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5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全国)5
2019届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教案(全国) “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 [例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1)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2)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夫将,提鼓挥枹[注],临难决战。接兵角刃,鼓之而当,则赏功立名;鼓之而不当,则身死国亡。是存亡安危在于枹端,奈何无重将也。(节选自《尉缭子》) [注] 枹:鼓槌。 (1)删削词语:夫、也 关键词语:利、臣妾、盗 译文: (2)删削词语:之、焉 关键词语:兵、加、武、议、亲 译文: [解析] (1)“夫”是发语词,“也”是语气词,皆可不译;“利”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利”,“臣妾”是名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臣妾”,这两个词均应意译;“盗”解释为“强盗”。(2)“之”是音节助词,“焉”为语气词,均不译;关键是把“兵”“加”“武”“议”“亲”解释为“战争”“施加”“用兵”“处罚、惩罚”“亲近、拥护”。 [参考答案] (1)杀害人家的父兄,掠夺人家的财物,奴役人家的子女,这些都是强盗的行为。 (2)对于被讨伐的国家,要使农民不离开他们的土地,商人不离开他们的店铺,官吏不离开他们的机关。因为用兵的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所以能不必经过流血战斗就可得到天下的拥护。 [参考译文] 凡是用兵,不要进攻没有过失的国家,不要杀害无辜的人。杀害人家的父兄,掠夺人家的财物,奴役人家的子女,这些都是强盗的行为。战争的目的是平定暴乱,制止不义行为。对于被讨伐的国家,要使农民不离开他们的土地,商人不离开他们的店铺,官吏不离开他们的机关。因为用兵的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所以能不必经过流血战斗就可得到天下的拥护。将帅击鼓指挥军队,使其在危难情况下与敌决战,当两军短兵相接的时候,如果指挥得当,就会建立功名;如果指挥不当,就会身死国亡。由此看来,国家的存亡安危,在于将帅的指挥是否得当,这怎能不使人重视将帅的作用呢? “6失误”之(四) 该删不删,画蛇添足 (2016·全国卷Ⅱ·改编)将下面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错误翻译] [我来评卷] “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中的“夫”字,是句首发语词,翻译时可删去不译,上面答案翻译成“那些”,明显是错误的。 [我来改正] 谏官是替天下主持是非的,却让人践踏到这种地步,怎么能希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 “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 [例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汤字子公,山阳瑕兵人也。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富平侯张勃与汤交,高其能。初元二年,元帝诏列侯举茂材,勃举汤。汤待迁,父死不奔丧。(1)司隶奏汤无循行,勃选举故不以实,坐削户二百,会薨,因赐谥曰缪侯。汤下狱论。久之,迁西域副校尉,与甘延寿俱出西域。即日引军分行,未至城三十里,止营。郅支单于遣使问汉兵何以来,汤因让之:“我为单于远来,而至今无名王大人见将军受事者,何单于失客主之礼也!(2)兵来道远,人畜罢极,食度日尽,恐无以自还,愿与大臣审计策。”郅支单于怒,引兵攻,战不利,遁入城。汉兵围之。 (节选自《汉书•陈汤传》) (1)增补词语:(张勃)坐削户二百,会(张勃)薨 关键词语:无循行、选举、坐 译文: (2)增补词语:(我们的)兵来道远,愿(单于)与大臣审计策 关键词语:罢、度、计策 译文: [解析] (1)“无循行”译为“没有遵守礼法的品行”;“选举”是古今异义词,译为“推荐、举荐”;“坐”是“获罪”的意思。(2)“罢”是“疲劳”的意思,“度”译为“估计”,“计策”译为“考虑策划”。 [参考答案] (1)司隶上奏皇帝,弹劾陈汤没有遵守礼法的品行;张勃不按照真实情况举荐人才。(张勃)获罪,被削夺二百户食邑。恰好这时(张勃)死了,因而皇帝赐他“缪侯”的谥号。 (2)(我们的)军队远道而来,人马极其疲劳,粮草估计也将用完,恐怕不能自行还军了,希望(单于)同大臣审慎考虑策划。 [参考译文] 陈汤字子公,是山阳瑕兵人。从小喜欢读书,博学通达,擅长写文章。富平侯张勃与陈汤交好,认为他才能高超。初元二年,汉元帝下诏让列侯举荐茂材,张勃举荐了陈汤。陈汤等待升迁,父亲死了也不奔丧。司隶上奏皇帝,弹劾陈汤没有遵守礼法的品行;张勃不按照真实情况举荐人才。(张勃)获罪,被削夺二百户食邑。恰好这时(张勃)死了,因而皇帝赐他“缪侯”的谥号。陈汤下狱论罪。几年后被任为西域都护府副校尉,与甘延寿出兵西域。当天就带领军队分道前进,离城还有三十里,停下扎营。郅支单于派使者责问汉军为何而来,陈汤于是责备单于道:“我们为了单于远道而来,而到现在还没有有名的王侯大臣来见将军接受命令,为什么单于失去主人对待客人的礼仪呢!(我们的)军队远道而来,人马极其疲劳,粮草估计也将用完,恐怕不能自行还军了,希望(单于)同大臣审慎考虑策划。”郅支单于大怒,率领军队攻打汉军,作战不利,退入城中。汉兵包围了他们。 “6失误”之(五) 该补不补,语意错误 (2016·全国卷Ⅰ)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错误翻译] [我来评卷] “锡宴不赴”省略了句子的主语“君主”和“不赴”的主语“你”,“而必使亲临”省略了句子主语“你”“使”后省略了“之”,译为“他”,在翻译时补上这些省略的成分,表达的意思才完整。 [我来改正] (君主)赐宴(你)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尊重。我们的国君有病,(你)如果一定要(他)亲自参加,做这样的事能安心吗? [重点多练] 请用“增补法”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鲁般者,肃州敦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1)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2)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 (选自《酉阳杂俎·贬误》) (1)增补词语:(鲁般)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鲁般)乘之以归 关键词语:于、作、击楔、乘 译文: (2)增补词语:般为(他们)断(木人)一手,其日吴中大雨 关键词语:为、断、雨 译文: 参考答案:(1)(鲁般)在凉州建造佛塔时,造了一只木鸢,敲击机关三下,(木鸢就可以飞,)(他)就乘着木鸢飞回家。 (2)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人)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 参考译文: 鲁般,肃州敦煌人,生卒年月不详,他心思精巧,善于创造。(鲁般)在凉州建造佛塔时,造了一只木鸢,敲击机关三下,(木鸢就可以飞,)(他)就乘着木鸢飞回家。不久,他的妻子怀孕,父母再三追问,他的妻子才说出了这一切。后来,他的父亲伺机得到木鸢,敲击机关十多下,乘上它,一直飞到了吴国都会。吴人以为鲁般的父亲是妖怪,就杀了他。鲁般又造了一只木鸢,乘上它飞到吴国都会,找到了父亲的尸体。鲁般怨恨吴人杀了他的父亲,回来后在肃州城南造了一个木仙人,让他的手指向东南吴地方向,吴地大旱三年。占卜术士说:“吴地大旱,是鲁般干的。”吴人带着许许多多的物品来向鲁般谢罪。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人)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大唐初年,当地人还祈祷这个木仙人。 “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这往往是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时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如:①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②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缙绅”“三尺”“纨绔”分别翻译成“官员”“法律”“富家子弟”。③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会猎”“更衣”翻译成“出兵征伐”“上厕所”。 [例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范升,字辩卿,代郡人也。九岁通《论语》《孝经》,及长,习《梁丘易》《老子》,教授后生。王莽大司空王邑辟升为议曹史。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注]焉所呼天?方春岁首,而动发远役,藜藿不充,田荒不耕,谷价腾跃,斛至数千。(1)吏人陷于汤火之中,非国家之人也。如此,则青、徐之寇在于帷帐矣。(2) 升有一言,可以解天下倒县,免元元之急,不可书传,愿蒙引见,极陈所怀。”邑虽然其言,而竟不用。升称病乞身,邑不听,令乘传使上党。升遂与汉兵会,因留不还。 (节选自《后汉书》) [注] 元元:指平民百姓。 (1)变通词语:汤火、帷帐 关键句式:“非国家之人也”(判断句) 译文: (2)变通词语:倒县、元元 关键句式:“愿蒙引见,极陈所怀”(均为省略句) 译文: [解析] (1)“汤火”“帷帐”本指“热汤大火”和“居住的帐篷”,这里运用了比喻的说法,翻译时应该意译为“水深火热的处境”和“身边”;“非国家之人也”是判断句,翻译成带“是”的句子。(2)“倒县”中的“县”为通假字“悬”,这里运用了比喻的说法,指“艰难的困境”;“愿蒙引见,极陈所怀”均为省略句,翻译时要补出省略的内容“愿蒙(把我)引见(给皇上),(让我)极陈所怀”。 [参考答案] (1)官吏百姓深陷水深火热的境地中,不再是国家的臣民。这样下去,那么青州、徐州的贼寇就近在身边作乱了。 (2)我有一句话,可以解除天下人这艰难的困境之忧,免去百姓的焦虑,不可用书信传递,希望您(把我)引见(给皇上),(让我)陈述我的想法。 [参考译文] 范升,字辩卿,代郡人。九岁通晓《论语》《孝经》,年长时,学习《梁丘易》《老子》,并教授后生学习。王莽的大司空王邑提拔范升做议曹史。当时王莽连续征兵,赋税繁多,范升于是向王邑提意见说:“现在天下的问题比日月还明显,比雷霆还强烈,然而朝廷和国 君却视而不见,置若罔闻,那么百姓到什么地方去乞求上天保佑呢?现在正是春天,而动员百姓远征,野草不能充饥,田荒无人耕种,谷价飞涨,每斛涨至数千,官吏百姓深陷水深火热的境地中,不再是国家的臣民。这样下去,那么青州、徐州的贼寇就近在身边作乱了。我有一句话,可以解除天下人这艰难的困境之忧,免去百姓的焦虑,不可用书信传递,希望您(把我)引见(给皇上),(让我)陈述我的想法。”王邑虽然认为范升的话有理,但始终不听从。范升称病请求退休,王邑不听,派他乘传出使上党。范升就与汉兵相会,于是留下来没回去。 “6失误”之(六) 该变不变,语意不畅 (2016·浙江高考)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繇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 (节选自张岱《琅嬛福地记》) [错误翻译] [我来评卷] 句中的“见”,动词活用为名词,见识;“小”,译为浅陋。“春秋”,古代春秋是一年中重要的两个季节,后用来指代一年的时光。“春秋问蛄蟪”为比喻句,在翻译时应该用意译的方式变通翻译。 [我来改正] (经过此事)我才知道自己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一年四季的转换。 [重点多练] 请用“变通法”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刘矩)稍迁雍丘令,以礼让化之,其无孝义者,皆感悟自革。民有争讼,矩常引之于前,提耳训告,以为忿恚可忍,县官不可入,使归更寻思。讼者感之,辄各罢去。(1)其有路得遗者,皆推寻其主。在县四年,以母忧去官。……灵帝初,代周景为太尉。(2)矩再为上公,所辟召皆名儒宿德,不与州郡交通,顺辞默谏,多见省用,复以日食免。因乞骸骨,卒于家。 (1)变通词语:推寻、母忧、去官 译文: (2)变通词语:交通、默谏、乞骸骨 译文: 解析:(1)“母忧”运用了委婉的说法,翻译为“母亲离世或母亲的丧事”,也作“丁母忧”;(2)“乞骸骨”运用了委婉的说法,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参考答案:(1)有人在路上捡到东西,都会设法寻找失主。刘矩在雍丘县为官四年,后来因母亲去世而辞官回去。 (2)刘矩又位居三公,他所举荐征召的人都是有名有德的大儒士,他不和州郡的官吏结交来往,进言多采用顺从词汇,暗含劝谏,大多被皇上明晓而采用,后再次因日食事情被免职。于是请求退休,死在家中。 参考译文: 刘矩渐渐升迁为雍丘县令,他用礼教教化当地民众,那些不懂得孝道和仁义的人,都被感化而自我改正。民众有争执和诉讼的,刘矩经常把他们带到面前,当面训诫教导,刘矩认为怨恨愤怒这些事情可以忍受,没有必要去县衙告状,并让他们回去反省。那些诉讼的人都被他的做法感化,总是各自都放弃争执和诉讼回去了。有人在路上捡到东西,都会设法寻找失主。刘矩在雍丘县为官四年,后来因母亲去世而辞官回去。……灵帝初,刘矩代替周景任太尉。刘矩又位居三公,他所举荐征召的人都是有名有德的大儒士,他不和州郡的官吏结交来往,进言多采用顺从词汇,暗含劝谏,大多被皇上明晓而采用,后再次因日食事情被免职。于是请求退休,死在家中。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