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叶嘉莹事迹心得体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叶嘉莹事迹心得体会

感动中国 2020 年度人物叶嘉莹事迹心得体会 感动中国 2020 年度人物叶嘉莹事迹心得 1 叶嘉莹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1945 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 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 受聘于中国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2012 年 6 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5 年 10 月 18 日,阿尔伯塔大学授予叶嘉莹荣 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文学荣誉博士,2016 年 3 月 21 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叶嘉莹获得 2015-2016 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2018 年 4 月,入选改革开放 40 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 名单,荣获 2018 年度最美教师称号,2018 年 12 月,入选感动中国 2018 年度人物候选人,2019 年 9 月,获南开大学教育教学终身成就奖。 这满目的荣誉和成就,象征着的是叶嘉莹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与成长,然而这成长的背后,并 非一帆风顺,而是荆棘满丛,充满痛苦的,每次生活刚开始出现一点阳光,立马又是一阵狂风暴 雨,把所有的希望都一扫而空。 1924 年,叶嘉莹出生在一格充满诗书气息的大家庭里,给一个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尤其是 她的伯父,伯父因为痛失了女儿,叶嘉莹的到来给他带了新的生活气息,所以从小就把叶嘉莹当 作亲生女儿看待。 叶家是叶赫那拉的后代,和纳兰性德、席慕蓉同宗,或许从根源上就和诗书有着难以割断的 渊源,叶家不仅是名门,还是旧学底子深厚的诗书世家。 从叶嘉莹的外曾祖母开始,个个都是诗词爱好者,外曾祖母的晚年还以自己的“仲山”名号自 刻了一本诗集,集名《仲山氏吟草》,知书达理的父亲母亲,吟诵成性的伯父,还有善良质朴的 姨母,连伯母都拿着《唐诗三百首》用心教她。在这些人的环绕中快乐成长的叶嘉莹,一出生, 就被诗情浸染不停。 在众多优秀的人的精心培养下,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大庭院里成长,叶嘉莹的童年可谓是过得 充实又美满,因为从小家里人就培养了她的阅读习惯,所以叶嘉莹对诗书的爱从小就被建立起来 了,家人都喜欢诗歌,叶嘉莹在这种美好的气氛下成长,渐渐地,诗发出来的光也照进了叶嘉莹 的心。 因为年幼,对很多人和事没有深刻的体会,所以叶嘉莹的诗是从她家的大庭院中的景物中得 来的,她家的大门正上方悬挂着一块黑底金子的匾额,写着“进士第”三个大字,由此可见,叶家是 一个家底深厚的大户人家,既是大户人家,又是书香世家,庭院里的美自然能够充斥叶嘉莹的整 个童年了。 等到叶嘉莹从家庭教育中脱离出来,进入了正式教育时,她已经是一个满腹诗书的大才女了, 在中学的学校了也是人群中的焦点,成绩也是名列前茅,属于学霸级人物,高中结束后,她以优 异的成绩考入了铺仁大学国文系,从此一生便和国文成为了一体。 感动中国 2020 年度人物叶嘉莹事迹心得 2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我听完 叶嘉莹先生讲座的最大感受。先生已耄耋之年,却还精神矍 铄,全程 2 个多小时的讲座中始终保持站立的姿势,双目有神,挺拔飘逸,让我顿生倾慕之心。 看先生讲座的题目“论中国古典诗词之特美”,不禁让我感受到先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深厚之 爱。唐诗宋词固然由言及心,吟咏唱诵,然先生以为其不但美,而且是特美,饱含了对中国文学 的一份热忱。 先生从“诗者,志之所以也”开始,介绍了中国古体诗的起源和风格,又将之与西洋诗歌加以 比较。提出了中国诗歌注重“赋、比、兴”三种写作手法,以传“情”见长,而西洋诗歌更注重写作手 法和叙事,以言“事”著称。详细的讲解,众多的举例,让听者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然而最让我倾心的是先生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诵诗声,仿佛又把我拉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 体味着代代诗人或深情,或澎湃,或心酸,或忧国的情怀。先生反复强调,要还诗歌本来的声音, 那是除了诗意以外,诗歌的另一种美。是啊,诗为心声,不能言尽,歌之。要听诗,爱诗,唱诗, 要让诗情在我们如今和谐发展的社会传承下去!这就是叶嘉莹先生毕生的宏愿吧! 美哉,中国古典诗词,赞哉,叶嘉莹先生! 感动中国 2020 年度人物叶嘉莹事迹心得 3 叶嘉莹:在诗歌里感受“不死的心灵” 中国的古典诗歌,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 心灵。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精神和兴发感动的生命不会中断,中华文化的长流也一定能够绵延不 绝,沾泽未来的世世代代 我曾经改写过前人所作的一首《浣溪沙》小词,写为断句,说:“师弟恩情逾骨肉,书生志意 托讴吟,只应不负岁寒心。”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情谊,有时甚至比骨肉更亲近。因为骨肉是天 生的,是血缘关系,在个人的精神、思想上并没有一种自我的选择;而师生的情谊,则是他们理想 和志意的一种传承。所以很多人都觉得师生情谊更为可贵,是“师弟恩情逾骨肉”。“书生志意托讴 吟”,我们讲授古典诗歌,我们的理想和志意都寄托在其中,也透过古人的诗歌,把他们的品格、 理想,他们的志意、怀抱,他们的情操、修养,传递给学生。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曾有人问我:现在没有人喜欢古诗,大多数人也不赞成吟诵,那么中国 诗歌会灭亡吗?我以为不会。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感情而写的;他们把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 后再读其诗作,依然能够受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所以说,中国诗歌绝对不会 灭亡。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生命的 感动,这种感动是生生不息的。 真正的精神和文化方面的价值,并不是由眼前物欲的得失所能加以衡量的。上世纪以来西方 资本主义过分重视物质的结果,也已经引起了西方人的忧虑。在我看来,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 处,也就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如 果把中国古典诗歌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中看,更会发现中国古典诗歌是以这种兴发感动为其特 质的,所以《论语》说“诗可以兴”,这正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宝贵传统。 中国古人的修养并不是向外张扬的。你看中国古代的音乐,像古琴、瑟,在大庭广众的演奏 厅都并不合适。我们中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都是内向的,是你自身的、正心诚意去修身的,是 内在的追求。所以中国的古典诗歌是吟诵,在夜深人静、清风明月之夜,拿一本古诗,把自己的 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而且,不仅是从理性、知识上打成一片,更是从感性上打 成一片。李杜诗篇也是带着吟诵的声音作出来的,为什么用这个字不用那个字,有时候是因为意 思的关系,有时候是因为声音的关系。而当你做这种斟酌的时候,不是纯粹的理性,是你吟诵的 时候结合着声音辨别出来的。那是一种很微妙的区别,所以吟诵才重要。 我从事古典诗词的教学工作已近 70 年,不仅仅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更是出于古典诗 词中所蕴含的对生命的感发,令我感动,召唤于我。这一份感发生命,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 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所以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我一生历经许多苦难不幸, 却一直保持乐观、平静的态度,正是与我热爱古典诗词有很大关系。现在,一些青年人竟因为被 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不再能认识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提升的功用,是件极遗憾的事 情。我之所以回国教书,讲授诗词时特别重视诗歌中感发之作用,这也是一个主要原因。我坚信, 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精神和兴发感动的生命不会中断,而中华文化的长流也一定能够绵延不绝, 沾泽未来的世世代代。 感动中国 2020 年度人物叶嘉莹事迹心得 4 叶嘉莹先生号迦陵,1924 年出生于北京,1945 年毕业于辅仁大学,曾师从著名学者顾随修习 唐宋诗,上世纪中期曾执教于台湾大学、辅仁大学、淡江大学,1969 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受聘 为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1 年获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成为该学会有史以来唯一 中国古典文学院士,现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先 生精研古典诗词数十载,更自作诗词无数,著有《迦陵诗词稿》、《迦陵论诗丛稿》、《迦陵论 词丛稿》等著作。如今,我和众多读者在图书馆亲耳聆听叶嘉莹先生的精彩讲座,和叶先生进行 面对面的交流,感到非常荣幸。 在讲座中,叶嘉莹先生以历世为经,以《秋蝶》、《咏莲》、《转蓬》、《异国》、《蝶恋 花》等自作诗词为纬,向到场的读者生动地讲述了其人生的历程,使大家从中感悟她的诗词人生。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里面蓄积了古代众多伟大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 襟怀和修养,这些诗人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篇,诗篇里面有很多美好的灵魂,美好的致意,美好 的愿望。正因为如此,叶先生毅然担负起中华古典文化传承的使命,传达着古典诗词中那一种生 生不已的感发生命的力量。叶先生说:“我如果没有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年 轻的人。” 叶嘉莹先生一生才情纵横,却命运多舛,不断地感受风云变化,历经诸多坎坷和艰辛。然而, 她却以一颗坚韧之心度过无数的风风雨雨,终成一代大家。在海外漂泊多年后,叶先生终于回到 了祖国,投身到祖国的教育事业中,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人才。叶先生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天生教 书的,在几十年来从未间断地一直在教书,从未想过要当一个学者和诗人。在三个小时的讲座中, 91 岁高龄的叶先生一直是站着讲,她说:“我站着讲了一辈子,这是对听众的尊敬,也是对我们古 典诗词的尊敬。两千年以前的种子,还会开出花来,只要我们有种子留下来,不管是百年千年, 我们中华的文化,我们的诗词就一定会开出花来的。”话音刚落,台下立即响起一片雷鸣般的掌声。 在热烈的掌声中,叶嘉莹先生的精彩讲座结束了,大家还沉浸在欢乐祥和的讲座氛围里,久 久不愿离去。感谢图书馆为我们安排了这样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更要感谢叶嘉莹先生不顾年事 已高,不辞辛苦地和我们一起分享和感悟她的诗词人生,以及崇高的人品。在离开报告厅的时候, 我在心里默默地祝愿,祝愿叶嘉莹先生健康长寿,幸福快乐! 感动中国 2020 年度人物叶嘉莹事迹心得 5 多少年过去了?在风雨中吟啸、在花雨中徐行、在诗词里观照人生,叶嘉莹先生走过来的是一 路坎坷,似乎应验了王国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这一句话。先生历尽生活的百难,一生有多少说 不出的苦,幸好诗词给了她活下去的力量。 最近先生看完我发表在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上一篇写她的长文《欲将修短争天地》后, 她便告诉我一个小小的秘密:其实“以无生的觉悟,做有生的事业;以悲观的体会,过乐观的生活”, 是在她的大女儿与女婿刚因车祸去世后,她在悲哀痛苦中挣扎起来时,曾经写下的两句自我勉励 的话,只不过因为当时,她觉得不好意思说这样洞观人生的话是她自己的体悟,所以曾经托名说 是她老师顾随先生说的,但现在她年事已高,所以她承认了这是她自己的话。如今想来,这两句 话不正是先生在中国诗词道路上一路坚毅走来的写照! “剩得书卷解沉哀,弱德持身往不回”,先生以为“词人是处在弱势的地位,不能够表白,也不 能够言说,但是他有一种持守的品德。我处着一个弱者的地位,……在我保持一个弱者的姿态之中, 我有我的持守……就是你的品格跟理想,不应该为外界的环境所左右而改变”。所以先生首倡这“弱 德之美”,即使自己处在艰难苦痛之中仍旧终身持守。 今年先生的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是未上映先轰动,在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在线售票时, 5 秒钟全部售罄,后来还得了电影金鸡奖。而每个看过电影的人,在山河唯美空灵的镜头上,在佐 藤聪明《秋兴八首》的配乐中,在先生吟唱诗词柔美的嗓音里,一同经历先生传奇的一生,无不 感动不已。 导演陈传兴先生说:“叶先生与诗词的关系,已经深到生命里面,她就像一个水月观音一样, 让人渡过诗词的大河,到河的彼岸。”先生曾有两句诗“要见天孙织锦成”和“柔蚕老去丝难尽”,先 生把自己比作一条吐丝的蚕,因她从小热爱中国古典诗词,70 余年从没有停止过教书,她希望她 的学生和所有像她一样热爱古典诗词的年轻人,能够把她所吐的丝织成美丽的云锦,就像顾随先 生早年对她的勉励和郑重的托付一样。 在今年庚子初夏,扬州广陵书社印了一部《驼庵迦陵师生酬唱集》,顾名思义,内容就是顾 随先生和叶先生的诗词唱和。书是传统的木板手工雕版,用上等贡纸手工印刷,并作经折装,并 配以宋锦函套,限量印成红、蓝、黑三色,可谓尽善尽美。这折子先生曾握在手中摩挲良久而不 能释,那是文字因缘骨亲,更是他们师生传承永继的见证。 2016 年,我想从台北飞天津探望先生,先生在电话里头说:“我实在太忙,一般很少跟人聚首 见面,我已经太老了,自己有很多事情要收拾和整理都来不及……”先生这么一说,听来是拒绝我的 探访。然我不死心,过了一段时日,又致电先生,不意先生竟答应 11 月 19 日早上与我相见,我 便在前一天清晨直飞北京,转车天津,航空陆路,抵达先生家已是傍晚五点半了,我这突然提前 到达,一下子似乎打乱了先生的生活节奏。 然先生还是和我聊了许久,说起了上回在台北与周梦蝶先生的晤面,谈及痖弦先生曾在电影 院外面看到她的往事。在先生为我带来的书一一签名后,我打算离开之际,照顾先生的阿姨突然 问先生说炸酱有多煮,要不要留我下来吃炸酱面? 因阿姨这么一问,先生就没有让我这万里而来的客人离开,说:“我实在太忙,我要去准备明 天下午的讲稿,今期《中国文化》中有我《要见天孙织锦成》的演讲整理稿,你自己坐着看。待 会一起吃饭,没准备,只有简单蔬菜,炸酱面不知道你是否吃得习惯?我吃得简单。”而阿姨一边煮 面,一边对我说:“先生只要有演讲,都一直做准备,常常到晩上两三点都不睡觉……” 不久,阿姨端出了两碗面、一大碗炸酱、豆芽、毛豆和菠菜,先生便每样分出半碟给我,然 后我们各自舀了炸酱拌面,食不言,我就厚着脸皮静静地陪着先生吃了一顿晚饭。我猜先生平日 是不留客人在她家用饭的,这次应算是特例。我现在偶然想起这一件事时,还是觉得非常得意, 因为能和先生一起吃饭,此生难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