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35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35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考点35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表现 ‎(1)城市 ‎①衣:“洋布”“洋装”渐入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继续推行“剪辫易服”,象征五族共和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服装样式多样,西服、旗袍、学生装、粗布大衫等流行。‎ ‎②食:西餐馆、面包房、咖啡馆出现,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西式住宅增多。‎ ‎④行:随着轮船、火车、汽车、电车的引进,中国交通方式开始发生质的变革。‎ ‎⑤风俗习惯方面:逐渐西化。‎ 维新派、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倡导“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辛亥革命后,社交礼仪上采用握手、鞠躬等新式礼仪,称呼上采用先生、同志;采用西方历法,增添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2)农村 经济落后,信息封闭,生活贫穷,传统的生活习俗坚若磐石。但洋货开始向农村渗透,开始进入中等农民家庭。‎ ‎2.认识 一定时期的社会习俗是一定时期思想的体现。这一切变化都来自于重大历史事件对社会生活的冲击,尤其是对中国近代化影响深刻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重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社会生活发生巨变。根据建国以来的国情,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看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 ‎1.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即过渡时期。‎ 此时,农民分到了土地,城市解决了就业问题,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但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用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城乡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人们的衣食住行简单朴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这一时期社会的风尚。‎ ‎2.第二阶段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国内正处于“文革”时期。‎ 由于受“左”倾思潮的影响,社会生活单一化倾向较重,而且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衣服样式和衣着习惯成为思想是否进步的一个标准。当时以着军装、戴军帽为荣,绿色成为流行色。蓝、黑、灰、绿充斥中国街头,大力提倡艰苦朴素。‎ ‎3.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 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奋斗目标,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生活方面,到1987年,广大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着装方面,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住房方面,1995年,国家实施了“安居工程”;社会风尚方面,注重环保、讲究卫生等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考向一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原因 ‎(1)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 ‎(2)在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增多,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3)新思想的不断传入,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得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不断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4)中国政府推行的各种改革,如晚清政府的“新政”、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措施等,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2.表现 ‎①摒弃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 ‎②摒弃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权意识增强。‎ ‎③人们的生活和习俗逐渐西方化,求奢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3.特点 ‎(1)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 ‎(2)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并伴随着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3)变化的程度在地域上严重不平衡。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 ‎(4)东西方生活习俗不断碰撞和交融,但中国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4.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开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旧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使中国文化日趋科学合理。‎ 总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 ‎【典例引领】19世纪末,康有为上书清帝,他指出:“(皇上)身先断发易服,诏天下同时断发,与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其小民一听其变,则举国尚武之风,跃跃欲振,更新之气,光彻大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变易服饰有利于消除封建因素,推动中国发展 B.近代服饰随着政治、思想的变化而变化 C.断发易服本质上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 D.近代风俗演变经历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 ‎【答案】D 考向二 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迁的过程 一、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迁的过程 ‎(1)第一次大的变化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2)第二次大的变化发生在1912年,由于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3)第三次大的变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取缔了旧社会遗留的丑恶现象。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温饱问题没有解决。‎ ‎(4)第四次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努力改善国计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衣食住行等发生了根本变化,逐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二、从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角度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由于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为代价的。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促使中国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变化中既有新旧文化的冲突,又有中西文化的碰撞,在此过程中中国的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典例引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 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民智的意义。‎ 材料二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王文泉《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材料三 20多年前,“毛式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见图1)。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见图2)。‎ ‎ 图1 图2‎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提炼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目的。‎ ‎(2)依据材料二,说一说当时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二中所述变化的原因。‎ ‎(3)材料二中所说的“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是否符合事实?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结合材料三分析由“毛式中山装”到多姿多彩服饰的变化原因。‎ ‎【答案】(1)主张是放足、断发、易服。‎ 目的是革除陋习以开民智、兴民权,为变法做准备。‎ ‎(2)变化:肯定西方社会生活习俗,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并颁布了许多法令和措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 ‎(3)观点一,符合。‎ 说明:穿西装、吃西餐、住洋房等成为一种社会时尚;新文化运动全盘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东方文化。‎ 观点二,不符合。‎ 说明:这种现象只出现在一些大城市,而在广大农村并不显著;社会上还有一些人眷恋过去,存在浓厚的皇权心结,如袁世凯复辟帝制等。‎ ‎(4)改革开放,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思想解放,审美水平提高。‎ 第(2)问,从材料二中“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概括中国人社会心态的变化,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概括变化的原因。‎ 第(3)问,可以任选“符合”或“不符合”的观点,但须说明理由。‎ 第(4)问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概括变化的原因。‎ ‎1.中国近代奇女子张幼仪在三岁那年(1903年)被迫缠脚三天,但最终在二哥“现在再也没人觉得缠脚好看了”的劝说下得以幸免。张幼仪的这一经历反映了 A.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深入人心 B.中国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觉醒 C.男尊女卑的陋习被逐渐打破 D.社会习俗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盛锡福是京华老字号企业(下图为其商标),创办人刘锡三。刘锡三办帽厂正值民国初年,人们剪掉长辫,摘掉瓜皮小帽,总要有新式衣帽替换。刘锡三看准社会潮流,适时引进英、法、美等国的呢帽,在时帽市场一炮打响。盛锡福企业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辛亥革命与社会习俗改革的推动 C.广大人民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帝国主义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 B.体现了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 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D.反映了国人文明程度的不一 ‎4.甲午战争后,“剪发易服”行动不断推进,服饰西方化潮流刺激了西装面料的进口,传统面料销量日减。为此,立宪派也日益注重倡导中式服装。“剪发易服”与“国货运动”并行的主要原因是 A.服饰西方化潮流引发利权之争 B.剪发与维护清朝统治之间的矛盾 C.易服与保存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 D.立宪派以剪发易服推进宪政改革 ‎5.孙中山割辫子于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之后;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吃过很多洋面包的辜鸿铭在辛亥革命很久以后还拖着辫子。这说明剪辫 A.促进民主共和观念传播 B.是观念与立场变革的象征 C.给社会生活带来重大影响 D.先后次序反映了觉悟的高低 ‎6.会审公廨(晚清时期中外在公共租界设立的法庭)逐步废止了要求出庭人一律下跪的规定,以为它不符合西方社会的司法习惯;但是仍然没有为嫌犯、证人和旁听观众设置坐席。以下对材料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清政府竭力维护中国司法主权 B.出庭人平等权利受到有效保护 C.折射出中国传统司法制度落后 D.西方法治观念为民众普遍认可 ‎7.服饰和口号被称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晴雨表”。与“劳动工装和军管会干部所穿的灰色中山装、军人服装成了时髦的装束……妇女的旗袍因被认为与职业妇女的生活日常不符而逐渐离去,代之而起的是苏式的列宁装和布拉吉”的时代相对应的口号是 A.“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B.“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 C.“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D.“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8.新中国成立前,由于为数众多的旧产婆采用落后的接生办法,造成了严重的产妇和婴儿死亡问题。下图为1955年,中国农村通过训练和改造旧产婆,实行新的接生法,儿童的成活率明显提高的景象。这说明当时 A.优生节育已经成为国家战略 B.农村妇女乐于接受新生事物 C.科学扫盲推动社会改造深入 D.党和政府工作重心仍在农村 ‎9.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此外,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导致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民主化运动的推动 C.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D.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10.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在《剑桥民国史》中写道:“任何人把1912—1949年的中华民国与在它之前的晚清时期及在它之后的人民共和国作比较,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下列史实能为费教授提供论证的是 A.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 B.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 C.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 D.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钟表玩具,家皆有之,呢绒洋布之属,遍及穷荒僻壤。江浙风俗,至于舍国家钱币而专行使洋钱,且昂其价,漠然无知其非者。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以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曾颉刚以家讳乘坐南京小轮船至长沙,官绅起而大哗,数年不息,时甘心承人之害以使吾之脂膏,而夹全力塞其利源。‎ ‎——《郭嵩焘诗文集》‎ 材料二 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声气远播之后,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误用自由者,遂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 ‎——《适可斋记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 材料三 女子裹脚从此解放了,已经裹的放掉,已经裹小的也放大,社会上很自然地一致认为,民国纪元以后生下的女儿,一概不裹脚。‎ ‎——黄炎培《我亲身经历的辛亥革命事实》‎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一些官绅对机器生产的态度。材料作者对这一态度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后期支持材料作者观点的社会阶层有哪些。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妇女对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心理态度。从当时社会状况看,促使这一心理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当时社会政治思想领域的变革特征。 ‎(3)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在社会生活习俗变迁方面所起的心理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趋势。‎ ‎(4)在新史学理念影响下,社会心理进入史学家视野,这对史学研究和历史学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2.(2016年江苏卷)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考点冲关 ‎1.【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根据材料“1903年……现在再也没人觉得缠脚好看了”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已经出现了部分程度的觉醒,故B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男尊女卑的观念,故C项错误;D项夸大了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根据材料信息“刘锡三办帽厂正值民国初年”“人们剪掉长辫,摘掉瓜皮小帽”“刘锡三看准社会潮流”可知,盛锡福企业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剪辫易服”改革的推动,故B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都与材料不符。‎ ‎3.【答案】C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剪发易服”与“国货运动”并行反映的是中西文化的冲突,在本质上反映的是利权之争,故A项正确;B、C两项中矛盾的双方不是对应关系,说法错误,应该说成是推翻与维护清朝统治之间的矛盾,否定与保存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故排除;D项叙述的是现象,不是原因,排除。‎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我国生活习俗的变迁。材料中是关于孙中山、黎元洪、袁世凯与辜鸿铭等人剪辫子的态度,无法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故A项排除;材料中几个人对剪辫子的态度,反映了他们在民主革命中的态度与立场,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阐释剪辫子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故C项排除;“先后次序反映了觉悟的高低”的表述不符合史实,题干中几位的觉悟高低与剪辫子的顺序无必然的逻辑关系,故D项排除。‎ ‎6.【答案】C ‎【解析】材料“晚清时期中外在公共租界设立的法庭”说明中国司法主权受到破坏,清政府并没有提出废止该法庭,竭力维护中国司法主权,故A项错误;材料“但是仍然没有为嫌犯、证人和旁听观众设置坐席”说明出庭人平等权利没有受到有效保护,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逐步废止了要求出庭人一律下跪的规定”折射出中国传统司法制度落后,故C项正确;据材料“但是仍然没有为嫌犯、证人和旁听观众设置坐席”可得出,西方法治观念并未为民众普遍认可,故D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由材料信息“劳动工装”“军管会”“中山装”“列宁装和布拉吉”可知,该时代为建国初期,故B项符合题意。A项是“文革”时期的口号,排除;C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口号,排除;D项是1983年邓小平提出的。‎ ‎8.【答案】C ‎【解析】优生节育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是在新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新的接生法,不能得出农村妇女乐于接受新生事物,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采用落后的接生办法,造成了严重的产妇和婴儿死亡问题”“实行新的接生法,儿童的成活率明显提高的景象”可得出,科学扫盲推动社会改造深入,故C项正确;七届二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故D项错误。‎ ‎9.【答案】B ‎10.【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民国时期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解题时紧扣“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其强调的是中国的传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反映的是中国民间传统习俗抓周,故A项排除;“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反映的是皮影戏,没有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故B 项排除;“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反映的是清明节祭祀祖先的习俗,不受外来文化影响;故C项排除;“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反映的是近代留声机,受到了外来工业文明的影响,故D项正确。‎ ‎11.【答案】(1)态度:顽固而愚昧地反对机器生产。‎ 观点:厌恶官绅的保守心态。‎ 阶层: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 ‎(2)态度:热切地追求新的生活习俗。‎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特征:新思想与旧思想的冲突,例如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维新派的论战。‎ ‎(3)影响:人们积极接受文明习俗。‎ 趋势:由繁琐走向简约,由封闭走向开放。‎ ‎(4)为人们观察历史提供了新视角,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使史学研究更全面、更丰富。‎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漠然无知其非者”分析。第二小问,由材料可知其观点是厌恶官绅的保守心态。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阶层有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 第(2)问,第一小问,要注意获取材料二中关于妇女观念变化的信息,如“趋之若鹜”“礼教鲜存”“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根据这些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妇女追求自由、追求新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第二小问实际上问的是近代风俗习惯发生变化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有外来文明的影响,本国政治变革、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和本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第三小问,抓住关键词“变革”,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是保守的,但随着经济发展和西方列强的侵略等,维新变革的政治思想逐渐产生。‎ 第(3)问,回答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词——“心理影响”,根据材料三可知,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回答趋势时要体现出“从……到……”的变化。‎ 第(4)问,回答时要注意,新的史学因素的出现必然会产生新的史学研究角度;既然史学家视野里有社会心理这样一个因素,那么对史学研究来讲就是增加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从而使史学研究的内容更加丰富。‎ 直通高考 ‎1.【答案】B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意在考查考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剪发齐眉……实属有伤风俗”可知,新潮女性面临很大的社会压力,C项正确。A、B、D三项明显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