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5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新津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Word版带答案)
四川省新津中学高三文综历史九月月考试卷 24.据殷墟甲骨文、商周金文等资料,商王朝朝廷的官职可分为最高政务、一般政务、宗教文化、生产经济、军事等,地方则有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基层行政官吏“族尹”。这说明商朝 A.国家管理体制已日渐完备 B.摆脱了神权对王权的制约 C.王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D.官职分工已十分细致明确 25.据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领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到泰山,举行封禅大礼;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曾率大臣及军队到黄帝冢,举行祭祀之礼。由此可见,这些“礼”有利于 A.营造家国一体的心理认同 B.丰富集权统一的文化内涵 C.构建君权神授的统治秩序 D.清除宗法分封的制度残余 26.据文献典籍记载,汉代出现了大量以出产地命名的特色商品,如鲁缟、齐纨、蜀锦、济南剑。西北出土的肩水金关汉简和居延汉简里也出现“河内甘两帛”“广汉八稷布”等字样。此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官营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B.国家统一促进商品流通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区域长途贩运开始兴起 27.下表是唐武德七年至开元二十九年(624年—741年)较大旱灾分布地区统计表 地区 旱灾次数 地理区位 比例(%) 京畿道 10 淮河以北 85.7 都畿道 1 河南道 7 河北道 6 淮南道 3 江淮之间 10.73 江南道 1 江南 3.57 以上表明 A.政治经济中心南移趋势日趋明显 B.旱灾的频繁加剧了北方动乱局势 C.北方过度开发的负面效应已显现 D.地理纬度的高低决定旱灾的频率 28.宋初,自耕农数量为350万户,占所有农户的58%;到1067年,自耕农数量为980万户,占农户的69%。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政府税率较前代低 B.地主数量逐渐减少 C.庄园经济走向破产 D.小农经济得到发展 29.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混天说、混天仪的结构。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朱熹开展这些研究的目的是 A.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B.实现经世致用的儒家理想 C.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D.建立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 30.两宋山水画对比 时期 北宋 南宋 代表类型 以汴梁为中心的北方山水 以临安为中心的南方山水 内容 高山大川 岸芷汀兰 植被 多表现阔叶落叶林 多表现常绿阔叶落叶林 用笔 强调笔法 强调墨法 意境 阳刚、壮美、雄浑 阴柔、优美、飘渺 某同学据上表得出“地貌差异决定了绘画风格”的结论,该同学 A.运用了唯物史观分析法 B.全面准确解读了表格的信息 C.忽视了政治经济等因素 D.展现了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 31.明朝万历《秀水县志》载嘉兴王江泾镇,“多织綢,收丝编之利,居民可七千余家,不务耕织”。清初康熙《吴江县志》载苏州吴江县的盛泽镇,以绫绸为业,“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摩肩联袂,如一都会”。这些记载表明 A.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江南市镇特色经济繁荣 C.跨区域性质的长途贸易兴盛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32.明朝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实行海禁。沿海人民生路被断,于是与倭寇连结为乱。政府遣戚继光等人平倭,同时逐渐放松对民间海外贸易限制,沿海形势逐渐稳定。材料表明当时 A.东南沿海的私商是倭寇主力 B.倭患隔断了中外商品贸易 C.政府失去对民间贸易的控制 D.政策转变促成倭患的解决 33.明代是中国数学史上的特殊时期。民间出现大量数学书籍,各种公式和法则编成歌诀,朗朗上口,珠算逐渐普及。这反映出 A.经济发展对科技的影响突出 B.科学理论研究氛围浓厚 C.士人价值取向呈现重大变化 D.工商皆本成为社会共识 34.巡抚在明初为中央派出协调地方工作的官员,为临时官职,其职责为“抚循地方、考察属吏、提督军务”。洪熙宣德时,临时差官开始过度为常驻地方的巡抚官,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由此可知,明代 A.巡抚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 B.君主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 C.政府试图不断完善监察体系 D.行省制度已无法继续推行 35.自清代雍正、乾隆年间起,在台湾岛、四川多山地区、广西农村、湖南贵州交界、闽粤山区等地,频繁发生当地土著居民和流入迁徙民众(客民)的乡村宗族械斗,有些械斗甚至发展成反抗官府的大规模起义。这反映了当时 A.人口增殖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B.中央集权强化激化官民矛盾 C.土地兼并引发民众强烈不满 D.经济重心南移诱发资源争夺 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乡、里是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基层社会组织,是国家加强地方控制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周代宗族里社的政治、经济功能较之夏商邑聚得到初步的发展,随着国家机器的强化,其基层行政组织的性质日益明显。春秋时期,各国在自己的辖区内都建立了地域性的行政系统,并把乡、里作为国家政权的基层组织。这个时期,由于中央集权的确立和郡县制的实行,国家通过行政管理、连坐制度、宗教控制、人口控制加强了对乡、里的统治。战国时期,乡、里作为地方基层组织的职能已经基本形成,具有了组织生产、征派徭役、维持治安、乡里选举、防灾防疫、婚丧祭祖等一系列社会职能。乡里制度对以后行政制度系统的完备和完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接促进了郡县的出现和发展,成为推进秦统一后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顾旭娥《战国时代乡里制度的渊源及影响》 材料二 唐宋之际,乡村基层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宋代以后,在大举将地方神明纳入国家祀典的同时,随着识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对普及,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清代的里甲、保甲、乡地、宗族、包税人则承担催征赋税的职能,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宗族等各种社会组织分担。 ——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及其影响。(10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原因。(15分) 4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 马克思主义根据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矛盾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发展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几种社会形态。广义的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这是一种质的变化;狭义的社会转型是指在同一种社会形态下,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发生了较大甚至较为剧烈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涉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只是一种量变。 ——摘编自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 从中国古代史中任选一个时期,对材料中有关“社会转型”的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宋代瓷器造型、色彩追求意境、气韵,它一改汉唐瓷器丰满博大开阔圆润的艺术风范,秉承文人阶层审美趣味,展现出内敛含蓄、淡泊典雅的美学气质……宋代绘画、宋词追求主观情趣的表现,趋于平淡素雅。天真清新的风格也反映在瓷器釉色的追求上,体现出浑然天成的自然美,反映出时代哲学的内涵。通过宋瓷,我们可以发现宋文化的丰富内容。 ——据王倩等《宋代瓷器与宋代文化品格》 材料二 宋代定窑、汝窑、官窑、越窑、耀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吉州窑、磁州窑等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互通、影响与传播。辽瓷中的白瓷渊源于定窑,金代磁州窑中的白釉黑花瓷器与北宋一脉相承。宋代瓷器通过登州、扬州、杭州、明州、泉州、广州等港口销往世界各地,影响着各国瓷器的设计和生产。北宋瓷器的纹样也多采自中西亚诸国的装饰题材。 ——据李龙生、费利君《宋代瓷器文化的传播及其审美取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瓷器风格的成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瓷器文化传播的历史意义。(7分) 四川省新津中学高三历史九月月考试卷答案 24-25 AB 26-30 BCDCC 31-35 BDABA 43.(1)特点:历史悠久;制度保障;国家主导为主;兼具地方自主管理;功能多样;影响深远。(4分,任答2点即可) 影响: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富强;探索了宗法社会的基层治理模式;为秦汉以后的基层组织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6分,任答3点即可) (2)特点:由官方主导向官绅结合发展(或乡村治理的力量向多元化发展);士绅发挥较大作用;中央的权力逐步延伸到乡村;弥补国家管理体制的不足(或维护社会稳定和征发赋税;是官方机构的有益补充);乡规民约进一步发展;基层治理与宗族管理紧密结合;儒家伦理(理学/心学亦可)不断渗入乡村治理;是自然形成的自治状态。(8分,任答4点即可) 原因:稳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科举制的推行,促使士绅阶层兴起;文化、教育的发展;儒学的发展和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宗法制庶民化和乡村族权的发展;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行政管理面临人口增长的压力;国家赋税制度的调整。(7分,任答4点即可) 44【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社会转型主题;全国卷12分题(真题和模拟题) 【解析】第一步审题,通读材料可知,材料提出了两种社会转型的观点,即广义的社会转型和狭义的社会转型,并对其进行了阐述,题干给出三个限定时期要求从中任选一个来论述材料中的观点;第二步立论,选择题干中的任一时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判断其属于广义还是狭义的社会转型,确定自己的论题;第三步论证,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进行论证,一般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反面展开,注意史论结合;第四步结论,即总结得出所定论题。 【答案】示例一 论题:春秋战国时期存在社会转型,是一种质变。(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崩溃和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时期,经历着划时代的社会转型)。(2分) 论述:首先,经济方面,经济变革是这一次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生产力: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私田增多。生产关系;春为个体小农经济。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由此建立。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推行。(3分) 第二、政治方面。政治制度上:周王室日益衰微,分封制宗法制渐趋崩溃,形成了诸侯争霸兼并的局面。战国时,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以军功制取代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世袭制,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渐趋建立起来。国家格局:顺应了走向统一。民族关系上;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3分) 第三、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对人的重视在社会上普及开来。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个人著书立说成为风气。适应各种政治派别的需要,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3分) 或 (军事方面: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过程: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各民族频繁迁徙和交往,推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种质变。(1分) 答案示例二 论题:唐宋时期存在社会转型,(唐宋时期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较以往有了新的发展,但依然是封建社会形态)是一种量变。(2分) 论述:首先在政治领域,选官制度上科举制取代了过去的九品中正制,这发展了文官政治,扩大了统治基础;唐代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刻影响;宋代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和制钱谷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3分) 其次在经济领域,农业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了变化,唐代出现了曲辕犁、筒车,宋代租佃制逐渐普及,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唐宋时期私营手工业发展,官营手工业由征役制转为雇募制;经济重心南移加速并完成;对外贸易的日益兴盛;城市布局逐渐突破了市坊制;金融领域出现了纸币等,但是小农经济依然处于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只是辅助和补充。(3分) 第三在思想文化领域,伴随着三教合一,理学兴起,文学艺术领域伴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世俗化、平民化和大众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但是儒家思想始终是主流,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没有根本变化。(3分) 总之,唐末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发展与繁盛时期,尽管较以往有了新的发展,但依然是一种量变。(1分) 答案示例三 论题:明清时期存在社会转型,是一种量变。(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封建社会由盛转衰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但并未进入资本主义社会)。(2分) 论述:首先,政治方面:制度: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民族关系: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3分) 其次,经济方面;商品经济活跃,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出现了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外贸方面: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世界白银产量一半流入,但重农抑商、海禁政策使中国失去利用贸易优势,刺激资本扩张,促成工业革命的契机。(3分) 第三,思想文化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但并未成为主流;“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小说兴起,市民文化进一步繁荣,使文学更加大众化,深入社会的每个阶层,但并未形成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潮流。(3分) 总之,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出现了走向资本主义的因素,但并未过渡成功,是转型中的量变。(1分) 45.【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⒉宋元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1)据材料一“秉承文人阶层审美趣味,展现出内敛含蓄、淡泊典雅的美学气质”可得宋代重文轻武,文人士大夫阶层含蓄内敛的审美观影响瓷器风格;据材料一“浑然天成的自然美,反映出时代哲学的内涵”可得理学思想兴起,其严谨、穷理的精神影响着时代;据材料一“通过宋瓷,我们可以发现宋文化的丰富内容”可得不同艺术门类相互影响,丰富了艺术内容;据所学可得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化日益世俗化。 (2)据材料二“宋代定窑、汝窑、官窑、越窑、耀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吉州窑、磁州窑等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互通、影响与传播”可得有利于瓷器艺术的发展和瓷器制作工艺水平的提高;据材料二“北宋瓷器的纹样也多采自中西亚诸国的装饰题材”可得瓷器文化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传播,促进了民族交融;据材料二“宋代瓷器通过登州、扬州、杭州、明州、泉州、广州等港口销往世界各地,影响着各国瓷器的设计和生产”可得瓷器文化随着对外贸易传播到海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融。 【答案】(1)成因:宋代重文轻武,文人士大夫阶层含蓄内敛的审美观影响瓷器风格;理学思想兴起,其严谨、穷理的精神影响着时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化日益世俗化;不同艺术门类相互影响,丰富了艺术内容。(8分) (2)意义:有利于瓷器艺术的发展和瓷器制作工艺水平的提高;瓷器文化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传播,促进了民族交融;瓷器文化随着对外贸易传播到海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融。(7分,1点2分,3点7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