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4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月学习心得5篇
2020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月学习心得 5 篇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月学习心得 1 老一辈的科学家爱国奉献,淡泊名利,刻苦攻关,敢为天下先,攀登科学高峰,老一辈科学 家这些优良的品质给我们留下很好的榜样。在数学领域,华罗庚 陈景润就是他们中的典型 代表,他们的事迹 他们的精神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科学家,包括像我这样的人都 是听着他们的故事传说长大的,后来成为科技工作者,也是受他们故事传说的影响。所以, 科学家精神能够鼓舞年轻一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爱国。大家经常说科学没有国界,但是一 定要记住后面那句话,科学家是有国别的。所以,爱国奉献这一点是我们老一辈科学家也是 我们这一代人要坚持的。 第二个是淡泊名利,不去追求那些荣誉 地位,真正为了信诚科学 淡薄名利,去为了自己兴 趣爱好,为了国家的发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就不要功利性地做研究。再一点是甘为人梯, 我最近刚刚从金坛回来,华罗庚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华罗庚,从一个初中毕业文凭的人到清 华,从清华后来又从一个图书馆的管理员变成一个教员,后来又从剑桥访问回来,直接提升 为教授等等,这种就是华罗庚得益于有比他更老一辈的人甘当人梯,当他的伯乐,后来华罗 庚先生自己又当伯乐,把陈景润从厦门调到北京来。我刚才有意让八零后的教授在我前面讲, 也是弘扬科学家精神,让年轻的同志先讲。我讲的这个问题,就是科学家培养年轻一代的科 学家,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的使命。所以,我们这一代更应该在当今社会弘扬这种甘为人 梯 扶助后学的精神。 最后是要甘于寂寞,特别是做基础研究的 做数学研究的,要真正坐得住冷板凳,不要为外 界喧哗的世界所迷惑,有定力,真正埋头苦干,做真正有价值的工作,这是发扬科学家精神 最好的做法。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月学习心得 2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自 19 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研究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不再 仅仅意味着纯粹的知识探究,科学发现与科技创新成为现代国家支持下展开的活动,也是国 际政治 经济和文化角逐的焦点。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充满艰辛,正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 业的感召下,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现实需要,成为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投身科学事业的内在 动力。科学家精神,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 以来,我国科技事业所取得的每一个辉煌成就,都离不开科学家矢志报国 服务人民的高尚 情怀和优秀品质。 去年 5 月,中办 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 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 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 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 严 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 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 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 人梯 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当前,面对各种“卡脖子”的技术短板,如果没有以强烈爱国 精神争生存 求发展,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迎头赶上的。广大科技人员惟有胸怀祖国,才可能 认识到“卡脖子”技术问题不解决,就会使得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受制于人。惟有从这种生存 意识和危机意识中激发精神力量,才会使得科技工作者像老一辈科学家那样,坚定不移地通 过创新寻求突破,化不可能为可能。 如果说爱国精神是激发科技工作者投身创新的磅礴无比的情感力量,创新精神激发的则是创 造性开拓未来的理性力量。发现与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猜想 论证 反驳 修正和提出新 假说的过程。要实现原始创新并将其转化为独创性的科技成果,既要有理论创造的勇气,又 要有严谨实证的态度。对客观知识的独创性发现,本质上也是一种主观创造的过程,不能没 有方法 思想 观念和理论的创新,但这种创新绝非臆造,必须接受严格的实证检验,必须尊 重科学研究的规律,特别是其在科学方法上的合理性。一些科学研究所遵循的严格的规范和 程序,是长期经验积累的产物,是科学研究传统的精华,固然可以从科学的角度质疑其合理 性,但不应轻率地加以摒弃。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 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要充分尊重科研人员的 好奇心和自由探索的动机,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好奇心与科学探索的氛围,对科学兴趣的引导 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其次,要鼓励科研人员开展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学会在知识的边 界寻找新思路 新方法和新观念。最后,还要促使科研人员认识到创新的社会影响,明确科 学探索的责任,使其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报效祖国 服务社会和造福人类有机地结合起来,拿 出更多独创的发现与创新,将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 业中去。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月学习心得 3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对我们科技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具有非 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我们未来去实现一些高质量的科技创新具有深远的指引意义。 首先,青年工作者要勇于担当,要面向学科的前沿,要去主动攻关这些原创的研究,从源头 上做创新。要大力强化我们的基础理论,刚才袁院士提到基础研究非常重要。姚院士也讲到 交叉学科也是非常重要的,基金委也是在今年刚成立了交叉学部,所以我想是不是能从不同 学科之间 方向之间去做交叉,去找一些灵感,不断地找到创新的思路,这非常重要。 另外从基础层面来说,我们要面对国家的重大需求,探索能解决瓶颈问题的新核心技术非常 重要。我做的燃料电池和氢能的研究,从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应用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 的研究不仅是做基础,也是在做应用的研究。在基础方面,我们会面向世界学科的前沿,去 不断地探索新概念的高效的燃料电池和氢能催化剂体系,我想这非常重要,因为燃料电池的 心脏就是催化剂和膜电极,所以我们希望能从源头上找到答案。 另外在技术方面,我们想做一些突破。从最开始的新材料,新方法 新机制 新器件 新产品 这样一个全链条的创新模式,去攻破燃料电池和氢能目前面临的“卡脖子”问题。当然,我 们的燃料电池如果做得好,应用到新能源汽车,一定程度上是会推动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 此外,我们做的是新能源,这从一定程度上能解决环境的问题,所以对我们人民的生命健康 也是有一定的好处。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月学习心得 4 科学家精神是一个全国关注的事情,这也是说明了科学家精神,它不光是科学家群体的问题, 也事关整个社会层面的,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一个进行过多年科学研究的科学家,科 学家精神,我认为是几个层面。 第一,科学家精神不分国籍,只要是做科学研究,都应该是大家共同的特征。它的共同特征 是什么呢?首先是好奇心和理性的置疑。作为一个科学家,只有好奇心的驱动,才能不断地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这个质疑是不断地对科学问题的质疑 原始创新的质疑,是 我们仰望天空的质疑,这才是真正科学层面的质疑,才有像流动力学这个体系的建立。所以, 我想首先是好奇心和科学的质疑。 第二,证据和方法。我们现在可能谈到学风问题,有一些文章发表时有数据造假的情况出现, 那就是没有做到科学证据 科学方法。 第三,科学的坚持和忍耐,有了科学问题,真正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甚至 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可能是很长时间的事,这就需要有长期的坚持,耐得住寂寞。 第四,在现在的环境下,经常讲新时代,这也是全球的大趋势,需要团队和合作。你看近年 来诺贝尔奖,很少一个人单独获得一个成果,这样的成果现在越来越少,一定是团队的,这 个团队也往往不光是一个国家的团队,可能很多是国际之间长期共同的合作。 另外从科学的道德层面,我们知道科学诚信是科学道德的底线,你可以做得比别人更优秀, 但是有几点必须坚持,一是诚实,二是公正,三是严谨,这是我们讲科学诚信最基本的几条, 我想这也是国际科学研究的共性。所以首先是要诚信,它有科学本质的共同特点。十九届五 中全会把科技创新提到了国家创新的最重要 最核心的地位,这种情况下,科学诚信就要在 科学本质和科学道德的层面再提升,那就是家国情怀。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的服务 是有对象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后,我们要制定新的“十四五”规划,而且有 2035 年远景 规划,这些都需要将科学诚信提高到科技创新这个更高的高度,科学家应给自己有新的定位。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月学习心得 5 最近两年,可能我们很明显地感觉到,我们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绿了。其实在城市 里生活,感觉特别明显,特别是北京,很多河这几年也清了。我们的科技创新,在污染防治 攻坚战里面,实际上是贯穿于整个过程的,发挥了很关键的作用。从我的研究领域来说,主 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通过污染过程和机理的研究,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逐渐认识到了一些污染问题 的整个过程,还有整个发展趋势,以及它的主要成因,这就使得我们在识别环境污染问题的 区位 时间和对象方面就准确了,这使我们后面采取的环境管理措施和治理措施更加精准。 第二,我们最近几年通过科技创新,通过核心技术的攻关,我们在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控的关 键核心技术,还有装备,都取得了一些突破,使得整个污染防治攻坚 流域和区域的生态治 理和修复方面更加科学和合理。 第三,和我们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很接近,最近几年我们通过一些现阶段环境污染物的健康 机理 健康评估和环境基准方面的研究工作,产出了一些相关的污染物环境风险评估方法, 还有防控的措施,包括环境基准方面的基础性研究成果,使得我们对生态环境问题有个超前 的预判,切实发挥了科技创新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基础性 前瞻性 引领性的作用。实际上, 虽然我国环境质量有很大的改善,但是环境压力还处于高位运行,我们经常说的结构性污染 还比较突出,特别是现在又提出,到 2035 年碳排放达峰以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质量根本 好转和美丽中国基本实现。我觉得下一步要达到这个要求,可能我们还要进一步大力开展创 新,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通过科技创新,更精准 更科学地治污,早日实现美丽中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