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4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抗美援朝70周年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后的心得体会和阅读《决战朝鲜》后的心得体会合编
抗美援朝70周年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后的心得体会和阅读《决战朝鲜》后的心得体会合编 抗美援朝70周年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后的心得体会 今天天是阴沉的一如我的心情,与同学一起去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一下车便看到那高高耸立的纪念塔,心中又是一抖,纪念塔的正面镶嵌着题写的“抗美援朝纪念塔”七个鎏金大字,下面是由旗帜、鲜花、彩带组成的汉白玉塔花,代表和平、胜利和友谊。塔的背面是颂扬中国人民志愿军丰功伟绩的塔文。塔体两侧分别刻有抗美援朝纪念章与和平万岁纪念章。可那四周的游人可想过那耸立的背后是多少鲜血多少的白骨······是那鲜血和白骨给刚刚站起如个孩童般的中国一个稳稳站立的坚强支点。我不曾经历过那个时代,也无法用语言来说明那到底是段怎样的时间,那不是史料或是视频可以传达出的,我不知道那是的领导人是怎样的无可奈何却仍打起精神争取力挽狂澜,我不知道那时的战士是否疲倦,是否厌恶了战争,是否想后到家中看看妻儿父母却不得不为祖国的安宁而奔赴战场保家卫国,我不知道那时的人民是怎样的期待安宁却听到战事又起时的怔然,我不知道他们送走战士的时候是否有泪水在眼眶中不能落下······ 那些是我无法碰触的过去而今天在抗美援朝纪念馆中我仿佛逆转时间看到了其中一角。耳边是轻柔的介绍的声音:抗美援朝纪念馆,始建于1958年,当时隶属安东市人民委员会文化科。纪念馆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的“辽东省地志博物馆筹备处”。1956中11月2日,经辽宁省文化局批准,成立了“安东历史文物陈列馆”,原辽东省地志博物馆筹备处撤销。1957年7月,安东历史文物陈列馆开辟了“原始社会”、“历史文物”陈列,同时设有“抗美援朝纪念”专室等共十二个陈列室。1958年9月29日经辽宁省文化局上报中央文化部批准,将“安东历史文物陈列馆”改为“抗美援朝纪念馆”郭沫若同志题写了馆名。 看着那大厅中的雕像和照片我仿佛看到各民主党派聚集签下联合宣言,仿佛看到那因设备不完善而无比艰难的战役。一幅幅的照片无声的诉说着那个血泪的时代,多少人撒血异国他乡,再也无法归来永远埋骨异国。那是怎样的寂寥悲凄,那渐渐无神的双眼里有着怎样的遗憾,那慢慢腐烂的身躯里有着怎样强烈的愿望,可惜在无人能知。 当参观到第三次战役的展厅时进来了许多小学生,他们手拉手的参观着喧哗着,他们可知他们头顶的照片意味着什么,走到门口时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看那第三次战役的介绍,看的那样仔细而专注,这位老人才是真的是想看看纪念馆的吧。进来了那么多得旅游团,那么多的人,有几个如这老者一般是真想回味那是的艰辛悲苦呢,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毕竟我也是为完成作业而来,我也没资格说他们。 观着史诗般的展览,我的心被深深的震撼着,62年前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是抵御侵略、反对强权的伟大壮举。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在朝鲜处于生死存亡、我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的危急关头,党中央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开赴朝鲜。历经千难万险,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美国侵略者。志愿军指战员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进而形成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我们伟大的志愿军战士不愧是最可爱的人,他们圆满完成了中国人民赋予的光荣而伟大的使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以宝贵的生命维护和平与安宁,以壮丽的青春谱写了历史的光辉篇章。正是因为有了那些先辈的牺牲,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生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争的创伤随着岁月的流失似乎慢慢地抹平了,但那场战争留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印迹却永远不会消失,10余万为国捐躯的中华好儿女的英名更是永远铭记不忘。 勿忘过去,珍惜今天。我们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我们要时刻珍惜这一切。 追忆那场战争,我们应该满怀感激之情向最可爱的人--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致敬!向牺牲在朝鲜土地上的光荣的烈士们和他们的家属深深致敬!向尚健在的参加那次战争的整整一代人深深致敬! 有人说: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虽然有些偏激但并不无道理。那些历史是由先辈们用鲜血白骨泼写的,用他们的青春换来的,虽是保家卫国之战可谁都不能否定它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亚洲的作用,对朝鲜半岛的作用。如今无数的先辈长眠于绵延的长白山脚下,那号角之声已经消散在朝鲜半岛的上空但那声声号角之声不该在我们心中消散,那是代表中国人民共和国的对世界发出的声音。中国虽未多强大但绝不低头。 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学习阅读《决战朝鲜》后的心得体会 尊严不是无代价的 李峰的《决战朝鲜》令我感慨万千。 我们无法计算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的意义。 每当谈到抗美援朝战争,现代社会的舆论就充满复杂。我们为何而战?长眠在朝鲜冻土中的中华儿女,国家的利益和战略缓冲,进入中国台湾海峡的第七舰队,今天朝鲜对我们的态度,赢得世界的尊重,铁幕下的饥饿,军人的忠诚与勇敢,韩国的繁荣,军队转变为国防的象征,价值观的转变,出色的战术,千变万化,令人无法评价。 而在那万花筒般的文字深处,我所看到的只有两个字—尊严。 在日本,我阅读了大量关于甲午战争的史料。出乎意料的是,战争爆发之前,日军不但没有打到山海关的思想准备,甚至没有打过鸭绿江的作战计划!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日本人虽然知道它的软弱,几百年前丰臣秀吉在大明的炮声中忧病而死留下的恐惧,依然使日本迈不开侵略的步伐。 是谁让日本军队杀进了中国? 日本人的记载有些荒唐—因为在平壤缴获了叶志超丢弃的大量装备,日军士气大振。清军陆军的行营炮和连发枪比日军的装备还要先进,却一触即溃,令日军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然而,他们还是遵令在鸭绿江停了下来,并没有敢轻易渡江。 这时,对岸却来了一支清军骑兵—这就是所谓的“八旗铁骑”了。日军只有三十人的先锋部队隔江开枪射击,并且就地准备掘壕防守。不料清军几百人的马队立即蜂拥而逃,丢盔弃甲!于是日军小队长就自作主张渡江追击,后续的日军随即跟上。 违抗命令如何?胜利者是不受责备的。确切地说,这些违抗命令的日本兵只是发现了一个事实。 从那一刻,中国的尊严,在日本人的心中已经荡然无存了。 从那一刻,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的种子已经发芽。只要中国稍有反抗,日本就要“膺惩支那”,因为,在日本人眼里,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根本不配有“尊严”二字。 在日本人眼中是这样,在作为盟军的美国人眼中又是如何?电影《海鹰》里面有一个美国兵用手电筒在国民党军官脸上照来照去的情节,那完全真实。在兰姆迦的军营里,中国的将军受到的就是这种待遇。包括中国军队的统帅蒋介石,史迪威都可以毫不在乎地称他为“花生米”。中国台湾的朋友讲,美国人的骄横跋扈,使民族自尊心很强的蒋介石也无法忍受,乃至派蒋经国砸了美国在台北的办事处,然后托词暴民所为,赔钱了事,为的就是出一口气。 也只能出一口气,还是要赔钱的。蒋老先生并非不爱国,他没有办法,谁叫国民党的军队一个师让日本人一个营追着跑呢? 那个时候,中国人没有尊严。 有人说,尊严有什么用?为了这个尊严在朝鲜失去了几十万人命呢。 没有正常人喜欢战争,特别是中国人,中国人从来不是一个好战的民族。尊严,不是一种轻飘飘的感受,不是一种帝王的享受。尊严是用事实宣告,中国,真的不再那样轻易被征服了。 没有尊严的国家,就是在引诱他人入侵、蹂躏的国度。古人云,“天与之财,不取不吉”。这是历史上不能改变的事实。抗战前中国不是没有军队,几百万呢。中国也不是没有爱国者,毛泽东是巨人,孙中山也是,甚至袁世凯在死去的时候也自负地哀叹—“为日本去一大敌”。但是,人家还是来了。因为知道你中国好欺负,大好河山,你看不住你的家。 我们尊重为自由而牺牲的勇气,而我们也知道,平等自由这回事,是有尊严的人、有尊严的国家之间的事情,所以,在朝鲜这块土地上,我们宣告的,就是我们有这样的权利。 美国人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后,立了一座朝鲜战争纪念碑,在纪念碑上写的话是“自由不是无代价的”,它的含义是:在朝鲜战争中牺牲的或者在越南战争等各地战死的美国兵,包括“二战”中在欧洲、在太平洋各岛战死的美国兵,他们是为自由而牺牲的,也就是说,美国今天能有一个自由的社会是得益于这些人的。 抗美援朝战争打完之后,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到中国来侵占一个县城。跟中国讲条件。抗美援朝战争为我们赢得了尊严,也让我们拥有了享受和平的权利。从那以后,直到今天,对中国动武就成了一件令人疑虑重重的事情。 为我们这些普通人赢得了和平的权利,志愿军的牺牲,得利的不是一家一姓一个政府,而是所有的中国人—甚至包括那些可能因为对中国发动战争而死的外国人。志愿军的血,为我们这些普通人而流。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牺牲者,与青山同碧。 我们应该感激。 人们常常忽视已经到手的东西,那么,为了不让我们在得到之后忘记,也许有一天,我们也可以修一座碑,不单纪念朝鲜战争的死难者,也纪念抗日战争和历次卫国战争中的牺牲者,那碑文或许就应该是: “尊严不是无代价的!” 这部《决战朝鲜》,我以为,就是为这些牺牲在朝鲜的中国军人,在我们心底树起这样一座纪念碑。感谢作者的辛勤劳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