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1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测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1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测含解析

专题 11: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 (时间:120 分钟,分值:150 分) 班级 学号 得分 1、(2017 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10 分) 送 李 端 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 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 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 作用。 B.“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 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下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 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动乱中漂流不 定的生活。 D.“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委婉含 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E.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 无穷。 【答案】CD 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未法等多 个方面。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选用了哪些意象,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 事。写了什么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有没有直接抒情的词语,运用了哪些表达 技巧等。如本题 C 应为感叹自己。 (2)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5 分) 【答案】①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②送别友人之 悲,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③感叹身世之悲, 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④社会动乱之悲,“多难” 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 【解析】审题,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本题既是考查学生概括能力,又是考查 学生理解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泪”应是悲愁的情感,通读全诗,逐联逐句理解诗歌 的内容和表现的情感,然后加以概括。一二联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 第一联中的“离别自堪悲”写出送别友人之悲;第三联中“少孤为客早” 写出身世之 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之悲;“风尘何处期”写出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 2、(17 届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 下列小题。(10 分)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环境,“沙际”点明送客的地点在水边,接着写竹 林、溪流环绕田舍,自然环境清新可喜。 B.颔联描写送别时的景象,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营造了一幅静谧安详的自 然景象,写出了秋季时令特征和生活趣味。 C.颁联上下句运用列锦的修辞,枫林、鼓声、茅屋、鸡鸣等构成名词性意象组合,具 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D.颈联中作者观察视角聚焦在送别环境,突出田野中富有生机的一面,本联围绕题目 中的“秋日”选择意象,营造了送客将别时的环境。 E.尾联明确点出此次送别地点在潜水驿,作者写驿楼、宫树和马鸣,结句托物言志, 以驿马疲惫再三嘶鸣,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答案】BE (2)请从写景角度来简要赏析本诗颈联。(5 分) 【答案】(1)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也行,以鹊噪衬托禾地之静,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 草静景;(2)视听结合。晚禾、秋草是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3)远近结合。 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重点考查炼句。答题关键词“写景角度”“颈 联”。答题首先点明写景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 3、(17 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10 分) 别吴仲俊 【宋】吴锡畴 背人春事①水趋东,浅紫深红次第空。 宿霭未干桑叶雨,薄罗初试棟花风。 诗联锻炼微吟里,豪气施行半醉中。 此去相逢堪几度,别怀作恶②老来同。 〔注〕①春事:春意,春天的景象。②作恶:指忧郁不快。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从离别之时的自然貝象人笔,全诗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与 友人的离别之情。 B.颔联中“未干”既指桑叶上的雨水未干,也指诗中的人物因为离别而整夜流泪、此 时泪水未干的情景。 C.颈联从前两联对景物的描写中跳出,侧重写人,“微吟”“半醉”等词通过动作、 神态的细节描写,凸显人物情态。 D.尾联虚实结合,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场景渲染得真切动人,同时最后一句中的“老 来同”也暗示了诗人的年龄。 E.全诗在结构安排上富有章法,“起”“承”“转”“合”四部分层次清晰,其中第 三联成功实现由景到人的转换。 【答案】BD (2)“背人春事水趋东,浅紫深红次第空”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5 分) 【答案】①构思巧妙。由“春去”引出“人去”,渲染了友人间离别的氛围,奠定了情感基 调。②手法精妙。“背人”使用比拟手法,借春天的离去形象表达诗人的感伤。“浅 紫”“深红” 使用借代的手法,以“次第空”写出繁花的凋零,营造了暮春时节感伤 的氛围。③用词精妙。“空”字使用精妙,形象写出春天离去的空寂之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题干“‘背人春事水趋东,浅紫深红次第空’两句 精妙,请简要赏析。”答题关键词“精妙”“ 赏析”,答题先点明手法,然后结合诗 句具体分析。 点睛:对于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 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 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 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也重点考查修辞手法“借代”“比喻”“拟 人”。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 (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 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 背术语。 4、(17 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下列小题。(10 分)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释】①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 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曰“超然台”。故国,这里指四川眉山。②寒食:即寒 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上阕首句即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以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状写出柳枝 随风轻拂、婀娜动人的姿态。 B.“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表现了密州城的满城春色,作者善于抓住景物 特征,色彩对比,明暗相衬。 C.“试上”二字直接点明作者登台望远的场景,其中“试”字含蓄地透露作者暂得清 闲的愉悦心境,引起下阕的抒情。 D.全词意境清丽,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无 华,但见其婉约之风。 E.词中斜柳、楼台、春水、春花、烟雨的暮春景象和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都围绕 着“超然”二字展开。 【答案】AC 【解析】本题是对诗词的内容和手法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和理解 诗意和把握手法。A.没有用比喻。C.“暂得清闲的愉悦心境”错,应是“思归而不得 的忧愁”。 (2)作者酒醒后为何咨嗟?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 分) 【答案】①因为寒食后,马上就是清明节,是为亲人扫墓的日子,然而此刻他远在密州,无 法回乡祭祖,于是借酒消愁,酒醒后只得咨嗟。②感情:思乡之情和超然达观之情,诗 人思归不得,姑且试煎新采的春茶,趁着人还未老,开怀畅饮,尽情吟诗。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 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 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 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寒食节的思乡之情。 5、(17 届福建省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10 分) 吹笛 杜甫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 胡骑中宵堪北走(1),武陵(1)一曲想南征。 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3)尽生? (选自《全唐诗》) 【注】①胡骑中宵堪北走:此句引晋代名将刘琨奏胡笳退敌之事;胡骑北走,言胡兵闻笛声 而起乡思。②武陵:后汉马援南征武陵,曾作笛曲《武陵深》,此处借以寄托羁旅漂泊 之感。③却:反倒、反而。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首联扣题起兴,“巧作”两字写吹笛者吹笛技巧高妙,统率全篇。 B.“律吕”是古代用竹管制成的用于校正乐律的器具,此处指笛音。 C.颔联承首句“风月”二字写风送笛声,关山月明之景,景中含情。 D.尾联用反问手法抒发韶光易逝、年华空老的悲切之情,情中见景。 E.全诗巧用典故,多方铺垫,反复渲染,有慷慨悲凉、沉郁顿挫之感。 【答案】BC (2)本诗与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加以比较分析。(5 分) 【答案】示例一:(1)两诗都用虚实结合手法来写听笛感受,抒发乡思之愁,以景写情, 化声为形,意蕴幽远。(2)杜诗“秋山风月”“风飘律吕”等句是写实,而“胡骑北 走”“武陵南征”“杨柳摇落”等是联想、想象之景,是虚写;“月傍关山”虚实相生, 既写月照关山之景,又是将笛曲《关山月》拆用,虚写笛声飘满关山的幻象,抒发乡思 之情。(3)高诗“雪净胡天”“牧马归来”“月明戍楼”“羌笛飞扬”等句是写实; “风吹梅花”“夜满关山”为虚写之景,由笛曲《梅花落》而联想、想象梅花落满关山, 借以抒写乡愁。 示例二:(1)两诗都用虚实结合手法来写听笛感受,抒发乡思之愁,善用联想、想象,景 中融情,情中见景。(2)杜诗紧扣“吹笛”,由秋山风清月明之时听闻凄切断肠的笛 声起笔,依次联想到“月傍关山”“胡骑北走”“武陵南征”“故园杨柳”等景象,将 笛曲《关山月》《武溪深》等化入诗境,抒发感时伤世、羁旅他乡之愁。(3)高诗前 二句实写边塞寒夜之景;后两句运用双关手法,将“梅花落”(笛曲名)拆用,构成梅 花开遍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抒发戍边将士的乡愁。 点睛:本题以对比的方式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重点考查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实结 合是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指的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 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捕捉到的部分;诗中的“虚”,指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是 诗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的部分。虚实结合的效果就是使意境更深 远,情感更深沉。本题解答时需要分别分析杜甫《吹笛》和高适《塞上听吹笛》两首诗 中是如何运用虚实结合手法的,也就是找出两首诗中中实写了哪些内容,虚写了哪些内 容,然后将两首诗进行对比,指出它们虚实结合方面的共性,并结合诗句内容举例分析 即可。 6、(17 届广东省潮州市高三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10 分)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 向子諲②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③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注】①公元 1127 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 近十年。②向子諲: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上片前两句写景,有实有虚,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路上所见眼前 之景,是实写;“易水寒”为词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虚写。 B.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群山 连绵不断,可是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 C.下片前三句运用反衬的手法。“消除此恨难”的“难”字,与前面的“可”字“能” 字对应,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D.“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借喻被金人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人多次 听说朝廷派遣使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 E.这首词在写法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景物深入细致地刻画,委婉地传达出了词人 心中不便明言的情感,情景交融,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答案】DE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A 虚实分析错误; E 以乐景写哀情错。 点睛:这是诗词 5 选 2 的题目,近年来这类题型在诗词鉴赏中出现比较多,主要集中对诗意、 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 选项进行分析。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 分) 【答案】①思念故国。“三关”曾是宋朝国土,如今沦于敌手,诗人遥望“三关”,断肠之 情油然而生。②不忘国耻。靖康之变,二帝被俘,国土沦陷,诗人心中此恨难消。③渴 望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帝)。“几时鸾辂还”,传达出诗人对故君的思念,其中亦 有收复失地的渴盼。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类的题目要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 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 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 的情感或借景抒情;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态度和情感等。 7、(17 届广东省揭阳市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10 分) 李处士故居 王建 露浓烟重草萋萋,树映阑干柳拂堤。 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 芳筵想象情难尽,故榭荒凉路欲迷。 风景宛然人自改,却经门外马频嘶。 (1)下列对本诗文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草萋萋”于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中的“芳草萋萋”语意相同,感情也相同。 B.“树映阑干柳拂堤”意谓茂盛的树木映衬着阑干,垂柳拂掠堤岸,衬出景色优美。 C.三四句描写落花满地,无人醉酒,再现半窗残月、树间莺啼的景致,凸显环境寂寥。 D.五六句想象李处士当年在故居大张筵席,欢快畅饮的情景,流露出欣喜羡慕之情。 E.七八句把景色依旧与人心已改、故居冷落与门外热闹进行对比,强化了悲凉感情。 【答案】CE (2)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 分) 【答案】本诗表达了作者的物是人非之感。作者来到李处士故居,看到的是露浓烟重、芳草 萋萋、落花遍地等凄凉景色,不禁想到与李处士在这里大张筵席、宾主畅饮的情形,而 如今,原来的人都不在了,只剩下故榭荒路,物是人非之感油然而生。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题关 键词 “结合全词”“ 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要从重点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入手。 8、(17 届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10 分) 自蓟北归 高适 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 五将已深入①,前军止半回。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②。 【注】①五将已深入:汉宣帝时,曾遣田广明等五将军,率十万余骑,出塞二千多里击匈奴。 ②长剑独归来:《战国策·齐策》载,冯谖为盂尝君门客,未受重用时多次倚柱弹剑, 歌“长剑归来”。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哀”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仅有边地马鸣声之哀,更有驱马人内心之哀。 B.首联运用顶针的手法,两个“北”字前后勾连重复,营造紧张迅急的行军气氛。 C.“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胡天”指塞北的天空,是边塞诗常用意 象。 D.颔联运用烘托渲染、以动衬静的手法,描绘了塞外空阔辽远、苍劲悲凉的独特风光。 E.颈联借用汉代田广明等将军出击匈奴的典故,暗喻唐军死伤惨烈的情形,含蓄蕴藉。 【答案】B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与手法鉴赏。B 项“紧张迅急的行军气氛”理解有误; D 项“以动衬静”不正确。 (2)本诗尾联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5 分) 【答案】同:都表达了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立功边陲的思想。异:高诗尾联“谁怜”与“独” 字,渲染诗人“不得意”的情绪,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苏词无半点哀情, 以形象的描画,抒写了渴望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 点睛:正确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感情,首先要求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其次要 能正确分析句子结构和词性,有时还要注意词句的修辞。一般的解题思路:内容——这 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表达效果——往往是 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 9、(17 届广西南宁市高三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10 分)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① 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 渌溅溅②。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③,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④。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 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①此词乃作者被外放任溧水县令期间在无想山消夏时所作。②溅溅:流水声。③社燕: 即燕子,春社时飞来,秋社时飞走。④尊,通“樽”,酒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风老莺雏”三句,写夏初风物,取景典型,饶有特点,给人成熟饱满之感。 B.乌鸢乐、溪水喧,作者笔下的景物蕴含活力,呈现出清新、自然、美好之态。 C.“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句是说遍地黄芦苦竹,仿佛自己像遭贬的柳宗元泛舟九 江边。 D.“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句有暂时抛开个人荣辱,向酒杯中找寻寄托的意味。 E.“歌筵畔”三句,写在弦歌与美酒中意欲醉眠,表现出渴望归隐的决绝态度。 【答案】CE 【解析】C.“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句是说遍地黄芦苦竹,仿佛自己像遭贬的柳宗元泛 舟九江边。“仿佛自己像遭贬的柳宗元泛舟九江边。”理解有误。E.“歌筵畔”三句, 写在弦歌与美酒中意欲醉眠,表现出渴望归隐的决绝态度。渴望归隐理解有误。 (2)这首词的下片和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的下片都写了“燕”,请分析“燕” 在这两首词中分别运用的表现手法及抒发的感情。(5 分) 【答案】①周邦彦的词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或类比、托物寄情、借物抒情等)将自己比作 来往无定、寄人檐下的社燕,传达出长期宦海漂泊、无从把握自身命运的疲倦感。或周 邦彦的词运用了托物寄情的手法,借社燕来往无定、寄人檐下等特点,寄托了自己对长 期宦海漂泊、无从把握自身命运的疲倦生涯的感慨。②晏殊的词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或 比喻等)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当诗人词人们看到一年又一年的燕子, 联想到周 围人事的变化,不由得产生物是人非、世事无常的感慨。或晏殊的词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将“燕归”比喻美好事物的出现,落花去了,燕子回归,一种美好事物的消逝,一定会 有另外一种美好事物的诞生,表达词人不必为逝去的美好而伤感,它的逝去恰恰带来了 美好的新生的豁然心态。(答案不是唯一,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 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 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 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 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本题注意从手法和情感两方面作答。 10、(17 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10 分) 江梅引 姜夔① 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 被,尚未知。 湿红恨墨浅封题。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 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②。漂零客,泪满衣。 【注释】①庆元二年丙辰之冬,正值园中腊梅绽放,词人见梅怀念远方的恋人,因作此词。 ②淮南小山(一说刘安)著辞赋《招隐士》里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 子。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江梅引”,词牌名。“引”表示词的音律特点,意义、用法同《李凭箜篌引》和 《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中的“引”。 B.“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三句,开篇点明主旨,词人感慨人间离别, 又见江头梅花,引发了他不尽的相思之情,。 C.“湿红恨墨浅封题”,是说心中充满了离恨,相思的泪水打湿了红笺,冲淡了墨迹, 默默将信封好,题字签押,情思低徊。 D.“宝筝空,无雁飞”两句,写恋人曾弹奏宝筝,而今却无处可闻;那些和累写成的 相思,也因无鸿雁传递而难以排遣。 E.结尾“漂零客,泪满衣”二句,写自己的恋人而今漂流异乡、孤苦无依、泪湿衣襟 的情景,表达了词人的惦念之情,意境凄苦。 【答案】AE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情感主旨综合理解类的试题,A 项“箜篌引”中的 “引”是乐府古体诗的一种诗体,《滕王阁序》中“短引”指序文;E 项写的是词人自 己,而非恋人。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 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 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2)本词在抒发感情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 分) 【答案】①直抒胸臆。“人间离别易多时”“忽相思”“漂零客,泪满衣”等句直接抒发伤 感和相思情感。 ②虚写(想象)。内容包括梦境和回忆两部分。“几度”句,写两人欢会梦境,“今夜”四 句,写另一种梦境,悲欢两种梦境相比,进一步诉述别后对情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 “俊游巷陌”“旧约扁舟”回忆往昔,表达人事已非,旧约难以实现的悲苦,抒发思念 的深切。(答“虚实结合”也可) ③对比。通过悲欢两种梦境的对比,昔日之欢的回忆和今日孤独的现实对比抒发情感。(借 景抒情、借事抒情、用典,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11、(17 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 4 月统一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10 分) 鹧鸪天 秦观 枝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无一语,对芳尊①。 安排②肠断到黄昏。甫能③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 【注】①尊:通“樽”。②安排:听任。③甫能:宋时方言,刚刚,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上片前两句写黄莺悲啼,人鸟同悲,景情交融。一个“泪”字,奠定了全词的感情 基调。 B.词中的“鱼鸟”指鲤鱼和鸿雁,传说鸿雁、鲤鱼可以传递书信。思妇怨恨丈夫整个 春天都没有来过书信。 C.“劳梦魂”三字,指丈夫征戌在千里外,音讯全无,思妇放心不下,只能烦劳魂魄 在梦中与丈夫相聚。 D.下片前两句通过写主人公被黄莺鸟唤醒后,默默无语、借酒浇愁,侧面突出她对丈 夫的思念之情。 E.“安排肠断到黄昏”一句无奈中见洒脱,与李清照“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所描述的心态不同。 【答案】AE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A 项词人一开头就抓住鸟莺啭的动人旋律, 巧妙地溶入词调,通篇宛转流畅,环环相扣,起伏跌宕,一片官商。E 项“心态不同” 错误。 (2)词的最后两句含蓄蕴藉,历来为人称道,请加以赏析。(5 分) 【答案】①间接描写。通过灯油熬干侧面写出了思妇长夜难眠,从而突出了思念之深。 ②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以景结情)。借雨打梨花,深闭闺门写出了思妇的孤独、寂 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③以雨中香蕉自喻,写出内心的凄凉、冷落、孤苦。(②③两点答出一点即可) 点睛: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 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如本题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以景结情)。 借雨打梨花,深闭闺门写出了思妇的孤独、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12、(17 届河南省濮阳市高三第三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10 分) 红白牡丹 吴融① 不必繁弦不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 殷鲜一半霞分绮,洁澈旁边月飐波。 看久愿成庄叟梦,惜留须倩鲁阳戈②。 重来应共今来别,风堕香残衬绿莎。 【注】①吴融(850-903):晚唐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目睹唐朝衰 亡,一生仕途不顺。②鲁阳戈:《淮南子》载,鲁阳公跟韩国军队作战,酣战至日暮, 为了趁日间消灭敌人,他探戈使太阳倒退了三舍(舍:星次,相传有二十八宿,一突为 一舍),又恢复了光明。后多指力挽危局的手段或力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首联先写繁华的弦弹与歌舞景象,以动衬静,来表明自己宁愿在安静的环境中与牡 丹相厮守,表现出自己对牡丹的用情之真,情谊之深。 B.颔联上句写红牡丹,直接用“殷鲜”突出其娇艳欲滴的特点,又运用比喻,用美丽 的红霞写出怒放的红牡丹令人惊艳的情态之美。 C.颔联下句写白牡丹,想象月下一幅澄澈明净的景象,水中倒映着月,在风的吹动下, 泛着清波,以此来描绘白牡丹的素洁淡雅和极具美感的花形。 D.尾联写诗人感慨就算重来也还像今日与牡丹离别一样伤感,牡丹随风花落香逝,却 甘愿奉献自己,为莎草做陪衬,让诗人遗憾之余略感宽慰。 E.本诗将写景与抒情、议论相结合,借牡丹寄托诗人的情感;写牡丹特点时用想象的 美景来表现内心的喜悦,写牡丹凋残时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答案】A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及手法赏析。A 项“繁华的弦弹与歌舞景象”错误。D 项“略感宽慰”不当。 (2)这首诗颈联的上、下句都用了典故,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分析。(5 分) 【答案】诗人先借庄周梦蝶的贼表明为了能一直与牡丹花相伴自己愿意变为蝴蝶,而借鲁阳 探戈的典故,表明希望时间倒流从而留住美好的牡丹花。表现了诗人对牡丹的喜爱和惜 别之情。也表达了自己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无力改变唐朝危局的无奈,希望有力挽危局 的人出现。 点睛:诗词中,在对现实景物描绘时引用典故。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能创设新的 画面,加深诗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诗人的情感 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 13、(17 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10 分) 蝶恋花·豆蔻梢头春色浅 谢逸 豆蔻梢头春色浅。新试纱衣,拂袖东风软。红日三竿帘幕卷。画楼影里双飞燕。 拢鬓步摇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 【注释】 ①豆蔻:植物名,春日开花。诗词中常用以比喻少女。 ②步摇:古代妇女首饰。以下三句皆写妇女的首饰。 ③烟草:形容草色如烟。 (1)下列对诗歌的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开篇“豆蔻梢头春色浅”,巧妙地隐括了杜牧《赠别》诗中句:“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既明写春色尚浅的初春时节,又暗指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 B.第三句写和缓的春风徐徐拂动着薄薄纱衣的长袖,从服饰的描写中,使人想见少女 楚楚动人的身姿。 C.上片结尾一句,写生机勃勃的春燕楼阴中比翼双飞,轻盈自,这情景不由得触动了 少女的情怀。 D.结尾一句写女主人公所盼望的人终于出现,视野远处,只有“一川烟草平如剪”。 E.此词以委婉含蓄的笔调,写女子面对春天的美丽景色,盛装打扮,倚栏眺远的喜悦 之情。 【答案】DE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对诗歌的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 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D 项,“结尾一句写女主人公所盼望的人终 于出现”错误,“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主人公满怀希望当天能盼到心 上人儿归来的,但见到的还是只有那一平如剪的带着烟雾的芳草地,可见所盼望的人并 没有出现。E 项,“写女子面对春天的美丽景色,盛装打扮,倚栏眺远的喜悦之情”有 误;此词应是写女子春日里见春燕双飞而自悲独居、油然怀远的情怀。 (2)与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比,两首词结尾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 分) 【答案】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结尾直抒胸臆,卒章显志(选其一即可)以“是 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写出了自己去国离乡、沦为阶下囚后内心浓重的愁苦之情。 谢逸的《蝶恋花》结尾则是以景结情,融情于景。(选其一即可)“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 烟草平如剪”写女子希望心上人归来而倚着栏杆远望,却只看到那一平如剪的带着烟雾 的芳草地,含蓄蕴藉地表达了女子极度失望的惆怅伤感之情。(每首词手法答一种即可 1 分,情感 2 分。酌情处理,分析合理意思对即可给分) 点睛:对于诗歌技巧题,考生应先从题干中审出答题的提示,比如,如针对某一句或某一联, 可以首先考虑修辞手法,如针对全篇,则一般不从修辞角度入手;本题中“两首词结尾 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是比较题,比较的点是结尾的写法,诗歌的结尾方式一般如下: 直抒胸臆(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化用诗句(运用典故)等。明确了这 些,再来答题就容易多了。 14、(17 届湖南省衡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10 分) 老将行 王维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中山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①!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路旁时卖故侯瓜②,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注:①肯数:岂可只推;“邺下黄须儿”指曹彰,曹操第二子,须黄色,性刚猛,曾亲征乌 丸,颇为曹操爱重;邺下,曹操封魏王时,都邺。②故侯瓜:故候,召平,本秦东陵候, 秦亡为平民,种瓜长安城东,瓜味甘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诗题中的“行”,即歌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在平仄、音韵、篇幅等方 面都较为宽松。 B.诗中老将结局可谓悲惨:被“弃置”后衰朽无为,蹉跎到老,不得不以躬耕叫卖为 业,生活凄苦。 C.“射杀山中白额虎”写老将至老还能引箭开弓,射杀山中白额猛虎,像飞将军李广 那样智勇双全。 D.“寥落寒山对虚牖”写到老将寥落寒山空对窗牖的处境,令人不觉生出门前冷落, 世态炎凉的感慨。 E.王维诗最主要的风格是恬静淡远,淸新优美,禅理隐然,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此诗亦然。 【答案】CE 【解析】C 项是用典,射杀白额虎的是李广,“至老还能”错:E 说下维此诗风格“恬静淡 远,淸新优美,禅理隐然”错。 (2)本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联系全诗加以分析。(5 分) 【答案】①全诗兰要的表现予法是对比②前六句极写老将年轻时的英勇机智,转战千里, 功 勋卓著,后六句则叙写了老将功高反被弃,不得不以耕作为生,淸苦凄凉的晚景。③这 一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老将的钦佩、赞扬和深厚的同情,也表达了替老将鸣不平、对 朝廷不能善待功臣的不满情绪。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 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 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 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考核对比 的手法。 15、(17 届湖南省永州市高考第三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10 分) 即 事 杜甫 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行云浮日光。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 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 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 ①这诗是杜甫居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 ②“皛皛”,又作“皎皎”。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首句“长”字,提领全诗,既写巫峡之长,也写暮春之长。 B.第二句写皎洁的云悠悠飘浮,因为日光的照耀更显壮丽。“云浮日光”为写雨的到 来铺垫。 C.第三句描绘雷雨千峰的壮丽场景,第四句写出了雨后花残的凄凉图景。 D.五、六句写过水翻回的黄莺与冒雨衔泥的燕子,以黄莺的狼狈、娇弱,衬托燕子不 惧风雨的豪壮。 E.诗人充分调动感官写景,既有“云浮日光”“黄莺过水”“燕子衔泥”的视觉形象, 又有“雷声忽送千峰雨”的听觉形象和“花气浑如百合香”的嗅觉形象。 【答案】AC (2)杜甫曾在《去蜀》一诗中写道:“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 游?”《即事》写于离蜀途中,请结合尾联内容,理解全诗所蕴含的思想情感。(5 分) 【答案】①流露出对美丽春色的喜爱。春色明丽,山河壮丽,画里江山,画里诗人。②表现 诗人身处动荡时世却不改乐观的生活态度。“飞阁卷幕图画里”,诗人立于飞阁,笑对 雷雨千峰,雨来风去。那不为雨滞,不怕风阻无所畏惧的燕子,何等精神。③抒写漂泊、 思归之情。“虚无只少对潇湘”,峡中的风景图画是壮丽的,山高水险,雷雨千峰,但 缺少潇湘的浩茫广阔,漂泊思归之情油然而生。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中关键词 “结合尾联”“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手法,具体分析情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