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小说阅读训练(全国)1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小说阅读训练(全国)12

‎2018届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 训练(全国)‎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王 嫂 沈从文 厨房中忽然热闹起来,一问,才知道帮工王嫂的女儿来了。年纪十八岁,眼睛明亮亮的,梳一饼大大的发髻。脸圆圆的,嘴唇缩小如一个小荷包。头上搭了一片月蓝布,围裙上绣了一朵大红花,还钉上一些小小红绿布片。说话时脸就发红,十分羞涩,在生人面前总显得不知如何是好。问王嫂,才知道女儿刚出嫁五个月,丈夫在乡下做田,住在离昆明四十里的乡下,穿的还是新娘子衣服。主人说:“王嫂,你大姑娘到这里来是客,炒几个鸡蛋,留她吃饭去!”王嫂就望着那女儿痴笑:“太太说留你吃饭,不要走!”女儿也笑着。一家大小知道王嫂有个好女儿,都来看看,都交口称赞王嫂福气真好,闺女可长得俊俏逗人爱。‎ 王嫂只是笑,做事更热心了一些。王嫂不特有个好女儿,还有个好儿子!儿子十二岁,已到城西区茶叶局服务当差,净挣十五块钱一个月。局里管教严,孩子长得干净清秀,穿上一件灰色制服,见过的人都说相貌有福气,长大一定有出息。王嫂怕他不学好,一来就骂骂,装成生气样子,要孩子赶快回去。孩子虽是她唯一宝贝,可并不娇惯,守规矩,从不胡乱花钱。‎ 王嫂在这一家中的工作是洗衣烧饭,间或同卖鸡蛋清茅房的乡下人嚷嚷,一切动机无不出于护主。为人性情忠诚而快乐,爱清洁,又惜物不浪费,所以在一家中极得力,受一家重视。这点重视为王嫂所感觉到时,引起她的自尊心,事情便做得更有条理。‎ 有一天,另外一个乡下妇人来了,带了些新蚕豆来看王嫂,两人一面说一面抽抽咽咽。来人去后,问起原因,才知道一年前那个作新媳妇的女儿,已在两个月前去世了。来的就是那女儿的婆婆。女儿生产,在乡下得不到医药照料,孩子生下地两天,女儿流血不止,家里人全下了田,想喝水不得水喝,喝了些水缸脚沉淀,第二天就腹痛去世了。孩子活了两个月,也死去了。经过这样大变故的王嫂,竟还是一切照常,用来稳定她的生命或感情的,原来是古人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八个字。‎ 吃晚饭时,王嫂加添一碗新蚕豆,就是白天那亲家送来的。两亲家说起女儿时,心酸酸的,眼睛湿莹莹的,都念着女儿。‎ 王嫂死了女儿,儿子却好好的。一个月必来看她一次,就便把工薪全部缴上,王嫂点清了数目,另外送他两块钱作零用。‎ 这家里同别的人家一样,有鸡,有狗,有猫儿。这些生物在家中各有一个地位。这一切却统由王嫂照管。‎ 把午饭开过,锅碗盘盏洗清楚后,王嫂在院中石碌碡上坐下喂鸡,看鸡吃食。看见横蛮霸道的大公鸡欺侮小母鸡时,就追着那公鸡踢一脚,一面骂着:“你个良心不好的扁毛畜生,一个小小肚子吃多少!我打死你!”公鸡还是大模大样不在乎,为的是这扁毛畜生,已认识了王嫂实在是个好人。每天大清早,家中小黑狗照例精神很好,无伴侣可以相互追逐取乐,因此一听公鸡伸长喉咙鸣叫,就似乎有点恶作剧,必特意来追逐公鸡玩。这种游戏自然相当激烈,是公鸡受不了的。‎ 因此这庄严生物,只好一面绕屋奔跑一面咖呵咖呵叫唤,表示对这玩笑并不同意,且盼望有人来援救出险。这种声唤自然引起了一家人的关心,但知道是小狗的恶作剧,谁也不理会,到后真正来援救解围的,照例只有王嫂一人。‎ 那时节王嫂也许已经起床,在厨房烧水了,就舞起铁火钳出来赶狗,同小狗在院中团团打转。也许还未起床,小狗恶作剧闹到自己头上,必十分气愤,从房中拿了一根长竹竿出来打狗。这支竹竿白天放在院子中晒晾衣服,晚上特意收进房中,预备打狗。小狗聪明懂事,食料既由王嫂分配,对王嫂自然相当敬畏,眼见那根竹竿,是王嫂每天打它用的。只是大清早实在太寂寞了,兴致又特别好,必依然折磨折磨大公鸡,自己也招来两下打,因此可好像一个顽皮孩子一般,跑到墙角去撒一泡尿,不再胡闹,乐意结束了这种恶作剧。尽管挨骂,挨打,小狗心中还是清楚明白,一家中唯有王嫂最关心它。‎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 A.王嫂的儿子在城西区茶叶局当差,儿子一来,就被王嫂痛骂一顿,这并不是因为儿子犯了错,而是因为王嫂怕儿子学坏。‎ B.王嫂的女儿来看王嫂,大家都来看她并称赞她可爱俊俏,就连主人也热情地留她吃饭,这说明王嫂的生活环境淳朴。‎ C.王嫂的女儿生产后因大出血去世了,生的孩子不久后也死了,但王嫂在主人家还是“一切照常”,这表现了她的麻木。‎ D.小说第四段交代了王嫂的女儿去世的具体原因,同时也暗示了作品的主题:小人物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奋力抗争,但无能为力。‎ ‎[解析]A“痛骂一顿”夸大其辞,原文的意思是“王嫂怕他不学好,一来就骂骂,装成生气样子,要孩子赶快回去”。C“这表现了她的麻木”分析不当,女儿去世,王嫂也很伤心,只是压抑着自己的感情,她只能用古人的话“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安慰自己。D“小人物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奋力抗争”无中生有,小说并未展现小人物的抗争。‎ ‎2.小说在塑造王嫂这一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络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5分)‎ 答:①生活于社会的底层,相信命运的安排,信奉“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定论。②对主人忠心耿耿,勤劳能干、节俭,深受主人的重视与信赖。③爱护自己的子女,但不溺爱孩子。④意志坚强,亲人逝去的苦难并没有使王嫂失去对生活的信心。⑤善良,对主人家的小动物充满爱心。‎ ‎[解析]解答本题,要关注王嫂的社会地位,以及为人处世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思想观念等。从王嫂对待孩子及主人家的小动物的态度可以看出王嫂是个慈爱而善良的人;从王嫂对待主人的态度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对工作尽心尽责、对主人忠心耿耿的人。5分,答出一个要点给1分,答出两个要点给3分,答出三个要点给5分,给满5分为止。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3.小说后半部分写王嫂对待公鸡和小狗的故事,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①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小说这样写,不仅体现了王嫂的勤劳,也说明她的爱心和善良。②使小说情节更加丰富。小说这样写,展示了小人物日常生活的不同方面,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③突出人物情感。小说这样写,与前半部分所写的内容形成对比,突出了王嫂情感的内敛与压抑。④使小说主题更丰富。这样写,既体现了王嫂的宿命论思想,也体现了王嫂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朴素、善良等美德。‎ ‎[解析]解答此题,可根据题干的要求,从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等角度进行探究。需要注意的是,探究必须立足于文本,如从人物形象的角度,针对王嫂对待公鸡和小狗的态度,表现她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展开。其他角度也是同样的道理。6分,答出一个角度给2分,给满6分为止。‎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药 罐 子 贾大山 于老喜欢生病。——不,应该说是时常生病。他生病,从来不到指定的地方治疗,一定得请李先生。‎ 于老生在富人家,从小多灾多病,一直仰仗李先生:六岁肚里生虫子,请的是李先生;十二岁长秃疮,请的是李先生;二十一岁打摆子,请的也是李先生。李先生去世了,以后看病,还是请李先生——李先生的儿子也行医,也是李先生。奇怪的是,文化大革命中,李先生不能行医,他十年安然无恙,百病不生;新时期到来,李先生的诊所一开张,他的病就又来了:今天上火,明天肠干,伤风感冒不断,去了咳嗽添了喘,三天两头抓药、熬药,于是得了“药罐子”的外号。‎ 于老个子小,嗓门高,禁不得半点病痛。身上稍有不适,便哼哼唧唧,大呼小叫,甚至还要嚷着给在西安工作的女儿拍电报。李先生一到,就更“蝎虎”了,脑袋一耷拉,说:“哎哟,我不行了!”‎ ‎“不行了”的病症,一剂“小柴胡汤”喝下便好,他就越发崇拜李先生了,硬说李先生是“东垣老人”的后代。人们不知“东垣老人”是谁,他便到处介绍:“东垣老人,姓李名杲,字明之,晚号东垣,大金朝名医,咱县人氏!李东垣名扬天下,李先生错得了吗?你们看着李先生那相貌,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高鼻梁大眼睛,活像东垣!”‎ 李先生究竟是不是“东垣老人”的后代,街上无人真正知道。但是,李先生人缘极好,却是人人称道。晚上,尤其是冬天的晚上,他的小诊所里总是歇半屋子人,谈天说地,十分热闹。‎ 一天晚上,大家正谈得热闹,“阿嚏!”——一个大喷嚏,于老来了。他穿得很厚,戴一顶皮帽子,围一条毛围脖,一个大口罩上面,只露着一对小眼睛。他说他又不行了,喉咙发干,四肢无力,浑身冷浸浸的。李先生赶忙给他倒了一杯开水,让他坐下,然后打开药橱,用小勺取出一粒药,放在桌上让他吃,服务热情而又周到。‎ 李先生也很喜欢于老,称他是“模范病号”。平时看病,李先生怎么说,他就怎么办,一点也不含糊。李先生说“不要着凉”,夏天也得烧烧炕;李先生说“多喝白开水”,他一定得问清楚一天喝几壶才好;至于吃药,更是一丝不苟,谨遵医嘱。可是,今天却有些反常,相面似的瞅着那粒药说:“这是什么?”‎ ‎“一种西药。”李先生告诉他。‎ ‎“我不吃西药!”他说,“我这辈子,凡是挂‘西’字的东西都不吃,西药治标不治本!”说着,鼻子一皱,“阿嚏!”——又是一个大喷嚏! ‎ 外号“火锅子”的杜老爱抬杠,听出漏洞,当仁不让地说:“老于,西瓜,吃不吃?”‎ ‎“吃!”‎ ‎“西红柿吃不吃?”‎ ‎“吃!”‎ ‎“西葫芦呢?”‎ 于老知道上了当,不再言语。‎ 李先生也笑了,像哄孩子似的,给他讲了一番道理。他说中、西两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能妄加褒贬;又说中医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并非千古不变。东垣老人熟读《内经》《难经》,但又结合医疗实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创造了许多著名方剂。假如人云亦云,陈陈相因,哪来的“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沉香温胃汤”呢?他的“小柴胡汤”也是因症配伍的,君臣佐使,不断变化。所以,医家和病家,也应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不可拘泥一法,死认一门……‎ 于老喝着水,望着李先生说:“试试?”‎ ‎“试试吧!”卖烧饼的老温说,“这种药不错,电视上说了,打喷嚏流眼泪,一吃就好!”‎ ‎“这种药是不错!”木匠老杨说,“今年春天,我们老爷子闹感冒,吃了一粒,立时见效。老爷子吃馋了,如今身上一不舒服,就吃这药,不吃别的药了!”‎ ‎“极是!”李先生说,“天下万物,无旧不成新,无新不变旧嘛!——老于,吃了么?”‎ 于老看看桌子上说:“吃了!”‎ 李先生问他感觉如何,他嘿嘿一笑,眉毛也舒展了,眼睛也亮堂了,模仿着电视广告说:“不错,‘确实好多了’!”‎ 大家望着他那焕然一新的样子,一齐笑起来。李先生把他送到院里,人们又听见他说:“不错不错,科学就是厉害!到底是著名的药。”‎ 李先生送他回来,大家又有一番议论。李先生却呆呆望着桌子底下,怅然一笑说:“唉,我在他心目中,也不过是一粒西药!”说着,从桌子底下捡起一个什么东西,让大家看。大家看清了,哈哈笑了——于老喝水的时候,那粒药滚到地下去了,根本就没吃到肚子里。‎ ‎(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 A.小说开篇写“于老喜欢生病”,巧妙设下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开篇这一句用语诙谐,奠定了这篇小说幽默风趣的基调。‎ B.于老逢人就说李先生是本县大金朝名医“东垣老人”的后代,这样做既表现了对李先生的崇拜,也有卖弄自己见多识广的意思。‎ C.于老到诊所就诊时病恹恹的,就诊后面貌焕然一新,前后的表现反差巨大,小说借此批评于老为了博取同情而没病装病的做法。‎ D.小说截取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片段加以描写,刻画出生活闲散、庸碌无为的平民群像,语言口语化,富有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 ‎[解析]B将于老的做法解读为“卖弄自己见多识广”缺乏文本依据,从原文看,于老介绍“东垣老人”,一是基于人们不知道“东垣老人”是谁,二是于老的话,更多的是强调李先生的相貌,还是为了表达对李先生的崇拜,“卖弄自己见多识广”并非于老的本意。C从小说的描写来看,于老是一个比较娇气的人,一点小病就说自己“不行了”,因此他就诊前表现出来的病重状态符合他的娇气性格,结合他就诊后的表现,可以推断他只是生了点“小病”,但不能推断出他“没病”;另外,于老虽然娇气,但他本质上是一个朴实的人,说他“装病”“为了博取同情”等,显然是对其性格特征的误解。D小说把以于老、老杨、杜老等为代表的古城平民,概括为“生活闲散、庸碌无为”,则是对小说人物形象特征和形象意义的误解。从小说的描写来看,老杨、杜老等人都是晚上才聚集到诊所聊天的,而且他们各有职业,有做木匠的,有卖烧饼的,因此认定他们“生活闲散”“庸碌无为”是没有依据的;另外,小说塑造于老、杜老等人物形象,用意在于展现新时期到来后古城人民的精神风貌,他们的看病吃药、诊所闲谈等,体现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因此把这一平民群像理解为“生活闲散、庸碌无为”也不符合小说的主题思想。‎ ‎5.李先生凭什么让于老“一直仰仗”?请简要分析。(5分)‎ 答:①出身与经历。李先生父子两代行医,从父辈起就为于老治病。②医术。李先生一出手,于老“不行了”的病症就好了。③性格与医德。李先生性情温和,服务热情周到,对于老极为耐心,能像哄小孩子一样开导于老。‎ ‎[解析]小说中,李先生是医生,于老是病人,因此李先生被于老一直仰仗的原因,首先是作为医生的特点,如医术与医德;但李先生与于老又不是一般的医患关系,于老一直仰仗李先生,还有基于李先生的家世和个性为人的理由。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李先生的出身与经历,二是李先生的医术,三是李先生的性格与医德。5分,答出一个要点给1分,答出两个要点给5分,答出三个要点给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6.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艺术效果。(6分)‎ 答:出人意料:感觉“确实好多了”的于老其实并没有把药吃下。情理之中:①李先生给于老的药放在桌上,只有一粒,于老吃药时,正与大家闲聊,并不在意,看到桌上的药没了,以为自己已把药吃下去了是完全有可能的。②于老得的本是小病,加上十分崇拜李先生,又听了老温等人的议论,有了“药到病除”的心理暗示,因此虽然没把药吃下,却产生了“确实好多了”的错觉。‎ ‎[解析]回答本题,需要从三个层面进行:一是要概括小说结尾的情节内容,二是要分析结尾情节“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具体表现,三是要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出发,分析其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结尾写法艺术效果的分析,要注意紧扣“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一情节特点。结尾情节出人意料,与前文情节形成了既呼应又反转的关系,所以能使小说更具波澜;结尾出人意料的情节,形成了李先生与于老、药物与疗效两个层面的错位,富有戏剧性,因而能增添小说的喜剧色彩。‎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将 军 刘建超 ‎①“15年以后,我会成为一名将军。”哥查着字典读完一本泛黄的《孙子兵法》后,右手握着书轻轻拍打着左手心,站立窗前一脸庄严,两眼望着无边天际对我说。哥那年12岁。‎ ‎②哥高中毕业报名参军。全县800名应届毕业生中挑选3名飞行员,哥是最后6名候选人之一。哥打开箱子搬出平时不许我翻动的几十本宝贝书:“这些都留给你,好好学习,哥当了将军回来接你。”可哥政审没有通过。哥哭了一天,背着母亲缝好的被子到80里外县化工厂当了一名学徒工,每月工资23元。‎ ‎③哥的师傅为人尖刻,哥除了干活还要给师傅洗衣打饭,星期天还去乡下帮助师傅家干田里的活。哥的师傅烟瘾大,爱下棋,常让哥陪他下棋,谁输了谁就买一包“黄金叶”。哥的工资除去吃饭大都“孝敬”师傅吸烟了。学校放暑假,我背着一小口袋白蒸馍去看哥,哥屋里除了母亲缝的那床被子,啥都没有。一张苇席铺在地上,上面堆满了棋书。哥光着膀子坐在席上打棋谱能打一通宵。“目前局势是这样的,我赢师傅已在把握之中了。”哥说,晌午,哥和师傅下棋又连输三盘。师傅伸着黑乎乎的手从小口袋里抓走了三个白蒸馍,我心痛得直掉泪,哥说:“兵不厌诈,你还不懂。”哥学徒期满那天,在职工食堂向师傅挑战:“谁输一盘,一条‘黄金叶’。”哥将三条烟放在桌上。围观的人开始起哄。师傅掏出一沓菜票:“挑上下个月吃咸菜了!”哥就蹲在凳子上,一手托腮,一手调动兵力,直杀得师傅大冷天硬是出了一头汗。不少人给哥的师傅当“高参”也无济无事。哥干脆利索连胜三盘。哥收起菜票揣着烟从容潇洒走出食堂。师傅瞪着眼张着嘴半天没缓过劲儿。‎ ‎④15年后,哥没有当上将军却当上了爸爸。哥给女儿起了个响亮的名字“上将”。嫂子撅着嘴老大不愿意。上将升入小学后,嫂子的厂里出现困难,厂里不少职工托人找关系往哥的厂子里调,嫂子也怂恿哥去找领导谈谈。哥在屋里背着手不停踱着步子,说:“从目前局势看,我厂的效益确实不错,但是污染严重,治理是早晚的事。而你厂的产品是国家建设的资源性产品,定当扶持。”如哥所料,不出一年,哥的厂被勒令停产,嫂子的厂子又红火起来。嫂子对哥佩服得不得了,对哥伺候得更周到。‎ ‎⑤上将升中学时,城里兴起建房热,许多职工借钱筹资在县城新规划的职工新区盖房子。哥不为所动。老街坊为庆祝新房建成,请哥去喝酒,饭桌上,哥蹦出两个字“惜哉。”主人让哥说个明白。哥用手指蘸着酒在桌上画了一幅地图,一手撑着腰,一手拿着一根筷子:“目前的局势是这样的,云梦河是流入淮河的主要河流之一,横跨半个省,途径四个城市,是造成春夏两季洪灾的主要因素。现今世界资源之争,重点在石油,10年20年之后,则是水资源。云梦河水质优良,却是水患之根,治理只是时间早晚问题。从地理位置看,治理云梦河非葫芦口处莫属。在葫芦口处筑堤,被淹者职工新区首当其冲。费了人力、物力、财力,住不上三年五载就拆迁,岂不惜哉?”主人不爱听,酒席未散就把哥请了出去。3年后,职工新区果然开始拆迁,哥成了县城家喻户晓的人物。‎ ‎⑥天未降大任于哥,同样劳其筋骨,空乏其身。女儿上将在一次郊外春游中因车祸丧生。嫂子因失去女儿精神恍惚,晾晒衣服时从二楼坠下,治疗3个月最终还是截瘫。为给嫂子治病哥花了所有积蓄,变卖了所置家当,还背了两万元的债务。哥却处之坦然,只是头发白了许多。闲暇时,哥推着嫂子出去“散步”,嫂子怀中抱着两样东西,一只折叠小马扎,一副象棋。哥放稳轮椅,打开小马扎,铺开棋盘,接受男女老少的挑战。不论其棋艺高低,哥从不敷衍。每次把对手逼入绝境,一声“将”之后,哥便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来,抽出一支叼在嘴上,嫂子会及时划一根火柴将烟点燃,对哥粲然一笑。哥深吸一口烟,再将烟雾从鼻孔唇缝缓缓吐出,那份踌躇满志的神态俨然一位将军。‎ ‎(选自《中国小小说典藏品》,有改动)‎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 A.第①段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让一个充满自信、有雄心壮志、少年老成的“哥”的形象跃然纸上,开篇就让读者感受到哥的非同寻常。‎ B.“哥”在学徒期满那天,在职工食堂向师傅挑战,并“干脆利索连胜三盘”,说明“哥”是一个不念师恩、好胜心强的人。‎ C.“哥”给女儿起了个响亮的名字“上将”,说明“哥”希望女儿长大后能实现“哥”的理想,当上将军,也同时说明“哥”儿时当将军的理想完全破灭了。‎ D.“哥”与人对弈,无论其棋艺高低,从不敷衍。每次把对手逼入绝境,一声“将”之后,他都会踌躇满志,俨然一位将军,这说明“哥”棋艺高超。‎ ‎[解析]B说哥是“一个不念师恩,好胜心强的人”分析不当,该情节只能表现哥的深谋远虑。C哥给女儿起名为“上将”,主要寄寓哥的将军梦想,“希望女儿长大后能实现‘哥’的理想,当上将军”穿凿附会。D说哥棋艺高超分析不当,该情节表现的是哥在遭遇了人生挫折后,仍能坦然处之,精神、斗志都不垮,有着将军的气质。‎ ‎8.小说着力刻画的“哥”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5分)‎ 答:①充满自信、有雄心壮志。12岁就立下了要当将军的雄心壮志。②能伸能屈。哥没当上飞行员,到80里外县化工厂当了一名学徒工,每月工资23元。③深谋远虑。与师傅下棋,虽能赢但依旧输给师傅,在学徒期满那天,干脆利索连胜三盘。④有战略眼光。分析嫂子工厂的发展前景、判断职工新区的结局都看出哥的分析准确。⑤身处逆境而百折不挠。面对人生的挫折,哥“处之坦然,只是头发白了许多”;在闲暇时,哥仍然下棋,从不敷衍。‎ ‎[解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小说中有关哥的言行举止等描写和议论性评价性的语句分析作答。例如,第一段,“15年以后,我会成为一名将军”刻画出了哥的自信与雄心壮志。以此类推,再从深谋远虑、能屈能伸、有战略眼光、意志顽强等方面分析概括。5分,答出一个要点给1分,给满5分为止。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9.有评论认为,《将军》写了一个时代的悲剧性人物。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示例:①同意。“哥”具备了将军的素质和能力,有战略眼光,做人要能伸能屈,身处逆境百折不挠等,但他处在特殊的时代,因为“政审”不合格,而失去了当空军的机会。这是极左的大环境扼杀人才的缩影。哥在工厂当学徒工,这种个人生活的小环境,注定了“哥”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永远囿于小市民生活圈中,他所有的理想、潜能都永远无法激活、发挥。时代和环境决定哥的命运,哥的悲剧实际上就是时代的悲剧。所以说,《将军》写了一个时代的悲剧性人物。‎ ‎②不同意。人固然因时代和环境的因素,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但人的主观精神和人的生活态度却能够让自己当家作主。“哥”具备了将军的素质和能力,其悲剧在于他没有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能力,战胜环境的束缚,干出更大的事业。比如甘心做一个小学徒,能分析自家工厂发展前景堪忧,但却没有离开工厂,寻找更好的发展空间。所以说,《将军》所写的并不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性人物。‎ ‎[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可先根据题干提示,明确自己的观点,即是否同意这一说法,然后结合着小说中哥的人生经历及人物形象精神,联系社会现实,从小说的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角度分析作答,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6分,观点1分,分析阐明5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