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5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新闻阅读专题专项增分练
专题三(1)新闻阅读 新闻阅读(一)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 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 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 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 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 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 300 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 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 2017 年 4 月 5 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 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 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 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 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 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 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 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 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 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 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 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 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 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 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 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 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 2017 年 5 月 6 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 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 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 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 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 要原因。 解析:解答此题,应先仔细阅读各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准对应的答题区间,再认真加以 比较,明辨正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 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可知 D 项的说法过于绝对,以偏概全。 答案: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 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 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 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 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解析:B 项,“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 收集的意识”于文无据。C 项,“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属断章 取义。由材料一、二可知,垃圾归根到底还是资源,只是需要合理处理。D 项,“制定了完 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的是各地政府,而不是《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 答案:AE 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 解析: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这个问题, 在文本中筛选相关信息,结合文本内容来作答,不要脱离文本内容。 答案:①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②从政府来说,要 完善处理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导学号 ) 记者被取消获普利策奖资格① [美]大卫·马纳尼斯 [本报讯] 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昨天②宣布取消《华盛顿邮报》记者珍妮特·库克的获 奖资格。这个决定,是在该记者承认她的获奖作品纯属捏造后宣布的。 库克的报道《吉米的世界》,讲的是哥伦比亚特区一个八岁男孩吸食海洛因成了瘾。这 篇报道据说是通过采访吉米本人、他母亲及其同伴写成的。现在库克承认,她从未采访过其 中任何一个人,而是根据华盛顿社会工作者和其他来源提供的关于吸毒者的材料编造了这篇 报道。 在她承认编造假报道后,有人揭发她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的自传也是编造的。库 克曾说过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瓦萨学院,并在托莱多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 昨天,库克辞去了在《华盛顿邮报》的职务。 “像珍妮特·库克这样一个前途无量的青年居然编造假报道,这实在是一幕悲剧,”《华 盛顿邮报》主编本杰明·布莱德里说,“对报纸来说,信誉是最宝贵的,而报纸的信誉完全 取决于记者的道德品质。记者的品行不端,会造成严重后果。目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是向 读者交代清楚事实真相,向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道歉,并立即设法完成恢复报纸信誉这一极 为艰巨的任务。” 负责普利策奖评奖工作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院长奥斯卡·艾里奥特昨天下午说,委员会 经电话投票决定撤销库克受奖的资格,由候补受奖人领奖。艾里奥特说:“我很伤心,这位 优秀女记者的锦绣前程就这样毫无必要地给毁掉了。” 二十六岁的库克昨天发表声明说:“这篇报道严重歪曲了事实,对此,我追悔莫及。我 谨向我的报社、我的职业、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致歉。” 库克的报道是 1980 年 9 月 28 日发表的。报道发表之前,库克对主编说,她得对吉米及 其母亲负责,因为她曾答应不透露这母子俩的真实姓名。库克还说,吉米母亲的男朋友威胁 说,假如有关方面或警察找到了吉米,他就要记者的命。库克的报道发表后,立刻就在该城 引起了强烈反应。马里昂·巴里市长和警察局长 B.杰弗逊立即组织了一个小组,设法找到 吉米以便给他治疗。但这项工作毫无结果。巴里表示,有可能根本不存在一个叫“吉米”的 孩子。 《华盛顿邮报》还了解到,星期二③午后库克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奖委员的自传也有失实 之处。原来,瓦萨学院的官员前来拜访布莱德里,指出库克只在那里上过一年级。同时,美 联社也派人来反映:库克在托莱多大学只获得过学士学位。了解以上情况后,布莱德里、经 营主编和都市版主编立即同库克进行了一系列谈话,她由矢口否认到后来终于逐项承认了自 传中的编造。库克的交代,使主编们进而怀疑使她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品是否属实和吉米是否 确有其人。 后来,库克同城市版主编一道驱车前往华盛顿东南区某处,据库克说吉米就住在那里, 但她却找不到他的住所。《华盛顿邮报》的几位编辑同时查阅了库克报道这件事时的采访笔 记,并审听了几卷当时的采访录音带,随后确定,《吉米的世界》一文是库克仅仅根据她得 到的某些真人真事拼凑起来的。 星期三凌晨,库克承认吉米根本不存在,报道是她根据几个年轻吸毒者的真实故事编造 的。 《华盛顿邮报》发行人唐纳德·格拉汉姆昨天说:“本报同仁均认为,首要的义务是尽 力查明我们为什么刊登了这篇假报道。”在谈到库克时,他说:“本报许多同仁一直同她的亲 属保持联系,我们将尽一切力量帮助她。” (选自《新闻阅读与写作》,有删节) [注] ①《华盛顿邮报》1981 年 4 月 16 日(星期四)。普利策奖:以美国著名报人 J. 普利策的遗赠为基金设立的奖金,新闻奖每年一次授予有优异成就的美国新闻工作者和新闻 机构。②1981 年 4 月 15 日。③1981 年 4 月 14 日。 4.下列对这篇报道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则新闻的导语是第一自然段。导语部分用简明的语言叙述并突出了新闻的核心内 容,涵盖了新闻六要素中的“人物”“时间”“经过”“原因”和“结果”的五个要素,能 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B.库克因编造报道《吉米的世界》和完全失实的自传,而被取消获普利策奖资格,并 辞去了在《华盛顿邮报》的职务。 C.库克承认《吉米的世界》是纯属捏造的,并对自己的这一行为追悔莫及,说明她还 没有完全丧失新闻工作者的良知。 D.库克编造虚假新闻,不仅违背了记者的用事实说话、凭良知报道的职业操守,败坏 了《华盛顿邮报》的宝贵信誉,而且也毁掉了自己的锦绣前程。 解析:B 项,“完全失实的自传”错误,文中只是说“自传也有失实之处”。 答案:B 5.下列对这篇报道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昨天”这个词多次出现在这篇报道的文字中,这样做不仅突出了报道的时效性,也 表明了发布本报道的急迫性。 B.文中先后引用了《华盛顿邮报》主编、普利策奖评奖工作负责人和库克本人的话, 重在突出炮制假新闻的危害。 C.《华盛顿邮报》几位编辑查阅库克的采访笔记和审听其采访录音带后认为,库克的报 道虽属拼凑但有一定真实性。 D.文中不厌其烦地列出了发现和处理库克造假丑闻的有关人物,表明了人们对待这一 事件的严肃态度和重视程度。 E.从全文看,披露库克编造自传事件,不仅是要表明库克造假的错误,更在于表明对 库克错误的深恶痛绝。 解析:A 项,“表明了发布本报道的急迫性”解读错误;“昨天”体现不出所谓的“急 迫性”。C 项,对“几位编辑”看法的表述属曲解原意。E 项,“深恶痛绝”的说法与文意不 完全吻合。披露库克编造事件,重要的目的在于强调新闻真实、生活真实的重要性和拥有诚 实品格的重要意义。 答案:BD 6.文中回顾了揭露珍妮特·库克炮制虚假报道的过程,请简要概括这样写的作用。 答: 答案:展开了导语的有关内容,表现出《华盛顿邮报》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的职业 精神,表明了坚守新闻真实性和公开性原则的鲜明立场,体现了新闻媒介教育大众的功能。 新闻阅读(二) (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服务于社会 建设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 为社会公众所共享,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从 2001 年的 7 955 万人次增长到 2014 年的 7.2 亿人次,13 年 间增长了 8 倍。对于青少年而言,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在互动性、 体验性、趣味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2014 年,全国博物馆拥有近 3 000 万件(套)藏品, 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针 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 文史研究中心。同时,博物馆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 要载体。2010 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把西安建设成“博物馆之城”的战略目标, 随后广州、济南等城市也纷纷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口号,以此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摘编自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4)》] 材料二 2008 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 接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 献。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 销售、文物巡展、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而增加的价值总和。2001—2014 年全国博物馆事 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如下图: 注:计算或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时,用某一时期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的计算尺 度,这种平均价格叫可比价格。可比价格计算出的指标,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便 于对不同时期进行历史对比,以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摘编自苏杨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 (2015—2016)》] 材料三 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与国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参观博物 馆。北京每年接待的上亿游客中,相当一部分人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 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 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这也是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 (摘编自王小润等《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01—2014 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最低的年份是 2001 年,最高的年份是 2014 年。 B.除 2007 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 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 C.按 2001 年可比价格计算,十几年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大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 势头。 D.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相比,二者差距最大的年 份是 2014 年。 解析:B 项,从图表上看,2003 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也较前一年有所减少。 答案:B 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直到今天,博物馆依然是通过藏品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形式服务于公众,这种 形式可以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B.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它通过独特的学习资源,以适应青少年 心理特点的方式,激励青少年学习。 C.西安、广州等城市越来越重视利用博物馆来展现城市历史中最有深度和吸引力的元 素,并以此构建城市文化品牌。 D.博物馆免费开放会使其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需要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 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全部贡献。 E.博物馆对旅游经济的拉动是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也是提升博物馆诸如宣传和教育等 其他功能的关键所在。 解析:A 项,“博物馆依然是通过藏品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形式服务于公众”错, 从材料一第一段看,“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 公众所共享”。D 项,“使其经济贡献逐渐弱化”错,材料二说“直接经济贡献逐渐弱化”, “直接经济贡献”和“经济贡献”不是一回事;“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全部贡献”错, 材料二说的是“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直接贡献”和“全部贡献”也不是一 回事。E 项,“非常重要的贡献”错,材料三说“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 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这不足以说明博物馆对旅游经济的拉动 是非常重要的贡献。 答案:BC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 答: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科研方面”,以此找准答 题区间为材料一第二段,可以从科研成果和科研团队两个方面概括。 答案:①依托博物馆藏品开展的科研活动能够产出丰富的科研成果;②博物馆可以整合 一个地区的科研力量,培育出科研团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 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微课、慕课、翻转课堂、 手机课堂,这就是“互联网+教育”的结果。 去年从西北一所知名大学毕业的王航,现在在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某乡镇中学担任语文 教师。 在学校一些中老年教师眼中,年轻、有活力的王航是见多识广的,在大城市接触到的新 鲜教学方式也是较多的。 然而,当这位年轻的教师被问及是否接触过微课、慕课以及翻转课堂时,他摇着头表示, “只是听说过”。 “对学校老师来说,互联网的最大用处就是下载课件。”王航解释说。所谓的下载课件, 就是去网上寻找相关科目的课件,下载后适当做一些修改,上课的时候拿来用。 “这可能是互联网跟教育联系最紧密的地方了吧。”王航笑着说。 记者从王航所在的学校了解到,该校严禁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如果学校发现有学生携 带手机,会当场没收,并通知家长带学生回家反省,有些家长甚至会当着老师的面把孩子的 手机摔碎。 “所以,像微课、慕课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我们来说,目前还仅仅停留在听说过的层面 上,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具体推行。”王航说,“我倒是希望那一天早点到来,毕竟孩子们需 要了解外面的世界,需要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还发现,不单是西北偏远学校跟不上互联网时代的潮流,中东部地 区基层的学校情况也不容乐观。很多学校即使具备了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的客观条件,但 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设施设备仅仅被当作摆设,没有真正利用起来。 河北省邢台县某中学教师李琼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学校,多个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用得 久了开始出现质量问题,投影到白板上的字,讲台下的学生很难看清楚。“用于投影的白板, 不得不用来写板书。” “由于是寄宿制学校,又不准学生带手机,电脑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学生通过互联网接 触外面世界的渠道受到很大的限制。”李琼认为,相对于大城市能随时接触到互联网的学生 而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己的学生已经被甩开了一大截。 “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教育差距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被拉得更大了。”李琼说,“不能让 寒门出贵子变得越来越难。” 在李琼看来,“互联网+教育”真正推广到基层,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像慕课、翻 转课堂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基层教育中推广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比如教学设备的问题、教 师的观念问题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问题等。” (摘自 2015 年 5 月 4 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互联网+”会给教育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 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 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 使得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高,获 取成本大幅降低,这也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师、教材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因其 拥有知识量的优势而获得课堂控制权。可在“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的“互联网+”时 代,学生获取知识已变得非常快捷,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偏向教师。此时,教师必 须调整自身定位,让自己和学生成为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另外,社会教育机构的灵活性正 对学校教育机构发起强有力的冲击。育人单位和用人单位也不再分工明确,而是逐渐组成教 育共同体,共同促进教育协同进步。 从实质上看,“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一 方面,互联网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从传统一个优秀老师只能服务几十 个学生扩大到能服务几千个甚至数万个学生。另一方面,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让跨区域、 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低水平的重复,加速了研究 水平的提升。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的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将 逐步被缩小甚至被填平。 (摘自 2015 年 6 月 9 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传统的教育中,教师面对面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此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会将 德、智、体、美的育人工作融入其中,给孩子以美德、艺术等层面的熏陶感染。然而,在互 联网时代的教育中,师生之间更多是知识和信息层面的交互,教育的育人功能被弱化。学习 者,尤其是低龄学习者,他们还没有足够的道德判断能力,若在没有教育工作者的引导和熏 陶下独自面对开放的鱼龙混杂的互联网信息,如何保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 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思想方法?“外事问百度,内事也问百度”,如此一来,学习者几乎 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任何他们需要的学习资源。然而,长此以往,凡事一“搜”了事,真的有 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加工和学习者本身的智力发展吗?长期运用各种互联网设备辅助学习, 网络游戏逐渐替代了日常的线下游戏,对学习者身体健康的影响也不言而喻,如何增强体质、 强健体魄、培养意志力?“足不出户遍知天下事”的互联网时代,学习者的学习方便快捷, 但是他们与学习伙伴日渐疏远,与大自然渐行渐远,真正用多种感官去接触世界的机会越来 越少,那么学习者的艺术教育何来灵感呢? 互联网降低了人们学习的门槛,学习的广度大大增加,人们可以涉猎学习自己熟悉的、 不熟悉的各领域知识。然而,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却严重碎片化,学习者会利用乘坐公交车、 课间休息、睡前十分钟等等的零碎时间,学习了解一些零碎知识。学习时间的碎片化会导致 学习者养成懒于思考和知识加工的坏习惯,对于唾手可得的大量碎片化知识和信息一目十行 而不加以思考;学习内容的碎片化会使得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难以建立,从而使学习者学 习到的都是很多零散的点,而难以加工成为有意义的知识网络。如此,学习者的学习深度很 难保证。 互联网下的教育与各行各业的知识在不断融合,知识不断更新拓展,知识的复杂度加强, 信息以指数式增长,可用的资源虽丰富却也鱼龙混杂。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快速学习大量 新知识?如何应对指数式增长的信息?如何选择自己需求的资源?这对传统学习环境下成 长学习能力和信息加工与处理能力不足的学习者而言,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摘自 2015 年 6 月 9 日《光明日报》)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很多学校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电脑,学生通过互联网接触外面世界的渠道就受 到很大的限制,这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互联网+教育”的真正的基层推广。 B.在“互联网+”时代,学生依靠互联网获取知识已变得非常快捷,教师必须调整自 身定位,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积极营建新的教育生态。 C.低龄学习者还没有足够的道德判断能力,应该在教育工作者的引导和熏陶下面对开 放的互联网信息,以保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方法。 D.互联网降低了人们学习的门槛,人们可以涉猎各领域的知识,但学习时间、学习内 容的碎片化会导致学习者养成懒于思考和知识加工的坏习惯。 解析:D 项,原文是说“学习时间的碎片化会导致学习者养成懒于思考和知识加工的坏 习惯”,没有“学习内容的碎片化”。 答案:D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在西北偏远学校和中东部地区的基层学校,互联网的作用就是帮助教师寻找相关科 目的课件,以便提高教学效率。 B.材料一从记者的视角,通过语言描写,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互联网+教育”在现 实中面临的困境,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C.“互联网+教育”的影响不可低估,它能摧毁传统的教育生态,重塑一个开放创新的 教育生态,传统的学校将不断减少、萎缩。 D.“互联网+”能极大地放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让人们有可能跨区域、跨行 业、跨时间地合作研究,加速研究水平的提升。 E.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中,由于师生之间的交互在知识和信息层面,教育的育人功能 被弱化,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解析:A 项,以偏概全,原文说的只是说话者自己所在学校的情况,选项扩大了范围。 C 项,“传统的学校将不断减少、萎缩”推断错误,无中生有。E 项,“师生之间的交互在知 识和信息层面”说法绝对,原文只是说师生“更多”“知识和信息层面的交互”。 答案:BD 6.面对“互联网+教育”时代,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与应对策略?请结合材料谈 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①“互联网+教育”将影响、改变学校教育,抓住机遇,顺应潮流是必然选择; ②面临“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挑战,我们要扬长避短,让互联网更好地为教育所用;③要 跟上时代潮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提升综合素质;④互联网只是工具和手段,我们应保持 冷静和理性,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