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49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49

‎2019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训练(全国)‎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①‎ 薛 稷 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 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西登咸阳②途,日暮忧思多。‎ 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③。‎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 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 ‎[注] ①“京”指长安。“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此诗是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②咸阳:都城长安。③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两座山。傅岩,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首阳山,据《史记》记载: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开头四句,写自己奔波在外,眺望家乡,表现的是一种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一个“望”字,活画出诗人引颈翘首,深情注目故土的情景,触发出无穷的乡思。‎ B.中间四句,借家乡名山的典故,写已无傅说、伯夷、叔齐这样的贤士,表达了对古人的追念与仰慕,也流露出对当今朝廷的不满。‎ C.诗人先从思乡写起,到“西登”二句时,突然作一顿挫,这样,既使乡情显得强烈,又为下文表现从乡情生发开去的复杂思想做了铺垫。‎ D.这首诗的最后,诗人想到自己已多年客游在外,时间轮回般地不断前进,一生还能有多长的时间呢?表达了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感叹。‎ E.“驱车”四句,纯是散行,在气势流转中,极为自然地抒发了思乡情怀;而“傅岩”四句,却是工丽的对偶,使语言显得十分精美,在深沉婉曲中传达了不易言喻的隐衷。‎ 解析:选BD B项,“对当今朝廷的不满”有误,应为“对当今政治的隐忧”,因为傅说、伯夷、叔齐代表了政治清明;D项,“须及时行乐”于诗无据。‎ ‎(2)开头两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 ‎ ‎ ‎ 解析:抓住这句诗中的关键动词“驱”“越”“顾”,结合全诗主旨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驱”“越”两个动词的连用,开篇就给人一种马不停蹄、车轮滚滚、行色匆匆之感,写出了诗人奔波的辛苦和飘忽无定。“顾”字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怀恋之情。‎ ‎[诗歌鉴赏]‎ 诗作表现的是一种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首句“驱车越陕郊”中“驱”“越”两个动词的连用,开篇就给人一种马不停蹄、车轮滚滚、行色匆匆之感,为王命奔波的辛苦和自己的飘忽无定,全都隐含在字句之中。第三句一个“望”字,活画出诗人引颈翘首,深情注目故土的情景,触发出无穷的乡思。开始四句起得极为自然,语言朴实,但境界却十分阔大。由于望家乡而不见,一片乡思萦绕不去,日暮之时,诗人想到了家乡蒲州的两座名山,并因山及人。从对家乡的怀恋中产生出的对古人的追念,表现出作者仰慕贤士、高人的思想,但同时也流露出对当今政治的隐忧。最后,诗人又从思乡之念中,想到自己已经多年客游在外了,时间像轮回般地不断前进,一生不知还有多长的时间。于是诗人把思乡之情,扩展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叹,表现了更为深长、悲凉的意味,使得全诗至此充满了一种令人回肠荡气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早 行 刘 驾 马上续残梦,马嘶时复惊。‎ 心孤多所虞,僮仆近我行。‎ 栖禽来分散,落月照孤城。‎ 莫羡居者闲,溪边人已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的首联写诗人从梦乡中被唤起,残梦若续,又被马嘶惊醒,以马嘶写早行之早。‎ B.“心孤多所虞”,正反映出诗人早行时的心理状态,因为早行,前路漫漫,诗人孤独的心多有所虑,心绪不宁。‎ C.从“僮仆近我行”中,即可感觉出诗人内心的趋向:他在寻找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使自己获得一种安全感。‎ D.诗人在诗的颈联展现的是一幅清晨行旅图;同时,诗人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寄托了自己的早行的喜悦心情。‎ E.尾联点出“溪边人已耕”,突出农人的辛勤,表达出诗人对农夫辛勤耕作的赞美和对农夫备受辛劳的同情。‎ 解析:选AD A项,“以马嘶写早行之早”有误,应是以作者当时“依然梦思缕缕,睡意绵绵”的形态来写早行之早;D项,“早行的喜悦心情”不合诗意,应是“羁旅情怀”。‎ ‎(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 ‎ ‎  ‎ ‎ ‎ 解析:“莫羡”二字,是作者的自责,同时也是一种自我勉励;“溪边人已耕”更是对农人的一种赞颂。‎ 参考答案:①自责,作者感叹“莫羡居者闲”来告诉自己不应对自己的早行产生寂苦之感,表达了作者的内疚自责之情。②自勉,诗人触景生情,见到更早的已耕人,深感必须振奋精神,催马前行。③赞美农夫的辛勤耕作和对农夫备受辛劳的同情,通过“溪边人已耕”来突出农人的辛勤。‎ ‎[诗歌鉴赏]‎ 这首诗题为《早行》,是诗人就切身所感、亲眼所见之事,写出旅人行早路的感受。‎ 首联说诗人起早赶路,没明说早到什么时候,他只诉诸感觉。说自己上马启程以后,残梦若断若续;不知走了多大一会,被马嘶声惊醒,才发现自己原来在赶路。颔联是诗人通过自己的心理来写早行。“心孤多所虞”,正反映出晚唐时期动乱的社会现实中,诗人早行时的心理状态。从“僮仆近我行”中,即可感觉出诗人内心的趋向:他在寻找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使自己获得一种安全感。颈联是旅途早行时的特定景象。因为夜色迷漫,万物俱寂。所以,诗人也只能依稀可见一些景物:近处的树木寂静地站立着,想来那些栖息的鸟儿还在依枝恋巢;远处的天边悬挂着残月,微茫月色下隐约矗立着孤孑的城池。最后,诗人宕开一笔,劝慰自己:“莫羡居者闲,溪边人已耕。”这是由早行时见到的另一种景象引起的感叹。即通过早行时所见“人已耕”的眼前之景,抒写了“莫羡居者闲”的情怀。‎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上句说魏万离去,下句再用“昨夜”点明其来的时间,“微霜初渡河”写出深秋时节宁静的气氛。‎ B.颔联运用倒装手法,加深了描写,先写“鸿雁”“云山”这些感官能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 C.颈联“催”字用得精妙,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是树色把寒气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 D.尾联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颈联后一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表明了诗人的谆谆告诫,可谓语重心长。‎ E.本诗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中间四句或在议论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议论,描绘了一幅寒秋送别的凄凉画面。‎ 解析:选AE A项,“宁静”错误,应是“萧瑟”。E项,“议论”应为“抒情”。‎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 ‎ ‎  ‎ ‎ ‎ ‎  ‎ 解析:本诗为送别诗,感情基调是“哀伤”,所以有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颔联,魏万跋山涉水,路途艰险,诗人满含担忧之情;尾联,长安是繁华之地,诱惑极多,而时间易逝,不要白白浪费大好光阴,表达了对友人的嘱托和关心。‎ 参考答案:①魏万赴京,分别之际,诗人满怀依依不舍之情。②魏万跋山涉水,路途艰险,诗人满含担忧之情。③长安是行乐之地,诗人提醒魏万不要虚度岁月,饱含关爱之情。(每点2分)‎ ‎[诗歌鉴赏]‎ 此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首联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颔联写离愁,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神伤;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尾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度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 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①,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柳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②。‎ 今夜秦城③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注] ①苔矶:水边突出的长满青苔的岩石。②翠微: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③秦城:指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 B.“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C.“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的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 D.“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山中听到的钟声,还有那满眼的青翠欲滴的山色。‎ E.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 解析:选AD A项,“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错,诗人回忆中的故山生活是轻松闲适的。D项,理解错误,“却听疏钟忆翠微”是说听到钟声忆起了故乡的山色。‎ ‎(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6分)‎ 答:  ‎ ‎ ‎ ‎  ‎ ‎ ‎ 解析:分析诗歌的某一联、某一句备受称道的原因,可以从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多个角度入手。本诗颔联特色明显,连用多个富有特色的意象,故乡的景色历历在目,可见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所选的意象“风”“潮”“蒹葭”“霜”“雁”都有一种清冷苍茫感,由此可见,其意境是凄清、幽远的。从语言上看,多个意象并列,属于白描,也可见诗人对故乡风物的记忆之深。‎ 参考答案:从意象上看,颔联两句各选三种富有特色的景物组接成画,描画故山风情,从侧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从意境上看,用杨柳、大风、潮水、蒹葭、冷霜、飞雁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悠远的意境;从语言上看,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朴素自然,更突出了对故乡景物的记忆之深。‎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早 雁①‎ 杜 牧 金河②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③月明孤影过,长门④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乡菰米岸莓苔。‎ ‎[注] 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杜牧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闻此而忧之,因写下此诗。②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③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④长门:汉宫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每到秋天,北方的严寒气候不再适合大雁生存,大雁便会飞往温暖的南方。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感怀时事,因此以“早雁”为题。‎ B.“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练的动态描写。‎ C.长门宫中,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显出境界之凄凉。‎ D.颈联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相传雁至衡阳而止,遇春雨回,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这寄寓着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E.尾联描写潇湘人烟稀少,以此来展现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是告诫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此处并非可以安身立命之处。‎ 解析:选DE D项,“这寄寓着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期望”错,这里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E项,诗人是在表示此处虽然人烟稀少,但还有菰米莓苔可食,征雁不妨暂居。‎ ‎(2)这首诗与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所表达的情感有何相似之处?两首诗歌又分别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6分)‎ 答:  ‎ ‎ ‎ ‎  ‎ ‎ ‎ ‎  ‎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比阅读,要注意审题,既要考虑两首作品的相似之处,又要兼顾到题干中两首作品所表达情感的不同。‎ 参考答案:①情感上:都表达了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②抒情方式上:杜诗托物言志,借雁喻民,通篇表达含蓄委婉。张曲怀古伤今,结尾直抒胸臆。‎ ‎[诗歌鉴赏]‎ 首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写的是失群离散、形单影只之雁。颈联又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大雁秋来春返,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但这里的“春风”似乎还兼有某种比兴象征意义。尾联诗人深情地劝慰南飞的征雁不妨暂时安居潇湘一带。诗人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与嘱咐,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对流亡者的深情体贴。‎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