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江西省景德镇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班)(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江西省景德镇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班)(解析版)

江西省景德镇一中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班)‎ 第I卷 选择题 ‎1. 下列关于生物大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M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分子,有N条环状肽链,其完全水解共需M -N个水分子 B. 在小麦细胞中由A、G、T、C四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最多有6种 C. 糖原、脂肪、蛋白质和核糖都是生物体内高分子化合物 D. 细胞中氨基酸种类和数量相同的蛋白质不一定是同一种蛋白质 ‎【答案】D ‎【解析】A、环状肽链中有多少个氨基酸就失掉多少分子水,所以M个氨基酸失掉M分子水,A错误;‎ B、小麦细胞为真核细胞,所以四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有7种,B错误;‎ C、核糖为单糖,不是高分子化合物,C错误;‎ D、除氨基酸种类、数量,氨基酸排列顺序和多肽链的空间排列也决定蛋白质的种类,D正确。故选D。‎ ‎2.核孔是具有选择性的核质交换通道,亲核蛋白需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发挥功能。如图为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亲核蛋白注射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由头部决定 B. 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不需要载体 C. 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需要消耗能量 D. 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的方式与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相同 ‎【答案】C ‎【解析】细胞核包括核膜、染色质、核仁。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尾部以及含有尾部的亲核蛋白整体都可以进入细胞核,而单独的头部不能进入细胞核,因此可知亲核蛋白能否进入细胞核由尾部决定。‎ ‎【详解】A、从图中可知,放射头部没有进入细胞核,放射性尾部全部进入细胞核,可见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由尾部决定,A错误;  B、亲核蛋白是大分子,头部没有进入而尾部进入一定是尾部有特异性识别,核孔是具有选择性的物质交换通道,故需要载体体现它的选择性,B错误;  C、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不是自由扩散,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  D、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而亲核蛋白进入了细胞核是主动运输,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核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对绿色植物细胞某细胞器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发现A、T、C、G、U五种碱基的相对含量分别约为35%、0、30%、20%、15%,则该细胞器能完成的生理活动是( )‎ A. 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B. 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C. 结合mRNA,合成蛋白质 D. 吸收并转换光能,完成光合作用 ‎【答案】C ‎【解析】A、吸收氧气,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为线粒体,A错误;‎ B、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的场所为中心体,B错误;‎ C、由碱基相对含量测定可知,T相对含量为0,而含有U,说明该细胞器中不含DNA仅含RNA,所以该细胞器一定为核糖体,可以结合mRNA,合成蛋白质,C正确;‎ D、吸收并转换光能,完成光合作用场所为叶绿体,D错误;故选C。‎ ‎4.分析多肽E和多肽F(均由一条肽链组成),得到以下结果:(单位:个)‎ 元素或基团 C H O N ‎—NH2‎ ‎—COOH 多肽E ‎201‎ ‎348‎ ‎62‎ ‎53‎ ‎3‎ ‎2‎ 多肽F ‎182‎ ‎294‎ ‎55‎ ‎54‎ ‎6‎ ‎1‎ 那么请你推算这两种多肽中氨基酸的数目最可能是 选项 A B C D 多肽E ‎199‎ ‎340‎ ‎58‎ ‎51‎ 多肽F ‎181‎ ‎281‎ ‎53‎ ‎49‎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2、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过程中,氨基酸数-肽链数-脱去的水分子数=肽键数,一条肽链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 ‎【详解】由题意知,多肽链E是一条肽链,肽链中含有53个N原子,氨基是3个,因此2个氨基存在于R基中,除去R基中的N后肽链中的N原子是51个,因此多肽链E含有的氨基酸数最可能是51个;‎ 多肽链F也是一条肽链,肽链中含有54个N原子,氨基是6个,因此5个氨基存在于R基中,除去R基中的N后肽链中的N原子是49个,因此多肽链E含有的氨基酸数最可能是49个。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5.关于下面图形的叙述符合生物学事实的是 A. 甲图表示过氧化氢被分解曲线,通过对比可以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B. 乙图中①②③可分别表示原核生物、细菌和蓝藻三者之间的关系 C. 若丙表示无氧呼吸,则其中的abc可分别表示葡萄糖、丙酮酸、水 D. 若丁是在兔体细胞内检测到的化合物,则丁很可能是蔗糖 ‎【答案】B ‎【解析】A、分析甲图可知,与加入Fe3+相比,加入过氧化氢酶反应达到平衡点所用的时间最少,因此若甲图表示过氧化氢被分解曲线,可以说明酶具有高效性,A错误;‎ B、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藻,细菌和蓝藻分别属于两类原核生物,因此乙图中的①②③可分别表示原核生物、细菌和蓝藻三者之间的关系,B正确;‎ C、结合有氧呼吸的过程分析题图丙可知,只有丙表示有氧呼吸,其中的abc才分别表示葡萄糖、丙酮酸、水,C错误;‎ D、分析题图丁可知,该分子是二糖的分子式,蔗糖是植物细胞特有的二糖,在兔体细胞(动物细胞)中不存在,D错误。故选B ‎6. 关于细胞膜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不同细胞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不同,这是细胞膜选择透过性的分子基础 B. 脂质或脂溶性物质优先通过细胞膜,与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磷脂有关 C. 细胞长时间浸泡在胰蛋白酶溶液中,细胞膜结构不会被破坏 D. 突触中化学信号的传导,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密切关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为细胞膜。‎ ‎【详解】A、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主要通过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目来体现,A正确;‎ B、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为磷脂,使得脂溶性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B正确;‎ C、胰蛋白酶具有催化蛋白质水解的功能,长时间浸泡在胰蛋白酶中会使细胞中的蛋白质分解,从而破坏细胞结构,C错误;‎ D、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与细胞识别和信息交流有关,D正确;故选C。‎ ‎7.某同学为确定来源不同的a、b、c、d、e五种物质(或结构)的具体类型,进行了下列实验,现象与结果如下:‎ ‎①各种物质(或结构)的性质、染色反应的结果,见下表: -‎ ‎ ‎ a b c d e 来源 猪血 马肝 蛙表皮 棉花 霉菌 水溶性 ‎+‎ ‎-‎ ‎+‎ ‎-‎ ‎+‎ 灰分 ‎+‎ ‎-‎ ‎+‎ ‎-‎ ‎-‎ 染色反应 ‎ 甲基绿溶液 ‎-‎ ‎-‎ ‎+‎ ‎-‎ ‎-‎ 斐林试剂 ‎-‎ ‎-‎ ‎-‎ ‎-‎ ‎-‎ 苏丹Ⅲ溶液 ‎-‎ ‎+‎ ‎-‎ ‎-‎ ‎-‎ 双缩脲试剂 ‎+‎ ‎-‎ ‎-‎ ‎-‎ ‎+‎ 碘液 ‎-‎ ‎-‎ ‎-‎ ‎-‎ ‎-‎ 注:+:有(溶解); 一:无(不溶解);灰分指物质充分燃烧后剩下的部分。 ‎ ‎②a为红色,检测a的灰分后发现其中含有Fe元素;③将适量的e溶液加入盛有d的试管中,混合一段时间后,混合液能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根据实验现象和结果,下列对a~e推断最合理的是 A. 血红蛋白、脂质、染色质、纤维素、蛋白质 B. 蛋白质、脂肪、染色质、葡萄糖、麦芽糖酶 C. 血红蛋白、脂肪、DNA、纤维素、纤维素酶 D. 血红蛋白、脂肪、RNA、麦芽糖、纤维素酶 ‎【答案】C ‎【解析】a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说明a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又因为来源于猪血,且含有铁元素,因此推断a是血红蛋白;‎ b能与苏丹Ⅲ反应,说明b是脂肪;c能被甲基绿染色,说明c是DNA;e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说明e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又因为d与e混合后检测出还原糖,但d不是还原糖,所以d为多糖,e是分解该多糖的酶,又因为d来源于棉花(棉花富含纤维素),e是纤维素酶(本质是蛋白质)。故选C。‎ ‎8.下图表示渗透作用装置图,其中半透膜为膀胱膜,装置溶液A、B、a、b浓度分别用MA、MB、M a 、Mb表示,图2、图4分别表示一段时间后,图l、图3液面上升的高度hl、h2。如果A、B、a、b均为蔗糖溶液,且MA>MB,Ma=Mb>MA>MB。则达到平衡后 ‎ ‎ A. hl>h2 Ma>Mb B. h1>h2 Ma<Mb C. hl<h2 Ma<Mb D. hl<h2 Ma>Mb ‎【答案】D ‎【解析】水分子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其动力是浓度差,且总是由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运输。渗透发生的原理是:(1)具有半透膜;(2)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详解】由题中Ma=Mb>MA>MB 可知,水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入漏斗内的较多,因此液面都升高,由于图3中浓度差大于图1中浓度差,所以达到平衡后hl<h2,图1漏斗内吸收的水少,因此Ma>Mb。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水分运输的方向是整体表现为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浓度差越大,运输速率越快。‎ ‎9.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抑制膜上载体的活动不影响根细胞吸收无机盐离子 B. 电镜下可以看到细胞核的主要结构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C.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都含有叶绿体以用于吸收光能 D. 酵母菌和结核杆菌都含有DNA、RNA和核糖体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详解】A、根细胞吸收无机盐离子是主动运输过程,需要载体和能量,抑制膜上载体的活动会影响根细胞吸收无机盐离子,A错误;‎ B、细胞分裂间期看不到染色体,是以染色质的形式存在,B错误;‎ C、光合细菌和蓝藻属于原核生物,与真核细胞相比显著的特点是: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另外只有一种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核糖体,但含有光合作用的色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 D、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结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核酸。所有细胞生物都有DNA和RNA,且遗传物质都是DNA。差异性:本质差异为原核生物没有以核膜包裹的成形的细胞核。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核仁,以及除了核糖体之外的其他细胞器,D正确;故选D。‎ ‎10. 从没有经过饥饿处理的植物的同一叶片上陆续取下面积、厚薄相同的叶圆片,称其干重。假定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温度不变,叶片内有机物不向其他部位转移。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三个叶圆片的质量大小关系一定是Z>X>Y B. 叶圆片Z在后2小时内的有机物制造量为(Z+X-2Y)g C. 叶圆片Z在4小时内的有机物积累量为(Z-X-2Y)g D. 整个实验过程中呼吸速率可表示为(X-Y)g/4h ‎【答案】B ‎【解析】A、上午10时取下的叶圆片重Xg,置于黑暗环境下,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要消耗有机物,所以X>Y,12-14时经过2h的光照,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也进行呼吸作用,且从上午10时-下午14时,经过4h的呼吸消耗,2h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不一定多于4h消耗的有机物,所以Z>Y,但不一定Z>X,A错误;‎ B、叶圆片的2小时呼吸量等于X-Y,12点后,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有机物积累量(净光合量)为(Z-Y)g,故叶圆片Z在后2小时内的有机物制造量(总光合量)=净光合量+呼吸量=(Z+X-2Y)g,B正确;‎ C、上午10时取下的叶圆片重Xg,下午14时取下的相同面积的叶圆片重Zg,在这段时间内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此,该段时间内的叶圆片重量(Z-X)g,即有机物积累量,C错误;‎ D、整个过程中,呼吸速率课表示为(X-Y)g/2h,D错误;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有关计算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11.图2为某植株在夏季晴天一昼夜内CO2吸收速率的变化情况,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影响bc段光合速率的外界因素只有光照强度 B. ce段与fg段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相同 C. 若在密闭容器中测CO2的浓度,则ab段空气中CO2浓度逐渐增加 D. 若在密闭容器中测CO2的浓度,则fg段空气中CO2浓度逐渐增加 ‎【答案】C ‎【解析】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水的光解,产生ATP和[H],同时释放氧气,AT ‎ P和[H]用于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受光照的限制,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为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分析题干曲线图,a点之前只进行呼吸作用,b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强度是相等的,是植物的光补偿点,b点以后植物的光合作用逐渐增强且大于呼吸作用,ce段由于中午温度过高,气孔关闭,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所下降。‎ ‎【详解】A、影响bc段光合速率的外界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等,A错误;‎ B、ce段下降主要是由于气孔关闭使二氧化碳吸收减少,fg段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是光照强度下降,B错误;‎ C、若在密闭容器中测CO2的浓度,ab段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大于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故空气中CO2浓度逐渐增加,C正确; ‎ D、若在密闭容器中测CO2的浓度,fg段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小于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故空气中CO2浓度逐渐减少,D错误。 故选C。‎ ‎12.某种蔬菜离体叶片在黑暗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呼吸速率和乙烯产生量的变化如图所示,t1、t2表示10-30°C之间的两个不同温度。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与t1相比,t2时速率高峰出现时间推迟且峰值低,不利于叶片贮藏 B. 与t2相比,t1时乙烯产生量高峰出现时间提前且峰值高,有利于叶片贮藏 C. t1、t2条件下呼吸速率的变化趋势相似,t1>t2,t1时不利于叶片贮藏 D. t1、t2条件下乙烯产生量的变化趋势相似,t1<t2,t1时不利于叶片贮藏 ‎【答案】C ‎【解析】蔬菜的贮藏应该是选择呼吸速率低的环境中,以及自身成熟慢的特点。‎ ‎【详解】A、t2有利于叶片贮藏,呼吸速率高峰出现时间推迟且峰值低,消耗的有机物少,且贮藏时间长,A错误;‎ B、t1‎ 时乙烯产生量高峰出现时间提前且峰值高,叶片提前衰老的速度快,不利于贮藏,B错误;‎ C、t1、t2条件下呼吸速率的变化趋势相似,t1>t2,t1时不利于叶片贮藏,C正确;‎ D、从图上的曲线可以读出 t1>t2,D错误;故本题选C。‎ ‎13. 如图表示人体内氧元素随化合物代谢转移过程,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①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中,水中的H只来自于一NH2‎ B. 在缺氧的情况下,③过程中不会发生脱氢反应 C. M物质是丙酮酸,④过程不会发生在线粒体中 D. 存氧气充足的情况下,②③过程发生于线粒体中 ‎【答案】C ‎【解析】A、图中①过程是氨基酸脱水缩合,发生在核糖体中,水中的H来自于羧基和氨基,A错误;‎ B、N是葡萄糖,③过程是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缺氧的情况下,也有1分子葡萄糖被分解为两分子的丙酮酸和少量的【H】这个过程,B错误;‎ C、M物质是丙酮酸,④过程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C正确;‎ D、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③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②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三两阶段,发生于线粒体中,D错误;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氨基酸脱水缩合与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4. 用某种大小相似的轮藻叶片,分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已知叶片实验前重量,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h,测其重量变化,立即光照1h(光强度相同),再测其重量变化。得到如下结果。‎ 组别 一 二 三 四 温度/°C ‎27‎ ‎28‎ ‎29‎ ‎30‎ 暗处理后重量变化/mg ‎-1‎ ‎-2‎ ‎-3‎ ‎-1‎ 光照后与暗处理前重量变化/mg ‎+3‎ ‎+3‎ ‎+3‎ ‎+1‎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轮藻呼吸作用酶的最适宜温度约为29℃‎ B. 光照时,第一、二、三组轮藻释放的氧气量相等 C. 光照时,第四组轮藻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D. 光照时,第四组轮藻合成葡萄糖总量为3mg ‎【答案】B ‎【解析】表中数据显示:各组叶片暗处理后减轻的重量就是其呼吸作用强度,随温度升高,叶片呼吸作用强度增大,分解有机物增多,叶片重量下降,这主要是因为温度升高,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增强导致的,相比之下29℃暗处理后重量植物重量减少最明显,说明该轮藻呼吸作用酶的最适宜温度约为29℃。假如叶片的重量变化都是光合作用所合成的有机物的量,则其包含三部分:一是弥补暗处理后减少的重量,二是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三是光照后增加的重量。‎ ‎【详解】A、相比之下29℃暗处理后重量植物重量减少最明显,说明该轮藻呼吸作用酶的最适宜温度约为29℃,A正确;‎ B、在第一、二、三组轮藻每小时叶肉细胞每小时合成的有机物分别是5mg、7mg和9mg,则其净光合作用分别为4mg、5mg和6mg,所以这三组轮藻释放的氧气量不相等,B错误;‎ C、第四组轮藻光合作用强度以合成有机物总量来衡量为3mg,光照后与暗处理前重量比增加1mg,说明第四组轮藻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C正确;‎ D、第四组轮藻光合作用强度以合成有机物总量来衡量,为3mg,D正确。故选B。‎ ‎15.下图是某同学为了研究酵母菌的厌氧呼吸所制作的一个实验装置。开始时锥形瓶中装有质量分数为2%的葡萄糖溶液,并在其中加入适量的酵母菌。实验过程中,刻度玻璃管中的有色液滴会向右移动。表中是该同学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实验时所记录的液滴右移的距离(单位:cm)。请判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实验开始前应对葡萄糖溶液作煮沸处理,以除去氧气和灭菌 B. 表中数据可以表示酵母菌厌氧呼吸所产生的CO2的量 C.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酵母菌的厌氧呼吸强度越来越大 D. 35℃最有利于酵母菌的厌氧呼吸,随着实验的进行,液滴右移的速率越来越大 ‎【答案】D ‎【解析】A、酵母菌的无氧呼吸需要在无氧的环境中进行,所以需要在实验开始时对葡萄糖溶液做煮沸处理,这样就是为了除去葡萄糖溶液中残留的氧气和杂菌,A正确;‎ B、为了测得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强度,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检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来推测,所以表中记录的数据表示酵母菌细胞呼吸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B正确;‎ C、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知道,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二氧化碳生成量逐渐增加,即无氧呼吸强度逐渐增强,超过一定温度,酶活性降低,无氧呼吸速率减慢,C正确;‎ D、从表中数据可知35℃时,二氧化碳释放量最多,所以最有利于酵母菌的发酵,但因为随着反应的进行,葡萄糖会逐渐被消耗减少,所以二氧化碳是释放量会逐渐减少,D错误;‎ 故选D。‎ ‎16. 下图是测定植物某一生命活动过程的装置,从左侧泵入空气后,会产生某些实验现象。下列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该实验的目的是测定植物呼吸作用能产生CO2‎ B. 把不透光的玻璃罩换作透光的玻璃罩在较强光照下仍能得到同样的实验结果 C. 如果将C瓶中的植物换成萌发的种子,则出现相同的实验现象 D. 本实验装置中B瓶的作用是减少实验误差 ‎【答案】B ‎【解析】A、由图可知:空气经过A、B两瓶的过滤,为C瓶提供了O2,植物在C这个不透光的装置中只能进行呼吸作用,通过而D装置中澄清的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可测定CO2是否产生,A正确;‎ B、但若把不透光的玻璃罩换作透光的玻璃罩,植物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在较强光照下,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没有二氧化碳释放,B错误;‎ C、如果将C瓶中的植物换成萌发的种子,用此装置可测定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能产生CO2,实验现象是相同的,C正确;‎ D、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滤掉空气中的CO2,减少了实验误差,D正确。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实验探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理解,实验能力以及学会运用生物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17. 下图表示某种活性物质在一个细胞有丝分裂周期中的含量变化曲线。这种物质可诱导 A. 染色体复制 B. 染色质丝高度螺旋化 C. 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 D. 染色体变成染色质 ‎【答案】C ‎【解析】A、图像中后期该物质含量达到最大值,而染色体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A错误;‎ B、图像中后期该物质含量达到最大值,而染色质螺旋化缩短成染色体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前期,B错误;‎ C、图像中后期该物质含量达到最大值,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也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故可判定该物质与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有关,C正确;‎ D、图像中后期该物质含量达到最大值,而染色体变成染色质发生在有丝分裂的末期,D错误;故选C。‎ ‎【定位】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点睛】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后期的特点。在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离.图像中后期该物质含量达到最大值,可判定该物质与染色单体分离有关。‎ ‎18. 根据每个细胞中DNA相对含量不同,将某种连续增殖的动物细胞归为甲、乙、丙三组,每组细胞数如下图l所示。根据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在细胞周期中的变化绘制曲线,如下图2所示。下列有关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图l中的乙组细胞全部位于图2中的AB段 B. 图l中的甲组细胞全部位于图2中的DE段 C. 图l中的丙组细胞全部位于图2中的BC段 D. 用药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会导致丙组细胞数增多 ‎【答案】B ‎【解析】A、由图1可知,乙组细胞的DNA相对含量在2-4之间,说明其DNA正在发生复制,所以这些细胞应处于分裂间期中的S期,全部位于2中的AB段,A正确;‎ B、图1中的甲组细胞处于间期中G1和末期,可以用图2中的DE、OA段表示,B错误;‎ C、图1中的丙细胞表示有丝分裂的前、中期,C正确;‎ D、BC段中后期的染色体数目加倍,用药物抑制纺锤体形成,可使细胞停留在前期,从而导致丙组细胞数增多,D正确;故选B。‎ ‎19. 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抗体分泌过程中,囊泡膜经融合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 B. 主动运输过程中,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和ATP提供能量 C. 在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外流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升 D. 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不再进行葡萄糖的跨膜运输 ‎【答案】D ‎【解析】A、抗体是蛋白质,抗体的分泌过程中,囊泡膜融合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从而将抗体通过胞吐分泌到细胞外,A正确;‎ B、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不能利用浓度差,所以需要ATP提供能量,B正确;‎ C、质壁分离过程中,外界溶液的浓度比细胞质的浓度高,细胞中的水分子外流,使细胞质的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趋于相同,细胞内的渗透压升高,C正确;‎ D、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需要进行呼吸作用,产生能量,所以仍需进行葡萄糖的跨膜运输,D错误;故选D。‎ ‎20.某三十九肽中共有丙氨酸(R基为-CH3)4个,现去掉其中的丙氨酸得到4条长短不等的多肽,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肽键数目减少7个 B. C原子减少12个 C. 氨基和羧基分别增加3个 D. O原子数目不变 ‎【答案】D ‎【解析】A、三十九肽有38个肽键,4条长短不等的多肽肽键数为:6+7+8+10=31,少了7个,A正确;‎ B、根据图解,三十九肽是一条多肽链,故有39个氨基酸,38个肽键,一个丙氨酸含有3个碳原子,该多肽中丙氨酸的位置是第8、18、27、39,去除后形成短肽后C原子减少12个,B正确;‎ 原三十九肽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而水解后,1条肽链变为4条肽链,每条肽链两端各增加1个氨基和羧基,因此形成的短肽至少有4个氨基和4个羧基,所以氨基和羧基分别增加3个,C正确;‎ D、根据丙氨酸的位置可知去除4个丙氨酸后将导致7个肽键断裂,故水解需要7个水分,同时脱去了4个丙氨酸,所以O原子数目减少1个,D错误。 故选D。‎ ‎21.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用伊乐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将一枝伊乐藻浸在加有适宜培养液的大试管中,以白炽灯作为光源,移动白炽灯调节其与大试管的距离,分别在10℃、20℃和30℃下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距离下单位时间枝条产生的气泡数目,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该实验研究的是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B. A点和C点的限制因素分别为温度和光照强度 C. B点条件下伊乐藻能进行光合作用 D. 若在缺镁的培养液中进行此实验则B点向右移动 ‎【答案】D ‎【解析】A、白炽灯与大试管的距离可用来表示光照强度,所以该实验研究的是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故A正确;‎ B、A点时改变光照强度光合速率不变,可知限制因素是温度,C点时改变温度光合速率不变,可知限制因素是光照强度,故B正确;‎ C、B点条件下黑藻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即此时可进行光合作用,故C正确;‎ D、缺镁的培养液中叶绿素合成量减少,光合速率降低,需要的光照强度大,光补偿点增大,即向左移动,故D错误。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2.有些酶必须在有激活剂的条件下才具有活性。下列是有关某种酶的实验,处理方式及结果如下表及图所示。根据结果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该酶在80℃的环境下已经失活 B. 35分钟后试管Ⅱ中底物已被消耗殆尽 C. 甲物质是该酶的激活剂 D. 该酶在中性环境中的活性比在弱碱性环境中高 ‎【答案】D ‎【解析】表中可以看出,试管I和试管Ⅱ可作为一组对照实验,自变量为温度不同;试管Ⅱ和试管Ⅲ可为一组对照,自变量为pH不同。从曲线走势可以看出,试管I中物质含量不变,说明此时酶已失活;试管Ⅱ中底物最先分解完,说明该试管中酶活性最强。‎ ‎【详解】A、从图上看,从0~50min,试管I中的底物浓度保持不变,说明在80℃的环境下酶不具活性,A正确;‎ B、35min时,试管Ⅱ中的底物消耗殆尽,故产物的量不再增加,B正确;‎ C、从图上看,加入物质甲后,Ⅱ试管和Ⅲ试管中的底物浓度下降,说明物质甲是该酶的激活剂,C正确;‎ D、由曲线Ⅱ和曲线Ⅲ比较可知,试管Ⅱ中底物浓度下降速率比试管Ⅲ快,说明试管Ⅱ中酶的活性比试管Ⅲ中的高,说明该酶在弱碱性环境中比在中性环境中的活性高,D错误。‎ 故选D。‎ ‎23.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生物体内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抗体、激素、神经递质、酶发挥一次作用后都将失去生物活性 B. 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成为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C. 蓝藻和绿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故二者含有的光合色素相同 D. 细菌代谢速率极快,细胞膜和细胞器膜为酶提供了附着位置 ‎【答案】B ‎【解析】激素、神经递质发挥作用之后立即被分解,酶可以反复使用;蓝藻的光合色素是叶绿素和藻蓝素,绿藻的光合色素是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和各种具膜细胞器,只有细胞膜。‎ ‎【详解】A、酶作为催化剂能够反复利用,而抗体、激素、神经递质发挥一次作用后都将失去生物活性,A错误;‎ B、ATP为三磷酸腺苷去掉两个磷酸基团后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即为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B正确;‎ C、蓝藻为原核生物细胞中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绿藻为真核生物细胞中含有叶绿素a和b,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四种色素,两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色素不完全相同,C错误;‎ D、细菌属于原核生物该种生物细胞中只有核糖体一个没有膜结构的细胞器,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结构和生物体内化合物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区分识记抗体、激素、神经递质、酶等物质作用后的去向,识记ATP的结构特点,掌握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结构的异同点。‎ ‎24.由1分子磷酸、1分子碱基和1分子化合物a构成了化合物b,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 ‎①若m为腺嘌呤,则b肯定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②若a为核糖,则b为DNA的基本组成单位③若m为尿嘧啶,则DNA中肯定不含b这种化合物④若由b构成的核酸能被吡罗红染成红色,则a为脱氧核糖⑤组成化合物b的元素有C、H、O、N四种⑥a属于不能水解的糖,是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⑦若a为核糖,则由b组成的核酸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⑧幽门螺杆菌体内含的化合物m共四种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A ‎【解析】由1分子磷酸、1分子碱基m和1分子化合物a构成了化合物b,则化合物a是五碳糖,有两种即核糖和脱氧核糖;化合物b是核苷酸,也有两种即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 ‎【详解】①若m为腺嘌呤,则b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或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①错误;‎ ‎②若a为核糖,则化合物b为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②错误;‎ ‎③若m为尿嘧啶则是RNA特有的结构,③正确;‎ ‎④吡罗红能够将RNA染成红色,故a为核糖,④错误;‎ ‎⑤核苷酸的元素有C、H、O、N、P,⑤错误; ‎ ‎⑥a是五碳糖是单糖不能在水解,但不是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⑥错误;‎ ‎⑦a为核糖,则由b组成的核酸为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⑦错误;‎ ‎⑧幽门螺杆菌即含有DNA和RNA所以含有的碱基有5种,⑧错误。‎ 综上只有③一项正确,A正确。故选A。‎ ‎25. 下图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曲线AB段酵母菌呼吸发生的场所是细胞溶胶和线粒体 B. 曲线BC段酵母菌呼吸方式为厌氧呼吸 C. 酵母菌种群数量从C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除葡萄糖大量消耗外,还有乙醇的含量过高及溶液pH下降 D. 在T1-T2时段,单位时间内酵母菌消耗葡萄糖量迅速增加的原因之一是酵母菌种群数量增多 ‎【答案】B ‎【解析】A、曲线AB段酵母菌增值而没有产生酒精,说明酵母菌主要进行的是有氧呼吸,发生的场所是细胞溶胶和线粒体,故A正确;‎ B、曲线BC段酵母菌增值变慢并且开始产生酒精,说明酵母菌进行的呼吸的方式为有氧呼吸和厌氧呼吸,故B错误;‎ C、酵母菌种群数量从C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葡萄糖大量消耗、有害代谢产物乙醇的含量过高以及溶液pH下降,故C正确;‎ D、在T1-T2时段,单位时间内酵母菌消耗葡萄糖量迅速增加的原因之一是酵母菌种群数量增多,故D正确。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第II卷 非选择题 ‎26.Ⅰ.为了研究在大豆种子萌发和生长过程中糖类和蛋白质的相互关系,某研究小组在25℃、黑暗、无菌、湿润的条件下萌发种子,然后测定在不同时间种子和幼苗中相关物质的含量,结果如图所示:‎ ‎(1)在观察时间内,图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是_________,萌发前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大豆种子的________中,此结构最初由_______发育而来。‎ ‎(2)上图表明:糖类和蛋白质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糖类在_________过程中产生一些中间产物,可以通过________作用生成相对应的____。‎ ‎(3)如果在同样条件下继续培养,预测上图曲线的最终变化趋势是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在上述定量测定之前,进行了蛋白质含量变化的预测实验,请填充实验原理;判断实验步骤中划线部分是否正确,并更正错误之处;写出实验结果。‎ ‎(1)实验原理:蛋白质__________,其颜色深浅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 ‎(2)实验步骤:‎ ‎①将三份等量大豆种子分别萌发1、5、9天后取出,各加入适量蒸馏水,研碎、提取,定容后离心得到蛋白质制备液;‎ ‎②取3支试管,编号1、2、3,分别加入等量的萌发1、5、9天的蛋白质制备液;‎ ‎③在上述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a.双缩腺试剂A和B(按比例配制)的混合液,振荡均匀后,b.在沸水浴中加热观察颜色变化。‎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先增加,然后保持相对稳定 子叶 受精卵 糖类可转换成蛋白质 氧化分解 转氨基 氨基酸 下降 黑暗条件下无光合作用并且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 与双缩腺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a:×更正:双缩脲试剂A混合均匀后,再加入试剂B b:×更正:不加热或直接观察 1、2、3号试管中颜色依次加深 ‎【解析】(1)分析图中曲线可以看出:可溶性糖的含量是先上升,后保持相对稳定。‎ ‎(2)双缩脲试剂的使用方法是先加双缩脲试剂A液(0.1g/mL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均匀,再滴加双缩脲试剂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硫酸铜溶液)。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反应不需要进行水浴加热,应直接观察。‎ ‎(3)根据曲线可知:萌发9天,种子中蛋白质含量最多,颜色最深,其次是5天,萌发1天,种子中蛋白质含量最少,颜色最浅。‎ ‎27. 在科学研究中常用呼吸商(RQ=释放的二氧化碳体积/消耗的氧体积)表示生物用于有氧呼吸的能源物质不同。测定发芽种子呼吸商的装置如下图。‎ 关闭活塞,在25℃下经20分钟读出刻度管中着色液移动距离。设装置1和装置2的着色液分别向左移动x和y(mm)。x和y值反映了容器内气体体积的减少。请回答:‎ ‎(1)装置1的小瓶中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 ‎ ‎(2)x代表 值,y代表 值 ‎(3)若测得x=200(mm),y=30(mm),则该发芽种子的呼吸商是 (4)若要测定已长出一片真叶幼苗的RQ值,则应将该装置放于何种条件下进行,为什么? ‎ ‎(5)为使测得的x和y值更精确,还应再设置一对照装置。对照装置的容器和小瓶中应分别放入 。设对照的目的是 ‎ ‎【答案】(1)吸收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2)消耗氧的体积 消耗氧和释放二氧化碳的体积之差 ‎(3)0.85‎ ‎(4)黑暗。避免因为幼苗进行光合作用,干扰呼吸作用的气体量的变化 ‎(5)死的发芽种子和蒸馏水 用于校正装置1和2内因物理因素(或非生物因素)引起的容积变化 ‎【解析】当有氧呼吸的底物是葡萄糖时,氧气的吸收量等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当有氧呼吸的底物是脂肪时,氧气的吸收量大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 ‎【详解】(1)装置1的小瓶中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吸收细胞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 ‎(2)装置1中细胞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被NaOH吸收,有氧呼吸消耗氧气,因此x代表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的体积;装置2中无NaOH,细胞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使瓶内气压升高,吸收氧气使瓶内气压下降,压力差使着色液滴移动,因此,所以着色液的移动的距离y代表消耗氧和释放二氧化碳的体积之差。‎ ‎(3)若测得x=200(mm),y=30(mm),则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是200-30=170mm,呼吸熵是170÷200=0.85。‎ ‎(4)长出一片真叶幼苗可也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过程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会干扰呼吸作用引起的气体量变化,因此若要测定已长出一片真叶幼苗的RQ值,应将该装置放于黑暗条件下进行。‎ ‎(5)为使测得的x和y值更精确,还应再设置一对照装置,对照组容器和小瓶中应分别放入死的发芽种子和蒸馏水,用于校正装置1和2内因物理因素(或非生物因素)引起的容积变化。‎ ‎【点睛】脂肪和糖都是只有C、H、O组成,但脂肪中H多O少。‎ ‎2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研究了玉米的一系列问题,并绘制出相应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图1表示玉米种子在暗处萌发过程中初期淀粉和葡萄糖含量的变化情况,在此环境中约经过20天左右幼苗死亡并被细菌感染而腐烂。‎ ‎①图中表示葡萄糖变化情况的曲线是__,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总量的变化趋势为__(填“增加”或“减少”),在此环境下种子萌发过程中会发生的生理活动有_______(从下列选项中选择)。‎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有丝分裂 D.氨基酸脱水缩合 ‎②幼苗死亡后,仍能测到少量CO2释放出来,这是由于______。‎ ‎(2)如图2、3分别表示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环境中某些因素与植物光合作用的关系。‎ ‎①如图2所示:即使CO2浓度超过B点,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此时若能为暗反应提供更多的______,光合作用强度还会继续增强;如果将玉米改为小麦,其他条件不变,则图中的A点将向______移。‎ ‎②如图3所示:B点处限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主要是______;C点时,玉米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结构有______________。‎ ‎【答案】 甲 减少 BCD 细菌的分解作用(细菌的呼吸作用或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或微生物的呼吸作用) ATP和NADPH(或【H】) 右 CO2浓度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解析】玉米种子中含有大量的淀粉,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淀粉酶的活性增强,因此淀粉会水解。在种子萌发过程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不能从外界环境中吸收有机物,只能消耗胚乳中原有的有机物,因此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并且有机物总量减少,而种类增加。‎ 玉米是碳四植物,小麦、棉花等是碳三植物,碳四植物能够利用较低浓度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较强。图3中,C点时光照强度为0,只进行呼吸作用;A点为光补偿点,即此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C点为光饱和点,即光照强度不再是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 ‎【详解】(1)①玉米种子中主要含有淀粉,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产生葡萄糖,因此图中甲表示葡萄糖变化情况,乙表示淀粉含量变化.在种子萌发过程中,不能从外界环境吸收有机物,只能消耗自身的有机物,因此种子中有机物总量呈下降的趋势。在此环境下,由于种子中不含叶绿素,因此萌发过程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进行呼吸作用;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数目增多,其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在有丝分裂间期有蛋白质的合成,因此也会发生氨基酸脱水缩合。‎ ‎②幼苗死亡后,玉米细胞不能进行呼吸作用,但是感染的细菌能够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因此仍能测到少量CO2释放出来。‎ ‎(2)①图2探究是CO2浓度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图中看出CO2浓度在B点时,光合作用就已经达到饱和点,即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由于温度是适宜的,因此此时的限制因素主要光照强度,因此若能增强光照,就能为暗反应提供更多的ATP和NADPH,光合作用强度还会继续增强。‎ 玉米属于碳四植物,小麦是碳三植物,碳四只能够利用较低浓度二氧化碳,因此如果将玉米改为小麦,对二氧化碳的浓度要求增加,其他条件不变,则图中的A点将向右移。‎ ‎②图3探究的是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B点为光合作用饱和点,表明此时光照强度不再是限制因素,由于温度适宜,因此此时限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主要是CO2浓度;C点时,光照为0,此时玉米叶肉细胞至进行呼吸作用,因此细胞中产生ATP的结构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点睛】解答该题关键能读懂曲线,特别是乙曲线,C代表呼吸作用大小,A点也存在光合作用,代表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即光补偿点,B点代表光饱和点。‎ ‎29.在一定实验条件下,测得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呼吸作用与氧气浓度之间的关系及光合作用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依次如下图甲、乙、丙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 ‎(1)影响图甲中a曲线A点上下移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_______________;图乙中细胞呼吸有关曲线的数据需在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测量。‎ ‎(2)由图丙可知,40℃时,植物体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显示生长现象;而5℃时的状态可用图甲中______________(填“A”、“B”或“C”)点表示。‎ ‎(3)用大棚种植蔬菜时,白天应控制光照强度为_________点对应的光照强度,温度为___________最佳。‎ ‎(4)图乙中D点为两曲线的交点,它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温度 无光(或黑暗) 不能 B C 25 ℃ ‎ ‎ (在氧浓度为10﹪的条件下)植物只进行有氧呼吸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详解】(1)分析题图可知,甲中a曲线是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曲线,A点是光照强度为0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速率,即呼吸作用的速率,影响呼吸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因此测定细胞呼吸要在无光的条件下进行,以消除光合作用的影响。‎ ‎(2)分析丙图可知,40℃时,植物的实际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不积累有机物,反而消耗有机物,因此植物不能正常生长;5℃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对应图甲中的B点。‎ ‎(3)C点为光照强度的饱和点,是最大光合作用强度的最低光照强度,25℃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最大,即该温度条件下有机物积累的速率最大,因此大棚种植蔬菜时,白天应控制光照强度为C点对应的光照强度,温度为25℃最佳。‎ ‎(4)图乙中D点为两曲线的交点,表示氧气的吸收量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相等的点,即代表(在氧浓度为10﹪的条件下)植物只进行有氧呼吸。‎ ‎【点睛】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光合作用过程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流程图分析,表格比较,典型练习分析强化学生的理解.要注意,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和水。‎ ‎30.图A为某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示意图,图B表示在一个细胞周期(G1、S、G2组成分裂间期,M为分裂期)中的细胞核内DNA含量的变化曲线;图C表示处于一个细胞周期中各个时期细胞数目的变化(用特殊的方法在一个培养基中测得的),请据图作答。‎ ‎(1)图A中含有_____条染色单体,此细胞在分裂末期不出现细胞板,理由是_____。‎ ‎(2)若图A表示胚胎干细胞,正处于培养液中,则在正常的情况下,与其吸收无机盐离子有关的细胞器主要有_____。‎ ‎(3)C图中的DNA含量由2C到4C的细胞,处在B图的_____期(填写图中符号)。‎ ‎(4)培养过程中若用DNA合成抑制剂处理,C图中DNA含量为_____(C)的细胞数量会增加。‎ ‎【答案】 8 该细胞是一个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 线粒体、核糖体 S 2‎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A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图B表示在一个细胞周期(G1、S、G2组成分裂间期,M为分裂期)中的细胞核内DNA含量的变化曲线。‎ 图C表示处于一个细胞周期中各个时期细胞数目的变化,DNA含量为2C代表G1期;DNA含量为2C~4C代表S期;DNA含量为4C代表G2和M期。‎ ‎【详解】(1)图A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图A细胞有中心体没有细胞壁,为动物细胞,因此在分裂末期不会出现细胞板。‎ ‎(2)无机盐离子以主动运输被细胞吸收,主动运输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和核糖体合成的载体蛋白协助。‎ ‎(3)由以上分析可知,C图中的DNA含量由2C到4C的细胞,处在B图的S期。‎ ‎(4)DNA合成抑制剂会抑制DNA的复制,若培养过程中用DNA合成抑制剂处理,则C图中DNA含量为2C的细胞数量会增加。‎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