.④①② C.④①③ D.④②③ 解析:5.B 6.C 第 5 题,注意图中分水岭,结合该国地形条件可知,该国人口稀疏的 山麓与冲积平原区,位于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处于亚马孙河流域,当地地势低、地形平坦, 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故选 B 项。第 6 题,由图可知,秘鲁山地高原区矿产资源 丰富,所以适合发展有色金属矿开采;由于狭长平原区气候干旱,可以在有水源的地方发 展绿洲农业;西部沿海靠近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秘鲁渔场,可以发展渔业,故 C 项正确。 如图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完成 7~8 题。 7.图中城镇多分布于中部的自然区位是( ) A.靠近铁路 B.海运便利 C.海拔高 D.河流多 8.据图分析港口区位最优越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7.C 8.A 第 7 题,图中区域属于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城镇多分布于中部河 流源头处,海拔较高,气候相对凉爽,适于居住。第 8 题,甲地处于海湾内,风浪较小, 靠近城市,并且有铁路经过,因此港口区位最优越的是甲。 永兴岛(如图)是一座位于西沙群岛的珊瑚岛,地处 16.8°N,面积约 2.6 km2,平均海拔 5 m,是我国三沙市人民政府和众多上级派出机构、市级单位驻地。近年来,国家投入巨资 完善了岛上的多种基础设施。据此回答 9~11 题。 9.能持续保证永兴岛淡水供应的最佳措施是( ) A.海水淡化 B.收集雨水 C.开采地下水 D.从大陆运输 10.机场跑道建设多与当地盛行风向平行,以利于飞机起降,推测永兴岛机场跑道的 走向是( ) A.南北走向 B.西北—东南走向 C.东北—西南走向 D.东西走向 11.对岛上居民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可能是( ) A.地面沉降 B.台风 C.干旱 D.地震 解析:9.A 10.C 11.B 第 9 题,永兴岛面积小,海拔低,存有少量淡水,三沙市组 建后,岛内人口不断增加,淡水消耗越来越大,为保证岛内淡水持续供应,国家投入巨资 在岛上建立了海水淡化厂等设施,目前淡水供应量可保证岛上军警民正常使用;永兴岛年 降水量约 1 800 mm,但有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不能保证全年持续供水;永兴岛是珊瑚岛 加之海拔较低,地下水储量有限,且岛上地下水受鸟粪污染,作为饮用水还不达标;从大 陆运输是从前保障供水的方法,但由于运距较远,且随着人口增加,运量将不断增加、运 输成本也将不断上升,综合考量并非最佳措施。第 10 题,西沙群岛地处热带中部,属热带 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盛行风向为东北风,夏季盛行风向为西南风,机场跑道多与当地盛 行风向平行,故永兴岛机场跑道的走向是东北—西南走向。第 11 题,永兴岛天然礁盘稳定, 填海部分也经过了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加固,不易出现地面沉降;西沙群岛所处的纬度和海 陆位置决定了其是我国最易受台风侵袭的地区,每年影响西沙群岛的台风有 7~8 个,台风 雨约占雨量 65%左右。永兴岛为大洋包围,不易出现干旱现象;该地远离板块边界,地质 稳定,不易地震。 二、综合题(共 56 分) 12.(2018·东北三省三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9 分) 尼罗河从新石器时代走来,它用自己的河水哺育了古老的埃及文明。因此,古埃及文 明总是和尼罗河联系在一起,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阿斯旺大坝是埃及于近代投入巨 资修建的一座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近年来,当地人们发现大坝的修建对库区及大坝下游 地区的环境、水文以及土壤造成较大影响。库区及水库下游的尼罗河水质不断恶化,大坝 以下河段水生植物及藻类到处繁殖蔓延。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人口在增加,化肥厂也在增 加(如图)。 (1)试说明尼罗河对古埃及沿河地区农业生产的积极作用。(10 分) (2)简述阿斯旺大坝以下河段水生植物及藻类到处繁殖蔓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9 分) (3)概括埃及化肥厂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化肥厂越来越多的原因。(10 分) 解析:第(1)题,尼罗河对下游的影响可从河流定期泛滥带来肥沃土壤,根据河流泛滥 时间,安排农时;利用尼罗河河道发展水运交通;调节沿岸地区气候等方面分析。第(2)题, 从植物在环境中作用方面进行回答。植物增多,蒸腾作用增强,河水流量会减少,会堵塞 河道灌渠,导致水中缺氧,从而影响水资源的利用、航运和输水水质、河中生物多样性等。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化肥厂分布不均,大多分布于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地区,其中尼 罗河三角洲数量最多。阿斯旺大坝的建设在阻止了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同时也阻止了大坝下 游地区肥沃土壤的淤积,多年的耕作使土地肥力下降明显,为增加地力、提高农业产量, 化肥施用量增多,于是化肥厂越建越多。 答案:(1)为农业提供灌溉水源;泛滥带来肥沃土壤;发展水运交通;定期泛滥,安排 农时;调节(沿岸地区)气候,增加湿度(降水)。 (2)蒸腾大量河水,加剧水资源紧张状况;堵塞河道灌渠等,影响航运和输水;水质退 化;河中生物多样性(鱼类)减少。(三点即可) (3)(分布不均,)大多分布于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地区;尼罗河三角洲数量最多。原因: 阿斯旺大坝的建设阻止了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同时也阻止了大坝下游地区肥沃土壤的淤积, 多年的耕作使土地肥力下降明显,为增加地力、提高农业产量,化肥厂越建越多。 13.(2018·广东惠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7 分) 海椰树原产于普拉兰岛及库瑞岛,树高 20~30 m,树叶呈扇形,宽 2 m,长可达 7 m, 被称为“树中之象”。海椰树约长 20 年后才会结果,其果实海椰子约需 8 年才能成熟,重 量可达 20 千克,沉落到海洋里的海椰子只有在腐烂后才会浮出水面。目前,只有普拉兰岛 的五月谷还有 4 000 多棵海椰子树,己被当地政府划为“天然保护地”,私人不得擅自采摘、 出售、出口海椰子。 海椰树周身是宝。树叶可用来编织席子、篮筐、帽子等日常用品;椰壳质硬有光泽, 可加工成盘、杯等容器,还可雕刻上花纹,加工成精美的手工艺品;果汁香醇可口,是上 好的甜食;果肉可做汤料并具有药用功效。如图为普拉兰岛及库瑞岛位置示意图。 (1)推测普拉兰岛的气候特征及降水类型。(6 分) (2)试解释普拉兰岛海椰树难以向岛外自然传播的原因。(6 分) (3)分析当地海椰子加工业不发达的原因。(6 分) (4)有人建议在普拉兰岛及库瑞岛扩种海椰树,试说明提出此主张的理由。(9 分) 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该区域位于赤道附近,由于常年受赤道低压的控制, 盛行上升气流,全年高温多雨,降水类型属于对流雨。第(2)题,由材料可知,普拉兰岛四 周为海洋,海域广阔,距离其他陆地较远,而且由材料可知,沉落到海洋里的海椰子只有 在腐烂后才会浮出水面,腐烂的海椰子也不会再生长,因此向岛外自然传播的机会不大。 第(3)题,由材料可知,“海椰树约长 20 年后才会结果,其果实海椰子约需 8 年才能成熟”, 说明海椰树成熟周期长,加工原料不足;由“五月谷还有 4 000 多棵海椰子树”说明海椰树 少;由“已被当地政府划为‘天然保护地’,私人不得擅自采摘、出售、出口海椰子”说 明受政府保护政策,限制出口,因此影响了加工业的发展。第(4)题,普拉兰岛及库瑞岛扩 种海椰树的理由,可以从有利条件和有利影响进行分析。两岛是海椰树原产地,生长条件 适宜;而且,大量种植有利于保护当地特有、濒危物种,也符合当地相关保护政策;提高 海椰树利用价值,发展加工业、特色旅游业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答案:(1)全年高温多雨;对流雨。 (2)岛屿周围海域广阔,与其他大陆隔离较远;漂浮的海椰子早已腐烂,上岸后不能生 长。 (3)海椰树少,成熟周期长,原料不足;政府保护政策,限制出口。 (4)两岛是海椰树原产地,生长条件适宜;有利于保护当地特有、濒危物种(符合当地相 关保护政策);提高海椰树利用价值(加工业、特色旅游业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第三讲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感性认知——试一试] [理性归纳——记一记] (一)人类 利用自 然资源 对区域 地理环 境的影 响 走进“十三五”时,回头再看我国跨世纪 的四大工程,在促进西部大开发、资源大 调度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据此回答问 题。 (1)写出我国四大工程名称:属于水资源跨 流域调配的是________工程,属于能源调 配的是_______工程和______工程,属于 交通设施建设的是______工程。 (2)四大工程中,沿线气候变化最显著的是 ________工程,所经过的地区全部位于同 一地形区的是________工程。 (3)四大工程中,对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和环 境保护有积极影响的工程是________、 ________,它们对上海的积极影响有哪 些? 答案:(1)南水北调 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青藏铁路 (2)西气东输 青藏铁路 (3)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缓解能源供应 紧张的状况,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 环境保护。 1.矿产资源的开采 (1)影响 有利:形成了许多产业部门,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不利:废渣占据大量农田,浪费土地资源;破坏自然 景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 阻断水循环等 (2)治理措施: ①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提高利用 效率。 ②大力治理矿山环境,积极推进矿山 环境立法。 ③实施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示范 工程,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2.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工程 案例 中国的南水北调,引滦入津, 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北水南调 影响 对 调 入 区 增加水源,扩大水域,解 决生产和生活之需 补偿调节河湖水量,改善 小气候 缓解生态缺水,保护濒危 野生动植物 减少地下水开采,有利于 水循环,有利于水土保持 和防止地面沉降 对水资源调出区和沿途流经 地区也带来一定影响 3.对生物资源的利用 负面 影响 过度砍伐森林导致 物种急剧减少 正面 影响 灌溉、施肥、塑料 大棚等使土地的生 物产量大幅度增加 培育改良农产品, 使农产品产量显著 升高,提高了饲养 的劳动效率 (二)产业 转移对 区域地 理环境 的影响 读国际产业转移示意图,完成问题。 (1)产业移出区的共性特点是经济发达,以 美国为首。 (2)产业移入区主要有中国、东南亚地区, 相比产业移出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 构成层次低。 (3)甲、乙两个方向转移的产业主要属于劳 动力指向型和资源指向型,同时为扩大市 场。 (4)甲产业转移过程初期,企业由美国向日 本转移是为了充分利用廉价劳动力。 (5)甲产业转移对日本而言,为日本早期的 工业化和产业升级奠定了基础,对美国而 言,促进美国国内新兴产业得到更多的资 源配置。 1.产业结构的变化 (1)劳动力及产业结构形态变化: 产业 劳动力 变化 产业结构 形态 经济发 展水平 第一 产业 逐渐减 少 低级 高级 低 高 第二 产业 先增后 降 第三 产业 稳步增 加 (2)地区差异:一般而言,第三产业所 占比重越大,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 平越高。 2.产业转移的影响 转出区 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 件;环境改善;就业机会 减少,失业人数增加 转入区 加快工业化进程;环境污 染加重;就业机会增多, 缓解就业压力 考点一 我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以“案例”为依据——探规寻律·走向实践] [理在书中] (一)南水北调 (二)西气东输 1.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2.西气东输的影响 地区 影响 中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对社 会经 济的 影响 资源开发与经 济建设 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 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缓解能源紧缺状况,推动经济 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并可 有选择地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 工工业,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 值的方向发展 西气东输在很大程度上可促 进东部地区的能源生产、轻重 工业的结构调整 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 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强力拉 动相关产业发展 东部地区进行的西气东输工 程的配套建设将极大地带动 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对生 态环 境的 影响 有利影响 促使沿线地区能源消费结构气化的 实现,缓解因砍伐森林、破坏植被 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 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 例,有效改善大气环境,提高 生活质量 不利影响 输气管道线路长、规模大,施工方 式多样。途经地区地貌类型复杂, 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水 土保持尤为重要 (三)西电东送 线路(主力电源) 对输入地的影响 对输出地的影响 北线:晋、陕、内蒙古(火电)和 黄河上中游(水电)→环渤海地区 ① 缓 解 能 源 紧 张 局 面,促进经济发展; ②改善能源结构,减 轻环境污染; ③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①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 济优势; 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 ③缩小东西部差距,对 社会安定起重要作用 中线:三峡和金沙江(水电)→华 东地区 南线:乌江、澜沧江、南盘江、 北盘江、红水河(水电)和黔、滇(火 电)→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题在书外] (2018·济宁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缅油气管道分布图。 材料二 中缅油气管道是继中亚油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海上通道之后的第四大能 源进口通道。2013 年 7 月 28 日中缅油气管道(从中东进口,再通过管道输送)开始向中国输 送天然气。 (1)结合图文材料从地质、地形和气候角度分析中缅油气管道缅甸段工程建设不利的自 然条件。 (2)与传统的海上油气运输航线相比,铺设中缅油气管道有哪些好处? (3)试述中缅油气管道的开通对我国能源安全与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审题指导] 1.审材料 “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我国能源进口的一种新方式,有利于能源安全的保障,实 现油气进口渠道多元化。 2.审图表 从图上可以看出,中缅油气管道缅甸段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 动活跃;山河相间,地势起伏大;属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 [答案] (1)位于板块交界附近,地壳活动频繁,岩石破碎;经过众多山地河流(或山河 相间的地形),地势起伏大;雨季多暴雨,容易引起滑坡和泥石流。 (2)可缩短运输距离和时间;增加油气运输量;不受天气、气候影响等。 (3)可增加我国能源供给的多样性,实现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减小能源风险;保障能 源安全;可增加中国和缅甸的经济贸易联系;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状况等。 [把握规律]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思路 1.调配原因 资源分布区与消耗区的差异,即明确该资源分布规律及分布较多的地区;同时明确该 资源紧缺区紧缺的原因,包括为何分布较少、为何需求量大、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可 用下列关联图表示) 2.解决该资源短缺的途径 (1)节流:提高利用率,节约资源。 (2)开源:寻找替代品和跨区域调配资源等。 3.跨区域调配资源的线路选择 (1)资源供应:要保证其稳定性、安全性。 (2)线路造价:要考虑其经济性、合理性。 (3)沿线条件:要考虑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和城市分布等社会经济条件。 (4)工程影响:要尽量避免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4.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意义 (1)从调入区与调出区两方面进行分析 ①对于资源调入地区而言,资源的大规模调入,缓解了资源、能源不足的问题,促进 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相对充足,又保障了社会的安定与繁荣,以及促进该 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等。 ②对于资源调出地区而言,随着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将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资 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从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分析 效益 调入地区 调出地区 经济效益 获取资源、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带动相 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获得经济 效益 输出资源可获得经济收入,并 且扩大相关产业,完善基础设 施,获得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 发展相关产业,增加就业 有利于两地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稳定 生态效益 发展经济,减轻污染,保护生态 [题组冲关] 1.(2018·潍坊期末测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 2014 年 12 月 12 日正式通水。中线工程 南起丹江口水库,经河南、河北至北京、天津。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实施南水北调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河流含沙量大,不利于生产和生活 B.华北地区供水紧张,长江流域水资源富余 C.我国工农业生产的重心北移 D.减轻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 (2)南水北调中线通水产生的影响是( ) A.减轻汉江下游泥沙淤积 B.增大华北地区江河的泄洪压力 C.从根本上解决北京用水紧张问题 D.为沿线大中城市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 解析:(1)B (2)D 第(1)题,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而长江流域 水资源富余,为了缓解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我国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第(2)题,丹江口 水库的修建使汉江上游来沙大量沉积在库区,导致汉江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积减少,因此汉 江下游泥沙淤积减轻与丹江口水库的建设有关,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关系不大;南水北调 主要是缓解北方缺水,调水线路与沿线河流不相通,不会增大华北地区江河的泄洪压力;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沿线大中城市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缓解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紧张状 况,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北京用水紧张问题。 2.(2018·江苏四市联考)蒙西—天津南 1 000 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于 2015 年 1 月 获国家发改委核准。工程起点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魏家峁镇。工程建成后,年送电量 约 400 亿千瓦时。如图为蒙西—天津南 1 000 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线路示意图。读图回 答(1)~(2)题。 (1)蒙西—天津南 1 000 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途经的省级行政区是( ) A.晋、冀 B.晋、京 C.秦、冀 D.秦、京 (2)建设蒙西—天津南 1 000 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可促进蒙西地区开发的优势新 能源主要是( ) A.沼气 B.核能 C.地热 D.风能 解析:(1)A (2)D 第(1)题,读图,根据省区轮廓判断,蒙西—天津南 1 000 千伏特高 压交流输变电工程途径的省级行政区是内蒙古、山西、河北、天津,其中山西、河北,简 称分别是晋、冀。该工程未经过陕西和北京。第(2)题,蒙西地区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 风能资源丰富。建设蒙西—天津南 1 000 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可促进蒙西地区开发 的优势新能源主要是风能。蒙西地区纬度较高,气温低,不利于沼气发展。该地技术水平 较低,不适宜核能发展。位于板块内部,地热资源少。 3.(2018·冀州中学期末检测)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如图)是我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资 源的大型管道工程。读图回答(1)~(2)题。 (1)干线沿线自西向东依次经过我国的( ) A.地势第一、二、三级阶梯 B.阴山、秦岭、南岭地形区 C.寒带、温带、热带气候区 D.黄河、长江、珠江流域 (2)该工程建设对地理环境产生的显著影响是( ) A.加快新疆天然气资源的开采,促进其经济发展 B.诱发沿线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C.缓解珠三角地区能源短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D.促进中国和中亚地区国家之间的社会文化交流 解析:(1)D (2)C 第(1)题,青藏高原是我国第一级阶梯,“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并 没有经过此地;此外,也没经过阴山和寒带地区。第(2)题,二线工程是从中亚土库曼斯坦 运输油气,不会加快新疆天然气的开采;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不在 该工程的显著影响范围内;天然气为清洁能源,输入能源短缺的珠三角,既可以缓解珠三 角地区能源短缺,还可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珠三角环境污染;管道运输并不能带动 人口流动,对于促进各国人民社会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微弱。 4.2015 年 9 月,俄罗斯批准了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俄方区段“科维特卡—萨扬斯克— 伊尔库茨克”建设项目。读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走向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试从自然条件方面分析俄罗斯在东线天然气管道铺设时需要克服的困难。 (2)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部分路段采用地下埋设,试分析其优点。 (3)说出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经过上海和大庆的原因。 解析:第(1)题,俄罗斯在东线天然气管道铺设时需要克服的困难可从气候、土壤、地 形、交通等方面回答。第(2)题,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部分路段采用地下埋设,其优点主要 从保护耕地资源和保证管道运输安全等方面回答。第(3)题,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经过大庆 的原因可从利用当地基础设施、补充气源等方面分析,经过上海的原因主要从市场需求等 方面分析。 答案:(1)气候寒冷;多年冻土;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等。 (2)保护耕地资源;保证管道运输安全。 (3)经过大庆的原因:利用当地基础设施;补充气源。 经过上海的原因:市场需求量大。 考点二 产业转移 [以“联系”为桥梁——追因溯源·逻辑推理] 产业转移 [思维线索] [师说考点] (一)产业转移的规律 1.产业类型转移的先后顺序 2.产业转移的方向及原因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和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 的三个重要因素。在现实中,国际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分析如图所 示: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随着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迁出区和产业迁入区在产业结构、生产分工、区域环境等 方面均发生着变化,具体表现分析如下: [题组冲关] 1.如图示意我国 2007~2010 年四种密集型产业在东、中(含东北)、西部之间的转移。 据此完成(1)~(2)题。 (1)甲、乙、丙依次代表( ) A.技术、资本、劳动力 B.技术、劳动力、资本 C.劳动力、资本、技术 D.资本、技术、劳动力 (2)图中能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可能( ) A.改善西部大气环境质量 B.推动西部基础设施建设 C.减少东部天然气使用量 D.促进东北人才大量回流 解析:(1)A (2)B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产业只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 没有分布,说明甲产业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或资本密集型产业;乙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并开始向中部(含东北)地区转移,说明乙产业更可能为资本密集型产业;丙产业集中在中东 部地区,并开始向西部地区转移,说明丙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故 A 项正确。第(2)题, 能源密集型产业对环境污染较大,向西部地区转移可能会加剧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故 A 项错误;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有利于推动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故 B 项 正确;能源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并不能减少东部地区天然气的使用量,故 C 项错 误;能源密集型产业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对人才的要求少,并不一定会吸引东北地区的人 才大量回流,故 D 项错误。 2.工业部门的地域转移是和结构升级相联系的。据此并结合图完成(1)~(3)题。 (1)如果图中三条曲线表示同一工业部门,则最可能是( ) A.电视机制造工业 B.航天工业 C.石油化工工业 D.制糖工业 (2)该工业的地域转移,按照先后的顺序依次是( ) A.美国—日本—中国 B.中国—日本—美国 C.日本—美国—中国 D.日本—中国—美国 (3)该工业迁入我国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迁出地环境优美 B.迁出地资源丰富 C.迁入地科技水平高 D.迁入地劳动力价格低 解析:(1)A (2)A (3)D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 世纪 60 年代该工业主要分布 在美国;80 年代日本产值迅速上升,成为主产区;21 世纪初期,中国产值迅速上升,成为 主产区,说明该工业为劳动密集型工业,最可能为电视机制造业。第(2)题,根据图示时间 变化可知,该工业最早在美国发展,其后转移到日本,最后转移到中国。第(3)题,与美国 和日本相比,我国劳动力价格比较低。 3.(2018·辽宁师大附中模拟)近年来,中国产业转移“西进运动”渐成燎原之势。富士 康集团从深圳到郑州等地设立新工业园;惠普公司关闭上海工厂,在重庆设立电脑制造基 地……。据此回答(1)~(2)题。 (1)“西进运动”( ) A.是以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异为主要驱动力 B.是西部地区交通条件改善的必然结果 C.代表了工业由分散走向集中的发展方向 D.反映了市场需求对工业的影响减弱 (2)“西进运动”的有利影响有( ) A.促进西部逆城市化的发展 B.导致东部工业化水平降低 C.带动人口大规模向西迁移 D.促进东、西部产业结构调整 解析:(1)A (2)D 第(1)题,我国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工资水平低、土地地价低,劳动 密集型产业在中西部地区布局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第(2)题,“西进运动”属于产业转移 的范畴,相关产业转移到我国内地地区,可促进内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工业 化、城市化进程等。我国沿海地区,可加速进行产业升级。 4.(2018·河南调研)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合肥经济开发区不仅成为中西部地区名副其实的领跑者,而且也成为中西部 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典范。家电、汽车、装备制造及快速消费品四大支柱产业支撑了合肥 经济开发区的发展。 材料二 图甲表示产业典型产品周期示意图,图乙表示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示意图, 又称“微笑曲线”图。 (1)分析合肥经济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2)家电、汽车、装备制造及快速消费品四大支柱产业支撑了合肥经济开发区的发展。 结合材料二,分析合肥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合肥经济开发区也是“中西部最大的日资企业集聚地”。试分析产业转移对该区域 发展的影响。 解析:第(1)题,分析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可以从劳动力(数量、质量和价格)、地价、 交通条件、市场、政策、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作答。第(2)题,材料二给出的是产业典型产 品周期示意图和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示意图,读这两幅图可知,产品生产环节在加工环 节利润最低,而支撑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几乎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价值链上处 于不利地位。除此之外,引进产业过程中还要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第(3)题,产业转 移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地理环境 的改变以及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四个方面。 答案:(1)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南北方交界处,市场广阔;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 丰富,工资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完善,工业基础相对较好;政策支持。 (2)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的门槛,重视环境保护,防止增加新的污染源;着力推进产业结 构的调整,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强化科技支撑,注重提高技术创新和技术消化能力,引 进增长期或者成熟期的产业;尽量承接附加值较高的产业;坚持可持续发展,把节约资源 放在首位。 (3)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促进工业化进程;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 展;改变区域地理景观,促进城市化发展;可能会带来环境污染。 大题增分(七) 资源调配意义类题目答题规范 资源调配意义类题目设问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结 合具体区域(输出地或输入地)说出“对输 出地的 意义”或“对输入地的意义”;二是“对两地协调 发展的意义”;三是具体到某方面的意义,诸如“对 经济发展的意义”“对生态环境有利的影响”等。 此类问题常见于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等内容, 如我国的“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 送”“晋煤外运”等,也经常迁移运用于世界上其 他区域的调水、调能、输电工程等。 [典题示例] (2015·广东高考)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是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根据材料,结合 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如图)。 (1)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对南四湖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 (2)为了满足调水的水质要求,南四湖沿湖地区工业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审题指导] 1.审设问 第(1)题,“分析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有利影响”“地理环境”→要有因果关系,不能 只回答结论。南水北调工程对该地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既有自然方面的(水量、气候、生 物),又有社会经济方面(航运、养殖、旅游),要注意答题的完整性。 第(2)题,“工业发展”“措施”→水污染防治的措施包括: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工业 布局、强化监督制度、提高环保意识等方面。答题时要注意与当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2.审材料 “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以重工业为主,废水排放较多。 3.审图表 从图上可以看出,有多条河流汇入南四湖,周边中小城镇较多,污水来源广。 [答案] (1)南四湖水量增加,湖面扩大,使周围地区气候湿润;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 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长,增加生物的多样性;水量增加,利于通航;利于发展养殖业及旅游 业。 (2)禁止沿湖地区发展污水排放量较大的工业;加强工业污水处理技术及循环使用;加 强对沿岸工业监督检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技法点拨] 一、循思维流程——快解题 角度一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其思维流程为: 角度二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其思维流程为: 二、用答题术语——保高分 (一)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资源分布状况 ①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②资源在空间上不具有流动性 资源消费状况 ①资源输出区:资源丰富,经济较落后,资源生产大于消费; ②资源输入区:资源缺乏,经济发达,资源生产小于消费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对调入区 的意义 环境意义 改善生态环境;缓解区域能源、资源的短缺;促进 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社会经济意义 对调出区 的意义 环境意义 有利于环境保护;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带动相 关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社会经济意义 对两区域的协调发展 加强了区域间的交流;有利于带动文化、经济的发 展,促进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应用体验] 1.(2018·郑州质量检测)中俄原油管道途经我国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止于大庆。 如图为中俄原油管道路径和我国东北部分地区等高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中俄原油管道在修建过程中需要克服的自然障碍。 (2)简述中俄原油管道在修建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3)分析中俄原油管道终点选择在大庆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中俄原油管道经过地区的地理环境等可判断出,修建过程中会遇 到气候寒冷、地形复杂、冻土广布等障碍。第(2)题,可从对沿线植被、土壤、生物多样性、 环境质量等的影响方面入手分析。第(3)题,可从大庆的地理位置优势、工业基础优势等方 面分析。 答案:(1)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地势起伏大(多山),地形复杂;冻土广布;丛林密布, 河流较多,沼泽湿地广布。 (2)破坏沿线植被;造成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破坏生物多样性;破坏冻土层;施工扬 尘造成短期内大气环境质量下降;在运营过程中,输油管道破裂会造成原油泄漏,严重污 染土壤、水体等。 (3)距离俄罗斯泰纳线较近,可以缩短管道长度,减少工程量与投资;大庆石油工业基 础雄厚,石油加工能力强,石油需求量大;大庆有输油管道通向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大 庆距离我国东北主要的石油消费市场较近。 2.(2018·宁夏石嘴山第三中学测试)如图是美国的北水南调和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示意 图,图中箭头表示调水方向,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美国太平洋沿岸为什么北部水资源富余,南部水资源贫乏?造成澳大利亚墨累—达 令盆地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从工程建设的角度看,美国的北水南调和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哪个难度大、投资 高?理由是什么? (3)澳大利亚东水西调实施后,西部调入区出现土壤盐碱化加重的现象。请分析这种现 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位置即可判断美国太平洋沿岸北部和南部的气候差异,并 结合两个地区需水量的差异,分析其水资源的盈亏。同理,可以分析墨累—达令盆地水资 源短缺的原因。第(2)题,从工程建设角度考虑,也就是从其是否经过山地进行考虑。第(3) 题,从盐碱地的形成原因及整治措施加以分析回答。 答案:(1)①美国太平洋沿岸北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较多,南部是地中海气候, 降水较少;②南部城市和人口比北部多,水资源需求量大。 墨累—达令盆地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需水量不断增大,且该地位于大分 水岭的背风坡,降水少。 (2)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难度大、投资高。 理由:美国输水路线位于盆地,与山脉走向一致;而澳大利亚输水路线与山脉相交, 需开凿隧道,工程量大。 (3)原因:大量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治理措施:①建设排水工程,做到有灌有排;②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③调整 种植结构,减少耗水量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等。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 读图,回答 1~3 题。 1.西气东输管道没有直接从甘肃东南部穿过,而是绕道宁夏、陕西北部,其主要原因 是( ) A.节约管道建设成本 B.带动宁夏、陕西等地的经济发展 C.补充气源 D.保护东部的生态环境 2.图中反映出我国油气分布与消费方面的特征是( ) A.油气资源分布西多东少 B.油气资源分布西少东多 C.油气消费西多东少 D.油气消费东西平衡 3.图中各石油进口路线中,方向①的来源地是( ) A.俄罗斯 B.欧洲 C.中亚 D.波斯湾 解析:1.C 2.A 3.A 第 1 题,宁夏、陕西北部天然气资源丰富,西气东输线路从此 地经过可以补充气源。第 2 题,我国油气分布与消费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平衡现象,油气资 源分布具有西多东少的特点,而油气消费则相反,这使得我国必须大范围调配能源资源。 第 3 题,图中各石油进口路线中,方向①②③④的来源地分别是俄罗斯、中亚(或哈萨克斯 坦)、中东波斯湾地区和拉丁美洲。 (2018·陕西武威模拟)如图为我国西电东送基本格局图。读图回答 4~5 题。 4.图中以火电为主的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 5.我国“西电东送”工程的重要意义是( ) A.弥补西部地区电力消费的缺口 B.加速新疆的经济开发 C.减少东部地区的环境污染 D.改善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 解析:4.A 5.C 第 4 题,甲位于内蒙古东部,煤炭资源丰富;乙位于黄土高原,煤 炭资源丰富,都以火电为主;丙、丁两处水能资源丰富,以水电为主。第 5 题,东部地区 能源供应紧张,西电东送能弥补东部地区电力消费的缺口,同时能减少煤炭消费比重,减 少环境污染。 (2018·河南十校测试)如图为我国区际产业转移动力机制示意图。读图完成 6~7 题。 6.据图可知,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入的拉力不包括( ) A.较低的经营成本 B.淘汰落后产业 C.扩大企业经营规模 D.政府的优惠政策 7.产业转入给中西部地区带来的影响包括( ) ①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②推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③有利于扭转环境恶化的局面 ④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6.B 7.B 第 6 题,淘汰落后产业是东部地区推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原因 之一,不属于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入的拉力。第 7 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 东部地区迁往中西部地区的产业主要是能耗较高、污染较严重、附加值较低的原料导向型 产业和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如果控制不当,这些产业的转入会导致中西部地区环境恶化。 (2018·呼和浩特调研)衰退性产业转移主要是指在本地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向外 转移。读广东产业转移效应理论模式图,完成 8~9 题。 8.下列产业中,最有可能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衰退性产业转移的是( ) A.汽车零配件生产 B.节能环保业 C.服装、鞋帽生产 D.高端装备制造业 9.衰退性产业转移对广东省东西两翼和山区产生的正效应是( ) A.使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B.增加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C.促进经济发展,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 D.有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 解析:8.C 9.B 第 8 题,衰退性产业转移主要是指在本地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 向外转移,多属于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及原料导向型产业。第 9 题,产业的转入,占用耕地, 使耕地面积减小;衰退性产业不属于高新产业,所以不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带来的 环境污染属于负面效应;而产业的转入,会增加就业机会,从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2018·郑州检测)2010~2015 年,我国投资东南亚地区的纺织服装类企业主要分布在柬 埔寨、越南和缅甸,投资建厂的企业以加工企业为主,涉及服装、毛纺、针织、面料等多 个领域。近年来,化纤、印染企业也开始逐渐增多。根据材料回答 10~11 题。 10.东南亚吸引我国纺织服装类企业投资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市场 B.交通 C.劳动力 D.技术 11.我国纺织服装类企业投资使东南亚( ) A.第二产业比重下降 B.高技术工业发展 C.失业率上升 D.城市化水平提高 解析:10.C 11.D 第 10 题,东南亚经济水平较我国低,劳动力、土地价格相对较低, 纺织服装类企业生产成本中劳动力成本所占比重较大,在东南亚投资建厂可以降低劳动力 成本,获取更大的利益,因此东南亚吸引我国纺织服装类企业投资的最主要因素是劳动力。 第 11 题,产业转移会增加转入区的就业机会,促进转入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纺织服装类企业吸引大量劳动力就业,使转入区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纺织服装类企业为劳 动密集型产业,因此纺织服装类企业投资对高技术工业发展影响不大。 二、综合题(共 56 分) 12.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 分) 西藏平均年水资源总量达 4 394 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60 倍, 是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省区。西藏的天然饮用水近年来风生水起,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 瞩目。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西藏第一瓶矿泉水在拉萨问世,经过多年的发展,如 今西藏已经逐渐形成了以拉萨、日喀则等地为主的矿泉水生产格局,矿泉水生产厂家已发 展到几十家,并培育了“5100”“珠峰冰川”“圣地”“神水”“卓玛泉”等饮用水品牌。 藏水北调属于“南水北调”的大西线工程。工程的调水量约 400 亿立方米,是中线工程调 水量的 4 倍,采用明渠输水。如图为“藏水北调”线路示意图。 (1)分析西藏发展天然饮用水产业的优势条件。(10 分) (2)评价“藏水北调”的条件。(10 分) (3)“藏水北调”对我国西北地区地理环境有哪些有利影响?(8 分)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并联系影响工业的区位,从水资源总量、水资源质 量、市场、政策、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有利方面主要结合材料和图中信息,从调水量、移民安置等方面分析;不利方面则主要从 地质、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第(3)题,注意设问中的限定词“地理环境”,可从气候、生 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分析。 答案:(1)西藏饮用水天然无污染、品质优良;西藏是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省区;我国 许多省份缺水,饮用水市场广阔;政府政策支持;产业规模初步形成;西藏交通条件改善 等。 (2)有利条件:调水量大;移民少,安置费少,节省成本;可以利用地势使水自流;工 程沿线可进行水电梯级开发,经济效益明显等。 不利条件:沿线经过高寒缺氧地区,给施工带来困难;沿线地区生态脆弱,工程建设 易破坏生态环境;沿线地区有多年冻土分布,施工难度大等。 (3)有利于改造西北地区的沙漠,减少沙尘暴的发生;使西北地区的气候变湿润;使生 态环境发生显著变化。 13.(2018·河南开封模拟)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8 分) 材料一 富士康制造了全球约 40%的消费性电子产品(包括组装世界众多品牌的电脑 和手机等)。其员工总人数已经接近 120 万人,其中中国内地员工超过 100 万人。预计未来 五到七年将有百万机器人大军上岗,实现“机器人代工”远景。富士康科技 2012 年 5 月 10 日在上海浦东举行中国大陆总部动土仪式,这个总部是富士康在中国大陆的营运中心、研 发中心和电子商务中心。 材料二 1974 年鸿海集团在台湾设立;1985 年富士康品牌创立;1988 年,富士康龙华 基地在深圳建立;2010 年 8 月,富士康下属的苹果手机最大的组装生产企业率先入驻郑州。 (1)分析富士康部分生产能力从深圳转移到郑州对两市发展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8 分) (2)说明富士康科技总部选址上海浦东的原因。(12 分) (3)分析实现“机器人代工”对富士康企业职工的影响。(8 分) 解析:第(1)题,产业转移首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转出后,减少深圳市土地占用, 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产业转入,有利于郑州市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第(2)题,上海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基 础和协作条件好;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科技发达;劳动力素质高,创新环境好。第(3)题, 实现“机器人代工”,对劳动力数量需求锐减,就业机会减少,会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劳 动力素质要求提高,劳动力个人工资增加。 答案:(1)对深圳市:减少土地占用;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对郑州市:增加就业,促 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 (2)上海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好;高校和科研 机构众多,科技发达;劳动力素质高;创新环境好。(任答 4 点即可) (3)劳动力数量需求锐减;就业机会减少,会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 劳动力个人工资增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