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5篇
2020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5篇 【篇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召开。十九届四中全会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 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为全面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要乘势而上、尽锐出战,继续打硬仗、啃硬骨头,集中力量突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在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10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还披露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进行,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作为乡镇干部我们也要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 现代社会治理理论在现代社会发展阶段的条件下产生,它是对现代社会治理主体、治理内容、治理方式等基本问题的研究和阐明。立足新时代,从现代社会治理理论的视野,对“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有利于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 “全面从严治党”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7次提到“全面从严治党”,针对“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等问题,要求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 总结全面从严治党的经验可以看到,过去党的自身建设中出现的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根本上是党对自身建设领导弱化的问题,是没有履行好各级党组织的政治领导责任的问题。因此,加强党对自身建设的领导,必须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责任。这是全面从严治党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最直接的动因,也是全面从严治党敢管敢严、真管真严、长管长严的基本保证。党要肩负重任,完成使命,巩固执政党地位,必须“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 【篇二】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员干部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所在。要确实用好“加”字,提高治理能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牢固治理之“根”上,用“初心+信心”。初心的坚守、理论的清醒、信仰的坚定,是提高新时代干部基层治理能力的根基和灵魂。要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治国理政的强大思想武器,深刻领会其先进治理理念、科学治理方法,准确把握我国国家治理的新规律、新特点、新方向,搞清楚“为谁治理”,弄明白“由谁治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不断为党的事业注入信仰力量、真理力量、实践力量。要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工作中,多用真情沟通,多走进群众,真正当好“店小二”,做好服务员,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夯实能力之“基”上,用“能力+毅力”。锻造好金刚钻,是干好提高干部治理能力这个瓷器活的基础,也是提高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要培养专业能力,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沉下身子、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向书本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做到及时“查漏补缺”“充电补能”,增强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成为又红又博又专的专家。要涵养专业精神,摒弃“过得去”“差不多”“就这样”的想法,培养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求实精神,持之以恒、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切实把新部署、新要求领会清、贯彻好,促进治理制度、治理工作精准落地、精细落实,创造第一等的工作。 增强工作之“效”上,用“实干+巧干”。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基层实践是提高干部治理能力的最佳途径、最优平台。要坚持一线磨砺,变“走访”为“常访”,变“常访”为“常驻”,主动到到矛盾突出、问题多发、基础薄弱的地方去经历风雨、锤炼身心、砥砺意志,在“苦水”里吸取成长“养分”,在困难处开辟“新路”,不断提高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的能力。要突出问题导向,把学与做结合起来、知与行统一起来,驰而不息地在常和长、深和细上下功夫,搞清楚群众“信什么”“怕什么”“怨什么”“盼什么”,加强源头治理,促进和谐稳定。要突出创新思维,敢于有作为地跑出“最先一公里”,创造性地回答好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做克难攻坚的“爆破手”,当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的“先行者”。 激活治理之“源”上,用“深度+温度”。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民群众,做好社会治理的源头也是人民群众。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准确、务实地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发动群众参与,依靠群众力量,织密立体治理网,让“看手”变“帮手”,“说客”变“做客”,合力助推基层治理持续向前。要坚持群众利益至上,始终把眼睛向下、脚步朝下、身子扑下,把群众的小事办好,难事办好,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要坚持弘扬苏区好作风,对群众用真心、动真情、听真话、办真事,尊重群众意愿、理顺群众心气、解决群众困难、保障群众安全,以好作风引领好风气,才能从源头上抓好治理,当好“贴心人”。 【篇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在6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举行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通过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推动广大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把党和国家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记在心中、落实在心动上,主动进行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治理能力,为打造一支站位准、业务精、水平高、能力强的新时代干部队伍贡献一份力量。 在思想淬炼中学知识、打基础,增强“内动力”。思想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工作水平的高低。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习党的先进理论知识作为自己成长路上的必修课,主动学、坚持学、系统学、联系实际学,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与精神特质,用行动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制度。当遇到理解不透、琢磨不懂的理论知识或是政策文件,要及时向前辈、领导请教、学习,让思想进行碰撞,这样才能擦出理论的“火花”,达到互学互进的目的。要善于利用现有的学习软件平台,比如学习强国、干部网络学院,把自己看到和听到的结合起来,进一步加深对理论思想的认识和见解,从自身增强“内动力”。 在政治历练中把方向、找定位,增强“推动力”。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首先要把好政治方向、找准政治站位,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工作落实落细落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员干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不懈奋斗。坚决不做“懒官、庸官”,不辜负组织的悉心栽培和群众的热切期盼,时刻严明政治纪律,杜绝“七个有之”,全面扛起建成美丽中国的政治责任和建设秀美乡村时代使命。 在实践锻炼中长才干、练本领,增强“战斗力”。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新时代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要能够沉得下去、弯得下腰、守得住心,不断提升自身的“战斗力”。主动深入到基层一线,到改革发展最前沿、脱贫攻坚最前线蹲蹲苗、练练胆,和群众面对面、心交心,在解决问题和应对突发紧急情况中练心性、练本领、练才干,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收获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尤其是在当前,三大攻坚战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奋战在一线的党员干部要沉住气、绷紧弦、蓄满力,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赢战役誓不松劲的紧迫感、责任感,站好最后一班岗,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 在专业训练中拓视野、学技能,增强“执行力”。近年来,各级组织都在深入开展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让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拓宽了思路,学到了专业知识,也掌握了不少技能,推动工作更加快捷高效执行到位。要持续丰富党员教育培训内容,以拓宽知识面、增强专业技能为原则,增加一些科技、人文等其他文化知识的培训。采取一些创新性的培训方式,强化实践锻炼,以实际案例、经典事例为课题,分析现象、剖析原因、提出举措,让党员干部看得明白、听得进去、学得扎实,切实用真心去接受教育培训,努力提升自己,进一步提升在实际工作中的执行力。 提升治理能力是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增强“四力”为着力点,主动进行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不断学习、完善、充实自己,提升治理能力,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四】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6月7日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全文约3.7万字,真实记录了中国抗疫艰辛历程,详细描述了中国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不同措施,表明了中国在全球疫情面前尽己所能向国际社会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立场。 新冠肺炎治愈率达94.3%;总医疗费用13.5亿元全部由国家承担;全国共调集346支国家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向20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防疫物资,仅口罩就出口了706亿只……白皮书中的一个个数字,凝结着14亿国人共同的抗疫记忆,在这场严峻考验中,中国人民心手相牵,用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伟大“中国精神”,共同书写出了经得起历史检验、温情而坚定的“中国答卷”,展现出了让世人瞩目、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 统一部署、协调各方,彰显党集中统一领导的伟大“中国精神”。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面对突如其来、来势汹汹的疫情,党中央统领全国、统筹规划、统一号令,习近平总书记率先而为、身体力行,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顽强拼搏,“让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从人力到物力,从防疫物资到生活物资,形成了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中国共产党勇于去做、做成了别人不愿意做、也做不了的事情。抗击疫情的斗争实践再次证明,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是我们最重要的政治优势,更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伟大“中国精神”。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伟大“中国精神”。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鲜明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如白皮书指出的,中国采取一切措施,不计一切代价,全力救治患者、拯救生命。从清底摸排“四类人员”,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到精准救治重症患者,“一人一案、专人专护”;从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建设争分夺秒、不舍昼夜,到基层党员干部和社区工作者坚守岗位、日夜值守……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患者,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抗击疫情的斗争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真正彰显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价值追求的“中国精神”。 同心合力、众志成城,彰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伟大“中国精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之一就是“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疫情暴发后,全国坚持一盘棋,统筹各方面力量支持疫情防控,346支国家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10天建成有1000张床位的火神山医院,12天建成有1600张床位的雷神山医院,10余天建成共有1.4万张床位的16座方舱医院…… 在危机时刻,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再次明白无误地展露在世界面前。抗击疫情的事实再次证明,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突出特征,是我们战胜各种重大风险和挑战的不二法宝,是我们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飞跃的强大“中国精神”。 守望相助、万里为邻,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中国精神”。病毒是人类的共同敌人,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白皮书指出,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肩负大国担当,同其他国家并肩作战、共克时艰。面对疫情在全球蔓延,中国在继续做好自身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力所能及为有关国家提供援助,向27个国家派出29支医疗专家组,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两批共5000万美元现汇援助,举办线上线下培训400余场……中国以一系列实际行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出了中国担当,为全球抗疫合作贡献了中国力量。抗击疫情的事实再次证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始终用透明而自信的行动,为世界的美好繁荣不懈奋斗的“中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这次抗疫斗争所展现出的“中国精神”,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担当,看到了中国人民“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的决心,让我们更加坚信,任何艰难困苦都阻挡不了英雄的中国人民,再大的困难,只要除以14亿,我们都能战而胜之;再微小的力量,只要乘以14亿,就是不可阻挡的洪流。 【篇五】 6月5日是第49个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恰逢芒种时节,让今年的世界环境日多了一份“收”与“种”的喜悦。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最深入人心的“金句”之一。在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广大党员干部要争做行动者,为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做宣传员、守护员、监督员,迎来胜利笑颜。 做绿水青山的“宣传员”。从重访浙江安吉县余村、察看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到了解陕西秦岭生态修复,再到山西考察汾河综合治理……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路“寻山访水”,“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鲜明理念贯穿始终。“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党员干部要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当好“宣传员”,大力宣传像余村这样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时加强反面警示,带领党员群众牢固树立“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不落实“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发展理念,带来的就是“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的巨大代价。 做绿水青山的“守护员”。前不久,在山东淄博取景拍摄的《绿水青山带笑颜》火热播出,该剧讲述了一个青年群体心怀乡土,携手共建美丽乡村的正能量故事,还在戏里戏外礼赞祖国的大美山水,引领观众关注乡村建设,唤起观众对于绿水青山的热爱与珍惜之情。无论是剧中的“第一书记”还是广大党员群众,都牢固树立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才走出了抓发展、促增收的生态之路。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我们要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各地山好水好空气好的优势,在做好充分保护的基础上,与经济、文化旅游开发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农村+旅游”“农业+电商”等发展模式,形成绿色减贫、绿色发展、崇尚生态文明的乡村社会新风。 做绿水青山的“监督员”。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我们的目标;生活富裕,但环境退化也不是我们的追求。“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不是“鱼与熊掌”,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也并非矛盾对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四个方面打出了生态环境制度建设“组合拳”,关键在于抓落实。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生态环境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党员干部要当好制度执行的“监督员”,对那些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行为坚决说“不”,加大环境污染查处力度。要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加强媒体曝光,带动更多群众自发自觉参与到了绿水青山的“监督大军”中来,形成同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做斗争的强大合力。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们坚信,党员干部人人行动起来,就能带领广大群众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双赢”,真正让绿水青山带笑颜!查看更多