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5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6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师用书岳麓版必修1
www.ks5u.com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课 程 标 准 素 养 解 读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2.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1.按时序梳理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期间的政治建设成就,把握我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时空观念) 2.以相关史料为依据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异同。(史料实证) 3.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家国情怀) 一、开国大典 1.新中国成立 (1)筹备:新政协 ①召开: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 ②任务: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意义 ①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②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 9 - ③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2.新政权特色 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宪法的颁布 (1)目的: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2)通过: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3)内容 ①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 ②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 ④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4)性质: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意义 ①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②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③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④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2.法制的完善 (1)背景:1956年底,随着经济上和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起来。 (2)表现:1956年的中共“八大” ①指出国家必须系统制定完备的法律,一切国家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 ②规定人民的民主权利应该充分受到法律的保护。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确立——一届人大 (1)表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9 - (2)内容 ①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大会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②通过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等。 ③审议报告:审议了周恩来代表中央人民政府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④召开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多项决议和一项法律。 (3)意义 ①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②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③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2.发展——二、三届人大 (1)召开:1959年和1964年,二届和三届人大分别召开。 (2)内容:各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基础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2.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形式:政治协商。 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4.作用 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政治协商会议不同于人民代表大会,它不是国家权力机关,而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具有参政议政的职能,但不具有决策权力,其通过的文件不是法律。 - 9 -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实施背景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基于国情而实施的。 2.基本内容 (1)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 (2)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法律依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4.实施 形成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五大省级自治区,建立了100余个自治州、自治县。 5.意义 (1)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做主。 (2)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 史料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摘自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9 - [解读] ①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思考] 根据史料归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色。 提示:①权力主体是人民(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普选产生人大代表组成的人民代表大会间接行使国家权力;②权力广泛(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③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2.政治协商制度 史料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②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解读] ②提出的背景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民主党派的性质变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思考] 毛泽东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目的是什么?人民政协的职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目的:调动各民主党派的积极性,参政议政,建设社会主义。变化:由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变为统一战线组织,主要职责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3.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 史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③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定,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解读] ③表明了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贡献。 [思考] 史料中体现的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实行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原则:平等、团结、互助。目的: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1)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选举代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统一管理国家事务。 - 9 -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参政党;四项基本原则是政治基础;各民主党派都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原则。 (3)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核心内容是自治权;坚持民族平等原则。 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的异同 项目 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 不 同 点 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阶级本质 人民民主专政 资产阶级专政 组织和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 三权分立 政党在政权中的活动方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两党制或多党制 相同点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议会制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都是一种代议制 ②都是定期选举产生代表或议员的间接民主形式 [课堂小结] 时 空 坐 标 答 题 术 语 1.1949年9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9 -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1.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委托起草了会议宣言,在宣言的最后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口号。这一口号( ) A.体现了新中国政府主权的人民性 B.表达了对建设新中国的坚定信心 C.表明解放战争在全国的彻底结束 D.促进了新中国政权的迅速稳定 B [新中国政府建立于1天后的1949年10月1日,故A项错误;材料“毛泽东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委托起草了会议宣言,在宣言的最后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口号”,体现了毛泽东对新生政权的充分自信,故B项正确;解放战争在全国的彻底结束应该是1951年解放西藏,故C项错误;新中国政权建立于1949年10月1日,此时政权还未建立,故D项错误。] 2.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民主政治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下面两部文献就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这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C.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D.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 9 - C [解读图片信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映的是辛亥革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反映的是新中国的成立。A项不符合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只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而不是封建制度;B项只是辛亥革命的功绩;辛亥革命后,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项也不正确;两者的共同点是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给人们更多的自由和民主,故选C项。] 3.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1954年宪法( )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落实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C [由1954年宪法的制定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意见共138万条”等信息,可以看出1954年宪法的制定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4.“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为了巩固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为了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的秩序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为了惩治反革命分子和其他犯罪分子,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段材料( ) A.提出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B.认为阶级矛盾依旧是当时的主要矛盾 C.认为我国当时的唯一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是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开始 A [材料“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可以得出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是我国国家工作的迫切任务,故A项正确。] 5.“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还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为了能够听到不同的声音,采取的民主政治制度是( ) - 9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民主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处理的是人民与人民代表、人民代表与政府机关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处理的是民族区域自治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处理的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基层民主制度是让基层人民行使自治权,故D项错误。] 6.邓小平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这个制度比较好”,主要是因为它( ) A.比西方民主和联邦制优越 B.是中国共产党的独创 C.保障少数民族“完全自治” D.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由我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民族文化传统和政治经济情况等诸多因素决定的,故D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西方民主和联邦制度没有可比性,A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完全自治”,而是“有限的自治”,C项错误;B项与“这个制度比较好”没有因果关系,排除。] - 9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