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扶贫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
扶贫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 扶贫先进个人事迹材料一 1.“一把手”退休返乡 痴情“巡山传艺”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是湖北28个国家级连片贫困县市之一。牛庄乡平均海拔1540米,曾经是五峰最偏远最贫困的乡。“吃粮靠供应,用钱靠贷款,穿衣靠救济。”在这片高寒山区,农民世世代代都在与贫困作斗争。 而现在,一栋栋新房掩映在树林间,通村公路绕山蜿蜒,村民们在大山中种植中药材和蔬菜。“2015年,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08元,比20年前增长了近5倍。”牛庄乡党委书记肖永奎深情地说,“牛庄人民能基本脱贫,得感谢罗官章,是他帮我们打下了产业基础。” 年近八旬的罗官章,拥有60年党龄,在牛庄乡当了13年“一把手”。当年,他带领群众开山辟路,“划旱船修电站”,创造了闻名湖北省的“牛庄精神”,获得湖北省劳模称号。1997年,他从五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位置上退休。“在任上的那些年,我们解决了乡亲们的‘粮袋子’,始终没有解决乡亲们的‘钱袋子’。老百姓吃饱了,荷包是瘪的。”回顾起退休返乡之前的工作,罗官章如是说。多年来,罗官章始终对乡亲们存有这种“亏欠”感。 回乡多年来,罗官章不顾年迈和身患多种疾病,痴情“巡山传艺”,始终都在为乡亲们“脱(穷)帽子”奔波。“不让乡亲们的荷包里有钱,死了也闭不上眼”。退休后,罗官章放着县城房子不住,毅然返回老家住木板房,引导农民转观念、学技术、闯市场、调结构,先后尝试了10多种药材、烟叶和蔬菜的种植。经过乡里推广,最终形成了烟叶、药材、蔬菜三个支柱产业。 牛庄村村民朱坤说:“是罗老那双像松树皮一样的双手,帮助我们搬走了贫困这座大山。” 罗官章(中)与人讨论精准扶贫问题。 图片来源:湖北文明办 2.“取经”处处碰壁 百折不挠爆发“牛脾气” 牛庄乡山里中药材品种繁多,最出名的就是乌天麻,但野生的产量很低。天麻的人工栽培,难在突破有性繁殖这一关,如果攻克了天麻有性繁殖栽培技术,就能带动群众大面积种植,就掌握了致富的“金钥匙”。罗官章找到他儿时朋友、从陕西地质调查队退休回乡的工程师陈孔焕,讨论天麻栽培。经过彻夜长谈,他们达成一致目标,利用退休后的“黄金十年”,干好一件事:为群众找一条脱贫的出路,一条致富的门路。 1998年春节刚过,积雪未化。罗官章和陈孔焕怀揣15000元钱,前往陕西、山西等地学习天麻种植技术。然而,“取经”路上一路坎坷,不是被索要高昂转让费,就是对方对关键技术三缄其口。“别处能繁殖成功,牛庄也能行。”罗官章一股“牛脾气”爆发,决定在自家搞天麻有性繁殖试验。 第一年,失败。四五月天麻开花季节,罗官章和陈孔焕日夜守着,生怕错过天麻授粉期,但最后还是没结出天麻种子。 第二年,再次失败。他们将萌发菌母菌涂抹在树叶上,覆盖到林间的枯枝层及表层土壤中进行培育,在埋入地下第7天后,获得了足够的萌发菌。而天麻生长周期中离不开的密环菌,却因为杂菌侵噬,仍然没有培育成功。 第三年,终于成功了。这次他们不断调整木屑、麦麸等5种原料的比例,加强技术环节的温度、湿度控制。2000年5月,罗官章终于在冰冻期长达4个月的高山上,收获了天麻有性繁殖的第一粒种子。 为了这粒种子,罗官章和陈孔焕进行了100多次试验,锯掉的菌材堆成山,观察记录整整写了3大本。为了这粒种子,罗官章在切割菌材时,因杂木突然扭滑,两个手指被锯掉。“锯掉的两个手指头落进一大堆锯末,找了半天没找到。”谈起这事,罗官章的老伴李传春眼圈红了,“如果住在县城,就不会这把年纪还弄丢了手指头。” 得到第一粒种子后,罗官章将其播在密环菌材上,通过密环菌提供营养,生长为42颗栽培种。次年,罗官章将25平方米试验田扩大至46平方米,收获的天麻卖了5万多元。第一批跟着他种天麻的10多个贫困户,每户增收超10万元,成为轰动当地的新闻。后来经过推广,牛庄乡天麻种植面积从最初的220平方米发展到1.68万平方米,增收人民币1.8亿元。 3.赔钱不变信念 带领乡亲撞开“致富门” 罗官章曾经在产业扶贫路上,遭遇了一次失败。2000年8月底的一天,罗官章的小院里突然变成了蔬菜市场。几十户农民把卖不出去的萝卜拖到他家,要他包销。原来,罗官章在一次考察中发现,白玉春萝卜是反季节蔬菜栽培的理想品种。于是,他引进种子,在牛庄村一组116户中推广种植了196亩。不料市场行情大变,当年的收购价格只有0.05元/斤。为了不让农户受损失,罗官章毅然拿出1.5万元补贴给村民。 虽然“栽了跟头赔了钱”,但罗官章坚定地认为,产业,才是脱贫的“造血机”,高山蔬菜非搞不可。第二年,他吸取教训,组织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与大批发市场签订销售合同,终于打开了销路。白玉春萝卜也从牛庄村种到了附近的凌云村、沙河村、松木坪村、横茅湖村、九里坪村,种植面积超过8000亩,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 19年来,罗官章带领村民先后试种过香菌、白肋烟、中药材、蔬菜、魔芋、百合等品种,还尝试养猪、养羊、养鸡和特种养殖。家在他对面的村民朱坤说:“从罗老回乡起,他就没闲过,不是在种什么,就是在养什么。” 不愁吃不愁穿,月月还有工资拿,罗官章在折腾什么? 他以不变的信念,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奋力撞开“一扇大门”,为拔掉穷根铺垫一条产业路。耄耋之年的罗官章,帮助山区群众搬走了贫困的大山,也实现了他“热爱山区,扎根高山,立志带领群众改变穷困面貌”的誓言。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写:牛庄人民需要我们,我们的战斗岗位在牛庄,我们要做牛庄人民的“牛”。 扶贫先进个人事迹材料二 近日,金阳县委组织部在全县开展驻村第一书记述职交流会,遴选“凉山州帮扶工作先进个人典型事例”。我校驻新寨子村第一书记袁成扶贫事迹入选“凉山州帮扶工作先进个人典型事例”,全县150名第一书记共3人入选。 自驻村帮扶开展精准扶贫以来,第一书记袁成带领该村群众积极投入到脱贫攻坚当中,他针对村无产业、无集体经济、饮水难、通讯难、用电难、卫生状况差等现状,组织村民实施核桃花椒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借猪还猪,借鸡还鸡”扶持村集体经济,开展村小学援建改造、村党支部活动室升级改造、人畜安全饮水工程、板凳工程、修建公用厕所、修建垃圾池、修建通讯基站、开展农用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移风易俗项目,不断加大村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力度。目前新寨子村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农户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新寨子村规划于2018年脱贫摘帽,2020年迈入小康,时间紧,任务重,第一书记袁成以西南石油大学的对口帮扶思路和方案为指导,结合第一书记工作职责,因地制宜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围绕贫困村脱贫摘帽“七有一低”标准,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四好”目标,袁成还致力于当好群众“五员”书记(基层党建指导员、政策法规宣传员、发展致富引航员、服务群众勤务员、上下协调联络员)。 在开展“决战贫困·党员在行动”活动中,袁成提出“5+1”创新党员帮扶模式,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在开展“两学一做”活动中,袁成带领全体党员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新寨子村被金阳县评为“两学一做”示范村。近期在新寨子村党员群众中大力实施培训提能工程,开办了农民夜校。 新寨子村位于金阳县天地坝镇北边,距县城20公里,平均海拔2400米,属高寒山区彝族聚居贫困村,自然条件差,土地资源贫瘠,基础设施脆弱,居住环境较差。辖4个村民小组,有154户688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1户153人。 2016年驻村书记帮扶典型事迹材料二: 20xx年4月10日,崇左市公安局黎源同志派驻凭祥市上石镇油隘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展扶贫攻坚工作。驻村工作以来,第一书记深入村屯调研、帮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将第一书记驻村以来的先进事迹例举如下: 一、 深入村屯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体察民情 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后,首先通过村干了解油隘村的基本情况和村中比较贫困的农户情况。在村干的带领下,用了3个星期的时间对村中12个屯的贫困户、五保户、困难党员户、村干部、致富能手户和本村学习、驻军、派出所等单位进行走访,并到叫册互市点了解了互市点的一些基本情况,熟悉了本村各个屯的具体位置和本村的具体民俗习惯及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第一书记除回崇左或凭祥向领导汇报工作外,坚持每日必到村屯开展工作,双休日经常都在村里开展工作,把上级组织部门对第一书记驻村的6个100%要求做到位。 二、 倾听群众心声,为群众排忧解难 1、到村委工作的第一天,村团支部书记就反映油隘村那浦屯的水利渠道因大量降雨已被洪水冲垮,致使那浦屯下游的村民农田不能灌溉,无法进行春耕,如果不及时把水利渠道维修好,过了春耕的最佳时期,秧苗很难成活。因事情比较紧急,向相关部门汇报情况后,第二天第一书记自己出资到凭祥市购买了16条内孔20cm的水管,还请了凭祥市交警大队的车辆把水管运送到田头,并安排该屯村民小组长组织群众立即对被毁坏的水利渠道进行临时的维修。因维修及时,水利渠道水路恢复畅通,保证了村民的灌溉用水供应,顺利进行春耕生产,此举得到了群众的赞誉。 2、第一书记在到礼那屯进行走访调研时,礼那屯的村民反映屯内的道路现状很差,特别是下雨天的时候,车辆根本无法进入,村民行走也比较困难,黎源书记得知这个信息后,立即组织村小组长和村民代表召开了屯内的小型会议,决定通过一事一议的方法由村民集资投工投劳对屯内的道路进行硬化,并拟定在施工时联系后盾单位进行资金或原材料的投入,得到了村民们的拥护。目前该项目已在村民中进行筹集资金。 3、叫册屯是油隘村离越南边境最近的一个屯,只有几百米的距离,村民饮用的水源都来自越南境内上游的一条小河,第一书记通过走访村民了解到村民们都很希望能够饮用上安全、卫生的水源。为此,第一书记协同镇党委书记和市扶贫办的领导深入叫册屯实地进行了多次的调研,并召开了屯内的过半村民的会议,镇领导和市扶贫办的领导当场拟定联系油隘村的各挂点单位投入资金在叫册屯修建一座可供全村饮水的水井,并把屯内的道路进行硬化,美化叫册屯的屯容屯貌,此举也得到了村民们的高度赞誉。 三、 走访农户,解决矛盾纠纷,排除不安定隐患 1、在油隘村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时,在公告贫困人口名单后,因谣言的原因(民间谣传列入贫困人口后每月每人可领很多现金补贴),未列入贫困人口的群众就到村委、镇政府、市信访办反映情况。期间,每日到村委和镇政府反映问题的群众过百人,最多时达到200多人,造成了不安定的隐患。问题发生后,第一书记每日坚持在村委、镇政府或凭祥市信访办对反映情况的群众做思想工作,给群众答疑解惑,并在镇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不分双休日,冒着酷暑连续几个星期下到村屯逐户进行入户调查、宣传,期间第一书记走访了油隘村12个屯所有的农户,并进行了登记造册。经过走访和宣传,现在村民们情绪比较稳定,已经没有到村委或镇政府反映情况的现象,排除了不安定的隐患,为下一步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礼那屯有位村民把自己家的山头承包给外地老板进行药材的种植,应老板的要求,修建一条可供车辆行走的道路,该村民在修建道路时,因未和本屯的村民协调好,就把路修过其他村民的山地,毁坏50多株树木,并在修路开挖土方时有大量的山石滑落山脚村民的农田,影响了其他村民的耕种,此事引起了村民们的不满,经自行协商无果后,村民们就到村委找到了第一书记解决这个难题,并表示如果不能得到妥善的处理,就准备用暴力进行解决。第一书记在听了村民们的讲述后,次日顶着烈日就召集了村干和当事人各方到现场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发现村民们所说的情况基本属实,当即对把山地承包给外地老板的村民做了细致的思想工作和法律宣讲,该村民经第一书记动员后,当即表示愿意进行赔偿和恢复被损坏的农田,之后第一书记又和村民们说明了修建道路对村民们今后进山进行耕种和运输农作物时的便利之处,村民们听了第一书记的劝说后也当即表示接受这次调解,只要能恢复农田的耕作,只需要适当的赔偿即可。得到各方当事人的认可后,第一书记就组织各方到村委签订了调解协议,并握手言和,使得此次村民纠纷得到了妥善的处理,避免了更加恶性事件的发生。 四、传递政府关怀,警民结对全力帮扶贫困户 第一书记本人认为,此次组织干部驻村扶贫攻坚的初衷,既是体察民情、帮扶贫困人口脱贫的一项措施,又是传递政府温暖和关怀、密切干群关系的一种方式。干部不能脱离群众,干部要帮助群众,干部要把自己的关怀传递给群众,让群众体会到温暖,感觉到希望。在深刻理解此次驻村活动意义的基础上,第一书记基本天天下村走家串户,特困户则询问疾苦,致富户则倾听经验,有脱贫意愿的农户则帮忙筹划,让村中的农户都感觉到政府对他们的关心,使他们形成“政府并没有忘记我们”的认知,这种认知就是一种精神上的鼓励,让群众觉得,政府尊重他们的愿望,政府会全力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从而增加了他们对自己脱贫计划的信心。 第一书记通过和入农户走访和谈心后,在本村12个屯中选出23户有劳动能力和致富意愿的农户进行全面的帮扶,并联系后盾单位崇左市公安局的各个党支部对这23户农户进行结对帮扶。崇左市公安局各党支部在深入到结对农户家中了解家庭情况后,根据各个农户的具体情况分别制定了帮扶计划,并投入了适当的致富启动资金或物资,使得各农户致富的思路得到了开阔,提升了农户致富的信心和能力。 扶贫先进个人事迹材料三 “村里来了指导员,走家串户不拾闲;大事小情全过问,真心实意解民忧! 这是流传在松桃自治县甘龙镇玛瑙山下麻阳村的一句顺口溜。里面所说的指导员就是驻村干部江明。在麻阳村,只要一提起江明的名字,群众都对他竖起大拇指,都说他是百姓的“贴心人”。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正是莺飞草长的时节,该县扶贫办驻村干部江明背着大包小包的行囊,奔赴甘龙镇玛瑙山下的麻阳村,开启了驻村生涯。 初来乍到的江明,对风光旖旎、海拔1400多米的玛瑙山既陌生,又好奇。 巍巍玛瑙山,确实很美、很秀丽,据当地村民介绍,山上有溶洞、溪流,常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站在玛瑙山之巅,让人心旷神怡,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江明十分兴奋,像是遇到久别的“朋友”,有点“相见恨晚”。用他自己的话说最为确切:玛瑙山下的约定。 据说,当年贺龙曾率领红三军九师一部进驻甘龙,依托玛瑙山在麻阳建立了苏维埃政府,至今遗址犹存 …… 驻村第二天,江明走村串寨,开始村情民意调研,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麻阳村位于甘龙镇西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东接官坟村,南与印江县刀坝乡接壤,北与大树村毗邻,辖7个自然寨13个村民组,共326户1552人,党员21名。村里可使用面积785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等农作物,村民收入大多靠外出务工,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山区。 通过走访调研,感受最深的是村民朴实、勤劳和直爽。作为驻村工作组的组长,来驻村的目的就是“接地气”,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谋发展,为当地党委政府做好参谋,当好助手。想到这些,江明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为了详细掌握麻阳村的实际情况,江明深基层、送政策、访民情,总是坚持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查看路、沟、渠等建设情况,详细了解村民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与村支两委团结协作,共同研究发展规划,理清麻阳村的发展思路。 民情日记106篇、交谈心记录102篇、工作台账45篇…… 在江明的办公室里,不仅看到各种完善的制度,齐全的办公设施,还翻看了他认真作的工作笔记,他对麻阳村底数十分清楚,情况十分明了。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经济,改善村里环境卫生,丰富村里文化生活…… 随着目光的转移,在给群众承诺的2013年办理实事的公开栏中,看到件件都是惠及百姓的实事,并在不断的兑现着。 心动不如行动。思路明确了,计划拟定了,说干就干,江明甩开膀子大胆干起来。 “江组长,刚才村民打电话过来,说小沟组山体塌方了,快去看看”。 4月26日凌晨 7点,雷电交加,大雨瓢泼。江明正准备去茶园沟勘查路况,电话突然“嘟嘟”的响起来,电话那头传来麻阳村支书费佐仁急促的声音。很快,江明和费支书立即赶到塌方地点,原来是印(江)秀(山)公路边的小沟组山体塌方,阻碍了车辆正常通行。 看着车辆不能通行,长长的队伍,像条长龙盘踞在玛瑙山上。 说时迟,那时快。江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一边和费支书迅速组织群众,一边电话联系挖掘机,及时抢修公路。 群众听说是抢修塌方的公路,纷纷赶赴而来。不久,挖掘机也来了。 有的拿着锄头、有的拿着撮箕、有的搬动石头…… 在江明的指挥下,抢修工作有序进行。经过1个小时的紧张抢修,600多方的土石被清理干净,车辆可以通行了。 看着公路恢复了正常通行,一辆辆汽车飞奔而过,江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心里踏实了许多。 “驻村工作虽然很辛苦,但很锻炼人,尤其是为群众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感觉很幸福,很满足。”一句朴实憨厚的话,道出了江明驻村的初衷。 要想富,先修路。江明在走访群众工作中发现,陡坎子组共54户238人,至今没有建成通组公路,全凭肩挑背驮,群众生活生产很不方便,极大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了改善出行条件,打破陡坎子组经济发展瓶颈,江明与其他驻村干部多次深入该组实地查看,认真听取老百姓的意见。群众听说要修公路,积极性空前高涨。江明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年内完成陡坎子通组公路建设。 通过江明不懈的努力,该县扶贫办积极帮扶6万元,群众筹资7.38万元,并投工投劳,修通了一条长2公里的通组公路。 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推进农村经济建设。6月3日,江明在县扶贫办的帮助下,组织了一次空前的农业产业化培训,邀请有关专家,为群众讲授病虫害防治、畜牧养殖、核桃种植与培育等知识。 群众得知村里要搞农业产业知识培训,大家都早早的赶来,村里一下子热闹起来。通过培训与现场解答群众提出农作物病虫防治等问题,提高了群众的农业生产技能。 6月8日,江明像往常一样,早上八点左右,戴着草帽,背着水壶与书包,就出发了,去茶园沟组调研。茶园沟组是麻阳村地理位置最高的村寨,共65户326人。长期以来,由于村子3公里的“连户路”没有得到硬化,不论大人小孩走路,都很困难,尤其是下雨天,泥泞路滑,行人容易摔倒,群众十分渴望硬化道路。 当晚,江明召集部分群众召开院坝会,大家各抒己见,讨论如何解决道路硬化资金、土地协调等问题。据初步估算,3公里的“连户路”硬化需要资金10万余元。村寨偏僻,条件恶劣,凑钱硬化很困难。 那晚,江明躺在床上,左思右想,碾转反侧,彻夜未眠。 第二天,天刚破晓,未到上班时间,江明就拨通了他所在单位的领导电话,把硬化道路的情况作了详细介绍,请求得到帮扶。单位领导听后,十分关心。党组书记周尚军、副主任龙昌培亲自前来该村调研,当场决定调拨10万余元的水泥、沙石等物资,群众投工投劳,共同解决硬化道路的问题。 这个好消息,很快不胫而走,群众兴高采烈,有的还电话给在外打工的亲人,整个茶园沟组都沸腾了起来。 6月中旬,太阳炙烤着大地,气候炎热,群众依然冒着烈日,顶着酷暑,开启了硬化道路的进程。大人、小孩、老人,甚至是连年过古稀、耄耋的老人,都兴致勃勃的赶来修路、送水。“感谢党、政府送来了水泥、沙石,我们的路可以得到硬化了。”费支书激动地对笔者说。目前,道路硬化工程正在有序进行。 为了丰富群众生活,建立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今年农历六月十九日,江明共募集经费近5000元,在村里组织了一场盛大的农民运动会,比赛内容为篮球、拔河等项目,连毗邻的印江县刀坝乡的村寨也赶来了,共8支球队、6支妇女拔河队进行了角逐。 一时间,麻阳村各项工作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有条无紊。 旱灾无情,人间有爱。今年持续的高温天气,造成麻阳村旱情严重,损失较重。江明与其他驻村干部一道,早出晚归,上山寻找水源,帮助老人挑水,发扬灾情面前毫不退缩的精神。白天,江明穿梭在田间地头,查看灾情,与群众座谈。晚上,做好民情日志,统计灾情,分析灾情原因及解决方案。 江明同群众奋战在抗洪救灾一线,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忧群众所忧,并挨家挨户告诉群众有什么困难就拨打连心卡电话。 “请问你是江组长吗?我们家的田里没有水了,需要水泵和抽水机。” “好的,我们会尽快协调解决。” 7月26日,老寨组一古稀老人胡建耀夫妇通过连心电话卡,拨通了正在村里查看灾情的江明的手机。 第二天,江明通过与镇政府协调,得到水泵、抽水机各一台,并与村会计谌志刚为老人及时送去。 到了老寨组,胡建耀老人年纪大了,子女常年在外务工,不会使用抽水机与水泵。江明不仅亲自去买来柴油、机油,还找来工具,在沿溪河岸挖好水塘,接通电源与水管。 “来水了,来水了,我们的稻田得救了。” 看到一大股清澈的泉水从水管里汩汩流出,奔向稻田时,胡建耀老人终于松了一口气。 “感谢你们的及时帮助,还自己掏钱解决我们的燃油问题,我们这片面临减产的稻田有希望了!”老人动情地握着江明的手,激动得热泪盈眶。 “花点钱不算什么,只要能多抽一点水,老百姓少担忧一点,多收获一点粮食就行了。”江明的话,温暖了群众的心窝。 一个身影一面旗。哪里困难,哪里就有江明的身影。 8月2日,面对持续的高温天气,面对水井干涸,人畜饮水困难不言而喻。 江明急忙背着刚从镇上买来的水桶,赶到孤寡老人王玉桃、李仁邦,残疾老人胡建常的家里,询问是否还有水喝,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事。 在残疾老人胡建常的家里,江明看到水缸里的水不多了,急忙帮助老人去挑水,硬是把老人的水缸灌得满满的,才离去。 “还是党和政府想得周到,派来了这样的好干部。”每次江明去给老寨组的孤寡老人王玉桃、残疾老人胡建常挑水后,他们都发出这样的肺腑之言。“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江明总是淡淡一笑。 舍小家,顾大家。为了麻阳村的发展与建设,江明放弃了与家人团聚时间,驻村5个多月以来,一直坚守在村里,不断兑现给群众的承诺。“在与群众一道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全新的体验,一种别样的幸福。”他时常这样感叹。 在抗旱救灾工作中,总是看到江明穿梭村寨与田间地头的影子,与群众亲切的交谈、了解群众心声、协调抗旱物资、宣传森林房屋防火、化解矛盾纠纷…… 江明,尽管过头不是很高,但却看到他高大的身影。 他,工作兢兢业业,默默无闻,持之以恒,没有豪言壮语,把全部的爱给了麻阳村的群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书写出很多不平凡的诗篇,在玛瑙山下奏响一曲优美动听的音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