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我的论语心得
我的论语心得 我的论语心得 篇一:论语心得 《论语心得》读后感 作者:于丹 出版社:出版社中华书局 于丹的《论语心得》增加了我对《论语》这部中华瑰宝的理解,通过我的心得体会,和大家于丹的心得体会做对比,发现自己还有很多认识上的不准确,不透彻性。这本书是以一个亲切的视角传递给我们温暖的灰色的大众的孔子,一个大家都需要的孔子,也就是说,在这个多元的时代,我们需要一位最具普遍性的孔子。“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味,而多彩保证了活力。”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积淀是以儒学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为代表的。“神于天,圣于地”的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即是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的很多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我们行为的拓展。永远不抛弃,不放弃,在大家所不耻时依然能够遵从自己的内心,在困难贫穷的时候始终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坚信只要努力付出终有一天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于丹老师说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是如何找到内心的安宁,我认为论语中的乐感文化是在于强调此岸性,是中国人的本体性生活思维,一个世界,注重经验的积累,不喜玄思、不尚逻辑,乐观豁达;它不是造就匍匐于人格神脚下的子民,而是培育“与天地参”的万物之灵,把人生交给自己,尽管千辛万苦,也乐于眺望未来。相信只要诉诸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的实践终会取得长久的幸福。 一个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论语的哲学是强调我们能够有担当的品格,作为担当文化使命的特殊知识分子阶层,我们大学生首先要完成学习的三个境界。开始时文化的厚重,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之多,使得我们“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再到沉醉于学习当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再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醒悟和豁达。也是于丹老师在文中说的践道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忘却一己得失,把自己融入到一个大的群体中去,把自己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所谓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逐渐强大,所谓人生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能量。理想与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走多远,关键在于内心飞愿望,这根手中的线,内心越淡定越从容,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 我想《论语》这部中华瑰宝,是值得我用一生来体会的,其中的任何一条道理都够我们受用终生,《论语心得》展现的是于丹老师的理解,她说孔子是温暖的,我说《论语心得》也是温暖的,它激发了我的思考和理解。篇二:论语心得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汪彦 虽然高中学过《论语》,但是那时候的学习只是着重字句理解,体会孔子的精神,至于如何把《论语》中蕴含的道理渗入到现实生活中,语文老师并没有作过多的讲解。其实这也是的失败,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师生们只注重理解《论语》的表象,而对其中的内涵道理缺乏思考,因此就不可能应用于生活中。我们要知道这些道理不仅可以发展智育,更可以发展德育。 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就是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给我们的启迪。 一、理想之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而《论语》中孔子与他 的学生们谈到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在今天看来,一个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往往不在于终 极的理想有多么高远,而在于眼前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在追求理想过程中,或许付出了全部的智慧、激情,又或许付出了汗水甚至血泪,无论成功或是失败,我们都要享受其中的过程。因为我们已经用脚踏实地的能力收获了宝贵的经验,结果如何又何必太在意,享受过程就好,知足常乐。 有了理想,才会付出行动;也正因为有了行动,理想才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理想和行动的关系不仅仅只是辩证关系。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而这条线,就是你的内心愿望。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宽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内心的声音。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能够做到最好。 我们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经常指责他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在如今的教师中,也有这么一位气度不凡的老师——李镇西老师。他享受职业,不仅仅把教育当作求生的饭碗,还作为事业来追求。因为教师这份职业是他的理想,是他内心真正的追求,他享受其中的快乐。其实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点点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 二、关注心灵世界 物质的繁荣,生活节奏的加快要求我们以加法的方式生活,就是不断从这个世界上 收集我们所需的东西,比如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等等。但是,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真正的幸福快乐与贫富无关,却同内心相连。其实,一个人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记得于丹老师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过得很不开心,觉得自己有抑郁症的前兆,就去看心理医生。这个医生给了他一个建议说,在我们这个城市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喜剧演员,他的喜剧演得好极了,所有人看了以后都会开怀大笑,忘怀得失。你是不是先去看看他的演出?等看上一段时间后,我们再聊一聊,看你这种抑郁症前兆是不是有所缓解,然后我们再来商量方案。听完医生的话,这个人很久很久没有说话。他抬起头来看着医生的时候,已经是满面泪水。他艰难地对医生说,我就是那个喜剧演员。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还有多少时间,多少空间能让你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呢?我们所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社会的角色,被遮蔽的恰恰是我们心灵的声音。我们需要在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那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 我想起了演员陈坤发起的公益活动——行走的力量。通过行走,使自己的心静下来,看我们的内心究竟需要什么。不懂得静心的人,有如整个人生活在红尘之海,既不见鱼,又不见鸥,被波涛淹没。懂得静心的人,是幸福的。在一整天忙碌的生活里,一有空就静下来,静观、思维,思考我们的心灵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学会舍弃那些不是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 三、孝顺父母、尊敬他人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 对孩子的爱。作为子女,我们一定要孝顺父母。人真正的成熟就是懂得感恩,我们要从内心上尊敬父母、关心父母。 现代人一般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敬。但自己付出了什么呢?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自己心中没有别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本来有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并对他人的付出。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诚敬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诚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对待不友好的人,要“以德报恩,以直抱怨”。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四、安贫乐道 穷有两种:穷得消沉和穷得开朗。安贫乐道就是穷得开朗,能平和地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不如意。我认为人要真正获得自在、宁静、最要紧的就是安贫乐道。我们不排斥富裕,我们不崇尚贫穷,但如果在富贵中,要学子贡一样,要同情、周济贫困的人,并且不要名利。如果在贫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贫乐道精神。 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因此,有多少人为了自己的私欲,丧失道德信仰,丧失道德底线,无廉耻,无原则,为了自己目的确实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安贫是种态度,乐道是种修养。现在人真的应该有点“安贫乐道”的精神了,安于清贫,心如规矩,正直如绳。篇三:论语心得 《论语心得》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1303 常林 党和国家大力提倡党员诵读经典书籍以弘扬民族廉洁文化提高党员自身素修养,我们的“嘉园”学子都积极响应号召读好书好读书。这个金秋九月我怀着对中华古典文学和现代“中国梦”的敬仰之情细细品味《论语》,身心收获颇丰,感慨万千:几任凭它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千年的中华文化仿佛沉淀在这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昔日赵普半部论语可治天下,今朝党员手捧经典追“中国梦”。 美德之馨 《论语》的核心和精华是告诉我们如何做人,鼓励教导人们有“仁爱”之心,做仁人志士的思想言论贯穿了论语的始终。《论语》中有“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这句话,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的活着,不正直的人能生存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不正直的人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头,这与我们当前开展的反腐倡廉工作和八项规定纠正“四风”的工作不谋而合。十八大以来无数骑在人民头上不正直的官员落马,这警告我们无论身处哪个级别拥有多大的功劳,只要曾经做过有损人民利益的坏事,都要依法处置,绝不手软姑息。“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强调人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才有意义,而不是我们简答的“学而优则仕”,这句话警醒了当今社会上学富五车的的官员,有没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有没有对待每位群众都做到尊敬和爱护,有没有在物质世界迷失了自己抛弃了美德?我们“中国梦的实现”也要求每个中国人都要做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有文化,有梦想的贤德之人,“德”对现代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拥有美德是一个人做出一番事业的基本要求。 治学之道 我们众所周知《论语》历经万世而不衰,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这其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全面发展”和“有教无类”的治学思想。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举于,立于礼,成于乐”。这与我们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思想不谋而合,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培养新一代接班人的要求。孔子成为万世师表受世人的推崇备至,是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个人教学素养。《论语》中“学而篇”孔子倡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一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孔子作为老师的伟大还表现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 “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的实事求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豁达分享。孔子在治学方面可谓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这些做学问态度与我们党反对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要求一样,在学术方面也对当今社会浮夸的学术氛围具有深刻的教育和鞭策意义。 相处之道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越来越便利,可令人奇怪的是我们之间的感情似乎越来越淡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国家社会和公民层面都提出了现代的要求,其中诚信和友善是每个公民具备优良品格。孔子是公认的社会学家,他对人与人相处之道有独特的高见,《论语》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为人津津乐道,他告诉我们不要担心自己的才能被埋没,没有伯乐欣赏自己,主动去了解关心他人是自己要做的,这也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每天要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反省,有没有落实“三严三实”的规定,有没有做出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规定,有没有落实真心实意的为百姓利着想。反省之后才能知错就高,善莫大焉。孔子还强调从自身出发的同时能够将心比心,他最精辟的论述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不仅已经成为现代人与人相处的圭臬,甚至在全世界也成为各个国家之间和平相处的信条。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与世界各个国家一道走和平发展,这也是我们在经历过日本帝国主义的野残暴入侵后的伤痛后得出的结论,相交贵在能心心相印。 孝敬之义 孝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可如今的人们渐渐地对孝这个字的认识越来越淡薄,原本闪光的字眼似乎逐渐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我们不禁会问孔子心中的孝顺是怎样的呢?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和履行自己的承诺,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丰富。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也就因此这样坠入了一个他们自认为的美丽却又失重的世界,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干活,有好吃的就给他吃,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起初我感到十分诧异,真正的孝顺原来是完善和成就自己吗?当你回忆起母亲和父亲在我上学的日子里期待的眼神,当你想起即将毕业的自己要面临的就业问题操碎了父母的心,我突然顿悟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希望我们接受好的教育具有良好的品德。对于国家而言,党员都是祖国和人民的儿子,我们对待祖国最好的方式就是履行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不是用形式上和金钱上来证明自己的功绩,身为党员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严守中央八项规定,一心为人民谋利益做好事,这就是对人民和祖国最大的孝敬。 人才之美 在《论语》中有一句话令我十分欣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就是我们班这个小小的集体也会有“姚明”“王羲之”“达芬奇”“宋祖英”“冰心”等。有的人学习不好,可是打球却是如有神助;有的人体育不好,可是书法却是龙飞凤舞;有的人书法不好,可是绘画却是栩栩如生;有的人绘画不好,可是唱歌却是娓娓动听;有的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却是数学奇才;有的人对数字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倒是写文章能妙笔生花了??正可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在身边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特长,他们身上每个人的优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每一个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够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使我们更上一层楼。我们要多向我们身边的人学习他们好的一面,这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树丛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边许多的植物滋养下茁壮成长,并且长成一棵博采众长的参天大树。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是我们此次“读廉洁经典书籍,弘扬党员正气”活动的主要目的。《论语》正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汇聚,它教会了我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习主席带领我们中华民族一起实现德的中国梦,无论是经济、文化、科技、环保、农业等方方面面“梦”,这一切都是中华民族的强国复兴梦,就是为了人民幸福。即根源于那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每个嘉应学院的党员同志都是践行“中国梦”的一份子,我们为了实现中国人民的伟大复兴,就要严格要求自己从我做起,从不抱怨做起,从与人为善做起。我们一同努力做一个正直的人,有文化修养的人,孝敬父母的人,与人为善的人,善于发现社会之美的人。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这个社会弱势群体安然有养,人与人之间做到彼此信任,各个民族和不同群体能够平等相处,一起携手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书籍名称:《于丹论语》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9-04-01《》 我的论语心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